如何修菩提心才能升起无造作的菩提心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今生没有走出第一步,下一世想再获得人身,都难上其难,继续修行的机会就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当下,如果今生能迈出这一步,即使修行的境界不是很高,也会为来世打下良好的基础。菩提心本身所具有的加持力,就能让我们拥有继续修行的机缘。[慧灯之光一:三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cclzkb)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cclzkb慈诚罗珠堪布亲自开许建立的公众号,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微博同步发布。欢迎关注!热门文章最新文章cclzkb慈诚罗珠堪布亲自开许建立的公众号,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微博同步发布。欢迎关注!&&&&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菩提心的力量
&&&&&&&&&&&&&&&&&&&&
&&&&&&&&&&&&&&&&&&&&&&&&&&&&&&&&&&&&&&&&&&&&&&&&&日藏嘎瓦仁波切著
&&&&大乘佛法的精髓就是无伪的菩提心,缺少有造作菩提心的基础,无造作的菩提心也会成为无根之处。没有人能够离开菩提心而成佛,这是证觉的唯一途径;没有人能够离开六度万行而成就菩提心,这是生起菩萨悲怀的唯一方便;没有人能够离开世间而成就六度,这是脚踏实地实践万行的唯一之处。
  要为了自己多世一切的父母亲人兄弟姐妹的解脱而成就,现代人执著于子女的亲情胜过父母的慈爱,那就不妨试着以此为方便而入手,再慢慢延伸至其他的眷属,还有那些朋友与没有印象的陌生人,如果能为了仇人和厌恶者而发无上的菩提心,那就是生起有造作的菩提心的征兆了。
  不要试图自己先成就或者与他人一同成就,放弃那些中下等的发心吧,来做真正的牧童,不顾自身的一切利益,永远让他人走在圆满觉悟的前沿。
  只有最大最平等的祝愿才会生起无伪而广大的菩提心,一切众生的本具觉性注定了他们必将成为解脱的证悟者,无论是世间人们轻视的蝼蚁,那怕是身体内的寄生虫,还是高贵的帝释天,亦或是好斗的修罗,都具有内在完美的智慧,都是未来的佛陀,藐视他们的觉性就是不敬本净的初始佛果。无分贵贱、无分净秽、无分长幼,平等的菩提心不存在这些相对的执著。
  心里时常想到的应该是他人的利益,要随时设身处地转换自他的角色,想到他人多一点,我执就会少一点。愿意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利益,乃至不惜财产、情感与健康、生命,以自己的身心承受他人的痛苦磨难,乃至平等施予一切众生无私的慈爱,这就是传统意义上施身断法的独特法门。如果你能爱他人胜过于执著自己,如果你能离众生的利益近一些,那么就会离空性的智慧近一些。
  要学会用自己的心和物质带给他人幸福与安乐,只有懂得利益施舍的人,才会懂得布施我与法的执著;用严谨如理如法的言行为他人做出佛法的表率,感染每一个有缘的人,无论是善缘还是恶缘者;容忍他人五毒、肉体、乃至生命的一切伤害,以此融化冷酷的冰心,苏醒他们内在的菩提种子;用警觉的观察者监视妄念的小偷,把辛勤的汗水播撒在精进的土地上,结出成就的妙果;拿山一样不动的心境换取分别杂乱的世间思索,让专著的沉稳与安祥,平息内心如海浪一样的水波;最后离不开的就是正确知见的抉择,就像一个深夜中赶路的人,不能离开月光的指引和眼睛的作用,失去佛法正确的导航,只能是轮回苦海中驾驶小舟的盲者。
  佛法不在于神秘的仪式或高深莫测的理论,一切的修行都离不开世间法这个最好的老师与检验者,愚痴的人也许会说,这些都是无关痛痒的粗浅佛理,聪明的智者,却会把它当成于世间真正实践解脱的窍诀,选择做智者还是做愚者的主动权在于自己的手中掌握,不知见闻此文的你,愿意做哪一个呢?
Copyright (C)
咸安区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鄂ICP备号-1菩提心释论与修次中篇 第五讲
释论与修次中篇 第五讲 第5讲 日上午 当我们讲到要证得一切种智的果位,他的基本,比如城墙的根基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悲心。悲心必须要有它的助伴,也就是要有智慧作它的助伴。我们要知道这些痛苦,它是可以断除的,它是有边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痛苦都是靠自己的因而生的,而它的因有正对治,可以来对治这个因,所以说痛苦它是可以断除的。总而言之,一般在我们以最究竟而言,不管在作梦,甚至在作梦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些快乐和痛苦的感受,在作梦我们会认为这些完全都是从他方而存在的,会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不管何时何刻,我们都是被无明它所覆盖住的。就如同宗大师的《三主要道》里面有说到「堕入我执铁网罟洞中,无明大暗周遍所蒙蔽。」也就是说靠无明的大暗,无明就像黑暗一般,我们被他所蒙蔽了。这种让我们受痛苦的无明,它是不是可以断除的呢?它是可以断除的。一方面我们刚刚讲说,它有正对治,所以它是可以断除的。另一个理由就是我们的心,心的本性是光明的。所以在佛经里面有讲说:心没有心。为什么呢?因为心本性是光明的。关于这点,有一些大师怎么来作解释呢?第一个我们讲心无心。第一个心什么意思呢?它是指四谛的这些道理。第二个讲无心是指说,这个心它是无自性的。最后讲心的本性光明,或心的自性光明,是如同在《相续本母》的根本经,也就是《如来藏经》里面有讲说,心是唯明唯知的体性,它这个体性当中,是没有掺杂任何污垢的。同样这个道理,在无上密它有作更深奥、更深细的讲说。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些贪瞋,任何这些妄念,全部都是暂时性的。我们所谓的心自性,唯明唯知的心,它的本性最究竟的是什么呢?也就是我们之前有提到的俱生原始之光明,它的能力完全发展到极限,完全发展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成佛了。所以从这样来思考,我们就可以知道,心的自性、心本性光明的意思是什么,就可以很彻底的了解到这种道理。痛苦它的因,是有对治的,就是所谓的无明是有对治的。这个俱生原始之光明,它产生的时候,其他的这些分别心,贪瞋癡都会完全顿时的消灭。所以讲起来就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的心自性本光明,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有这些痛苦的因,就是无明,有一个正对治,所以我们是可以成佛的。我们刚刚讲的那个悲心,它需要有一个智慧作为它的助伴。有智慧作辅助的这种悲心,靠此大悲心我们才能。菩提心的时候,不只是自己也会非常的安乐,不管是你见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或是想到菩提心,你都会觉得很快乐。不只是暂时会快乐,未来也是会安乐的。所以在《入行论》讲说,如果生起菩提心的话,你就会没有任何厌倦,你就会骑着心的马,会越来越好。同样还讲说到「乃至有虚空,以及住,愿我住世间,尽除苦。」在《入行论》有提到,我们得到一切种智,我们知道一切种智的道理,如此的思惟之后,我们知道一切种智它是可以生起的,因此就给我们一个心理,我要快点成立快点生起,我自己要快点证得一切种智。在龙树菩萨的《宝鬘论》里面他有讲到一个总结,他讲到什么呢?「欲知集世间,得无上菩提,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现在看《菩提心释》,第73个偈颂,昨天已经有讲到,第41页。73、如是此空性,瑜伽者观修,爱好利他心,无疑将产生。这是我们在昨天就解释过的。74、昔父母亲友,施利济于我,于彼等众生,应报答恩惠。也就是讲到从七因果的方式来成立菩提心。所有一切众生,他是未曾没有当过我们的父母亲,他当我们父母亲的时候,对我们的帮助,对我们的恩惠是非常大的。就比如说我们现在所用的饮食,我们穿的衣服,我们的住处,甚至我们用的这些东西,还有我们的亲友、名声,这世间上我们认为最好的、最圆满的这些东西,完全都是要靠众生而来,并不是说靠一个人就可以製造出这么多东西,因为依靠他人才会有这些的,所以他人对我们的恩德是非常大的。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以后世来讲,我们需要一个好后世,需要一个人天身,我们也需要去帮助别人,也必须要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才会製造好的业,给我们带来好的后世,所以还是依赖众生。同样以修道的时刻也是一样,我们修行的时候我们会断十恶业,断十恶业也是要靠众生而来。就是要刻意的来断十恶业,不是说不杀生就是平时我们不作杀生的动作就是不杀生,并不是的!是真的碰到那个因缘,你有杀生的机会,或者人家逼你去杀生,遇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可以不杀生,而来防护让自己不杀生。所以那时候一定要有个境,就是要有众生,因为杀生一定要有个众生。总而言之,十善业也是要靠众生,我们才能累积的。同样的,以解脱而言,我们说要修三学。三学里面第一学就是戒学,戒学的根本也就是说,不只是不去伤害他人,而且你可以连伤害他人的基础都去遮止,这就是所谓的戒律。所以说伤害他人,就讲到说众生。所以持戒,还是要缘着众生的,还是要依赖着众生。以大乘的观点来讲,众生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要缘一切众生,生起悲心之后,才能生起菩提心。所以不管是讲到增上生或是决定胜,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靠众生而来的。《入行论》有讲说,就是佛陀的果位,他也是要靠悲心作为根本,作为起源才能够,因为有这个悲心才会有他利希求,才会有证成、想要成佛的心,所以也是靠众生的恩德而来的。就是先有这个悲心,靠着这个悲心才有增上意乐,靠着增上意乐我们才会生起菩提心。所以,就等于说众生的恩惠和佛陀的恩惠,对我们来讲是一样的。就是说虽然有一半,我们会看到佛陀的功德,佛非常的殊胜,佛跟我们讲说这些法,靠佛陀的这些恩惠,我们会成佛。但是如果我们这种自利希求的心,想要证得一切种智的这个心,它里面一定要有他利希求作为根本,就是先看到众生的痛苦,要先有众生,如果没有众生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生起悲心。所以虽然有自利希求,但是自利希求之前,「先」就是他利希求,他利希求是为重要的。总而言之,我们要成佛,恩惠来讲,就是说众生的恩惠一半,佛的恩惠一半,那我们为什么要特别尊敬佛,而不尊敬众生呢?这些众生他们是多么的可怜,他们没有任何的救星,没有任何的依怙。所以之前所讲的,就是《入行论》当中所提到的,现在又念了第74个偈颂「昔父母亲友,施利济于我,于彼等众生,应报答恩惠。」所以不管在轮迴的时候,或者你在修道的时候,不管在任何一个时刻,我们都要靠众生,所以我们要好好的来利益众生。75、生死狱众生,烦恼火所苦,如吾予苦般,如是应施乐。在第76个偈颂有讲说到:76、世间善恶趣,欲与不欲果,乃因于众生,利与害所生。也就是讲说到自他相换,自他平等跟相换的修持。在此先讲到我们怎么来自他平等,昨天我们在讲七因果的时候,有提到我们要修平等。对所有众生因为不平等,我们对有一些人我们会瞋恨,对有一些人会生起贪心、会爱他们,但是我们要对他们完全都平等。在此也是对所有一切众生修平等,怎么修呢?在此的修法是,所有的一切众生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以这个观点而言,是跟我们完全一模一样的。比如我们可以见到的这些小虫,他们也都想要离苦得乐。他们为了要生存,虽然他们没有什么依怙,没有什么救星可以帮助他们,他们就是为了要生存非常的努力。他们有个我爱执,靠这个我爱执,自然而然有个想要离苦得乐的心。这样我们去观察之后,可以知道,不是只有我们自己想要离苦得乐而已,是所有的众生都想要离苦得乐的。自己想要离苦得乐,我们有这样的心,所以我们就有这个权利来脱离痛苦,得到快乐,我们有这样的权利,而且让我们自己成为离苦得乐的人。所以说,不是自己才有这个权利而已,因为我们每个人,所有的众生都想要生存,因为他想要生存,所以他有生存的权利。那有生存的权利,他就有权利来製造生存的一些顺因缘,来防止使他无法生存的违缘,他有能力来去除。所以想要离苦得乐的这种心是所有众生都有的,他们有这个心,所以他们有这个权利来离苦得乐。不只是我这样,所有众生也都是一样,他们都要离苦得乐的心,而且他们跟我一样,都有离苦得乐的权利。不同的地方,我是一个人,不管你的名声多大,或者你是多么高贵的一个人,你毕竟还是一个人。但是所有一切众生他是无量无边的,这些所有的一切众生,跟我们是完全一模一样,都是想要离苦得乐,而且他们都有得到离苦得乐的权利。所以说从数目上来讲,我们自己才一个,所有的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如此这样思惟,我们可以知道,众生自己和他人是一样的、是平等。当我们这样思惟,就很明显的可以知道,我不能这么来注重自己,把自己认为是最重要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就可以知道所有众生应该都是平等的,如此来修学平等心,自他平等。我们讲到我们是一个人,所有的众生是无量无边的、无数的。我们都想要离苦得乐,我们会觉得我们的快乐和痛苦,跟他人是没有关係的,没有任何的关联,事实上并非如此。就如同我们刚刚所讲说的,不管是以世间的观点来讲,或是在轮迴的时候,甚至在解脱的时候,我们都要依赖众生,没有众生是不行的。所谓我们的安乐,所谓利益他人的果报是什么呢?我们得到的快乐,是因为我们帮助他人,或者说我们虽然没有帮助他人,我们就是不去伤害他人,而带来的果报都是快乐的。世间上的,甚至一些畜生,或是今世的不吉祥、不快乐、不圆满,这些完全都是因为我们伤害众生而来的。所以在这世间上,我们很清楚可以知道,只要我们去伤害他人,我们自己就不会那么快乐,就会带来不吉祥。他人跟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是有关联的,痛苦和快乐这两者是分不开的。只要任何一个人他的我爱执,或说他的私心,他如果被这个我爱执当作奴隶的话,那他只想到他自己,他非常的自私。所以他给他带来的都是痛苦,都是不悦意的东西,而且越来越多,而且连绵不断。以这个世间而言,如果有一个人,他非常有道德心,每次都为大家想,他一直在帮助别人的话。不管是谁,我们都会很喜欢他的,他自己本身也会很快乐。不管是他的前面、左边、右边、后面,他都会觉得有朋友在支持他,他可以这样很安心的来安住。如果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他只想到自己的利益,他可能会为了他自己得到利益,可能会去欺侮别人,去欺骗别人,会去伤害别人。如果这样作的话,他不管是在他的左右边,他都无法找到一个他自己可以信赖的人。同样以动物而言,我们只要带着很好的心,一个爱心喜欢这个动物的话,动物也会给我们很好的表现,就是我们可以看到动物可能会很喜欢我们。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带这个心,想要去伤害动物的话,动物也不会喜欢我们的。自己的快乐和痛苦,跟他人是有关联的,而且是没有办法分离的。我们只要利益他人的话,自己就会得到快乐,如果我们伤害他人的话,我们自己就会得到痛苦。就如同《入行论》,讲了一个总结,「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同样的,我们一听到释迦牟尼佛或龙树菩萨,或者圣天菩萨,龙树父子的名字的时候,或者听到寂天菩萨,我们内心会觉得很欢喜、很快乐。甚至我们听到甘地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会觉得,听到他的名字我们会觉得很快乐、很安心。以甘地个人而言,他没有任何的权利,他跟一般印度人一样过得非常贫穷的生活,可以说是像一个乞丐一样。他自己本身而言,他具有当代的知识。同样的在印度得到自由、独立的时候,他也没有说他要掌控这个权利。他之前是在非洲为了去除种族的歧视,他有作出很大的贡献,去抗议。所以我们听到甘地这个名字的时候,会觉的很快乐。如果有一个人,他非常独裁、他掌握很多权利,当我们听到这些名字的时候,会觉得这些人怎么这么坏,我们并不会认为他是一个很伟大的。所以一般而言,只要好好越来越去利益他人的话,我们就会得到更多的讚扬。只要越自私的话,即使你有权利,但是大家还是不会喜欢你的,你会过得很辛苦。所以以究竟而言,如果一个常常去帮助别人的这个人,他过世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哇!怎么这么可惜!这个人他是多么的好。如果一个人他是非常的自私,而且为了他自己的目的,他不择手段,可能会去欺骗,会去欺侮别人。当这个人死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太好了!他终于死了!我们会这样想,觉得他死了世间可以更安定。所以说一个人,他非常的自私,我爱执非常强的话,比如他会去控制别人,会去伤害别人。在他还未死的时候,他还活着的时候,他自己也不是那么快乐,在死的时候,大家会觉刚刚好。如果是带着一个很好的心肠,常常去帮助别人,生的时候也会很快乐,死的时候大家还会很尊敬你。以医学的角度而言,很清楚的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发明,这个发明是千真万确的。就是一个人如果他更自私,什么事情都想到自己,他就会带来更多的畏惧,更多的焦虑,他的猜忌、多疑也就会更多,因此就会给他带来内心的不安宁,因为这样所以他的身体状况就不会那么好!不会那么健康。如果常为他人想,有利他心、有爱他心的这个人,他的猜忌多疑就会比较少,他就不会去怀疑那么多,他自己内心会更安宁、更快乐,他身体会更健康。因此这个所有世间上所有的一切圆满的、最美满的一切,都是靠利益他人而来的。如果我们去伤害他人,我们自己就会得到痛苦的果。我们现在讲到第77个偈颂:77、若凭依众生,得无上佛果,则天人享用,梵帝大自在。78、护法彼等依,不过利众生,不感此三趣,毫无焉惊奇。讲到说以究竟的一切种智果位,或者是暂时的轮迴,或者是我们所谓人天的增上生,我们如果有利他心的话,我们就能够成办自利和他利,就能够自利利他。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得到,比如说梵天和帝释天这些天神的果位,我们也可以得到。从第79个偈颂开始:79、地狱鬼畜牲,多种诸痛苦,所有之遭遇,来自害众生。80、饥渴互争斗,逼迫之痛苦,难除且无尽,是害众生果。81、佛陀及菩萨,善趣与恶趣,有情异熟果,当知二本性。82、诸物应凭依,当护如自身,远离爱众生,如毒应力捨。讲到第82个偈颂,讲到爱他心,他是「诸物应凭依」,这个意思是,爱他心应该从各种的方面来修持,这里不是「凭依」的意思,而是我们应该去修持,应该去培养一个这样爱他心,从种种的方面去培养爱他心,「当护如自身」因此「远离爱众生,如毒应力捨。」83、声闻离爱故,得下菩提乎,不捨众生故,正觉获菩提。反正就是爱他心,就要如同守护我们自己的生命般的去守护。虽然有证得空性的智慧,有很多的功德,因为没有爱他心,所以说最后他是堕落声闻、缘觉的寂静边,他没有办法得到佛果位,是因为没有爱他心的缘故。所以靠爱他心,因为「不捨众生故,正觉获菩提」。第84个偈颂:84、如是若审察,利不利之果,彼等一剎那,岂存贪自利。如是我们思惟了我爱执的过失,跟爱他心的功德好处之后,一直反複的思惟,就会生起一个定解,让我们生起一种信心。虽然我们无始以来,就是在串习我爱执,这个我爱执的心非常强烈,但是因为我们串习爱他心,所以我爱执他的能力会减少。第85个偈颂讲到说:85、悲心坚稳根,菩提芽所生,利他唯一果,佛子修菩提。那就是具足最殊胜的心力,最殊胜的法门就是菩提心,这个菩萨具有菩提心。菩萨「悲心坚稳根」,菩萨把菩提心的根本也就是悲心,把它作为主要的修持,因此而来生起一个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之后,也就去利他、去行利他行,最后获得佛的果位,这也就是一切佛子他所学习的方法。如同在龙树菩萨的《宝鬘论》有讲说「地水火风等,草药及野树,自身极短暂,当令人受用。」也就是说我们要给所有的一切众生享用,就是要让他们来享用我们,我们是所有众生的僕人,或是他的人民。同样在《入行论》有讲说,如同大地般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会使用大地,所以我们也就是要献给所有的众生,让众生来使用我们。第86个偈颂:86、凡以稳观修,惊惶于他苦,纵捨静虑乐,无间亦趣入。87、此奇值讚叹,圣贤胜作风,彼等捨己身,财物不惊奇。88、了知诸法空,而依业与果,稀有于稀有,神奇胜神奇。也就是如此了知我爱执和爱他心,这两个的过失与功德之后。看到这两者的过失与功德之后,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要为了众生,为了利他而作的,因此生起了一个增上意乐。我们的生存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生存的,我们不管什么时候,如果我们能这样想的话,我们不管在任何时刻,都是很值得的。既使要再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要受苦几劫,我们这个心绝对不会退怯的,而且我们也不会有不快乐的心产生。同样的我们为了要成办一切种智,这个时间虽然很长,但是在这之中,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众生。我们都是要让众生可以来享用我们,想说如果我可以利益众生的话,那我的人生就很值得了,有这种想法,因此我们就不会觉得很疲惫。在这个《入行论》我刚刚有提到,靠这样的利他心或菩提心,我们就如同骑马一样,一直骑到越好的地方,所以我们就不会有懈怠或疲惫的感觉。总而言之,修学菩提心之后,我们要生起一个殊胜的增上意乐,同时我们也需要有空性的道理作为助伴,也就是要了解这一切诸法都是依赖而安立的,因此这些诸法也都是无自性的,我们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知道这个道理。靠了知这个道理,我们看到所有诸法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这些都如同幻化一样,所以就是要有智慧和方便这两个互相的双运来修道,我们就可以得到最究竟的自利利他的果位。宗大师有讲说,我们想的虽然是利益他人,但是自利会随顺成办,事实上还是会帮助到我们自己的。所以我们可以带有这样的心态,我们在多劫当中,这样的修持,遇到困难也是绝对不会有退怯,像一个铠甲一样。为什么像一个铠甲?因为铠甲就是我们这种心力,有智慧作为助伴的一种心。所以说即使我们遇到更困难的、更难行的菩萨行的时候,我们也不会退怯。第89个偈颂:89、护念众生者,虽生轮迴泥,不沾诸过患,犹如水莲瓣。90、普贤等佛子,虽以空智火,焚毁烦恼薪,但以悲心润。91、悲心所转者,莅临诞生戏,王宫与苦行,大菩提降魔。92、以及转法轮,前往诸天界,如是而涅槃,本师之事蹟。只要虚空未尽之时,我们就要去帮助众生,为了利益众生,就要化现种种不同的相来度化不同的众生,靠此我们就会成佛。就如同「虽生轮迴泥,不沾诸过患」。《中观心要论》也是有讲说到,利他的这种行为、这种净行,会一直帮助我们的。然后在《相续本母》里有讲到说,发愿到轮迴来度化众生,也就是随顺自己的意愿,自己想投生到什么国王等等,就可以变成这样,靠这样的方法来利益众生。总而言之,就是我们的生命,要活得更有意义、很值得。最后就是要让我们的生命过得非常的值得,来帮助众生、来利益众生。接着我们讲到《修次中篇》。在61页讲说「菩提心分为两种:一是世俗菩提心,二是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指,在出于悲心、誓愿救度一切有情众生脱离苦海之后,培养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渴望证得无上正等圆满菩提的初念。」在此讲到说,我们生起的菩提心,是为了要成办一切种智。成办一切种智须要靠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这两者。世俗菩提心而言,可以分为愿心和行心。愿心而言,我们可以靠自他相换和靠七因果这两个方式,也就是靠他利希求来生起自利希求。当我们可以在平时当中,能够油然生起这样的菩提心的话,能够油然生起为利众生我愿成佛的心,那时候我们就是已经生起菩提心了。最初而言,我们都是会被一些错误的见解所引导。比如我们会觉得我比较重要,其他人并不重要,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是错误的见解,因为事实上其他的众生比较重要。同样我们还有一个错误的见解,我们就会看到这些东西都是从自方而存在的,都是有自性的,因此我们会来执着这些都是非常独立的,这种执着就些东西都是有自性的,这也是错误的见解,可以说这是一种邪见。所以说头先我们要百分之百的认为,这些我是最重要的,所有的这些诸法都是真实的,有些可能在这些基础上,加上宗义,学一些宗义,所以会产生一些遍计的邪见。这些遍计的邪见他有分两种,一个是增益的邪见,一个是损减的邪见。总而言之,这些都是颠倒的邪见。我们内心都有这些邪见,对不对?我们就是靠学习讲说菩提心、修心方面的经典,然后再去学习有关讲说空性的这些经论之后。我们头先听到这个道理会觉得说,我之前所认为的,所执着的道理并不是这样,会觉得我以前的想法是错误的,因此会生起合理的怀疑。在那个阶段我们就已经生起闻所成慧了。这时候我们就了知到,原来我执就是不管何时何刻,都在伤害我。同样的我爱执,也是一直的伤害我。这两者,像我爱执来讲,他也没有一个很稳固的支柱,他没有一个量作为他的支柱,事实上是无真实的,他却认为这都是真实的,就执着。透过这样多方面的思惟,我们就会生起信心,生起一个定解,很确定的知道说原来这些都不是真实有的,都是无自性的,而且知道我爱执是错的,爱他心才是正确的。当我们生起这样一个决定解的时候,就已经生起思所成慧。透过思所成慧之后,我们思考这个道理,我们内心才会有这个感受,我们不思考这个道理,可能内心就没有这种觉受,在那个阶段的时候,是有造作的一种体验。靠这种的修持,一直的修持到最后,我们只要一想起这个道理,就能生起这个无造作的觉受。当我们对菩提心有这种无造作的觉受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当你生起这样一个无造作的菩提心的时候,那时候你个人才变成菩萨,也就是之前在《心经》里面讲的「揭谛」的第一阶段,你已经到了第一阶段了。为了证得一切种智,我们生起了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就可以吗?不行,我们还要需要去行这些学处,也就是要去行六度。所以我们要生起一个想要行六度的心,要承诺我要去行六度,所以我们要受菩萨戒。菩萨戒他所要作的,也就是说,就是行心所摄持的这些学处,你都要去修学。被这些六度万行所摄持的这种菩提心,我们可以说它就是所谓的行心,它是在愿心之后才生起的。所以讲到「培养这种世俗菩提心的过程,应该类似《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当中之《戒品》所描述的,藉由在信守菩萨戒的上师面前立下菩萨的誓愿,来生起这种菩提心。」南无阿弥陀佛!
查看: 232|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