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飞机制造厂排名第一个制造飞机的人是谁

冯如:研制生产飞机的“中国第一人”
众所周知,再过几个月,我们要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也将迎来人民空军建军60周年大庆。在共和国国庆60周年庆典上,人民空军还将再次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一百年前的一个历史瞬间:1909年的9月21日,中国人冯如在美国奥克兰市派蒙特山附近空地上,成功试飞了一架自行设计、研制、生产的有人驾驶飞机“冯如一号”。这是中国人研制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载人动力飞行史第一页。以冯如试飞载人飞机这件事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至今走过了百年沧桑历程。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也是件非常值得庆祝的大事。一切有意义的纪念,都不仅是为了往日的回忆,更是为了唤醒明天的觉醒和奋进。我们这代人,有幸站在中国航空百年的历史里程碑上,我们不由自主地回首百年来我们头顶的天空发生的一切,梳理、反思和总结,亦需要认真思考我们国家天空中未来的挑战、前进的方向。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中国航空百年,始于冯如先生的那次伟大的飞行。可以说,是冯如先生开创了这个时代。我是一名从业数十年的航空人,很巧的是,我还是这个中国航空百年史的开创者——冯如先生同村、同族的晚辈。由于这个关系,我对于冯如先生的生平比平常人可能稍多一些了解,同时亦因为这种了解,对冯如先生之风范由衷地敬佩和景仰,为与之同族而感到荣幸和自豪。更庆幸在不同的时代里,中华民族都会有冯如这样的优秀儿女不断涌现,撑起民族的脊梁。冯如先生以其短暂的一生,做出了不凡的伟业。尤其是他所展示出的种种品格、精神,至今照耀着中国百年航空史。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空之父”, 他之于中国航空,如莱特兄弟之于世界航空。对于今天的航空界,甚至对于当代的每一个国人来说,“冯如精神”都是一种不可忘却的至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航空百年来临之际,我们极有必要再次重温、重拾这种精神,因为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号召和鼓舞今日国家航空事业再次腾飞的重要动力和旗帜。什么是“冯如精神”?其实前人对此已做过很多系统的研究和挖掘,比如广州博物馆的黄汉纲先生曾编撰过一本《冯如研究》,就为我们学习、继承冯如精神提供了很好的教材。根据我个人的学习和理解,冯如先生身上展示出的,是一种内蕴非常丰富的精神,应该至少包含下面3个层面的内涵。其一,振兴中华的大志向及科技报国的宏愿。冯如先生从小就立有大志,尤其是当时中华民族积贫积弱,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丧权辱国的时代背景上,侨居海外的他,决意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当时,随着莱特兄弟的成功,航空已作为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登上历史舞台,影响到各个方面。冯如敏锐地意识到飞机在未来世界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可贵的是,在试制成功世界先进的载人飞机,并成为世界知名飞行家之后,他拒绝了美国人的高薪聘请,不顾国内航空环境空白,器材严重不足等困难,毅然将自己在美国创办的飞机制造厂迁回祖国,将自己研制的两架飞机带回祖国,为祖国开拓航空事业。他还是第一个提出航空救国思想的中国人。回国后,他奔走呼吁,大力倡导航空救国思想。他说:“吾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并认为“倘得千百只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内地可保无虞。” “中国之强,必空中全用飞机,如水路全用轮船。”为此,特提出以“壮国体,挽利权”的口号作为开创航空的宗旨,号召国人共同努力,强大国家,抵御外侮。其二,自主、自力、自强,创新进取的精神。冯如先生研制成功的飞机,是第一架没有外国人指导下完成的载人动力飞机。据史料记载,他的飞机,汲取了当时比较先进的“莱特型”飞机的优长,参考和吸取了“花曼”、“寇蒂斯”等型飞机的特点,在机翼、起落架、机体结构等方面,都作了许多独特的改进,最终成就了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冯如型”飞机。他的第一次飞行,高度、距离都超过了莱特兄弟的首次飞行,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而且,当时航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是一个少有人涉足的尖端领域,作为一名从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甚至封建迷信思想尚很深厚的国度走出的冯如,自信地涉足高科技领域,不自卑,不妄自菲薄,不空谈,低调而扎实地努力,大胆探索,敢于创新,敢于抢立世界科技前沿,这样的精神尤值得后人学习和思考。冯如先生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创下多项第一:他不仅是我国航空史上第一个飞机设计家、第一个飞机制造家、第一个飞行家,还是第一个革命军飞机长,第一个民办飞机制造公司的创办人。这足以说明,冯如先生是一名敢于探索、勇于担当,极富创新精神和进取心的先驱。其三,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精神。冯如先生一生,对自己钟爱的事业锲而不舍,不懈追求,直至舍生忘死。他没受过多少学校正规教育,但凭着颖悟和矢志攻坚的精神,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弥补了这一弱点。在环境不允许他既照顾父母妻子,又不放慢他发展祖国航空事业的速度时,他宁愿舍弃照顾父母妻子,把精力完全投入到他的事业上。倾其全力于航空科学,不怕艰苦,不避危难的精神,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理由。他数度飞机坠毁,险遭身亡的威胁,仍无怨无悔,冒险犯难,为发展祖国航空事业奋勇直前。以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苟无成,毋宁死”的承诺。日,在国内作飞行表演时,冯如先生不幸因飞机操纵系统失灵失事,身受重伤,又因救治不及时而牺牲。弥留之际,冯如先生仍心系祖国航空事业,吃力地把失事原因告诉助手,并勉励他们“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级。”又嘱将其遗体葬于黄花岗,俾能与七十二烈士英灵长相做伴。冯如先生的以上种种精神,至今感召着后人。广东知名人士吴汝称冯如先生为才识卓绝的空军豪杰。1933年他为冯如遗像题词时写道:“其志坚,其识卓绝,是科学之伟人,是空军之豪杰。嗟彼苍之忌才,喜精神之不灭……”冯如精神是特殊时代下激励、锤炼而生的一种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前行需要偶像。站于中国航空百年的历史坐标点,今天的我们如果能重拾冯如精神,将对于提振国家的航空事业,甚至改造我们的民族精神,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强化国民航空意识,促进国家航空事业发展。冯如的第一次试飞,虽然比莱特兄弟晚了6年,但在飞机性能上有更大的提升。尤其是1911年经改进完善后的“冯如二号”,曾创造了时速105公里,航程35公里,飞高110米(350英尺)的成绩。其成绩已超过了1909年国际飞行比赛速度冠军寇蒂斯(时速75.2公里)的成绩。对此,海外航空界亦给予高度评价,称“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事实证明,在世界航空的萌芽阶段,冯如所代表的中国航空最高水平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反观当今,虽然我国近几十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航空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这与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需要关切的国家利益,以及在国际上所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都是不相称的。今日世界,综合实力靠前的强国一定是航空大国。而一个国家的航空工业水平、所拥有的空中军事力量的强弱,国民的航空意识,国内航空运动开展的氛围,都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国整体实力的象征。未来,我国空天领域的国家利益越来越复杂,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威胁越来越强烈,国家安全、经济利益都与空天发展息息相关。同时,航空高科技是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大成,空军是与现代高科技紧密相连的具有战略地位的军种,二者都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投入,更需要全民的支持和关心。重拾冯如精神,对于强化国民的航空意识,促进国家航空事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空中力量建设都着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第二,振奋民族精神,为国家和平发展提供精神支援。当下,我国正处于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中。而一个国家的崛起,首先需要的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崛起,其次是需要号召一大批志向远大,忧国忧民的青年英才投身于报国的洪流。对此,冯如是很好的精神旗帜和行为标杆。大力提倡冯如精神,对于鼓励年轻人树立远大志向,强化爱国主义精神,积极投身航空事业可以产生很好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号召海外侨胞关心祖国建设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为什么我不能发图片    
楼主发言:6次 发图: | 更多
  壮哉!  
  中国万亿订单将不在流向美国
  但愿能准时首飞。。。  
  小心日本鬼子使坏,给你故意弄个事故
  但愿首飞成功  
  实在是不太好意思说中国造,除了飞控和座椅机壳,唉,还是埋头多努力吧!
  @仕子之心
01:44:00  实在是不太好意思说中国造,除了飞控和座椅机壳,唉,还是埋头多努力吧!  -----------------------------  这个不都是万国造的嘛
  李辰谕坦言,自己支持统一可以分为情感上和理性上:情感上,他认同中华民族,是中国人,“促进统一是我道德上的使命”。而从理性上讲,学政治的他,观察整个亚洲地缘政治的情势,认为台湾处在非常关键的转折点,选择中国大陆,还是做美日的附庸,“我根据理性权衡,认为和中国大陆统一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台湾《中时电子报》今晚(10日)对此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整件事从头至尾,在台湾内部引发了很多的批评与臆测。台湾在民进党主政下,除了只对大陆强悍,对其他各地一律软趴趴,不仅对美日喊爹叫娘,难道连对自己的“友邦小国”也是一味委曲求全?
  其实是万国造。。。。。
  @8字不好11
00:17:00  小心日本鬼子使坏,给你故意弄个事故  -----------------------------  你小心年初一出门被车撞
  岛内昨有消息流传:民进党要在蔡英文办公室前放机枪,不排除开枪对付反对年金改革者。
  核心部件确实是西方制造,不过万事开头难,首飞是第一步,让中国企业完成了系统整合的能力,不要小瞧了。慢慢的来,其他核心部件满满消化,吸收,最终自己制造。航空产业没有办法蛙跳。
  @仕子之心
01:44:00  实在是不太好意思说中国造,除了飞控和座椅机壳,唉,还是埋头多努力吧!  -----------------------------  @小悠悠打豆子
01:49:00  这个不都是万国造的嘛  -----------------------------  不万国早,能给你适航证吗?有了飞机,慢慢用国内品替代,形成产业链即可。
  @仕子之心
01:44:00  实在是不太好意思说中国造,除了飞控和座椅机壳,唉,还是埋头多努力吧!  -----------------------------  当年引进苏27的时候连座椅都不是我们的,现在歼11改的除了外形其他连它妈都不认识了。先引进才能谈吸收。
  @仕子之心
01:44:00  实在是不太好意思说中国造,除了飞控和座椅机壳,唉,还是埋头多努力吧!  -----------------------------  懂啥。制造飞机可能简单,但是在目前航空资质认证才是最麻烦的,在航空领域,中国做为后来者只能被动接受,就像加入世贸一样要交学费的。  买西方零件组装最快获得飞行认证的方式之一。接下来就是改进,甚至跨越式发展。
  祝福,点赞
  一群被阉割的太监日杂,在吐槽一夜一次郎,我也是醉了。一夜一次,确实不如美国佬一夜三次,但人家至少能干,你太监哥在那儿研究性生活的坏处,干嘛呢?
  @仕子之心
01:44:00  实在是不太好意思说中国造,除了飞控和座椅机壳,唉,还是埋头多努力吧!  —————————————————  我去,能不能不要那么自卑?你以为飞机是买开零件谁都能组装的?现在这全球化的时代,你给我找一家自己生产全部零件的飞机公司来??波音,麦道数十万个零件来自全球上百个国家!  
  就说几句话  世界第一款三代半机是瑞典的jas39,但是瑞典有多少航空工业中的核心工业?  支线客机中,蓝星大拿是加拿大与巴西。庞巴迪与巴航工业公司吊打五大流氓,哪怕对手是苏伊霍、落马、三菱重工。(你看的没错,军工企业照样被无核心工业国吊打,只看支线客机的话,市场占有率为标准)  大型工程技术是有两个方面组成的,一个是核心工业,另外一方面是系统集成。看波音洛马,他们什么时候生产过发动机?确切的说,他们是优秀的航空系统集成商。  有人说除了座椅与飞控,都是万国牌。这句话本身就错,起码飞控也是舶来品(MOOG)。如果都这么容易攒机,三哥的光辉整了快30年,到现在还是半成品状态。  为什么坊间笑话lca,因为这厮如果不盲目追求技术,那么它本可以建立一套完整航空核心工业体系,虽然技术含量低一些。  如果这厮努力做集成攒出一台也是很好。因为要所有子系统整合正常运行,这对软件控制,硬件接口,子系统集成,子系统状态掌握是有极高要求。可惜最终三哥放弃了丢给山姆搞去了,两只鸟都没抓住。  给你2个人,能很容易堆出2倍计算能力吗?比如算式 a*b+c
能并行运算吗?(cpu之与超算,发动机之飞机)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中国第一个开飞机的人是谁?
不想多说1nX
  冯如(——)  日,中国航空先驱冯如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飞机飞上了蓝天,成为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冯如以智慧和勇敢所取得的成就,为中国人在早期航空史上赢得了荣耀.  1903年,当得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后,冯如决心要依靠中国人的力量来制造飞机.他得到当地华侨的赞助,于1907年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冯如任总工程师.公司于当年便投入制造飞机.  日,冯如于接近黄昏时在奥克兰附近一个圆形山丘旁进行了第一次试飞,这是一个远离居民点的地方,在场的除记者外,就是他的三个助手.当飞机起飞后飞行了0.8公里,离地4.57米准备作一次转弯时,螺旋桨突然停转,飞机摔在地面,冯如被摔出机外,幸没受伤.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于螺旋桨桨轴螺丝拧得太紧,致使桨根断裂.  1910年7月,冯如根据寇蒂斯“金箭”和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制作了第二架飞机,10月至12月,冯如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  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到中国.辛亥革命后,冯如被广东革命军政府委任为飞行队长.  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冯如被尊为“中国航空之父”.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厂长杨仙逸,孙中山的得力干将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大元帅府,杨仙逸担任航空局局长,并兼任广东飞机制造厂厂长。杨仙逸上任之后立即行动了起来,7月就带领工人仿造J.N.-4型飞机,经过测验其操纵性能,稳定性和各项飞行参数均符合设计要求后,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硬是造出了第一架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并在中国本土上制造出来的飞机“乐士文-1号”。这架中国第一架的轻型侦察机时速可以达到120公里,孙中山为表彰他的卓越功勋,亲笔书写“志在冲天”的横幅赠予了杨仙逸。不幸的是,杨仙逸将军在革命事业的巅峰期英勇牺牲了。1923年9月,军阀陈炯明在惠州发动叛乱,孙中山派大军讨伐,杨仙逸在博罗梅湖白沙堆前线参与作战,但是在检查水雷时突遇水雷爆炸,杨仙逸壮烈牺牲。孙中山先生听闻消息后十分痛惜,追认杨仙逸烈士为陆军中将,并将遗体葬于广州黄花岗之东。孙中山在墓碑上手书碑文,墓道拱门上放着一飞机模型,象征烈士生平事业和冲天壮志。图注:杨仙逸将军不幸在讨伐陈炯明的战斗中牺牲由于时间久远杨仙逸将军遭到一定程度损坏,1979年,广东省的广州市有关部门又按照原貌修复,现在的人们仍得以瞻仰这位中国革命军空军之父的英灵。解放军空军对于杨仙逸将军的事迹也非常认可,在军官理论学习考题中,还经常出现“1923年2月,孙中山任命为航空局局长兼飞机制造厂厂长”这样的填空,尽管这是一道送分题,但是也表明了中国空军对于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图注:杨仙逸中将墓坐落在广州黄花岗查看更多原创精彩内容。如需转载。
认识女性的内生殖器秘密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您所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闽人有多牛!三明人制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
  在今天,坐飞机都只要花“白菜价”了,人人皆可坐飞机出行。
  但你可能并不知道,在上世纪初,中国航空刚刚起步的年代,闽人有多牛,闽地创造了中国航空诸多的第一:
  第一架飞机是福建人制造;
  第一家飞机制造工厂在马尾;
  福建人完成了中国第一次跨洲飞行……
  三明人制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
  1906年,福建永安人刘佐成与同乡李宝焌在全闽师范学堂毕业后被清政府选送赴日本留学,就读于工兵航校及早稻田大学。受美国莱特兄弟和旅美华侨冯如研制飞机并成功飞行的鼓舞,刘李二人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飞机的研制。
  1910年,在一些爱国华侨的资助下,刘李二人在日本合作自制了“飞机一号”。因使用日本的飞机场不便,无法试验。同年8月,在清政府拨款,在北京南苑军用操场内建筑厂棚试造飞机。1911年3月,刘李二人在国内自造的“飞机二号”,但飞行时因发动机轴损坏,坠落失败。刘佐成身负重伤,从此不再驾机。
  日,李宝焌、刘佐成发起成立航空研究会,在《大公报》发表《航空研究会发起及简章》提醒国民:世界航空事业刚刚起步,中国要抓住机遇,“勿再事事落人之后”。这一年12月,上海《东方》杂志发表了李宝焌的《研究飞行机报告》,这是我国最早的一篇航空论文。
  安放在故乡永安市曹远镇清水池村村部门前的文化广场上的刘佐成塑像
  李宝焌于日病逝南京,年仅26岁,志未遂。而此后,刘佐成在抗战前夕派回福州,王庄机场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建的。
  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工厂在马尾
  1909年8月,筹办海军大臣载洵、萨镇冰出洋考察时,选派学生随往英国留学。1915年,这批学生又转往美国留学,其中就有福州人曾诒经。这批留学生先学造船,后学飞机制造,于1917年12月学成回国。
  北洋政府想创办培养航海和航空制造专门人才的飞潜学校,最终选定校址设在福州马尾,这大概与当时海军中福建人多不无关系。
  月间,飞潜学校开办,又在海军船政局设立海军飞机工程处,由曾诒经等负责制造飞机。当时制造飞机用的钢、铝等金属材料我国并不生产,但其他材料如木材、油漆等,福建生产的又多又好。海军飞机工程处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
  莆田人制造我国早期的滑翔机
  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留学法国的飞行家莆田人陈国梁在菲律宾宣传航空救国,并发起组织华侨飞行队和福建民用航空学校筹备委员会,选厦门为校址,于1928年10月成立厦门民用航空学校。
  后由于经费困难维持不下去,只得合并到广东航空学校。1934年5月,陈国梁在柳州机械厂设计、制造了我国早期的滑翔机并试飞成功。
  厦门人完成中国第一次跨洲飞行
  完成中国第一次跨洲飞行是一个厦门人。1929年初,厦门人陈文麟受命赴英国购买飞机,当年3月4日,他偕同丹麦籍飞行员驾驶“厦门号”飞机回国。
  “厦门号”原计划用时三个星期就可飞抵厦门。但起飞不久,就在英吉利海峡上空突发机件故障,幸好仅离水面60英尺,立即飞回伦敦修理,10天后“厦门号”重新启程,经德国、希腊、印度等国,于5月10日进入国境,总行程1.5万多公里。
  “厦门号”返国途中曾有两次险情:
  第一次是飞渡波斯大沙漠,连续飞行15个小时,汽油将耗尽,险些机毁人亡;
  第二次是在印度境内遇上45分钟之久的狂风暴雨,机件损坏致发动机漏油,幸而修复,未至出险。
  陈文麟驾驶“厦门号”实际飞行是28天,途中飞机损坏6次,他称,“今安全返国,亦云幸矣!”陈文麟此后历任厦门海军航空署署长、海军厦门造船所所长等职,1949年后前往香港。
标签:制造|飞机
稿源: 海峡都市报微信  编辑: 陈子汉  
你至少需要输入
个字&&&&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6。
活动抢先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飞机制造厂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