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想改进德州扒鸡集团的制作,不知道流水线需要多大的投资

站内信息智能主动推送():
缓存更新时间: 4:22:11
免责声明:所展示的信息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合作之前请仔细阅读。
友情提醒:本网站仅作为用户寻找交易对象,就货物和服务的交易进行协商,以及获取各类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信息的平台。为避免产生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夸张的描述都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采购商谨慎对待,谨防欺诈,对于任何付款行为请您慎重抉择!当前位置:&>&&>&&>&河北扒鸡油炸机多少钱_河北扒鸡油炸机
相关信息&&
相关产品分类:
&&河北扒鸡油炸机多少钱_河北扒鸡油炸机
产品价格:元/不限
产品详细介绍
河北扒鸡油炸机多少钱_河北扒鸡油炸机说明:
诸城市鼎康系列刮渣型油炸锅,该设备在保持原有电加热,电磁加热的同时,河北扒鸡油炸机多少钱,又结合中小食品企业的降耗节能实际情况,与国外燃烧装置的高新产品结合在一起,实现燃气短时提温、自动温控,带回火保护装置,全自动河北扒鸡油炸机,自动上料出料、低耗高产的油炸全自动化。具有款式新颖、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升温速度快等特点、是快餐店专用的设备。使用时应保持油锅内的油面高度小于油锅深度,但油面高度没过产品即可
& & & & & & &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鸡爪是一道非常有名气的菜肴。鸡爪,又称凤爪。油炸鸡爪是常用的一种处理鸡爪的方法。油炸过后的鸡爪再经过卤煮、包装、杀菌等加工工艺就可以进入市场流通销售。鸡爪的油炸,河北扒鸡油炸机,特别是大批量加工的情况下通常会用到油炸锅。诸城鼎康机械是一家专业生产油炸锅的厂家,如果您对油炸锅有需求、想了解更多关于油炸锅的咨询,欢迎您咨询鼎康的客服人员。
河北扒鸡油炸机多少钱,河北扒鸡油炸机,诸城鼎康机械(查看)由诸城市鼎康机械有限公司提供。诸城市鼎康机械有限公司(sddingkang)是一家专业从事“油炸机,油炸流水线,巴氏杀菌线,强流风干机.蔬菜清洗机.滚筒”的公司。自成立以来,我们坚持以“诚信为本,稳健经营”的方针,勇于参与市场的良性竞争,使“诸城鼎康机械”品牌拥有良好口碑。我们坚持“服务至上,用户至上”的原则,使诸城鼎康机械在机械及工业制品项目合作中赢得了众的客户的信任,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特别说明:本信息的图片和资料仅供参考,欢迎联系我们索取准确的资料,谢谢!
感谢您关注我们的产品,若您希望获得进一步的了解,如诸城鼎康机械(图)_不锈钢香辣魔芋风干机价格、诸城鼎康机械(图)_不锈钢香辣魔芋风干机规格型号等更多信息,欢迎您随时联络我们,诚邀为您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公司相关信息
&公 司 名:
&所 在 地:&&诸城市
&公司地址: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经济开发区
&联 系 人:张经理&先生
&联系电话:
&手&&&&机:
&在线咨询:
&网&&&&址:
诸城市鼎康机械有限公司位于诸城市经济开发区,紧邻铁路、高速路、交通十分便利。我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制造销售于一体的.专业生产油炸机、油炸流水线、巴氏杀菌线、强流风干机等不锈钢食品机械的公司。公司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及检测手段齐全。 公司拥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时刻为用户打造以环保、绿色、节能的高科技产品为研发项目,为用户打造质量可靠的品牌。经我公司科研人员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研制的油水分离型和纯油刮渣型油炸机,品种多样。规格齐全。可用于炸鸡、鱼、麻花、花生米、薯片、虾条、鸡柳、蚕豆、沙琪玛、锅巴、豌豆、蔬菜等各种食品。是食品生产企业、饮食快餐业、熟食加工业、食堂的理想设备。
本公司主要经营产品:油炸机,油炸流水线,巴氏杀菌线,强流风干机.蔬菜清洗机.滚筒&&
中国企业链版权所有 &某地轻工业调查报告_豆搜网
某地轻工业调查报告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3
某地轻工业调查报告 建国前,某地市的轻工业行业只有卷烟、酿酒和日用化工等几个手工作坊,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未能形成工业生产体系. 建国后,市政府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对私营工商业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植政策.到1953年,相继建起了某地酿酒厂、某地市植物油总厂(某地市油脂化工厂前身)、地方国营风行搪瓷厂(某地市搪瓷厂前身)、某地卷烟厂等一批国营工业企业,奠定了某地市一轻工业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通过公私合营,又陆续建起了部分陶瓷、玻璃及印刷企业.年又相继增添了造纸、灯泡和轻工业机械等行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7%. 60年代,除先后新增了合成洗涤、牙膏、罐头、酒精、玻璃、汽水饮料等短线产品和空白行业外,经济调整时期下马的保温瓶、糠醛等产品和行业也相继恢复了生产,老企业的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1966年,某地市热水瓶厂石英玻璃管的投产,填补了华北地区石英管生产的空白.到1969年,全市一轻工业总产值达4400万元,实现利润445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736万元.至此,一轻工业已初具规模. 70年代,一轻行业绝大部分企业摆脱了过去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逐步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1973年,筹建了全省最大的现代化日用机械企业―某地手表厂.同年,组建了某地市第一轻工业局.对全市一轻工业实行专业化管理.70年代,整个行业的固定资产纯增了3360万元.1979年,实现产值1.08亿元,利润954万元.至此,某地市的一轻工业,已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 80年代,全市一轻工业走向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产品产量稳步提高,且新产品不断增加.年,全系统进行的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为整个行业新增产值28162万元,利润4707万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采用先进的设备,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1973年,全市一轻工业产品只有97种,到1990年,已发展为33大类,400多个品种. 改革开放给某地市一轻工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5年,全行业完成工业产值32040万元,实现利润1971万元,税金7849万元,分别比1977年增长80%、148%和25%.1990年,全系统共拥有职工123443人,固定资产原值20747万元,净值1377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9617万元,利润1362万元,税金2618万元. 第一节 酿酒某地市酿酒业起步早、品种多,主要有白酒、啤酒、黄酒和露酒.白酒和黄酒历史悠久,啤酒是60年代末兴起的.到1990年,全市拥有白酒厂3家,啤酒厂2家. 一、 白酒 某地市的白酒生产可追源于战国时期.当时,真定就用奶汁和粮食酿酒.但规模小,酿造方式落后,产量不高.直到宋代才有一定的发展,主要生产高梁酒,其"银光"白酒当时极负盛名. 民国36年(1947年)某地解放时,市内有20多家私营烧锅,十余家麦曲作坊,主要生产红粮、薯干白酒和枣酒等,年产量约2000吨. 民国37年(1948年)1月,组建了华北酒业专卖公司和某地公私配酒厂,下设5家白酒分厂,并新建了一家麦曲厂,一家电磨厂.至此,全市共有9家白酒厂.1949年3月,为了集中生产、便于管理,将分散的9家酒厂归于一处,在胜利路原衣粮厂院内建厂,年产白酒400吨,露酒50吨. 1950年,露酒与白酒分开建厂,属河北省酒业专卖公司领导.白酒总厂兼管辛集、藁城、平山、井陉、元氏、高邑、正定等县的白酒厂. 1951年4月,白酒厂与露酒厂再次合并,改名为某地市酒厂,主要生产以红粮、薯干、红枣为原料的散白酒.露酒有白兰地、威士忌等十几个品种.同年,对白酒烧锅进行技术改造,由分离式改为串心式,具有节煤、省力、安全等优点,被河北省命名为"五一"式烧锅,并向全国推广. 1952年2月,由财政部拔款220万元,在石津运河岸征地335.6亩,筹建某地市制酒厂.日,新建酒厂竣工投产,当年生产白酒1567吨,露酒228吨,完成产值344万元,实现利税130万元. 1959年,河北省轻工业厅在某地市制酒厂搞机械化生产试点,新建了白酒蒸镏塔、转底蒸料锅、四层冷散往复架,使蒸酒、蒸料、冷散加酒母、入池、出池,整个酿造过程全部实现机械化操作,改善了操作环境和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年产白酒1424吨. 1973年,某地市制酒厂改革生产工艺,发酵罐由砖罐换为铁罐,增加了脱水段,使出酒率提高到37.17%,白酒年产量达3403吨. 1973年,栾城县制酒厂建成投产,主要生产"冀峰"牌白酒.当年产量达34吨,完成产值5万元. 1975年,正定县酒厂投产,主要生产红粮大曲、某地大曲和薯干、柿子、黑枣、红枣、木薯等十几个品种的白酒,当年生产白酒4224吨,完成工业产值2106万元,实现利润454万元. 1982年,某地市制酒厂所属的罐头、啤酒两车间,从制酒厂分离出去,分别建立某地市啤酒厂和某地市罐头厂.分厂后制酒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20万元,净值433万元,可年产白酒4481吨. 1990年,全市共生产白酒10168吨,其中某地市制酒厂7618吨,栾城县酒厂2023吨,正定县酒厂527吨. 二、啤酒 1969年,某地市制酒厂利用黄酒车间的几间库房,筹建啤酒车间.同年10月,试车投产成功,填补了某地市啤酒生产的空白. 1970年,建成年产2吨啤酒的生产车间,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主要生产设备有糖化锅、热水箱两个、大米仓、麦芽仓各一个、粉碎系统一套、6吨前酵池20个、10吨后酵池27个、24头啤酒灌装机1台、28万大卡冷冻机1台,固定资产总值为70多万元. 1974年,扩大啤酒生产规模,提高啤酒产量,相继筹建麦芽车间.1980年麦芽车间投产,开始使用本厂麦芽. 1980年6月,建立糖化车间、发酵室、包装车间,新增45个25立方米的发酵罐,3个25立方米的清酒罐和装酒机、洗瓶机等专用设备,使啤酒年生产能力提高到8吨.1982年9月,啤酒车间从市制酒厂分离出去,成立某地市啤酒厂. 1983年啤酒产量提高到10000吨,当年实现利税217.8万元,结束了啤酒生产连续13年的亏损历史. 1985年3月,开始进行第三期技术改造,新增设备190台(套),1986年竣工.1987年,从西德引进灌装线一条,国内配套设备32台,瓶装啤酒年产量提高到1.5万吨. 1989年3月,进行第四期技术改造,增添设备200台(套),年增发酵能力4.8万立方米.同时又引进南斯拉夫啤酒灌装线一条,使啤酒生产能力达到6万吨. 1988年,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厂某地联营厂建成投产,隶属获鹿县工业局.1990年,啤酒产量达1000吨. 到1990年底,某地市啤酒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378万元,净产值2595万元,设备700台(套).糖化年生产能力为60000吨,发酵能力80000吨.1990年生产啤酒29000吨,完成工业产值1403万元,实现利税586万元.其主要产品有:隆兴寺牌12度普通啤酒和隆兴寺特制啤酒. 三、露酒 露酒也是某地市早期产品之一.1950年,露酒与白酒厂合并更名为某地市酒厂,品种主要有白兰地、威士忌、葡萄酒、青梅酒、桔子酒,年产量193吨.1954年到1955年,露酒停产.1956年复产,年产量8吨,1959年产量8.5吨. 1960年,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粮食短缺,采用代用品生产果酒、葡萄酒、梨酒、蜜枣酒、鲜薯酒,年产量2345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露酒生产中断.1971年恢复生产,1975年产量1596吨,产品有散青梅酒、散白玫瑰酒等.1981年,年产2416吨.1985年,年产量538吨. 第二节 食品建国以前,某地市商办食品工业是私营的分散落后手工业,由杂货铺兼营,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场地狭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量低,质量差. 1956年后,旧有的私营作坊、店铺全部为国营或合作社企业所代替.这些企业或归工业部门,或归商业部门,或归手工业生产联社管理.这一时期,食品工业企业,厂家规模较小,分工不细,内部管理设施较简单. 1956年至1965年,对已形成的生产、管理形态做了进一步调整、规划,使生产和管理更加集中化、专业化.首先对已有的国营或合作社企业进行整顿,该合并的合并,该取消的取消.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管理日趋规范、完善.1957年后,各企业陆续形成专门的管理或业务部门,一般设有办公室、生产股、财务股、供销股.1958年后,食品工业的生产状况大为好转.设备较前有所改进,各企业购买和自制了一些较先进的设备.50年代,食品行业只有兽医卫生管理机构和有关标准、规程,负责肉、禽屠宰加工.60年代,在加强肉、禽屠宰质检力量的同时,开始加强其它食品的质量、卫生管理.1962年,食品工业企业或归商业系统管理.1963年各公司相继设立卫生科,按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和各类食品卫生标准及管理方法,制定出一系列细则或规定.1965年后,增加了其它食品项目的化验,使产品质量有所提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食品生产受到了干扰和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全会后,食品工业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在企业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内部管理机构趋于健全、完善,一般设有办公室、财务科、生产科、供应科、销售科、设备科、总务科,后增设能源计量科、质检科、卫生科等,管理方式日趋科学化、现代化.这一时期成立了食品工业公司,在健全、完善各级质检机构的同时,加强了质检队伍建设,按国家制定的质量检验标准、卫生标准及管理方法、检验方法,认真执行食品质量检验、卫生制度.1980年开始,建立了评优质产品的制度.在企业中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成立了会员办、QC小组,在职工中普及全面质量管理教育,食品工业的产品产量、产值、利润及质量、品种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一、糖果 行业管理 民国27年(1938年)前,出现了专业的糖果生产经营者,但规模不大,由小作坊生产,或杂货铺兼营产销.这些糖庄主要分布在饭市街(现中山路路南四条胡同一带).当时较有名气的糖庄有"俊滤糖庄"、"洪康糖庄"、玉太石糖庄"、"德顺祥糖庄"等.这种单纯糖庄式的生产经营状态一直延续到1950年.
1950年,市公安局在"万隆泰"门市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万隆泰食品厂"(现食品二厂的前身),以生产糖果为主,厂址在中山路新电影院后.1952年,市公安局将此厂移交给市手工业生产联社、厂址迁到新华区大桥街东头路南.1953年元旦,又迁到桥东区经纬胡同3号,并更名为某地市联社糖厂.1957年,归属市副食杂货经理部,更名为某地市食品厂.1959年,又归属市桥东商业局,改名为某地市桥东区食品厂,有3个车间.在此期间又有两家食品厂相继建立.1956年,公私合营将所有的糖庄和糕点店铺合并隶属于国营第四百货中心店,独立核算,成立了糕点、糖果生产加工部,由分散生产适当做了集中,全市分为8个专业生产加工点.1957年,又分离出来,将7个加工点(除"三兴斋")合并,建立了桥西食品厂,隶属市桥西商业局.1956年,长安区商业局建立长安食品厂(现市副食二厂前身).既有糖果生产,也有糕点和调味品的生产. 1962年,桥东食品厂、桥西食品厂相继归属市食品公司,同时分别更名为某地市食品二厂、某地市食品一厂.同年,长安区食品厂取消糖果、糕点车间,将这部分设备、人员合并到桥东食品厂,成为专业的调料品生产厂家,归属市蔬菜公司,更名为副食加工三厂.1969年,糖果、糕点生产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桥东食品厂和桥西食品厂互并设备和人员,食品一厂成为糕点专业生产厂家,食品二厂成为糖果专业生产厂家. 1977年,市食品工业公司成立,食品二厂划归该公司.1979年5月,该公司撤消,食品二厂归属市烟酒公司.1989年8月,再次建立市食品工业公司,食品二厂归属该公司. 生产 建国以前的糖庄,生产规模小,设备工具、技术工艺落后,使用工具主要有锅(铁、铜)、案板(石制、木制)、风箱、压板等,较大的糖庄才有压糖块用对辊.采用的工艺全部是明火熬糖,手工成型.工艺流程为:化糖→熬糖(加白矾)→冷却→成型.当时货物全部由雇工蹬三轮车运输.这种生产状况一直延续到1967年.这一时期产量不高,每个糖庄平均日产50公斤,品种有:玻璃球糖、螺丝转糖、桔子瓣糖、鱼状糖、梅花状糖,此外还有软糖、冰糖等. 在由糖庄生产向企业生产过渡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到1965年,年产量达410.2吨.食品二厂硬糖生产开始使用单冲头成型机,产品品种增加了淀粉软糖和奶粉.60年代,随着食品检验标准、食品卫生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糖果业加强质量管理,食品二厂于1964年建立了化验室,产品质量有所提高.1967年,食品二厂试制成功10台140型包装机,主要用于硬糖的包装,使劳动效率比手工提高5倍. 1969年,开始自己动手试制真空熬糖汽锅,并获成功.1971年7月投入生产,结束了明火熬糖的历史. 随着主体工艺和设备的改变,将原来用白矾和酸作转化剂生产糖果的工艺改为用葡萄浆作抗结晶原剂生产糖果.1970年,食品二厂投资49万元建起了酸法生产葡萄糖车间.1976年8月,安装了一台4吨的锅炉,配备了27吨软化水池子.1979年,全部淘汰了明火熬糖工艺.1980年4月食品二厂购进一台2吨锅炉.1981年建起一座葡萄浆生产楼,并投资49万元购进全套生产设备.1982年,投资了18万元兴建了一座巧克力生车间,日产500公斤.1984年,陆续购进一些成型机、匀条机和包装机,充实了化验室的仪器,建立了无菌室.除酥糖、淀粉软糖和酒心巧克力糖为手工包装外,其它所有种类的糖果全部实行了机械化包装.硬糖和奶糖生产实现了熬糖→包装一条龙机械化生产.到1990年,全市糖果工业产品计有7大类,60多个品种. 年某地市糖果生产主要指标统计表 表6-10-1 产量(吨) 产值(万元) 利润(万元) 固定资产 (万元)
220.2 18.7 31
224.6 23.6 37
29.3 41 9 36 56 .4 37.3 66 7.4 40.3 57 1.52 31.09 88 9 27.58 102
460 28.34 106 4.25 39 157 6 48.28 174 5 58.25 194 55 71.8 352 4 50 438
573 9 7.10 545
855 30.75 595
701.3 -19 695 1.5 2.29 732 二、冷食 行业管理 民国27年(1938年),日伪军在石门市修建了兵站食堂冷库,取名为制冰厂,生产大冰,为侵华日军及家属储存膳食给养. 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收了制冰厂.除制大冰外,还生产一种长条状的冰棍,开创了某地市生产冷食的历史. 某地市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制冰厂,为全市生产冷食最大的厂家. 建国初期,制冰厂隶属于市工业局领导,后归裕民实业公司管理,后又归某地市服务局食品经理部管理.1957年归市食品公司管理.日,归市食品工业公司管理.1979年4月,食品工业公司撤消,归市烟酒公司管理.1984年7月与食品二厂合并,更名为食品二厂冷饮分厂,仍归市烟酒公司管理.1989年8月,归食品工业公司管理. 生产 制冰厂刚建厂时,仅有十几间平房,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其中有冷冻机房、冷库4间,容量为300吨.设备仅有一台10万大卡的冷冻机,只能制大冰. 国民党接收该厂后,增加了一辆手摇绞车,用于从冰槽中取大冰. 建国初期,增建了两座冷库,每间面积约为20平方米.1953年以后,购进了13.5万大卡、5万大卡(旧)的冷冻机各一台,7.5万大卡冷冻机两台. 1956年至1958年,制冰厂对冷食车间进行了三次扩(迁)建,冰棍由扩(迁)建前的班产几百支猛增到班产8万支.同时,又由明火熬料改为蒸汽灭菌熬料.改革冷食的冷冻工序,提高盐水槽的水位.并在生产冰棍的同时,增加了冰糕、冰砖、豆砖等新产品,在所有原料中添加了鸡蛋、奶粉、淀粉等成分. 1964年,筹建了化验室,配备了全套化验设备.1965年,又进行了扩建,设施趋于完善. 1968年至1971年,制冰厂对原来的冷库进行重建,扩大了冷库容量. 1970年至1973年,进一步改进了冰槽冷冻工艺,在凝冻工序中,将冰糕模子由顺向漂动改为逆水流液压推进,使冷冻速度进一步加快.同时进行了机械脱模、传送带回模、紫外线消毒等项目的技术革新,使冰槽冷冻工艺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1970年后,新建了大冰车间、冷冻机房和配电室. 1978年至1981年,又一次重建冷食车间,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配备了全套先进生产设施. 1986年,投资2万元新建了配电室,冷冻机的容量增到114万大卡. 1984年至1987年,机修车间增购2台交流弧焊机,一台立式砂轮机. 1984年,制冰厂与食品二厂合并后,先后研制出一系列中、高档新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同时引进意大利马克公司制造的圆盒冰淇淋生产线及国内蛋卷机、膨化雪糕机等国内外先进设备、技术,使冷食生产水平明显提高.1989年,投资84.6万元购进雪人生产线全套设备后,实现了一条龙自动化生产.至1990年,冷饮设备投资共174万元,新增生产建筑面积3015平方米.产品品种有方盒冰淇淋、蛋卷冰淇淋、圆盒冰淇淋、膨化雪糕、紫雪糕、雪人、足球冰淇淋等. 年部分年份某地市冷食生产主要指标统计表 表-6-10-2 年度 年产量年产值 万元 利润 万元 大冰(吨) 奶粉、棍(万支)
7.6 30 8.8 78.9 68.7 13.7 72 82 15.3 05 116 20.5 17 160 20.6 09 190 21 03 162 26 12.9 116 5.4 08.77 153.9 11.5 08.3 148 9.7 71 197 21.1 83 208.5 11.3 01 249.4 2.8 45 249.5 11.1 79 410.3 52.3 44 597.6 115.1 三、糕点 行业管理 某地的糕点生产、经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光绪六年(1880年)以后,就有了专业点心生产经营者,但一般规模都不大.民国19年(1930年)以后,逐步出现了有字号的点心铺,如生产京式糕点的"恒庆斋"、"德明斋",生产南点的"稻香村",生产西点的"月和馨",生产当地风俗糕点的"复茂号",专营回民糕点的"三兴斋"等. 建国后,除保留上述自产自销的糕点生产经营店铺外,于1950年新增了万隆泰食品厂. 1956年,成立了桥西食品厂.同时,"三兴斋"回民糕点加工点在福源街1号建厂,定名为"回民糕点加工厂",属新华商店领导. 1962年,桥东食品厂、桥西食品厂归属市食品公司. 1969年,成立糕点专业生产厂家某地市食品一厂. 80年代初,新成立了儿童食品厂、回民食品厂和青年加工厂.市内较大食品店如红星、稻香村、维明路、石桥、第一食品商场等,都有所属的糕点加工厂(即:前店后厂).截至1986年,除11家骨干糕点厂外,还有区属、集体、个体糕点加工厂(点)125个.后经整顿,截至1989年,全市符合糕点生产条件的厂家有60个. 生产 建国前,私营店铺的糕点生产为手工操作,生产工具简陋,烤炉为烤烧饼的吊炉或手提炉,燃料为劈柴、锯末,条件好点的烧木炭.这种生产状况一直延续到1956年. 1952年,饼干生产设备开始有所更新,万隆泰食品厂开始使用手摇轧面机轧片,单横手工刻模成型,"单眼洞子炉"烘烤.日产饼干达500公斤. 1956年以后,生产状况有所改善,烘烤设备由原来产吊炉、手提炉完全向"单眼"、"双眼"或一头入一头出的洞子炉过渡,燃料改用无烟煤. 1958年至1962年,各糕点厂先后自制了和面机、打糊机和饼干机等设备,煤烤炉内安装了链条传动,炉长由原为3至6米延长到18米,变速器为皮带连结的两个木制锥体变速. 1969年10月,由食品一厂设计的河北省第一台电烤炉开始使用.每台炉电热管总功率为240千瓦,上下两层,交流接触器分组控制温度. 1978年3月,食品一厂开始应用红外线技术.首先用于自制饼干烤炉,节电14%.同年开始,各厂大力研究发展强化食品、保健食品、方便食品、儿童营养食品等. 1981年食品一厂研制成功全省第一条蛋糕生产液压传动流水线,技术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蛋糕生产中的注糊、输送、进炉、出炉等动作全部由手工操作改为液压控制,实现了自动化流水线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此项目获1982年河北省商业厅科技成果三等奖. 至1990年,糕点产品有1项获部优产品奖、6项获省优质产品奖、12项获市优质产品奖. 解放初期,全市糕点日产量在1000公斤左右.1956年公私合营前,全市糕点日产量在2000公斤左右,以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技术的提高和社会需求量的增大,到1961年全市糕点日产量达到15000公斤.1970年,全市糕点日产量达20000公斤.80年代后,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年某地市糕点生产情况表 表6-10-3 83 86 89 1990 年产量(吨) 27.5 59.3
.2 0.6 产值(万元) 882
7.1 2721.45 利润(万元) 25 48.6 75 92.8 96 84 48.5 58.9 76.4 71.41 四、调味品 行业管理 早在封建社会初期,某地一带民间就有调味品的生产与经营者.至清朝中后期,才出现了专业的调味品生产经营者,但一般规模不大,或由小作坊生产,或由杂货铺兼营产销. 民国29年(1940年),日本侵略者在桥东大经街路西建立"大和号"酱油厂.民国32年(1943年),私人买下此厂,更名为"第一酱油厂."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派人接收了第一酱油厂. 某地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第一酱油厂.当时,还有一些私人酱圆较具规模、颇有名气,如:"广源永"、"福丰永"、"三盛居"、"三庆居"等.这些私人酱圆大多分布在桥西区. 1950年,由市手工业生产联社投资建立副食品制造厂. 1956年,公私全营后成立第一、第二酱菜加工部,厂址分别在桥西区宁远街和北后街.同年,由长安区政府投资建立长安区食品厂(市副食二厂前身). 日,全市40多家个体劳动者合并为23个摊点,组成酱油 、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归属某地市手工业生产联社领导. 1957年,酱油、醋手工业生产由23个摊点合并为5个摊点,形成5个分厂.同年,购地建厂,将5个分厂合并.1958年8月,酱油、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过渡为国营企业,同时与第一、第二酱菜加工部合并更名为桥西副食加工厂(市副食一厂前身). 1958年,全市有4个副食加工厂,分别归属所在区工商局或市联社. 1962年,副食调味品厂统归市蔬菜公司管理.同时,桥西区副食品加工厂更名为市副食加工一厂,副食品制造厂更名为市副食加工二厂,长安区食品厂更名为市副食加工三厂. 生产 建国以前,制作调味品使用的工具为木桶、大缸,采用的工艺比较简单、原始.制酱油采用的原料是黄(杂)豆、白面.方法是自然发酵法. 建国以后,酱油原料采用大豆、小麦.工艺为高盐稀态发酵,发酵用的是水泥发酵池,淋油用人工压榨,灭菌采用铁罐蒸煮法,全部是笨重的体力劳动. 食醋工艺全部是传统的固态发酵法,采用原料不一,属于山西派的大都采用红粮、小米;属于山东派的,大都采用红薯、玉米;有的则使用柿子、黑枣等. 由于铅等重金属含量高,对人体有害,1961年,将化学法制酱油工艺改为固态无盐发酵醋工艺.1963年,学习济南经验,将传统的稀态固体发酵醋工艺改为全固态发酵醋工艺,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1970年后,调味品工业生产状况改变较快.副食二厂对酿醋工艺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研制成了液体回流循环洗淋制醋新工艺,当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年产1000吨的生产车间 .1971年,副食一厂研制成功液体(态)深层发酵制醋新工艺,是我国食品酿造工业的一项重大技术进步,填补了国内液体制醋工艺空白.该项成果1979年获得河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副食一、二厂还先后对面酱生产工艺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传统制酱工艺改为通风制曲水浴保温发酵工艺,生产周期由3个月缩短为20天,卫生情况明显好转. 1970年,副食一厂建立一座味精车间,年产量达40吨,开创了当地生产味精的历史. 从1977年开始,酱油生产由无盐固态法向低盐固态法过渡.到1983年,两个副食厂分别建成年产6000吨的低盐固态发酵酱油车间. 1987年,副食一厂的太阳能制酱科研项目通过验收投产.同年,副食一厂在味精生产谷氨酸提取工艺中采用了一步冷冻法新技术,使每吨味精酸碱消耗下降了60%. 1988年,副食二厂采用多酶制酱法生产面酱,提高了面酱的风味和出品率,缩短了制酱周期,减轻了劳动强度. 1985年至1988年,副食二厂研制成功用液态曲为种制固态成曲的新工艺,此工艺综合了液体曲制酱油和固体曲制酱油两工艺的优点,提高了酱油出品率和质量.至1990年,4种调味品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省优质产品奖,10种获市优质产品奖. 1989年,副食二厂研制的速制酱菜新工艺,缩短了酱菜生产周期,促进了生产机械化,实现了盐水回收,较好的消除了环境污染. 年某地市调味品主要指标统计表 表6-10-4 酱油 食醋 酱类 酱菜 淹菜 杂菜 味精 年总产值(万元) 利润(万元)
0.2 - - - 3 267.6 50.7
- - - 13.3 290.2 45.1 43 1163 - - - 19.8 300 53.5 61 1398 - - - 23.1 335 57.2 28 1505 - - - 26.3 418 76 84
811.6 594.4 30.4 460 85.1 22 2.9 711.5 32 510 95.5 .4 3.6 708.8 .7 32.2 500.5 106.2
447 82.5 .9 3.7 724.9 287.3 447 40.3 485.89 71.45 .2
776.2 345.8 562.2 41.1 522.73 71.01 .4 2 777.2 453.1 688.5 98.3 545.33 74.22 .7 3.2 683.3 369.4 617.6 90 639.96 101.73
5 517.5 535.8 891.7 82.3 779.52 144.26
843.5 153.42 .6
397 448 .32 152.24 .9 0.4 300.7 731.2 821.9 162.3 986 170
.4 236.3 186 783 226.7
.4 .7 141.6 108.88 355.6 219.5
.7 .6 71.8 53.9 235.4 242
五、乳制品 某地市乳制品主要由某地市乳业公司生产,某地市乳业公司的前身是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于日由18家牛、羊个体饲养户组成.当时有牛32头,羊170余只. 1958年底,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改名为桥西区人民公社奶牛场,并在北焦村西,靠近石太铁路和机场路交叉点的三角地带,购买土地25亩,从而奠定了牛奶场的发展基础. 1960年,由于牛畜病流行,造成羊大批死亡,1961年牛奶场结束了养羊的历史. 1963年,为发展乳品生产,投资0.7万元建成高压喷雾式奶粉生产线.1964年底,生产出合格的新某地牌全脂甜奶粉.与此同时,乳牛生产也得到发展,通过外地购牛,上级调拨,自繁自养等途径,到1965年发展到350头,并从1964年开始废除乳牛本交,全面推行常温下人工输精技术.1967年底,桥西区人民公社牛垦场改称某地市牛奶场. 1971年,在新开街开设了第一家奶站,实现了上市鲜奶全部瓶装.1973年,某地市牛奶场改称某地市牛奶厂,并成立了"奶牛三分场". 1974年,建成1300平方米的乳品加工车间.70年代末,自制了高压喷雾干燥箱,真空浓炼乳罐,麦乳精粉碎机,冰糕制作设施及设备,实现了刷瓶机械化. 80年代,牛奶厂基本建设进入高潮.1980年11月,建成1800平方米日处理鲜奶能力30吨的乳制品二分厂;1984年,建成了奶牛一场;1986年初,兴建了6800平方米的现代化奶制品综合车间. 到1990年,某地市乳业公司主要生产线有:喷粉作业线3套,日处理鲜奶能力120吨;自动化消毒奶生产线1条,日加工能力为40吨;酸奶生产线1条,加工能力为每小时1200杯;意大利进口冰淇淋生产线2套,生产能力为2吨/班套;冷食生产线1条,日生产能力为10万支. 从1958年起,牛奶场开始生产炼乳、乳粉,迈出了由单一生产鲜奶向乳制品发展的第一步. 1960年至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开发生产了米谷糖、水果糖、豆汁炼乳、冰糕、酱油、醋、汽水等小食品. 1975年,牛奶厂加入了北方地区黑白花奶牛育种协作组,推广了冷冻颗料精液育种;从1974年底开始研制麦乳精,并于1975年5月正式投放市场,填补了河北省麦乳精生产之空白,成为牛奶厂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主导产品. 1980年至1985年,先后开发生产了强化麦乳精甲级雪糕、桔子粉、多维麦乳精、益寿奶粉、增智奶粉、高蛋白低糖奶粉等20多种产品. 1990年,已能生产高蛋白低糖奶粉、孕妇奶粉、增智奶粉、乳儿粉、婴儿奶粉、冰淇淋、酸奶、乳乐宝、全脂速溶奶粉等30多种产品. 到1990年,某地乳业公司已发展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奶牛饲养、乳品加工企业.拥有5个乳制品加工厂,4个奶牛饲养场.有固定资产1700万元,主要设备485台(套).日处理鲜奶能力为250吨.年饲养奶牛1500多头,生产乳制品6000多吨,完成产值3032万元,利税306.7万元. 六、肉禽蛋加工储存 国民党政府时期,经营生猪及牛、羊屠宰加工的官办石门市屠宰场位于桥西区南马路东菜园. 某地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最初归市税务局管理,后改交市卫生局.1956年,由卫生局移交市食品公司.平均日屠宰100余头,后有所发展. 为了适应城市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1959年,在胜利大街南头开始筹建某地市冷冻厂,设计为屠宰实现机械化流水操作工艺,单班屠宰量达600余头,附有配套的储藏能力3000吨的冷库.1966年3月建成投产,成为某地市首家机械化屠宰加工企业.1981年继续扩建冷库容量为8000吨,屠宰能力为单班屠宰3000余头. 1966年冷冻厂建成以前,屠宰场以一墙相隔,分东西两场,东场为生猪屠宰,西场为牛、羊禽屠宰,牛、羊禽屠宰车间占地600平方米.屠宰加工均采用"地滚式"手式操作,无机械设备,无冷藏库,牛、羊、鸡储存完全依靠市制冰厂代存.1966年,冷冻厂建成后,原牛、羊、禽屠宰加工场地设施虽有所增加,但变化甚微.1976年,由国家投资在桥西区红旗大街南端五里庄村筹建新厂,1981年建成,牛、羊屠宰车间1000平方米,宰鸡车间800平方米.1982年投资390万元,建成容量为1000吨的清真冷库.至此,某地市牛、羊、禽加工条件和加工能力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鲜蛋在50年代因无冷藏条件,储存采用泡花碱水浸泡的方法.1957年,学习唐山改用石灰水浸泡方法.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1979年底.1976年,投资288万元在蛋品批发部建成一座容量为3000吨的高温冷库,后又相继增加了700吨的低温库.到1989年,可储存鲜蛋200万公斤. 七、熟制品 某地市肉、禽、蛋类的熟制品加工,由来已久.民国22年(1933年),回民马鸿昌开办"鸿须利店铺",经营五香烧鸡,曾闻名华北.解放后,又吸收德州扒鸡的烹炸工艺,创制某地扒鸡,取名马家鸡铺扒鸡,享誉四方. 1956年前,李振华经营的"精味斋"红肠和小肚,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欢迎,1953年曾由某地市政府作为礼品赠予来石演出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除此以外,精味斋产品曾送北京参展,获好评. 1956年前,"天福号"肉铺生产的酱肘肉,颇有名气. 1955年,食品公司成立后,肉、禽、蛋熟制品加工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公私合营后建立的食品公司两中心店都分别设有大肉制品加工厂和牛、羊下水加工厂.1963年以后食品公司所属商店大都附设熟肉加工厂,实行前店后厂,当日生产,当日销售. 1976年上半年,在原"六味斋"和大肉加工厂的基础上成立了食品四厂,产品增加了花色品种.1981年,由国家投资110万元,建成3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1989年后又相继引进连国外先进自动生产线,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能力.1989年日产量达10吨,总计生产品种达100余个,是某地市最大的熟肉制品生产厂家.产品除供应某地市场外,还在京、津及东北地区建立了销售市场,生产的产品自1980年至1990年,多次被商业总部及省、市部门评为名优产品. 食品公司的熟制品加工还有回民扒鸡加工厂和利生肉食加工厂.回民扒鸡加工厂是继"马家鸡铺扒鸡"的传统工艺生产加工厂.1980年后,回民扒鸡分别被商业部和河北省评为优质产品.1983年,与北京市西城区饮食公司联营,在西城区白塔寺开设某地回民扒鸡店,深受北京市民称赞.1990年,该厂产量可达万余公斤,产品供不应求.1981年,利生肉食加工厂日产1200公斤,生产品种达20种,不少产品先后被评为部、省、市级的名优产品.1984年回民扒鸡加工厂生产的金凤扒鸡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食品四厂的圆火腿、利生食品厂生产的小火腿肠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到1990年底,有9种产品获河北省优质产品称号,14种产品获市优质产品称号. 八、豆制品 1956年以前,某地市豆制品的生产,是私营的生产作坊.1958年后,多为集体作坊生产,郊区尖岭槐底等生产队有小规模的豆腐作坊. 1983年,市政府投资220万元建豆制品厂,并于1984年10月建成正式投产.该厂引进了日本具有80年代水平的豆腐生产线.能生产传统的白豆腐、豆腐丝、豆腐泡、肝尖、鸡腿、素鸡、素虾、豆腐干等20余个品种.厂内设有中心化验室,负责全厂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先后开发了豆奶饮料、汽水、果汁饮料、雪糕、酸豆奶、冰砖等夏季冷食品. 第三节 粮油一、面粉加工 某地市面粉机械加工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民国14年(1925年)9月林祝封在新兴街(现在煤市路)创设聚丰面粉公司,资本总额2万银元,工人职员33人,工厂占地5亩,制粉设备有石磨3盘,30马力发动机1台,日产面粉150袋(每袋22公斤).民国19年(1930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10银元,厂房扩建为砖木结构的2层建筑,安装1台85马力蒸气机,带动德国皮尤拉公司的复式辊机3台及其他设备,日产"火车牌"面粉500袋.民国25年(1936年)1月与永记公司缔结租赁契约,改名为聚丰永记面粉厂.民国31年(1942年),日军用伪联币75000元,将聚丰面粉厂强行买下,更名为日东制粉石门工场. 民国34年(1945年),原聚丰面粉厂由国民党政府接管.民国35年(1946年)3月,由国民党参议员郭省三出资,国民党第三军师长刘英参股(好汉股,即不出资只出名,分红占股的股份),宁化龙筹办,开设正义面粉厂,装有磨粉机3台,日产"金牛牌"面粉400袋. 某地解放后,因聚丰、正义两面粉厂均系官僚资本,被人民政府没收.民国36年(1947年)12月裕民实业公司成立,(地址在大桥街10号),两厂移交裕民实业公司管理.将正义面粉厂改名为裕民面粉一厂,聚丰面粉厂改名为裕民面粉二厂. 1951年1月,振华实业公司在工人路建成振华面粉厂,装有美式磨机12台,年设计能力1100吨,日产"振字牌"面粉2500袋.1956年底,裕民实业公司和振华实业公司撤销,裕民面粉一厂、二厂和振华面粉厂划归某地市国营地方工业管理局领导,并分别更名为某地市第一面粉厂、某地市第二面粉厂、某地市第三面粉厂.1957年1月,三个面粉厂移交某地市粮食局管理. 随着粮食机械制造业的兴起,面粉机械加工得到发展.1966年至1976年,各厂不断更新设备,安装200型、350型磨粉机组,淘汰了以前的钢片磨和部分美式磨、苏式磨. 1976年,市面粉厂安装了12部液压800型、10部液压600型磨粉机. 1982年,市粮食局在中华大街第一粮库院内建了新厂房,安装800型液压磨粉机14部.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1986年10月面粉厂迁移新厂生产,旧厂房拆除.市粮油制品厂杂粮面车间改造成制粉车间,年生产能力达1.17万吨. 1978年,某地市粮食局投资3650万元,在郊区塔冢村南购地135亩,筹建等级面粉厂,从英国西蒙公司引进等级粉成套设备,日处量小麦300吨,1990年建成投产.到1990年底,全市粮食系统共有面粉厂7个,有磨粉机62台,筛粉机37架,年生产能力达22.75万吨,比建国初期增长36.5倍. 二、杂粮加工 某地解放前,较大的电磨电辗有大亚、永裕生、同记、振祥兴、华丰裕、天济6家,兼顾加工杂粮. 民国37年(1948年)3月,全市共有私人电磨电碾48家,其中40家所报资本总额为42900万元(边币),共有工人251人,电动机47台,电碾16台,石磨56盘,石碾3盘,小钢磨7台,兼顾加工杂粮.年产小米490.5万公斤,玉米面122.5万公斤,小米面72.5万公斤.小磨业33家,公营电磨2家,也兼顾加工杂粮.1949年,电碾电磨业发展到60家,小磨业增加到235家.从1950年起,私营电碾电磨开始接受粮食部门委托加工任务."三反"、"五反"运动中有部分加工户掺杂使假、偷盗粮食,被罚款停业.到1952年尚有电磨业31户,小磨业91户.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一部分电磨停业转行,剩下的仍接受粮食部门的委托加工,生产小米和杂粮面. 1962年9月,将桥西粮食加工厂和香油厂统合并到正定路某地市粮油加工厂.该厂生产规模扩大,下设碾米、磨面、挂面、香油4个车间.有碾米机6台,日处理谷子5万公斤;有小钢磨24台,日产杂粮面1.5万公斤.1970年淘汰了小钢磨,安装旧美式磨粉机3台,日产杂粮2.4万公斤.1976年后,面粉日益成为城乡人民生活的主要口粮.为了满足城市人民吃玉米面、玉米渣的需要,1984年,在植物蛋白粉厂建起了玉米面车间,装有600型液压磨粉机2台,挑担式平筛机1台,日产玉米面70吨. 三、油脂加工 油脂加工分榨油和磨油两种,早期的榨油系手工业的土榨油坊,多分布在农村.郊区南简良村就有油房百余家.市内榨油业出现较晚,创建最早的是民国灭17年(1928年)的福顺永香油坊,从业人员6人,日产小磨香油200公斤.民国31年(1942年)3月,在新民路5号(现解放路)创设福顺油坊.民国36年(1947年)3月,张旭民在石桥街64号(现石桥路)开设信义油坊,资金1.5亿元(法币),从业人员23人,月产棉籽油1.22万公斤,菜籽油1.98万公斤,豆油1.11万公斤. 某地解放后,油脂工业得到发展.私人油脂业在国营金融贸易机构扶植下,由昔日当作副业的油坊,逐步变为固定的油坊,但机制油坊为数不多.1949年,私人榨油业4户,公营1户,私人磨油业16户.为了扶植油脂工业的发展,1949年9月,成立了油业供销合作社,专门为小型个体油坊服务,替他们采购原料,推销产品.1950年4月,私人榨油业发展到13户,公营2户(万隆泰和华大油厂,1952年合并到植物油厂),磨油业56户. 1953年12月,油脂油料实行统购统销后,私人油厂多变卖设备,转营他业,国营油厂则扩大了生产. 1954年,40多户个体磨油户,参加了初级合作社.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个体油坊走向了高级社,成立了香油社,社址在南大街中华胡同(庆华园澡堂旧址),装有石磨16盘,日产香油3000公斤.资金在千元以上又雇佣工人的永丰、振兴、福兴3家油厂,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永兴油厂.1962年5月,设备人员合并到市植物油厂(现油脂化工厂). 1958年5月香油社划归粮食局领导.1960年迁到油脂库院内.1962年合并到粮油加工厂,成为该厂的一个香油车间. 某地市粮油加工厂于1974年,新建了榨油车间,安装95型榨油机一台,日处理黄豆1.2吨,生产毛豆油150公斤.1980年、1982年陆续进行了扩建,更新了设备.到1988年,又改装为3台200型榨油机,日处理黄豆25吨,出毛油2.5吨. 1981年,油脂库投资兴建的精炼油车间投产,日加工毛油50吨.这个车间的主要任务是对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食油标准的油,重新进行精炼加工.可做到脱色、脱臭、脱胶、脱碱.同时接受单位的加工任务.从1981年至1990年,共精炼各种毛油3.76万吨.
为了扩大城乡合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87年,香油车间与栾城冶河村进行联营,在冶河村建了石栾香油厂,日加工芝麻5000公斤. 第四节 印刷某地市的印刷业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正定就有精致的刻版印刷.到30年代,栾城县有印刷作坊5家,获鹿县有印刷作坊15家. 民国25年(1936年),河北新华印刷二厂建立,名为"团结报"报社印刷厂. 民国36年(1947年)11月,某地解放后,建立了某地日报印刷厂.当时,市内10人以上的小型印刷企业有6家,个体手工业者有23家.主要生产设备有铅印机18台,石印机22台.较大的印刷企业有振兴、信昌、松竹斋、恒昌等. 1956年1月,某地印刷业中的振兴印刷厂、松竹斋印刷厂、恒昌印刷厂、会友印刷局、艺友印刷局、协诚印刷局、同庆印刷局、和泰印刷局和新诚印刷局,合并为某地市公私合营印刷厂,有职工215名,全部资产99568元,印刷设备16台.年生产能力71290千印,制版18603平方米,当年完成产值68.4万元. 50年代,还相继建立了正定县印刷厂、某地地委宣传部主办的建设日报社印刷厂、河北省假肢纸盒厂(1983年改名河北省荣军包装装璜印刷厂). 60年代,相继建立井陉县印刷厂、河北省文联印刷厂、获鹿县印刷厂、栾城县印刷厂、某地市新华印刷厂和某地市人民印刷厂. 七八十年代,又建立某地市统计印刷厂、河北新华印刷厂、河北省正定证照厂、河北省经济报社印刷厂. 到1990年,全市印刷厂家有339个,从业人员14660人.主要生产设备有铅印机943台、胶印机176台、烫金机31台、复印机58台、打字机200台. 河北新华印刷二厂 创建于民国35年(1946年),主要承揽挂历、年画、画册、条屏月历、中堂、中小学美术课本及商标印刷业务.年生产能力为54万对开色令.该厂曾连续8次在华北地区书刊印刷产品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1990年,拥有职工601人,固定资产原值1846万元,净产值1451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前西德产C299、CP―342电子分色机各1台和四色胶印机2台,另有双色胶印机14台、单色胶印机2台、打样机5台、照排机4台、制版照相机一台、一回转印刷机4台、晒版机6台、烫金机4台、覆膜机1台.1990年,完成胶印印刷31.95万对开色令,书刊装订52641令,照相制版25113四开块,完成工业总产值1331万元,利润279万元,税金85万元.到1990年,累计实现利税2898万元. 河北新华印刷三厂 建于1976年,1981年改为河北新华印刷厂.主要承办河北省出版部门下达的中、小学课本、画书及各种政治、文化书籍,同时承印《共产党员》月刊及其它刊物.1981年,完成工业产值330万元,完成照排687万字,胶印印书78954令,胶印印刷10984对开色令,书刊装订77987令,实现利润17万元.1985年完成产值554万元,完成照排1673万字,胶印印刷34668对开色令,胶印印书139238令,书刊装订128675令,实现利润110万元.1990年,完成照排4751万字,照相制版7352四开块,胶印印书15.7万令,胶印印刷4.8万对开色令.书刊装订16万令,完成产值1146万元,利税238.5万元. 1990年,该厂拥有职工559人,固定资产原值2022万元,净产值1666万元,主要设备有前西德产电子分色机1台,瑞士马夫尼胶粘联动1台、手动照排机11台、激光照排系统1套、打样机2台、胶印轮转机5台、胶印机6台、骑马联动机2台. 某地市人民印刷厂 建于1969年,主要承揽制版、胶印、商标印刷、年画、挂历、产品介绍、说明书、花纸、宣传画、广告、彩色包装等高中档印刷品的印刷业务.该厂1969年完成胶印印刷7086万印、制版286四开块,装订14490令,完成工业产值95万元,利润1万元.1970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9.5万元,净产值78.5万元.1975年完成胶印印刷17498万印,制版320四开块,装订70989令,新增商标印刷335万印,完成工业产值346万元,利润70万元,税金14万元.1980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48万元,净值198万元,设备96台.1990年,完成胶印印刷112640对开色令,装订45845令,商标印刷10233万印,制版3591四开块.完成工业产值512万元,利润40万元,税金31万元. 到1990年,该厂累计完成胶印印刷60亿印,商标印刷72576万印,制版28896四开块,装订1213672令,完成工业产值达8344万元,利润415万元,税金942万元.1990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15万元,净值540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四色同时加网电子分色机1台、照像制版设备11台、对开单色胶印机1台、对开双色胶印机5台、四色胶印机1台、一回转四开平台印刷机9台、四开平压印刷机2台. 法律出版社印刷厂 原名某地日报社印刷厂、某地地区印刷厂、是某地市最早建立的国营印刷企业之一.国民36年(1947年)建厂初期,主要印刷《新石门报》,同时兼印一些小书、传票、表格等.1956年后,主要承揽《建设日报》、高级步兵学校的保密教材及有关出版局的印刷业务.1983年归属法律出版社后,主要承揽法律出版社的书籍及教材的印刷.1990年完成书刊印刷23529令,胶印印刷10235对开色令,零件印刷22123千印,装订32270令,完成产值406万元,税金21万元,利润51万元.1990年,有职工532人,固定资产原值618万元,净值371万元,主要生产设备118台. 第五节 造纸某地市造纸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解放前,就有正定县西仰陵、井陉县头泉、获鹿县城关等地手工生产毛头纸.西仰陵的手工抄纸在30年代就有一定规模,50年代初,年产量达1910担. 随着文化、教育、宣传和出版印刷业的迅速发展,造纸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1957年,井陉县造纸厂建立.1958年,某地市造纸厂建立,开始了机制纸的生产.1960年,某地市第二造纸厂建立.1969年,北京军区投资建成中国解放军九七零四工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造纸业发展更快,郊区四县造纸厂应运而生,竞相发展.1985年,工贸合营的某地市大明造纸厂建厂,年产量在万吨以上.某地华北造纸厂、太行造纸厂等一批乡镇企业也纷纷上马. 到1990年,全市有造纸厂54家,从业人员6550人,主要生产设备1870台(套).主要产品有瓦楞纸、箱板纸、卫生纸、包装纸、牛皮纸、凸板纸等.1990年,总产量达8万吨. 某地市造纸厂 1958年建厂,主要产品有高中档出口卫生纸及国内各大宾馆用卫生纸、餐巾纸、面巾纸.1958年建厂时,只有一台1092型木架造纸机,制桨用自然发酵池,粉碎用小驴碾子,人工切纸.有固定资产15万元.1959年,生产机制纸348吨,完成产值35万元,利润0.5万元,税金3万元.1964年,投资129万元安装了球型蒸煮器材、打桨机、拌桨机等设备.1965年产量达1347吨.1979年,又投资139万元安装1092型纸机和1760型长网机各1台,煤粉炉2台.1984年马胜利承包某地市造纸厂后,大胆探索,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到1990年,承包7年中累计实现利润1125万元,是承包前5年的8倍,上缴税金707万元.固定资产净值由445万元上升到1354万元.完成技术改造10项,引进设备33台(套),更新改造设备48台套. 某地市造纸厂从建厂到1990年,累计生产各种纸及制品97127吨,完成工业产值19842,创汇3312万元,实现利润1451万元,税金1969万元. 某地市第二造纸厂 建于1960年,由某地市兆通、二十铺、长安3个人民公社造纸厂合并而成,名为长安人民公社造纸厂.有职工200人,固定资产20万元,主要设备有:木制单缸单网抄纸机1台、电碾1台、蒸煮麦草锅2口、大车一辆.当年生产瓦楞原纸63吨,包装纸248吨,完成工业产值25万元,利税17万元.1966年征地17332平方米,开始搬迁.1968年改为东风造纸厂,且自行设计安装的凸版纸生产线投产,年产凸版纸1250吨,完成工业产值76万元,利润25万元,税金7万元.1978年,东风造纸厂对2号机进行改造,由单缸单网改为多缸多网纸机,试制成功防潮纸.当年完成总产量6727吨,产值757万元,利税116万元. 1980年,某地市红卫造纸厂划归东风造纸厂,成为第五车间.11月,东风造纸厂更名为某地市第二造纸厂.1982年,将原并入第二造纸厂的红卫造纸厂划归市纺织局.1984年投资540万元,新上年产1600吨箱板纸生产线一条,土建2591平方米,新增设备192台(套),同年开发出中档卫生纸、面巾纸等新品种.产品有26至38克卫生纸、面巾纸、普通箱板纸及1号、3号牛皮挂面箱板纸. 1990年,有职工611人,固定资产原值979万元,净值613万元,主要生产设备442台.年生产能力近2万吨,当年生产1.18万吨,完成产值1157万元,利税117万元. 第六节 日用化工 某地市日用化工行业始于30年代.民国23年(1934年),获鹿县有碱皂作坊5家,年产月光皂、兰花皂1200箱.到解放初期,全市日用化工企业已发展到57家.其中,正定县有造胰作坊3家,市内有肥皂生产作坊49家,主要设备有肥皂锅、肥皂床、肥皂筒、打印机等,均为手工操作,产品主要有雪花膏、头油等. 解放后,某地市日用化工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到1990年,全市日化企业有某地油脂化工厂、某地市太行日用化工厂、某地市日用化学品厂、某地市长安药化厂、某地市育青日化厂、某地市新星日化厂、某地市柏林日化厂、某地市航天日化厂、某地市宏达日化厂、某地市石红日化厂、某地市洁美日化厂、某地市兰天日化厂、某地市海鸥日化厂、某地市百花日化厂、某地市高级步校日化厂、井陉县电池厂等16家.从业人员1986人,完成工业产值4125万元. 某地市油脂化工厂的前身是河北省省营某地制油厂,建于1951年.建厂初期,只有8部榨油机.1953年9月,榨油机增加到16部,可年产植物油8627吨,为河北省最大的植物油生产厂.1958年,建成糠醛车间,形成年产1200吨的生产能力.1963年,建成年产300吨粗甘油车间.1966年,建成年产5000吨肥皂的真空抽条生产线.1968年开始生产香皂.1969年,建成年产1000吨皂有硬化油车间.同年还建成真空干燥法香皂生产线,香皂年产能力达千吨. 1970年,建成年生产能力为300吨的顺干车间.1976年,建成年生产能力为30吨的香料生产线.1977年顺干生产能力扩大到500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产发展加快.1980年,提前两个月完成国家计划,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41万元,实现利税276万元.1981年,投资31.6万元,扩建安装原有的蓖麻油油裂解装置和庚醛、十一烯酸生产线.1982年,增扩1条香皂烘房干燥生产线,使香皂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吨.1983年,建成年产4000吨肥皂膏生产线.1984年,建成年产香精200吨的香精生产线.1985年,扩建了肥皂第二条生产线,1986年,开发了乳化香精.1988年,进行乳化香精的扩建,形成年产300吨的生产能力.同年,引进三醋酸甘油脂生产线. 到1990年,该厂已能生产肥皂、香皂、合成洗涤剂、工业甘油、香精、香料、糠醛、精炼油、三醋酸甘油脂等9大类101个品种的产品.1990年,完成工业产值2847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 井陉县电池厂隶属井陉县工业局,始建于1965年.1990年,有职工312人,固定资产原值156万元,净值83.3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双头打芯机4台,桶体冲压机3台,电芯包纸机1台,水纸卷纸2台,整圆滚蜡机1台.年生产能力2000万只.完成产值307万元,电池成品合格率99%. 从建厂到1990年,累计生产干电池16195万只,二、三极管660多万只,累计完成工业产值4603万只,实现利润87万元,税金283万元. 第七节 卷烟某地市的卷烟生产始于30年代.民国26年(1937年),某地市有新中国、风行、利民三家卷烟厂.新中国卷烟厂年产卷烟近3000箱.风行卷烟厂的前身是裕中烟草公司,年产卷烟10000余箱.利民卷烟厂,原属华北军区后勤部,年产卷烟3000箱. 1953年,三家卷烟厂合并为某地卷烟厂.当时有职工609人,卷烟机12台,小切丝机6台,生产为手工操作,烟叶不发酵,用大锅蒸、手工抽梗后,再经切丝、卷支、手工包装.年产卷烟21449箱. 1956年,安装小型蒸叶机1台,开始烟叶发酵.1957年,自制包装机2台.1961年,购进抽梗机1台.1964年,建成烟叶回潮和储存室,增加了大型蒸叶和烘丝机各1台.1968年,建成卷烟生产流水线.1970年,建成生产大楼,购进了新式打叶机、旋转式切丝机和19台专用设备,实现了整个卷烟生产机械化.1973年,产量达135259箱. 1985年,又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引进英国莱格公司的制丝线和自助烟线各1条,英国和意大利的卷、包、接设备8套,购进和改造国产设备431台(套).设备总投资为10715.3万元. 1978年前,某地卷烟厂主要生产丙级和丁级卷烟.1978年后,开始生产乙级和甲级嘴烟.烤烟型品种有古琴、新某地、黄菊花、星空等10个牌号.嘴烟有灵芝、孔雀、兰草、某地等20多个牌号.混合型品种有古丁、玉龙、玉玲珑,嘴烟有寿桃、菊花、华光6个牌号,雪茄型卷烟有隆兴寺. 到1990年,某地市卷烟行业只有某地卷烟厂一家生产企业,拥有职工2141人,固定资产11242万元,净值10128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切丝机8台、切梗机3台、打叶机2台、卷烟机46台、滤嘴接装机8台、包装机26台.有普通平烟和高档卷烟两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30万箱.当年产量为26万箱,完成工业产值19846万元,实现利润22万元,税金16123万元. 第八节 陶瓷某地市的陶瓷工业集中在井陉县和矿区一带.西汉初年置县时,井陉冯家沟就有土陶生产.明清时期,手工作坊约有20家左右.民国22年(1933年)发展到28家,年产量12万件.由于历代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生产技术的落后,以及地域闭塞、交通不便,陶瓷业未能得到大的发展,到建国前夕,陶瓷业只有67户. 建国后,人民政府扶植民族工业,恢复和发展陶瓷生产.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59户个体作坊和两个陶瓷社实行了公私合营,并在井陉横口联合建成井陉县第一家陶瓷厂,主要产品是由手工制做的黑色大公碗、二公碗、三公碗、粗瓷丰收四号碗,以及陶管、缸、砖等. 1958年,井陉县陶瓷厂首次试制成细瓷产品,填补了某地市细瓷生产的空白. 1963年,井陉县第一陶瓷厂搬迁至井陉北秀林村,与秀林耐火厂合并. 随着生产的发展,从60年代后期开始,生产工艺逐步由手工变为机械化生产,国家先后投资兴建了59少隧道窑和其配套设施,大部分工序实现了流水作业.70年代后期,艺术瓷、装饰瓷等中高档瓷有了一定的发展,品种由解放初期的三、四种发展到三十余种.蓝边三大碗、套五盆、花盆、酒具等品种极具地方特色. 1984年,井陉县第一陶瓷厂日用瓷年产量达2994万件,是1956年建厂初的13.2倍;完成产值730万元,是1956年的9.3倍;实现利润26万元,是1956年的23.8倍,产品销往东北、华北、华南等地. 1984年2月,井陉县在原翟水滋煤矿投资200万元,兴建井陉县第二陶瓷厂,主要产品是蓝边碗、红地砖、外墙砖等.同年,又在横口投资80余元兴建井陉县卫生陶瓷厂. 1985年春,为便于管理.促进效益增长,原井陉县陶瓷厂分为第一、第三第四陶瓷厂.1989年,第三陶瓷厂兼并了井陉县卫生陶瓷厂.后因井陉县第二陶瓷厂经营不善,效益亏损而停产下马. 到1990年,某地市陶瓷制品业有11家企业,计有从业人员5432人,固定资产原值4715万元,当年完成产值3209万元. 井陉县第一陶瓷厂建于1956年,主要产品有蓝三大、花三大、大衣架、黑陶、白沙锅等. 1990年有职工1500人,固定资产原值938万元,净值696万元,完成工业产值592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59米隧道窑1座、百米隧道窑1座、推板窑4座、倒烟窑8座、链条成型机6台、轮辗机3台、球座机20台、滤泥机8台.当年生产陶瓷制品1656万件. 建厂至1990年,累计完成产值10010万元,实现利润752万元,税金762万元. 井陉县第三陶瓷三建于1985年,位于井陉县秀林镇南横口.主要产品有日用陶瓷、卫生瓷、蹲便、座便、洗涤糟、面具等. 1990年,企业有职工1404人,固定资产原值1505万元,净值1276万元,完成工业产值566万元,下设三个分厂.主要生产设备有液压成型机9台、隧道窑3座、76米烤花窑1座、倒烟窑5座.当年生产陶瓷制品2007万件,其中碗1356万件,杂件19万件,盆11万件,罐63万件.日用普瓷一次烧成合格率93.8%,一级品率50%. 井陉县第四陶瓷厂建于1985年,主要产品是蓝三大、蓝二大碗、八寸盘、罗汉碗等. 1990年有职工540人,固定资产原值360万元,净值268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干湿轮碾机4台、76米隧道窑一座、真空炼泥机3台、倒烟窑3座、链条成型机4台,可年生产日用陶瓷1400件.当年生产1549万件,完成产值594万元. 某地市冯家沟陶瓷厂始建于1954年.主要产品是多种规格的缸、盆、罐.1990年,企业有职工430人,固定资产原值230万元,净值115.7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轮碾机、滤泥机、制缸机、制盆机、煤烧隧道窑.1990年,日用陶瓷产量达21.5万件,完成工业产值473万元,实现利税7.75万元. 第九节 灯泡1958年,某地市桥东玻璃厂决定筹建灯泡车间,并派出40多名工人去北京灯泡厂进行了技术培训.1959年4月,投资30万元,购置了喇叭机、绕丝机、芯柱机、封口机、烘装机等灯泡生产设备,形成灯泡批量生产能力.1956年6月,试制出第一只普通灯泡,结束了某地不能生产灯泡的历史. 1960年,灯泡新车间建成投产,当年产量33.7万支.1962年,产量突破百万只.1965年3月,某地市灯泡厂正式建厂.1968年,灯泡厂普灯生产突破800万只,单只成本为0.182元. 1975年,购进拉管机一台,结束了手工拉管的历史.1977年建普灯车间,1978年,日光灯形成生产能力,年产37.4万只.1980年,扩大日光灯生产能力,购置设备132台(套);1983年,普灯生产线增加到6条,产量2258万只.1984年,引进匈牙利双螺旋普通灯泡生产线.1985年,试制生产出高压钠灯,获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1986年,研制出高压钠灯用电子触发器,获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1989年,10条生产线的综合年生产能力实为2130万只,其中普灯2000万只,日光灯100万只,特灯30万只. 1970年以前,某地市只能生产普通灯泡.1970年,增加了日光灯、低压灯、汽车灯、红外线灯、放映灯、碘钨灯、电珠、彩灯的生产.1971年,增加微型灯和摩托车灯的生产.1973年,开始生产汞灯、黑光灯.1979年开始生产溴灯.80年代,又增加了霓虹灯、照像灯、涂硅灯、磨砂灯、钠灯的生产. 1990年,某地市灯泡厂有职工1280人,固定资产原值1352万元,净值742万元,生产设备总数452台(套),其中专业生产设备251台(套),通用设备201台(套).组成11条生产线,其中普灯生产线7条,日光灯生产线1条,汞灯生产线1条,高压钠灯生产线1条,溴钨灯生产线1条;设7个车间,有普灯、日光灯、汞灯、绕丝、玻璃、钠灯和机修车间,可生产6大类50多个规格的产品,年生产能力达3000多万支.到1990年,累计生产各种灯泡2.7亿多只,实现利税2822万元. 第十节 搪瓷建国前,某地市没有搪瓷制品的生产.建国以后,全国除了上海等沿海地区有几家搪瓷作坊,维持其简陋的搪瓷制品生产外,内地几乎是一片空白. 1951年5月,为发展地方工业,某地市人民政府企业公司筹建风行搪瓷厂(某地市搪瓷厂前身),当年建有搪瓷小土炉2座,制粉坩炉1座,锻压设备3台,固定资产原值为30万元,净值为28万元. 1962年,搪烧小土炉全部废除,改建为3座圆转炉.1965年,又将3号圆转炉改为马蹄炉型.70年代中期,又建造了2座圆转炉.1986年2月,将某地市明胶厂兼并,建起搪瓷浴盆烧成炉和制粉炉各两座. 建厂初期,只能生产5种素色产品.从1954年开始生产34厘米标准彩花面盆.1963年3月,试产铸铁搪瓷浴盆和工业耐酸制品.1965年,正式生产38厘米德胜面盆.1977年,生产36厘米高彩花面盆.1981年,开始生产75厘米大茶盘、24厘米洗手碗、有角碗等7种规格的产品.1983年,试制生产咖啡锅、汤锅、便器、儿童浴盆等22种规格的新产品.1985年,研制成功液化气搪瓷炉盘罩和搪瓷电火锅.1987年,研制成功与冰箱配套使用的搪瓷多用方盘.1988年,研制出耐酸反应罐,并通过了省、市级技术鉴定. 自建厂投产到1990年底,累计生产面盆系列产品5836.34万个,口杯系列产品5408万个,杂件系列产品7284.88万个,铸铁搪瓷浴盆系列产品13.21万个.产品品种从投产初期的5个发展到212人,增长幅度为106%. 到1990年,某地市搪瓷行业只有搪瓷厂家一家生产企业,拥有职工1290人,固定资产原值1531.12万元,净值928.56万元,设备143台(套).分为搪烧、制坯、喷花、包装、制粉、浴盆、工搪、动力8个车间.有日用搪瓷、工业搪瓷、制粉、浴盆4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5000吨.主要产品有面盆、口杯、杂件、铸铁搪瓷浴盆和K型反应罐等.1990年,完成工业产值1715万元,实现利润43万元,税金88万元. 第十一节 保温瓶、石英玻璃 保温瓶和石英玻璃业的前身,是某地市搪瓷厂的一个车间.日与搪瓷厂分家,迁并到某地市灯泡厂.日,又与灯泡厂分家成立热水瓶厂.1966年3月试生产出第一炉石英玻璃.1968年7月,热水瓶厂改名为某地市石英玻璃厂.试生产石英玻璃管材和保温瓶两大产品.同年,生产石英管材的石英车间建成,形成了石英玻璃管材和灯工生产线.1970年,改造和建立了保温和显像管生产车间.1976年,新建和改造48吨池炉1座,设备33台,实现了保温瓶生产机械化,形成200万只年生产能力.1978年,自行设计安装42台设备,建成保温瓶铁壳生产车间,形成了与保温瓶胆配套的铁壳彩花瓶生产线.年,对保温瓶、石英两车间进行设备和技术改造. 到1990年,某地市石英玻璃厂具有保温瓶胆、铁壳装配、石英管材3条生产线,形成了年产瓶胆30万只、石英管材30吨的生产能力.其主要产品有石英玻璃和保温瓶两大类.石英玻璃产品主要有各种类型的电光源用石英管材、冶金化工用的石英玻璃管材、无线电、半导体和科研单位用的各种石英玻璃仪器及器皿.保温瓶产品主要有50A型气压出水保温瓶、彩花五金壳保温瓶、50A―1型防垢气压出水保温瓶和花瓶形暗咀旋塞式保温瓶. 第十二节 日用玻璃 解放前,某地市日用玻璃制制品行业以手工制作为主,有嘴吹制玻璃玩具.建国初期,开始生产简单日用玻璃制品. 日,在俊兴料器厂的基础上成立某地第一料器生产社.1956年,先后有玉信长料器厂、裕华玻璃厂、裕胜玻璃厂、黑白铁瓶盖厂、丰兴耐火厂等单位合并到第一料器社,改名为某地玻璃制品生产社. 1959年2月,桥东区接管玻璃制品生产社,改名桥东区玻璃厂.同年底,在平安南大街筹建桥东区玻璃厂.1963年,改名某地市桥东玻璃合作工厂.1966年,又改名某地桥东玻璃厂.1967年,改为某地市玻璃厂.1977年正式定名为某地市第一玻璃厂. 第一料器生产社建社时,有手工制瓶机1台和六缸元炉1座,手工生产文教用瓶和棕色医药用瓶,年产3万个.1956年,产品新添了3斤酱油瓶和煤油灯罩. 1965年,供料机代替了人工挑料,直火式丁字炉改为换热式池炉,退火工序改进为连续隧道式烤窑,使医药瓶年产量达436.8万个.20瓦安瓿年产量达189.5万个.1970年,采用了高丽机、解放17型制瓶机. 1975年,扩建制瓶车间,形成3条制瓶生产线. 1977年,采用四组行列式制瓶机.1983年,投资336万元,建放射路啤酒瓶车间,形成年产12000吨啤酒瓶生产线. 1985年,四组行列机换成6组行列机,形成年产日用玻璃25000吨的生产能力. 1990年,某地市第一玻璃厂有6个生产车间,6条生产线.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63万元,净值671万元.主要设备有玻璃窑炉6座、制瓶机7台、平拉机1台.生产日用玻璃12070吨,压花玻璃562393平方米,玻璃衬管107387米. 从建厂至1990年,累计生产日用玻璃230454吨,平板玻璃1063893标箱,完成工业总产值16138万元,实现利润693万元,税金3043万元. 栾城县玻璃厂于1971年建厂,1972年投产.1981年以前,主要是手工操作,生产普通酒瓶.1981年,投资5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成品率由60%―70%提高到80%.1986年,投资48.6万元把半机械制瓶生产线改为全机械化生产线.1988年,与华北制药厂玻璃分厂联营,投资74.3万元,生产药用玻璃制品. 1990年,累计完成产值2762万元,产量7万吨,利税432万元.其主要产品有各种酒瓶、饮料瓶、药用玻璃管等,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 到1990年,全市玻璃及玻璃制品生产企业发展到12个,但主要是市第一玻璃厂和栾城县玻璃厂两家.1990年,全行业从业人员达3048人,拥有固定资产2941万元,完成工业产值3361万元. 第十三节 日用机械 一、手表 1973年9月,经河北省计委批准筹建某地市手表厂,投资295万元,规划年产机械手表5万只.1974年,手表厂先后选派85名工人到北京、天津等地手表厂培训,一年后陆续返厂.1975年,试制成功41种手表零件,试装手表10005只.1977年9月,全面完成了手表69种零件的试制.1978年6月,开始正式生产. 1979年9月,手表生产能力扩大到30万只.1980年,市手表厂继续扩建,形成年产百万只手表的生产能力.1981年,"太行"牌手表通过部级鉴定,年产368733万只.同年,某地市手表工业公司成立.1982年,手表工业公司改为手表总厂.1983年,生产手表556728万只.1984年,手表厂开始试制指针式石英表.1986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并投入生产,当年产量达18984只. 某地市手表厂是某地市生产手表的唯一厂家.1990年,拥有职工1700人,固定资产原值4338万元,净值2927万元,设备仪器2349台(套).能够设计和生产多种规格和型号的手表,年生产能力机械手表80万只、石英电子手表30万只.1990年,生产机械表56.2万只,石英电子表11.6万只,完成产值4643万元,实现利税54万元.到1990年,某地市手表厂累计生产手表677.4万只,完成产值46995万元,实现利润1456万元,税金8097万元. 二、自行车 1979年,某地市太行机械厂根据五机部长沙会议精神,决定自己设计生产自行车.从11月开始,组织有关人员赴外地参观调研,同时,着手工艺技术设计、材料准备和组织配套工作.年底,试制出6辆飞天牌样车. 1980年底,工厂初步形成一条月产2000辆自行车的分散型生产线.到1982年,累计生产自行车5.2万辆.1983年6月,由于产品滞销,自行车停止生产. 第十四节 管理建国前,某地市的一轻行业没有专门的行业行政管理机构. 建国后,一轻工业迅速发展,行业和厂家数目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1943年至1973年,一轻工业企业按地域实行"块管理". 1973年某地市第一轻工业局成立后,才开始对一轻工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对所属企业的人、财、物和产、供、销实行指令性管理. 某地市一轻工业局建立初期的编制为23人,局机关设有生产计划科、劳资科、财务科、设备科、组织科、宣传科、保卫科、共青团、工会、办公室10个科室. 70年代末,根据工作需要相继增加了企管科,纪检委、科技科、技改办等.1990年,新增加了教育科、老干部科、经营科.至此,某地市一轻局机关共有17个职能科室,管理人员71名,其中大中专学历的51人,高中级职称9人. 1973年建局时,某地市一轻局管辖10个工业企业,到1978年发展到25个,1990年又降为14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行业内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订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措施,改善宏观控制,使企业在生产经营、劳动人事、资金分配等方面都有自主权.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十一章 轻工业(二) 某地市的二轻工业是由传统手工业发展而来的,历史悠久,行业众多.传统的手工业渊源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造业.到汉代,曾在井陉、平山等地设置官营铁业作坊.明代,兵器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五金业的兴盛.到清代后期,五金手工业萧条,多为制造一些简单农具和日用品.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京汉、正太铁路在某地交汇,吸引了大批手工业者前来建坊、建场.民国15年(1926年),石门商会下属的行业公会达60多行. 民国29年(1940年)后,日伪政府占领市区,日本、朝鲜商人相继涌入,某地市的工商业开始畸形发展.民国34年(1945年),日本侵略投降,国民党政府对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使手工业难以为继,生产户数减少. 民国36年(1947年)某地市解放后,党和政府为迅速发展生产,解决劳动者贫困失业的问题,对手工业采取保护发展的政策.同时,引导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供销合作社,发展轻工产品,供应市场和支援解放战争. 1951年,某地市委、市政府对有原料、有销路、有技术、有发展前途的生产合作社进行适当合并,对一些不条件的则进行清理. 1956年后,全市手工业实现合作化.但由于对手工业的复杂情况分析不够,在组社中推行了"集中生产,统一合算,一行一社或数行一社,"不恰当的合并,致使一些社会经营管理困难,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服务网点减少.1956年8月,本着"先工资、次治病、后积累"的原则,将大社划小,自负盈亏.到1957年,手工业生产得到加强. 1958年,"大跃进"开始,一些手工业联社所属的集体企业、部分合作社及合作工厂,先后过渡为地方国营.手工业合作社经过"合并、下放"、"转国营",有许多传统名牌产品被挤掉或减产.1959年,市委为恢复和发展小商品,成立手工业管理局,各区设工业局,加强对手工业的管理.年底,手工业产品又有恢复和增加. 1961年,某地市对手工业产品、企业进行了归口调整.除中央的产品"分管目录"中规定的手工业产品外,还将原轻工产品中的14种产品划归工业局管理.同时,升级过渡为全民所有制的企业,除5家规模较大,保留地方国营性质外,其余全部改为集体所有制.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企业的生产、工作受到干扰.市属二轻企业划归他局或下放到各区管理. 1973年,市委、市政府恢复手工业管理机构并改称第二轻工业局,接收了全市大部分二轻企业.下设五金、日用品、服装鞋帽、木器四个工业公司. 1976年,在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指导下,某地市二轻企业全力恢复、完善集体企业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管理,进行技术改造,增加产品品种,并大力开展"学大庆"活动,使二轻工业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搞活"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二轻工业得到了全面发展.1990年,全市二轻工业总产值达82205万元,固定资产达43119.5万元,职工达45975人,实现利税5551.5万元,产品达1540种. 第一节 五金制品 某地市的五金制品业起源早,种类多,是手工业的传统行业.早在商代,这里就兴起了青铜器制造业.汉代曾于此设官营铁业作坊,生产熟铁、白口铁、麻口铁.清代,五金制品业萧条,民间五金手工业多以废旧铜铁为原料,制造一此简单的农具和生活用品.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阜宁路、大桥街铁器胡同等出现钉铁业作坊.民国13年(1924年),育德铁工厂建立,生产切面机、轧花机.30年代初,这里有大小铁业商号28家,其中"玉兴栈"、"同益兴"等铸锅厂规模较大.民国26年(1937年),全市私营铁业作坊中有洋铁业4户、熟铁业93户.到解放前夕,某地的五金制品有铸造业、黑铁业、白铁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1953年,市政府成立手工业联社后,对私营行业实行合作化,共有五金加工、农机制造、工具生产、细小五金制品、家用食器及厨房用具等13个行业.1954年底,全市共组织熟铁生产合作社9个,洋铁业生产社5个,小五金社1个,从业人员达542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五金制品行业发展受到影响.1973年10月,某地市五金制品工业公司成立,下属26个企业.1973年至1979年,锅炉、电器开关、仪表、无线电等企业划出二轻系统.砂布、计量、水暖器材、铜铝制品等企业划归二轻系统.1979年,为便于管理,五金制品工业公司分为日用五金和机具五金两个公司,所属企业30家,之后,企业归属又进行调整,企业减少到16家.1984年,原两公司合并为五金家用电器工业公司,后又有三家企业被合并,划归其它系统.到1990年,五金家用电器工业公司共有13家企业. 市辖六区、四县五金制品企业,多数在70年代后建厂,到1990达到19家. 生产规模 某地市解放前,五金制品工业主要有铸造、黑白铁、五金修理和其它金属制品业,规模不大. 铸造业始于宣统三年(1911年),当时仅有人工厂1家,生产轧花机配件,以后铸造业不断发展,到1954年,从事铸造行业的达17户. 黑白铁业始于30年代,到1953年黑铁业从业者达150余户,白铁业从业者达10余户. 五金修理业有轧花、自行车、马车、钟表、电筒、钢笔修理或配件,1954年从业者达290余户. 有色金属制品有铜铝勺、首饰、针、证章、电池等.除铜铝勺和首饰生产时间较早外,其余为解放后发展起来的,1955年从业者达70余户. 合作化时,铸造、黑白铁、有色金属制品的个体从业户组织起来,相继成立了9个熟铁生产合作社、5个洋铁社、1个小五金生产社.别外,还成立了马车修理社、铝丝编织社、黑白铁社等. 1957年至1960年间,五金制品业进行调整,部分熟铁合作社合并,过渡为国营小型农具厂,小五金生产社转为国营阀门一厂、马车修理社转为国营轴承厂、黑白铁社转为红旗锅炉厂、第九熟铁社转为工农机械厂.在三年调整时期,五金制品业又进一步作了调整. "文化大革命"期间,五金制品行业又增加了水暖器材、拉锁、塑料机器、砂布等产品.1980年以后,五金制品业在改革中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拳头产品,到1990年有主要产品30多个. 设备 某地市五金制品业虽然历史长,但基础较差.解放前,五金制品业的生产主要用手工操作.直至1957,各种专业设备不足20台.1958年到1965年,五金制品业在调整中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设备也不断完善,大部分改为机械加工,初步改善了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状况.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五金制品的设备改造受到一定影响,但没有停止.到1973年,五金制品业的专业设备增至300余台.组建五金制品工业公司后,更为重视技术改造,直到70年代末,五金制品业逐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90年,五金制品业专用生产设备达591台(套),通用设备一车、铣、刨床708台. 原材料 五金制品行业使用的原材料的种类较多,主要有生铁、钢材、有色金属等.解放前,五金制品业原料来源以回收废旧铁铜为主,或从外地购进.解放后,所需原料多为国营供销社或加工单位供给,但仍有部分原料主要靠利用回收废旧钢铁供应.合作化以后,五金制品行业原料靠计划内国家分配,不足部分在手工业系统内调剂或企业自筹解决.1960年后,五金制品业原料紧张,原料来源改为主要靠计划供应和多渠道供给与企业自筹相结合.80年代以来,原材料供应计划指标逐步减少,企业自筹原材料的比例逐步加大.
技术工艺 解放前,五金制品业的技术工艺以传统手工艺为主,操作主要靠经验,没有工艺标准.50年代,个体从业者组成合作社后,五金制品的生产工艺仍以传统工艺为主. 匠作工具的生产工艺,于70年代开始逐步甩掉手工煅打,采用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生产.焊接工艺,由过去靠手工焊改为摩擦自动焊接.淬火工艺,由过去盐浴淬火改为电炉油压机床固冷模具淬火,解决了抹子板体变形的技术关键.回火工艺,由过去一次装炉回火,改用膜链式传统回火炉,质量得到保证,产量有所提高. 铸锅生产工艺,50年代前一直采用人工合型,人工重力浇铸.60年代,第一次改造为机械气动合型,解决了重体力劳动.70年代第二次改造,改传统的重力浇注成型为挤压成型,改变了生铁的金相结构,减少使用中产生的氧化皮,锅的寿命延长1.5―2倍,锅重量减轻,节约了原料.挤压成型铁锅工艺,于1979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衡器生产工艺,30年代初,用手工加工,淬火采用煤火升温,后改为电炉渗碳,盐浴淬火. 钢锉生产工艺,于70年代改变了剁齿工艺.采用表面软化处理,单刀纹改双刀纹,而且锻料、淬火、磨削、剁纹全部由手工改为机械化流水线生产. 防爆工具自1984年投产后,工艺不断改进.铸造变铸后打磨为铸后锻压,提高了表面光洁度和硬度,各项力学指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五、产品 二三十年代,五金制品主要有轧花机、切面机及其铸件、铸锅、炉条、炉口、车辘、水车、匠作工具、农具铁勺、马掌、刀剪水车斗、水桶、烟筒等.进入40年代,"33"牌抹子、"张天成"菜刀、"付公兴"剪刀、"郭付魁"剃刀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50年代初,除钢锉、制钉、铁丝和五金修理有所发展外,产品变化不大.直到1965年,五金制品业的产品才发生较大变化,保留下来的产品有钢锉、铸锅、匠作工具、刀剪、铁丝、砂纸、台秤、案秤等.新开发的产品有砂布,中、大型衡器,焊割炬等,五金修理、农具、马掌、剃刀等产品停产.1966年至1978年间,原有五金产品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发展了品种.钢锉增加了半圆锥、三角锥等品种,工作工具增加了阳角、阴角、地抹子等,衡器增加了机电结合秤、电子平台秤、电子吊勾秤等三大系列20个规格的产品,另外,还研制成功塑料注塑机、破碎机、挤出机.80年代,又开发出铝青铜合金防爆工具.到1990年,全市五金制品的产品已达35个系列300余个品种. 六、效益 三四十年代,从业者经常处于有活开工,无活歇业的状态,效益很不稳定.民国36年(1947年)某地解放后,政府积极扶植,并把分散的个体从业户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走上规模发展的道路.1957年,五金制品手工业除社员分红外,还可少量上交利税.直到1965年,五金制品业经过产品调整、企业归口,才有了较快发展.1978年,五金制品业基本确立了主导产品,全行业利润达508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25.4万元.进入80年代,五金制品材料国家计划内供应逐渐减少,企业自筹增加,原料价格放开,五金制品产品成本普遍提高.1990年,市属五金制品行业实现利润256.9万元,上交国家税金286.1万元.市辖六区四县五金制品行业实现利润128.08万元,上交税金363.21万元. 第二节 日用电器 某地市日用电器工业是新兴行业,起步较晚.自70年代以来,先后生产过日光灯具、镇流器、小型电风扇、电熨斗、燃气辐射采暖器、荧光吊灯、台灯、落地灯等.后由于产品质量、销路和资金等问题,大都停产或转产.某地市灯具厂是灯具生产的专业厂,其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解放路油漆加工服务部.1965年,开始经营喷漆、烤漆业务.1967年,改名为市烤漆厂.1980年更名为某地市日用电器一厂,开始投产灯具产品.1986年,更名为某地市灯具厂. 一、生产规模 70年代,某地市灯具厂生产能力较小,当时厂房不足500平方米,设备陈旧,手工操作占的比重大.1982年,年产镇流器1万余只、各种灯具10万件.后逐年加强技术改造,试验成功燃气辐射采暖器、小型镇流器、煤气熄火安全阀、紧凑型节能灯具、应急灯、供电器等.灯具模具冲压成型、表面处理实现了机械化,提高了生产能力,并且新建厂房2000平方米,厂区占5500平方米,设备增加,固定资产达128万元.1990年,各种灯具年生产能力达25万套,镇流器年产20万只. 到1990年,生产电熨斗、摩托车点火开关的五金电器锁具厂,固定资产171万元,年产电熨斗13万个,点火开关与济南轻骑摩托车总厂配套. 二、设备 某地市日用电器行业在70年代发展初期,有4台旧冲床和老式机加工车床、刨床及台案.80年代,企业定向生产灯具后,生产设备逐年更新改造,手动机械改为电器控制,冲压车床配套;工装模具不断改进,变几次成型为一次冲压成型;而且建成灯具外观处理自动生产线,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1990年,各种设备达75台,除灯具组装外,各工序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三、原材料 日用电器原材料主要为五金、电料、化工油漆、金属材料以及各种零星辅料.70年代末,日用电器的原料中,仅冷轧薄钢板列入国家计划内供应,其余主要靠自筹解决.80年代前期,计划内供应量能满足全年消耗量的80%左右,以后逐年减少. 四、技术工艺 70年代,灯具投产初期,采用传统技术工艺,组装多是手工操作,没有完善的产品技术标准.进入80年代,灯具生产加强技术管理和工艺改进,健全了产品技术标准、工艺操作规程.在工艺改进方面,1983年,冲压工序由多次冲压成型改为一次冲压成型,提高工效5-6倍.1986年,镇流器用矽钢片冲压模具试验成功,"无废料冲模"提高了材料利用率.1987年,灯具表面处理由人工改为机械化,喷漆由手工操作改为静电喷漆新工艺,提高了灯具外观质量.冲压模具的材料采用"锌基合金和钢交冲模",延长了模具寿命. 五、产品 1974年开发灯具初期,主要产品为8W荧光吊灯,后陆续增加15―40W荧光吊灯、台灯、落地灯.80年代初投产的电风扇,因质量和销路问题没有形成批量生产而下马.继而投产了组合光带灯、马路灯、高效节能灯、应急灯、壁灯和高压汞钠灯、镇流器、供电器等.80年代末,灯具品种达8类、290多种规格. 1982年,市五金电器锁具厂的自动恒温电熨斗投产,后陆续生产了500W、600W蒸气电熨斗.1983年,研制成功摩托车点火开关.1987年后,又研制成功喷雾电熨斗. 六、效益 70年代初期,灯具生产批量小,年利润在9万元左右,可上交税金5万余元.1975年利润达13万元,上交税金10万元.80年代初,灯具产品销售困难,曾一度亏损.1985年,利润达23万元,上交税金32万元,资金利润率达27.8%.到1990年,在原材料价格上涨、费用增加的情况下,灯具生产的效益仍相当于1985年水平. 市五金电器锁具厂1982年实现利润2.2万元,由于不断开发新产品,效益逐年增加,1989年利润达25万元. 第三节 塑料制品 50年代初,某地市共有生产灯口、电门、钮扣等酚醛塑料小商品的个体户13家.1956年,成立了第一个生产塑料制品的合作社.1962年,发展到3家塑料厂,增加了塑料钱包、雨衣、塑料绳、塑料管、牙刷等产品.随着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塑料制品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73年,塑料制品生产企业达13家,陆续增加了全塑料凉鞋、塑料鞋底、塑料薄膜、编织带、打包带、窗纱等新产品.同年,成立了市日用品工业公司,加强了对塑料制品业的管理.进入80年代以来,塑料行业不断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加强企业管理,使全市塑料工业有了长足发展.1990年,市属塑料工业企业的塑料制品年产量2.4万吨.并采用挤出成型、压延成型、注塑成型、编织、涂刮、拉伸等工艺,共生产出聚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氨脂、ABS等六大类几十种产品. 一、生产规模 50年代初,某地市塑料工业仅有十几家个体手工业者,1956年成立化学工艺合作社,仅有9间私人平房和席棚,从业者200余人,固定资产3万元.1958年,化学工艺社改名为东风塑料厂,为全市第一家塑料制品生产企业.1963年,生产出了全塑凉鞋,填补了河北省的空白.在此期间,化工塑料厂、防护用品厂相继建立.到1970年,全市塑料制品年产量达1678吨.1975年,轻工业部投资180万元,在东风塑料厂建成年产3000吨的吹塑薄膜车间.化工塑料厂在生产化工原料增塑剂、二丁脂、二辛脂的同时,增加了涂刮法人造革生产线,年产118万平方米.1979年,全市塑料制品年产量达5851吨. 进入80年代后,塑料工业不断加强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投产新项目,塑料制品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到1990年,全市塑料制品行业拥有固定资产1.3465亿元. 二、设备 某地市塑料工业在50年代创建初期,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生产酚醛塑料制品用的是手板压刀机,以及钳子、剪子等.配料加色均是人工搅拌. 60年代,增加了热塑性塑料制品,开始自制或购进挤出机、造粒机、粉碎机、注塑机,到60年代末,全行业拥有专业设备25台(套).70年代,随着塑料制品品种的增加,专用设备随之增多.东风塑料厂自制了注塑机、15-100吨油压机;编织厂购置抽丝机、打纬机;第二塑料厂增加中空制品设备.到1978年,全行业拥有主要生产设备251台(套),其中,塑料专用设备的1/3是自力更生制造的. 1980年以后,塑料制品行业发展较快,各厂家先后引进了诸如多色印刷机、吹膜机组、无毒聚氯乙烯吹塑生产线、热塑性弹性旅游鞋生产线、五色印花设备、离型纸法人造革生产线、三层复合设备、塑料编织袋生产线、造粒机、双色注塑机、44克注塑机、地板革生产线、抽纱台布生产线等国外先进设备. 到1990年,全市塑料制品行业的主要生产设备达到国际上七、八十年代的水平,生产能力相当于1978年生产能力的三倍多.1990年,全市塑料制品行业共有各种专业设备1626台(套). 三、原材料 某地市塑料制品的主要原材料是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增塑剂等. 合作化时期,塑料制品生产厂家少,以热固性酚醛塑料为主,原料无计划,随缺随购.60年代,主要原料逐步转为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并且原料供应逐步列入国家计划.70年代,由于塑料品种增加,原材料的种类增加了聚乙烯、聚丙烯.计划供应不足的部分,由企业自筹解决. 1980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原材料计划供应的比例逐渐减少,到1990年,除农用薄膜使用的高压聚乙烯料列入国家指令性计划,每年供应4000吨外,其余产品所用原材料均由企业自筹解决. 四、技术工艺 某地市塑料制品的生产工艺,从50年代后期的简单压制成型,发展到注塑、吹塑、压延、挤塑、发泡、复合、注拉吹、真空成型等多种工艺,不断满足生产塑料制品的需要. 压制成型工艺:五、六十年代主要用于热固性塑料的生产.以酚醛树脂为主料,填入制品的模具中,加热加压成型. 挤压成型工艺:60年代开始采用,主要用于生产各种管材、棒材及各种塑料颗粒半成品.70年代,在挤出成型工艺的基础上,发展了挤出吹塑成型工艺,用于生产各种薄膜、中空容器等制品.80年代,采用挤出压延工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扒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