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解散国会为什么要解散国会 当终身总统

袁世凯违法解散国会 - 历史事件
  日,袁世凯违法解散国会。1913年10月 6日,国会经过三轮选举给袁世凯戴上了正式大总统的桂冠以后,原以为可以专心制定宪法,把袁氏的权力约束在法律的范围之内,使国家走上宪政的轨道。但抱独裁主义的袁世凯,根本不喜欢任何民选机关或法律对他的权力加以限制,所以 一当上正式大总统,他就觉得没有必要再来掩饰他对国会的憎恶了。10月16日,即国会选举总统后的第10天,袁世凯故意无视《天坛宪法草案》的存在,向国会提出&增修约法案&,要求扩大总统的权力。而国会这时正在讨论宪法草案,认为没有必要再修改约法。袁世凯闻讯,恼羞成怒,指责&国会专制&,并决心用暴力手段对付国会。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收缴国民党议员的证书、徽章。5日又包围国会,追缴已宣布脱离国民党的议员的证书。两天之内共缴议员证书438件。超过国会议员总数之半。国会从此不足法定开会人数,只得停会。1914年1 月 10日,袁世凯竟违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国会在法律上不被解散的条文,公然下令停止全体国会议员职务,每人发旅费400元,饬令回籍。民国第一 届国会就这样被取消了。袁世凯摇摆中共和 临终为何悔叹“他害我”?
   ■ 独裁
   如何说之前袁世凯对共和政体还是尚存疑问,那么,在&二次革命&过后,他就愈发觉得共和制不适于中国了。
   日,宋教仁遇刺身亡。3月23日,孙中山从赶回上海,一怒之下,不待法庭审理宋案,即开始兴兵讨袁,民国打响了第一次内战,双方交锋不足三月,&二次革命&即烟消云散,孙中山逃亡日本。
   袁世凯则在日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当天著名记者黄远生看到的是一个志得意满的袁世凯,他&精神甚矍铄,音吐甚朗,军服灿然&。不过袁世凯正在把他共和誓词甩到一边。在场的国会议员韩玉辰清晰地记得,袁世凯竟然不是到国会去宣誓就职,而是安然坐在太和殿的御座上举行就职典礼。念誓词&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时。&袁先高声读&余&,继读&誓以至诚&,其声微弱几不可辨,又高声读&执行大总统之职务&,洪亮有力,读&谨誓&二字,声复低沉。&
   时未期月,袁又在11月4日发布解散国民党令,之后又解散国会。袁世凯向芮恩施解释他为何这么做:&这个国会并不好,因为它大部分是由缺乏经验的理论家和年轻的政客们组织起来的。他们要干涉政府,也要使一切事情都通过立法手续。他们真正的任务是要通过一部永久性的民国宪法,但是他们在这方面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袁还对芮恩施以很当真的口气说:&我们传统的习惯和你们西方的根本不同,我们的事情非常复杂。我们不能稳妥地运用你们抽象的政策观念&。
   他接着做了一个比喻:&中华民国是一个非常幼小的婴孩,必须加以看护,不叫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或服用那些西医所开的烈性药物。&芮恩施在他的使华手记里写到,袁世凯一直在&津津有味地重复说着这个比喻,目光炯炯地在我和其他客人方面搜索着同情或保留的表情。&
   袁世凯一步步走上了从终身大总统到皇帝的独裁道路。 日,袁世凯正式废除了《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人称&袁记约法&,共10章68条。该约法规定大总统任期改为10年,不限制连选、连任,并可推荐&接班人&,使袁世凯成为终身总统,还可以传子。
   但又何止袁世凯开始心仪独裁呢?二次革命后远遁日本的孙中山痛定思痛,总结失败原因,认为自从同盟会被改组为国民党之后,蛇龙混杂,纪律全无,不堪当革命大任,必须毁党造党,于是他开始组织&中华革命党&,每一党员入党时,皆须各立誓约,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服从孙先生为唯一领袖。此举当时即招致多方非议,认为这将造就一个极权政党的独裁党魁,但是孙中山分寸不让,还训导&同志&说:&我为贯彻革命目的,必须要求同志服从我。老实说一句,你们许多不懂得,见识亦有限,应该盲从我&&&
   &袁记约法&则取消了立法机关对大总统的弹劾权、国务员对大总统发布命令的副署权。规定&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至此,袁世凯的两次就职誓词都已烟消云散。接下来的事情世人皆知:袁世凯来了一场失足的皇帝梦。他为此起了一个&洪宪&的年号,意为&伟大的宪政时代&,但是迎接他的是众叛亲离,日,袁世凯在孤独和懊悔中去世,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在昏厥复苏之后,微息微叹之间,向榻畔侍疾的徐世昌说:&他害了我。&&他&是谁?世人只能猜测。
   无人能收拾袁世凯留下的烂摊子,中国进入军阀混战时代。1913年,当芮恩施初到中国的时候,他对共和在这个国度的扎根还保有信心,&中国有着可供民主种子生长的肥沃土地,但是五千年所形成的文明不是一下子就能摧毁的。中国毕竟是一个古老的君主国家,而共和政体却是相当突然地加到它身上去的。所以它现在仍然处于调整的时期。&
   但是当他观察到中国历年来因这些&调整&而经受的痛苦和迷茫之后,在1919年离开中国前,他已经换了一种心境,在《使华手记》里忧心忡忡地写道:&倘使中国现在在信心上感到失望,那么,它在精神发展和政治发展上的这种幻灭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而我们在太平洋彼岸将看不到一个和平的工业化的并同情我们理想的国家,面对的却是一个受着残酷控制的实利主义的庞大军事组织。&
责编:王敏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揭秘:袁世凯已经当终身制总统了为什么还要称帝?
揭秘:袁世凯已经当终身制总统了为什么还要称帝?
  恢复帝制浪潮就这样越演越烈。在这种形势下,参政院开会,研究处理公民请愿问题。政事堂左丞杨士琦代表袁世凯发表书面讲话,声称:“维持共和国体,尤为本大总统当尽之职分。近见各省国民纷纷向代行立法院请愿改革国体,于本大总统现居之地位,似难相容,然大总统之地位,本为国民所公举,自应仍听之国民。”这种吞吞吐吐的表态,对于变更国体态度不明,似乎既是赞成又是反对。不过弦外之音显然很清楚,那就是如果全国人民硬要袁世凯做皇帝的话,他也会尊重和服从国民的意愿。  可见虽然袁世凯认识到这有可能是有人在策划,但是他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只认为那些策划的人只占少部分人,大部分人还是拥护的,就这样错估了民意,导致了悲惨的下场  杨度:怪我咯  杨度在前清是个君主立宪派人士,后来加入了共产党,他同的关系也不错,但在1915年时,他是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积极为袁世凯谋划称帝,是个帝制派。杨度的表现在中国政界也算是个异数,但说到底还是个书呆子的缘故吧?杨度  拥袁世凯为帝,最开始,是湖湘才子杨度奠定理论根基的。杨度曾拜湖湘大儒王闿运为师,后来东渡日本学习政法,一直主张君主立宪制度。在日本期间,孙中山曾经劝杨度参加革命,特立独行的杨度拒绝了。清末时袁世凯倡导立宪,一直视杨度为智囊,亲自题匾称杨度为“旷代逸才”。“五大臣”出洋考察报告,就是由杨度和超共同起草的。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确立民主共和,杨度一直持有异议。1915年4月,杨度完成论著《君宪救国论》,该文洋洋洒洒,长达两万多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论述君主立宪救国的理由,中篇论述总统制的缺漏,下篇批判清末民初的立宪。杨度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亡国而已。在杨度看来,共和国必须有很深的民主自由传统,一般意义的共和国,经济强盛,军事实力相对较弱,比如美国和法国等;共和国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往往会导致政局不稳。至于君主立宪国家,一般都有服从和等级的传统;君主立宪的国家,一般来说军事实力比较强大,比如英国德国。杨度还根据中国国民认识的现状出发,认为中国人多数不知共和为何物,亦不知所谓法律、自由平等诸说为何义,因此无论谁为元首,欲求统一行政、国内治安,除用专制,别无他策。  以杨度一知半解的理解,君主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政局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因为君主制不存在最高权力的更替,仅凭血统继承,这样就避免了因共和制所引起的变更纷争。很多国家因为共和制所产生的纷争,几年就会出现一次,此联彼抗,会引起全国性的动荡。如果加上有野心的外国乘机纵横于各派之间,挑拨离间,那么就会出现如此局面:一是各国瓜分中国;二是各国出兵代中国平乱,最后也是亡国。所以,杨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是救亡图强的最佳方案。  杨度作为筹安会的一员,也是为袁世凯的称帝立下了,可以说,袁世凯称帝,除了袁世凯自己还有他儿子,最卖力的就是杨度了。  就这样,在多方面的原因和人的推动下,袁世凯走向了称帝的道路,当然等待他的也是非常悲惨的下场,只当了83天的皇帝就宣告结束,正体现了那句话:高处不胜寒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页:2/2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姜太公,即吕尚,河南人,一说为安徽临泉姜寨人,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
  《三国》里的张飞是一员猛将,魏蜀吴三足鼎立,水火不容。然而,论起亲戚关系来,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跻身太子之位为储君者数不胜数。但是在储君之列里能够因过美人
  李牧,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李牧的军事生涯主要可以分为2
  在我国的历史上,君臣意识是很浓厚的,皇帝贵为九五之尊,基本上掌握了他人的生杀
  三国时,曹操,刘备,孙权都是一代英雄豪杰。能够在那个乱世,三分天下,必定有着
  宋江在江州写反诗,被黄文炳告发。晁盖带众好汉下山,千里奔袭江州,大闹法场,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人。先从公孙瓒,时刘备亦在,与赵云
  对于小时候读&尊刘抑曹&的《三国演义》长大的孩子们来说,提起三国智囊首先想到
  关二爷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作为自身勇武以及&义&的化身,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
  导读:权力是个怪怪的东西,无数人为之倾倒,舍命争夺,成为权力的奴仆。人也是个
  张飞是个白面俊生,长的非常好看!赤壁之战前,鲁肃到当阳找刘备的时候,鲁肃就说
  历史上的靖难之役留给了后人很多的谜团,例如建文帝出逃之谜,皇宫密室之谜等等,
  刘备墓史称惠陵。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之正殿
(刘备殿)西侧。史载,章武三
  1.月球起源之谜  对于月球的起源,科学家提出3种理论,它们全都有缺陷,但是
  战国时的秦国军队无疑是勇敢的,连史家都称之为虎狼之师。他们崇尚武力,英勇无畏
  对现代人来说,心理压力就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挤压自己的生活,现代人越来越重
  文种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范蠡隐退,并留下信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铸造了象征王权的九鼎。尽管王朝在不断更迭,九鼎却始终从一
  沧桑的关中平原是见证中国历史兴衰的一面镜子。这里不仅是秦王朝统一六国的根基,
  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 出了历史上春秋争
  在47年前的今天,日 (农历荷月廿八),汉代&金缕玉衣&在
  在公元前592年,晋国中军参谋长郤克出使齐国,路上遇见了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卫
  鸦片战争是中国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第一次战争。英军以较少的兵力、较小的代价
  自明朝建国起的洪武时期,日本的倭寇就已经开始频繁侵扰中国沿海了。他们杀掠中国
  秦国自孝公时,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从农战两个方面革新内政,争霸中国,经过几代君
  曹操赤壁之战时有多少兵,《三国演义》记载,曹操起兵八十三万,诈称百万。曹操有
  也许爱好南北朝历史的人不是很多。但是能名留青史都不是随意的,或者说能留下大名
  1697年,康熙平定格尔丹叛乱,凯旋时驻跸神木城郊。他写给内务府的十七封密札
  特洛伊战争是发生在古希腊的一次战争,发生的地点是现在地中海附近。这场战争的导
  昆阳之战是我国新朝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主要发生在新朝末年,是新汉两军在中原地
  蜀汉的灭亡,源于三国史上一场着名的奇袭行动:邓艾偷渡阴平。邓艾这一招,可谓深
  历史上,凡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总是十分严肃慎重地对待外交事宜。对于主动上
  四川和重庆所在的巴蜀盆地地势独特,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从军事上看
说起宇文柔奴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若提起点酥娘,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震
丫环,也叫做使女或婢女,也有叫做丫头,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最
  无论是史书记载,亦或是千百年来百姓心中,才华横溢、机敏睿智的司马相如毋庸置疑
  她是&文景之治&背后&婆媳&中的婆婆,汉文帝妻窦氏。在婚姻上,窦氏是一个随波
  自司马绍登基,看着这小娃坐在宝座上,王敦篡位之心欲止不能,他先是不断给皇帝施
在小说《水浒传》里,潘金莲是个有名的淫妇。其实,历史上的潘金莲,出身于大户人家,
每年的高考为了防止作弊,管理非常严格,现代高考更是为了防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作
封建社会的皇太子,又称储君,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和尊贵。然而,皇太子
梁山108条好汉除了三位女性之外,105位英雄中彪悍粗壮的占了多数。但是,称得上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皇帝都号称拥有三千后宫佳丽,那么皇帝们的后宫三千粉黛怎么得来
  卢梭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为当时封建愚昧的人们在思想上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但
  董其昌和袁可立都是明代后期朝廷有名的两位大臣。董其昌以擅长书画而闻名,袁可立
  朱生豪是译莎的才子,是只有古代的苏东坡才能够相比的人物。朱生豪的一生基本都是
  亨利卢梭简介记载他于1844年出生在法国拉瓦尔,是法国成就显著的伟大画家,也
  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主要作品有《女巫之舞》、《军队奏鸣曲》等,还有吉他曲二百余首
  谢道韫是东晋的才女,擅长作诗吟诵。她也是有身份背景的,宰相谢安使他的叔父,谢
  历史上所称的&九合诸侯&,就是由齐桓公所主持的,是指春秋时齐桓公与各国诸侯使
  王维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有传言他中状元是走了太平公主的后门。王维与贵族交好。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人,历经宋、齐、梁三朝,曾经为官
  《贾谊不至公卿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所作。这篇文章中关于贾谊的论
  李时珍出生于公元1518年的蕲州,他的父亲和爷爷均是当地有名的医生。虽然如此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在颜回存世的短短四十年里,大部分的时间是作为孔子的学生,追
  赵孟頫和董其昌都是书画界两位泰斗人物,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龚自珍简介记载他是清朝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日出生,龚自
  以下是迭戈里维拉简介。迭戈里维拉是墨西哥著名画家,是国宝级的人物。作为壁画大
  欧里庇得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悲剧大师,与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并称为希腊三大悲剧
  谢道韫是东晋的才女,擅长作诗吟诵。她也是有身份背景的,宰相谢安使他的叔父,谢
  王维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虽然篇幅短小,语言与颇为简练和朴素,但是言
  北周庾信,字子山,生卒年(513&&581年),南阳新野人(今河南新野)。他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和黄宗羲、顾炎武合称的清代三大启蒙思想家之
  一部《左传》,使世人了解了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事认知,《左传》在中国的文学史
  陆游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写诗无数,有着很多的流传后世,他的诗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当前位置: &
袁世凯摇摆中共和 临终为何悔叹“他害我”
13:47:41 & & &
  1912年3月,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称帝,图为称帝前在天坛祭祀。(以上图片来源:中国军网)袁世凯誓词“民国建设造端,百凡待治,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达国家于安全完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凡此志愿,率履勿渝。俟召集国会,选定第一期大总统,世凯即行辞职,谨掬诚悃,誓告同胞!”共和还是帝制,始终是摆在袁世凯面前的两条路。他以共和梦始,以帝制梦终,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国家的悲剧。日,外有革命党施压,内有袁世凯逼宫。隆裕太后和清帝颁诏退位。退位诏乃是立宪派领袖张謇所拟,其中说到:“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袁世凯审阅过诏书,又在末段增了一句:“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嘎然而止,中国进入共和时代。■ 誓词在清帝退位后第二天,袁世凯即通电南京临时政府赞成共和:“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疆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2月14日,孙中山正式辞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并举荐袁世凯;2月15日,南京参议院全票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至此,清廷和南方的革命党人都把政权交给了袁世凯。袁世凯兴致勃勃,2月16日下午,他把海军上将蔡廷斡叫至官邸,让蔡为他剪辫子。(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然而在仅仅两天前,蔡廷斡还在抱怨袁世凯太“顽固”,他对《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里循说:“袁世凯讨厌至极,他连辫子都不肯剪掉。”(莫里循《清末民初政情内幕》)。等到袁世凯的辫子一掉,蔡廷斡就把这个“独家消息”告诉了莫里循。袁世凯的副官唐在礼目睹了整个剪辫过程,他观察到:“在剪的时候,袁自己不断哈哈大笑,谈话中显出异乎寻常的高兴。”(唐在礼《辛亥前后我所亲历的大事》)这种极其开心的表现,在袁世凯的一生中都非常少见。3月10日下午3时,袁世凯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仪式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务部公署举办,袁世凯宣誓效忠民国:“民国建设造端,百凡待治,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蕲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凡兹志愿,率履勿渝!俟召集国会,选定第一期大总统,世凯即行解职。谨掬诚悃,誓告同胞。”蔡元培代表南京参议院接受袁世凯的誓词并代孙中山致祝词。袁世凯谦虚作答:“世凯衰朽,不能胜总统之任,猥承孙大总统推荐,五大族推戴,重以参议院公举,固辞不获,勉承斯乏。愿竭心力,为五大民族造幸福,使中华民国成强大之国家。”早在革命党人与清廷相持不下时,黄兴就以南方民军司令的名义致电袁世凯,把袁比拟为中国的华盛顿。如今帝制既倒,共和初建,时人对袁世凯更是倍加推许。1912年5月,有记者问孙中山:“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得到的答复是:“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同时,袁世凯也不得不经受时人质疑的目光。时任美国驻华公使的芮恩施这样描述袁世凯的剪辫:“蔡将军用力一剪,就把袁世凯变成了一个现代人。但是袁世凯的内心并没有从此发生很大变化。”在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上,当时以记者身份在场的梁漱溟即觉得袁世凯对如此庄重的典礼根本不重视,“既不蓄须,亦不修面,着军人旧服装,殊欠整洁,显然蔑视此一重大典礼”;莫里循对此也有着类似的记录:“袁世凯入场,像鸭子一样摇摇晃晃地走向主席台,他体态臃肿且有病容。他身穿元帅服,但领口松开,肥胖的脖子耷拉在领口上,帽子偏大,神态紧张,表情很不自然。”袁世凯则很快感受到临时大总统之棘手难当。日,也就是袁世凯就职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采用法国式责任内阁制,袁世凯遂依法于日任命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并负责组阁,外交、内政、陆海军、财政和交通等实权部门均由陆征祥、赵秉钧、段祺瑞等袁派人物一手控制。这本来堪称袁世凯的私家内阁,但从唐内阁成立的那一天起,在用人、财政、遵守《临时约法》规定的总理附署权等问题上,袁、唐二人就不断发生冲突。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大总统虽为国家元首,但由于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代元首对国会负责,大总统就成了空有其名而无权的虚职。于是袁为抓权,唐为履职,二人争个不休。袁派的总长们在请示时则都是直接找总统,如财政总长熊希龄在与六国银行团交涉外债时就几乎事事请示总统,而目无总理。钱借到了,指派用场,总统照例不顾总理。唐绍仪的内阁总理干不下去,只好辞职。但是,袁世凯的苦衷比唐绍仪一点都不少,在就任临时大总统一年后,他在一份文件中“谨述甘苦”:“为国民一言:夫用人实行政之本,而国务院为大政所从出。本大总统为国择能,尤深兢业,遵据《约法》,必须求同意于议会……而国会纷争,议案丛脞,累日不能决一条,经月不能颁一律。律文既缺,何所遵依?而国家作用,一旦不能滞停,政府措施,触处动成违法。以云责任,更安取裁?”什么事儿都办不成,让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意见越来越大,他开始向往“无论政体如何解决, 总期权操自我。”(《张广建致邮传部电》,《近代史资料》1958年第4期)南方的激进革命党人一直在检举袁世凯有“帝制自为”的野心,唐内阁倒台后,眼见着袁世凯开始超出《临时约法》规定的范围揽权,这种质疑的声音更为明显。袁世凯则在日发表公开电为自己辩护。“当共和宣布之日,即经通告天下,谓当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见于中国。就职之初,又复沥忱宣誓,皇天后土,实闻此言。”孙中山此时也为袁世凯做解释:“故余信袁之为人……见天下事均能明彻,而思想亦很新。不过做事手腕稍涉于旧,盖办事本不能全采新法。革命起于南方,而北方影响尚细,故一切旧思想,未能扫除净尽。是以北方如一本旧历,南方如一本新历,必新旧并用,全新全旧,皆不合宜。……故袁总统今日实处于嫌疑之地位,作事颇难,其行政多用半新旧之方针。新派以其用旧手段,反对者愈众,其今日欲办之事,多方牵制,诚不易于措施也。”(孙中山《在上海国民党欢迎会的演说》)外界对于袁世凯的质疑并非完全是捕风捉影,做了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对于共和制的兴废,的确正处于摇摆之中。1912年秋天的一天,顾维钧在向袁世凯报告了他和英国公使关于西藏问题的会谈情况后起立告辞,但袁世凯让他稍待,要和他谈话。袁世凯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共和国,像中国这样的情况,实现共和意味着什么。顾维钧就说,共和这个词的意思是公众的国家或民有的国家。但袁世凯认为中国的老百姓怎能明白这些道理,当中国女仆打扫屋子时,把脏物和脏土扫成堆倒在大街上,她所关心的是保持屋子的清洁,大街上脏不脏她不管。顾维钧就说那是自然的,那是由于她们无知。但是,即便人民缺乏教育,他们也一定爱好自由,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获得自由,那就应由政府制订法律、制度来推动民主制度的发展。袁世凯就问,那会需要多长时间,不会要几个世纪吗?顾解释说时间是需要的,不过应该用不了那么久。“我们的谈话就这样结束了”,顾维钧在回忆录里说,“我提这段谈话的意思是想说明袁世凯不懂得共和国是个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共和国为什么一定比其它形式的政体优越。他的统治越来越趋向恢复帝制,保持旧的制度,使自己高高在上。他不只是不了解共和国需要什么或民主如何起作用,看来他根本没有实现共和或民主的愿望。”对共和制不了解的又何止是袁世凯呢?孙中山对此也只能感叹说:“今中国国民四万万,其能明了了解共和之意义,有共和之思想者,尚不得谓多。” 全国上下唯有一片抱怨之声。人们发牢骚说共和政体让社会崩溃,“民国不如大清”,就连报章上也开始鼓吹说“共和政体不合国情”。如何说之前袁世凯对共和政体还是尚存疑问,那么,在“二次革命”过后,他就愈发觉得共和制不适于中国了。日,宋教仁遇刺身亡。3月23日,孙中山从日本赶回上海,一怒之下,不待法庭审理宋案,即开始兴兵讨袁,民国打响了第一次内战,双方交锋不足三月,“二次革命”即烟消云散,孙中山逃亡日本。袁世凯则在日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当天著名记者黄远生看到的是一个志得意满的袁世凯,他“精神甚矍铄,音吐甚朗,军服灿然”。不过袁世凯正在把他共和誓词甩到一边。在场的国会议员韩玉辰清晰地记得,袁世凯竟然不是到国会去宣誓就职,而是安然坐在太和殿的御座上举行就职典礼。念誓词“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时。“袁先高声读‘余’,继读‘誓以至诚’,其声微弱几不可辨,又高声读‘执行大总统之职务’,洪亮有力,读‘谨誓’二字,声复低沉。”时未期月,袁又在11月4日发布解散国民党令,之后又解散国会。袁世凯向芮恩施解释他为何这么做:“这个国会并不好,因为它大部分是由缺乏经验的理论家和年轻的政客们组织起来的。他们要干涉政府,也要使一切事情都通过立法手续。他们真正的任务是要通过一部永久性的民国宪法,但是他们在这方面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袁还对芮恩施以很当真的口气说:“我们传统的习惯和你们西方的根本不同,我们的事情非常复杂。我们不能稳妥地运用你们抽象的政策观念”。他接着做了一个比喻:“中华民国是一个非常幼小的婴孩,必须加以看护,不叫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或服用那些西医所开的烈性药物。”芮恩施在他的使华手记里写到,袁世凯一直在“津津有味地重复说着这个比喻,目光炯炯地在我和其他客人方面搜索着同情或保留的表情。”袁世凯一步步走上了从终身大总统到皇帝的独裁道路。 日,袁世凯正式废除了《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人称“袁记约法”,共10章68条。该约法规定大总统任期改为10年,不限制连选、连任,并可推荐“接班人”,使袁世凯成为终身总统,还可以传子。但又何止袁世凯开始心仪独裁呢?二次革命后远遁日本的孙中山痛定思痛,总结失败原因,认为自从同盟会被改组为国民党之后,蛇龙混杂,纪律全无,不堪当革命大任,必须毁党造党,于是他开始组织“中华革命党”,每一党员入党时,皆须各立誓约,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服从孙先生为唯一领袖。此举当时即招致多方非议,认为这将造就一个极权政党的独裁党魁,但是孙中山分寸不让,还训导“同志”说:“我为贯彻革命目的,必须要求同志服从我。老实说一句,你们许多不懂得,见识亦有限,应该盲从我……”“袁记约法”则取消了立法机关对大总统的弹劾权、国务员对大总统发布命令的副署权。规定“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至此,袁世凯的两次就职誓词都已烟消云散。接下来的事情世人皆知:袁世凯来了一场失足的皇帝梦。他为此起了一个“洪宪”的年号,意为“伟大的宪政时代”,但是迎接他的是众叛亲离,日,袁世凯在孤独和懊悔中去世,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在昏厥复苏之后,微息微叹之间,向榻畔侍疾的徐世昌说:“他害了我。”“他”是谁?世人只能猜测。无人能收拾袁世凯留下的烂摊子,中国进入军阀混战时代。1913年,当芮恩施初到中国的时候,他对共和在这个国度的扎根还保有信心,“中国有着可供民主种子生长的肥沃土地,但是五千年所形成的文明不是一下子就能摧毁的。中国毕竟是一个古老的君主国家,而共和政体却是相当突然地加到它身上去的。所以它现在仍然处于调整的时期。”但是当他观察到中国历年来因这些“调整”而经受的痛苦和迷茫之后,在1919年离开中国前,他已经换了一种心境,在《使华手记》里忧心忡忡地写道:“倘使中国现在在信心上感到失望,那么,它在精神发展和政治发展上的这种幻灭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而我们在太平洋彼岸将看不到一个和平的工业化的并同情我们理想的国家,面对的却是一个受着残酷控制的实利主义的庞大军事组织。”
(责任编辑:张海潮)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精彩高清图推荐:
扫描到手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