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成为信仰何时成为公众的信仰

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日 14:00:55
中国环境报
&&&&作者:
  “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众的内心里。”卢梭的这番话,此刻读来,更加意味深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环保系统的干部职工更要树立法治思维,更要用法治方式来严格执法、秉公执法。
  破解环境管理难题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到了高发期,社会上有很多人将矛头指向环保部门。很多环境问题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如果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害群众感情,甚至演变为群体性事件,影响政府公信力。同时,环境治理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当下环境问题,实现公平、公正,可以消弭社会矛盾冲突。
  形成法治思维,有利于避免不当行政干预。基层环境执法人员经常受困领导和人情干扰,无法按照法律规定严格执法。当潜规则代替了法治,就会降低法律的威慑力。依法治国就是要破除各种潜规则,杜绝法外开恩,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以实际行动让老百姓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
  严格执法 秉公执法
  法治思维的形成有赖于严格执法、秉公执法。只有让社会公众看到法治的力量,才能有助于形成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法治环境。
  纵观近年来被追责的环保官员职务犯罪可以发现,腐败和监管缺失是一些环境问题造成重大影响的幕后推手。要做到防腐,就要求环境执法人员坚持大局意识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形成秉公执法、严格执法的法治精神,这也是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对环境执法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
  要在全社会形成法治思维,执法部门必须秉公执法。秉公执法是执法为民的保证。一旦离开了法律,脱离开秉公执法,执法必然受到权力、金钱和私情等因素的腐蚀和影响,执法为民就会变成一句空话,甚至蜕变为执法为权、执法为钱、执法为情。因此,面对权力干预、金钱诱惑、私情影响,环境执法队伍要敢于担当,敢于自我约束。
  环境执法人员只有树立起捍卫法治、坚守法治的职业信念,才能不为所动,做到刚正不阿、勇于担当。同样,环境执法人员只有秉公执法、勇于担当,才能逐步提升执法公信力,使得老百姓逐步信仰法律,才能让污染者自惭形秽,停止对环境的破坏,在整个社会培育出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
  要全社会形成法治思维,执法部门必须严格执法。只有严格履行职责,才能算是尽责。法律不仅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而且具有制度刚性。执法自由裁量的弹性过大,都将对依法行政、依法执法提出考验。
  环境执法人员必须秉持和坚守法治的职业伦理,只服从法律。这样,才能做到严格执法,不枉不纵。信仰法治,坚守法治,把法治精神当做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和服务于法律,一是一,二是二,不偏不倚,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理解和支持。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实施后,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的准予行政许可的、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依法应当做出责令停业或关闭决定而未做出的……环境执法人员不依法履责,将被追责。因此,只有严格依法办事,才是对环保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对组织负责、对人民负责。
  依法行政应成为考核指标
  法治素养应成为考核党员和干部是否合格的一个基本指标。各级环保行政干部要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方式;各级环保部门只有通过严格执法、依法行政,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才能让人民群众理解现代法治精神,改变传统思维习惯,养成依法办事风尚,形成法治信仰。
  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也就不会停留在法律文件上,而是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我们文化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环保部门才能打破多年环境执法“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困境,让环境法律法规真正成为惩治污染行为的利器。
网站编辑:让法治成为信仰--《中国青年》2015年01期
让法治成为信仰
【摘要】:正青年们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以实际行动向中国首个宪法日致敬。日,中国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民众称,这是一个珍贵的日子,中国法治一次巨大的进步。当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举办"让法治成为信仰"主题宣传暨"12·4"公众开放日活动。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并要求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关键词】:
【分类号】:D921【正文快照】:
青年们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以实际行动向中国首个宪法日致敬。
青春我先行@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宪,词典解释为法令。顾名思义,宪法,重叠的法律,即为法上加法,所以,我们把宪法看作一切法律的母法。在我国,宪法就是万法之母,所有的法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48期
张煒;;[J];中外法学;1992年05期
吉光;余波;;[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宁杭;[J];唯实;1994年07期
温晓莉;[J];云南法学;1996年02期
;[J];现代乡镇;2004年08期
贺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01期
林惠珍;;[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9年12期
至立;[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谢纬武;;[J];重庆与世界;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第18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A];传播新理念激活新活力,加快学科跨越发展——全国首届骨科未来与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3年
;[A];第21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论文摘要[C];2012年
;[A];第二届全国骨科未来与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A];2009“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暨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选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罗宇凡;[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陈丽平;[N];法制日报;2014年
;[N];人民日报;2014年
陈丽平;[N];法制日报;2014年
马晖;[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
翟国强;[N];检察日报;2014年
袁浩;[N];人民法院报;2014年
陈丽平;[N];法制日报;2014年
王逸吟;[N];光明日报;2014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阚珂;[N];法制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青;[D];湘潭大学;2007年
王磊;[D];郑州大学;2005年
许有为;[D];暨南大学;2009年
胡春香;[D];内蒙古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法律与信仰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法律与信仰
&&& [前言]法律信仰是法治国家的意蕴和必由之路,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被民众大会判处死刑到“世纪审判”辛普森杀妻案,无一不昭示这这句话的精神内涵。
&& &&一、法律信仰的重要性
&&& 法律因为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所以其神圣无比。哲学家于西元前350年写道。“比任何一个人的统治来得更好。”法律就是一系列的规则,通常需要经由一套制度来落实。但在不同的地方,会以不同的方式来阐述人们的法律与义务。&
法律信仰的产生并非是现代才兴起的产物,早在的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随后经历了西方的各种宏扬法的正义的精神文化建设将其定形,如十二世纪中叶的复兴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罗马法基本精神的运动。应该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不管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学家们,还是西方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家和启蒙思想家,都是致力于培养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崇高情感,即重视“信仰”的权威。纵观古希腊罗马和西方国家的法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公众的法律信仰的培养对于其法治化的形成,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培养社会公众的信仰就能很好地促成一国法治精神的形成,从而达到一国法治化状态的确立。现在,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一方面需要自己的不断摸索,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其他法治国家中吸取经验。而上述的古希腊罗马对法律的崇高追求之情以及信仰之理念正是我们所可以借鉴的,这对于中国法治国家的构筑是不无裨益的。
“法治应当优于人治”,这已成为定论,尤其是的建设更需要法治。一个国家法治首先要具备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忠诚的信仰,因而,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肯定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的一种内在需要。
二、中国公民法律信仰存在的障碍
&&& 首先,中国受传统法律、封建帝制的皇权至上,宗法、特权观念、专制观念、至上等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思想产物,即长久的封建人治传统的中国所构造的法律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在中国这种传统法律文化以皇权至上为特征的权力本位的价值体系中,法律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只是“一直确认并全力维护专制王权的绝对至上性。”这种权力本位的传统法律文化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人,人们在权力和法律面前总会出现权力高于法律、法律低一等的认识,从而对法律失去和,便不会自觉地寻找法律的保护,也更谈不上对法律的尊重和信赖了,法律就如一纸空文。伯尔曼也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毋庸讳言,若真的如此的话,那不仅将对法律的培养造成障碍,同时也将给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的障碍,使中国法治面临被抛弃的危机。其次,立法的膨胀,法律出台时间的缩短,使得法律价值很难转化为主体价值所追求的目标。据统计,自1979年到1993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订248部法律和有关法律方面问题的决定,国务院颁布了700多件;此外,国务院各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也制定了数以千万计的行政法规、规章。近些年来,立法的速度仍在不断地加快,法律、法规的出台一部接着一部,特别近两年,立法速度更是惊人,几乎每天都新的法律或法规的出台。这股汹涌的立法大潮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在市场经济下建设法治社会的“硬件”系统的逐渐完善,然而,另一方面却也给法律难以被信仰种下了隐患。这种法律、法规数量猛增的社会实践,使得社会公众对它们根本无法全面知晓,据有关调查的推算,对法律的认识程度只达到近几年法律制定总数的5%;再加上这些法律为适应经济发展,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还要适时地对它们进行修改,使得社会公众更加无法知晓,更别说了解和掌握,就是一个专门从事立法工作的立法工作者也无法对它们作全面理解和掌握,那其实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律等于是虚设。其次,司法体制存在着弊端,法律效益低下,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和组织的法律期望值。在中国司法体制中,公安制度、检察制度、审判制度等许多方面还不完善,法院的独立审判权难以行使,那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受贿、徇私枉法、吃卡拿要、以言代法、办关系案、办人情案等腐败现象依然大量地存在。在司法实践中,诉讼缺乏其公正性,打官司褪变演化成了打关系,打官司成了完全是金钱、关系和人情的较量。一个同样的案子在不同地方、不同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还有,有的当事人即使打赢了官司,其诉讼也难以得到实现,诉讼价值也难以得到实现,审判结果成了“法律白条”、“一纸空文”。最后,法治理论中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存在,冷却了社会公众心中炽热的法律情感。法律工具主义论者认为法律只是统治者手中用于对社会进行有效而强力的控制的工具。然而,大家都知道,工具是一种没任何思维和良知的东西而已,它是一种静的没有活力的物品。如果说法律是一种工具的话,法律将失去其内在的和,失去其和,成为伦理价值缺失的残疾之物。当人们服从法律仅仅是因为害怕国家强制力制裁的话,那法律就无法成为人们信仰的对象。
&&& 三、对法律信仰缺失对策
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同时又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然而,大量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现行的法律没有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公众所信仰的对象,从而决定了培养社会崇尚法律的情感的艰难程度。可是中国要走向法治化,要建立成法治社会,就不得不对社会公众法律情感的培养,激发起他们对法律高度认同的热情,也不得不将法律作为整个社会所信仰的对象,从而以社会公众内心的原动力支撑起法治大厦的精神层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首先是。如果意识不到法治的重要性,不能够率先垂范的话,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很难形成。政府是老百姓的楷模,政府官员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整个社会。所以政府、、,这些都是影响法治信仰的重要因素。比如上访就是封建人治文化的产物,消除此类现象,就必须使意识到这种人治方式的弊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其次是媒体要理性传播。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是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的关键一环。媒体的理性和、自律和责任担当,对整个社会形成法治信仰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媒体的导向很重要,现在有些媒体对明星八卦过度热衷,但对关系民众基本,关系与良知的无动于衷。只有当媒体展示真相、客观表达、严守规则、维护公义的时候,社会才能恢复理性、尊崇法治,我们期待的法治信仰才会形成。  三是学校要承担起教育责任。文化的养成不可能速成,必须从小灌输、教育、训练。法治信仰涉及,只有通过家庭的耳濡目染,教育机构的长期努力,全社会的共同推进,才可能逐渐形成。尤其学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所有学校都开政治公共课,但是最需要的法治课却迟迟开不起来。学校应该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法治文化的下健康成长。&& 四是民众要理性表达和行动。形成法治信仰的基础在广大民众。当“”、“不信法”、“走关系”强于“走程序”大行其道时,我们就必须反思,是什么力量让规则失效,是什么力量让理性缺位?为什么人们不愿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按照法律渠道解决问题呢?为什么人们遇到热点问题就无视规则?如何才能保持理性按规则行事?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也是法治信仰形成过程中每个公民的责任。&&& 五是法治信仰还需制度保障。比如美国的信用体系是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号是全国统一的公民唯一的证明记录,可能就是一个污点,商场偷东西也成为污点,深夜窜经灯也成为不诚信的人,人一生中不断累积的这些污点不仅影响着缴纳的高低,还影响未来的,影响政治前途。社会对人的行为和习惯有明显的,其后又有强大的威慑力保障。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和相对人都缺乏有效约束,甚至可以说生产是随意和腐败造成的。社会本质上还是制度缺失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形成法治信仰还有赖健全并落实各项制度。
(建阳人大)
责任编辑:李妙群&&
上一个综合信息:
下一个综合信息:
主办单位: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Copyright @ 2012  让法治成为信仰让信仰成为力量_新浪新闻
  □秦平
  今年的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同时也是最高人民法院第五个公众开放日。此次公众开放日,最高人民法院出人意料地邀请了浙江张氏叔侄冤案当事人张高平、张辉来讲述自己的法治故事。这一举动引起媒体和舆论极大兴趣。
  “让法治成为信仰”是本次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开放日的主题,曾经蒙受过冤屈的当事人还能坚守对法治的信仰吗?这个话题有些艰深。我们首先应该回答自己信仰是什么?信仰是需要付出,还是仅为了获得?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以他的生命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对法治的信仰,一个人可以为了信仰牺牲最宝贵的生命,这样的信仰才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信仰不是简单的信与不信。一个功利主义的人可能会认为能给我带来好处的我就信,不能带来好处的我就不信,这只是人基于本能的一种原始的趋利避害,与信仰无关。真正的信仰需要我们付出代价,经历各种磨难和内心挣扎,最后证明它是真理的那种东西。没有不经过挫折与磨难的信仰,也没有不需要为之付出努力与代价的信仰。
  张高平在讲述自己故事时说,“我怕来法院,也怕来参观,但是我今天来法院参观了,我不怕,因为法院是一个讲法律的地方,没干坏事,为什么怕来法院”。这是法治信仰形成的艰难过程,他曾经受过不公正的对待,但最终还给他公正的还是法律,不相信法律还能相信什么呢?不要认为遭遇过不公正的人就不会信仰法治,事实恰恰相反,往往是那些经历过不幸的人才会真正建立起对法治的信仰。
  同样的道理,冤错案虽然不幸,但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却都难以避免,没有这些冤错案的警示我们可能至今依然无法去正视司法体制和机制弊端,从而真正下定决心向这些弊端开刀。从2013年开始司法机关集中纠正冤错案,其力度前所未有,而与此同时,司法改革的深度也是前所未有。从最高法建立巡回法庭制度,到完善确保法院、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制度,再到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这一切重大改革无不与冤错案纠正工作密切相关。没有这些冤错案深刻的教训,恐怕很难真正凝聚起“疑罪从无”的司法共识,很难推动司法改革向那些长期困扰司法活动的体制机制性难题迈进。冤错案的纠正,从另一个层面上成为了推动中国司法改革和司法制度进步的积极力量。
  当然,无论我们怎样评判冤错案对司法改革的作用,都不能否认,对案件当事人来讲,冤错案带来的只有伤痛,而弥补伤痛需要的不仅仅是赔偿。毫无疑问,每一个冤错案当事人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国家赔偿,但比赔偿更重要的是修复因错案而受损的社会关系,重建包括当事人在内的所有人对法治的信心与希望,而这显然比赔偿复杂多了。
  事实上,最高法邀请冤错案当事人参与公众开放日之举,正体现了司法的修复功能。让冤错案当事人走进国家最高司法殿堂,给他们以尊重,向所有人说出他们的心里话,告诉人们冤错案固然可怕,但只要不丧失对法治的信仰,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就永远拥有希望。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准备好了走出过去的阴影,开始向新的人生迈步。
  在首个国家宪法日提出“让法治成为信仰”具有特殊的意义,没有全民对法治的信仰就没有依法治国的根基,但法治信仰却一定是要我们经历磨难付出艰辛的,只有这样的法治信仰才会凝聚成法治的力量。
  (原标题:让法治成为信仰让信仰成为力量)
从1970年开始,西哈努克曾长期流亡中国。虽然正逢文革期间,但身为中国政府认可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得到的待遇并没有打折。但另一些同样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老外们,却没那么幸运。
《人民日报》刊文批判“吊丝”一词。文章认为该词“隐含的自我矮化,必须予以批判与摒弃。‘屌丝’也并没让年轻人更特立独行,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多少正气”。
这位自称是洋媳妇的乔斯琳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洋媳妇问答:中国男人与性”,看看这就是美国女人的直率,开门见山直捣关键穴位,到底中国男人行不行,美国女孩为何较少嫁给中国男人,这些在中美婚姻上的热点话题,洋媳妇是娓娓道来。
当全世界都在变老,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终结了么?我们要如何从人口红利过度到制度红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