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禅宗,不学净土宗和禅宗的区别,可以不念阿弥陀佛吗?

净慧法师:禅宗与净土宗的异同
我的图书馆
净慧法师:禅宗与净土宗的异同
禅宗与净土宗的异同
  这个问题,前几天讲法时,曾经提到过。今天,我想再多花点时间,来系统地谈一谈。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这是音声佛事的功劳,音声佛事的殊胜。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一种观念:只要一听到佛号,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净土法门。但是,应该注意,净土法门与称念佛号并不能完全划等号。前者的范围远远比后者广大。换言之,回归净土,不仅是称念佛号这种修行法门的最终趋向,同时也是整个佛教各宗各派的最后归宿。回顾一下中国佛教史,不难发现,禅宗发展到宋元以后,逐渐与净土宗合流,各大禅师在他们开悟之后,最后都栖心净土,以净土为归。这是宋元以后中国佛教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那么,这是不是说,这些禅师觉得禅宗不究竟,只有净土宗才究竟呢?我认为不能这样来理解。
  事实上,净土是整个佛教所要解决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佛教讲到最究竟,就是要在因地中,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最后成就圆满之佛果。佛又称“福慧两足尊”,意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佛的目的就是要“庄严净土,成熟众生”,也叫“严净依正二报”。庄严净土是就我们每个人的依报而言,成熟众生是就我们每个人的正报而言。我们学佛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成就我们正报庄严和依报庄严。所谓正报,就是我们因过去的业力所感得的身心存在状态。正报庄严就是要庄严我们的身心,要使我们的身心从烦恼、无明、染浊以及五蕴所聚的有漏的凡夫状态转化为清净、安详、智慧的无漏的圣觉状态。所谓依报,就是我们的生命所赖以生存的山河大地、宇宙万有。依报庄严就是要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学佛到了最后的境界,就是使正报和依报,也就是说使身心和环境,同时达到清净、圆满、究竟、庄严的状态。这是佛教各宗各派共同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从这一点上来看,净土宗与禅宗以及其他的宗派,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如果说有区别的话,那也仅仅在于修行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已。净土宗强调阿弥陀佛的愿力之殊胜。阿弥陀佛在因地发了四十八大愿,其中就有一愿讲:设我得佛,所有众生,只要忆念我的名号,与我愿力相应,他就能往生我的净土。正是从这一点上展开了弥陀净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一定见佛”这样一整套的修行法门。所有修习净业的人,只要发愿往生,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就能够往生西方。这种趋向净土的方法是建立在佛的愿力与众生的愿力相一致的基础上。
  若进一步细究起来,念佛法门虽以念佛为方便,但本质上仍以净心为根本,所谓“三业清净,都摄六根”就是这个意思。从这一点来看,净土宗与禅宗以及其他宗派,也是相互沟通的。换句话来说,无论是净土法门也好,还是禅宗法门也好,最后都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心净则土净,心不净则土不净”。佛在每个人的心中,净土亦在每个人的心中,关键是我们的心能不能够清净。若能清净自心,当下即是净土。也就是说,只要正报庄严了,依报也一定能够庄严。心灵净化了,环境也一定能够净化。我们习禅的人,只要开悟见道了,把握了自己命运的方向,也能成就自己的净土,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所以说,禅与净土确实没有本质区别。凡是弘扬净土法门的,讲到究竟处,也只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并非在自己的心性之外还有一个什么净土世界可觅。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我要讲的第二点,是想指出,参禅和念佛这两种修行法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古代,甚至在五祖弘忍时,流行的禅法中就有念佛的内容,称之为“念佛禅”。念佛这一法门,在三学当中,由禅定所摄。在古代禅法中,有一种法门,叫“六念法”,专为习定所设。哪六念呢?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我们知道,要得定,必须通过专于一境,止住妄念,让心境明净才行。那么,在这六念中,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一念来作为专注之境。当然,在这六念当中,以念佛为最殊胜。为什么呢?因为佛的功德大、智慧大、神通大,故而他的摄受力和感化力强。用现在流行的气功用语来说,就是佛的功能最大,信息场最强,所以只要专心去念,就可以进入这个信息场,获得感应和受用。所以,六念当中,以念佛、念三宝的功德最大。只要我们常念佛号,常念三宝,我们就能够排除妄念,制心一处,获得禅定,乃至智慧。因此,从六念法门来看,念佛这一法,应当归于禅法,只是到了弥陀信仰在社会上普通流行的时候,它才并列于禅法而成为一种特殊的法门。尽管如此,在禅法中,念佛依然可以作为摄心止妄的一种方便而被广泛使用。
  当然,从参禅这个角度来讲,比如说,参究“不思善、不思恶,谁是你本来面目”这个话头,在用功上与念佛还是有区别的。简单地说,参是用智慧力,念是用定力。不过,念佛也可以和参禅结合起来,如一边念一边生起“念佛者是谁”这个疑情,这样一来,就是定慧等持,止观双运了。
  总的来说,从摄心归静的角度看,参禅与念佛没有什么区别;从明心见性的角度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参禅更直接、更简捷些。参禅是定慧同时并用,而净土念佛则多半是以定为主。若从禅与净的根本归宿来看,应该说,它们之间又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它们都以成就众生、庄严国土为目的。以上所讲,是有关禅与净土的同和异。
  ——摘自净慧法师著《五叶堂问禅集·入禅之门》第225-22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馆藏&26433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禅宗和净土宗
点击「箭头所指处」可快速关注禅·觉 微信号:fjdhchan
“我们信佛、拜佛,其实我们自性本来就是佛,佛性人人本具,因此不要再到心外求佛,佛在心内,你也不要想到心外有净土,净土就在心中。”
在各种净土里,禅宗所提倡的是自性的净土,是本心的净土。然而对于《阿弥陀经》所说的弥陀净土,六祖大师又是甚么看法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禅宗主张不着相,提倡“即心即佛,自性是佛”,所以禅师们过去所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为甚么佛来要佛斩呢?难道对佛(自己所信仰的中心),还有甚么仇恨吗?当然不是,这只是说明禅宗最看重我们的本心,自性上有了污染,有了牵挂,就如同我们乘船过河,到了彼岸以后,如要把船放下来,如果你放不下,难道还要背着船走吗?
禅宗主张:我们信佛、拜佛,其实我们自性本来就是佛,佛性人人本具,因此不要再到心外求佛,佛在心内,你也不要想到心外有净土,净土就在心中。
但是,理上是如此没有错,然而当我们还没有开悟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拜佛,我们还是承认,我们要念佛才能成佛。所以,六祖大师站在禅宗立场,虽然肯定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就是对佛说圣言量的肯定,这固然是很肯定,但是六祖大师并不鼓励大家忘记自己“即心即佛”,而一味地往心外求法,一味地要往生心外的西方极乐净土。
六祖惠能大师说:“西方极乐世界,远有多远?十万八千。”在《弥陀经》里则讲“十万亿佛土”,一个佛土等于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十万亿佛土,就是十万个三千大千世界,表示很远、很远。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上智之人,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十万亿佛土之外,当下就是。所以,在《阿弥陀经》里也说到,一个人只要能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于一念顷,即生西方极乐净土”。所以,真正的净土,没有远近的。一个悟道的人,像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没有时间的限制,超越了时间;无量光──没有空间的限制,超越了空间。我们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那就是宇宙的真理,也就是“远近不二”──没有此土,没有彼土,当下即是。
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说到:“在我们东土的人造罪了,大家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假如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因为有了妄想杂念,也造了业,那么他们往生到甚么地方去呢?”意思是说,你心性不明,你罪业不除,你在佛土里面,那也是像在娑婆世界;你在娑婆世界里,如果你能明心见性,当下就是佛国。因此,净土就是要明心见性,心外无法,心外也无净土。禅就是心,道就是心,佛就是心。
过去在丛林禅堂里,除了参禅以外,不准念佛,所谓“念佛一声,漱口三日”,然而净土却又提倡念佛,看起来好像很矛盾,其实不矛盾。就以净土宗来说,他教人念佛,主要也是要用念佛的这一个正念来对治妄念,妄念一除,正念生起,进而以无念来对治有念。因为有念也是迷,能够“不念而念,念而不念”,那不就是无,就是禅。所以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主要的,都是要藉念佛、参禅来净化自己,升华自己,找回自己。所以,《六祖坛经》要我们不要多伺妄求,当下改变自己最为重要。比方说,你在生活里,把生活改善,你的生活里就有净土;你用心美化周遭的环境,你的环境就是你的净土。所以,我们要往生净土,往生极乐净土固然很好,不如往生你自己当下的净土,也就是你自己现实的生活、现实的环境,那就是你的自性的净土。所以,我们对净土的看法,应具备有四个意义:
1人事相处的和谐。我们在人间,有时候为了人事不和谐,常常引生很多苦恼;怨憎会固然很苦,恩爱别离也是很苦。所以,人事相处,应如君子之交,彼此互相尊敬、和谐。人事的和谐,就是我们人事上的净土。
2心里净化的安住。我们有时候熙熙攘攘,劳劳碌碌,心里动荡不安,心里贪瞋无明,我们的心内找不到一个真正安住的地方。现在的社会,大家建华屋,建高楼,富丽堂皇,身体有所安住了,但是心里没有安住的地方,因为心里面罣碍名利得失、是非好坏。所以,我们如果用禅净化心灵,使我们气质安详,使我们的心安住在禅的上面、安住在慈悲的上面、安住在般若智能的上面、安住在虚空广大无边的上面,像太阳、月亮,安住在虚空里,每天游遍四方,逍遥自在。所以,《六祖坛经》主要的就是要为我们的心找到一个安住的地方。
3恐怖斗争的消除。所谓净土,在净土里没有竞争,也没有恐怖。在世间上,每天人和人争,人和自然争,人和畜生争,到处斗争,到处充满恐怖。所以,如果生活没有安全感,那就不是净土。
4平等自由的实践。在净土里,我们要平等,要自由。例如民主政治选举,那就是平等;民权受到尊重,那就是平等。所谓自由,就是不侵犯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所有,不侵犯别人的因缘。自由平等,这才合乎净土的意义。
不过,我们希望:净和禅是没有分别的,参禅的人不要诽谤净土,念佛的人也不要排斥禅宗。永明大师的《参禅念佛四料简》,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无禅有净土,梦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所以,禅净应该双修。
自古以来,禅宗和净土宗时常发生一些纠纷,参禅的人认为念佛的人是心外求佛,是靠他力;念佛的人也批评参禅的人不靠佛力,那有那么容易成就?所以,禅净之争一直成为佛门一个重要的问题。永明大师的《参禅念佛四料简》,提倡禅净要调和。他说:如果你参禅又念佛的话,就好像带角的老虎,既可以现世作人师,来生也可以作佛祖,这是第一个主题。第二、假如你没有参禅,你只念佛,念佛很稳当,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又何愁不开悟?第三、有禅没有净土,十人可能会有九人走叉了路。所以,参禅没有名师指导,常常着魔,常常有其它的意外事情发生。假如没有禅,又没有净土,更是危险,将来百年以后,地狱、饿鬼、畜生,铁床并铜柱,万劫千生没有个人可以依怙,又如何能得度?
禅和净究竟那一个好?过去有两个徒弟,有一天,大徒弟来跟师父说:“师父!现在这个时代,最要紧的要弘扬禅宗。你看,禅,多高的智能,生活里有了禅,多幽默,多有境界!现在西洋人都学禅,我们今后要弘扬禅宗。”
师父听了点点头说:“很好!”
大徒弟走了以后,小徒弟来了,“师父!人生如苦海,所谓生死事大,要了生脱死,必须要念佛,念佛如同坐上一艘安全的救生艇,念佛才能慈航普渡,我们要弘扬净土。”
师父说:“你说得对,很好!”
小徒弟也走了。在旁边听话的侍者觉得很奇怪:大徒弟说禅宗很好,小徒弟说念佛很好,究竟那一个好呢?于是问师父:“你刚才说他们都好,究竟那一个好呢?”
师父说:“还是你的好。”
从这则公案可以说明,一个真正悟道、有修有证的人,看根机,适合那一个根机,就是那一个好。有时候,禅宗批评净土,净土诽谤禅宗,这样一来,受害的是佛教徒。因此,希望我们都能秉承过去的祖师、诸位禅宗大德们的这种看法,我们还是有禅有净土,来过一个“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的这种修行生活吧!
——摘录自星云大师《六祖坛经讲话》
文殊菩萨圣诞暨为中高考考生祈福供灯
福 慧 共 修 fjdhcom
日(农历四月四日),是大智文殊菩萨圣诞日。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是一切如来智慧的集中显现。感文殊菩萨垂化之恩,佛教导航的五台山灯院与北京灯院共同举办文殊菩萨圣诞供灯祈福活动。
↙ 点击“阅读原文”,随喜参与供灯。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什么是禅宗?密宗?净土宗?_宗教 - QQ志乐园
您的当前位置: &
什么是禅宗?密宗?净土宗?
来源: |人气:596 ℃|时间: 01:05:28
为了解决用户可能碰到关于"什么是禅宗?密宗?净土宗?"相关的问题,志乐园经过收集整理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解决办法,请注意,解决办法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同意其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什么是禅宗?密宗?净土宗?"相关的详细问题如下:
刚刚开始接触,请问什么是禅宗?密宗?净土宗?有什么不同?各自修行什么?如何辨别哪一种更适合自己?能不能简单通俗一点的说一下,初学很深的还不懂。请各位帮忙!禅宗——其实,禅宗本身就是密宗,禅的思想跟密的思想本身没有差别。但是,禅宗在思想里面有一个秘密的称号就叫「无相密宗」。禅宗本身不要灌顶,也不要有这些相,随时随地都可以修。但是,只有大根器的人才能够证悟,一般中根器跟小根器的人没有办法去证悟;因为它根本不讲什么相,只是,一下子就要叫你顿悟,马上就要开悟,马上就要清楚明白;所以,它的另外一个别称叫做「无相密宗」。修禅能够得到开悟的;就已经很不错,就是一定是大根器。其实,不管你修密宗或修禅宗,都一定要禅定,没有禅定就没有禅宗,也就没有密宗。禅跟密,本身的精神所在都没有分别,只是一个密宗,是由有相,先有相慢慢修到无相;那禅宗直接一下子就是无相,所以,禅宗就是无相密宗。修禅宗不要灌顶,但修密宗一定要灌顶,因为修密宗先把种子放进去,慢慢让它长成树、开花、结果,变成果位,是这样一步一步的。现在这个时代,要找禅宗这个大根器就很困难,在古代禅宗的大师很多,大成就者很多,但近代里面要找一个禅宗的大成就者就巳经很难了。因为,好像是说在一个末世时代、相法时代,一定要依靠这些相来救度世人,然后,慢慢把他引到真正的禅里面才有办法。你真正去研究禅宗也不能开悟,研究公案啦,研究这些禅,还是不能开悟。所以,像胡适研究禅宗研究很多,日本的铃木大拙研究禅宗公案研究很多。但是他假如不坐禅,光是研究,只是知识而巳,不能真正得到禅定。所以,禅宗跟密宗都一定要修禅定,由禅定然后产生了变化,才能够得到成就。密宗,为什么比禅宗还比较方便一点呢?因为,密宗本身有上师跟本尊加持,这两种很重要,一个是上师加持,一个是本尊加持。那禅宗没有,禅宗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净土宗——净土宗还有阿弥陀佛的加被,阿弥陀佛的接引,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密教里面就是有上师的加被、上师的加持;跟本尊加被、本尊加持,这两种力量使密宗能够即身成佛。净土宗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接引,很容易往生西方。那禅宗都没有,禅宗就是要完全靠自己,进入「空」,进入「无」,然后去完全体会佛性,得到证悟。所以,你说那一种比较方便呢?应该讲起来,净土宗是比较方便,密宗也是算好一点,禅宗最难。因为密宗有本尊加持,有上师加持;净土宗有阿弥陀佛加被,阿弥陀佛接引;禅宗临终谁来接你?没有,完全要靠自己。现在有人说弥勒菩萨的法门,弥勒佛,弥勒菩萨的法门也是有人修∶主要是往生这个兜率天宫,这是用唯识的方法,弥勒菩萨本身讲唯识,讲识,在密教里面也同样是讲识,就是转识成智。所以,一般讲起来,目前的修行,每一个宗派都是差不多,讲唯识,讲净土,讲禅,还是要靠禅定。没有定决不会有力,有定才有力,有力才能够成就。所以,无论任何宗派,你看佛经看了很多,大藏经全部看过了,什么经你都读,但是,你没有这个定境,没有这个定力,是得不到开悟。不管你是怎么样修那一个法门,净土宗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接引,跟阿弥陀佛加被,但是他念佛念不到一个定境,念不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境,这个境界没有出来仍然不会接引。念一日到七日,或是念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一直到七日,你心中不定下来,产生不了力,阿弥陀佛还是不能接引。所以,他最后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任何一个法门,一定要有「定」,没有「定」决不能成就,所以「禅定」是一定要修。光光看书,光光行善,光光做好事,做善事,但是你没有「定」,还是在六道之中轮回。咱不说得那么学术哈~禅宗呢,讲究个明心见性,要参禅打坐,有渐悟和顿悟之分;密宗是藏传佛教的一宗,修行中要持咒啥的,挺深奥的我也不敢乱讲;净土宗简单而言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可以带业往生到西方净土再修行成佛。不同只是修行方法上的,目的都是一样。至于哪个法门更适合,要看自己的根性,不过现代人修行净土宗比较适合一点。这样回答还满意吗?禅宗源于印度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主要宗派。 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载,佛陀在灵鹫山为大梵天王说法时,闭口不言,拈花而立。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就在众人不明的情况下,佛陀以“佛心印心”的方式传给了摩诃迦叶尊者。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因此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印度)禅宗第一代初祖。 据称禅宗在印度历经二十八代,传到菩提达摩大师,远从西天来中土弘扬印心佛法,为中土禅宗第一代祖师,西天第二十八祖。 净土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流传于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净土宗的修行方法是修行者日常念佛修行,命终时借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以自力加上他力的修行方法。 净土二字,是一个统称,可以次序区分为四种: 常寂光净土 实报庄严土 方便有余土 凡圣同居土 这四者中,又细分为九品,高下不同;皆由修行人念佛功夫深浅的不同,而各往生净土。所得之品位,亦有高下阶级之殊,但若能不断功用,自然日有胜进。(注:往生后以四土九品区分,并不是佛陀有分别心,而是类似因材施教的性质。因为往生西方的众生程度参差不齐,所以阿弥陀佛把这些众生依程度区分成九种,并给予不同方式的教学。 当往生净土以后,由于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所以就算往生的众生本身的恶业未除,亦不会再生起作恶的念头。而且能够亲听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的说法,证得无生忍。学有所成以后的菩萨将会返回娑婆世界去帮助其他的众生。打个比喻来说,极乐世界其实就是阿弥陀佛在外国设立的高等学府,众生只要发愿就能够到这所学府进修。到学有所成时便会返国帮助国家建设一样。 由于净土宗能够三根(指上、中、下根性的人)普被,而且容易修习,所以弘扬净土宗的大德都将之判别为“易行道”以跟其他依靠自力的修行方法(即“难行道”)作分别。 密宗来自印度,在印度称为Tantra,此Tantra于印度是脱离宗教师徒秘密相传的,有别于佛教界的密宗,但是系统与根源或有关连。在印度,密宗一直是秘密流传,而且混入各宗教内以求自保。 在佛教界内的密宗也称真言陀罗尼宗、真言宗、瑜珈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密乘,是佛教的一个支派,源自金刚乘。7世纪兴起于东印度的波罗王朝,于唐朝中期传入中国。公元8世纪,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华,史称”开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师,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创立中国密宗。此宗传承在中国一般公认上推至印度龙树菩萨,因唐朝中期中日交流的密切,密宗随著佛法传入日本。有别于西藏的密宗,此系统后人称为东密,在日本多称为真言宗。 七世纪初,西藏国王松赞甘布因国力强大,产生对文化的渴望,于是同时向中国与尼泊尔请求联姻与文化输入,中印两派文化的势力在西藏最后由印度胜出,佛教亦于此同时由中印个别传入西藏。八世纪中期,西藏境内苯教势力一度抬头,兴起反佛声浪。印度僧人回印之后请来密宗上师莲花大师入藏以神通力摄服藏人,于是密宗就此传入西藏。连花生大师的传承后世人称红教(宁玛巴),其内涵与东密有别,后世人称为藏密。 十世纪初,藏人马尔巴译师入印度求法,向印度密宗上师那洛巴学得密法回藏,传给无数藏人,其中包括著名的密勒日巴上师,后世对此一系的传承称为白教(噶举巴),西藏首位转世活佛大宝法王即密勒日巴的徒孙。 密宗通称密教,以显自宗所诠教理,最为尊密,深妙奥秘,故以秘自称,对称于显教;密宗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金刚界、胎藏界教法,方为佛自内证境界,故不得对未灌顶行者,宣示其法。禅宗是佛法正宗,净土是纯迷信,密宗是宗教不管是哪个宗教,不管修行什么结果都是一样,善良~
||||点击排行查看: 15283|回复: 6
大安法师、净宗法师辨析“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常兴 于
21:01 编辑
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请问如何正确理解?
& & 前面的一个偈子是古德所开显的,意思是我们所执持的名号就像清水珠,清水珠投到浑浊的水里,便能澄清浊水。用这个来比况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投到我们凡夫众生浑浊散乱污染的心中,我们的心念亦法尔自然地趋近佛心,因为佛号即是实相,即是阿弥陀佛的心,所以我们的心也一定会像阿弥陀佛那样,具有他的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广大心、光明心,这就是凡心不得不佛,说明这个名号就像清水珠那样的功能作用。
& & “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这是憨山大师《费闲歌》中说的话。这个偈子意谓:如果不具备信愿,只是口头上去念弥陀名号,也没有信愿求的心,那么就很难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不能感通,就不能带业横超往生,所以才称作“喉咙喊破也徒然”。如果具足信愿持名,虽然内心还有散乱,但也绝对是能往生的,不是喉咙喊破也徒然的。所以这个偈子大家不要随便乱用,不要断章取义,要把前面两句话联系起来理解。信愿持名,虽然散乱,绝对往生;如果没有信愿,只是口念,当然就不能往生,这时候可以说是徒然。这里应当辨识清楚,不可颟顸自昧。
————————————————————————
净宗法师答:
「喊破喉咙也枉然」的来由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两句话:「口念弥陀心散乱」,下面一句呢?「喊破喉咙也枉然」。
这两句话是阿弥陀佛说的吗?(莲友答:「不是。」)是说的吗?(莲友答:「不是。」)是说的吗?(莲友答:「不是。」)
学净土法门的人,为什么把不是阿弥陀佛说的、不是善导大师说的、不是其它净土宗祖师说的话记在心中、背在口上呢?
这两句话,是以禅宗的思想来解释净土宗的念门。不是阿弥陀佛说的,不是善导大师说的,所以就不是我们所要听的,不是我们所要记的。大家恰恰把不是要听、不是要记的话都记在心中了。为什么?因为我们被别人一说,就唬住了,我们迷信,我们不能正信。这两句话放在心中会快乐吗?(莲友答:「不会。」)这两句话放在心中怎么能快乐?
好了,下面我们要把这两句话在心中消化掉。
这两句话,是出自于一位禅宗的大德——憨山大师,他不是专修净土的。他也提倡净土,不过,他是依据禅宗的观点说:你口念弥陀,念阿弥陀佛名号,但是你心不清净,心很散乱,你没有证悟空性,没有达到某种功夫境界,比如晚上睡觉睡着了,念不出来佛,做梦的时候,都一片混乱颠倒,那你这样的人没有功夫,你怎么能往生西方呢?你就是把喉咙喊破了,也没有用。
这两句话听起来,我们心中会不会害怕?当然害怕嘛!因为我们做不到嘛!
紫柏大师睡梦中
有一次,同是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大师问一位弟子:「你念佛是否常间断?」
弟子回答:「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忘了。」
大师呵斥道:「睡着了都不会念佛,这样还行啊!念一万年也没用!」
「那怎么办?」
「从今往后,必须在睡梦中念佛不断,方能出苦。如果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醒了之后要痛哭流涕,要到阿弥陀佛面前去磕头,要磕得头破血流,倾尽全力念佛。今晚睡觉没念佛,明天早上要磕得头破血流;明晚睡觉又没念佛,后天早上还要磕得头破血流。连续这样二三十次,自然就会在大昏睡中佛号不断。」
大家晚上在睡梦中能念佛吗?能不能一向念佛念到底?那早晨要磕得头破血流——你舍得吗?磕过没有?没有。
他这样的修行方法很用功。但是,这不是阿弥陀佛所要求的。紫柏大师他做到了,但是阿弥陀佛不是专救紫柏大师一个人啊!如果要做到这样才能往生,那只能救他一个了,那我们这七八百人都通通绝望了,那十方众生怎么得救?
念佛往生唯除逆谤
所以,阿弥陀佛发愿说:「不以这个为条件,这个你能做到,是你的功夫,是你的本事。如果你做不到,也没关系。我要普度十方众生,只要你不五逆谤法,不否定极乐净土的存在——如果你说没有极乐净土、没有阿弥陀佛,那自然不能往生西方了,你都不相信啊!只要不五逆谤法,你念佛都可以往生。」
各宗以自宗观念解释净土
所以我们就知道,从古到今,求生西方的人很多,禅宗的人也求生西方,那么他就以禅宗的观点解释净土法门;天台宗的人也求生西方,他就以天台宗的观点解释净土法门,所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这都是天台宗的观点;唯识宗的人也求生极乐,他就以唯识宗的观点解释净土法门;律宗的人持律,也求生极乐,他就以戒律的观点解释净土法门……。这些解释纯粹不纯粹?不纯粹。对于他们各宗各派的人,都有引导的功效,但对我们专修净土法门的人,就混杂了。
喊破喉咙也枉然──通途教理
还有人讲到:「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说你口中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是散乱的,没有禅定,你喉咙喊破了,也不能往生。这句话对我们净土法门来说是错误的,又是拿了通途法门的教理来衡量特别法门。因为通途法门就是要修戒定慧,要断惑证真。他说:「你虽然念佛,但是你没有戒定慧,你心里很散乱,你没有断烦恼,你不是喉咙喊破也枉然吗?」这是通途法门的教理。所以,大家一听到这样的话,就担心了、害怕了──不必!
如果我们懂得净土是特别法门,我们心里边就很踏实,「对对对!你讲的是不错!不过你讲的是按照通途法门戒定慧修行的,我现在是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两不相干!」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如果不具备信愿,只是口头上去念弥陀名号,也没有信愿求往生的心,那么就很难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不能感通佛力,就不能带业横超往生净土,所以才称作“喉咙喊破也徒然。
我是一个有分别心的凡夫,所以我觉得大安法师的说法与我的心更加亲密!
大安法师的开示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如果不具备信愿,只是口头上去念弥陀名号,也没有信愿求往生的心,那么就很难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不能感 ...
淨宗直斥此说为不合己宗之谬见,是合乎依法不依人的态度;
大安那个讲法,明显是为了转圜所作的曲解,把读者当傻子。
估计他是被传说中的作者憨山的名头给镇住了。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给师兄们拜年,佛门无量方便。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南无阿弥陀佛!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蚊虫.蚂蚁.猪牛马羊就是阿弥陀佛...无量的阿弥陀就是一个阿弥陀..谁都是谁..《如来藏妙明圆心》
无量的来..就是一个如
Powered by Discuz! X3.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禅宗和净土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