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苏轼茶之间有什么渊源

禅茶道茶影响成都影响世界
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对一个地方的民俗民风、普通民众的性格心理、社会文化的结构层次等,往往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正好就是历史上宗教文化繁育生长的丰沃土壤。成都作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和佛教文化的历史重镇,一直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时,作为民间土壤中影响最深、涵盖面最广的佛、道信仰,也是成都地方文化众多元素中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本专题系列从佛道信仰对地方民俗的影响、成都著名佛寺道观、成都佛道艺术,以及佛道信仰对成都、饮食文化、市井文化、民间节日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全面勾勒出成都佛道信仰与民间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对认识成都地方文化、了解成都人的独特性格、构建和谐的天府之国,提供一个新的文化参考角度。有“仙”之称的唐人陆羽,在其著名的《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又说蜀中茶的品级,“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神农本草》中说:“茶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在这些中国早期的典籍之中,凡是说到茶,都离不开巴山蜀水一带,那时候成都平原和盆地周边山区,气候温润适宜,正是中国茶的原产地之一。陆羽所在的唐朝时期,中国疆域广阔,对外交往频繁,国都长安更是当时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的主体精神,就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而西蜀成都又是大唐天子两度避乱驾临之地,所以,蜀中的茶文化也一度冠盖于全国。东方民族全民皆好饮茶,传至西方之后,如今饮茶更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法国人认为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英国把茶视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日本,饮茶的传统则与中国一脉相传,他们不仅视茶为“百病良药”,还将之提升到“道”的高度。现在的中国,虽然西洋饮品席卷而至,且品种花样繁多,但除了吸引小孩子那好奇的眼球外,对全民饮茶的习惯并无多大改变。究其原因,饮茶除了解渴这等功能性的实用价值外,内里还大有文章,其精神高度和文化含量,是一切外来饮品所难以企及的。寺庙道观的茶礼就成都而言,老成都人爱坐茶馆,其嗜茶好饮之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各地。无论市区乡镇、闹市野外,大小茶馆可谓比比皆是,一直到今天也长盛不衰。那里的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碗茶具、老虎灶、紫铜壶,以及茶倌跑堂时添水吆喝的特色,都形成了一套川味浓郁的茶馆文化,难怪世有“蜀土茶称圣”之说。其实,中国茶从一诞生起,就与蜀中高邈而神奇的禅、道文化密不可分。在唐代,蜀中禅、道盛行,这些修行之人除日常看经习教之外,最重要的修炼方式,就是长时间静坐,以期“存神静虑”、“调息入定”,一般俗称打坐。无论是禅、道两家,对静坐修行的要求,除晚上不吃任何食物之外,还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心一境,这样才可能达到身心轻安明净,最终开悟证道的目的。静坐修行最大的障碍是昏沉嗜睡,心不清明,而饮茶所特有的提神养心、换气醒脑的作用,既可以让出家人有效地保持长时间静虑存神的功夫,又可使他们晚间减轻饥饿感,增强体质。所以,当时无论是禅门还是道家的修行人,都首选上好作为其助道的饮品;日常的寺庙经济也以种茶、制茶为主。到了后来,寺庙道观形成了饮茶的定制。佛教寺庙以“请茶”、“普茶”等作为日常礼仪;而道观里则以入“茶寮”参加“神仙茶会”为礼仪。由此看来,在禅门、道家的礼数当中,吃茶这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早已从它的原始功能中衍化开来,上升为一种修心养性的精神活动。唐人饮茶,以煮茶为主,到了宋代,改唐人的煮茶法为点茶法,并在色、香、味上更加精细讲究。至南宋时,又出现泡茶法,使饮茶之习得以简化,从而由寺庙宫观普及到寻常百姓家。宋代饮茶技艺如同当时的其他传统艺术一样,均已达到一个高峰。这在整个历史上是鲜见的,没有哪个朝代的文人如宋人一样热衷于茶的感官趣味。当时的著名茶客大多数都是著名文人大家和僧道中人,如欧阳修、王安石、苏门三杰、黄庭坚、梅尧臣等,以及与他们作方外之游的名僧高道。当时的情形是诗人写茶诗,书家写茶帖,画家工茶画。而普通老百姓,则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融洽社交的手段,并发展成为民间礼节。据载,北宋流行的民俗是,有人搬进新居,左邻右舍便要彼此“献茶”;邻居之间请喝茶叫“支茶”,等等。宋人对茶的热爱使茶艺有了极大的发展,甚至以“斗茶”、“茗战”这种激烈的品茶竞争方式,作为日常娱乐的一部分。到了明清,茶叶生产方式和饮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冲泡法的兴起,使从唐宋沿袭下来的茶具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明代的紫砂壶艺的兴起,是明代茶叶文化的一个丰硕果实,清代则使茶馆文化更加深入民间。成都茶馆,除了供人们闲时品茗之外,更是重要的娱乐场所和社交场合。听戏看书、纸牌麻将、赏花买彩票、谈生意做交易,诸如此类,可谓是成都市民社会生活习俗的一面镜子。可以这么说,如果不去成都的老茶馆,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成都人的精神状态,更不可能体会成都地方独具魅力的民间生活。蜀中禅茶:日本茶道的源头一天傍晚,在极具传奇色彩的日本一休禅师的道场里,一位嗜茶如命的年轻禅僧结束了一天的苦参,端起自己心爱的茶具,准备用那清香沁人的茶汤,滋润一下已经精疲力尽的身心。但是,就在茶碗刚刚送到嘴边的一刹那,悄悄来到他身边的一休禅师,突然在他耳旁大喝一声,紧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起铁如意,将他手中的茶具打落在地!这是在日本禅宗史上意义非凡的一刻!??应声粉碎的,不仅仅是那套名贵的日本茶具,也包括这位年轻禅僧内心的是非得失、名利荣辱、苦乐生死!在一休禅师的钳锤棒喝之下,这位名叫村田珠光的年轻禅僧,终于在饮茶的一瞬间大彻大悟了!到了今天,他已经被全日本尊奉为“禅茶之祖”了。村田珠光因茶而悟道之后,他的老师一休禅师便将自己平生所得的禅法心髓传给了他,并且还将自己秘藏多年的宝贝??来自中国成都昭觉寺的一代宗师圆悟克勤禅师手书的“禅茶一味”遗墨,一并传付与他。珠光对这幅墨宝珍爱之至,一直将它作为自己的茶室挂轴悬在正中,以时时提醒自己,要以一个禅者的堂堂威仪进行点茶、品茗、洗心。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后世日本的茶道仪礼中,其第一要具,便是茶室之中必须有格高脱俗的字画挂轴,尤其以高僧大德所书之佛言祖语和历代禅门祖师画像为极品。圆悟祖师的这幅“禅茶一味”墨宝,如今仍保存在日本奈良的大德寺中,成为日本禅茶的至宝。想来也只有在这样恒时散发着德行光辉的墨迹面前,人们才能虔心恭敬,才能从袅袅出壶的茶香中,品尝出禅茶中的妙谛来。除了圆悟祖师这一幅“禅茶一味”的书法以外,日本禅茶与成都还有什么渊源呢?原来,茶叶的栽培制作自唐代传入日本之后,到了宋代,寺庙饮茶之道的东传,形成了日本饮茶文化的第二次高潮。当时成都昭觉寺一代禅门领袖圆悟克勤大师的临济宗法脉,经由得法弟子佛海慧远,传至日本来华参学的睿山觉阿上人,想来这幅“禅茶一味”的墨宝,可能就是此时传至日本的。成都昭觉寺圆悟禅师一系法脉经过数代传承,使临济禅宗在日本大兴于世。据《巴蜀禅灯录》记载,镰仓时代全日本有24家禅宗,其中20家都是出自成都昭觉寺圆悟克勤禅师一系。对于日本茶道中的“茶礼”,普遍的说法是来源于成都大慈寺的“无相禅茶之法”。当年昭觉寺圆悟克勤禅师的师父、绵竹人五祖法演,便曾在成都大慈寺学习佛教经论及佛门礼仪,对大慈寺历代相传的茶礼也十分熟悉。他离开大慈寺到湖北省黄梅县五祖山讲禅,向同门师弟刘元甫谈及大慈寺的茶礼,刘元甫以此写了一本《茶道清规》,提出了“和、敬、清、寂”的饮茶理论。后来,蜀僧道隆禅师东渡日本,先后担任日本多家寺院的住持,将大慈寺传承已久的茶礼也传遍了日本。道隆收有一位日本弟子南浦绍明。这位绍明禅师后来又到中国求法,并专程将刘元甫所著之《茶道清规》一书请至日本。从此,日本寺院僧堂中僧人的饮茶礼仪无不带有成都大慈寺的影子。《茶道清规》中“和、敬、清、寂”这四个字,正是如今日本茶道的“四规”,成为茶道信徒顶礼膜拜的最高宗旨。青城道茶:道家的仙品至于道家饮茶,原本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形式,而是从道教贵生、养生的目的出发,以茶饮的自然药用价值来助长道行功用。如果说佛家之禅茶,重视的是灵明玄妙的精神品质的话,那么道家之道茶,则偏重于长生保命、益寿延年之功果。蜀中产茶,历来以雅安蒙顶茶、青城山雪芽、大邑雾中茶、峨眉等最为著名。这几处盛产茶叶的地方,在过去都是道教所谓的“仙家灵地”,尤其是被后世道教尊为“第五洞天”的青城山,更是翠峰幽谷,温润怡人,适宜茶树的生长。加之此处为仙家修真的圣地,地脉风水奇佳,物产多含灵气,故历来盛产仙茶名品。道教有多神崇拜的倾向,所谓“聪明正直,死而为神”,因此以著述《茶经》而闻名的唐人陆羽,自然也就被尊奉为“茶神”。青城山上如今有茶神庙,不仅供奉了陆羽,同时还供奉有神农氏的石刻像。相传南朝著名的炼丹家陶弘景曾到青城山修过道,他在《杂录》中说:“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在《神农本草经》中又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以此推断,茶的饮用和药用功效,青城道士们很早就已经掌握并运用了。据说早在唐宋时代,大凡入青城山沿丹梯石级而上的朝山者,每每在人困力乏,口渴难耐之时,就会遇到沿途道士所设的施人茶水的摊点。此施茶济水之风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可以在青城盘曲的古径之上,看到那些令人感动的道人身影。上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对青城山古建福宫遗址进行了试掘,在发掘出来的大量文物中,有一件宋代的仿建窑兔毫纹黑釉深腹小圈足茶盏,显得造型精巧,别具一格。古建福宫为青城山最古老的道观之一,由此可见,青城山道茶在唐宋时代,便已经有较高的茶艺水准了。另据青城山一带的传说,晋代蜀中的天师道首领范长生,曾率领道徒在其所住的长生宫、碧落观附近,开垦山地,广种茶树。每年所制茶叶,除留下道观自用的部分以外,其余便分赠各处前来祈福的道徒,使种茶饮茶的习俗遍及蜀中。长生宫遗址位于青城山进口处,原本依山而建,层层叠叠,为登临青城道教洞天的第一仙宫。入得山门,举目但见青嶂影影,满耳但闻鸟鸣幽幽,的确是福地洞天,清净怡人。如今,长生宫原址上所建之鹤翔山庄,已俨然是当代青城道茶的中心。其公开表演的道家茶艺,礼数细致,程式井然,融表演与科仪于一体。在表演过程中,冲泡后的第一口茶水先敬“三官”——所谓天官、地官、水官是也;接下来冲泡的茶水,才开始敬献宾客,乃至共饮。整个茶艺中包含了道教洞经音乐、道家茶礼、太极养生及武术等,号称是“三味杯里通天地,一品壶中藏乾坤”。据说,现在的青城道茶,是为青城山茶叶中的极品,在茶树土壤环境、茶树品种选配、茶叶采摘季节、制茶和冲泡工艺等方面,都完全遵循传统道家之法度。青城道茶的茶形清秀如剑,茶质汤色淡碧,清冽耐泡,具有典型的道家清静无为之气。道茶所用茶叶,连叶带茎一起采集和制作,即古时的稠梗一齐入茶。按道教说法,稠为阳,梗为阴,泡制之后茶叶在茶杯中清晰地分为上下两层,与道教天人合一之玄义暗通。虽然,现在的青城道茶以其豪华和显贵,与往昔孤身住山清修的道士们所饮之茶水,已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此一时也彼一时,古人那种不拘礼仪形式、取法自然之道的道茶,在如今这个物欲横陈的时代,早已化为陈迹往事,不复重现了。想起苏东坡《汲江煎茶》诗中那“枯肠未易茶三碗,坐数荒村长短更”的句子,不禁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作者手记在成都生活,如果没有去过大慈寺、文殊院、青羊宫等寺庙道观的露天茶铺喝茶,那简直就不算是一个真资格的成都人。而笔者对饮茶之道与佛、道文化的兴趣,也正是在这种熙熙攘攘、其乐融融的场合下,渐渐培养出来的。过去禅门有“吃茶去”的公案,更有“禅茶一味”的禅悟境界,遂使茶文化成为成都文化的一道特别的风景线。虽然作为一个现代成都人,到寺庙道观喝茶已经没有古人那种寓禅道于茶道之中的精神和境界,但是一把竹椅、一碗清茶、一片阴凉,也足以让我们从纷扰红尘中获得片刻的宁静。更何况,在茶汤入腹的同时,还可能听到晨钟暮鼓的袅袅回响,嗅得缕缕不绝的淡淡梵香。恍惚之中,你也许会有穿越时间隧道的感觉,仿佛在一瞬间回到了老成都那缓慢而悠远的时光之中;仿佛在一瞬间,你的灵魂得以释放,心灵完全憩息于一片吉祥的净土之中。大慈寺内的露天茶铺变化最大,过去还是市立博物馆的时候,除了少量的陈列展厅以外,整个寺庙完全是一个大茶铺,可以说是市井生活的天堂。到大慈寺露天茶馆喝茶的人是形形色色,应有尽有,各种民间技艺、地方艺术也汇聚在一起。如今,大慈寺恢复寺庙功能以后,虽然仍有为市民而设的露天茶铺,但氛围跟以前已经大不一样了。寺内每天有僧人早晚上殿课诵,经常也有法师讲经说法,为此,过去那些打锣唱戏的、买卖字画古玩的、溜鸟嬉戏的人等,就再也不能来了。除了规模已经大大缩小的露天茶铺之外,寺内还另辟了一院清静雅致的禅茶堂,虽然面积不大,但在桂影婆娑之下品茗,也的确有几分禅意。文殊院的露天茶铺近年来也作了一番整理,不再像过去连通道走廊上都摆满竹椅茶桌。一个大院墙围起了露天茶铺,把茶客的喧嚣与寺庙的清静分隔开来,从而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一切都变得章法有度。而位于城西的青羊宫,作为都市红尘中的著名道观,它的露天茶铺也充满了人间烟火,成为人们聚会、聊天、闲耍的绝佳去处。在茶铺周围,几株巨大的古银杏树在秋阳中摇动它金灿灿的枝叶,仿佛已是修成正果的神仙真人,默默地俯视着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随着近年来旧城改造的进程,如今成都市区内像样的露天茶馆已经越来越少了,好在还有一些开放的公园,还有这些古老的寺庙道观。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国茶文化 杂志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茶文化 杂志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扬州一茶场竟请欧阳修“代言”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扬州一茶场竟请欧阳修“代言”
  本报讯 4日,记者在扬州市平山茶场门口看到一则很“牛”的广告(如图),该茶场面向茶客征集形象代言人,候选人竟是“隋炀帝”和“欧阳修”!茶场声称,这两个名人都和平山茶“渊源”很深,只要茶客以合理的理由帮他们选定最终的“代言人”,将给予重奖。
  记者看到,这则广告牌大约有一平方米大小,画面很是“雷人”:一边是威风凛凛的隋炀帝,一边是文质彬彬的欧阳修。隋炀帝当代言人的理由是:“为了喝扬州平山茶,朕才开凿了古运河!”面对帝王的咄咄逼人,旁边的欧阳修也不甘示弱:“我是为了喝扬州平山茶,才来扬州做太守的!”不少市民看到广告,都戏称有创意,“有才!”
  谈到请古人做代言人的原因,茶场负责人陈苏生介绍,清明节到了,一方面想借这种方式缅怀和扬州茶有渊源的两位先人,平山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是隋唐时期的“贡茶”,隋炀帝喜欢扬州贡茶,也有所记载;而且,隋炀帝陵就在离茶场几公里远的地方。而欧阳修到扬州做太守后,对平山茶甚是喜爱,史书记载,他常常去离平山茶场不远的大明寺与高僧谈论茶道,欧阳修质疑大明寺泉水是否是“天下第五泉”,欧阳太守和高僧曾经展开激烈辩论,但他对平山茶始终赞不绝口。《时会堂二首》咏赞的就是平山茶:“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忆昔尝修守臣职,先春自探两旗开。谁知白首来辞禁,得与金挛赐一杯。”
  茶场负责人表示,平山茶场是该市市区唯一的茶场,作为扬州地区的老品牌,要想发展壮大确实需要一个形象代言人,“请明星代言太贵,请一般人代言又达不到宣传效果,所以我们就想到了这两位‘先人’。” (葛学涛 陈咏)
电话:010-053-054|欧阳修做过哪些与茶有关的作品?蔡襄对茶业有什么贡献?
053欧阳修做过哪些与茶有关的作品?
欧阳修的一生,在官场上有四十一年,期间起伏跌宕,但是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情操,就像好茶的品格一样。在晚年他曾写道: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官场沉浮的感叹,也表达了自己嗜茶的爱好。
欧阳修写茶的诗并不是很多,但却都很精彩。他还为蔡襄的《茶录》做了序。他喜欢双井茶,因此做了一首《双井茶》的诗,诗中描写了双井茶的特点以及茶和人品的关系。此诗为: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群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
欧阳修和北宋诗人梅尧臣有着很深的友谊,经常在一起品茗作对,欧阳修做了一首欧阳修做了一首《尝新茶呈圣喻》送给梅尧臣,诗中赞美了建安龙凤团茶,从诗中可以看出,欧阳修认为品茶需要水甘、器洁、天气好,而且客人也要志同道合,这才是品茶的最高境界。
054蔡襄对茶业有什么贡献?
蔡襄,字君谟,是宋代的著名书法家,被世人评为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和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为“宋四家”。他是宋代茶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著有《茶录》一书,该书自成一个完整体系,是研究宋代茶史的重要依据。
龙凤茶原本为500克八饼,蔡襄任福建转运使后,改造为小团,即500克二十饼,名为“上品龙茶”,这种茶很珍贵,欧阳修曾对它有很详细的叙述,这是蔡襄对茶业的伟大贡献之一。在当时,小龙凤茶是朝廷的珍品,很多朝廷大臣和后宫嫔妃也只能观其形貌,而不能亲口品尝,可见其珍贵性。
注:文章摘录于翁良《图说中国茶:鉴茶·泡茶·茶疗一本全》,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望联系作者删除
我是云南茶区的一个小茶农,特别喜欢茶,也因茶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爱好者,这也是人生难得的一份茶缘。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巫灵青辑录)
皎然,唐代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白居易所写的茶诗极多,然而在白居易之前,唐代亦有一位嗜茶的僧人,写过许多茶诗,数量并不亚于白居易,他──就是皎然,皎然不仅爱茶、知茶、识茶趣,更常与茶圣陆羽以诗文酬赠唱和,成为莫逆,共同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茶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博学多识 为文清丽工诗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吴兴县)人,是南朝宋山水写实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上元、贞元年间(公元760~804年),是唐代著名诗僧,早年信仰佛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后来徙居湖州乌程杼山山麓妙喜寺,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友。皎然博学多识,不仅精通佛教经典,又旁涉经史诸子,为文清丽,尤工于诗,著作颇丰,有《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评》三卷及《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呶子》等著作并传于世。
结识茶圣陆羽 成为莫逆之交
陆羽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后来到吴兴,住在妙喜寺,与皎然结识,并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皎然传》载:「出入道,肄业杼山,与灵澈、陆羽同居妙喜寺。」又陆羽《自传》:「……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后来陆羽在妙喜寺旁建一茶亭,由于皎然与当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鼎力协助,乃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落成,由于时间正好是癸丑岁癸卯月癸亥日,因此名之为「三癸亭」。皎然并赋《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以为志,诗云:「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缮亭历三癸,疏趾邻什寺。元化隐灵踪,始君启高诔。诛榛养翘楚,鞭草理芳穗。俯砌披水容,逼天扫峰翠。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嘉林幸勿剪,禅侣欣可庇。卫法大臣过,佐游群英萃。龙池护清澈,虎节到深邃。徒想嵊顶期,于今没遗记。」其诗记载了当日群英齐聚的盛况,并盛赞三癸亭构思精巧,布局有序,将亭池花草、树木岩石与庄严的寺院和巍峨的杼山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清幽异常。时人将陆羽筑亭、颜真卿命名题字与皎然赋诗,称为「三绝」,一时传为佳话,而三癸亭更成为当时湖州的胜景之一。
皎然与陆羽情谊深厚,可从皎然留下的寻访陆羽的茶诗中看出,《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远客殊未归,我来几惆怅。叩关一日不见人,绕屋寒花笑相向。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凤翅山中思本寺,鱼竿村口忘归船。归船不见见寒烟,离心远水共悠然。他日相期那可定,闲僧着处即经年!」陆羽隐逸生活悠然自适,行踪飘忽,使得皎然造访时常向隅,诗中传达出皎然因访陆羽不遇的惆怅心情,以情融景,更增添心中那股怅惘之情。《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闲阶雨夜滴,偏入别情中。断续清猿应,淋漓侯馆空。气令烦虑散,时与早秋同。归客龙山道,东来杂好风。」在送陆羽回龙山的诗中,语虽含蓄,却情深义重。《访陆处士羽》:「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赏春茗」、「弄春泉」、「悠悠一钓船」寥寥数语,将陆羽隐逸时的生活情调鲜明勾勒出来。从皎然与陆羽交往期间所写下的许多诗句中,除了可以了解到这两位「缁素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谊外,这些诗作更可作为研究陆羽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
不欲多相识 逢人懒道名
皎然淡泊名利,坦率豁达,不喜送往迎来的俗套,《赠韦早陆羽》:「只将陶与谢,终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诗中将韦、陆二人比作陶渊明与谢灵运,表明皎然不愿多交朋友,只和韦卓、陆羽相处足矣,「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其个性率真若此,大有陶渊明「我醉欲眠,卿且去。」的真性情。
品茶是皎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嗜好,《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i,着碗聚生花。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友人元晟送来天目山茶,皎然高兴的赋诗致谢,叙述了他与陆迅等友人分享天目山茶的乐趣。《湖南草堂读书招李少府》:「削去僧家事,南池便隐居。为怜松子寿,还卜道家书。药院常无客,茶樽独对余。有时招逸史,来饭野中蔬。」饮茶、读书、饭野蔬,生活型态虽然简单,却是皎然养生的秘诀。
此外皎然亦与陆羽一样关心着茶事,《顾渚行寄裴方舟》:「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由来惯采无远近,阴岭长兮阳崖浅。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I春衣。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清冷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诗中详细地记下了茶树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和方法、茶叶品质语气后的关系,层层相扣,是研究当时湖州茶事的史料。
俗人多泛酒 谁解助茶香
陆羽的《茶经》,为唐代中期茶文化和茶文学的创作起了倡导作用,而陆羽的「缁素忘年之交」皎然更是这一时期茶文学创作的能手,皎然的茶诗、茶赋鲜明地反映出这一时期茶文化活动的特点和咏茶文学创作的趋向。《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诗中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饮风气,俗人尚酒,而识茶香的皎然似乎独得品茶三昧。《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晦夜不生月,琴轩犹未开。城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将描写了隐士逸僧品茶吟诗的闲雅情趣。他有一首《饮茶歌送郑容》,诗云:「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常说此茶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乱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诗中皎然推崇饮茶,强调饮茶功效不仅可以除病疾,涤荡胸中忧虑,而且会踏云而去,羽化飞升。
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全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i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加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此诗为皎然同友人崔刺使共品越州茶时的即兴之作,诗中盛赞剡溪茶(产于今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并生动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与卢同《饮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旨亦在倡导以茶代酒,探讨茗饮艺术境界。皎然在茶诗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鲜明艺术风格,对唐代中晚期的咏茶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皎然是陆羽的一生中交往时间最长、情谊亦最深厚的良师益友,他们在湖州所倡导的崇尚节俭的品茗习俗对唐代后期茶文化的影响甚钜,更对后代茶艺、茶文学及茶文化的发展产生莫大的作用。
「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双璧,而律诗、绝句的体制、音律萌芽于六朝,酝酿于五代,至唐朝已臻成熟。盛唐时期可谓发挥到了极致,其中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在诗歌史上的成就非凡,更令后生晚辈难望项背。为寻求突破,只好另辟蹊径,遂开启了以韩愈为首的奇险诗派,此派诗风擅于用奇字、造怪句,常为斟酌字句而绞尽脑汁,其中贾岛更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说,诗人卢同也是此派的成员之一。
一首月蚀讽谕诗 埋下祸因
卢同生年不详,但据贾岛《哭卢同》句:「平生四十年,惟着白布衣。」可知他死时年仅四十岁(死于公元835年的甘露之变),据此逆推卢同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卢同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年轻时家境清寒,刻苦读书,隐居少室山,无意仕途,朝廷两度召为谏议大夫,均辞而不就。卢同寓居洛阳时,韩愈为河南令,对其文采极为赏识而礼遇之。元和年间,卢同尝作一千六百余言的《月蚀诗》讥讽当朝权宦,此诗虽得韩愈称许,却也因而得罪了权宦,酿成日后不幸的后果。有《玉川子诗集》一卷传世,由此诗集中,可以看出他个性分明和悲天悯人的襟怀。
七碗茶歌 茶史留名
对爱喝茶的人而言,对卢同的印象一定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同一生爱茶成癖,他的这首《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兹将其诗全引如下:「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百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此诗不仅叙述了卢同饮茶的心得外,诗里头尚有许多名句,足堪玩味。其中「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更为后人耳熟能详,描写饮七碗茶的不同感觉,步步深入,极为生动传神。然而此诗最后又引发他悲天悯人的襟怀,顾念起天下亿万苍生百姓。
两腋清风生 传唱千古
一首《月蚀诗》确立卢同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一曲「七碗茶歌」则让卢同在中国茶史上留名千古。卢同《茶歌》的诗句,自宋以来,古代文人雅士在品茗唱和时,成为最常被引用的典故。如宋梅尧臣:「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苏轼:「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同七碗茶。」;杨万里:「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另外古代骚人墨客也常在烹茶品茗、吟诗作对时,将「卢同」、「玉川子」引入诗中。如苏轼:「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明•胡文焕:「我今安知非卢同,只恐卢同未相及。」清•汪巢林:「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在品茶赏泉,兴味盎然之际,也常常以「七碗」、「两腋清风」代称。如1983年春,北京举行品茶会,会上八十八岁老书法家肖劳即兴吟茶诗一首:「嫩芽和雪煮,活火沸茶香。七碗荡诗腹,一瓯醒酒肠。」其中亦化用了卢同的「茶歌」的典故;民初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有一楹联写道:「三篇陆羽经,七度卢同碗。」将卢同与茶圣陆羽并称,可想见卢同在古今爱茶人士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了。至于绘画方面,宋画家钱选曾画一幅《卢同烹茶图》,画中将人物器具与烹茶神态,均跃然纸上;明代画家圣华居士(即丁云鹏),亦有《玉川烹茶图》的名作传世。
世代纷乱 寄情山林
卢同在《玉川子诗集》中,另有几首茶诗,如《忆金鹅山沉山人》,诗云:「君家山头松树风,适来入我竹林里,一片新茶破鼻香,请君速来助我喜……。」在松风竹林里,好友相伴,一道品尝新茶扑鼻的香味,实在是人生至乐。而《客谢行》诗云:「扬州驳杂地,不辨龙蜥蜴;客身正干枯,行处无膏泽。太山适不远,相庇实无力;君若随我行,必有煎茶卮。」卢同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唐朝国势由盛逐渐转衰之时,权宦干政,朝纲紊乱,可能是卢同不愿入朝为官的原因之一,诗中传达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身处世局不明,不辨良的时代,寄情山水之间,似乎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之道。
卢同虽是奇诡诗人,然而在《玉川子诗集》中有平易近人的作品。《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壁上蜘蛛织,近取见妾心,夜夜无休息。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驰情增悴容,蔷思损精力,玉箪寒凄凄,延想心恻恻。风含双月明,水泛碧天色,此水有尽时,此情无终极。」此诗细腻地描写了闺中妇人期盼良人归来的心情,将情思寄寓眼前景物之中,写来丝丝入扣,至为感人。
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命运对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当时卢同正留宿长安宰相兼领江南榷茶使王涯家中,当时王涯被宦官仇士良等人诬陷谋反,被满门抄斩,倒霉的卢同也跟着被捕,惨遭连诛,如此结束掉卢同的生命,千古遗恨的诗人,留给世人的就是那首令人传颂的《七碗茶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这首《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所作,诗中描述了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故事,一千多年来,唐明皇与杨贵妃两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挚爱深情,也因《长恨歌》而在中国人的心中回荡不绝。
聪颖绝人 苦节读书
白居易,字乐天,山西太原人,生于德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自幼聪颖绝人,是个天才儿童,出生六、七月便能分辨「之」、「无」二字;五、六岁学作诗,九岁时已熟谙声韵;十五岁知有「进士」之名后,便勤奋苦读。他在《与元九书》曾提到自己读书的情形:「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信中提到自己因用功过度而发苍视茫,未老先衰的情形,他的用功程度,古今罕见,令人佩服。
长安物贵 居大不易
十六岁那年,白居易到京师长安,曾拿着自己的诗稿去见大诗人顾况。顾况时任著作郎,恃才傲物,看到他的名字叫「居易」,便以开玩笑的口吻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但是当他翻开白居易的诗稿,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却大为激赏,改变口吻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并感慨地说:「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见《唐摭言》)可见顾悦对他极为赏识。
然而白居易虽文采早发,资质过人,却因家境贫苦,直到二十八岁才到长安应试,登进士第;三十一岁再应吏部试,中甲科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因而认识元稹。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入为翰林学士,并与元稹、李绅等人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不在「嘲风雪,弄花草」而是在「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论。白居易作诗讲求通俗浅白,平易近人,哪怕会被人说成「俚俗」。宋人惠洪《冷斋夜话》载:「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他不仅提倡白话诗歌,同时也是个实践者。他将《白氏长庆集》的近三千首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他自认为讽谕、闲适两类最具价值,讽谕诗「上可补察时政,下可泄导人情」,反映出社会现象,而闲适诗则表现出他生活中较闲适的一部分。
《白氏长庆集》中,多次提到品茶的情景,显示他悠闲生活型态的一面。自古以来,酒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生活必需品。酒,当然也是白居易的最爱,他还曾做十四首《劝酒诗》,在序中提到他常利用公务闲暇饮酒赋诗(「予公秩东都,居多暇日,闲来辄饮,醉后辄吟。」),但茶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伴,每每在他酒渴之时,往往就会想到喝茶解酒止渴,「药销日晏三匙饭,酒渴春深一碗茶。」(《早服云母散》)「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萧员外寄新蜀茶》)「驱想知酒力,破睡见茶功。」茶是解渴良品,亦是提神良方。
辟园植茶 悠游山林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直言被贬江州司马。次年,某一天他来到浔阳江边,听到江上传来琵琶声,听到商人妇人凄凉的身世,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自己命运相同,遂写下了有名的《琵琶行》。次年,他游庐山香炉峰,见到香炉峰下「云水泉石,绝胜第一,爱不能舍」,于是盖了一座草堂。后来更在香炉峰的遗爱寺附近开辟一圃茶园,「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竹幽;最爱一泉新引得,清冷屈曲绕阶流。」(《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悠游山林之间,与野鹿林鹤为伴,品饮清凉山泉,真是人生至乐。
白居易爱茶,每当友人送来新茶,往往令他欣喜不已,《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中叙述他在病中收到友人忠州刺史李宣寄来的新茶时的兴奋心情,立即动手勺水煎茶,并从「不寄他人先寄我」句可看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此外从《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何处堪避暑》:「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闲眠》:「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闲眠》)这些诗中,知道「醒后饮茶」似乎成了白居易的一种生活习惯。
乐天知命 禅茶一味
贬江州以来,官途坎坷,心灵困苦,为求精神解脱,他开始接触老庄思想与佛法,并与僧人往来,所谓「禅茶一味」,信佛自然与茶更是离不开的。「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无一系,浩浩如虚舟。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咏意》)
吟诗品茶,与世无争,忘怀得失,修练出达观超脱、乐天知命的境界。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因牛李党争日烈,朝臣相互攻讦,白居易上疏论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到杭州之后,白居易修筑西湖白堤,以利蓄水灌溉,又浚深李泌旧凿六井,以便人民汲饮,因此受到杭州百姓的爱戴、感念。而杭州任期,也是他生活最闲适、惬意的时刻,由于公事不忙,遂能「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独自享受品茗、读书之乐。而「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诗人更进而欲以好茶分享好友。
酒茶老琴 相伴以终
后来唐室国祚日衰,乱寇时起,白居易已无意仕途,遂告老辞官。辞官后,隐居洛阳香山寺,每天与香山僧人往来,自号香山居士。「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诗人在此暮年之际,茶、酒、老琴依然是与他长相左右的莫逆知己,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诗人与世长辞。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虽是咏三国时代的周瑜,不过以苏东坡的纵横才气,豪放洒脱,更称得上是「千古风流人物」。
行云流水 才气纵横
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谪居黄州时,割茅结屋,题署为「东坡庐堂」,遂自号东坡居士。嘉佑元年八月,中进士,通过礼部初试,欧阳修语梅尧臣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虽然苏东坡年轻有为,前景看好,但因其为人耿介坦率,嫉恶如仇,遇有不平,即「如蝇在食,吐之乃已。」遂得罪权宦,屡遭打击,先后被贬到黄州、惠州,甚至儋州(海南岛)。然虽坎坷一生,仕途多舛,但心胸旷达的他却没有因此被击垮,反而将这些经历转化成传唱千古的绝妙诗篇。
东坡可谓全才之士,琴棋书画,无一不晓;诗词歌赋,无一不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高的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曾自评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嘻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后人颂赞其文,有「苏文生,吃菜根;苏文熟,吃羊肉」之赞誉。
东坡任杭州太守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倘佯在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并将西湖美景融入诗中:「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中巧妙地把西湖比喻成美人西施,不管晴天、阴天,均能展现不同的风景。西湖之诗情画意,若非东坡之大才,十不足以尽其妙。
隽永茶诗 脍炙人口
  苏东坡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东坡对饮茶一道,更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其中《试院煎茶》诗: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中谈论煎茶要注意火候的问题,其描述茶、茶汤、茶具及茶效,一气呵成,引人入胜。另《水调歌头》:
「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此阙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描述地极为生动传神。而《次韵曹辅寄豁源试焙新芽》: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此诗虽称戏作,实乃倾注了东坡对茶茗的特殊情怀,特别是末句「从来佳茗似佳人」,以诙谐、浪漫的笔调着墨,更是历代文士茶人耳熟能详的名句。《西江月》: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口汤发雪腴酽白,K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词中提到以谷帘珍泉煎烹龙焙绝品,乃是人间茶品之极致。《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中前段描写月夜临江烹茶的情趣,后段则以茶茗与自然的翻覆变化,反衬世事的无常而平抚自己悲苦的境遇。
茶事典故 传为美谈
除了茶诗、茶词外,历史上还流传几则苏东坡地茶事典故。据说王安石患有痰火之症,医生告诉他用阳羡茶可治愈,但须用长江中峡瞿塘的水煎服才有效用,那时东坡服父丧期满,正将返京复职,王安石梢信给东坡,要他出川时顺道带一瓮中峡的江水进京。东坡因贪看沿途的风景而忘记取水的事,等他想起时,船已到了下峡,遂取下峡的水交差,却被王安石发现了,王安石解释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水性太缓,惟有中峡的水,缓急相半,水性中和;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方才见茶色迟迟未现,故知必为下峡水。」
东坡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惟宜兴兼备三者。据说他还曾设计一种提梁式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将他设计的这种提梁壶称做「东坡壶」。东坡烹茶,独钟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僮仆不堪往返劳顿,遂取其它河水代之,但为苏东坡识破。后来苏东坡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僮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如此僮仆就无法偷懒了。
风流典范 千古流传
东坡聪颖过人,才华洋溢,但过人的智能却没给他带来好运,反而使他灾祸连连,《乌台诗案》因被控诽谤而入狱,难怪他在诗里感叹地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在他第四个儿子苏遁出生时,他曾作《洗儿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妄到公卿。」其一生际遇之悲惨,令人慨叹,或许这正是天才的悲剧吧!
东坡虽历尽人世沧桑,却能以豁达的胸襟寓超旷于悲凉之中。东坡除了传颂千古的诗词、文章外,他那伟大高尚的人格与恢宏的气度,更是令后世怀念、景仰。也许他在《定风波》所云:「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他悲苦人生的最佳脚注吧!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在历史学和考据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他同时也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明代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列,着有《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六一词》一卷、《六一诗话》一卷、《毛诗本义》、《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洛阳牡丹记》、《归田录》。
醉翁之意 在乎山水
欧阳修除了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传编纂、诗文评论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外,从他的诗文中也可窥出他对茶的钻研工夫。景佑三年(公元一○三六年),范仲淹因忤宰相吕夷简,贬知饶州,而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也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他初到夷陵时即作《夷陵县至喜堂记》一文,文曰:「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桔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秀美,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当年欧阳修才三十岁,透露出欧阳修早年对茶的情分菲浅。
欧阳修生性豁达,虽遭贬官,却依然悠游自若,倘佯纵情于名山胜景之中。中国风景佳地历来有名山、名亭,亦有名泉,庆历五年(公元一○四五年),欧阳修因孤甥张氏犯法事落职,改知滁州。欧阳修许多脍炙人口的游记,如《醉翁亭记》、《偃虹堤记》、《丰乐亭记》、《菱溪石记》等均在此完成。滁州是个景致宜人的地方,《醉翁亭记》云:「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滁州四周皆山,琅琊山上既有名亭──醉翁亭,也有名泉──酿泉,山、亭、泉三者相映成趣。酿泉,原叫玻璃泉,沿琅琊古道上行,过薛桥不远处即是,泉水久旱而不干涸,润滑清亮,甘醇爽口,欧阳修曾在《题滁州醉翁亭》诗中赞咏其泉曰:「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
论述茶水 趋近物理
中国人历来很讲究泡茶用水,《大明水记》是欧阳修论茶水的专文,文中欧阳修对张又新《煎茶水记》中将水分为二十等,不不足采信,他以为水味尽管有「美恶」之分,但把天下之水一一排出次第,这无疑是「妄说」,最后欧阳修说:「羽之论水,恶汀浸而喜泉流,故井取多汲者,江虽云流,然众水杂聚,故次于山水,惟此说近物理云。」对辨水之论做了一番较为公允的结论。
双井茶产于宋洪洲分宁县(今江西省修水县)城西双井,故名。古时当地土人汲双井之水造茶,茶味鲜醇胜于他处,从宋时起渐有名气。治平三年(公元一○六七年),欧阳修与韩琦同罢,出知亳州,作《归田录序》。欧阳修在他那开了宋代笔记文学创作先声的《归田录》里也谈到双井茶,说:「腊茶出于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第一。自景佑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双井茶之所以能「名震京师」,与欧阳公的颂赞不无关系。
此外欧阳修亦作过《双井茶》诗:「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此首诗作于欧阳修晚年辞官隐居时,借咏茗以喻人,抒发感慨。对人间冷暖,世情易变,作了含蓄的讽谕,他从茶的品质联想到世态人情,批评那种「争新弃旧」的世俗之徒,阐明君子应以节操自励,即使犹如被「争新弃旧」的世人淡忘了「建溪」佳茗,但其香气犹存,本色未易,仍不改平生素志。一首茶诗,除给人以若许茶品知识外,又论及了处世做人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切磋诗文 共品新茶
欧阳修爱茶,除了写下多篇有关茶事文章外,还有多首咏茶诗作,还为蔡襄《茶录》写了后序,欧阳修对蔡襄创制的「小龙团」极为推崇。他在后序中云:「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供焉。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未尝辄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剪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以归,不敢碾试,相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至嘉佑七年,亲享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余亦忝预,至今藏之。」文中称许小龙团茶为精品中的精品。在《归田录》中写道:小龙团茶「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其贵重而难得可见一斑,无怪欧阳修要「手持心爱不欲碾,有类弄印几成筝」了。
欧阳修与范仲淹、蔡襄、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样都是品茶高手。精通茶道的欧阳修与梅尧臣私交甚好,两人常互相切磋诗文,也一起共品新茶,并交流尝茶心得。欧阳修作《尝新茶呈圣俞》,诗云:「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先萌发。」这是一首建安龙凤团茶的赞美诗,诗中凸出了一个「新」字,从建安到汴京(开封)相隔三千五百里,却在三月能尝到新茶,可见采摘之早。诗中又云:「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嘉。」欧阳修认为品茶须是茶新、水甘、器洁,再加上天朗、客嘉,此「五美」俱全,方可达到「真物有真赏」的境界。《尝新茶呈圣俞次韵再拜》诗云:「……亲烹屡酌不知厌,自谓此乐真无涯。」梅尧臣在唱和诗中评其对茶品的鉴赏力时云:「欧阳翰林最识别,品第高下无欹斜。」
欧阳修还有《和原父杨州六题──时会堂二首》,咏赞的是扬州茶。其一:「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其二:「忆昔尝修守臣职,先春自探两旗开。谁知白首来辞禁,得与金挛赐一杯。」时会堂乃古时制造贡茶的场所。诗中显示扬州亦曾采制过贡茶,而且时间要早于蒙顶和建溪两地。欧阳修还曾亲自前往看察过春茶的萌发情况。
世事无常 惟茶最好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这是欧阳修晚年诗作,借咏茶来感叹世情之崎岖多变,当看尽人世沧桑之后,惟独对茶的喜好未曾稍减。熙宁三年(公元一○七○年),欧阳修知蔡州,更号六一居士。何谓「六一居士」呢?欧阳修在《六一居士传》中虚拟了一段对话: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藏书一万卷、集古录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老翁一人,正是名符其实的「六一居士」。
欧阳修二十五岁出仕,至六十五岁致仕,在仕途前后四十一年,除两年居丧外,在朝二十一年,贬谪外放十二次,凡十八年。他的仕途可谓屡起屡仆,但他的操守始终如一,毫不动摇。宋史欧阳修本传:「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欧阳修以其完美的人格与品德操守,能够得到当时及后代人的肯定与。
张岱, 晚明散文家,出身官宦世家,而无意仕途;关心社会,对人间世态,洞悉入微。为文题材广泛多样,笔调清新率真;明茶理,识茶趣,为品茶鉴水的能手。明亡后,避迹山居,展现文人高贵的气节;
一生以读书著述为乐,为晚明小品文大家。
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般的一波一波的不断往前推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体裁,将中国文学推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明代初期,文坛上弥漫着拟古之风,先后出现「前七子」、「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汉唐」,然其诗歌成就并不如唐宋。明代晚期在学术界产生了反抗传统、追求个性自由的哲学思想,在文学上则形成一股对拟古主义的反动风潮,相继出现主张「独抒性灵,不拘俗套」的公安派与「幽深孤峭,奇理别趣」的竟陵派。晚明新兴的散文是公安、竟陵文学运动的产物,其题材多样,形式自由,谈情说理、信笔直书,毫无滞碍,其中有幽默也有讽刺。而张岱更是晚明散文家的代表,其诗文,初学公安、竟陵,进而融合二体,汲长弃短,诙谐幽默,生动活泼,在明代的小品文作家中,堪称第一。
避迹入山林 自为墓志铭
张岱(1597~约1689),字宗子,一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却不曾作官,性好山水,早年曾漫游苏、浙、鲁、皖等省,他的生平可从他《自为墓志铭》中知其梗概:「……少为纨裤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师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三十年前,真如隔世。……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列传、琅环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古道、菽沂⑽骱窝啊⒁痪肀┪男惺馈I谕蚶∮习嗽露迦彰薄!髂辏牾移呤形澹烙朐幔淙赵律胁恢病9什皇椤!
 文中张岱叙述自己前半生生活优渥、富裕,喜好锦衣玉食,纵情声色犬马之中,是个十足的「纨裤子弟」;然而当明朝亡国后,身历国破家亡之痛的他,性情大变,表现出中国文人的高尚品格与民族气节。他避居山林,箪食瓢饮,虽屡遭断炊之苦,却仍甘之如饴。他不忧生畏死,看透世事无常,他事先为自己看墓地,作墓志,在安排好后事之后,仍继续读书著书。张岱一生的著作很多(如其《自为墓志铭》中所述),然流传至今的,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环文集》及《石匮书后集》几种。其中《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为张岱的代表作品,书中蕴含其对故国之思,文字清新率真、描绘生动,是明末小品文的佳作,书中对西湖等地的民情风俗多所记载,有助于明末社会之研究,深具史料价值。
世态细观察 诙谐笔端生
张岱平素兴趣广博,对世态观察入微,文章题材俯拾即是,描述山水景致、社会生活……各方面,无所不写;传记、序跋、像赞、碑铭等各种体裁,在他的笔下,都写得诙谐百出,情趣跃然。其中《西湖七月半》一文,为其中之佳作: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类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荩庀嗦遥丛露挡患抡撸粗F湟唬啻嗦ィ薰胄悖巴μ湓又纷短ǎ笥遗瓮碓谠孪露挡豢丛抡撸粗F湟唬啻嗌瑁讼猩痴宓统豕芮崴浚袢庀喾嘣谠孪拢嗫丛露丝雌淇丛抡撸粗F湟唬恢鄄怀担簧啦秽谱矸贡ィ羧喝澹胰肴舜裕亚臁⒍锨牛珊羿性樱凹僮恚耷磺乱嗫矗丛抡咭嗫矗豢丛抡咭嗫矗滴抟豢凑撸粗F湟唬〈峄希患概桀跣螅卮删驳荩糜鸭讶耍峦蚰溆笆飨拢蛱酉锖丛露瞬患淇丛轮嗖蛔饕饪丛抡撸粗:既擞魏瘸鲇瞎椋茉氯绫艹稹J窍妹鸲诱觯嚓啪魄畏蚯媪牵匈拱渡稀R蝗胫郏僦圩蛹狈哦锨牛先胧せ帷R怨识囊郧埃松拇担绶魅绾常缒邕剑缌缪疲蟠〈黄氪瞻叮晃匏V辜莼鞲荩鄞ブ郏缒纾婵疵娑选4耸痹氯缇敌履ィ礁凑保从泵妫蛑痴宓统叱觯溆笆飨抡咭喑觯岜餐ㄉ胪T嫌牙矗罴酥粒绨玻袢夥T律粤梗浇祝头缴⑷ァN岜沧葜郏ㄋ谑锖苫ㄖ校闫巳耍迕紊蹉
张岱运用鲜活的文字,将百姓的生活情调与西湖的湖光月色,作了生动地描写,文中更将游客赏月的心态,大分为五类,足见其观察力之敏锐,笔调戏谑诙谐,让人会心一笑。
  张岱不仅是一位散文家,更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自谓「茶淫橘虐」,可见其对茶之痴,在《陶庵梦忆》一书中,对茶事、茶理、茶人有颇多记载。
鉴识茶水味 无出其右者
明代时期,品茶已成时尚,而茶品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各地茶馆林立,成为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对爱茶的张岱而言,上茶馆似乎也是他生活上的一种休闲。崇祯年间有家名为「露兄」的茶馆,店名乃取自米芾「茶甘露有兄」句,因其「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故深得张岱喜爱。
张岱是位识茶辨水的能手,《陶庵梦忆》记载他拜访老茶人闵汶水的经过,过程十分有趣:一次他慕名前往拜访一位煎茶高手闵汶水,正好闵老外出,他静心等待,闵老回来后,知道有人来访,才招呼一下,就借故离开,想测试张岱的诚意,张岱虽几经等待,非但未打退堂鼓,反而更下定决心非喝到闵老煮的茶不可。闵老回来时,见客人还在,知道来者是个有心人。于是才开始煮茶招待他,闵老「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的娴熟技巧,让张岱惊叹不已。之后闵老将张岱引至一室,室内「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窑瓷瓯十余种,皆精绝。灯下视茶色,与瓷瓯无别而香气逼人。」着时让张岱大开眼界,不禁问闵老:「此茶何产?」闵老想考考他说:「阆苑茶也。」然张岱觉得有异,说:「莫绐余,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闵老暗笑并反问:「何地所产?」张岱又喝了一口说:「何其似罗羯跻病!广衫线踹醭破妗U裴酚治剩骸杆嗡俊广衫纤担骸富萑!拐裴酚炙担骸改啵萑咔Ю铮投缃遣欢我玻俊广衫现姥矍罢馕皇歉銎凡韪呤郑觳桓以倨燮艘换岫统忠缓宓牟韪裴菲烦裴匪担骸赶闫恿遥渡趸牒瘢舜翰枰∠蝈叩氖乔锊伞!广摄胨杂谡裴飞裰稚竦谋娌韫αΓ唤尢镜溃骸赣嗄昶呤图呶蘅捅取!褂谑呛驼裴方岢珊糜选#ā短这置我洌衫献硬琛罚
名噪一时的禊泉,乃绍兴名泉之一,禊泉曾一度被掩没,后因张岱的发现才又重显威名,《陶庵梦忆》记:「甲寅夏,过斑竹庵,取水啜之,磷磷有圭角,异之,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e天为白,又如轻岚出岫,缭松迷石,淡淡欲散,余仓卒见井口有字画,用帚刷之,禊泉字出,书法大似右军,益异之。试茶,茶香发,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气方尽,辨禊泉者,无他法,取水入口,第挢舌舐腭,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是为禊泉。」文中提到张岱无意间发现禊泉的经,同时点出禊泉水质的特点,更以其专业的品茶知识,说明辨识禊泉的诀窍。(《陶庵梦忆.禊泉》)
除了品茶鉴水之外,张岱还改良家乡的「日铸茶」,研制初一种新茶,张岱名之为「兰雪茶」。《兰雪茶》中提到兰雪茶的研制过程:「……募歙人入日铸。杓法、掏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萝。他泉瀹之,香气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郁,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色如竹择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雪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四、五年之后,兰雪茶在茶市中风行一时。(《陶庵梦忆.雪兰茶》)
若非家国变 茶界献其功
由以上所述,张岱不仅嗜茶,而且识茶,从饮茶到品茶、评茶,无一不精。他一生兴趣广泛,对各类事物多所涉猎,堪称为博物学家,他爱茶成痴,尝谓:「余尝见一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o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彭天锡串戏》)把观看到一出好戏,犹如观赏一轮好月、啜饮一杯好茶般的令人愉悦。若非因身遭家国之变,而改变其人生态度,相信以其读书研究的精神及对茶学的了解,必能为我国的茶学文化留下更多的宝贵资料。
「聪明难,胡涂难,由聪明而转入胡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是「难得胡涂」郑板桥的人生哲学,这段话充分传达出郑板桥落拓不羁的豁达性格,也是民间流传最广,最为人熟知的一段话。郑板桥将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在他的诗书画中做一完整的呈现。
维持家计 扬州卖画
郑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年,字克柔,自号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自幼颖悟,资质过人,父亲郑之本是位安贫乐道的私塾老师,郑板桥自小接受父亲启蒙。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十九岁的郑板桥参加县学考试,考中了秀才。然而「秀才」只是读书人最起码的头衔,在地方上虽风光,但对实质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帮助。
 二十三岁的郑板桥在父亲的安排下,娶了同乡的徐氏为妻,次年女儿出世,使原本贫困的生活,更加拮据,为维持家计,于是到扬州卖字画。扬州风景怡人,歌舞升平,是当时最繁华的都市,常有富商巨贾出入其间,是个卖字画的好地方。郑板桥的书画,如清张维屏在《松轩随笔》评道:「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书,曰诗。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然而尽管风格独特,别具一格,但是由于郑板桥当时名气不大,因此卖价不高。不过他却在此地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他与金农、罗聘、李方膺、汪士慎、高翔、黄慎、李鳝等人,豪放不羁、野逸畸形,且皆以善画而流寓扬州,遂被称为「扬州八怪」。
二十年前旧板桥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全国各省举行「乡试」,原本无意仕途的他,迫于生活的窘困,不得不以不惑之年,参加乡试,结果一试中举。后来又在友人程羽宸的资助下,赴焦山读书,经过三年苦读,通过会试、殿试,干隆元年(公元1736年)中进士,虽然已经四十四岁「高龄」,但也算是扬眉吐气了。接着他顶着「进士第」的光环重回扬州,此际的扬州没变,郑板桥没变,只是扬州市侩们对郑板桥的看法变了,他的字、他的画、他的诗词,突然间都成了无价的墨宝。为此,板桥特地刻了两个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干隆进士」、「二十年前旧板桥」,盖在每幅字画上,用以讽刺那些不懂艺术,却又喜欢附庸风雅的暴发户。
书法六分半 画艺攻兰竹
郑板桥自云:「字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但主张「十分学七要三,各有灵苗各有探。」书画虽然要向古人学习,却不能完全模仿,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他称自己的书法为「六分半」书,因为我国正统隶书,称为「八分书」,而郑板桥认为他的隶书不完全合乎隶书体例,因此只配称为「六分半」书,当中含着谦虚、自嘲的意味,其实这是一种楷隶为主,兼揉草书的新体书法,乃是为摆脱古人窠臼的一种突破与创新,不怕别人笑他的字是「乱石铺街」。至于画艺,郑板桥擅长花卉木石,尤长于兰竹,所画兰竹,尽脱时习,秀劲绝伦。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干隆七年(公元1742年),他奉命派任山东范县县令,干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调任山东潍县,次年潍县因连年大旱而闹饥荒,郑板桥展开一连串爱民的赈灾措施,这些措施让富绅大贾无利可图而大为不满,有人密告他谎报灾情,将赈银中饱私囊,虽未被开罪,却让郑板桥看透了仕途的尔虞我诈。干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他辞官归里,在《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上题诗U「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以诗明志,从此不再为五斗米折腰。
罢官后的郑板桥,重回扬州当画师,他在画竹上题诗:「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诗中反映出他对扬州的眷恋与返回的兴奋心情。郑板桥名满天下,晚年画艺更加精进圆熟,因此求画、索画的人愈来愈多,让他穷于应付,后来不得已听从老友拙公和尚的建议,自书润例,如此一来既可靠作画维持生计,又能杜绝无端的干扰。其《润笔小卷》写道:「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账,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子作无益语言也。」接着又写道:「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下署名:「干隆己卯 拙公和尚属书谢客 板桥郑燮。」这个「价目表」,说得直截了当,毫不虚伪,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由此也可看出板桥的真性情。
茶诗茶联 反映人生
郑板桥卒于干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活了七十三岁「高寿」,有人以为和他喜欢喝茶有关,郑板桥一生中也做过许多茶联、茶诗。「白菜青盐粘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将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写得生动,这正是他的生活与人生观的写照。此外郑板桥所向往的生活也可从茶诗中窥出端倪,《题画》:「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又如:「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对郑板桥而言,这种「寒夜客来」、「书画相伴」的生活,已是人生至乐。
题画咏物 个性分明
郑板桥的题画咏物诗,写来入木三分。他曾在壶上铭题,写道:「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将茶壶与人做模拟,既写茶壶,又喻人性,写来既幽默又讽刺。《题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则写竹,一则正反映出他百折不挠,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画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除非天天笋炒肉。」此乃引申东坡:「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的句子,由此可见郑板桥俏皮、戏谑的一面。
流传轶事 诙谐逗趣
民间流传一则郑板桥诙谐风趣的轶事:有一次他造访了一间寺庙,寺庙住持并不认识他,见他相貌平常,因此随意说了句:「坐。」对侍者说:「茶。」交谈时,发觉他谈吐不俗,因而心生敬意,于是改口说:「请坐。」吩咐侍者说:「奉茶。」后来住持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时,态度大变,必恭必敬地说:「请上坐。」连忙叫侍者:「奉好茶。」当郑板桥欲离去时,住持请郑板桥题字留念,当侍者奉上笔砚,只见郑板桥不加思索的写下了:「坐,请坐,请上坐。茶,奉茶,奉好茶。」住持原先还满心欢喜,但仔细一想,才知被板桥愚弄了。
相传郑板桥曾自己发明一种木屐,前后齿是活动可以拆卸的,郑板桥常在上坡时,去其前齿;下坡时则去其后齿,如此不管上山、下山都如履平地,健步如飞。如此独树一帜的言行举止,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
袁枚,清代性灵诗派的倡导者,生性疏淡洒脱不喜作官,于壮年辞官,隐居随园,优游自得,不复出仕。一生致力文学,所为诗文,天才横溢,尤工骈体。所着《随园食单》,对于茶叶方面的评述颇为独到,是位知茶爱茶的品茶评茶专家。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一六年)。袁枚英才早发,十二岁入县学,二十四岁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大学士史贻直见他所写策论后,称赞他是贾谊再世。袁枚历知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由于贤能爱民,政绩甚佳,深得百姓爱戴。然而他生性疏淡,虽身居庙堂,却心系山林,加上他认为做官是为人民增进幸福,并非只是上司大吏的高等听差,遂于三十三岁即辞官。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他亦作一幅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o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自嘲)联中表明他「爱书如爱命」的读书志趣及无意于官场中汲汲营营。在《咏筷子》诗中:「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他对世人为追逐名利而送往迎来、失去自我的可笑做了深刻的讽刺。
重修随园旧制 致力文学著述 
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随园旧为织造园(即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因此称为「随园」。他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如此诗情画意,令人想往,也难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不复作出仕之念。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袁枚以文学为终身事业,是清代的文学家,性灵派创作理论的提倡者。性灵即性情也。他以为「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又说:「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他认为诗歌是内心的声音,是性情的真实流露。文章以骈体最为擅长,颇得六朝体格,享文章之盛名数十年。其为人亦如作文,坦白率真,讨厌矫情,却极重情义,其友沈凤司死后,因无后嗣,袁枚每年为他祭坟,三十年未曾间断,对友人的情义深重,令人感动。
袁枚致力为文,著述颇丰,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随园食单》……。其中《随园食单》是一部有系统的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著作,全书分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杂素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等十四个方面。在须知单中他开宗明义地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此篇可作为饮食通则,而戒单云:「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作戒单。」此篇正好与须知单互为表里。
值得一提的是「茶酒单」一篇,此篇对于南北名茶均有所评述,此外还记载着不少茶制食品,颇有特色。其中有一种「面茶」,即是将面用粗茶汁去熬煮后,再加上芝麻酱、牛乳等佐料,面中散发淡淡茶香,美味可口;而「茶腿」是经过茶叶熏过的火腿,肉色火红,肉质鲜美而茶香四溢。由此可以看出袁枚是一个对茶、对饮食有相当研究的人。
游历名山胜景 品遍佳泉好水
六十五岁以后,袁枚开始游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荡、四明、雪窦等山,安徽游过黄山、江西庐山、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喜爱品茶的他自然尝遍各地名茶,并且将它一一记载下来。他描写常州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银针、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评述。
此外还写下许多茶诗,如《试茶》诗:「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然……。」描写福建人普遍种茶的情形,置身其中,仿佛进入茶世界。《湖上杂事诗》:「烟霞石屋两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阳;万片绿云春一点,布裙红出采茶娘。」描写身着红布裙的采茶姑娘在「万片绿云」的茶海中采茶,分外醒目。又《渔梁道上作》:「远山耸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间闲立久,采茶人散夕阳西。」可知他旅游时,除了欣赏群山万壑、山涧溪流的美景之际,亦不忘留意当地的「茶叶文化」,可看出他对茶的钟爱程度。
品茶评茶藏茶 独到妙法妙论
袁枚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他先前对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浓苦,有如喝药」,因此他向来不喜欢武夷茶,但是干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他游武夷山,来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后,却让他对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观。他在《随园食单.茶酒单》记载了当时的情形:「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这位茶叶专家从所用的茶壶、茶具到饮茶的步骤、感觉与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一杯好茶的确能涤净尘虑,抚平烦躁。
袁枚认为:除了有好茶必须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长久,而要泡出一壶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对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门极重要的学问。对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叙:「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他以为他以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产的茶为天下第一。
接着他继续提到收藏茶叶的方法:「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古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可说是研究得相当深入,至于烹煮的方法,他也有独到的妙法:「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呜呼!」
  袁枚不愿在官场上争逐名利,遂能依自己的方式生活,无羁无绊,优游自在,故而能活到八十二岁高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阳修与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