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微笑的女孩大屠杀时,上帝在哪?

关于奥斯维辛那场大屠杀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
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众号托马斯·伯根索尔
[摘要]“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每个人都会说希望“悲剧不要重演”,但如果不让人回忆和反思历史,这只会是一句空话。奥斯维辛集中营内的小孩【原文编者按】当托马斯·伯根索尔被押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年仅10岁。他是在集中营长大的,并不知道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这本回忆录用朴实的文字平静地讲述了他17岁以前的生活,在凯尔采、奥斯维辛失去亲人、多次死里逃生的遭遇,以及从集中营被解救出来后漂泊的经历。后来,他成为了著名国际法学者和大法官,早年的经历引导他走上维护人权和国际法的道路。令人讽刺的是,这本以英文写成的回忆录,却最先以其他6种以上的语言出版后,才在美国出了英文版。因为在英语国家中,不止一位出版商断定,那段历史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关于大屠杀内容的书卖不出去。”这可能是更深一层的悲剧,如书中所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每个人都会说希望“悲剧不要重演”,但如果不让人回忆和反思历史,这只会是一句空话。 当托马斯·伯根索尔被押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年仅10岁。他是在集中营长大的,并不知道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这本回忆录用朴实的文字平静地讲述了他17岁以前的生活,在凯尔采、奥斯维辛失去亲人、多次死里逃生的遭遇,以及从集中营被解救出来后漂泊的经历。后来,他成为了著名国际法学者和大法官,早年的经历引导他走上维护人权和国际法的道路。令人讽刺的是,这本以英文写成的回忆录,却最先以其他6种以上的语言出版后,才在美国出了英文版。因为在英语国家中,不止一位出版商断定,那段历史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关于大屠杀内容的书卖不出去。”这可能是更深一层的悲剧,如书中所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每个人都会说希望“悲剧不要重演”,但如果不让人回忆和反思历史,这只会是一句空话。很多年后,当别人问起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情况时,我会回答说,我很幸运能够进入奥斯维辛。这个回答总是让提问人的脸上浮现出震惊的表情。但我说的是实话。大多数到达比克瑙火车站的人都要经过所谓的筛选。他们把儿童、老人、残疾人与同来的其他人分开后就直接送入毒气室。我们这拨人幸免了这种筛选。肯定是党卫军军官的负责人没有下达命令,因为他们可能认为我们是由一所劳动集中营送来的,儿童以及其他不能工作的人已经被那个集中营淘汰了。如果我们这次也要经过筛选的话,我等不到入营就已经被杀死了。这就是我能用听似轻松的口吻回答的意思。当然了,当我们抵达比克瑙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期待什么,也不知道我已经逃过了致命的筛选程序。我们刚从货运车厢下到站台上,所有的男人就被勒令排成一队,所有的女人排成另外一队。除了几个月后和我母亲的一次短暂相见,这是我和母亲在日再次团聚之前见到的最后一面了,也就是我们分开了大概两年半的时间。我们根本无法好好地告别,因为党卫军看守不住地厉声叫喊让我们紧紧跟上,还不时地对未能立即服从他们命令的人拳打脚踢。我吓得不敢哭也不敢向她挥手,只是紧紧地挨着我父亲。我们离开车站朝着一个很大的建筑物走去,父亲紧紧地搂着我。在这所建筑物里,我们被命令脱去衣服,从淋浴和消毒脚池中穿过。一路走下来,我们的头发被剃光了,每人被扔给了一套我们进入奥斯维辛时看到的那种蓝白条纹囚服。直到这时,我父亲才低声对我说我们暂时不会死了,因为只有我们拿到了囚服,他才能确定我们不会被带到毒气室了。在这之后,我们再一次被命令排队行进。我们肯定是走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看到远处出现了一排排的囚房。街道,实际上是没有铺砌的土路,把一长排一长排的囚房隔开。囚房两侧有高高架起的铁丝网,把像城镇一样大的集中营分成几个颇具规模的独立营区,每个营区都有自己的大门和监视塔。后来我得知这些独立的营区是以字母来区分的。比如,女人住在B和C区,男人在D区,等等。我们的目的地是E区,也被称为吉卜赛营区。成千上万的吉卜赛家庭曾在这个区里住过。他们所有的人——男人、女人和小孩,在我们抵达前不久都被杀害了。只有营区的名字提醒我们:这里,纳粹以优秀种族的名义又犯下了一桩可怕的罪行。吉卜赛营区的入口处是一个可以移动的铁丝网门,由带着狗的党卫军把守。进入营区后,我们被命令在一组囚房后面排成一队并且要卷起左胳膊的袖子。在队伍的一端,两名囚犯坐在一张木桌旁。每个人都要走到桌子跟前,报出我们的名字并且伸出左臂。队伍中,我排在父亲的前面,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儿。后来,我看到桌旁那两个囚犯的手中都拿着一个像钢笔的东西,底端有一个细针,他们用钢笔样的东西在墨水瓶里面蘸过后,往伸过去的手臂上写着什么东西:我们这是在文身啊。轮到我的时候,我怕会疼,但是刺的速度很快,我几乎没有感觉到。现在我有一个新名字了:B-2930,这是在这里唯一有意义的“名字”。这个编号虽然现在已经有些褪色了,但还留在我的左臂上。它成为了我的一部分,起到了警示的作用,与其说它让我记住过去,不如说它在时时刻刻提醒我,作为一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见证人和幸存者,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那些意识形态中存留的仇恨思想以及种族和宗教优越的思想斗争到底,这些意识形态已经给人类造成了几个世纪的苦难。《幸运男孩: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的回忆》(美)托马斯·伯根索尔 著 杨柳、杨力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文身队伍中,父亲就站我的身后,他成了B-2931。我们的编号也印在一个有黄色三角形的布条上,黄色作为识别犹太人的标志(不同颜色用来区别不同类型的囚犯:例如,政治犯是红色三角形,还有同性恋、刑事犯等等)。大约45年后,我回到奥斯维辛,我把我的名字交给档案馆的负责人,因为我想知道1944年我抵达奥斯维辛的确切时间,但她却向我要我的编号。我有些惊讶,因为我总是听说德国人在他们的集中营内保存了非常精确的记录。“你到达的时候,”她解释说,“大量的囚犯被运送到奥斯维辛,党卫军不再费心去记录他们的名字了,只记录他们的编号。”果然,一旦她知道了我的编号,就把我需要的日期提供给我了。记录我编号的卡片甚至透露了有多少人是和我一起从凯尔采到奥斯维辛的信息。我们这些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可以凭借我们的编号来证明我们在这里生存过,而那些在党卫军停止记录名字后被送进焚尸炉火葬的囚犯,在这个可怕的地方没有留下任何存在过的痕迹。没有尸体、没有名字,只有灰烬和编号。这是对人类尊严的最大侮辱,很难想象还能有比这更甚的侮辱了。被刺上号码后,我们被送进了指定的囚房。我们的囚房与吉卜赛营区的其他囚房一样,也是木质结构的,里面有两排宽宽的、上下三层的长木板床铺,泥土的地面将这两排床从中间隔开。一进入囚房,迎接我们的是一个身材魁梧、手持棍子的囚犯。我很快得知,他是囚房的头。他不停地指着床铺,用波兰语和意第绪语喊道:“每层10个人!”那些在他看来行动缓慢的人都会遭到他的拳打脚踢。我和父亲在中层找到了铺位,很快就有其他8个囚犯加入了我们这层。然后我们被勒令头朝囚房的中间趴着。我不记得他们是否给了我们毯子,但是我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没有床垫。虽然那天晚上没有发给我们任何食物,但当天夜里发生的事情很快就让我把肚子饿的事忘在脑后。有两三个长得肥头大耳、手里还拿着手杖和棍棒的囚犯大摇大摆地进了我们囚房。他们胳膊上戴着袖章,标明他们的身份是劳动小组组长。劳动小组的组长也是囚徒,他们与囚房头一起,不分昼夜地为党卫军管理着集中营,并对他们的囚友施行恐怖的治理。就在这些组长和我们囚房的头打完招呼后,他们当中的一个用德文喊道:“斯彼格,你这个王八蛋,从床上下来。我们要和你谈谈!”斯彼格刚一来到他们面前,就被围住了。他们用拳头和棍棒向他的脸、头、腿、胳膊打过去。他越是求饶和尖叫,组长们打得就越起劲儿。我从组长们的喊声中得知,斯彼格显然曾向凯尔采的盖世太保告发了他们其中的一个人,而被告发的那个人在两年前被送进了奥斯维辛。伯根索尔一家在逃难途中的合影斯彼格很快就跪了下来,然后平躺在了地上,乞求着能让他死去。他浑身上下都是血,完全放弃了自我保护,任凭雨点般密集的棍棒不停地落在他的身上。后来组长们把斯彼格拎起来,连推带拉地把他从囚房里弄了出去。我们没有看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只是后来听说,组长们把斯彼格拖到了隔离电网那儿,他死在了电网上。我们的囚房也和比克瑙其他的囚房一样,被发出嗡嗡响声的高压电网包围着。电网把我们所在的吉卜赛营区与其两边的D营区和F营区分隔开。电网两侧,在距其一米远、离地面大概一米高的地方拉着一根铁丝,警告囚犯们不要靠近,以免触电。斯彼格肯定是被扔在电网上或他自己爬到电网上触电身亡的。我逐渐发现囚犯们用所谓的“走进电网”的方式自杀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大家很容易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难道这些组长们就从来没有想到过其实他们与斯彼格并没有什么区别吗?斯彼格向盖世太保告发了他的犹太同胞,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让自己活得更久一些,而那些组长们则让自己成为了党卫军的代理人,殴打囚友、强迫他们一直工作到精疲力竭,并且还剥夺他们的口粮。组长们十分清楚地知道这些行为会加速其他囚徒死亡,他们所做的这一切也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生存下来的机会。因此,集中营除了是对那些既没有成为告密者也没有成为组长的人的道德品格进行考验的场所外,也是在极端残酷条件下能否生存下来的实验场。斯彼格和那个被他告发的组长都曾是我父母的朋友。在卡托维兹,他们曾和我们住在一起。那个时候,他们都是我的“叔叔”。我隐约记得那个被斯彼格告发的组长原来是一名牙科技师或牙医;但我一直不知道斯彼格以前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如果他们没有被送到集中营,他们可能一直都会是斯文的体面人。在人性中,究竟是什么赋予一些人道德的力量,使他们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不会牺牲他们的廉耻和尊严,而又是什么使另一些人为保住自己的性命变得凶狠残暴、杀气腾腾呢?(文/托马斯·伯根索尔)转自“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众号(Peopleweekly),腾讯文化合作媒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zolazh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南京大屠杀的时候,上帝在哪里,佛祖在哪里?【精神分裂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2,932贴子:
南京大屠杀的时候,上帝在哪里,佛祖在哪里?收藏
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多读佛教故事,佛在世时,释迦族也被屠杀过,目犍莲尊者有求佛开示原因,佛说了因果,你可以在网上搜一搜这个故事。
上帝用战争来控制人口,不管如何人都是灾难
人类自己的债要自己去还。上帝也帮不了人类。
我是上帝和佛祖 实际上我比他们更厉害 我现在在床上
死了还不好?活着才是受罪
去佛教的地盘问问吧。。。。。佛并不是统治者,他是老师,教授自然界规律,而规律不是他制定的。。。。。。。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奈莉·萨克斯诗歌中的“大屠杀”主题与犹太人命运
下载积分:2990
内容提示:奈莉·萨克斯诗歌中的“大屠杀”主题与犹太人命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17:36:2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99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奈莉·萨克斯诗歌中的“大屠杀”主题与犹太人命运
关注微信公众号您(@)目前可用积分:351254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转帖]《奥斯维辛:一部历史》导读
1258 次点击
11:39:36 发布在
&&&&徐贲:《奥斯维辛:一部历史》导读&&&& &&&&20 世纪有两大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一是古拉格,一是奥斯维辛。关于前者,这几年国内引进出版不少作品,而关于后者,就主页菌有限了解,许多著作有提到,但专门论述者,似乎很少,属于那种我们听得多,但却只是大而化之,甚至因不了解,不少错谬夹杂其中。今天和各位分享的文章,与奥斯维辛相关――徐贲老师为一部专门论述奥斯维辛的著作《奥斯维辛:一部历史》所写的导读。文中相关的黑白图片均为书中插图。&&&&奥斯维辛,与如今的世界、如今处于遥远东方的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徐贲说:" 恶普遍存在于 20 世纪的专制和极权制度中,大屠杀只不过是极权之恶的一个显例而已。" 奥斯维辛是一个更大的故事,我们从未真正了解它。这里所涉及的故事,有不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集中营:一个牲人和兽人的世界(节选)&&&&文 | 徐 贲&&&&英国历史学家和纪录片导演劳伦斯 ? 里斯(Laurence Rees)的《奥斯维辛:纳粹与 " 最终解决 "》(Auschwitz: The Nazis and the "Final Solution")是为英国广播公司 BBC 录制的一部六集纪录片,以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前囚犯和看管的访谈来呈现和还原相关的历史真相。这部为纪念战胜纳粹德国 60 周年而制作的系列纪录片,于 2005 年 1 月在 BBC 一台首次在英国播出,同年年初又在美国播出,题目改为《奥斯维辛:纳粹国家内幕》(Auschwitz: Inside the Nazi State)。&&&& &&&&纪录片《奥斯维辛:纳粹与 " 最终解决 "》海报《奥斯维辛:一部历史》(下简称《奥斯维辛》)这本书就是基于此纪录片。对史实求证,里斯采取的是 " 孤证不引 " 的方法,他说,这部纪录片 " 没有剧本作家(screenwriter),每一个说出来的字都出自两个――有的地方是三个――历史记录 "。纪录片里的奥斯维辛建筑图属电脑生成,所用的建筑图样来自 1990 年代前苏联档案解密的材料。这些建筑图纸在 BBC Horizon 1994 年的纪录片《奥斯维辛:大屠杀的蓝图》中作了介绍。&&&&历史的回顾必须以揭示和再现真相为宗旨,但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事实上,我们回顾历史,是要从历史中得到对我们今天有用的经验和教训。里斯在与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的访谈中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一桩 " 罪恶 "," 历史学应该致力于引导人们懂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罪恶,还有什么比这个目的更为重要呢?倘若不能懂得为什么发生这样的罪恶,你就不能环视这个世界,思考为什么它还会再次发生 "。里斯还特别强调,这部纪录片不只是关于奥斯维辛的," 我们用奥斯维辛来讲一个更大的故事,用奥斯维辛为棱镜来认识灭绝屠杀的全过程,并对犯下这一罪恶的人们的心态有一些了解 "。&&&&&&&&&&劳伦斯 ? 里斯里斯要揭示的犯罪者心态不是少数虐待狂或变态者的心智失常,而是无数心智正常者的心灵黑暗之地。他们是社会中普通的 " 好人 ",他们当中不乏受过良好教育,拥有博士学位的社会精英。上个世纪 60 年代之后的许多社会心理学研究,如斯坦利 ? 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的 " 对权威的服从 " 实验和菲利普 ? 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的 " 斯坦福监狱 " 实验,揭示的正是 " 好人 " 如何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变成恶魔。津巴多称之为人性中的 " 恶 ",对此他写道:&&&&" 我们曾目睹透露人性残酷面的各色症状,惊讶于善人如何轻易被环境改变,成为十分残酷的人,而且改变程度可以多么剧烈……虽然邪恶存在与任何环境中,但我们更近距离地检视了邪恶的繁殖地――监牢及战场。它们总是成为人性的严峻考验,在这两个地方,权威、权力及支配彼此混杂,受到秘密的掩饰时,这股力量会让我们搁置自己的人性,并从身上夺走人类最珍视的品质:关爱、仁慈、合作与爱。"&&&&奥斯维辛是一个被纳粹既当作监狱又当作战场的地方(当然还是一个供应奴工的地方),但事实上那既不是监狱也不是战场,而是纳粹统治下经由 " 累积式激进 " 形成,并作为永久 " 例外状态 " 而存在的 " 集中营 "。&&&& &&&&在工厂工作的奥斯维辛犯人,这样的工厂在奥斯维辛利益区有很多。&&&&&& &&&&奥斯维辛犯人在比克瑙挖排水沟,这是集中营里最耗损生命的劳动项目之一。&&&& &&&&" 加拿大 ",比克瑙的收集区,犯人在这里分拣从新到犯人那里掠来的物品。 &&&&&&&&&&1944 年春夏之交,一车匈牙利犹太人抵达奥斯维辛―比克瑙。背景处可以看到火车左右两侧 2 号和 3 号焚尸场的两个烟囱。&&&&&&&&&&&&匈牙利犹太人到达后首先按性别分开,女人站一侧,男人站在另外一侧。 &&&& &&&&按性别分队后,接下来将进行臭名昭著的筛选。&&&&&&&&这列犹太男人正接受一位纳粹医生的检查。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决定谁可以活命,谁要被处死。* * *&&&&《奥斯维辛》史学贡献最著的部分是它所还原的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真相――让人们了解奥斯维辛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在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变、发展而成。这个规模庞大的集中营从 1940 年开始正式运作,1945 年被苏联红军解放,期间被杀害的遇难者达 100 万以上,百分之九十是犹太人。&&&&然而,建立这个集中营的最初目的却并不是要在那里屠杀犹太人。奥斯维辛的第一批囚犯并非犹太人," 而是德国人――准确地说,是 30 名从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转来的刑事犯 "。奥斯维辛后来成为关押纳粹认为有危险的波兰人和苏联战俘的地方。纳粹用它来 " 威吓当地人 ",囤积奴工," 按照最初的设想,奥斯维辛只是在犯人被送往帝国其他集中营之前暂时关押他们的场所,用纳粹的术语来说,一座‘隔离’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奥斯维辛的功能明显发生了变化,这里将成为有进无出的人间炼狱 "。&&&&通过揭示奥斯维辛的演变过程,里斯要告诉读者的是,纳粹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精心设计,并按部就班地要把奥斯维辛建成一个杀人魔窟。这个现在恶名昭著的集中营乃是纳粹在不断出现新问题的过程中,一次次临时调适和改变所累积的结果。它的演变成为纳粹极权统治 " 累积式激进 "(cumulative radicalization)的一个缩影。&&&&累积式激进指的是,灭绝屠杀犹太人并不是希特勒一个人下达的命令,而是 " 许多纳粹分子都为此尽心尽力。下层的主动性和推波助澜,是灭绝朝着越来越激进的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 "。战争结束之后,那些以各种方式参与灭犹的纳粹 " 试图让这个世界相信做出决定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阿道夫 ? 希特勒 ",不少历史学家作出的也是这样的解释。&&&&《奥斯维辛》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用揭示累积激进的过程来纠正一个历史解释的常见错误。里斯指出," 战争让一切都朝着激进化的方向发展,集中营也不例外 "。犹太人隔离区也是一样,它后来成为纳粹迫害波兰犹太人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成为把犹太人送进集中营的先导,但是,里斯同样也指出," 它建立之初的用意并非如此。与奥斯维辛和纳粹‘最终解决’发展历史上的很多事情一样,它们都朝着最初没有预料到的方向演变 "。&&&&&&&&&&波兰罗兹犹太人隔离区街景。罗兹犹太人区建于 1939 年,纳粹军队占领波兰后,德国人花了一年时间把罗兹变成了第一个用围墙和铁丝网完全封闭的犹太人隔离区。在 4 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内,一度聚居了 16.4 万人。1944 年,纳粹高层决定彻底清洗最后一个犹太人隔离区――罗兹。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最后一批死亡列车装载着 7 万多名犹太人开往了灭绝营,赶来的盟军救下了其中的 5000 到 7000 人。这张照片里的绝大部分人都于 1944 年秋天被杀害。&&&&犹太男男女女在罗兹隔离区一个临时的户外工厂编制篮子。&&&&在隔离区,甚至儿童都要工作,不工作意味着把自己置于更危险的处境。里斯详细叙述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波兰犹太人隔离区,都是为了说明,纳粹一开始并没有屠杀犹太人的计划,更不用说消灭所有犹太人的 " 最终解决 " 了,大屠杀本身也是一个 " 累积式激进 " 的结果。里斯指出,即使是纳粹的首脑人物――如希姆莱和海德里希――开始也没有大屠杀的计划。他们甚至不同意 " 从肉体上消灭整个民族的做法――因为那从根本上很不德国(un-German),也不可能实现 "。但是,纳粹面临的许多具体问题――从解决因德意志人迁移而造成的住房短缺,到战时的粮食短缺――使得他们在制定应对政策时越来越极端,越来越残酷,也越来越邪恶。这种 " 累积式激进 " 是纳粹极权制度的暴力统治逻辑所无法避免的,也只有在这个制度中才会如此迅速地加剧和恶化,奥斯维辛就是纳粹制度的一个产物。&&&& &&&&海因里希 ? 希姆莱(左)与奥斯维辛指挥官鲁道夫 ? 霍斯,摄于 1942 年 7 月前者访问集中营时。&&&&&&&&&&&&莱因哈德 ? 海德里希,希姆莱的副手,一个有教养的人,也是实施大屠杀的刽子手。奥斯维辛是纳粹集中营的缩影,那么什么是 " 集中营 " 呢?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在《无目的的手段:政治学笔记》一书里对集中营(camp,中译作 " 收容所 ")的存在做了本质的分析。他指出,收容所中所发生的事件超出了关于犯罪的司法概念,收容所是一个例外的空间,它被置于监狱法以及刑法的权限范围之外,是被置于正常法律秩序之外的一片领地。收容所与这些法律无关," 达豪以及后来很快增设的其他收容所(萨克森豪森、布痕瓦尔德、利希滕贝格)实际上一直在运作……这类收容所已经在德国成为了永久现实 "。在这样的地方,合法的居民 " 已经被剥夺了所有政治身份,并被完全还原为赤裸生命 ",他们也因此成为 " 牲人 "," 人类被完全剥夺他们的权利和特征,以至于达到对他们做任何行为都不算是犯罪的程度 "。&&&&集中营并不是纳粹的发明,但是集中营在 " 累积式激进 " 过程中变成死亡营和灭绝营,却是史无前例的纳粹邪恶罪行。阿甘本指出,历史学家一直在争论,到底是 1896 年古巴的西班牙人为镇压殖民地人民反抗而创设的 campos de concentraciones, 还是 20 世纪英国人用于集中管理南非布尔人的 concentration camps,才应该被确认为最初出现的集中营。但是,关键问题是,这两个事实都是 " 与殖民战争相联系的例外状态向平民人口的扩展 "。换言之," 收容所既非诞生于普通法律,也非……监狱法的某种改造和发展产物;毋宁说,它们诞生于例外状态和军事管制。这在纳粹集中营(Lager)的例子中表现的甚至更为明显……法律制度能出于使国家安全免于威胁的目的,对个人进行‘拘留’,所以纳粹法学家常常视此法律制度为预防性的管制制度 "。&&&&&&&&&&一个匈牙利犹太人家庭将被送进毒气室,他们在 4 号和 5 号焚尸场旁的树林中等待。 &&&& &&&&奥斯维辛焚尸场中的焚化炉,每个可同时容纳数具尸体。&&&& &&&&4 号焚尸场。毒气室位于地上,齐克隆 B 从墙上的洞口倒进毒气室。&&&&&&&&&&3 号焚尸场,位于比克瑙坡道附近。毒气室位于这栋建筑的地下。纳粹统治时期,最早的达豪集中营建于 1933 年 3 月(即阿道夫 ? 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后不到两个月),从概念上便与特雷布林卡这种在战争期间才建成的灭绝营不同。被关进达豪集中营的第一批囚犯大部分是纳粹的政敌,他们被视为对纳粹国家安全的威胁,而犹太人还不是。当时的德国民众也为此而支持建立集中营。&&&&里斯指出," 在所有接受我们拍摄的德国人当中,没有一个(包括当年狂热的纳粹分子)公开表示他们对灭绝营的存在‘满怀热情’,但很多人在 20 世纪 30 年代对于集中营的存在感到相当满意 "。他们将集中营视为一种防卫性的,正当的例外措施。正如里斯指出的那样,他们所不清楚的是这样的集中营可能多么暴力和残酷," 达豪集中营的管理制度不仅残酷无情,更能摧毁囚犯的意志 "。尽管肉体虐待已经十分残酷和恐怖," 但更可怕的是精神折磨 ",这是为了彻底摧毁反纳粹人士的抵抗意志。&&&&当犹太人被关入集中营的时候,纳粹也以犹太人威胁德国国家安全为借口,这使得例外状态成为纳粹迫害的常态。对此阿甘本说:" 阿伦特曾经指出,收容所暴露出来的是支撑着极权主义统治,而常识又顽固地拒绝承认的一条原则,也就是说,是那条使一切都成可能的原则……仅此一条原因,就使得在收容所里一切都能真的成为可能。如果不理解收容所(的本质)……那么收容所中发生的那些难以置信的事情就永远是难以理解的了。"&&&&《奥斯维辛》中党卫队看守和 " 卡波 " 对犹太人的酷刑残害会让读者毛骨悚然,难以置信――人怎么能这样残害他人。如果不是因为里斯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证据,读者一定难以想象,怎么短短的几个月间奥斯维辛就能从一个集中营累积激进为一个死亡营,而在那里执行杀戮任务的看守们又是如何在心理上迅速适应这一剧烈转变的。&&&&《奥斯维辛》一书中讲述得最多的鲁道夫 ? 霍斯(Rudolf&& H ö ss)――那位党卫队中的模范和奥斯维辛的指挥官――本来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在家里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在集中营里却如魔鬼般冷酷和残忍。这样的人格分裂也会让人觉得难以置信。里斯指出:" 最重要的或许是,奥斯维辛和纳粹的‘最终解决’证实了一个事实:人的处境(situation)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集中营正是这样一个可以发生难以置信的变化的非人化境地。&&&& &&&&被捕的鲁道夫 ? 霍斯。对一百多万条人命负有责任的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认为灭绝犹太人的理由是 " 正当的 "。在集中营这个特殊的非人境地里,囚犯变成了阿甘本所说的 " 牲人 ",而看守则变成了 " 兽人 "。极权统治把人要么变成牲口,要么变成野兽,或者既是牲口又是野兽。这就是制度性的去人性,它逼着人变成动物,而集中营更是一个浓缩的牲人和兽人世界。这个地方浓缩了阿伦特所说的 " 恶 " ――那种人不再是人,人不被当人的 " 恶 "。阿伦特在致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封信里,把恶简洁地定义为 " 把人变为多余 "。1945 年,随着纳粹集中营被解放,大量发生在那里的恐怖事件开始被披露,阿伦特的强烈反应是," 恶的问题将是战后欧洲知识分子生活的基本问题 "。当有人问她对灭绝营的看法时(她第一次听说是在 1942 年),她说,就像打开了一道深渊," 对过去发生的某些事件,我们不可能与之达成和解。任何人都&&&&不能 "。&&&&对此,美国政治学家理查德 ? 伯恩斯坦(Richard J. Bernstein)写道:" 阿伦特感到,集中营所发生的事件是最极端的,最根本的恶的形式。‘奥斯维辛’变成了集中体现这场浩劫的名词,并变成了 20 世纪爆发的其他恶的象征。我们还可以谈到柬埔寨、乌干达、波斯尼亚――这些名称和地点是如此不同,但所呈现的都是可怕的事件,我们将尽全力去理解这些事件,但我们不可能与之达成和解。" 也就是说,无论这样的事件如何被某些人说成具有 " 正当 "" 合理 " 的原因,我们都永远不能原谅和宽恕这样的事件。对这样的事件,我们必须在道义上永远关闭所谓的 " 历史合理性 " 和 " 历史正当性 " 的大门。&&&&20 世纪之后,恶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神学的概念,也不只是撒旦的别名,而是现实生活中一种至今尚未被充分认识的残害性暴力。我们所遭遇到的恶和我们对恶的认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安德鲁 ? 戴尔班科(Andrew Delbanco)在《撒旦之死》一书里就此写道:" 我们的文化在恶的可见性与可以获得的对付它的知识资源之间已经裂开了一道鸿沟。恐怖的景象从来不曾如此广泛地散播,也从来不曾如此骇人听闻――从组织化的死亡集中营,到儿童在饥荒中饿死,而这些本来是可以避免的。"20 世纪,这个世界上发生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大规模人道灾难,千百万无辜者死于非命,恶造成的罪孽从未如此之多,但我们对恶的反应和认知却长期停滞不前。&&&&恶普遍存在于 20 世纪的专制和极权制度中,大屠杀只不过是极权之恶的一个显例而已。极权之恶不只是少数虐待狂和疯子的事,而且更与众多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的普通人都有关联,对此里斯警告道,不要忽视了纳粹统治环境对千千万万普通德国人的人性改变效应,正是这种环境效应生产了无数心甘情愿跟随希特勒作恶的普通纳粹,他们有的甚至一辈子都无悔意。&&&&|&&&&以上选自《奥斯维辛:一部历史》&&&&[ 英 ] 劳伦斯 ? 里斯 著&&&&理想国,2016 年 9 月&&&&本文为徐本老师的导读节选&&&&(点击左下角 " 阅读原文 " 可购买)&&&& 人类从内心深处需要这个世界有公道存在,需要无辜的人最终得到补偿,&&&&有罪的人最终受到惩罚。&&&&但奥斯维辛的历史没有给我们这样的慰藉。&&&&有奥斯维辛,就不能有上帝的存在。&&&&――普里莫 ? 莱维&&&&无论我在思考什么,总要思考奥斯维辛。感谢那些要求、甚至逼迫我们讲述一切的人,因为他们想听到、想知道发生在奥斯维辛的那些人、那些事。&&&&――凯尔泰斯 ? 伊姆莱&&&&我们要知道 " 人 " 真正是什么,毕竟,这是发明奥斯维辛毒气室,也是祈祷着走进毒气室的 " 存在 "。&&&&――维克多 ? 弗兰克&&&&本书力图以一个具体场所为切入点,对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罪行进行最透彻的诠释,这就是奥斯维辛。&&&&历史不是剧本,真相永远不止一个。奥斯维辛并不是专门用于杀害犹太人的灭绝营,也不仅仅与 " 最终解决 " 有关――奥斯维辛,是集中营指挥官霍斯等纳粹官员的奋斗史;是波兰人、吉卜赛人、苏联战俘、耶和华见证人的情感炼狱;它是一个八岁德国女孩一天起床,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吉卜赛人,被扔进奥斯维辛的故事;它是战后幸存者回到家乡,却发现外面的世界比奥斯维辛更糟的故事……这部书没有孤证,每一个说出来的字,都出自两处以上的历史记录,包括苏联解体后的解密档案和亲历者访谈。&&&&" 人们问我,你在奥斯维辛学到了什么?我想我只能确定一件事:没人真正了解自己。"1944 年 11 月,希姆莱要求艾希曼停止驱逐匈牙利犹太人,并说:" 到目前为止你一直都在灭绝犹太人,但我现在命令你从今天起变成犹太人的拥护者。" 人的行为和信念能顷刻颠倒,因应自身处境(situation)而朝着没有预料到的方向演变,这恰恰是所谓的 " 人性 "。&&&&奥斯维辛是一个更大的故事,我们从未真正了解它。这里所涉及的故事,有不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徐贲:极权统治把人要么变成牲口,要么变成野兽)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彩色小吉普]
[扁到你跳脚]
[hrjyhrjy]
[感悟生活]
[人与自然]
[冷雨飘香]
[Separatea]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优秀帖文推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49:30 &&
奥斯维辛集中营门上的戏谑式的标语:劳动让你自由 Arbeit macht frei纳粹很多集中营上有相同标语。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51:28 &&
达豪集中营 劳动让你自由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南会馆&&├珠三角&&├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奥斯维辛:一部历史》导读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斯维辛在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