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佛者为什么每天念诵礼拜《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众僧唱诵版 - 在线观看 - 热点 - 乐视视频
&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众僧唱诵版
收藏成功!同时能自动追剧。
下载到电脑
缓存至手机
我们对您的信息保密并不收取任何费用
转存到云盘
方式B免费发短信到手机
我们对您的信息保密并不收取任何费用
方式C下载APP到本机
乐家族猜你喜欢-->英雄,快来抢沙发!加载中...英雄,快来抢沙发!
乐视集团旗下网站
乐视网频道
乐视网旗下产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Copyright &
乐视视频(le.com)All rights reserved.分享给朋友: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念诵 字幕 妙喜居士下载至电脑扫码用手机看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念诵 字幕 妙喜居士扫码用手机继续看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扫码后可分享给好友没有优酷APP?立即下载请根据您的设备选择下载版本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 请使用者仔细阅读优酷、、、Copyright(C)2017 优酷
版权所有不良信息举报电话:第三方登录:《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拜佛说明
文章来源:净土教观学苑网站
一、道前基础: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拜佛说明
根据上净下界和尚《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里》讲解的有关忏悔的文字,摘录与大家共学:
(一)、释疑:
诸位会有疑问,这么多忏法,为何要拜八十八佛?我们拜八十八佛,一方面忏悔业障,另一方便与诸佛结缘,生生世世生在有佛住世的地方。
佛教界有两类忏法: 一类:梁皇忏系列的,多数属于事忏,事项上的忏悔,你做了什么罪业就忏什么。
另一类:法华忏系列的,属于理忏,依止真如而忏悔,只要是无明就应该忏悔,因为无明是遭罪的根源,你不能随顺真如就应该忏悔,这是很深的忏法。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观实相。罪业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罪障由妄想生;若要熄灭罪障,先要熄灭妄想;若要忏悔者,要观察诸法的真实相,
去熄灭妄想,趋向真如。罪业如霜露,太阳出来就消失了。智慧生起,罪业就消失了。
法华三昧忏的本师是普贤菩萨,是根据法华经普贤劝发品来的。所以很多忏悔最后忏完,都要称
念:南无大行普贤菩萨。所以八十八佛的忏法也属于普贤道场,也是依止真如。
(二)、忏悔的结果:
1、复本。还复你原来的清净。 2、过本。比你原来的还要好。除了复本,还能增强你的戒体的力量。
3、增上过本。不仅比你原来还要好,还能增加你的善根、智慧。
增上过本,一定要理忏才行。所以大家在忏罪之前,一定要观罪性本空,依他如幻。 很多人会说:“我不知道怎么观空。”
楞严经有讲:空观、一切真如的智慧都是先从文字相下手。先告诉自己,罪业本来是没有的,我
本来是清净的。因缘和合才有罪业。告诉自己罪业本来就没有最重要。
因:是我们无始劫来造的罪业的“种子”,除了楞严咒可以对治“烦恼、罪业的种子”,其他的方法
是无法消除的。所以我们要知道,忏罪是无法忏除种子的,我们只能忏除罪业的现行,临终时罪业不 起现行,往生就会顺利。
缘: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因”这个种子,我们只能切断“缘”。“因”种子没有“缘”的阳光雨露,就无法
生根发芽,变现果报。这个缘,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所以我们只要断罪业的念头,所谓的断罪
业的相续心,罪业就无法起现行。这就是为什么:“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从这点上来
说,受了菩萨戒的人就有优势,因为,烦恼的念头一生起,马上就开始对治,就不容易有现行。同时,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正面思维的人遇到的情况总比负面思维的人好。一样,即便你没有常常布施,但你总存布施的心,你也会比别人更容易处在如意的环境。
(三)忏前理观:
1、拜忏前先告诉自己:我们本来没有罪业。这个最重要。
2、发愿:过去的就过去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状况,我都不会再造作同样的罪业。这个也很重要 ——
断相续心。&
3、同时可以观想头顶上有普贤菩萨或者诸佛菩萨放光照耀我们的身心世界,一切罪障化成黑烟黑水从脚排出等等,然后开始拜忏。
八十八佛是《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过去的五十三佛和《决定毗尼经》中现在十方世界中
的三十五佛,后面的内容来源《普贤十大愿王》的七支供养的内容。
我们拜八十八佛,不仅修忏悔业障,而且修了皈依、福报、智慧、大悲。现世身心安乐、来世 解脱轮回。
称念礼拜八十八佛,功德威神不可思议,能除一切极恶重罪。是故我等末世行人,不论罪障迷惑,若轻若重,悉应至诚,恭敬礼拜八十八佛功德名号。亦如过现未来三千诸佛,早得成佛。
取相忏中(对着八十八佛),至诚礼拜八十八佛,最为殊胜,最为简便,亦最常用,极易感应,
得见瑞相,身心轻安,足以证明,罪灭障除,堪可进功,修行办道。是故古德大善知识,将之列入早晚课诵。
(一)、时间不充裕的话可以选拜五十三佛或者三十五佛,
前后的文字都一样。五十三佛是从开始的“南无普光佛”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十五佛是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到最后“南
无久远劫来已成正觉冥阳救苦地藏王菩萨”。 前面的发愿文和后面的文字都一样。
(二)、拜佛前要生起惭愧心,呵责自己曾经所做的罪业,观想罪业如梦如幻,罪性本空,烦恼罪业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从今天起,永不造作,誓断一切恶(
十方世界妙善戒法随羯磨声悉 皆震大地),无一恶而不断;誓修一切善(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业力皆集空中如云如蓋盘旋不
散),无一善而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此善法从其顶门流入八识藏海永为佛性),无一众生而不
度化。惭愧心能断恶念的相续心,帮助我们灭罪。观罪性本空,“罪从心起将心惭,心若灭时罪亦 亡”。
(三)、每拜一尊佛的时拜下去要心中默念三称佛的名号,观想虚空中佛陀坐莲花台,放大光明,光明照耀我们的全身,令我们罪业消除,身心安乐。起来要念:“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四)、后面的文字,从“如是等”开始到结束,是长跪着念(臀部不能坐在腿上),不用站起来。全文拜完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把功德回向净土。
(五)、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增福报。普愿灾障悉消除,往生圆成菩萨道(长跪一拜)。
愿生极乐世界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回入娑婆度有情(长跪一拜)。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长跪一拜)。
回向文:“回向给无始劫来父母、师长、法属眷属、冤亲债主,愿众生离苦得乐,往生西方”。然后个别回向自己往生的冤亲债主,和现世的父母、亲友、冤家,愿他们增福报增智慧。
五、拜忏须知:
(一)、拜忏前请上“净土教观学苑”的网站上听完“忏悔法门”的课程,了解忏悔的意义和方
法。如理如法忏悔,会让我们在以后的拜忏时信心充足,充满意乐。
(二)、拜佛要注意放松身体,越放松越轻松。用忏公师父太极式的拜法会非常轻松。注意下
去和起来的时候用手臂的力量支撑身体起来,这样就不会伤着膝盖和避免膝关节劳损。
(三)、网上可以搜到忏公师父教拜佛姿势的录像。
(四)、全文里面的:“华”全部念“花”的音。
(五)、在此借印光大师的名言:“不能念,要他念;不能拜,要他拜”,与大家共勉。
初学者有时会有惰性,当不想拜佛或者尘劳之事干扰时,多想想印光大师的:“不能念,要他念;不能拜,要他拜”,反复意念这几句话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开始时有点勉强自己去拜佛,
拜久了,身心安乐,会慢慢生起好乐心。以后不拜反而觉得不舒服。忏悔法门会让诸位修学佛道上离诸灾障,因缘殊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学点佛教知识、解悟僧人生活
摘要:凡是来到广胜寺,都会不虚此行……
&&&&&&&&&&&&&&&&&&&&&&&&&&&&&&&&&&&&&&&&&&&&&&&&&&&&&&&&&&&&&&&&& &学点佛教知识、解悟僧人生活总之,凡是来到广胜寺,都会不虚此行……一提到寺院,自然就想到在那里生活的僧、尼,往往对他们有一种好奇和神秘之感,总想知道他们和我们有哪些不同,他们每天都在干些什么?他们又是如何生活的呢?我们又该如何与他们打交道呢?我们就以广胜寺为例,学习一些简单的佛教知识,走近僧人的生活,从而满足一点我们的好奇心。广胜寺是著名的佛教寺院。“寺”这个名称在东汉以前是官署名称。汉明帝时,西域僧人用白马驮经来传佛法,当时住在接待外国使节和贵宾的鸿胪寺,后来在洛阳西门外另建房舍,这就是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随着佛教的发展,佛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佛教徒拜佛、修行的清净、神圣之地没出家的“俗人”要进人寺院参观游览,应该尊重佛教徒的生活习惯和寺院的一些清规戒律,否则会引起僧人的反感和愤怒。一、寺院的类别近代的寺院分为两类,一类是“丛林”或“十方”,二类是“小庙”或“子孙”。&“丛林”就是大寺庙,僧众集合在一处,像树木丛集成为森林一样。因这样的大寺院可以接待各方游僧,所以也称“十方”游僧是指游历于外地的僧人,居住在各地寺院游僧进寺先住云水堂,可随时来去,像行云流水住久后根据本人要求,住持同意,可进禅堂或念佛堂,成为寺中基本僧众,如要离寺,只能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或七月十五申请告别广胜寺属于十方院。“小庙”也称“子孙院”,只能住本寺僧人,不接待外来僧众&子孙院根据发展可改为十方院,而十方院却不能改为子孙院。十方院可以开堂传戒,子孙院却不能两类寺院还有个区别:十方院的韦驮像金刚杵横放在双臂上,子孙院韦驮金刚杵竖着拄在地上。二、入寺须知1、入寺门不宜中间直行,进退俱当顺个人左臂迤边而行。入殿门,帽子、手杖等物须自提或放在他处,切不可放在佛案或佛座上。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面礼拜,宜向两旁分男左女右而拜,凡有人正礼拜时,别人不可在他前头行走。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自可坐着看,但必先净手、放在案上平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更不可放在经上。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大和尚,向他礼拜时,若他说一礼,就不必再拜。若他正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如厕时,俱不可拜。5、法器:寺院里的钟、鼓、鱼、磐等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6、听经:随众人礼拜人座,若自己后到,法师已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向法师顶礼,能听完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7、不要在寺内烧纸。抽签算卦也下是纯正佛教容许的,佛教只讲因果。8、在僧长面前不能吸烟,更不能在酒后去见僧人。9、同僧尼接触要注意,他们一般不爱与人交谈,更忌讳别人问及他们的身世、籍贯、年龄等。问僧尼的法名时说:“请问上下”。三、佛教的称谓&一般人认为,出家人都称为“和尚”。其实,“和尚”本是印度对师父的俗称,意思是以和为尚,一切调和、无争、忍耐、顺从。在中国佛教典籍中,是对佛教师长的尊称,具有一定资格并且个巨可以为人师表者,才可称为“和尚”,并非任何僧人一称号。合格的女僧人也可以称“和尚”。佛教信徒分为出家和在家两种,即僧人和居士。&&& 出家僧人的称谓:&I、沙弥、沙弥尼: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已受十戒(小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包括在俗家妻子)、不妄语、不饮洒、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过午不食)、不蓄金银宝物)的男子称沙弥,女子称沙弥尼。2、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大戒),沙弥要受250条戒才能成为比丘,沙弥尼要受348戒成为比丘尼。这样才能取得加入僧尼团体的资格。3、居士:在家修行的佛教信士称为居士,要受一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男居士称“优婆塞”、女居士称“优婆夷”。4、无论是出家或是在家的佛教徒,男性则称“善男子”,女性则称“善女子”。5、僧伽: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团体,至少要有四个人以上才能组成僧伽,一个人只能称僧人。6、长老:比丘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称“长老”。受比丘戒十年以上者称为“上座长老”。二十年以上称“大上座”或“大长老”。后来也称住持为长老。7、法师:这是一种学位称号,只有通达佛法并能为他人讲解,以及致力于宣扬佛法和修行传法的僧人才可以称法师。8、住持:一寺之主称寺主,居住寺中,总持事物,故称为“住持”,也称“方丈”,因为不肯居住宽敞房子,只住在四方各一丈(一平方丈)的房子里所以称为方丈。9、释子:出家佛徒也被称为“释子”,意为释迦佛弟子,俗家姓氏再也不用,一律姓“释”。所以,见了僧人,不用问“贵姓”寺院中还有按照职责、分工所设的很多称谓,不能一一介绍。四、出家的程序& 出家,就是离开自己的家庭,到寺院里去当僧人。出家有很多原因,有的是潜心学佛,认为在家修行障碍多、诱惑多,难以专纯,有的是出家能摆脱家庭和社会的诸多牵累和烦恼,能集中精力修持。有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父母将他舍给寺院来依托佛的庇佑。还有一些是官场失意,婚姻不幸或是遇到人生劫难无法解脱,因而想超脱红尘、斩断情缘而出家的。佛教出家的制度很严格,要履行很多手续,不是任何人都能出家的。1、出家动机要纯,即确为求得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2、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有室家的欲望应自动还俗。如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3、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到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比丘尼戒的),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的等。4、出家受戒要得到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舍戒还俗很容易,只需告知一人便可。出家的程序:&&& 想要出家的人,先到寺中请一位比丘作为自已的归止师,这位比丘要向全寺僧人说明情况,通过后才可以收留作弟子,为其剃除须发,更换衣服并为之授沙弥戒(10条,年龄最小为7岁)归止师对弟子负有教育赡养的责任待其满20岁时由寺内住持亲自带他去受比丘戒。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方可离开归止师,单独修道广胜寺目前不具备受比丘戒的条件,必须到山西省佛教协会指定的五台山分会去受戒。传戒的规模、时间和授戒师人选,均由省佛教协会决定,并报当地宗教事务部门备案。授戒师必须是十位受戒十年以上、戒律清静、通达教理律仪、四众尊祟、堪为人师者方可担任,称为“三师七证”。&受戒者必须持有剃度师和当地主管部门及所在寺院的证明信件,经省级佛协鉴定,认为符合规定条件,并在剃度后行为端正者,方允许受戒。比丘要遵守250条戒律,比丘尼为348条。受戒的证件叫“戒牒”,由中国佛协统一制定,省级佛协印发。“戒牒”是出家受戒的凭证,不作其他证件使用。有违法犯纪者,收回戒牒。僧尼舍戒还俗时,必须把戒牒交回原发单位。有了戒喋,才有出外游方、挂单(临时居住)和到其他寺院参学居住的资格。&过去,汉族僧人在受戒时,在头顶烧香疤,叫做“爇(ruo)顶”,作为终身之誓。这种做法始于唐代,形成制度在元代,据说是蒙古统治者为了防止抗拒法令的臣民潜匿于寺中,以烧香疤区分真假僧人,而其他民族僧人(喇嘛)却不烧,有歧视汉人的意思,但却被延续下来,盲目传承,不仅受戒时烧,平时也在身上某一部位烧,认为烧的点越多越虔诚。这种残害身体的作法,并非佛制,现在已被废除。出家后不再用俗家姓名,而用师傅根据受戒辈分取的戒名(亦称法名)。五、僧人的衣食住行对于僧人而言,出家就意味着舍弃各种欲望和贪念,舍弃俗家豪华的享受,过着清静、简约的生活,也就是只维持最起码的生命需要,一心修持自己的品德与行为,尽最大努力为国家、为大众多做善事,爱护世间一切生灵。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都要遵从佛教的清规戒律,与我们普通人有很大区别。1、衣着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是为了舍弃美好的装饰,实行朴素无华的生活。染衣,就是僧人衣服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以及绯、红、紫、绛、碧“五间色”。而只能用象染坏的杂色,亦称“坏色”的布料。僧衣有大、中、小三种。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俗称“五衣”,也称“内衣”或“中宿衣”,是僧人劳作或就寝时穿的。用七条布缝成的中衣,俗称“七衣”或“上衣”、“中价衣”(在三衣中为中等价值),是僧人礼诵、听讲等日常佛事活动和平时穿的。用九条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俗称“祖衣”、“九品大衣”等,是僧人进王官、会见尊长和大的法会时穿的礼服。& 三衣总称为袈裟,也称“莲花服”,意为清静无染。因袭装之条相好像田畦,故也称为“福田衣”。&佛教僧服也称为“纳衣”或“百纳衣”,因系用人们遗弃的破碎布片缝纳而成,所以僧人称自己为纳子,年老的僧人自称“老纳”。佛教盛行后,僧人已极少穿纳衣。& 僧人的衣服根据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宗派而有所不同。另外,因寺院一般都建在远离城镇的深山老林,有的地方气候寒冷,袈裟里面需要穿一种常服,是旧时俗人服装略加改变的,有大襟棉衣、中式棉衣裤等。禅宗僧人为了穿着方便,还创制了一种叫“挂络”的“小袈裟”,也叫“搭衣”。披在左肩,露出右肩,用环勾在左肩扣起,举行佛事活动时穿着很方便。&& 僧鞋均为布鞋,有前脸。僧袜是用白布缝成的,长至膝下,将裤脚塞在袜内,劳作和出行都方便利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僧众衣服的样式虽无太大变化,但面料和材质都有了提高,内衣也趋于现代化。& 除了衣服,僧人身上唯一佩戴的就是佛珠。佛珠亦称“数珠”、“念珠”、“罗汉珠”等。过去、佛珠只有法师、大长老、住持等高僧大德才可佩戴,不能随便乱用。现在一般信徒也可用。佛珠原本用菩提树子串成,后来为木质,现在各种质地都有。佛珠的数目大都有108颗,也有18颗的罗汉珠。佛珠原本是僧人念经时用来记数的。佛教有108尊法身代表,念一尊拨动一颗珠子。现在作为日常捻珠,手捻佛珠使其转动,也象征着法轮常转。&&& 2、斋食&&& 斋:佛教信徒所吃的素食。&&& 钵:也称“钵盂”,佛教用具,陶或金属制成,扁圆形,底平,口稍小,过去僧人用来盛饭。最初,佛教规定,寺院内并不自备伙食,僧人们每天早上都要托着钵盂沿门接受信徒供养,后来因为寺院多建在深山,这种托钵制度难以实行,就由自己来做饭。过去寺院有好多土地,这些土地多数是信徒施舍给寺院的。就广胜寺资料记载,从明代到土改时,仅上寺就有土地二百余亩,还有水磨和煤窑,土地小部分自己种,大部分租给别人收取地租,生活应是很富裕。后来土地归了国家僧人享受国家供应,平时信徒来寺上供,也会留下很多供品。每年收到布施钱,也足够买粮、买菜和副食品。
素食是汉族僧尼的一种清规,始于梁武帝时,在所有佛教国家中是一种特色。蒙藏地区蔬菜少,不吃肉不能生活,一般吃肉。吃荤的“荤”字,专指大蒜、大葱等气味浓烈的东西,把“吃荤”和“吃肉”混同起来,那是错误的。生姜和辣椒就不是“荤”。& 僧人吃饭叫“用斋”。用斋前必洗手,并且必须到斋堂,不论方丈或其他人,都吃同样的饭菜,不搞特殊。用斋时碗筷放在条桌上,僧人一律平心静坐,口不言语、碗不发声、不交头接耳,不戏谑喧闹,由职事厨僧依次上饭于碗内,如需加食可示意,但不许剩饭,真是“一个和尚一份斋”。按照佛制,比丘午后不吃食物,称为“过午不食”,戒律中就有“不非时食”但汉族禅宗僧人要自己种地,消耗体力,晚上不吃东西不行,所以很多寺院开了过午不食戒,但被视为“药食”有些病人也须午后进食。不过,也有不少僧人坚持过午不食。用斋时还有“临斋仪”,要念偈咒,还要先用筷子在万众夹出一些饭,放在洁净处,供大鹏金翅鸟和孤魂野鬼享用。& 逢年过节及佛教纪念日,寺内也要改善伙食。用木耳、金针、海带、粉条、豆腐、蘑菇、素丸子等作成烩菜,也叫“罗汉菜”,有时也摆“素席”。& 广胜寺在佛教节日时,来的善男信女可达三四百人,热心的居士提前来寺,砌炉灶、购物、加灶具,大家做饭大家吃,气氛和谐融洽。3、住与行僧尼居住的房舍叫“僧房”,也叫“禅房”、“僧堂”僧房和厨房、斋堂等,一般都设在中轴线东侧。由于僧人要过最简约的生活,不能坐卧高广华丽的床位,所以僧房陈设极其简陋,只有最起码的生活用品。&就广胜寺而言,过去僧人住窑洞,窑内有暖炕、也有木板床,僧人住处由住持统一安排,既论戒龄,也照顾年龄,年老体弱者睡暖炕,年轻力壮者睡床。遇到佛教节日,居士都提前来,僧房住不下,就在大殿内席地而坐或卧,大家毫无怨言,僧人的被子用信徒布施的红布缝制,表里皆红,如火焰似佛光,温暖人心。僧房内设有小型佛龛,以备早晚课时遇到雨雪不能去殿内拜佛念经,就可在僧房内佛龛前替代。僧人必须遵守寺规按时作息,早睡早起是广胜寺及别处僧人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三点半至四点就要起身作早课,晚上钟鼓敲过必须睡觉,不许熬夜和娱乐。僧人睡觉不得脱光衣服,夜间不得使用便器(意思是不作畜生),如有违犯,会被责打。& 僧人受比丘戒满五年后,可以离开自己的依止师单独修行,可以云游各地,也可以到别的寺院居住,到名寺去学习、深造。一个僧人到的名山名寺越多,阅历越多,越受人尊敬。僧人出行叫“振锡”(锡杖摇动有声)也叫“飞锡”。僧人出行以步行为主,过去称“苦行僧”,现在也坐车、船。过去僧人出行时,随身只带衣、钵、剃刀、水囊、缝衣针等必用品,手不持银钱,不蓄私财。以前规定,僧人出行,必须有俗人随行,为他掌管钱财,因有诸多不便,现已不这样要求了。过去僧人还随身携带有铲头的禅杖,可防身,可当拐杖,也可在路上随时掩埋动物尸体。现在也不这样作了僧人到别的寺院去,吃顿斋饭便离去,叫“赶斋”,留住几日,叫“挂单”。“单”是僧房里墙上贴的僧人名单,僧人衣钵挂在各自名单下面。临时住几天的僧人,住在云水堂,表示像行云流水一样,来去自由。较长时间居住的叫“讨单”(讨要之意)住在禅堂或念佛堂,要遵守该寺法规,每日与本寺僧人一样念佛、劳作。不论“挂单”、“讨单”,都要出示证明自己身份的“戒牒”或佛教部门,原寺住持介绍信函。“讨单”僧人要离开,必须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或七月十五这两个日子申请告别,其他时间不可擅自离开。另外,根据佛教规定,只有十方院才可以接待云游僧人,子孙院是不可以接待游僧的。六、僧人的礼仪& 僧众的长幼不是按出生年龄区分的而是按照受戒的“戒龄”区分的“戒龄”叫作“僧夏” 或者“僧腊”不论年龄和俗家辈份,戒龄小的应该礼拜戒龄高的,行路时,长者先行,幼者后行,坐时长者坐上座,幼者坐下座,长者不教座,幼者不敢坐。所以僧人相见,先问戒龄。比丘见大长老,或沙弥受比丘戒回来拜师,必须脱鞋,偏袒右肩,然后礼拜。居士见比丘,行叩拜礼,比丘可以不回礼,也可以单手稍举,说声“阿弥陀佛”或“愿你吉祥”比丘让座时,坐在低位或席地坐。不能坐比丘的床,不能与比丘同桌吃饭。如果比丘到居士家,主人应以干净布铺在座椅上,请比丘坐下然后行礼。即使儿子当了比丘,父母也要礼拜。参见比丘和拜佛的礼仪,古代共有九种,现在流传并使用的有:1、单手举在胸前,(右手)手心向左,头稍低,是一种答礼(回答)。2、合掌:又称合十,是佛教徒的普通礼节。左右合掌,十指并拢置于胸前,头低下,代表吾心专一,不敢散诞,表示衷心致敬3,问讯:比丘相见,合掌作揖(双手相屈,曲腰至膝,合掌上来) 口问安否,称为“问讯”,也向佛问讯。现在也用于僧俗之间。4、跪拜:下跪叩首是最普通的礼仪。5、五体投地:“五体”指双肘,双膝和头。佛徒行“顶礼”时,五体都要着地,是佛教的最高礼节。我们现在把尊敬、佩服某个人,称作“佩服得五体投地”,“五体投地”这句成语,就是从佛教礼仪演变来的。当然,除汉族僧人外,藏、蒙民族佛教还有许多不同礼仪。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改革开放,古代遗留下来的许多戒律和礼仪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被废弃,有些更趋于简单和合理,我们只做个大概的了解就可以了。七、僧人的日常生活与佛事活动&&& 晨钟暮鼓,早晚课诵,是我国僧人传承千载的基本修持,庄严肃穆,梵呗(赞唱佛的颂歌)僚亮,感召祥和。所以僧人除睡眠、饮食、洒扫、劳作外,其余时间都应精勤地用在学修方面。僧人学修,至诚恭敬的程度,一心不乱的程度和戒行清静的程度如何,决定他所获功德的深浅全缺。& 佛教因教理与戒律差异,分为许多宗派。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广的是禅宗。“禅”汉语译意为“静静地思虑”,称作“禅定”,要专注地一心参究,谓之“参禅”。广胜上寺历史上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故称“广胜禅院”。寺区幽静的环境和宽敞的殿宇,为静虑参禅的僧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便进行各种佛事活动。佛事,也称法事,包括念经、供佛、施僧、拜忏、祈祷、追福(为死者修功德)等宗教仪式与集会。而每日必不可少的学修是早、晚两课,像学生每天上课一样重要,还有课本叫《二时课诵》,“课诵”是学佛的人在早晚要诵经和念佛(念诵佛号表示思念)。&1、早课(亦称早殿)&每天凌晨四点时,厂胜寺僧人便开始了早课。全寺僧人(居士香客经住持批准也可参加)身着祖衣,集中在大雄宝殿,在住持僧带领下进行。殿顶吊挂在佛前的“长明灯”用于照明。早课按临济宗教义进行,念诵的经咒有:《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大悲咒》、《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三皈依》、《大吉祥天女咒》等,最后以《韦驮赞》结束早课〔如遇狂风暴雨,可在僧房作早课。& 念诵经文时,有声有诵,抑扬顿挫,由经文旁特殊的记号掌握,如同简谱。住持僧敲打木鱼掌握节奏,如同乐队指挥,还有鼓、引罄、大馨、小钟等法器伴奏,僧众站立佛龛前两旁,双手合十,俯首垂目,唱诵自如,韵味无穷,声震山林。初学佛者,可以照着课本念诵。& 早课一般需要一个半至两个小时。”下课”时天已大亮,有的僧人还自愿去拜塔,再绕飞虹宝塔转几圈。他们认为“绕塔转三匝,能活九十八”。拜塔用“五体投地”和“磕响头”的大礼。〔头碰地面发出响声)& 2、晚课(亦称晚殿)& 晚课在每天黄昏时进行,方法、形式与早课相似,只是念诵的经文和一些仪式有所不同。& 晚课的程序是先念诵《阿弥陀经》,礼拜88佛和念诵《礼佛大忏悔文》,边念边拜佛,为自己往生西方净土祈愿,向88佛忏悔灭罪。然后“放蒙山施食仪”,就是把每日午斋时取出的饭粒、净水在晚间施给恶鬼。施食后,再念诵《往生咒》、《净土文》、《普贤警众偈》和《伽蓝赞》、《观音赞》,晚课完毕。有时,僧人排成一路纵队,在住持僧的带领下,边念诵,边在殿内围着佛龛绕行。& 晚课的经文很多也很长,需要的时间很长,各寺院可灵活掌握。广胜寺是逢单日诵《阿弥陀经》配一些赞偈,逢双日念《礼佛大忏悔文》,拜88佛。但蒙山施食仪则每日必须举行。& 蒙山在四川雅安,传说甘露法师在蒙山集成施食仪式。&&& 3、日常佛事& (1)坐殿:也称守殿,僧人每日早斋后,有的劳作(种地、洒扫、后勤等),每个大殿还要有僧人坐殿值班,其职责是保证殿内安全、卫生、接待进香和游览的客人。殿内都有功德箱(信徒施钱处)每日下午由三人共同收取,清点后上交入账。(2)个人学修:没有任务的僧人要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佛教典籍,提高自已的学识和修养。&(3)击鼓撞钟:人们常用暮鼓晨钟来形容僧人生活,钟鼓声可使人警觉顿悟。俗话说“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就表示撞钟是僧人每日必办之事。钟声是寺院的号令,僧众依号令行事。其实,钟鼓不是单独使用,只不过早晨先敲钟后击鼓,晚上则先击鼓后敲钟。暮鼓晨钟就是这么来的。敲钟时常念的偈语是“闻钟声、轻烦恼、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钟敲一下,清除一种烦恼,所以敲钟早晚都是108下。敲钟很不容易,特别是晚钟,要念《晚钟偈》(祝愿国家领导人和人民身体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生者幸福、亡者登极乐)和诵佛号,边念边敲钟,偈念完,钟刚好停。尽管有“紧十八、慢十八、连翻三番一百单八下”但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很不容易。击鼓也不容易,特别是每晚临睡前要打好长时间,“够不够、三千六,差不差,三千八”鼓点有轻有重、有疏有密。疏时单槌击,密时双手擂,这一通打下来,又费时,又费力,没有很深的功力,也难以胜任。4、重要的佛教节日及佛事佛教最重要的佛事法会是“佛诞节”、佛成道节”和“佛涅槃节”佛诞节即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在农历的四月初八日,届时,寺内要举行诵经法会相传佛祖出生时有九条龙口吐香水,洗浴佛身,所以这一天佛徒们要用名香泡水灌洗佛像,叫‘’浴佛”僧人还要拜佛祭祖施舍僧侣等庆祝活动。农历腊月初八为佛成道节传说释迦牟尼多年苦行,饿昏在地,有位牧女用杂粮、野果煮粥给他吃,使他恢复体力,坐在菩提树下静虑、于腊月初八彻悟,终成佛道。所以在这一天,佛教寺院都要用米和红枣、栗子,豆类等多种果物煮几大锅粥,不但供僧人食用,也施舍来寺的居士、信徒和游人。“腊八节”食粥也在民间流传。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佛涅槃日”,“涅槃”,意译为“灭度”、“圆寂”,为佛教名词,是佛教全部修习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和最高境界。用俗家的话说就是逝世。这一天,寺院将举办“佛涅槃法会”,挂佛涅槃像(卧姿佛像)、诵经。广胜寺在这三个佛节里都要举办传经法会,传授佛教知识,讲述佛教典籍,由于人数众多,天暖时在院内,天冷在大殿。佛节还要举行盛大的拜佛仪式,数百人同时叩拜,还要排起长队在各殿外绕行念诵佛号,寺内到处都是蜿蜒而行的队伍,有僧有俗,每人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场面十分壮观。每年的春节要“普供”(见佛像就上供)念赞偈,三月十八忙庙会,端午仲秋也有些活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为追荐亡灵举行“盂兰盆会”,“盂兰”是“救倒悬”的意思,这一天要举办“水陆道场”(超度水中陆地一切鬼魂)“放焰口”(焰口,也称“面燃”,是佛经中的饿鬼,形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超度饿鬼,追荐死者。“放焰口”一般在黄昏举行。另外,佛教还有“安居期”,是从每年农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叫“坐夏”,可能相当于学生的暑假。僧人要定居一寺,专心学修不得他往。禅宗僧人从十月十五日至腊月初八要举行七七四十九天“打七”(也称“禅七”)活动。佛教的节日还很多,每个佛、菩萨也有诞辰,成道等纪念日。寺院里德高望重的僧人过生日时,他的弟子也要来为他祝寿,去世时为他送葬。所以洪洞当地有句俗语叫“和尚没儿孝子多”。出家僧侣每半个月举行一次诵戒的集会,共同念诵戒本,根据戒律,检查自己半月中的生活,方式是自己坦白过失,别人检举。每年安居期满集会“自恣”, “自”是自己检查,“恣”是别人举出自己的罪过,从而忏悔。很像党员的组织生活会。经过“自恣”之后,戒龄增长一腊(一岁)。5,僧人的葬仪:佛教里称僧人去世为“入寂”、“圆寂”或‘涅槃”他们认为,人生有许多烦恼,“涅槃”是佛徒修持的最高境界,可以灭除苦难与烦恼所以办丧仪时不许啼哭流泪佛教称去世也叫“往生”,佛教是讲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认为一个人在生前学修持戒、多做善事,死后不下地狱,来世也能转生到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如果生前杀生害命,贪得无厌,坏事作尽,死后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受上刀山,下油锅、剜眼、割舌、大锯分身等酷刑,下世转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僧人去世时,众僧要为他诵“往生经” 还要为他沐浴、更衣、装龛,“龛”是用木板装钉的、刚能容纳尸身的“小房子” 要趁尸身未僵硬时,屈成盘腿打坐的姿势,放入龛内,抬到“化身窑”火化,称为“茶毗”,死者生前用的“戒牒”也一并烧掉,然后将骨灰装入陶罐,埋入坟地。据说,一些品行高尚的大德法师茶毗后,骨灰中还会发现“舍利”。高僧大德茶毗后,还要为他建十方塔供养骨灰、舍利,并刻墓碑和墓志铭一般大寺院都有化身窑,佛教历来实行火葬,是一种环保,省地的先进作法。葬仪时,要为死者念《弥陀经》引导亡魂升到极乐世界。还要放焰口,施食,使亡灵不堕地狱,不受饿鬼侵害另外还念诵《回向偈》,《回向偈》有四首,内容是愿死者灵魂往生西方净土,消除一切罪障和烦恼《回向偈》(四)是这样的: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九品”是说佛教修行有九个品极,九品是最高品极,道德品行十分高尚的人才能达到此品极。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洪洞县广胜寺旅游景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洪洞县城东北10公里的霍山南麓& 咨询电话:& 导游预定:
E-mail: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备案编号:晋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念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