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没有马镫的骑兵时代马槊取代戟,成为中国的骑兵武器

为什么中华文明的军队会用“戈”这种武器,而不是矛?_罗辑思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68,031贴子:
为什么中华文明的军队会用“戈”这种武器,而不是矛?收藏
前几天听一个节目,没听完。只听专家说,中华文明出现戈这种武器很奇怪。因为同时代的西方文明的古希腊人、中东的波斯人、迦太基人、亚述人等等其他文明的军队都用“枪矛”。只有中华文明的军队使用“戈”。戈使用起来并不如枪矛好用,后来中华文明也不用戈了。但为什么商周到秦这长达1000年历史,中国人使用戈?因为节目没听完就有事走了。但这个问题我很想知道。所以来问问【中华文明先秦时代的部队,装备制式武器是戈。】【西方文明马其顿帝国(大约商鞅变法时代)部队,装备制式武器是长矛。】【阿玉锡持矛荡寇图,秦之后一直到热兵器出现这2000年,中华文明也淘汰了戈,改为使用矛】
网线水晶头
因为当时没有骑兵,没有铁甲,有战车,而戈是配合战车使用的
3L说的不错。早期车站,戈是横着放的在车上,所以直角戈头更能够杀伤前方的敌人。矛、槊、枪,本质上是一类兵器,不过是有软硬杆及步骑之分。其实秦国步兵方阵就有长矛存在,那是属于重型攻坚武装,需要多人联合使用。矛、槊、枪真正取代其他兵器,是在南北朝时代。骑兵使用马槊、长矛,也该考虑马镫的发明这点。所以南北朝是武器变革的节点。
另外,LZ图片中步兵的武器不是戈,而是戟。与戈的区别是多了一个枪头尖刺。
菩萨有不知道的事情么……
看《老沈一说》——【杀戮的艺术】
额,是《老沈一说》中的一期节目。后来老沈分析说戈的刃部类似镰刀的功用。在两辆战车交错的一刹那割取对方首级。他还说“戈”的发音和“割”很类似,说明其必有相似之处。同时还讲了武器长柄的施工工艺,很巧妙。这个节目还是不错的,强烈推荐
不过老沈说“”发音相同的两个字会有意思上的相同之处”,这段我并不认同。“割”和“戈”的发音很类似,以此作为论据我不赞成。因为战国时期的“割”是不是今天这个意思还要两说呢。我举一个反例:诗经《葛覃》有这一句:“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这里面的“綌”发音为(xi 细),可是他的意思却是“粗”。所以,靠读音相似来推断意义相同至少是有问题的。
南蛮创新出来,第一杆咸宁出土,激光开刃痕迹未解之谜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马镫为何常被颂扬?无马镫的年代重骑兵如何存活?_马术_新浪竞技风暴_新浪网
马镫为何常被颂扬?无马镫的年代重骑兵如何存活?
罗马铁甲圣骑兵
  马镫对于骑兵发展史的深远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有了马镫人可以更好的协调身体控制平衡,马镫使人在马背上长时间骑乘而不会很劳累,而马镫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使骑兵冲刺的威力更为显著,并催生了骑兵向高度重装方向发展的趋势。
  但是就在人们不断的颂扬马镫的时候,无形之中已经把马镫神话,不论中外的学者都不同程度的夸大了马镫的影响力,还有更多的人认为无马镫的骑兵无法持矛冲锋,也有认为无马镫时代是没有重骑兵的、没有马镫就不能完成骑射,更有甚者认为无马镫的时代没有真正的骑兵……
  斯基太人在西方史中比较著名,他们的分布范围十分广大,从南俄罗斯草原一直到黑海里海北岸,而他们的原住地可能在阿尔泰山北部,他们是受马萨革特人的驱逐而迁徙至南俄草原的。斯基太人以轻骑兵为主,但是他们也有相当数量的重骑兵,人们通过考古发掘在南俄罗斯草原发现了很多斯基太人的遗物,其中有铠甲、长矛、标枪、斧、剑。斯基太骑兵以轻骑兵为主,贵族充当重骑兵角色,重骑兵手持长枪,作战会以密集队形冲锋,这种战术已经比欧洲中世纪的重骑兵战术提早了一个多世纪。
  斯基太人复原图
  萨尔玛提亚人是一个和斯基太人相近的部落,传说是斯基太人和亚马逊人的后裔,他们拥有更夸张的重甲,人和马是全部披甲的,骑士坠马后会因为盔甲过重而无法凭自己的力量站起来,这俨然是中世纪的重装程度了。
  而在无马镫时代最典型的重骑兵当属波斯的铁甲骑兵。对于波斯重骑兵,不多说了,看图大家就知道了,这些都是没有马镫的重骑兵,并且都是使用刺穿类武器。
  罗马铁甲圣骑兵,萨珊波斯铁甲骑兵的翻版。
  通过以上的几个例子我们看到了在没有马镫的时代也是有重骑兵的,其重装程度不亚于中世纪的欧洲重骑,并且当时已有同中世纪一样的手持长枪密集冲锋战术。
  马镫出现后受影响最大的是农耕民族而不是游牧民族。在无马镫时代所有拥有重骑兵的这些民族都是擅长骑马的民族,或者就是以马背为家的游牧民族。也就是说这种重骑兵必须是骑马技术十分精湛的骑手。这就是无马镫时代重骑兵比较稀少的重要原因。
  马镫出现后使农耕民族可以快速的掌握骑马技术,骑兵开始在农耕民族的国家蓬勃发展起来,他们不必是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只要接受训练就可以在一定时间后驾驭马匹,马镫无疑提升了骑兵的威力,尤其是对重骑兵的影响。
  不过重骑兵真正用于固定骑手的装置其实是高桥马鞍,这种马鞍可以把骑手牢牢的兜住,加上马镫的辅助支撑,骑手很难掉下马去,这样重骑兵不再需要十分高超的驾马技术。重骑兵在高桥马鞍和马镫的影响下向一个极端发展,并最终止步于火器时代。
  (环中马术网)
文章关键词:
收藏&&|&&&&|&&打印&&|&&关闭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倘中国解禁枪支会怎样?倘中国解禁枪支会怎样? 第1页(共25贴)  
1楼. rt   ★ 活在当下 尽心致胜!等你优秀了,你想要的都会来找你 ★ 2楼. 楼主会被我挽尊和爆菊。  3楼. 不可能  4楼. 可能就乱了  5楼. 很多人会挨枪子儿 ?﹏﹏ 楼主信息已曝光ID:秋天里的一朵云性别:妹纸爱好:汉纸等级:13职务:吧友  6楼. 我现在就去把我高中班主任突突了  7楼. 雪女估计被狙击  8楼. 进入诸侯割据时代  9楼. 你说恢复古刑法还有可能  10楼. 十年之内可能一波大的  11楼. 太危险  12楼. 你瞅啥? 瞅你咋…碰!  13楼. 解放全世界  14楼. 楼主站住,劫个色。  15楼. 那大家一定会变得十分斯文。不过也不能太斯文了万一有受虐狂看不惯怎么办  16楼. 不说中国,绝大多数国家会天下大乱  17楼. ……  18楼. 人命案会增加,公务员会更用心工作,强拆会消失,安全系数会降低  
参与本吧讨论请先
 &  & 
 02:20帖子主题:[原创]从骑兵使用的兵器来看马镫的作用。
共&1458&个阅读者&
军号:46835 工分:10154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原创]从骑兵使用的兵器来看马镫的作用。
文章提交者:wangzeguo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马镫无疑是一个技术按量最低,但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发明,由于马镫的出现,骑兵在马背上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支撑自己身体的东西,使得骑兵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古代兵种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兵种。有很多人,就以此来证明,在马镫发明之前的两汉甚至的前秦时代,骑兵都是骑马赶到战场,然后下马作战的观点。对于这个观点,我有点不同意见,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看我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关于在马镫被发明之前,骑兵是不是下马作战,这要从当时骑兵所使用的武器来决定。由于一说到骑兵武器,我们首先想到的长矛或者长枪。确实,如果使用这种以刺击为主要攻击手段的兵器的话,那么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两个骑兵对冲,刺中敌人身体后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一般人确实难以承受,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两汉之前的骑兵所使用的主要兵器,那绝对不是长矛!中国人在世界上属于比较早的应用骑兵战术的国家或者文明,至少在战国之时,中国便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启发(或者可以说逼迫)下开始了大规模的骑兵应用,其中最有名的便上战国时赵国的“胡服骑射”从这个名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骑兵主要还是以远程攻击为主要手段,而同时代的秦国也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骑射,他们的区别是一个使用弓,而另一个则是使用弩!但除了弓弩之外,当时的骑兵应该还装备青铜剑这种近身的兵器,当弓弩已经无法发挥作用,或者是必要的时候,双方的骑兵绝对会拔出腰间的青铜剑投入战斗。虽然在马镫的情况下,骑兵无法承受对冲所带来的反作用力,可是这些士兵手里虽然拿的是剑,但在马背上使用时应用的还是后来马刀的招数,这是骑兵的先天性质所决定的。一个人骑在马背上,手持青铜剑,即便是以秦国那种超长的青铜剑,那么剑尖的长度也仅仅是刚刚朝过马头,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如果想要在马背上杀敌,就必须使用劈、砍或者削的动作,而这些动作在马背上使用出来时基本上都是横向用力,因此也不存在反作用力过大,而骑手无法承受的问题。战国之后,秦朝的时间太短,等到了两汉之时,一种骑兵所使用甚至是专用的长兵器出现了,那就是槊!很多人认为,既然是长兵器,那么骑兵就具有了在马背上对冲刺杀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在没有马镫的前提下,这样的动作显然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这个观点也不能说是错误,但也绝对称不上正确,因为这么说的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历史上两汉时骑兵所使用的槊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还有,当时的骑兵是如何使用槊的?各位朋友可以去百度的百科里搜索一下槊,就会发现,所谓的槊其实并不想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类似长矛或者根本就是长矛的兵器,而是一种更加类似于狼牙棒一样的兵器。根据百度的解释,所谓的槊就是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从槊的使用方法上我们可以看出,槊这种兵器基本上还是以横向发力为主,骑兵在马背上舞动槊的时候,说白了就是一柄加长版的环首刀。而这种横向发力对于骑兵的脚下是否有马镫并不怎么看重,更加主要的是强调骑手控制马匹的能力。因为双方都是横向发力,所以这就要求骑兵在交手时双方必须让开马头,然后用持槊的一面互相交锋。在奔驰的马背上,想要让马匹掉转方向,并且还要控制得恰倒好处,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当然,由于没有马镫,这就使得当时的骑兵基本上还不具备直接冲击步兵方阵的可能性,虽然这时的骑兵已经是相当重要的兵种,但战争的主力还是步兵。知道马镫的出现,重骑兵这才出现在战场之上,也正是这个时候,骑兵才真正的成为战场上当之无愧的绝对主力!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从骑兵使用的兵器来看马镫的作用。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660253 工分:183
左箭头-小图标
技术含量低但是影响最大的发明应该是轮子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208880 工分:1823
左箭头-小图标
3楼&马其顿人的骑兵也没有马镫,还是对波斯人的方阵进行正面冲击。方法就是在长矛刺中敌军的时候当即松手,换希腊短剑进行劈砍。但是这种骑兵需要的训练时间极长,游牧民族根本不可能有这种条件去搞。真正让游牧民族一时得逞的东西就是马镫了。7楼&说反了吧。对于从小极少接触马匹的农耕民族来说,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想要训练成骑兵需要大量的时间,但对于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游牧民族来说,却很容易。马镫虽然是游牧民族发明的,但却缩短了农耕民族训练骑兵的时间和成本。所见甚明。游牧民族发明了马镫----但不会是金属马镫,需求的不迫切性和技术限制,决定了他们的态度和能力。但改进马镫的一定是农耕民族,原因无他,需要。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长期交互中,彼此促进,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创举。还有一点,马镫对于骑兵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战场冲击上,如果长途奔袭,没有这个东东也是不可想象的。可以推断,马镫的历史肯定比我们想象的要早,至少在金属马镫出现之前,已经有类似的替代物。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835 工分:101553
左箭头-小图标
3楼&马其顿人的骑兵也没有马镫,还是对波斯人的方阵进行正面冲击。方法就是在长矛刺中敌军的时候当即松手,换希腊短剑进行劈砍。但是这种骑兵需要的训练时间极长,游牧民族根本不可能有这种条件去搞。真正让游牧民族一时得逞的东西就是马镫了。说反了吧。对于从小极少接触马匹的农耕民族来说,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想要训练成骑兵需要大量的时间,但对于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游牧民族来说,却很容易。马镫虽然是游牧民族发明的,但却缩短了农耕民族训练骑兵的时间和成本。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57359 工分:22
左箭头-小图标
醉。百度百科的槊是错的,楼主前提就不对。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661 工分:5774
左箭头-小图标
骑兵能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48490 工分:449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灵池红利
在第3楼的发言:马其顿人的骑兵也没有马镫,还是对波斯人的方阵进行正面冲击。
方法就是在长矛刺中敌军的时候当即松手,换希腊短剑进行劈砍。
但是这种骑兵需要的训练时间极长,游牧民族根本不可能有这种条件去搞。
真正让游牧民族一时得逞的东西就是马镫了。对于历史上的大部分国家来说骑兵确实是个昂贵的兵种所以多数由贵族或者有钱的平民担任这些人有条件置办更好的武器装备聘请更好的格斗老师从小训练他们所以单兵素质明显优于普通平民甚至是奴隶担任的步兵游牧民族又是另外的情况马匹对他们来说几乎不用买从小就开始骑光背马代步可以用两腿紧紧地夹住马腹骑上几天几夜即便是没有马镫的时候在马上格斗靠双腿夹住马腹也不那么容易掉下来多数游牧民族的生活条件艰苦把他们锻炼成了骑马的野兽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11374
左箭头-小图标
马其顿人的骑兵也没有马镫,还是对波斯人的方阵进行正面冲击。方法就是在长矛刺中敌军的时候当即松手,换希腊短剑进行劈砍。但是这种骑兵需要的训练时间极长,游牧民族根本不可能有这种条件去搞。真正让游牧民族一时得逞的东西就是马镫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48490 工分:4498
左箭头-小图标
马镫不是让骑兵找到了支撑而是让骑兵在马上的重心从屁股移到了脚底重心降低了稳定性就提高了但是在马镫出现之前骑兵并不仅仅是骑马的步兵骑兵可以在马上用弓弩杀伤敌人骑兵经过严格的训练可以让手里的长枪在刺中敌人的一刹那脱手使反作用力降到最低这样使用长枪确实杀伤力不大但是可以把步兵的阵型冲乱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9条记录]&分页:
&对[原创]从骑兵使用的兵器来看马镫的作用。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您的位置:
中国骑兵作战史
发贴人:210.29.161.*发贴时间:【】[]
&& ()&&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人认为是一个不是善于是使用骑兵的国家,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 ()&& ()&& ()&& ()&& ()&& ()&& ()&& ()&& () 被拴在农田上的农民已经没有了在马上的豪放但是,我仍然认为中国在历史上都有不朽的骑兵史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武灵王采用西方和北方民族的服饰,教人民学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其制:上褶下F,有貂蝉为饰的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穿靴,便于骑射此服通行后,其冠服带履之制,历代有变革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其服上褶下f,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而且,胡服骑射让中国的骑兵史上的第一个成功的例子大秦北方军团:很多人认为秦强强与步卒,大秦箭阵天下无双后世再无超过而,秦的轻骑也是世间仅有蒙恬以北方军团30万其中,有相当的是轻骑汉骑征服北方游牧民族&:西汉之卫青,霍去病击匈奴东汉窦威灭匈奴一东汉末游牧民族普遍使用马镫,马镫的发明大大加强了骑兵的作战优势,提高了游牧民族的战斗力二、汉初的马政使得汉朝拥有大量的马匹,足以支撑汉朝去组建庞大的骑兵,这是中原历代中原王朝所不能做带的三在汉武帝的主动进攻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组建了强大的、能够和匈奴骑兵正面抗衡的骑兵大唐铁骑: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在近身肉搏时候则是用横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唐样大刀”横刀的锻造技术在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出来的刀锋&锐无比,而且步骑两用,制造横刀的技术后来被日本学去,成就了日本刀后世的&声名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加轻,但是防御力却大大的提升蒙古骑兵: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术灵活、智勇兼备,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旋风  13世纪的蒙古铁骑  13世纪初,在中国北部的大草原上,活跃着一支与众不同的骑兵这支蒙古骑兵摆脱了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这支军队的建立应归功于雄才大略的铁木真正是他把一个许多部落的民族,建成为一个无往不胜  的军事组织;也正是由于他出色的组织指挥才能,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尊称他为成吉思汗,意为非凡的领袖“汗国”一词原指一个蒙古游牧部落或一支野战,后来变成了“巨额数量”的同义词打了败仗的敌人始终无法相信,自己竟会被一支游牧部族所征服,因而一直错误地坚持认为,蒙古军队是一群声势浩大却又缺乏纪律的乌合之众,之所以取胜完全是依靠兵力上的优势事实上,蒙古军队取胜的秘诀恰恰在于成吉思汗拥有一支前所未有的组织严密,训练有素而且军纪极其严格的军队  组织体制&简洁单一蒙古军队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通常,蒙古军队比它主要敌手的军队规模要小成吉思汗组建的最大一支军队是他用来征服波斯的那支,人数也不过24万后来用来征服俄罗斯和整个东欧及中欧地区的军队也从没超过15万简洁单一的组织体制是蒙古军队的显著特征标准的蒙古野战由3个骑兵纵队组成每个纵队有10000骑兵,大体相当于一个现代骑兵师,每个骑兵纵队包括10个骑兵连,每连100人;每个骑兵连包括10个班,每班10人所有骑兵一般都是骑马作战,一旦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骑兵的掩护下立于马后射箭武器使用权&积极创新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没有什么重大改革,但对武器的使用方法作了一些创新  在典型的蒙古军队中,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头戴简易头盔,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也有的敌人好里缴获的锁子铠甲重骑兵的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护甲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枪,每个士兵的腰间还带一柄短弯刀或一根狼牙棒每个中的另外百分之六十为轻骑兵,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轻骑兵除了戴一顶头盔外,身上一般不披盔甲  的主要兵器是弓这种弓相当大,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射击距离为200至300码身带两种箭,一种轻,箭头小而尖,用一于远射,另一种较重,箭头大而宽,用于近战同重骑兵一样的是,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弯刀或狼牙棒,或一根套索,有时也有一支头上带钩的标枪或长枪每个士兵在战前都要披一件丝质长袍这种长袍用生丝制成,编织得相当细密成吉思汗发现箭很难穿透这种丝衣,只是会连箭带衣一同插进伤口因此,医护人员只须将丝布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严格训练&机动保障为了确保和驾驶高度的机动性,每个蒙古骑兵都有一匹或多匹备用马这些马紧跟  在后面,行军途中,甚至在战斗进行过程中都可以随时用来更换换马是提案&接力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安全,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预定任务的完成蒙古军的骑兵和战马都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精心挑选的成吉思汗认识到没有素质过硬的士兵和战马,便难以达到良好的机动性因此,蒙古骑兵都是从训练得最好的士兵中挑选出来的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学校,进行严格的骑马射击训练,因而个个具有过人的驾驭马匹和使用武器的本领也就不足为奇了体格强壮,能适应战斗的需要;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其后的敌人;能够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不容忽视的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那种严格的纪律制度,使个个都服从命令,严谨不怠,这种中世纪的其它军队中是闻所未闻的  对战马的训练也极其严格与欧洲马匹不同,蒙古马不论严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必要时可以连行数日而不进粮草,甚至能在相当短时间在最险恶的地形上越过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由于行军时不必马匹带饲料,士兵又自带各人的食物和装备,而且通常只带最少的用量,因此,蒙古军队不需要拖带庞大的后勤供应辎重车队,也不必保留一个后方供应基地由于大部分蒙古战马都是母马,士兵能喝马奶生活,因此也减轻了军队食物供应  的负担这同时也使蒙古军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强战术战法&灵活巧妙成吉思汗及其剽悍的将领在战术战法上从不因循守旧蒙军最常使用的作战方法是在轻骑兵的掩护下,将排成许多大致平行的纵队,以一条很宽的阵地线向前推进,各主要间由传达室令兵传送消息当第一纵队遇到敌人主力时,该纵队便根据情况或停止前进或稍向后退,其答卷仍旧继续前进,占领敌人侧面和背后的地区这样往往迫使做人后退以保护其交通线,蒙军趁机逼近敌人并使之在后退时变得一片混乱,最后将敌人完全包围关彻底歼灭当发现非主力敌军后,附近所有的均以此为目标实施突击这时,有关敌人的位置、兵力、运动方向等全部情报都被迅速送往总指挥部,估后再转给各野战分队如果敌人不多,则由靠得最近的指挥官立即率部迎战如果委员长人规模太大,无法马上吃掉,那么蒙军主力便在骑兵掩护的后面迅速集结,然后高速前进,在敌人还来不及集结兵力的时候就将其分别击溃标准的蒙军战斗队形是由5个横队组成,每个横队都是单列的各横队之间相隔很宽的距离前两个横队都是重骑兵,其余为轻骑兵在这5个横队的前面另外还有一些轻骑兵负责侦察、掩护当敌对双方的越来越靠近时,位于后面的3列轻骑兵便穿过前两列重骑兵之间的空隙向前推进,经过仔细瞄准后向敌人投射具有毁灭性力量的标枪和互箭接着,在仍然保持队形整齐的情况下,前两更重骑兵先向后撤退,然后轻骑兵依次退后即使敌人的阵线再稳固,也会在这种预有准备的密集箭的袭击下发生动摇有时光靠这种袭击就能使敌人溃散,不必再进行突击冲锋,那么样就下令让轻骑兵撤退,由重骑兵发起冲锋命令的传送方式是白天采用信号旗和三角旗,夜晚则采用灯光或火光作战时,各个骑兵队靠得很紧但是如果位于中央的已经跟委员长人交为,那么两翼便向侧翼疏开,绕向敌人的两侧和后背在进行这种包抄运动时,常常借助烟幕、尘土来迷惑敌人,或者利用山坡或谷地的掩护完成对敌人的包围后,各部即从四面八方发动戟,引起敌阵大乱,最后将敌人撒谎击溃蒙古人在作战中善于运用计谋和策略,这一点使在作战时往往非常占先,减低了自己的损失,增加了敌人的伤亡比如,作战中蒙军常使用烟幕常常派一支小分队,在草原上或牧民居住区烧起大火以迷惑敌人,掩蔽自己的作战意图或行动蒙军首领常常先派一支先贵队持久战敌人,打一个便后撤,引诱敌人尾随撤退可能会持续绿几天,下到敌人发觉自己已落入蒙军的、陷阱进,已无路可逃了情报系统&周密广泛周密广泛的情报系统对于蒙军取胜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蒙军每次作战所采取的战  术都是预先周密细致辞地计划好的情报系统是参与制定作战方案的一个重要部门作战方案的制定首先要对完整而又准确的情报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蒙军情报网遍布欧亚大陆,其机构之词庞大,工作之周密超过了中世纪的所有国家间谍一般都是披着商贾的外衣从事情报活动的一旦对情报作出了分析估计,整个战役的进行路线便被确定下来,并指定各骑兵纵队的路线和作战目标,下级指挥官在不违背整体作战方案的前提下有一定的指挥权命令的传递和战斗情报的交换通过信心令兵迅速敏捷地往来于作战总部和下属之间实现,这就确保了各级指挥机构的直辖市统一,同进使成吉思汗绐终能亲自指挥最大范围内的作战行动,直至战争的最后胜利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功绩在于建立起了一支以弓箭、长枪为主要武器,以骑兵为主体的蒙古军队这是一支经过严格军事训练,有着良好纪律养成以及绝妙无双的军事体制的军队穿梭穿梭懂得并充分运用突然袭击和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同时采取智取计赚的战术手段战争&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所向无敌的旋风&可以说相当于现代的装甲,一昼夜可以机动100公里,集火力机动性与一体,在远距离上用弓箭,等一旦冲进就是轻装骑兵,这样的能力不是一般能够比较的,所以在历史上的战绩最辉煌蒙古骑兵之所以无敌天下并不是靠刀枪,而是靠弓箭蒙古人拥有射程最远,杀伤力最大的组合式弓(这种武器通常由后背上的一条动物筋,弓肚上的一层角质物和中间的一个木架组成这种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间,而很短小便于骑兵运用自如这种弓射出的箭杀伤范围可达300米,如果在箭上装备上锋利的金属箭头,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配合蒙古骑兵的机动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纵横欧亚,无人能阻&蒙古人极其擅长被古罗马人称为”安息人射箭法”的战法,即骑射者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方的敌人射箭(蒙古人称这种战法为“曼古歹”)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一从远距离攻击敌人,二持续不断的攻击敌人,三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在这种攻击下不论敌人的精神和装甲多么坚强,彻底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欧洲骑士大多配备重盔重甲,虽然近战时十分强大,机动力却根本无法和蒙古骑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骑射手,不仅追不上,连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骑兵不像欧洲骑士那样完全依赖强攻,只有当先用弓箭把敌人杀伤大半时才与敌人短兵相接1241年4月,蒙古骑兵就靠这种战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欧洲最精锐的十万匈牙利大军(由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率领),杀敌七万余,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红色多瑙河”,几乎彻底消灭了欧洲的抵抗力量若非窝阔台不合时宜的去世,早在800年前黄种人就统一整个欧亚大陆了  蒙古的骑射手足以使在野战中战无不胜,而在面对坚固的城墙时.蒙古人还有一种攻城利器,那就是从西域“进口”的回回巨炮,在这种超大型投石机投出的巨型弹丸面前,再坚固的城墙也和纸糊的没什么两样史***载,这种巨炮“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蒙古人就是靠它,在公元1273年攻下强攻数年而不克的襄阳城,蒙古人的投石机只有100米的射程,而襄阳城仅护城河就宽150米,后来蒙古人从波斯请来几个工匠,对投石机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投石机射程在180――200米左右,所以蒙古人也称此炮为“襄阳炮”和“回回炮”.不过在12世纪,全世界只有蒙古人才把回回炮大规模应用在战场上蒙古人南征北讨,几乎百战百胜,除了骑兵之外,拥有巨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精良的军器装备:  蒙古汗国和元代军戎服饰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毡帐诸部未被成吉思汗统一之前曾用过鲛鱼皮甲胄、翎根甲,后来则用以牛皮为里的铜铁盔甲  在彼德堡宫中藏有蒙古骑士遗存的甲胄,内层皆以牛皮为之,外层则满挂铁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在描自元代居庸关瀛台上的浮雕中就有罗圈甲、鱼鳞甲和柳叶甲《黑鞑事略》:"其军器,有柳叶甲、有罗圈甲(革六重),有顽羊角弓,有响箭,有驼骨箭"  关于蒙古骑兵的精良的军器装备,在有关历史文献中以及有关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确记载据普兰诺.加宾尼记述,蒙古骑兵装备有:2至3张弓、3个装满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还要带拖兵器的绳子领兵者要挎一种其尖端尖锐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弯刀,将其装在精美的刀鞘里所骑的马均有护身甲,有些兵士的马也有护身甲  马匹的护身甲由5个部分组成,在马的两侧&各有一片甲,一直盖到马头;另一片甲放在马的臀部,和两侧的甲片系结起来,这片甲片上留一个洞,以便马尾从洞里伸出来;另一片甲在马的胸部在马额上放一块铁板,把它系结在两侧的甲片上  蒙古骑兵的胸甲是由4个部分组成,一片是从大腿到颈,根据人体的形状来制作;另一片从颈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连接起来,每一边肩上固定一块铁板每一条手臂上也有一片甲,从肩覆盖到手腕,在每一条腿上面覆盖着另一片甲所有这几片甲都用扣环连接在一起  头盔的上部分是用铁或钢制成,但保护颈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制成  根据普兰诺?加宾尼介绍,蒙古骑兵的甲胄,制法极为精巧,就拿柳叶甲为例,先制成宽一指长一掌的若干铁片,在每一个铁片上钻8个小洞放置3根坚固而狭窄的皮带作为基础,然后把这些铁片一一放在另一块铁片上面,因此这些铁片就重叠起来,用细皮线穿过上述小洞,把这些铁片捆在3根皮带上在上端再系上一根皮线,因此这些铁片就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就这样,用这些铁片制成一根铁片带,然后把这些铁片带连接在一起,制成铁甲的各个部分把这些部分连接起来,制成保护人身和马匹的铁甲将铁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够在铁片上&映出人影  据《中国古代服饰史》记述,元代有一种翎根铠,用蹄筋,翎根相缀而胶连的甲片,射之不能穿还有象蹄掌甲蒙古骑兵多为带盔另有一种胄作帽形而无遮眉,但在鼻部作一个极大的护鼻器,其状颇怪  蒙古民族的军队之所以能称霸于欧、亚二洲者,实全恃其精良的骑兵明骑兵:很多人认为明朝骑兵很差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可以将蒙古铁骑赶出中原的可不一般徐达,常遇春,蓝玉都是明朝初期的骑兵天才而后期历史上有名的精锐关宁铁骑“关宁铁骑”,不仅查无实据,明朝的多种书籍中均毫无记载,明朝遗民谈迁在其著作《国榷》中也只字未提到是《明季北略》中明文提到,三桂手下有“彝丁突骑”数千,皆敢战,建州为之惧,又是突骑,而且是由蒙古人组成,也不是什么辽人那么这“关宁铁骑”究竟从何而来,就实在令人费解了&(前身应该是李成梁的辽东铁骑)  目前翻阅的史籍中,仅有吴伟业在清顺治九年成书的《绥寇纪略》中明文使用“关宁铁骑”这四个字但是依据的舆论倾向,“关宁铁骑”不大可能是指袁崇焕训练的,以辽人为主的骑兵袁崇焕有“投敌叛国”之嫌,直到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人根据《清太宗实录》编写《明史》时,乾隆下诏为袁崇焕翻案,而这时已经是150年后了而《绥寇纪略》成书於顺治九年,此外《&太宗实录&》六十八卷(顺治九年敕纂,康熙十二年圣祖重修,雍正十二年敕加校订吴伟业本人没有参与《&太宗实录&》的编纂,不可能有机会提前知道内幕,所以他本人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袁家军歌功颂德也不可能是祖大寿的亲丁家将,因为其过早降清只有吴三桂,身家最干净,乃崇祯朝后期最耀眼的一颗将星,直到北京城破前,还为大明驻守着宁远最后虽然投靠满清,但是性质却不一样,大家都理解他报国恨家仇而引清兵入关此外野史中对三桂的赞誉也比袁崇焕与祖大寿等人多,从中就可以看出舆论所向向好友推荐本贴:&&&& 标题:《中国骑兵作战史》&&&& 地址: .cn/Article/200904/showp1.html
发表您的评论
点评字数 0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间接导致的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共同建立健康的网络社区,请向管理员举报不良帖子
?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马镫的骑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