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中国人为什么人情淡薄怎抵世态炎凉宗教

中国的丧礼跟祭祀重要在哪里?
[摘要]为什么大家觉得非如此痛哭不可?丧礼的痛哭、丧礼的慎重其事,本质上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简单地说,就四个字:“死非乌有”,死了,并不是真的就没了。主讲人:薛仁明(独立学者、作家)主题:文化之回归(中国人的信仰)时间:日主办:北京大学宗教哲学研究会【原编者按】独立学者薛仁明最近在北京大学以“文化之回归”为题做了一次讲座,详细剖析了中国人为何看重丧礼和祭祀活动。他认为,中国人事死如事生,在精神上,确实是把死者当成还活着。因此,丧礼本质上就是生者为死者办一场最盛大、最隆重、最有份量的离别会。以下是澎湃新闻编辑根据演讲速记整理的内容,经演讲人审定并授权刊发:当前整个国学热的本质,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因为中国人想活得踏实。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当我们富裕了、衣食无虞了,生命并不会变得越来越安稳;恰恰相反地,随着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社会上“浮躁”之风却越演越烈。所谓“浮躁”,就是因为我们的生命无法安顿。而生命的根本安顿,却非得要回到自己的文化系统,否则,是不可能有根本解决的。在这样的意识之下,国学热才会一波一波那么地波澜壮阔。大家想活得踏实的这个需求,如果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民无信不立”的这个“信”字。关于“信”,全世界所有的文明都必然要面对。自从人类告别了旧石器时代,也就是人基本上摆脱了动物状态、变成有灵性的生命之后,就必定要有“信”的精神支撑。在全世界大多数的文明系统里,“信”都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可中国的文化不太一样,中国文化的宗教感比较淡薄,中国本土的宗教像“道教”,其强烈的人间性,常让人搞不清楚它到底算不算宗教;至于儒家,更压根就不是宗教。中国人的宗教感淡薄,却容纳得了全世界所有的宗教;所以从汉代开始,佛教传进中国,到了唐代,全世界差不多所有的宗教也统统传进了中国。这些宗教传进中国后,各自发展,彼此相安无事。中国几千年来基本上没有发生真正的宗教战争;这在人类历史上,可算是一个奇迹。中国人看宗教看得淡,所以宗教进入中国后,那些强烈的、极端的东西很容易被稀释掉,中国人也很自然地都容得下。在中国,宗教的发展一直不是个问题。宗教是为了确立“信”。宗教发生最重要的原因,是源于“人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的困惑与焦虑;有这样的困惑与焦虑,人就很难活得踏实。换句话说,宗教最关心的,是人死了之后,到底会变成怎么一回事?是不是死了,人就彻底乌有了呢?是不是死了,人就与这个世界没了关联?对于死后的关切,是所有宗教的原点;所以,所有的宗教都清清楚楚地说明,人死后究竟会怎么样。至于中国,则有另一套的思维。中国人一向有强烈的现实感,面对死亡,一方面清楚躯壳必然是尘归尘、土归土,终究要还诸天地的;可另方面,中国人又知道人的精神是可以常在的,人死之后,依然可以和这个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旦有了这个保证,人死之后,就不会真的没了,对于死的焦虑和不安,基本就可以平息掉。那么,中国人是如何获得这个保证的呢?答案是:透过丧礼和祭祀。基本上,中国文明是透过丧礼和祭祀,让我们感觉到人死之后,确实没完。怎么样弄呢?大家都知道,中国人的丧礼,是全世界最慎重的。《论语?尧曰篇》曾说“民所重”,老百姓最重要的有三件事,第一个叫做“食”,民以食为天;第二个叫做“丧”,丧礼;第三个是“祭”,祭祀。这三件,如果把前面那个“食”暂时搁着,后面二者,就是我们要讲的重点。丧礼跟祭祀重要在哪里?古人很重视丧礼,常常搞得无比隆重。我们都知道,在以前的时代里,有人即使一生穷困,仍然非常在意父母亲死了之后有没有办法办个像样的丧礼。甚至有人为了丧礼还不惜将自己给卖掉。为什么呢?今年六月,我在重庆讲了两天课。第一天提到了祭祀与丧礼,第二天上课之前,有一个37岁的女士提到18年前的一个事情。一边讲,一边哭;一边讲,一边擦眼泪。18年前,她19岁,刚读大学,学校离重庆很远。那一年,母亲因病去世,家人想着她路途遥远,回来一趟,实在太费时;而且刚刚读大学,请了长假,功课又会跟不上,所以就叫她不要回来了。于是,后来她就没有回来奔丧,没有参加她母亲的丧礼。结果,就是这一件事,让她心里痛了18年。这18年来,她始终心里不踏实,为此,还上了一些身心灵的疗愈课程,也请密宗的上师加持过,可到头来,始终无法解除她心中的痛。我听她边哭边讲,并没有安慰她,只请她先回座。随后上课,我就先提了这事;我说,明年要么清明,要么是妳母亲的忌日(忌日更合适一些),就多买些供品,尤其妳母亲爱吃什么,就多买些,把供品摆得越丰盛、越隆重越好。上香,该上的上;烧纸,该烧的烧。然后,跟妳娘多说几句话。最重要的,如果妳想哭,就好好地哭,如同18年前该哭的没哭,就好好哭一场吧!我说,哭完之后,妳心里会好受多的。为什么中国人的丧礼,大家会哭得那么伤心?甚至有些人明明没哭,都还要假装痛哭?有些人明明哭不了,还要花钱请人来哭?这样的虚伪,当然不可取;可问题是:为什么大家觉得非如此痛哭不可?丧礼的痛哭、丧礼的慎重其事,本质上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简单地说,就四个字:“死非乌有”,死了,并不是真的就没了。这原理很简单,好比说,在座各位在北大待了几年,最后,终究会毕业,在毕业典礼前后,大家可能会弄个聚会。等毕业之后去工作,终有一天也得离开单位,离开前夕,大家也可能会办个欢送会。毕业聚会也好,欢送会也罢,有人讲着讲着,可能会离情依依,会不舍,甚至会很自然地哭了起来;当你最后要离开这个地方时,发现有很多人难过,眼眶都红了起来,你心里会觉得:来此一场,没白来了!尤其等你离开之后,还知道别人还在挂念你,还不断地提起你。当你意识到这点,你其实并没有完全离开这里,你的心情还在这里。反过来说,今天假使我离开了这个团体,才跨出去了第一步,就已经很清楚,我跟这个地方从此一点瓜葛都没有。没有一个人会掉眼泪,没有一个人会想我,甚至,也没有一个人会恨我。我离开,就离开了;彻彻底底,一点儿关联都没有了。这叫做“死即乌有”。如果我意识到这点时,不仅心里会难过得不得了,甚至,连难过都难过不起来,最后只剩下万念俱灰的一种哀莫大于心死。这种哀莫大于心死,是最大的虚无,会让我们像飘在空中似的,找不到任何立足之处。所谓“民无信不立”,这种无立足之处与哀莫大于心死,就是没有一个“信”字。这一点理解后,就可以明白中国有些看来挺奇怪的丧礼,其实都有其道理。譬如民间办丧事,明明才痛哭过后,随即又找人来唱戏,有些地方还放鞭炮,有些地方则是打麻将,甚至,某些丧家还大跳艳舞。丧礼大跳艳舞,当然是太过了,难免要招致“伤风败俗”的批评。可是,不论是唱戏,或者放鞭炮,或者打麻将,或者最离谱的大跳艳舞,其实,都跟离别晚会的原理差不了太多。所谓离别晚会,肯定不只是忙着哭,必定还有其他的“娱乐”;换句话讲,大家难过归难过,不舍归不舍,可该乐的,还是得乐一场呀!(只不过,每个人“乐”的层次不同;有人爱看戏,有人爱打麻将,当然,也有人爱看艳舞。)中国人事死如事生,在精神上,确实是把死者当成还活着。因此,丧礼本质上就是生者为死者办一场最盛大、最隆重、最有份量的离别会。因为这事太大了,所以,我们会难过、会掉眼泪、会痛哭嚎啕,可除了哭之外,丧礼还有一个心情,就是好好地再陪死者一程。因此,中国的丧礼一方面是哭天抢地,另方面则是惊天动地。所以,丧礼吹唢吶,丧礼也放鞭炮;所以,死者生前爱打麻将,是吧?!咱们就再陪他打一次吧!民间不是人人都爱看戏吗?!所以,你瞧!各地的丧礼不也多有演戏的习俗吗?这么盛大的离别会、告别仪式之后,中国人显然不会就此“罢休”的;丧礼结束后,肯定还有后续许许多多的绵延不断,因为,还没完呀!中国文明怎么个没完法?透过祭祀!逢年过节,在先人神位之前祭祀;到了清明,再到坟上扫墓。大家知道,目前南方的许多地方,扫墓的规矩都还挺多。今年三月我去了云南建水,建水是一个县城,可特殊的是,这座县城竟有着比北京孔庙还大、仅次于山东曲阜全中国第二大的孔庙!这太奇特了。可除此之外,那个地方还保存了很多风俗,也很有意思。那一回,建水文庙的主任本来要陪我去听当地的洞经音乐,可后来却来不了,就因为当天他们家族要扫墓。对建水人而言,家族扫墓是天大的事,其他再了不起的任务,都得退居一旁。我觉得建水人这心态特别好。建水人扫墓,基本都是一整个家族去扫。上坟的食物不是提着的,而是要挑着去,因为,食物非常多。到了坟上,首先当然先替先人摆上供品,等摆好了,也上了香,全家族的男女老少就找个地方,开始坐下来野餐,还有人在一旁放着风筝。这顿饭,整整要搞个一两个小时。这样的扫墓,看来繁复,也好像折腾人;但后来我想了一想,这事大有意思。有啥意思?大家知道,全世界每年最大的人口移动,是哪几天?除夕那一两天,是吧!除夕大家不远千里、匆忙赶路,到底所为何来?不就是为了要团圆吗?团圆最重要是要干嘛?说到底,就是要吃那一顿叫做年夜饭的团圆饭。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一年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亲人在一起吃那顿团圆饭。团圆饭,只有亲人可以一道吃;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吃这顿饭。云南建水的扫墓,本质上是什么?不就是我们所有的后代子孙再跟先人一道吃顿“团圆”饭吗?他活着的时候,我们除夕夜吃;现在他死了,我们在清明扫墓的时候一块儿吃。可这个本质,没什么变化。他还是活在我们这些子孙的心里。扫墓祭祀的本质就是这样的。当然,这样的扫墓,后来会遇到一个困境,是什么?扫墓往上算一代、算两代,三代、四代、五代,如果一直往上扫去,一直没完没了,肯定没人有那能耐。毕竟,不能整天老在扫墓吧!所以古人讲“五世而斩”,任何东西要有个“度”嘛!所以,中国人一般扫墓,往上最多算到五代。因为五代以后,第一没有能力,第二你也想不出跟我们活着的人的具体联系,没有太多记忆了嘛,离太远了。所以中国人扫墓的规矩就是五世以后,除了很特殊的人继续留个墓之外,正常的情况,基本上骨头捡起来放到塔里面去,然后立个神位,就把它从家里请到祠堂里去。摆到祠堂里去,后代子孙逢年过节,春季、秋季继续祭。他还是跟这个世界千丝万缕,还是牵扯,还是没完没了。前几年的春天,我去金门讲座。主办方安排我去看了金门黄氏宗祠的春祭。看他们的祭祖,实在是佩服。那些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一字排开,排了二十几代,一直排到明代初期,完全没断。到现在六百多年了。如果你死了六百多年,后人还在不停地追祭你,意思是,你跟这个世界的关系六百多年还没停。换句话说,就某个的精神层面而言,即使死了六百年,你好像还是活着一样。让生者老觉得死者还在,还不断地想念着他、感激着他,这就是祭祀的本质。中国文明是即使一个庶民百姓,死了三年、三十年、三百年,都还有后代子孙追祭着他。中国人是透过这个方式,让你即使死了,跟这个世界的关联还是不断有着千丝与万缕。这就是中国人以前这么重视丧礼与祭祀最本质的原因。老子讲“死不亡者寿”,后来中国人就是透过这种丧礼与祭礼做到了“死不亡者寿。”做到了这个死而不亡之后,中国人获得了一种“中国式的永生”。即使死了六百年,你的牌位还在那里,后代子孙还对你磕头;如果你对历史有巨大的贡献,可能三千年后都还有人对着你的牌位、你的塑像心生感激。这样的没完没了,让每个中国人都获得了某种的永生。在这样的信念之下,中国人就特别安稳,就“立”得起来。正因为如此,以前的中国人才会那么重视丧礼,那么重视祭祀,那么重视家族,那么重视香火,因为,这全部都牵涉到信仰的问题。准确地讲,中国人的信仰其实就是易经所说的“生生之谓易”,一种生生不息的历史延续。这样的延续,是虽然我的躯壳离开了这个世界,可透过我的后代子孙,还是可以不断地与这个世界有着关联。因为生生不息,因为没完没了,所以它就是一种永生。也正因如此,丧礼的哭与不哭,就变得很重要。几年前,我内人的奶奶去世,享寿九十几岁,我去参加了丧礼。那一场丧礼,如果排班论辈,我的身份是排挺后面的;毕竟,我只是个是孙女婿。大家知道,在这样的场合里,最重要的是儿子、媳妇,接着是女儿、女婿,其次是孙子、孙媳妇,最后是孙女,更最后才是孙女婿。其实我已经是非常边缘了。记得轮到我时,磕了头,哭了一会儿。祖母虽然接触不多,但情分还是蛮深的;所以她去世,我心里很难过,便这么哭了一场。可哭了一会儿,我还是得站到一旁去了。毕竟,后头还有接续的流程。可没想到,到了后面公祭的环节,我竟然还哭了更久。为什么?台湾一般的公祭,无非就是一些民意代表,立委啊,议员啊,诸如此类的,说实话,没啥意思,反正他们就是来表演一下,做个人情。尽管丧家因此有了些面子,可毕竟没有太多的真实感。可奶奶公祭的部分,民意代表不多,总人数却是不少;民意代表行礼如仪,陆续退场之后,开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一批批地进入会场。我一旁看去,发现这些人有个特征:多半都穿得不太正式。大家知道,一般参加丧礼是得穿得挺正式的。我一开始觉得纳闷,稍稍再看了一下,才弄明白,原来这些人都是方圆几里内的邻居,男女老少,潮水般就这么一波波地涌了进来。那样的数量,我估计是整个村子里的人几乎都来了。我发现很多人,包括一些年轻人,都还掉了眼泪。就在这一剎那,我突然发现我这个祖母有分量啊!原来她在世之时,左邻右舍人人敬她,如今去世,左邻右舍人人来拜她,甚至还哭她。她这一生的庄严与分量,就在这些泪水里面被保证了。在丧礼中掉泪,一方面是我们保证了亡者,二方面也是我们保证了自己。大家知道,至亲去世,该哭而没哭,是很痛苦的,就像刚刚讲重庆的那件事。我还曾读过某个知名公共知识分子的文章,提到父亲去世之后,她心里整整难过了一年多以上,始终,都解不开。看完文章,我第一个反应是,她丧礼肯定是没有好好哭。事实上,这样的知识分子在丧礼中没好好地哭,是挺正常的,因为他们平常老是要装出一副很理性的模样。在座各位,我不知道情况会怎么样?刚刚大略看了一下,以各位的相貌而言,我估计还好;在北大,你们可能算是异类;北大可能有不少人,基本在丧礼就属于哭不太出来的那种人。为什么?因为所谓的特别理性、特别的理智。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就属于这种人。我读高中时,他是班上最擅长辩论,最擅长思考,也读书最多的人。后来读大学时,他班上有一个同学车祸去世,他去参加丧礼。他们班上那些女同学一去,就哭得死去活来。至于他,其实挺难过,可就憋在那里,眼泪掉不下来。那些女同学哭得死去活来之后,等丧礼结束,隔没多久,他发现那些女同学又开始嘻嘻哈哈,好像没啥事了,一个个都很轻松。但他整个人却是憋着,全身不对劲。后来他说,那回他整整不对劲了一个月。这不对劲,就在于丧礼该哭而没哭,于是生命里有个极为紧要的东西因此就无法打通。所以,中国古代讲究丧礼要尽哀,该哭,就得好好哭。以前,我最佩服乡下那些老太太,她们最厉害。丧礼的时候,一跪下来,好像水龙头似的,一打开,霎时就哭得死去活来、涕泪纵横。不多久,整个人就瘫在那边,旁边的人只好极力相劝:“哎呀,妳这样哭坏了身体,死者知道了,也难过呀,妳要……”刚开始时,一边听,她还一边抽泣,后来听听,觉得有理(其实也哭够了),于是就像水龙头又把它关起来,没事了。过一会儿,转过身去,发现她又好端端地,该干嘛,就干嘛!为什么?因为她情感是通的;该来就来,该走就走,没有阻塞。《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什么叫做“和”?这就是“和”。该哭就哭,这是很重要的事情。我们与死者这么一场,我们难过,我们好好地哭,不论就真心、就实意,这都是一个保证。在丧礼时一旦觉得难过,然后哇地一下,就哭得唏哩哗啦;这样地哭法,其实就叫做“知行合一”;而明明很难过,却偏偏又哭不出来,这叫“知行不合一”。透过这样的祭祀与丧礼,透过这样的“知行合一”,中国文明保证了死者,也保证了生者。死者可以安息,生者也能平复心理,更能安稳踏实地过日子。该没完没了的,就没完没了;该画句号的,就告个段落,转个身去,好好过日子。中国人既死生交融,同时又死生分明;中国人在死生之间,就有种充满生机又充满弹性的奇特状态。所以中国人祭祀,事死如事生;活着怎么对待,死了也怎么供奉;于是扫墓祭祀的供品,除了当地的风俗与时令的食物,其实也就是死者生前爱吃什么,我们就准备什么。他活着,是这样;死了之后,还是这样对待。中国人这样事死如事生所体现的死生一如,就有别于宗教。毕竟,宗教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虽然给人强大的信心,却常常引起纠纷;不同意见的人,极容易就产生矛盾。可中国人透过丧礼与祭祀,一方面不容易纠纷与矛盾,二方面也保证了人世的大信。中国文明这种人世的大信,使得中国人慎终追远,也使得中国人看重家族,更使得中国人极度关切后代。中国父母那么关注小孩,其实有着强烈的文化特性,背后都牵涉到中国人“信”的问题。于是,中国人活在历史长河之中,上对祖先有交代,下对后代尽责任;当往上、往下都无穷延伸时,生命就虽有限而无限;就某个层次而言,生命确实就可以绵延不尽。今天不管是文化的回归,或者中国人的信仰,讲到最后,基本上是同一件事情。我最后的结论是:现在习近平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复兴,到底要从哪里下手呢?是不是大家多读一些国学,多读一些四书五经,就能够复兴呢?我觉得,读四书五经只能达到某个程度的效果,而且,效果可能还比大家预期的更小一点。大家要清楚,中国以人口总数而言,自古以来,读四书五经的人,其实只占很小的比例。可即使没那么多人读四书五经,中国人的大信却始终都在。大家固然不能低估四书五经的份量,但也千万别高估四书五经的重要。中国文明的精随,其实是体现在具体的生活之中;说白了,中国人的大信更多就是丧礼好好办、祭祀好好祭、扫墓好好扫,心里就踏实了、生命就安稳了。上个月我在江苏某重点中学有场讲座,八百多个高二学生听讲。整体的氛围,我并不是太喜欢。因为这种重点高中的学生有种莫名其妙的自以为是。(关于这点,北大当然更严重一些。)学生问个问题,非得要问一些貌似很有想法可其实又很可笑的问题。除此之外,全中国的重点高中为了应试,都有点走火入魔;那天一进会场,我就感觉有一半的学生在写试题。后来讲到扫墓,我就问他们:这三年来,完全没有去扫过墓的,请举手。结果,超过一半以上的人举手。大家知道,江南扫墓的风气,还算是比较盛的。我之所以不问这一年,是因为每年都难免会有些特殊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可如果连续三年都没去扫过墓,说实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后来,我特别望了一望那所学校的校长,说道,如果有一天,中国的校长、老师与家长,面对清明扫墓这件事,重视的程度,会不低于对高考的重视时,我觉得,那一天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了。大家都知道,现在全世界都在讲“中国崛起”。“中国崛起”这个词,其实很不准确。中国是全世界绵延最久的文明古国,哪里有甚么“崛起”的问题?真要说,当然只能谈“复兴”。可中国真要“复兴”,难道不是要找回中国文明的最核心处吗?中国文明的最核心,难道不是那个让我们踏实、让我们安稳的大信吗?《论语》有子贡问政,孔子答曰,为政有三件大事,第一,是“足食”;第二,是“足兵”;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民信之矣”。今天的中国,已经“足食”,也已经“足兵”,这当然是了不起的成就;但这样的成就,毕竟不是中国文明最关心的地方。今天我们把“足食”与“足兵”做得这么好,是因为必须对应当下这个世界,有些甚至是不得已的。说实话,如果不是不得已,又何必让武器发展到这个地步?发展得那么好,只不过是杀人杀得比较快罢了。但是,这不得已呀!因为别人有,我们也得有,否则,我们就无法抵御外侮。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同样的不得已,还包括经济发展;我们经济发展到今天,多少都有些过了头,对不对?否则,哪来那么多的雾霾?!但是,如若不然,我们还是没办法面对西方的挑战。换句话说,“足兵”与“足食”都得发展,但的确不是我们文明中的最核心处。我们最核心的东西,其实还是那个“民信之矣”,“信”的问题。如果今天能重建这个大“信”,中华民族的复兴,才算真正到位了。(文/薛仁明)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ophiaw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世界三大宗教的形成与传播 - - xnxx_96668 - 和讯博客&&
按形成时间排序,绝无厚此博彼之意。特此说明!
世界三大宗教的形成与传播 世界三大宗教的形成与传播宗教由来已久,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起初源自于人对外部世界因无知、恐惧而产生的虚幻、扭曲的印象,逐渐形成了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为特色的原始宗教。后来,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内容愈趋丰富,崇拜礼仪日渐繁缛,从拜物教发展到拜神教。
进入文明时代后,又由多神信仰发展到一神信仰,由原先局部范围崇奉的部落宗教发展到民族宗教、地区宗教,乃至更大范围的世界性宗教。这些高级宗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义信条、神学体系、教礼教规,还有专门的宗教组织、严格的教阶制度。各民族宗教信仰中影响最大的为三大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信徒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左右。 一、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首创于古印度,其创始人相传为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后称“释迦牟尼”。佛教初创时,主要为反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因而受到中下层民众的欢迎于支持。佛教起初流行于恒河流域,后渐渗入印度北部、西北部。佛教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分衍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两个支系。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佛教或南传上座部佛教,于公元前3世纪向南传至锡兰岛(今斯里兰卡),随后由锡兰岛渡海传入中南半岛今缅、泰、老、柬及印尼、马来西亚诸国,中国云南傣族等亦信奉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则北上中亚,公元前后经中亚东传中国内地,尔后又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7世纪以后,印度本土大乘佛教的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混合而产生密宗,密宗越过喜马拉雅山脉传入我西藏地区后,与藏族的原始宗教苯教相结合,形成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和藏密大乘佛教。现今世界佛教各派信徒总共有3亿人,分布范围大致仍集中于亚洲,以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为主。 二、基督教 基督教在大约公元1世纪中期最早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一带,脱胎于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基督教信仰上帝,崇奉耶稣为“救世主”(希腊语称“基督”),由此得名。基督教的经典为《圣经》,包括《旧约》、《新约》两部分。早期基督教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倡导信徒之间衣食互济,患难相助,反对罗马当局的残暴统治,在下层民众中具有广泛影响。因此,曾遭受罗马帝国的一再迫害。但至4世纪起,随着基督教的持续传播,影响日益扩展,帝国当局改而采取扶持、利用政策,随即承认其合法地位,并立以为国教。进入中世纪,基督教会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教派(此前已有一些小教派出现),分别以西欧的罗马教皇和拜占廷皇帝为首。由于相互争斗激化,于1054年正式分裂,西欧的教派称天主教会,东方拜占廷的教派称东正教会。16世纪,西欧天主教内部发生宗教改革运动,又分化出三大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嗣后新教也陆续形成不少小教派。从公元初年基督教创始之时起,经过千余年的传播,当前各种基督教徒几乎遍及全球,分布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以欧洲、美洲最为集中。世界基督教徒约有13亿(其中天主教徒7亿,新教徒5亿,东正教徒1亿)。 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时于阿拉伯半岛产生的,由穆罕默德所创。伊斯兰教信仰惟一真神“安拉”,奉穆罕默德为“安拉的使者”,伊斯兰教徒称“穆斯林”(意为“皈服者”)。以麦加为宗教圣地和朝拜中心,以《古兰经》为宗教经典。因宗教、社会、政治主张的分歧,伊斯兰教又分成两大主要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现今穆斯林中,绝大多数属逊尼派。经过7~8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的军事扩张,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半岛传播到了西亚、北非、中亚各地及南亚部分地区。15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势力又进入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由于商业活动和移民,伊斯兰教的影响还渗入了东非、西非、中非和东南亚一带。我国也有10个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1971年成立的“伊斯兰会议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具广泛影响的伊斯兰国家组织,共有45个会员国,均分布于亚洲、非洲。全球伊斯兰教徒共有10亿(其中逊尼派9亿,什叶派1亿)。
除了三大世界宗教以外,依然存在一些至今仍颇具影响的民族宗教和地区宗教,像中国的道教、日本的神道教、源于古代婆罗门教、至今仍信众如云的南亚印度教、同样出自印度的耆那教、锡克教、流行于犹太人中的犹太教、创于古代波斯的拜火教,还有在一些后进民族中依然存在的原始的萨满教,等等。 世界宗教分布图 佛教、基督教(包括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和伊斯兰教,统称世界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都产生于亚洲,流传于全世界。 佛教--相传它是在公元前5、6世纪时由印度的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它产生于印度,弘扬于中国,传遍全世界。它在三大宗教中,可谓历史最久、经卷最多、教义最深奥。现有三亿多信徒。 基督教--据传说,它是一位叫耶稣的人于公元1世纪在西亚的巴勒斯坦地区创立的。基督教的主要经典是《圣经》,它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经典的总称,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故称《新旧约全书》。到了20世纪初,基督教成了真正的世界宗教,而且是三大宗教中信徒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宗教,现有17亿教徒,大本营在欧美,中心在欧洲,因而被称为西方的宗教。 伊斯兰教--它是公元7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它在三大宗教中产生最晚,被称为最后一个“天启”的宗教,穆罕默德被称为“封印使者”,伊斯兰教最高经典是《古兰经》。与佛教、基督教相比,其最大的特征是接近现实,与政治联系紧密。它既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耶路撒冷市(Jerusalem)位于巴勒斯坦中部犹地亚山的四座山丘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古城,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四周群山环抱,面积158平方公里,由东部旧城和西部新城组成。海拔835米,63.4万(2000年),是以色列最大城市。
耶路撒冷旧城是一座宗教圣城,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世界三大宗教发源地,三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地。宗教和传统、历史和神学以及神圣的处所和祈祷的房屋,使耶路撒冷成为备受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崇敬的神圣城市。
耶路撒冷所在地最早叫“耶布斯”,这是因为很早以前阿拉伯迦南人的一个名叫“耶布斯”的部落从阿拉伯半岛迁徙到这里定居下来,修建村庄,构筑城堡,并以部落的名字命名此地。后来,迦南人又在这里修建城市,并定名为“尤罗萨利姆”。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犹太王国创始人大卫征服了这个地方,将它作为犹太王国的都城,继续沿用“尤罗萨利姆”的名称,为使它希伯莱化,称为“尤罗萨拉姆”。
中文以此译为“耶路撒冷”,意为“和平之城”。阿拉伯人称该城为“古德斯”,即“圣城”。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传播的规律
公元1世纪两汉交替时期从印度通过西域传入我国。商业交流。先在王公贵族中传播,然后依附于黄老之学,神仙方术。后来中国的大乘小乘教分裂,小乘依旧依附于黄老神仙,大乘转而依附老庄玄学。魏晋时,官方意识形态由儒学转为玄学。大乘般若学开始流行。在皇帝的支持下,寺院开始发展独立经济。般若学派开始独立发展。隋唐时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寺院经济继续膨胀。归其原因有三:政治支持、经济独立、自身积累。唐朝后期佛教开始衰落。原因有:唐武宗灭佛破坏了寺院经济;禅宗迎合了宗教世俗化的潮流,也降低了自身的权威。宋朝以后儒家复兴,宋明理学继承了佛教。从此佛教一直处于一个从属地位。
(1)第一次:盛唐之初由大秦异端聂斯托里派传入。商业交流。称为景教。先在王公贵族中传播,传教士竭力取悦皇帝。未及发展,赶上唐武宗灭佛受到牵连,基本消失,只在边远山区少数民族中继续存在。
(2)第二次:元朝,13世纪中叶。原景教复兴,不仅在王公贵族中传播,也借助地方guan员四处传播。几乎在同一时刻,罗马天主教传入,称十字教、也里可温教,主要劝说原景教信徒改宗天主教。两派不合,又没有群众基础,在元朝灭亡后也跟着消失了。
(3)第三次:明末,各大基督教派均传入,如方济各会、多明我会、俄国东正教和耶稣会。多明我会受教皇支持,坚持西方正统教义,不肯与中国传统融合,反对祭祖,发生教案。耶稣会,由利玛窦等传入,重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广泛结交达官贵人,最后传入皇宫。康熙本来支持耶稣会,但发生教案后开始实行闭关政策,把所有外国宗教统统驱逐。
(4)第四次:随着封建制的逐渐衰落,中国的门户逐渐被西方列强打开,基督教成了侵略的辅助手段。嘉庆12年,基督教新教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传入,十分重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鼓励神职人员本土化。◇◇战争前,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已经很多了。◇◇战争后,随着主权的丧失,代表西方列强各统治集团的各种流派大批涌入,和本国文化的冲突十分激烈。但是也曾被利用过,如“拜上帝会”。关系十分复杂。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基督教断绝了与西方基督教的关系,实行独立发展的政策。
3、伊斯兰教
约在唐朝时随商业交流传入,但并非主动传教,而是外国穆斯林定居中国,与国人通婚,形成聚居区(番坊)。元朝雇佣大量穆斯林士兵,后元政|府制定了使士兵穆斯林成为农民与地主的“教坊制”。清初又出现了“门宦制”。这些政策都有利于穆斯林的“大分散、小聚居”。在聚居区有了独立经济后,于明末清初开始经堂教育和大规模译著活动。
特点:始终未在王公贵族中传播,只在民族聚居区流传,因此与汉族的传统文化关系不大。广泛与佛、儒及宋明理学合流,独立发展成中国的伊斯兰教。
=========================================== 世界三大宗教不仅传入中国的时间不同,传入的形式也各异。虽然世界三大宗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色彩,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仍然很淡薄,而且模棱两可,不论是非。在民间,佛道不分的现象司空见惯,许多人既信佛又信道。逢红白喜事,和尚道士一块请,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中国人对宗教的淡薄也体现在对待世界三大宗教的态度上。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是本土化最成功的,甚至一度曾被奉为国教,但是它也难免遭受国人“平常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冷遇,和“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嘲弄。尽管伊斯兰教的lunli道德与儒家很接近,而且也曾与汉民族相濡以沫,但是伊斯兰教崇拜的安拉,真主超绝万物,无形象可见,不像其他宗教崇拜的神,看得见,摸得着。所以伊斯兰教的信仰令那些缺乏形而上思维,只具有“眼见为实”认识层次的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特别是伊斯兰教严格的饮食文化,使那些信奉“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更难接受。至于基督教,情况比较复杂些。尽管它有一段极不光彩的历史(对于西方的基督教,历史上曾几度试图在中国传播,但都以失败告终,直到清末,基督教利用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机会,在中国稳定下来。基督教曾是西方殖mingzhu义的工具,殖mingzhu义者在侵略一个国家之前往往是先派传教士,一方面传教,一方面侦探。不少身为中国通的西方传教士,不仅充当西方侵略军的翻译和顾问,还为“南京条约”,“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出谋划策,扮演过不光彩的角色。所以在近代史上,中国人信基督教的寥寥无几。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基督教宣传的“爱”、“打左脸给右脸”,与基督教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不能自圆其说。),但是它还有它的自然优势。虽然基督教是一神论宗教,但他们神化先知耶酥,称他是神的儿子,有点类似中国“天子”的味道,而上帝“道成肉身”的说法又与中国人的“下凡”相仿。这种人格神的信仰和中国的人格神迷信有异曲同工之妙。怪不得有人说,基督教的“上帝”有点像穿西装的玉皇大帝。另外,天主教的圣像也很直观,让中国人对“神”有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很符合中国的人格神迷信模式。但尽管如此,中国人还是更喜欢把“上帝”商品化,别出心裁地打出“顾客就是上帝”的招牌,让神甫们哭笑不得。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很少嘲弄道教。这也说明道教信仰才是中国民间的本土信仰模式,其他宗教再本土化,也很难反客为主。 儒学与世界三大宗教
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引导人们&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
佛教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伊斯兰教的基本思想是﹕仁爱﹑同情﹑慈善﹑谦逊﹑奉献﹑宽容﹑和平﹔
基督教也是导人以&仁慈、圣洁、信实、怜悯、公义、善良&的.
由此可知:儒学与上述三种大教在根本点上是一致的,都是首先主张&仁者,爱人&以至善良的,这是人文主义的特征,所以,它们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
对比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的一生
当今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产生于约2500年前)、基督教(产生于约2000年前)、伊斯兰教(产生于约1400年前),其创始人分别是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他们三人的一生,大致如下:
1,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S226;悉达多,属于释迦族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之意),出生于皇族,是一个太子(也有说只是贵族,只是一个富裕的领主的儿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王的太子),结婚生子后,厌倦了宫廷生活,深感人世的无常苦恼,于是抛弃富贵的生活,出家寻求解脱之道。经过六年的修行,悟道成佛,并于不久后开始传播其教义。此后,一辈子居无定所、托钵乞食为生,到处奔走教化群众,(也有一些固定的场所和供养,不过每年还是以到处YouXing四方教化为主),并取得当时的平民、贵族、国王各阶层比较一致的认同,建立了人数众多的教团,他的众多亲属包括他的妻儿也成为信徒。最后,于80高龄时,释迦牟尼在外出教化的奔波途中去世。其教义某种程度上反对当时婆罗门教的等级制度,以宣传无我无常、善恶因果、涅盘寂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为主。佛教的传播主要是靠群众和知识阶层学术力量为主,也受到上层的一些支持,但是,以出世为宗旨的佛教,相对其他宗教而言,与国家政权总保持一些距离,大体上,既无严重的对抗,也无过于密切的纠缠。
2,耶稣出生于平民之家,据说是一位木匠的儿子。他早年的生活记载不详。后来,他带领少数信徒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一带传教,并抨击当时的统治者和犹太教的某些戒规,得到了一部分群众的信任,也遭到当权者的一些忌恨,后来被当时的统治者残酷处死,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只活了三十三岁,终身未婚。其基本教义,是提倡信仰上帝,人人平等、博爱忍辱等。耶稣创立的基督教在相当长的时期为当时统治者所zhengya、迫害、排斥,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得到了统治阶层的肯定,影响越来越大,并借助于欧美基督教国家在世界的扩张,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
3,穆罕默德可以说出生于麦加一个中层家庭,原先较富裕,到他出生时已经破败,他出生不久就成了孤儿,是亲戚带大的。后来,25岁的穆罕默德认识了40岁富裕的寡妇赫蒂彻并娶她为妻,这个婚姻是穆罕默德一生的重要转折点,赫蒂彻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后来,穆罕默德独自在一个山洞冥想,据说天使下来给他启示,于是他开始创立并传播伊斯兰教。当然,他的传教与当时正统的宗教和统治者也发生了矛盾,受到一些迫害,因此他和他的追随者逃离麦加前往麦地那,在那里他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者。穆罕默德带领他的支持者袭击麦加的商队并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后来通过军事手段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胜利,穆罕默德亲自参加战斗,挥刀杀敌。并一手持剑,一手持经,以军事和宗教相辅相成,基本统一了阿拉伯。成功后的穆罕默德后来还娶了十几个妻子,除阿伊莎外都是寡妇,有些是被他杀死的敌人的寡妇。他的妻子中最著名的是阿伊莎,穆罕默德五十二岁时与她结婚,当时她才九岁。穆罕默德六十二岁时因病去世。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是要相信除真主安拉之外别无神灵,伊斯兰教还信仰“前定”,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变更,唯有顺从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愿。另外,伊斯兰教提倡教徒要行善止恶、施舍济贫等。伊斯兰教的传播基本上与伊斯兰国家的政治军事扩张紧密相连。佛教的基本教义有:
1、四谛:苦、集、灭、道。 ⑴、苦:生、老、病、死; ⑵、集:原因在于欲望与愚昧; ⑶、灭:修行; ⑷、道:解脱的手段与方法。 2、十二因缘:人的苦难是由十二个彼此成为条件的因果联系的环节造成的。
3、&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符合佛教规范作了好事,来世可得到好的转生与报应,否则会变成牲畜,堕入地狱。 4、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佛教的节日有:佛诞节、涅盘节、佛成道日。
基督教教义是:
1、创世说:宇宙和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全善、全智、全爱&。 2、原罪说:上帝所创造的人类始祖亚当、夏娃不听上帝命令,食伊甸园中禁果,犯了罪。因此,其后代生来就有罪。人们只有信奉救世主耶稣为了赎罪,才能求得死后永生。 3、天堂地狱说:人来到世界,只有信奉神,死后才能使灵魂升入天堂,否则被抛入地狱。 入教要经过洗礼仪式,教徒结婚要在教堂举行,由神甫主持。 节日主要有圣诞节、复活节和圣灵降临节。
伊斯兰教的教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天命观:认为安拉是独一的,能创造万物并能主宰一切 2、穆罕默德神化:穆罕默德是安拉所派使者,专门传达神的意旨,服从使者就是服从安拉。 3、相信来世:死去人的灵魂要接受审判,根据今世善恶表现进行惩罚。 4、&天堂&&地狱&观:今世行善死后可进天堂,反之则下地狱。 在宗教仪式上强调念功、礼拜、斋戒、天课、朝觐&五功&。 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
本文摘录于张澄基教授著《什么是佛法》。
《什么是佛法》演讲词乃张澄基居士应美国佛教会之请而准备。张居士精通梵文、西藏文、中文、英文、著有中、英文著作多种;现任美国State nsylvania教授,课务极忙。此文稿乃在张居士指导之下,由沈家桢居士整理写成。
节录内容:
我归纳比较的结果,认为佛法和其他的宗教有七个大不相同之点: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第一个不相同点:‘佛法否认教主造世界及最初的开始’。
所有一切的宗教,除佛教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的教主,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教主;教主创造世界,创zao人类,教主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
可是佛法却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创造世界万能全能的教主,因为佛法在基本理论上,根本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世界的最初开始。佛法的理论:‘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为其本身的假定罢了。
让我举一个例子来帮助说明。譬如讲今天这个演讲吧,大家都说,是八点钟开始,九点钟终了。所以我们说这个演讲绝不是一个最初的开始。因为显而易见地,在演讲开始之前,还有其他许多‘因果相续’关系的存在。八点钟以前,各位或在家中,或在其他地方,纷纷到这里来。这些都是在演讲会以前所发生的事。对这些事而论,八点钟的演讲是终了而不是开始。演讲会之后,各位又纷纷散去,坐车的坐车,走步的走步,这些都是在演讲会以后所发生的事。对这些事而论,九点钟的散会是开始而不是终了。因此‘开始’这个概念,只有在对某一特指事物而言时,方有其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最初的开始,或绝对的开始,是根本无意义的。
佛法和其他宗教第二个不相同点:‘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其他宗教,却绝不许可人成教主’。
佛教里有至高的佛陀,有菩萨,也有天神;但是佛教里的至尊的佛却与其他宗教的教主完全不同。要说明这一点,我想先对‘佛’下个简单的定义。通常我们简称释迦牟尼佛为佛。在历史学家的眼光里,释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余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在佛教徒的心里,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里佛教的创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里,释迦牟尼佛是万万千千,在无尽世界中,无量诸佛中的一位佛。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下的‘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覆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要凭自己的努力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
佛不仅是和其他宗教中的万能教主不同,释迦牟尼佛且告诉我们:这个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人原都具有。只有像平静的湖面上起了波涛,失去了明镜似的水面一样;人类恋著于外境及现象,与假定的诸般设想,为所谓生存、名利、情爱、权力疲于奔命,一直到老死,还不觉悟,因此埋没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无限的能力,不能同时达到最圆满的境地,不能从烦恼苦痛中解放出来。佛陀(释迦牟尼佛)说法应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导众生,开显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愿,是要使人人及一切众生都成为和自己一样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类及众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其他的宗教则不然。在其他的宗教中,其教主永远也不会希望他的信徒们和自己平起平坐的。
佛不以自己成佛为满足,他要人人成佛,也教导大家如何成佛。这一个一切平等、大智、大悲的怀抱,其伟大及深广处,确在一般宗教之上。总之,佛法是教人要有自尊自信,为使自己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为使一切众生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应该珍惜佛陀传给我们的教导方法,加倍努力,开显我们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成理智、情感、能力之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第三个不相同点:‘佛法是一个具有包含性和圆通性的教理,其他的宗教,却多半是具有排外性的’。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建筑在人人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上。因此在佛教中,找不出像基督教十诫中的第一条:‘你不可相信假神’之类的教义。基督教徒,以回教徒或印度教徒等等所信奉的神为邪神,回教徒或印度教徒,也认基督教徒的上帝为邪神。彼此都说,你不可信奉假神。问题是哪一个宗教的神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呢?这一个争端,竞致用战争去求解决,十字军东征,和基督教的新旧教战争,都是历史上的实例。佛教就没有这种毛病。佛法相信佛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所以没有排外和专横的气氛。进一步说:佛教的大包涵性与大容纳性,能包涵容纳一切宗教的教义。任何宗教中所讲的理论,佛法中都具足。但佛法中不共的高深道理,却有很多在其他宗教中找不出来。例如就慈悲救世这一点来说:佛教不但与其他宗教有共同的讲法,还进一步有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说法。广大菩提心和无尽庄严的菩萨行愿,以及甚深广大的空慧学,也是在任何宗教教义中找不出来的。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之法,自不能泥一。各种宗教与哲学,皆有其价值和功用,各种宗教,皆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与利益的作用。依循任何一种好的宗教,都可以使人在现世和未来世得到利益安乐。但如果要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那就必需要完成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的条件。佛法认为一切宗教,只有深浅的区分,颇少邪正的差别。对任何一个问题,佛法都有几种不同深度的解说,来适应各种众生的需要。佛法这种包涵容摄万象的特性,真是广大无边,不尽其际,难测其底。
佛法与其他宗教第四个不同点:‘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烦恼和有我见的;佛却是无烦恼的大自在解脱者’
一般宗教都说:如果人不信从教主,或是触犯了教主,教主就会发怒,会处罚人,甚至于会将他永远打入地狱受苦。在各种宗教的记载中,很容易见到教主震怒,降灾惩罚世人这一类的故事和训诫。
佛不会发怒,不审判众生;佛不会发脾气,送人入地狱。如果人会入地狱,那是他自己的业力,送他去的,决不是佛惩罚他而将他送入的。佛不但不送人入地狱,佛还要入地狱去救他出来!所以,佛法决不会恐吓人说:‘你不要冒犯佛陀,否则佛陀发了怒,就会送你入地狱’。相反的,佛法却鼓励人,入地狱去度众生。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这种精神的表现!
佛法与其他宗教第五个不相同点:‘佛教是mingzhu的,和重理性的;但其他宗教多半是独断性和ducai性的’。
因为佛法的基本教义,有其先天的平等性,宽容性和包涵性,所以在佛教史上,所表现的,只是宽容和mingzhu精神,与其他宗教的独断和不容忍精神,造成一个鲜明的对照。在佛教史上,固然没有宗教迫害和异端裁判等等事迹,而相反的,佛教和各宗各派,都有绝对自由的发言权,都可以随便发挥自己的意见,还可以批评其他宗派的主张。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是神圣不可过问的。教主的话,错也好,不对也好,教徒只许全部接受。但佛法却不然,佛教徒对佛陀所说的话,可接受或不接受。因为佛陀所说的道理,因佛教徒根基智慧的不一律,往往是多方面的;佛教徒可以接受佛陀所说的某一部份道理,而不接受其他一部份的道理。在佛经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向弟子及听讲的人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总是劝导听众,研究真理,注重理性,从没有用威吓强迫口吻或手段来叫人听从的。《妙法莲花经》上明白的载著:在佛要讲上乘难信的佛法时,竟有五千听众,自以为已经得到了解脱了的,不愿听讲,离席而去。佛陀不但没有发怒,追究或责罚,而只是说:‘他们机缘还没有成熟,与其听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业,还不如让他们离开,也是好的’这是何等包涵,mingzhu及伟大!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第六个不相同点:‘佛法的爱是无限的;其他宗教的爱,是有限的’。
佛法的博爱和大悲,则是无限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佛法的爱,不只及于全人类,而且及于全生物。佛法不但叫人要爱仇敌,而且叫人要爱异教徒。恒沙(印度恒河的沙,这是佛经里常常引用代表极多数的意思)众生,若不度尽,誓不成佛!进一步从哲理的观点来说佛法的爱,它是超越一切相的。这超越一切相的爱,和不可思议的空性合一,于了达一切法不可得中,无缘大悲,任运兴起;这个空悲不二的哲学,是佛教教义中,最高深最不可思议之处。这些教义,一下子是不容易懂的,但我想趁这个机会,在这里提一提,使各位有个印象。
西藏嘎马巴大师的‘大手印’原文中,有几句说明上述的教义,非常有力;
众生自性虽常为佛性 由不了知无际飘轮回 愿于苦痛无边有情众 恒常生起能忍大悲心 难忍悲用未灭起悲时 体性空义赤luo而显现 此离错谬最胜双运道 愿不离此昼夜恒修观
诸法与此心的无生空性,是法尔现成的。情感至极的同体大悲,也是本来具足的。悟证诸法空性时,大悲心会不假做作,任运生起,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被无明习气所覆盖,不能开显本具佛性的有情,佛陀自然会生起无比的悲心。佛之慧眼,见我们众生之本性,皆是佛性;因此佛本能地觉得众生的不成佛,是他自巳的不够圆满,所以他会自然地尽未来劫,去成熟一切众生,使皆完成佛道的事业。有修证的学佛人,能常常有‘我与诸佛同一体的’境界,而十方诸佛却时时刻刻在‘我与众生同一体’的境界中。唯有从这种高深的法尔境界里兴起的大悲与博爱,方才是平等的,无偏私的,最彻底的,最圆满的,和超越一切分别和限量的爱。
佛法与其他宗教第七个不相同点:‘佛法所教的往生净土,和其他宗教的永生天堂完全不同。’
一般不够了解佛法的人说:基督教祈祷上帝,死后登天堂,和佛教念佛往生净土,并没有什么不同,这话表面上看来,好像不错,但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其中有很大的差别。
佛教所讲的净土,却根本与此不同。佛法的宇宙观是无限的。大乘佛教,在开显诸佛广大庄严法界时,明白地说明宇宙的无限性。恒河沙数世界,也仅是无尽法界中的一粟罢了。所以其他宗教里的天堂,只有一个,而佛法中的净土,却多得不可思议。像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只不过是广大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中的一处净土罢了。进而言之,佛法中了义的净土,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东方,也可以即是这个世界。维摩诘经里说:‘心净则国土净。’你能自净其心,此土即是净土。所以往生净土,与投身这个世界,本质上并无不同,也绝对不是一切的终点。
佛法根据因果的原理。认为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无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将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后,还是要掉下来的。像仰天射箭一样,势力尽了之后,箭就又回跌下来。佛法的往生净土,是说凭借著你的善因,你就能够到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净土)里去而已。在诸佛宏愿的感应下,整个环境都能助修行。修行有了成就,依照你自己的愿力,并不一定永远住在这个净土,而是要到他方无尽世界去和再到这个世界来度脱众生。
综结的说:往天堂去享乐实在是有限宇宙论者的自私和消极的幻恋;而往生净土再去修行,则是无尽悲愿菩萨的方便庄严!
被转藏 : 1次
被转藏 : 1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部分中国人长得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