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什么人呼吸念佛法一定能往生生

净土法门:往生的条件非常简单_佛法_悟真网
您当前的位置:&>&&>&
  & &2014大经科注274集恭录  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轮回过日子,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太殊胜了,这个法门能够帮助我们永远脱离六道轮回。  往生的条件非常简单,q益大师说“信、愿、持名”四个字,这四个字我们做到了,必定得生。第一个条件,“信”,决定相信,相信佛的话是真话,决定不会欺骗我们,西方有极乐世界,要相信真有;第二个,要相信真正有阿弥陀佛。有这两个条件就能往生了。q益大师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我们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我们愿意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是“愿”,真正相信,有恳切的愿望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条件具足了。  念佛,念佛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品位。念佛功夫深,品位高;念佛功夫浅,品位低。没有念佛功夫,临命终时一念十念往生,这是下下品,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下下品也好,为什么?不退转了,这个不退转可不得了。三种不退,第一种刚才说了,不堕凡地。  【解】“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  这个品位高了,不会退到阿罗汉,这叫“行不退”。他发菩提心,他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他不会退到声闻。四圣法界里头“声闻”、“缘觉”是二乘地,他住在菩萨,再提升是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他在这个地方修行,地位就高了。  【解】“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  念念都流入。“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就是如来所证得的智慧,所以也叫“如来果海”。没有证得“如来果海”之前,都是因地。菩萨也在因地,很贴近了,阿罗汉比较疏远一点,念念都向“无上正等菩提”,向“无上道”,这个叫做“阿@跋致菩萨”。  “阿@跋致”是三种不退,我们一般讲他是什么身份?法身菩萨。他住在什么地方?实报庄严土。在娑婆世界就是华藏世界,阿@跋致他住在华藏世界。密宗里面所说的“密严”世界,也就是华藏世界,也就是极乐世界,同处不同名号,异名一处,一般称为“一真法界”,就是指的“阿@跋致”。法身菩萨所住的实报庄严土,他在这个地方等待成佛。  我用“等待”两个字,为什么?这个地方没有办法用功,为什么?法身菩萨无明断了,无明是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他怎么修?我们要破身见,你看,有身见好修,要破边见,确实有二边的概念、对立的概念,法身菩萨没有了,他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修什么?没的修了,为什么还不能称“无上正等正觉”?烦恼是断掉了,习气没断,习气可不好断。“习气”是什么?佛在讲经的时候有个比喻,让我们有个概念,佛用酒瓶做比喻,盛酒的瓶子,酒倒干净了,确实没有了,闻闻还有味道,这个味道叫习气,这个味道没有办法断掉的,只有一个方法,把它摆在那里,瓶盖打开,半年一年之后再去闻,没有了,就成佛了。所以他到那个地方去等,等到习气完全断干净了。佛告诉我们要多长时间?不是一年、两年,不是一劫、二劫,三个阿僧祗劫。所以通常大乘教里头,讲成佛要“修三大阿僧祗劫”,不是说我们,我们是无量劫,三个阿僧祗劫是说实报土里面的法身菩萨。  菩萨有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有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个位次从哪里来的?习气厚薄不一样,愈往高的地方去习气淡薄,愈往下面习气很浓厚,是这么样分的。所以这个法界一切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没有差别,智慧、神通、道力,几乎都是平等的,只有证得“妙觉果位”,时间早晚不一样,习气薄的很快就证得,习气浓厚的时间就比较长一点,是这个意思。所以“第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  【解】萨婆若海,此云一切种智海,即如来果海。  阿罗汉证得的“一切智”,菩萨证得的叫“道种智”,佛所证得的叫“一切种智”。这三种智慧,实际上都是自性本自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我们有障碍把它障住了,障碍去掉它就出现了,执着障碍“一切智”。  “一切智”是什么?“知法总相”,一切法的总相就是空,知道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再执着它了,这个是“一切智”。  第二种,“道种智”,“道”是道理;“智”是智慧;“种”是种种,就是万法。知道一切万法是怎么来的,所以“一切智”知“空”,“道种智”知“有”,知道惠能大师最后说的一句话,“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道种智”知道万法从哪来的,“一切种智”就全知道了,“一切”就是“一切智”,“种”就是“道种智”,“一切”跟“道种智”就是说“理、事”全知道,“空、有”完全知道了,通达明了,没有障碍了,这种智慧才能教化众生、普度众生,为什么?你一切没障碍了。  下面说证得“一切种智”的人。  【解】别教须登初地,圆教至初住。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方能双舍二边,  “二边”就是“空、有”两边。“空、有”两边都放下了,这叫“中道”。  【解】全归中道,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足见念不退之难证。  “念不退”,《华严》是圆教初住菩萨证得了,叫“法身菩萨”,别教要初地。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称“法身菩萨”。法身菩萨的等级有四十一个,四十一个等级都叫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在理上讲是平等的,在事上讲,刚才说过,“无明”厚薄不一样。“无明”浓厚的地位就低,“无明”薄一点就往上升,到等觉还有一品,一点点,那一点点断掉了,实报庄严土没有了。换一句话,实报庄严土也不是真的。没有了到哪去了?回归常寂光了。  常寂光是法身,所以在实报土里头是报身。到常寂光这才证得法身。真正证得法身,法身没有相,法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常”就是不生不灭。“寂”,清净寂灭,就是它没有染污,它没有动摇。“光”是光明遍照,或者是普照,都是一个意思。它是一切法的理体,一切法的本体,一切法从它而生,它本身不生不灭,所生的一切法都有生灭,这个诸位要知道。  实报庄严土,你看它有生有灭,它不是刹那生灭,有缘它就现相,所以通常我们不叫“生灭”(“生灭”对阿赖耶讲的,对自性不讲“生灭”,自性不生不灭),讲“隐现”,有缘它现相,没有缘相就不见了。“隐”,“隐”不能说灭,“现”,不能说生,所以叫一真法界,这个是有形相最高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极乐世界。一切诸佛报土,诸佛如来的报土,跟西方极乐世界,实在说无二无别。极乐世界的殊胜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这桩事情一切诸佛报土里头没有,只有极乐世界有,所以显得它特别殊胜。  下面说的,“足见念不退之难证”,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通常讲修行,真的是修无量劫才能到这个地位。底下这个话非常重要!  【解】但净土妙法,“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  这个话q益大师说的,这是经上讲的,祖师给我们说的。我们为什么要修净土法门?用这个答复就对了,很圆满,答得很巧妙。“五逆十恶”是地狱众生,是堕地狱的,其他法门没有他份,可是念佛行。  不但念佛行,一生造“五逆十恶”,临命终时,他要真正能够忏悔能够悔改,“信愿持名”,一声佛号、十声佛号都能往生。这个例子,谢总的父亲给我们做出榜样,现身说法,不过他不是五逆十恶,他是个大善人。给我们证明什么?第十八愿讲的“十念必生”,因为他一生没念佛,儿子劝他,他听不下去,儿子着急。一直到他临终的时候,断气前一个多小时,不到两个小时,儿子最后看他,跟爸爸讲:西方真有极乐世界,你能不能相信?爸爸点头。这个很难得,一生都没点头,这个时候点头。又告诉他说:真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接引众生,你相信吗?点头,儿子就给他说,我念阿弥陀佛你跟着我念。念了一个多钟点走了,全身柔软,瑞相稀有,当时在场一千多人,有人看到佛光,有人看到莲花,有人闻到异香,瑞相稀有。一生没念过佛,就是临终的时候,儿子带着他,他跟着儿子一起念。我们亲眼看到这个例子、听到这个例子,我们要有信心,这是我们的榜样。  “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品位不高,是下下品。我们相信,谢总的父亲在下下品,我们可以肯定,但不是下品,下品里面有上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下下品是下品下生。我们至少能判断他,他是下品上生,为什么?他是善人,他累积的功德多;尤其儿子做大善事,这个功德回向给他爸爸,把他爸爸的品位就提升了,肯定的。着重在什么?“皆得三不退”,就是阿惟越致菩萨。生到极乐世界,下下品也是阿惟越致菩萨。  【解】是以灵峰大师赞曰:“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  这个名是什么?五逆十恶,十念成就,没有这个说法的,居下下品,皆得三不退,也没有这个说法,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他说十方佛土没有这个名相,没有这个阶位,没有这个法门,只有西方极乐世界。  【解】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西方极乐世界怎么会有?!在理上讲,第一个条件,“心性极致”,心性之究竟,心性的圆满,不是几分,是真的圆满,这头个条件。  自性心性圆满,弥陀心性极致,我们的心性跟弥陀的心性是一不是二,如何跟弥陀起感应道交的作用?那就是念佛。  “持名之奇勋”,“勋”是功德;“奇”不是普通的,非常稀有,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所以弥陀之大愿,四十八愿,愿愿加持念佛的众生,才有这样的瑞相,才有这个殊胜的功勋,帮助这个人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科】己三、法喜自在。  【经】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念老注解里头说:  【解】末后诸往生者,因随意修行,受用种种大乘法乐,并自在得果,故莫不欢喜。  没有一个不欢喜,人人欢喜,真的是法喜充满。佛菩萨、祖师大德在此地引导我们,我们遇到这个法门,真的是稀有,“开经偈”上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不是假话。彭际清说:“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天”,这一天我们遇到了。遇到怎样?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专求净土,一生就这么一个愿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念头一动,阿弥陀佛就收到信息了,佛一定加持,我们这一生决定得生。我们每天盼望着,等待着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其他的念头全放下了,彻底放下了,不必去理会了,一切随其自然。好,也好;不好,也好;都好,一丝毫牵挂都没有。连分别、执着都没有,天天想着极乐世界,天天想着阿弥陀佛。  下面这一品还是给我们介绍极乐世界的环境。  【科】丁四、泉池功德。分二:  极乐世界没有江、没有海、没有海洋,但是它有池塘,池塘里面都是莲花。这莲花从哪里来的?十方世界一切念佛众生感应而显现的,我们念佛有“感”,阿弥陀佛有“应”。“应”的明显表示在哪里?表示在七宝池里面所生的莲花,无论哪个地方世界只要有众生“信、愿、持名”,极乐世界莲花就出现了,奇怪的是那个莲花上有这个人的名字。所以我们就晓得,莲花上有名字,阿弥陀佛讲堂座位上一定也有名字,不会有差错。  “泉池功德第十七”,你看我们这边有泉池,泉池没有功德;极乐世界泉池有功德。  我们先看念老的简介:  【解】本品明极乐泉池不可思议功德。  经文分三段。  【解】一、首明池德之总相,并列标池量、水德、岸树、池花等别相;二、池扬妙法,成熟善根;三、十方生者,莲池化生。  这就功德。它有什么功德?池里面的流水,流水有声音,声音在说法。说什么法?你想听什么法它就说什么法,妙极了!“妙法成熟善根”,这个善根是什么?明心见性,这是善根。自性里面“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全帮助你成熟了,我们人人都有,失掉了,找不回来。池水里面出的音声,为我们说法,让我们闻法不间断,让我们诵经不间断。前面讲讲诵,讲经、诵经,这样就能成熟。  所以在我们这个世界,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教我们诵经(“诵经”跟“读经”是一回事),读经,拿着经本对照着读,念得很熟了,可以背得下来了,不需要看经本也能诵,那个叫“诵”。“诵”是不看经本,“读”是看经本。诵经自在,不需要经本,一遍一遍的诵。所以古人教我们,要念多少遍?一千遍。如果一千遍开悟了,那就太好了,一千遍没悟,这一千遍做一个检讨,好像做一个考试,再第二个一千遍。第二个一千遍开悟,好,这个悟是什么?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还没有开悟,第三个一千遍、第四个一千遍、第五个一千遍,一定念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我们一定要记住,海贤老和尚给我们表的法,他老人家不认识字,所以没有诵过经、没有念过经,也没有听人讲过经。他一生怎么修的?就是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就传他这句佛号,叫他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不分昼夜。这个人很老实,很听话,真干,他就一句佛号念了九十二年,念得怎么样?念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什么时候“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我们仔细观察那个光碟,听他老人家说话,话里有话,要会听。我们依一般的常识来判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认真,这就是很了不起,他真干,真听话。  他是二十岁出家,师父教他这句佛号。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里面看到,很多很多人念佛三年就往生了,是不是他寿命只有三年?那讲不通,没有那么巧,有可能有几个,不可能那么多的人都是三年,这讲不通。那是怎么往生的?念到“功夫成片”。三年念到“功夫成片”这可能的。“功夫成片”是什么?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心里头干干净净,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叫“成片”。  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别的,念到这样的功夫,三年可以念到,阿弥陀佛就给你送信息来了,可能你在梦中见佛,也可能你在定中见佛,佛会告诉你,送消息给你,你的寿命还有多久,好好用功下去,到临终的时候佛来接引你。送这个信息给你。可是有一等人,他见到阿弥陀佛,他跟阿弥陀佛请求,我还有的那些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走。阿弥陀佛很慈悲,跟他约定时间,三天、五天、七天、半个月、一个月,来接引你,这个太多了!所以“功夫成片”三年可以成就。 没发菩提心可以往生吗?
日期:2015 年 6 月 8 日
作者:净宗法师
 点击量:1617
问:《往生论注》下卷“庄严妙声功德成就”说,“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又于“巧方便回向”处言:“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不是说到了极乐自然发起菩提心吗?如何理解?
答:关于这一段,要说的话比较多一些,我想就三点来说明。
第一,什么是净土菩提心?
《圣教集》第324页,“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菩提”就是佛果,佛果无有上,所以称无上菩提、正觉;“无上菩提心”就是愿意去作佛,成就正觉的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这是对净土菩提心的解释。
这种解释可以说是转难为易。怎么叫转难为易?因为要成佛也好,要度众生也好,在净土门当中最后归在哪里?“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发愿大家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成佛心和度众生心,这样就简单了。圣道法门的菩提心不求往生净土,也不“共众生愿往生”,它是在此娑婆世界,在这个染污的秽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难度就大了。
《圣教集》第 325页第二行,“此中言‘方便’者,谓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就是心中有这么个愿望,要摄取一切众生共同往生安乐佛国。“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不怕不成佛,就怕不往生,只要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决定成佛。这是一佛乘之道,无上菩提道,“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这个方便是善巧,也是方便力,有这个力量,非常便易,不难,自然,远离造作;同时是无上的,究竟圆满。
这里是“巧方便回向”。因为一般讲的四弘誓愿,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在娑婆世界来完成非常难啊,而我们没有难行苦行,也没有对一切众生做多少功德,只要普共众生愿生极乐世界,就是净土门的大菩提心了,这不是很方便吗?
这样的菩提心,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发得起来,如果了解了阿弥陀佛的救度,也会自然发起这样的心,“哎呀,这样无条件、平等、慈悲的救度,所有人都可以到西方净土,往生有分了”,心中就盼望、呼唤一切有缘的人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净土菩提心。
圣道门菩提心是不求往生极乐世界的,是在此娑婆秽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称为难行道;而净土法门菩提心,只要往生净土,这四弘誓愿自然就完成了,自然就有这个力量了,烦恼不断而自断,广大的心愿不发而自发,无量法门不学自然通达,无上佛道以佛愿力自然成就,也以佛愿力自然可以广度十方众生。
所以,净土菩提心是“巧方便回向”,就是如天亲菩萨所说的“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以阿弥陀佛净土“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作为我们菩提心的内容。
第二,不发菩提心,能否往生?
我们引用《往生论注》的两段话。第一段,“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圣教集》第300页),没有说到发菩提心,就是国土安乐,只要愿往生就可以了。第二段,“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圣教集第324页),没发无上菩提心,只是为了快乐,愿意去往生,恐怕不能往生。这两段话似乎是相反的,到底不发菩提心能不能往生呢?
分为两段来说,先说第一段文。菩提心有两种,一个是圣道门的菩提心,一个是净土门的菩提心。如果没有发圣道菩提心,发了净土菩提心,即信愿念佛,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当然能往生,没有问题的。所以这里说“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但闻”就是只是听到阿弥陀佛的净土是清净的世界,是安乐的国土,然后克念愿生,“克念”就是心心念念必然要达到,也就是信愿坚固,“我一定要往生的,决定要倚靠、归命阿弥陀佛,愿生极乐净土”,这就叫克念愿生。这样就能往生。
如果以圣道法门来讲,他没有发起圣道门的大菩提心;但以净土法门来讲,虽然好像也没有要普共一切众生往生,它是就个人闻阿弥陀佛净土产生了信愿心来说的,因为有信愿的内容,也就是有了净土菩提心的本质内涵,这样就能往生。
下面这一段,“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从表面看和上段文相反,但内容其实不矛盾。这里讲“为乐故愿生”,上面讲“克念愿生”;这里说“受乐无间”,上面说“清净安乐”。内容是不一样的。说的是哪一种状况呢?没有发起无上菩提心,就是愿意成佛,愿意度众生,愿意摄取众生共同往生安乐佛国的心,“听说极乐世界那个地方很快乐,快乐没有间断,我愿意往生吧”,这和上面的“克念愿生”还是有差别的。
我们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其实有两种。这种“克念愿生”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起的?是相对这个浊染的苦恼世界,说“我一定要往生”,是要拔苦,对苦发起痛切感受而愿意离苦得乐,“克念愿生”,那必定往生。如果只是说那里很快乐,而对苦境没有深心体悟,愿生的动力就不足,因为他没有那种“非往生不可”的心,所以未必能往生。就像一个人,他不愁吃不愁穿,告诉他哪里更好一点,“嗯,那我也愿意去”,因为他自己还有基本的条件,能过得去,他这种愿意去的心也只是说说;如果一个人衣食不保,听说哪里有布施,他马上就要去获得。
另外,因为净土法门普被上中下三根,发大心的、还没有发心的,都普遍摄受。所以这里讲到发无上菩提心,也是鼓励能够发心的人尽量发心。
生活中有些念佛的老人家,他们甚至连菩提心的名字都没有听到,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也就是“克念愿生”。阿弥陀佛净土是清净的,不染污的,是安乐的,没有苦恼的,“那我一定要往生,这里太染污、太苦恼了”,心心念念念佛,这样通通都往生。所以,未必是要懂得菩提心的内涵,发起尽虚空遍法界这样广大的心量,这个我们一般人都做不到的。
还有一个例证,比如小乘根机的阿罗汉,大乘的菩提心他是没有发的,但是他听说极乐世界有声闻无量无边,那也很好,他也愿意到极乐净土去,这样他也可以去往生,往生之后也可以发起广大菩提心。
所以,净土法门,以愿生心作为菩提心的根本内涵,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得起,都可以往生的。
第三,往生之后,自然发起菩提心
往生之后自然发起菩提心,也就是说对往生之前没有要求,不提菩提心了。关于这一点,也是有教证的。
1.《观经》下品三生。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在此土都没有发菩提心,是造作五逆、十恶、破戒的众生,可是经中说,他们到极乐世界都发起了菩提心。善导大师也是这么解释的。
2.《往生论注》解释“大义门成就”(《圣教集》第255页)。“‘门’者,通大义之门也。‘大义’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门则入。若人得生安乐者,是则成就大乘之门也”,就是说,只要往生安乐净土,就成就了大乘善根。即使是小乘种性,乃至人天根机的众生,只要往生极乐世界,自然成就大乘种性、大乘善根,成就大乘之门,不会变成二乘。
3.《往生论注》“声闻众多问答”(《圣教集》第258页)。极乐世界好像声闻阿罗汉很多,这个声闻并不是真正阿罗汉的声闻,到了极乐世界都发起菩提心了,其实是菩萨了。“声闻以实际为证”,声闻阿罗汉证入那种灰身灭智的境界,“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按说他不应该能再发起无上菩提心的,因为他进入灰身灭智的境界不求再发心了,就像种子都烂了、坏了、焦了,焦芽败种,怎么还可以长出芽呢?但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不可思议,“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阿弥陀佛以神力摄取阿罗汉,让他们生净土,然后,“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能够让他们往生到这样的国土,而且又让他们发起无上的佛道根芽。“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这就显示:到了极乐世界,连阿罗汉灰身灭智这样不能生佛道根芽的,还能让他发起无上道心。所以说不可思议。
4.《往生论注》解释“量功德成就”(《圣教集》第293页)。这一段也很能说明问题。这个“量”,是“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是极乐世界国土之量。我们经常说发心要尽虚空遍法界,发广大菩提心,但是在娑婆世界怎么能做到呢?可是到了极乐世界就很容易。“彼中众生”,就是阿弥陀净土的众生,“住如此量中”,这个量是无量,如虚空无边际,哪有量?住在广大无量、无量为量这样一个体量的净土当中,自然就“志愿广大,亦如虚空,无有限量”,志向、愿望、誓愿、愿力,广大像虚空一样没有限量,这不就是广大菩提心嘛。然后说“彼国土量,能成众生心行量,何可思议!”阿弥陀佛国土的体量尽虚空遍法界,如虚空无边际,往生到这样的国土,国土量就成为众生的心行之量,心行自然是无量菩提心、无量菩提行,这怎么可以思议呢?
这也是有道理的。有的人住在小岛上,就那么小的地方,他的心量就小了。就好像井底之蛙,每天守水井,当然心量就小;大海里的龙,心量就大了。这是依报对正报身心的影响。娑婆世界在茫茫宇宙空间中,就如小小一粒灰尘,而极乐世界是乘佛性、法性,尽虚空遍法界的,这样的国土量,到那里去当下就佛性开发,极乐世界正报的心量和依报的国土,依正一体,都是尽虚空遍法界,这是靠阿弥陀佛庄严功德愿力成就的,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我们自己努力发心。在这个娑婆世界,再怎样努力发心,都是模拟实验,并不是真的,你觉得发了广大菩提心,其实还是一个模拟试验。到了极乐世界就是真实的证量现前。
5.《往生论注》解释“证果一味”(《圣教集》第303页)。“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这两句话也可以作为往生之后发菩提心的教证。为什么呢?三三之品就是九品。九品当中上辈三品是发菩提心的众生;中辈三品,中上、中中是小乘根机,没有发菩提心,中下是世俗善根,也没有发菩提心;下辈三品都是造恶众生,没有发菩提心。虽然在娑婆世界是三三之品,但是到极乐世界就没有一和二的差别,就进入“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等”就是平等境界。
跟哪个等呢?不是跟一般的等,而是跟不退转菩萨、一生补处菩萨平等,乃至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本身的境界平等。所以说“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第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只有成佛才可以讲真正的平等,没有到成佛的境界还有高低的落差,就不能叫“等”。
就好像长江水,入了大海才是平等一如,如果还在江中,肯定有高下落差,还要从高处往低处流,到大海就平等了。所谓“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快速进入平等一如的成佛境界。所以“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的“等”,是指平等,乃至成佛的境界。
摘自“jingzong18”微信公众号
编辑:管理员  
2017年一月 &(23)
2016年十二月 &(24)
2016年十一月 &(44)
2016年十月 &(55)
2016年九月 &(50)
2016年八月 &(53)
2016年七月 &(44)
2016年六月 &(77)
2016年五月 &(68)
2016年四月 &(50)
2016年三月 &(58)
2016年二月 &(69)
2016年一月 &(67)
2015年十二月 &(51)
2015年十一月 &(95)
2015年十月 &(101)
2015年九月 &(90)
2015年八月 &(102)
2015年七月 &(78)
2015年六月 &(107)
2015年五月 &(97)
2015年四月 &(83)
2015年三月 &(72)
2015年二月 &(46)
2015年一月 &(69)
2014年十二月 &(38)
2014年十一月 &(28)
2014年十月 &(35)
2014年九月 &(36)
2014年八月 &(26)
2014年七月 &(27)
2014年六月 &(38)
2014年五月 &(31)
2014年四月 &(36)
2014年三月 &(51)
2014年二月 &(28)
2014年一月 &(38)
2013年十二月 &(29)
2013年十一月 &(24)
2013年十月 &(24)
2013年九月 &(29)
2013年八月 &(22)
2013年七月 &(22)
2013年六月 &(26)
2013年五月 &(22)
2013年四月 &(18)
2013年三月 &(24)
2013年二月 &(16)
2013年一月 &(25)
2012年十二月 &(25)
2012年十一月 &(24)
2012年十月 &(26)
2012年九月 &(25)
2012年八月 &(31)
2012年七月 &(31)
2012年六月 &(2)
2012年五月 &(12)
2012年四月 &(16)
2011年十一月 &(2)
法师值班手机:
(时间09:00-10:30、15:00-15:45)
解答莲友在法义教理方面的疑问。
投稿(微信/网站)
投稿信箱:
电话:、2715272
短信平台:13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终无正念能往生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