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空雷达手表好不好 好不好啊 属于什么兵种

一个老雷达兵的回忆
关于35团的历史故事
我是彭德地,一九六四年六月中旬从大连空三军司令部,选调到由沈空组建的成建制雷达连(任电台台长),调入35团
。从西安组建一直到七六年解甲回京,基本上都在三十五团工作。
关于三十五团旳历史故事,我非常同意周通国参谋长的建议,战友们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时代,大书特书我们在戈壁沙滩的共同奋战中,结识亲密战友的美好时光,记录那个蹉跎岁月的艰苦生涯,有欢乐也有艰辛。通过回忆过去,带着祝愿,展望未来,互相鼓励,传递正能量。让我们在今后有限的生命里,心情舒畅,身体健康,永葆革命青春,越活越年轻,岂不乐哉!
高祥林政委已经为我们做出榜样,发表了那么生动的回忆录,使我很受启发,所以我也想试图把我所经历的事,胡诌八咧的写出来,只是班门弄斧、抛砖引玉。让战友们见笑。
关于题目问题,我认为只能是从讲故事的角度,发表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我估计团史团里可能早就有了,35团元老:穆仕林团长、张德贵参谋长、夏世中政委(原政治处主任)、靳俊生后勤处长、技术处高、史主任等等老首长还健在,他们是真正的历史见证人,他们讲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团史。所以,我认为我所发表的故事,有条件的话,请这些老首长过目审查。
我想讲以下几个故事:
&&&&&组建35团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本世纪六十年代,在我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时期。
在国内,刚刚经过抗美援朝战争,祖国经济建设百废待兴。紧接着又由于天灾人祸,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物资供应紧张,人民吃不饱饭,甚至于有的地方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特别是河南有的地方还很严重,我们团65年入伍的河南战友中就有不少家人被饿死。虽然党中央采取了很多紧急措施,号召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渡过难关,毛主席带头不吃肉,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但是,由于灾情太严重,一时很难得以恢复。就在这个时期,六二年六月,逃往台湾的蒋介石又叫嚣反攻大陆。不断派遣各种高空侦察机,飞往大陆内地侦查,地面上派遣了大量小股匪特进行侦查骚扰破坏。党中央不得不派出大量军队赴福建前线备战,本人就随空三军被紧急派赴前线,组建空军前指作战。
在国际,当时形容国际形势最流行的名言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吃了苦头以后,更加变本加厉的对我国实施敌对政策,经济上实施更加严厉的制裁,军事上手持原子弹对我实施要挟,大量向台湾出售武器,从各方面给蒋介石撑腰打气;苏联政治上已演变为修正主义,我人民日报发表了“九评”,特别是赫鲁晓夫上台后,他们单方面撕毁援助合同,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带走图纸,迫使苏联在华的援建项目下马,给我们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印度在中印边境上制造事端,侵犯占领了我大面积领土,迫使我们不得不回击自卫;美国在越南发动战争,应越南胡志明主席的恳请,我们又派兵进行了抗美援越战争,使我空军入越作战人员遭受巨大损失。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的困难,还是国际上的军事要挟,都急需我们强大起来。怎样才能强大?如何强大?毛主席高瞻远瞩,提出“我们也要搞原子弹”。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就通过了核武器研制计划。这是新中国核事业的开端。同年2月15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向毛泽东报告工作时,第一次正式提出研制和发展核武器问题。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再次强调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就多次威胁,要动用核武器。
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挂帅,委托聂荣臻、贺龙、陈毅元帅主抓这项工作。正值此时,经过各方面工作,钱学森等一批海外专家,通过不同渠道辗转回国。党中央及时决定,在国防部内设立研究院,研发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即现在简称两弹一星)。并开始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修建一些基地和设施,建立试验基地。
为了确保核试验顺利进行,一九六四年初中央军委命令:国防科委和空军立即组建相应的核弹保障部队。
空军按照军委的要求,立即组建雷达部队部署在河西走廊,序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兵独立第三十五团,隶属兰州军区空军管辖。空军要求从几个军区空军抽调政治上强、技术过硬、保密观念强的精兵强将,本着对党和祖国高度负责的态度,按建制调往兰空,组建35团。并要求在六月底以前抵达西安兰空集结。
组建35团,对空军乃至军委都是一件大事,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搞核试验、搞两弹一星,如果没有雷达保障,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对兰空来说,更是一件大事。当时兰空所属部队很少,号称只有一师(25师)、四团(独4团、工程7团、雷达26团、航测团)三校(领航学校、通校、11航校)。新增加一个团,应该是举足轻重的大事。所以,兰空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这件事。
从防空意义上来讲,三十五团的组建布防,弥补了河西走廊乃至青海、宁夏、内蒙西部的空中盲区。也为后来两弹一星的多次实验,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估量的战略作用。更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所发生的珍宝岛事件、抵御苏联妄图进犯我国在中蒙边境屯兵百万的战事发挥了关键作用。
所以,如果说当时组建35团,直接现实意义是为保障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话,那以后对西北地区的防空部署更是意义重大;对相继的两弹试验和航天卫星发射更具有深远意义;对我军捍卫祖国具有千里眼顺风耳的深远战略意义。
我们可以自豪的说,
35团对我军在西北地区的防空作战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是为祖国立了大功的部队,是一支光荣的部队,是一支具有特殊作用的部队。
让我们高呼:35团万岁!
35团的组建过程和准备工作
根据空军的指令,雷达35团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于一九六四年的六月下旬至7月先后抵达西安集结。最早到达是:由济空抽调的穆士林团长和夏二奎政治处主任(现在的夏世中政委)、龚立英参谋长(68年调到乌鲁木齐)和靳俊生后勤处处长。以后,有北空抽调的陈双林政委、高仁山副政委和吕年华副团长,也陆续到达西安。
兰空领导对组建35团非常重视。杨焕民司令员和关盛志政委等首长曾多次接见他们,并向团领导交底。每位团的领导干部抵达时,都派司、政、后领导到火车站迎接,热情接待,妥善安排食宿,介绍风土人情。当年西安天气异常,刚刚6月中旬就已经很热了,还专门给他们的房间配置了电风扇(当时就算奢侈品了)。
紧接着,由沈空、北空、济空、南空、武空等部队抽调的成建制雷达连队,和从各部队抽调的团部机关干部也就陆续抵达西安。
我们连队是6月17日离开大连空三军,抵达沈空的,在沈空进行了思想集训和部分物资补给后,21日离开沈阳奔赴兰空。我们连除我是从空三军司令部抽调的外,其余人员都是从大连雷达十一团组建的。连长张文新(安徽人,58年兵)、指导员(辽宁人,56年兵)、副连长王友莫(江苏人,58年兵)、操纵长莫尊富(江苏人),司务长姓杨(河南人)。共六名干部,48名战士。我们电台除我外,还有五名报务员和两名电话兵,班长崔文举(61年兵,山东人)、老兵刘德泉(59年兵,和我同年兵的好哥们儿,河北武清河西务村人,)、曾少旭(60年兵,辽宁人)、李文普(61年兵,辽宁人)、李元利(63年兵,辽宁人),还有两名电话兵(其中有个姓杨)忘记叫什么了。
我们连是6月24日17.00抵达西安的。兰空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团首长到火车站迎接了我们,把我们安排在西安机场西边的空军通信学校招待所。我们到时已有其他兄弟连队住在这里。住宿条件和伙食安排的都很好。还有些连队驻在兰空西关招待所。团首长和机关干部被安排在条件较好的吴家花园招待所。
各连队的组建过程,大体上和我们连一样。
按照空军总部规定的时间,6月24日前,部队都已基本聚齐。25日晚兰空领导隆重地召开了欢迎大会,方升普副司令代表兰空领导,作了致辞,祝贺35团成立,欢迎同志们加入兰空大家庭。如果从概念上说,这一天应该是35团成立的纪念日,会后观看了电影《青年鲁班》。(如确切的说,8月1日是35团正式成立并授旗纪念日,这是后话。)
接下来,按照分工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根据兰空首长的部署,团领导召开了排以上干部会,宣布了新组建的团部机关和所属连队干部任职命令(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名单另附)。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要求按照分工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是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由于新组建的部队,特别是机关人员和连队干部,大都来自条件比较优越的内地城市,一下子要到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安营扎寨,干部战士的思想准备不足,一时难以接受,。兰空领导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很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
先是对排以上干部进行教育,讲解部队进驻青海、甘肃河西走廊的目的,当前的主要军事任务和其伟大深远意义,明确责任和使命;介绍青海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地理环境以及恶劣的气象状况,树立迎战艰苦环境的思想意识。
然后是组织全团指战员上大课。兰空政治部宣传处的同志,在作了充分的思想摸底的基础上,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和备课,除宣传部副部长亲自宣讲外,还挑选了口才和演讲水平很高的几位处长和老干事,给大家绘声绘色地作了报告,讲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中心思想是青海和河西走廊自然条件如何如何恶劣艰苦,要求大家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多次引用唐朝诗人王之涣凉州词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他们在讲解这首诗时紧密结合河西走廊的实际情况,把那里的艰苦情况描写的让人们听后毛骨悚然。比如讲到那里的风沙时,说一年只刮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讲到那里的干旱缺水时,说那里的人一生只有结婚时洗一次脸;讲到那里人烟稀少时,说汽车开一天见不到一个人.....等等。现在看来有些夸张,但对我们教育却很深,为我们做好应对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在以后面对的现实,没有感动特别的意外。还大致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在思想教育中,除了以上的艰苦教育外,兰空政治部保卫处还用了大块时间进行了保密教育。提出了非常严格要求。比如:进入驻地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许向家里写信,更不许泄露执行任务情况;不许在阵地附近拍照;不许和当地群众接触太多,更不许在当地搞对象;不许单人行动.....等等。使我们意识到,我们所执行的任务是非常机密的,所去的地方也是非常神秘的。
其次是军事上的准备。对于雷达部队来说,最重要的是雷达的布点和阵地的选址,这是当时军事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首要任务。当时组建35团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保障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安全顺利爆炸成功,防止美帝和苏修的干扰破坏。雷达部队要百分之百地完成我机导航和监控敌机入侵。所以,在这之前,兰空司令部已根据任务的需要,在军用地图上大致标出雷达站的布局,也已经派有关部门的参谋人员,到河西走廊和青海北部进行了实地勘察,指定了大体位置。根据所标出的布局,确定了全团共需12个雷达(站)连队。
团领导根据兰空首长的意图,确定各连队的编制序号。自东向西分别为:青海部分:海晏站命三连进驻;德令哈站命九连进驻;格尔木站命十连进驻;花海子站命十二连进驻。河西走廊部分:民勤站命二连进驻;鼎新站(即酒泉基地十号)命七连进驻;临泽站命六连进驻;金塔站命八连进驻;玉门镇站(当时叫16站,我所在的站)后改四连进驻;安西站命五连进驻;敦煌站命一连进驻;马连井站命十一连进驻。
团部设在嘉峪关市。地址选在早已下马的原三九公司(现在的酒泉钢铁公司)废弃的一片工棚里。
待到连队到齐后,由兰空司令部郭参谋长带队,有司令部作战处和雷达兵处的有关人员,分别带领35团正副参谋长、作战股正副股长、参谋和政治处、后勤处、技术处的有关人员以及各连正、副连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实地定点定位。每到一个站点,所命进驻连队的领导在兰空和团领导的指导下,选定本连的具体阵地,并在夜里零点利用罗盘对照星空方位仪确定雷达的位置。
现在看来,根据当时所担负的军事任务,雷达站点的选址是很科学的,很合理的。当时雷达的回波半径在250至400公里左右,雷达站点相连后,直到马兰试验基地靶场,几乎是没有盲点,衔接无缝。
再次就是装备和后勤物资的准备。
装备主要是雷达、电台、发电油机三大类。雷达是根据所担负的任务配发的。当时常用雷达有406、407、PO20、513、514、843等。我们连配的是407
。电台配的是电子管大功率发射机和7512电子管收信机。发电机是国产柴油发电机。除外,每个连队还配备一辆解放牌大卡车。这些装备都是上级直接拨发下来的,早已存放在兰空的一个很大的仓库里,只是需要各个连队领出后单独存放在一处,以便装载火车时集中搬运。
后勤物资的准备非常零乱。大到钢架房、帐篷、苇席、土木工程工具,小到厨房厨具的锅碗瓢盆,生存、生活用具无所不有。
购买或领取这些大量的装备和物资,都需要本连的干部战士亲自去搬运。西安六月底,特别是七月的天气,已经是很热的季节了,每干一次活,都会大汗淋漓,在准备期间不知要干多少次这样的脏活累活,但是,大家没有发牢骚或叫苦叫累的,反倒感到心情很愉悦快乐。
经过认真准备工作,已大体就绪,只等一声令下,开赴祖国大西北去战斗生活。
成立雷达35团的授旗大会
1964年8月1日,正值迎接我军建军37周年之际,兰空隆重地召开了成立雷达35团授旗大会。
这一天,兰空大院内的大礼堂,周围彩旗招展,一派节日景象。
上午8点,团部机关人员和各连队准时整队步入礼堂。
兰空礼堂不大,也就是一千人左右的位子。但那天布置的相当漂亮。主席台的后幕上分别挂着国旗和八一军旗,两侧插着各色彩旗,中间摆放一个用绿色军毯覆盖的长条桌,其后是供首长入座的八把椅子。主席台的前上方,悬挂着大幅横标《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兵独立第三十五团成立授旗大会”》。
进入礼堂后,各连队就开始互相拉歌。不知道是那个连先起的头,反正紧接着就沸腾起来了。“唱的好不好!妙不妙!再来一个要不要?”;“指挥连!来一个!”......此起彼伏,整个礼堂充满了朝气蓬勃、斗志高昂的气氛。
不一会,礼堂电铃响起,会场立即安静无声。兰空杨焕民司令员、关盛志政委、袁学凯副司令员、方升普副司令员、刘镇副政治委员、刘光汉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等首长和35团穆士林团长准时步入会场,并在主席台上就坐。大会由兰空方副司令主持。方副司令宣布:空军雷达兵独立第三十五团成立授旗大会开始!全体起立,唱国歌!
紧接着方副司令宣布中央军委关于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兵独立第三十五团》的命令,接着又宣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关于“任命穆仕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兵独立第三十五团团长;任命陈双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兵独立第三十五团政治委员”的命令。再下来就宣读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杨焕民关于三十五团副团长、副政委、参谋长、政治处主任等领导班子的任命命令。
然后,方副司令宣布:授旗仪式开始!杨司令员将“八一”军旗展开高举,由穆团长迈着雄健的正步上前接旗,先一手拉住军旗的一角,方副司令又宣布:全体向军旗敬礼!&&
礼毕!穆团长从杨司令手中接过军旗。接下来,紧接着由穆团长作了表态性的发言,之后杨司令员作了报告。最后全体起立高唱军歌,授旗大会结束。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崭新的战斗部队的成立,我们步入一个新的大家庭。
参会人员心情激动,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体会到,今天的大会开的特别好,太感动人了。会议时间不长,形式非常特别,参加一个新组建单位的授旗仪式,绝大多数同志是第一次看到这种阵势。会议的每一项议程和环节,都含有很深的寓意,都在激励大家不论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们都会在党的领导下、在军旗的指引下奋勇前进!
8月3日,除先期已开赴河西走廊的几个连队外,还有部分连队和团机关人员,分别乘坐两个专列,奔赴大西北。一个专列由吕副团长带队,带着4个雷达连队,开赴青海;另一个专列满载团部机关人员、指挥连和部分雷达连,直奔河西走廊。
在戈壁滩上安营扎寨
&& 在进行各项准备工作的同时,兰空有关部门和团司令部、后勤处共同安排铁路运输事项,调度车皮、组配军用专列。
&& 根据连队任务的需要和准备情况,在不同时间随时安排专列运送出发。我们这个专列就是出发比较早的之一,共装载四个连队。每个连队7-9节车皮,除一节闷罐车皮供全连干部战士乘坐外,还有分别装载雷达操纵车、雷达天线(有的需两节车皮)、油机车、运输卡车、电台及办公器材、钢架房和其他生活用品的平板车皮。我们乘坐的专列是由八连、四连、五连和一连组成。这几个连队都在7月4日前后将本连的器材和物资装载完毕。
&& 1964年7月5日部队休整。下午接到通知:明天(6日)中午开拔,10点以前部队必须前往火车站货运站集结
。当天晚上,由于天气太热,特别是心情激动,憧憬着新的战斗任务,联想并恐惧着大戈壁艰苦的生活。好多战友几乎是一夜未眠。
&& 7月6日早晨,大家都很早起床,整理自己的行装。7点早餐,8点乘坐大卡车出发前往西安火车站的货车场。9点多到后,找到本连所乘的闷罐车皮。车厢内用木板搭成两层,在木板上,铺了很厚的麦秸秆,供大家睡觉保暖舒适。在一个角落里放了一个铁桶,供大家小便用。在车厢两端的顶部分别挂着两盏煤油马灯。车厢的推拉门前放置一个用木条钉的简易小梯子,全连人员有序上车,按操纵排、电台、油机班、炊事班、行政人员的顺序,在指定的位置放置背包和行李,由各班班长组织大家铺好寝具,待命出发。连排干部一起到平板车皮再次检查车辆和物资装载固定情况,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万无一失。一切就绪后,已是11点多钟,团后勤处的同志送来午饭,有一筐馒头和一桶菜,还有一筐碗筷等餐具和半水桶菜汤。司务长和炊事班班长忙着给大家分发饭菜就餐。
&& 12点整,火车一声长笛,列车徐徐开动,奔赴大西北的征程已经正式开始。连长、指导员把横在车门的两根木杠,交叉式的牢牢捆绑固定在车厢门口,由于车厢内温度太高,车门还在敞开着,车开起来后还有些凉爽舒服,战士们也很是兴奋,争先恐后、指指点点地观察着外面大自然美好的风光。
&& 我和战友们一样,沉浸在欢乐和梦想之中。留恋这美丽而古老的城市。我在日记中是这样写的:“今天离开了这古老文明的都市—西安城,虽然逗留时间只有十几天,天气也太热,更没有我曾战斗生活过五年之久的大连舒适美丽,但是这一离去,还不免有些恋意。我喜欢这儿的城墙;喜欢这儿的古代建筑;喜欢这儿方正的街道;我更爱这儿勤劳而待人热情的人们。虽然我喜欢这儿的一切,但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不得不离开这里,奔向更艰苦的大西北。”
&& 列车离开西安市进入郊区,继而经过咸阳、武功等城市,列车所经过的两旁,田野秀丽,郁郁葱葱,好一派美丽诱人景色。天色渐黑时分列车停靠在宝鸡车站,在这里的兵站用了晚餐。餐后上车休息,列车继续西行。前行的路上,车外一片漆黑,偶尔看到一点灯光也就一闪而过,只是感到车内的温度是越来越凉了。
&& 大多数战士都在熟睡中,我和指导员值班,在车厢门口聊天张望。忽然发现前方灯光逐渐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多,我们就预感到是个大城市。不一会就看到兰州车站的牌子。看了一下手表是7日凌晨0时多一点。在这里不停留,继续前行。此时也正值其他干部换班,我们就休息了。
&& 一觉醒来,已是早九点多,火车停靠在打柴沟车站,在这里的兵站吃早餐,确切地说也是早中餐合并为一餐。餐后,火车就开始爬坡了,准备过坡度最大的乌鞘岭隧道。列车用两个机车,前边拉,后边推。就这样,行进速度还是非常慢,战士们形容说就像老牛拉破车,一点不为过。出了隧道,查看地图,已进入古浪地域。外面正下着毛毛细雨,往山上看是白皑皑的雪山;往山下看,在云雾缭绕中,看到了零星的帐篷或毡房,也看到了好像朵朵白云的羊群,一派大好风光。
&& 列车下山后,行走不长时间,就越走越荒凉,开始进入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的戈壁滩。这些地方,满视野的鹅卵石,寸草不生,干渠纵横,荒无人烟,没有生机。走在这里,心灵受到极大刺激,气候干燥,口鼻干裂,身体已感到很是不适。
&& 列车到武威已是傍晚。吃了晚饭,继续西行,正式进入河西走廊。在这个“走廊”里,我们整整走了一宿一天。夜间行车,外面漆黑,想看点亮光都没有,好不容易看到一处有几盏昏暗灯光时,也是一座只供会车的无名小车站,有时我们的列车要在像这个一样的小车站,等待会车,一停就是几十分钟,夜间还不算什么,白天实在让人心急火燎。
&& 经过河西堡、山丹、张掖、临泽,天色渐亮。8日上午,到了一个当时特别神秘的叫“清水”的车站。这就是今天通往酒泉发射基地的火车支线起始站。我们在这里吃了上午餐后,继续前行。到酒泉火车站,列车停了很长时间,原来是甩下同一专列的八连车皮。我们继续向西,到晚上8时左右抵达玉门镇,列车卸下我们连的车皮。由于天黑,什么事都不能干,我们只好就在车里休息了。寂寞的玉门镇,四处黑洞洞,只有蚊虫横行。好不容易熬到天空破晓,迎来7月9日。
&& 亲爱的朋友们,你可曾记得7月7日至9日,是个什么日子吗?
&& 它是每位志士青年全国统一高考、金榜题名的黄金时刻;也正是我们这些奔赴戈壁沙漠的战士,运行在闷罐车厢之中的时刻。
&& 在这些车厢之中,有些是早年毕业的老大学生,有些是为了国家安全失去高考机会而从戎,还有些是家境贫寒、无资无能高考的“梦想”大学生。
&& 然而,亲爱的同胞们!请你们不要忘记:
&& 他们是革命的“一块砖”,要为扎根大西北,献了青春献终生,
&& 他们为了守卫祖国的兰天,而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傻大兵”。
&& 早晨,大家简单的吃了一些自带的干粮,就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卸车和搬运物资繁重工作。
&& 我们连的阵地,早已被兰空首长在军用地图上,定格在玉门镇东北方向10公里的戈壁滩上。阵地东西两侧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南方是祁连山脉的雪山和其脚下的少量农田,北边有大片田野和稀疏的土房人家。
&& 当我们用唯一的交通工具——一辆解放牌大卡车,无数次的往返,把全部“家当”,搬运到阵地后,天已经黑了。连长立即布好岗哨。炊事班的同志用远处水渠里的雪山浑水,给大家煮了些面条,作为晚餐。然后,大家齐心合力很快搭建了两顶帆布帐篷,和衣而眠。
&& 第二天,连长、副连长、操纵长和我,按照分工组织战士组装机器设备,大家紧张有序地安装雷达天线、架设电台、为油机房挖掘地壕、固定雷达车、调试仪表、开通电台、铺设电话线等等。同志们情绪高涨,干的热火朝天。
&& 指导员和司务长到北边农村找地方联系住处。经联系,北边正好是玉门镇城关人民公社所在地,他们对子弟兵非常热情,同意腾出一排办公用房,给我们当连部办公室和部队宿舍,腾出一间仓库当食堂。当得知这一消息后,同志们都特别激动,真正感受到军民一家亲的温暖,总算有了个“家”。当天晚上我们就都入住了。大家睡了个好觉,消除了几天来的旅途疲劳。
&& 玉门镇这个地方,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是个重灾区,人们缺吃少穿,也发生过饿死人的现象。大伤了元气,恢复起来很困难。到我们去的时候,人民生活仍然很艰难。64年虽然麦子长势很好,应该是个丰收年,但还不到收割时分,老百姓仍然吃不饱饭。当地人不种菜,也不习惯吃菜,最好的饭就是面条上泡点醋,而且也只有男人才能吃得到,女人喝点稀的而已。那时当地人住房也非常简陋,干打垒的土房,四周没有窗户,只有在朝南方向的墙顶上留一小洞,得以进点光线,房顶用树枝或麦秸秆覆盖,上面再糊上泥巴。屋内基本上没有家具和陈设,有一土炕,但炕上只有一堆破棉絮或羊毛线织的片片,以供御寒。很多人家没什么衣服,甚至于全家人只有一条裤,谁出门谁穿,十多岁的男孩可以全裸到处行走;我们到阵地的路上,曾看到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只有上身披一件东西,下身躶体,到合作社买东西,看到我们立即到芨芨草堆后面躲起来。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见多不怪。
&& 在阵地上,经过大家日夜奋战,用了两天时间已基本就绪,雷达天线竖起来了,并试开机运转起来了,虽然不是很顺利,但总算慢慢转入正常扫描了;我的电台,发射机正常,收信机故障挺多,经过一天多的逐段线路检查,也总算排除故障;有线电话架线完成,并与玉门镇电话局连通“上空”(一种压倒一切电话的军用特殊呼号)专线;油机潜入地下,并正常供电。
&& 紧接着就全员出动,打土坯,盖钢架房。分头到几百米外的地方拉黄土,去买麦秸秆,从农田边上的水渠里拉水,从公社借来土坯模子。然后,就开始正式干起来。白天的戈壁滩,日头暴晒,紫外线非常强烈,有好多战友脸部和后背都晒出了大泡,到晚上收工时,我们台的刘德泉同志后背的水泡都连成一片,晚上不能仰着躺,只好趴着睡觉,到第三天时,背后扒掉一大张人皮。大家都为他感动。
&& 经过几天的奋战,阵地上盖起了两个钢架房,一个房子作为夜班人员的休息室,一个当作办公室兼会议室。阵地周围平整土地,简单的拉起了铁丝网,像模像样地形成一个雷达阵地。
&& 全连从上到下,一鼓作气,经过五天的紧张准备,于7月中旬,已经具备正式担负战备任务的条件。
&& 8月9日,团指挥所向全团发出第一次指令,从即日起,各雷达连按规定的时间开机警戒,正式担负战备任务。
&& 我们也将在这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也将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锻炼人、考验人、培养人。
雷达35团在保障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中的作用(一)
第一次地爆原子弹
&& 早在五十年代末,我国就在大西北的一些偏僻地区,逐步建立起原子弹研制工厂和试验基地,从而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敌人的极度惊恐和高度重视,不断派遣飞机窜入我纵深地区侦察照相和空投特务,妄图获取我方重要情报,加以破坏。为了保卫上述要地的安全,从1960年开始,空军就在上述要地及其周围部署雷达,为保卫原子弹的研制、试验提供雷达保障。1964年8月中旬,空军雷达兵35团就已担负战备任务。
1964年10月,中央决定首次核试验,采取塔爆方式进行。
&& 第一颗原子弹是两个人合抱那么大的铝合金球体。10月14日18时30分,开始吊装上塔。19时20分,原子弹吊装完成,静卧爆室。
&& 10月16日零时,在原子弹即将试爆前夕,雷达35团所属雷达站全部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雷达全部开机,团、连主要指挥员和一号班全部入位,严阵以待,组织雷达严密对空警戒,并专门分配雷达对核爆炸的回波实施定向监视和跟踪观测。团长穆世林带领参谋长、副参谋长及团部与作战有关的股、室人员都集聚在指挥所,各就各位,全神贯注的格尽职守。
&& 10月16日早5时,开始接雷管,整个插雷管的过程,花了3个多小时。确认全部雷管插好,并导通无误后,工作人员才锁好爆室,一起坐吊篮撤下铁塔。
&& 10时30分完成各项工作、一切均处于良好状态后,一直陪在现场的核试验基地的各级领导和塔上工作的作业队科技人员,才一起离开爆心区。
&& 机场上,14架担负取样和剂量侦察的飞机已经做好一切准备。雷达系统对数百平方公里禁区实行了周密、严格的空中警戒。兰州军区和新疆军区的空军部队奉命进入了战备状态。
&& 14时30分,张爱萍、刘西尧等进入距离爆心约60公里的白云岗观察所。全试验现场都在等待起爆时间和试验结果。罗布泊一片寂静,耸立在爆心区的102米高的铁塔,如同钢铁巨人托举着将要爆炸的核装置。
&& “零时”(起爆的暗语)前30分钟,核爆现场指挥张震寰下达第一次口令,引爆控制系统设置的两道保险解除。倒计时15分钟准备,又发出第二次口令。远在60公里的白云岗现场的所有人员背对爆心卧倒,堑壕里的人蹲下,只有张爱萍副总长一直向爆心铁塔的方向站着。
&& 10月16日14时59分40秒,“零时”,这是张震寰发出第三次口令,操纵员韩云梯按下最后一个按钮。
&& 报时员史君文立即开始报时:“10、9、8、7、6、5、4、3、2、1——起爆!”
一道强烈的银光闪过。因为声波传递的速度慢,“起爆”令响几秒钟后,听到隆隆巨响,只见铁塔处已经出现一个巨如太阳的火球向上翻滚,一个蘑菇状烟云随即矗立在场区中心。现场一片欢腾。
  张爱萍拿起话筒,立即向北京报告:“报告总理,我是张爱萍,成功了!已经看到了蘑菇云!”
&& 周恩来异常激动地说:“好!我马上报告主席!”
&& 毛主席得知消息无误后,他很快让周总理向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的同志们宣布这个消息,并在当晚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消息。
&& 后来毛泽东主席曾风趣地说,应该给赫鲁晓夫同志发个一吨重的大勋章。因为赫鲁晓夫正巧在我国原子弹爆炸的前一天下台。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首要问题是空中取样问题,当时无国外资料可供参考,科学家和空军部队指挥人员经过多次讨论,认为飞机穿烟云取样的时机、高度和部位,既决定着取样的好坏和质量的高低,也关系着机上人员和飞机的安全。最后空军副司令员成钧与张爱萍副总长商定:取样飞机在“零时(即爆炸)”后30分钟,在高度8000米穿烟云,第一次穿烟云后,由机上科技人员根据安装在飞机上的计量探测仪器指示的伦琴数据和爆心的温度,决定飞机再次进入的高度和穿烟云的部位。
&& 我雷达团在整个核试验过程中,曾多次进入一等战备,圆满的完成了军委、空军各级领导人的专机航班飞行;顺利地引导飞机对原子弹部件、物资、设备的空中运输;特别是为空投原子弹飞机和装载氢弹飞机的指挥引导,提供了可靠的雷达情报保障,为核试验成功做出了可贵贡献!
特别是7连更是首当其中,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后,荣立了集团三等功。
&& 我们四连由于处于河西走廊的关键地位,在第一颗原子弹地爆过程中,多次保障了重要机组安全顺利飞行,及时准确地上报坐标点数,也被荣立了集体三等功。还有几位同志分别立功、授奖。
&& 由于核试验和战备的需要,接到团部命令,要我们连于1965年3月20日撤收转移。经过7天艰辛的摩托化行军,于27日到达离罗布泊最近的前沿阵地——芒嘊。29日24点正式担负战备值班。在以后的1965年5月14日又很好地保障了第一颗空投原子弹的战斗任务(这是后话)。
&& 在新阵地刚刚安顿下来,本人4月24日又接到团部命令,要我5月4日到团部报到,另有任用。5月1日离开连队,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只好在“道班”等待顺道车搭便车。5月6日到团部报到,被任
雷达35团在保障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中的作用(二)
&& 第一次空投原子弹
&&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壮举。然而,由于当时采用的是“地爆”方式,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核反击能力,因此,使用飞机投掷原子弹,实现“空爆”,被提上我国核试验的议事日程。
&& 当时成立了第二次核试验委员会。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为主任委员,空军副司令员成钧等9人为副主任委员。
&& 1965年春节刚过,距我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还不到4个月时间,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就向空军下达了空投原子弹的试验任务。空军党委把原子弹空爆任务交给了航空兵独立四团。领受任务后,独立四团立即抽出精兵,确定了机组人员。由在朝鲜战争中参加轰炸大和岛的二等功臣李源一副团长担任第一飞行员,于福海担任第一领航员;刘景新担任第二飞行员,张公祥担任第二领航员;孙兴福担任通讯员,韩惠安担任射击员。
&& 1965年2月18日,机组人员进驻基地,进行投弹前的飞行轰炸训练。用水泥训练炸弹和梯恩梯炸药的模拟冷爆弹代替原子弹进行空投训练。
&& 在当时科学技术条件下,史无前例的空投核弹,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气象学、动力学、运筹学等多种科学知识,尤其是首次运用光学瞄准,既无成功经验借鉴,又无任何资料可供查询,真可谓困难重重。平时投普通的航空炸弹,在靶心200米以内就算优秀,可是投原子弹要求就高了。因为在靶标周围,每隔一定距离都修建了房屋、铁路、桥梁、地下工事等,放置了车辆、舰艇、飞机、坦克、大炮等各种兵器,组成了效应物群,以检验原子弹的冲击波、光辐射、放射性沾染的杀伤力和破坏力。因此,必须把原子弹投到靶心100米内,才能保证获得科学的数据,达到周总理提出的“一次试验、全面收获”的要求。
从1965年3月初开始,实验基地上空终日涌动着恶劣的气流,飞机颠簸、抖动得非常厉害。从万米高空看去,直径200米的靶标只有5分硬币大小。飞行时靶标在瞄准镜中辗转腾挪,很难套定。在训练遇到困难的时刻,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袁学凯、副政委刘镇亲自来机组安慰大家。随着正式投弹的日子越来越近,经过大家刻苦训练,成绩也越来越好。在训练期间,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将军还特意从指挥部来到机组,看望大家,并传达了周总理和军委首长的亲切问候。
&& 4月28日,根据核试验总指挥部决定,为检验各参试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模拟空投原子弹的总预演。李源一机组驾驶图-16型轰炸机,载着一枚与原子弹重量、外形相同的“冷爆弹”,满怀信心冲上蓝天。到达目标区后,大家进行了科学分工,有的负责高度,有的负责速度,控制飞机的颠簸和摆动,保证于福海的瞄准不受干扰。靶标被于福海死死锁定后,他果断地按动了发射钮,冷爆弹向靶标准确地落去。后来,根据雷达测定,冷爆弹的空中爆炸点距靶心96米。冷爆弹投掷成功,预演成功大大增强了参试人员的信心。标志着可以进行原子弹实弹投掷了。
&& 1965年5月14日7时54分,直接指挥这次核试验的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将军下达了起飞的命令:空投核试验正式开始,李源一机组驾驶着这架我国当时最先进的战机,挂载着原子弹,腾空而起,直奔试验场区,飞向靶标。
&& 我团所有雷达全部开机,进入一等,一号班值守,监视战机的每一个标点。飞机完全按照预定的航线毫不偏离的正常飞行着。
&& 为了确保原子弹投掷万无一失,指挥部事先确定了轰炸机要三次进入靶标区的投弹程序。
&& 第一次进入,进行目标搜索,概略瞄准。李源一打开自动驾驶仪,把飞机交给于福海,叮嘱他说:“我和刘景新一定把高度、速度保持好,你放心大胆地瞄准!”于福海接过飞机操纵,进行瞄准,迅速求出了投弹诸元,报告:“航向270度,偏流负2度,中间风修正80米,投弹角34.8度,没有发现靶标有偏离的趋势。”
&& 于福海报告后,机组人员互相报告各自情况。李源一:速度好,偏流对,飞机平稳。刘景新:航向和高度都很准确。张公祥:原子弹温度正常,设备良好。于福海计算的投弹角和我计算的完全一样。
&& 第二次进入十分顺利。
&& 第三次最后一次进入,一切正常。
&通信员孙兴富发出了“投弹请示”。
&& 地面指挥员、空军副司令成钧批准投弹。爆炸时间定在10时整。
&& 投弹总开关、原子弹电源、自动投弹器、弹舱依次被打开和接通。9时59分10秒,于福海操纵瞄准具,使观测角和投弹角准确重合,电路接通,原子弹脱钩而出。轰炸机减轻了重量,突然向上窜了一下。
&& 于福海向外一看,乳白色的原子弹在阳光下亮闪闪地直向靶标落去。他又在瞄准具中观察了10秒钟,十字标线仍然死死压着靶标,丝毫没有偏移。
&& 于福海很有把握地报告:“没问题,肯定可以投进去!”
&& “立即关上遮光罩,全速前进!”李源一高兴地发出命令。轰炸机加大油门,增速到950公里每小时,争取远离原子弹爆炸中心,获得最大安全系数。
&& 轰炸机座舱中玻璃上的遮光罩刚刚拉闭,便有一阵耀眼强光闪来。光焰刚过,于福海忍不住摇开遮光罩向靶标看了一眼,只见靶标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火球,仿佛是太阳落在了脚下。
&& 隔了片刻,大家都忍不住往下望去:靶标不见了,机翼下是一片汹涌壮阔的火海,乌黑的浓烟从火海中不断翻滚而出,越聚越多,飞速升腾着。
&& 根据雷达测定,这次原子弹爆炸点距离靶心只有40米!
&& 轰炸机返航时从试验区侧面掠过,他们看见核爆炸特有的蘑菇云已经形成。大家一言不发,静静地欣赏着那壮观的奇景,直至把蘑菇云远远地甩在身后。
&& 坐镇指挥的成钧副司令员通过电台向机组人员兴奋地说:“周总理刚刚和指挥部通过电话,总理说你们工作很好,祝你们安全返航,回去好好总结经验。”
&& “明白!明白!”机组人员激动无比。
&& 原子弹空爆成功后,5月30日,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在北京接见了参加试验的代表李源一、于福海等人。
&& 空军党委给试验机组记集体一等功,李源一和于福海荣立一等功,其余4人荣立二等功。
&& 原子弹空爆成功,标志着中国彻底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核垄断,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
(未完待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防兵属于什么兵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