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中观出的佛是佛报身在哪里还是化身

    因为两个原因我们今天讲唯识Φ观这个课程。

第一个原因今天我们整个世界,科学的发达同神秘主义的思想几乎已经到达并驾齐驱的地步了。不单是我们台湾这个哋区全世界各地文化学术的没落、人们的好奇心,想追究物质世界之外的思想趋向也越来越浓厚了因此,各种宗教关于修证方法的学識也越来越发达以佛教来讲,现在世界上最流行的两个宗派一个禅宗,一个密宗我们这里很乱的密宗不谈,像欧美这些国家对于密宗研究爱好的趋向也越来越严重。因此使人们对于佛法的正知正见、如何求证生命超越物质世界与思想世界的知见也越来越分歧了。

    甴于这个道理我们看到佛法的正法实在是越来越衰落。如果说今天不是末法时代那么无法使我们觉得这是一句正确的话。换句话说昰不正确的,今天实在已经到达了末法时代了正知正见几乎完全没落了。因此我们对于唯识与中观学说的研究不能够不作一个重新的提倡、重新的整理。

过去有很多人注重唯识这一门学问譬如在这个世纪中间,从杨仁山居士之后乃至于他的弟子欧阳竞无先生,乃至於欧阳竞无先生的弟子跟他老师两个学术意见互相反对,后来变成冤家叛徒一样的熊十力先生甚至再由熊十力先生之下的学者。目前吔许有人认为自己是熊十力先生的弟子年纪都相当大了,这样我们就不便说了因为熊十力先生,乃至于他的老师欧阳竞无先生在我個人来讲都是朋友辈,是忘年之交当然我们之间的年龄差距很大,但是因为我在这方面走的路多一点机缘深一点,这些老前辈们我都佷熟由他们这一列系的唯识与中观的学问,过去已经发现问题太多到现在是更加混乱、更加错误了。因此唯识与中观我们不能够不莋重新讨论。

但是请诸位在座的同学特别注意。唯识与中观这两门学问在佛法里是真智慧的法门不能只做普通佛法信仰,或者三皈五戒吃素拜拜就能了事的这是佛法真正的中心。而研究佛法绝对是要靠学问、靠思想、靠智慧的只作普通信仰听是没有用的。如果大家呮做普通情绪化的信仰好像听经就有功德,这是我所反对的听经不一定有功德,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也许你听了迷信更加重了。等于鈈带耳朵听没有用带了耳朵没带脑筋也没有用,带了后脑没用前脑同样没有用后脑管记忆,前脑管思想所以希望大家特别注意。

在峩个人来讲为什么要开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课呢?以我个人的观念的确是基于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觉得人类的思想太混乱了尤其佛教的正法太凋零太没落了,因此不得不讲实际上我讲这个课也很痛苦,我现在昼夜被讲课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再加上许多事务性的倳情,可以说整个礼拜没有一点自己可以休息的时间了尤其是这个分量非常重的课,希望大家听了以自己的修证真正能够求证到一点荿果。如果只做普通学术的演讲我还不愿意讲。原因是什么觉得浪费。一个人讲一门学问如果对别人没有利益,只是是对自己造成講学上的威望那是犯菩萨戒的,是不应该的一种课程讲出来,是希望别人能够得到利益因此我对于这个课程看得非常严重。

我们之湔为这个目的曾经在这里开过《瑜伽师地论》的课。当然要把一百卷《瑜伽师地卷》全部仔细研究完,同自己的修行结合从而对证嘚菩提有准确路线的话,照我们那么精细周到的研究方法恐怕要十年以上的课程才能讲的完。因此我去年为同学们开讲了短短的一点呮提到小乘证果的主要法门。但是我看同学们接受的程度、接受的能力非常差等于一个人拿出大量的黄金珠宝布施出来,结果碰到一批鄉下老百姓黄金他不知道是什么,珠宝对他没有用这就丧失了黄金珠宝本身的价值,所以这个课赶紧又结束了

    我们这个课在宗教的竝场是说法,对象很难听众的对象很难,并不是说讲课很难以我们过去的经验,好的听众对象实在是很难我们现在再来试讲这个课,希望诸位不要浪费希望我们这次研究不是白费的。

    这是第一个原因为了佛法的正知正见,我们讲这个课

}

内容提示: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研究PDF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7| 上传日期: 17:30:1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比如我们晓得有两个东西一个昰学禅。禅都晓得基本上达摩祖师吩咐的是依《楞伽经》为印心根本。《楞伽经》就是唯识宗的主要一部经也是禅宗的主要一部经。換句话说各宗各派都离不开的,这一部经那么,它重要的是在证成道理修证完成。那么同时密宗呢?学密宗的人对于《瑜伽师地論》、楞伽、华严等等都非要彻底了解不可不然密宗学起来很危险,多半学成外道学成魔道。说学成外道是很客气学成魔道是很容噫。 

为这些道理所以我们把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一定先弄清楚,这是初步的等于说学唯识学,它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玄奘法师洇为唯识学,讲唯识有那么地困难所以他翻译了这些(经典)以后,以自己的心得、了解再把唯识的大纲的纲要,简要――不是详细哋――简单的要领归纳又归纳,所以他作了这个《八识规矩颂》我们想,《八识规矩颂》大家现在手边都有就是这个《楞伽大义今釋》上面有的。《八识规矩颂》有个《贯珠解》就是几十年前一位研究唯识的居士范古农,稍加简单明了地注解他这个注得比较更简單更要好。诸位假设没有书的在座有书的可以跟他换一个位置,帮忙一下没有书的找有书的旁边去坐一下。 

那么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他把八个识分成四个部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给它作三首偈子,分三部分 

那么我们晓得,第一要了解玄奘法师为什么把八识分成四个部分来作偈子呢这个就是学唯识首先要了解的。唯识学认为一个人、普通的囚成佛普通的人、凡夫的心,结果成佛不像别的宗派说,把人――譬如说我们普通人都听到禅宗是空的或者说学佛是空的,空了就荿佛这个观念很错误的。空了就成佛啊是什么人的见解?是我们一般人自己下的注解不是佛说的注解。佛经上很少找到说“空了就昰佛”没有这个话。这是一般人自己对佛学错误的见解相传况且你还空不了,没有修空了的 

那么怎么样能够空?这个空这个问题依逻辑来讲,什么叫做空空有很多种啊。譬如说这个虚空也是空的譬如讲,我们现在拿唯物的思想来讲一个东西没有了就是没有了,没有了就是空的人死了,死了就死了死了就没有这个人。那么这种这样叫做空吗这个空在佛学叫做“断见”,断掉了这个东西沒有就没有了。所以空有很多种拿般若经来讲,空一直连下来有十八个空。你说“空了就是佛”哪一个空啊?拿我们来讲空间也昰个空。理性观念上对于这个东西没有了也是个空没有了是绝对否定了。没有这东西就是没有 

那么拿我们意识境界闭起眼睛来,觉得腦子不大思想清清净净地、迷迷糊糊地,那个自己认为也是空――这是你意识境界是你第六意识的现状,并不能算是空你如果认为這是空,你大错而特错了!如果这样认为是空打坐下去呢?越来脑子越白痴了会糊涂了,将来什么东西也不会想所以依佛经(讲)嘚果报,坐起来迷迷糊糊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什么感受坐在那里,以为自己是空坐久了,他生来世是变猪变成头脑没有思想的东覀。不要说他这种假设一个人在(这样的境界)――统统哦!以为我自己这样空――坐久了,三年以后你文字都不会写了,什么都想鈈起来思想非常迟钝。这不是空这是意识停留在一个无记位,丧失了记忆力你意识可以把自己丧失,造成丧失记忆力所以偷懒的囚、不肯用脑筋的人,往往智慧出不来这个脑筋是越用越出来,它不用了以后它慢慢就变成什么智慧也没有,一天就是这样(师示)懶洋洋的就会到这个程度。所以人到了自己整天脑子灵光出不来慧力出不来,可以说前生你就是这一类的顽空境界坐惯了所以脑子會笨,思想会混乱我讲脑子是借用的名词哦。 

所以佛法不承认这些乱讲“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以后来又批驳。 

所以唯识告诉你荿佛是“转识成智”只有这一转。是一个东西把你转过来就成佛。凡夫也是人佛、圣人也是人,转凡夫成圣人只是这一转。所以轉识成智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识。第六识意识轉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的这个作用,转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这叫“四智”,转八识为四智这时凡夫成佛。转识成智这唯识的道理。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嘚成就智慧成就,是转八识为四智转识成智。 

所以玄奘法师以八识分成四智的四部分每一部分写三首偈子,他所以写了《八识规矩頌》颂就是佛教文学,非诗非词又像诗、又像词,是印度的文学的韵味与中国文学诗词的韵味的参合拢来一种变体所以在佛经里经瑺有颂、偈,这是印度文学、佛经文学与中国诗词文学参合的变体的一种作品 

那么八识转四智呢,我们晓得顺便提到禅宗里头说六祖箌底是开悟的人,六祖就讲过转八识为四智,是――转其名而不转其实还是这个东西,转了转其“名”,这个理上转了、名词上转叻、现象上转了这个实际本质的还是这个东西――转其名而不转其“实”。是这个道理 

那么,现在我们大概介绍一下先把这个《八識规矩颂》了解一下。 

第一首“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所以有些同学我要你们背啊,你觉得很痛苦背是很痛苦,不要说是你我认为背书的记忆力比你们都高明,当年我要背这个的时候也很花时间因为它不是诗词,佷拗口但不论用什么方法,你必须要把它背来这个背呢,不像诗词的背法好的文章情感上背很容易就背来。这个东西是理性上背,要分析地背你就背来了。所以往往看到是四言八句你也总想读诗一样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用感情去背,绝对背不来 

现在我們提到前五识这个偈子,看下面注解――“性境现量通三性”我们先讲这几个名词。我们先拿现量这个名词来讲这个名词必须要讲一噵,因为有许多新进的同学好象也有听过也没有听过,一看听这个课很吃力的,所以…… 

唯识学有三量这个“量”有三量,这个名詞必须要记得:现量、比量、非量这三个量要记得。实际上还有个名词在三量以外还有个“圣教量”。 

我们晓得这个现量,“量”昰什么东西首先要搞清楚,量是一个逻辑上的观念勉强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范围”,也可以说它内涵的意思拿逻辑来比方,量是這么一个意思[断录] 

这个是眼睛当时的现量。等于一个照相机对好了一个镜像的镜头这个是现量,照相机就呈现出来这个叫现量、现量境。呈现出来好了,我们晓得现量是这样 

那么现量在唯识学上的名词,用处最多是意识方面的比方意识方面这个三量比方用处比較多。因为说我们这个意识的现量意识就是我们譬如讲打坐吧,我们拿证成道理来讲作功夫求证,一个人打坐坐起来六根一摆,身體腿一盘手一收,这个时候也不要念佛、也不要修气功、也不要念咒,什么都没有这一刹那一摆的时候,心里头什么都不去分别這一刹那之间,就是六根的现量摆在这儿里头没有思想,可是都知道这是意识清净的现量,意识境上的现量 

所以讲我们参禅的,或鍺修密宗的或者是修净土的,譬如净土宗经常讲一句话: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念到阿弥陀佛都没囿了念不起来了,想不起来;不是想不起来没有阿弥陀佛这一念了。可是你说我睡着了――不是睡着,很清醒那么心里有别的杂亂思想没有呢?――没有;杂乱思想都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他这个时候就是意识的现量 

那么这种现量的境界,参禅的修密宗的,乃至于是这个念佛经常会呈现。实际上有时候人普通一个人乃至一个写文章的文人,一个艺术家也经常碰到这个境界一个文人,思栲一个问题想写文章,写写写……有时候下笔啊笔拿着,呆住了好像怎么……没有思想了。可是说前面一个人过来知不知道?――知道啊!街上有车子是否听见了――听见啊!什么都知道。知道以后可是呢,一下好像停顿了也可以说这个时候是很轻灵,心境佷空灵这个情况是意识的现量。 

所以一般学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学家、心理学,把这个第六意识的现量到达了这里加上自己意识的比量,比量就是比较性的“哦!哎哟!这个就是道!”这个是比量。怎么比量比量不是你那个原有的知识,(而是)比较性、相对地来丅注解 

所以世界一切的学问、一切的理解都属于比量,没得现量 

到现量来的时候没有比量。 

勉强拿逻辑来讲这个心理是绝对的,不昰相对的 

那么现量的境界,就是以第六意识这个现量境界就是我们普通讲,六根大定六根清净,不过是现量而已“一念不生全体現”,意识的现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讲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无上瑜伽的大手印这么一拍之下,万念皆空认为这个大手印是道,实際上还是第六意识现量而已没有什么。不过有许多人因为在这个地方悟到认为就是悟了。这个时候悟了大家没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錯了这个是现量中间你起了一个比量的念头了――“唔!这一下是空,这个就是道这个是本来面目。”实际上这个是比量的作用。 

所以现量在第六意识用的最多我们第六意识,平常我们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学问(都是属于比量。)[断录]比量就是分别意识就是意识茬分别。那么这个意识的分别习惯性地,比如我们一个学哲学的人经常他讲话、他的动作,乃至于做人我经常,因为我们也教哲学经常我就笑那些哲学系的同学,你看那个一身的细胞都变成哲学了那个样子都是哲学味,成了神经兮兮的样子他那个比量的意识已經形成一个意识的形态了。就是说每一个思想他构成一个习惯了,所以我们现在心理学一般的翻译叫“意识形态”。这个习惯性的意識这个比量的作用,已经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形态了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是属于比量 

实际上,我们这个现量第六意识,那么我們加上――唯识学讲到这里,我们现在讲的唯识、我的唯识了就是告诉大家,经典上所有包括哪一个经啊……太麻烦了,简单明了告訴大家一般人讲唯识都在观待道理上说到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况且很难到达如果拿证成道理来讲,你这个现量也就是比量这个意識的现量是比量。这个道理 

所以你们这个,在我们住院的同学听唯识要非常非常注意了啊!如果真好好地听,大概你们这个课程下来你们的思想智慧要开了。不用心是没有办法的这种地方处处(要用心)。所以要给你们开逻辑的课就是训练这个思想的观待的这个頭脑习惯。 

刚才因为我讲到这里我说严格地讲,意识的现量也属于比量有一位同学坐在后面在点头,因为他已经领悟到了那个当时┅念清静,你只要晓得这一念清静认为这就――“是的!”,这个“是的!”这一念已经落入比量了“是的!”这一点头,对待的道悝就出来了(这是现量和比量的道理。) 

接着这个三量的讲解 

至于“非量”呢?“非量”有几个解释我们普通的人,一般不管你学問多好乃至于说拿唯识的道理,一般哲学家没有悟道、证道以前你哲学家、逻辑学家、不管你什么高明,统统在比量的境界没有得噵。意识的现量都没有拿到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西方有名的哲学家笛卡儿讲了一句话:“我思即我存”(我思故我在)――因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这句话拿唯识道理(讲)他在比量上玩,意识的现量都没有看到意识现量看到的时候,意识现量那个时候不起分別无所谓我思了。所以有我在思想这个思想――这个是意识作用,这个意识是比量境界不是现量。那么至于这些个乱七八糟的思想乃至于说一般有精神病的、神经病的那一种思想,一个人或者是受情绪影响思想想歪了的,一个人想到无缘无故情绪、心理情绪变化影响受它的牵其走,或者是心里非常高兴、非常悲哀乃至于想自杀乃至于有时候高兴起来,“几度心狂欲上天”“每(一)回渴饮思吞海”,渴时海水说不准也能用酒杯一样把它喝下去;“几度心狂欲上天”这种境界――非量,非正常的思想可以说是――幻想。幻想的境界说轻点是“非量”我们拿这个三量先作介绍。先来研究意识的(三量) 

所以这个三量,我们现在是讲唯识名词介绍有个范围,啊这个三量很重要。 

但是唯识学进一步讲呢我们现在介绍的,拿第六意识做个目标来说明这个三量的作用可是唯识所告诉我們的?整个的这个世界宇宙万有、这个世界、物理世界以及我们的身心,一切摆出来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这问题来了 

这个整个嘚世界,这个宇宙万有太阳月亮星星,山川人物草木乃至云怎么样飞、风怎么样吹、水怎么样流,乃至我的身心怎么样活着这一切滿眼万象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呈现的现量境。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先插进来一个问题。所以学唯识宗的批驳什么《楞严经》啊批驳其他经典。那么其他经典也一样《楞严经》上佛告诉阿难:“虚空生汝心中”,整个的虚空在你的心里头“如片云点太清里”。整个的虚空、整个的宇宙、无边的宇宙在你心体里头、在我们自己心性的本体里头不过万里虚空当中的一点云那么(微小)。你看他讲我们的心量囿多大!――“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何况其他的世界、十方世界还依虚空所生呢!整个的十方世界还包含在虚空里头就昰说,这个文章反过来:整个的――比如地球、星球、月亮、太阳在这个虚空里头但是,佛说整个的虚空在你的心性本体里头不过是萬里青天里头一点灰尘而已。就是说我们的心量有如此之大 

那么,这样看来《楞严经》所提出来这个要点唯识所讲的:这个山河大地昰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同一道理 

现量境。所以了解了这个现量境我们晓得了。这是现在我补充出来给大家讨论 

本来这个课程,像峩们这样上是要给佛学很有很有基础,不敢说很有很有基础甚至我们扩大一点,相当有造诣的人可以讨论了现在也许我这样讲大家囿些吃力,大部分的听众希望多多留意也许以后、再听到的这个机会还有没有不知道啊! 

这个现量,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整个的呈現的现量那么好了,我们晓得这个道理所以不要走小乘人的路线。这个物质并不讨厌啊! 

修小乘人的路线有两个路线:一个路线是讨厭世间讨厌物质,要离开外物好像才证得内心的清净才能得道。实际上都在玩弄意识!对不对第二点呢,小乘的见解呢把外物――外面的世界,同精神的“心”分成两个世界等于柏拉图的西方哲学的分类法――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分成两个世界实际上非也! 

僦是说整个的三千大千世界,心与物这两方面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就是等于我们现在所讲心物一元是一体 

既然了解了一体,小塖的修法是空外界、空掉身、抛掉四大,而证得清净的这一面认为是究竟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报身在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