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发射基地发射了多少颗卫星,中国卫星发射基地发射的卫星有哪些

从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到2005年10月,我国已成功发射了近百颗国产卫星、6艘飞船、27颗国外卫星。
卫星及应用
1、 人造卫星有几种?
人造地球卫星按运行轨道可以分为:轨道高度为200~2000千米的低轨道卫星;轨道高度为千米的中高轨道卫星;轨道高度为35786千米的位于赤道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按用途可以分为:相关信息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其中应用卫星又可分为军用卫星、民用卫星以及军民两用卫星。
2、 我国研制了哪些卫星系列?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
从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到2005年10月,我国已成功发射了近百颗国产卫星、6艘飞船、27颗国外卫星。
卫星及应用
1、 人造卫星有几种?
人造地球卫星按运行轨道可以分为:轨道高度为200~2000千米的低轨道卫星;轨道高度为千米的中高轨道卫星;轨道高度为35786千米的位于赤道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按用途可以分为:相关信息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其中应用卫星又可分为军用卫星、民用卫星以及军民两用卫星。
2、 我国研制了哪些卫星系列?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北斗星导航卫星系列等六大卫星系列。
3、 返回式遥感卫星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返回式遥感卫星是低轨道卫星,主要有三大用途:一是对地观测,获取遥感信息;二是进行微重力试验;三是为载人航天作返回的技术储备。
4、卫星怎样返回地面?
当卫星完成任务返回地面时,要完成调整姿态、舱段分离、返回舱旋转、脱离飞行轨道、打开信标机、打开降落伞并返回地面等一系列动作。
5、中国共发射了几代通信卫星?
到目前为止,中国共发射了三代通信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是1984年发射的2颗通信卫星和日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实用型通信广播卫星。第二代通信卫星是日、日、日和日发射的载有4台C波段转发器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第三代通信卫星是日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6、 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是日发射的,它取得了部分成功。这是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7、 东方红二号通信广播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8、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实用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于日成功发射。该卫星大大改善了我国的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条件。
9、 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中容量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于日成功发射。该卫星改善了我国的国际通信以及西部边远山区的通信状况。
10、风云气象卫星共发射了多少颗?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大类。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分别进行过4次和3次发射,在我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1、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日,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由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升空。
12、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何时发射成功的?
我国在日发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甲,并于日正式交付用户使用。日又发射了风云二号乙。日又发射了一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13、中国已发射了哪些空间物理探测卫星?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发射的空间物理探测卫星,主要是“实践” 卫星系列。日成功发射了实践一号卫星。日一箭三星成功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二号A和实践二号B。日成功发射了实践四号卫星。
14、我国的实践科学探测卫星共发射了多少颗?
共发射了八颗卫星,分别是:1971年3月发射的实践一号;日用一箭三星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日发射的实践四号;日发射的实践五号。日发射的实践六号A星和B星。
15、你了解实践一号科学探测卫星吗?
实践一号卫星是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基础上增加了太阳能供电系统等8个空间技术试验及探测项目。日,实践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在轨道上运行了8年多,向地面发回了大量科学探测和试验数据。
16、你了解实践二号科学探测卫星吗?
实践二号卫星是专门用于空间物理探测的科学实验卫星。卫星重250公斤,卫星主体为一个外接圆直径1.23米、高1.1米的八面棱柱体。日,我国发射一箭三星,实践二号是其中之一。
17、中国第一颗卫星是什么卫星?
日,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该卫星重173千克,星上装有一台“东方红”电子音乐发生器及科学探测仪器设备。其任务是探测空间电离层和地球大气密度,并将有关数据传回地面。因此,东方红一号是一颗具有空间探测性质的技术试验卫星。
18、我国地球资源卫星共发射了多少颗?
从1999年10月到2003年10月,我国共发射了3颗地球资源卫星。
19、中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日,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卫星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我国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共发射了多少颗?
从2000年10月到2003年5月,我国共发射了3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
21、军用卫星有哪几类?
军用卫星是指用于各种军事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按用途可分为侦察卫星、军用气象卫星、军用导航卫星、军用测地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和拦击卫星。侦察卫星又可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导弹预警卫星和核爆炸监视卫星。战时,一些民用卫星也可用于军事用途。
22、 最早挂上太空的是哪五大卫星?
(1)日苏联发射的质量为83.6千克的同伴者卫星。
(2)日美国发射的质量为8.2千克的探险者卫星。
(3)日法国发射的质量为42千克的AI卫星。
(4)日日本发射的质量为23.8千克的大隅卫星。
(5)日中国发射的质量为173千克的东方红一号卫星。
23、我国已发射多少颗卫星?
从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到2005年10月,我国已成功发射了近百颗国产卫星、6艘飞船、27颗国外卫星。
24、我国是世界上第几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日,我国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3颗卫星(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这是我国在空间探测和新技术试验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25、截止2003年底全世界共发射了多少颗卫星?
自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截止2003年底,全世界共成功发射5053颗人造卫星。
这篇文章相当详细
因图片较多 内容复杂 未直接贴出 见谅!
以上多为民用卫星 而非军用
军中事务为国家机密 揣度不出 :)
从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跃上太空到2003年末,我国用自己研制的12种长征运载火箭分别从酒泉、西昌、太原三个卫星发射中心起飞,成功...
中国有3座航天发射中心。
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建立最早,试验最多的火箭发射基地,被誉为中国航天第一城。它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戈壁沙漠腹地。1958年开始兴建,...
晕~你买GPS接收的钱就等于买通讯费用了.还有加上2年以后每年去更新软件的费用...他们当然就不收费了
看情况而定,主要是看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如果仅仅是一般的通讯用途,3-4颗即可
如果数据传数量比较大,需要卫星数量就比较多,比如中国通信卫星广播公司的全球星系统由...
答: 流产后卧床休息几天,现在这个情况还是需要去上班的,这要几天才能好的?
答: 就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点!
答: 社会民主连线是香港一个由激进民主派、在港组建中国各大政党的政治性组织。中文简称「社民连」,英文名称为League of Social Democrats,其目的...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揭秘地球体检师都能干什么 中国刚刚发射首颗“嗅碳”卫星 | 北晚新视觉
揭秘地球体检师都能干什么 中国刚刚发射首颗“嗅碳”卫星
它是精打细算的“账房先生”,为世界各地碳收支开列清单;它是慧眼卓识的“神算子”,通过深入揭示全球碳循环机制,更靠谱地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它是漫游太空的“华尔兹舞者”,跳着翩然的舞步将二氧化碳、云与气溶胶的状态尽收眼底——它就是中国刚刚发射的首颗“嗅碳”卫星,全称为“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伴随碳卫星一飞冲天,从此地球上空,多了一位“中国籍”的“地球体检师”。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雾霾……气候变化早已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一切是否就是二氧化碳的“锅”,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到底增加了多少,如果我们已经意识到温室气体和人类命运休戚相关,那么对于它,我们就不能只有一本糊涂账。
“在多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地位非常独特,因为它跟人类活动甚至每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密切相关。”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说。这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外交问题。
早在1992年世界各国即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上以防止人类活动严重干扰气候系统。之后,数次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大会,都显示出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认同,气候变化问题已超越地缘政治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重要议题。
但是要算清温室气体这笔账,就得有“账本”,要能监测到碳排放量,还得有明细,到底每个国家每年有多少碳排放。而当今碳循环科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洲际、区域和局部尺度上无法观测获取量化的、精度高的碳通量(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碳含量的变化)信息。
在地面监测站早已不堪重任,且难以获得全球数据的情况下,一种可以不断在全球尺度上获取高精度通量信息的手段登场——上天!
在此背景下,“嗅碳”卫星应运而生。
由于“嗅碳”卫星的技术难度很大,目前全球仅有两颗该类卫星在轨工作。一是日本于2009年发射的“呼吸”号温室气体观测卫星,另一颗则是美国2014年发射的OCO-2卫星。
如今,中国人自己的碳卫星也已发射升空。
“这颗碳卫星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而且整体水平高于日本的‘呼吸号’。”李加洪说。
“探测二氧化碳这件事,可不是谁想做都能做的。碳卫星包含高技术、高水平、高指标,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跻身世界前列。” 碳卫星工程副总指挥、中科院空间中心副主任龚建村说。
这颗碳卫星能填补我国在温室气体监测方面的技术空白,而掌握自己的数据,也能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毕竟,以后进行碳交易,不能别人说多少就是多少,咱们自己也要测个清楚。
难怪科学家们这样评价碳卫星,这虽是一颗小卫星,但却承载了大期望、承担了大使命。
碳卫星到底怎么探测二氧化碳,原来,大气在太阳光照射下,二氧化碳分子会呈现光谱吸收特性,碳卫星通过精细测量其光谱吸收线,可以反演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也就是说,一切都能暴露在阳光下。
碳卫星有好几种观测模式。一种是“斜着看”,即“耀斑观测模式”,利用太阳在海面的镜面反射提高信噪比,获取海面上空的二氧化碳数据。一种是“竖着看”,即“天底探测模式”,利用地面的漫反射特性开展地面二氧化碳的观测。因为还要对日定标(利用太阳光作为标准源标定仪器的观测值)、对月定标和对地定标(利用地面高精度测量设备提高数据一致性),再加上多种观测模式交互进行,碳卫星就要不断调整姿势,跳起“太空华尔兹”。这,也被科研人员称为“跳着舞看”。
每16天,碳卫星就会对地球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检测数据被发送给地面,经过解析和处理后,就可以最终形成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排放情况的“体检报告”,最终碳卫星将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准确测量地球的“体温”,为人们治疗地球的病症提供最可靠的依据。
中国气象局遥感应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兴赢表示,有了碳卫星传回来的数据,人们才可以清晰地掌握碳排放的机理和变化,可以有的放矢地制定减排政策措施,可以获得更多的科学结论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当然,如果碳卫星表现够出色,在谁应该为地球“发烧”来买单问题上,没准儿还能派上大用场。
另外,碳卫星上除了搭载二氧化碳探测仪外,还有一台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这台探测仪可以测量云、大气颗粒物等辅助信息,为科学家精确反向推演二氧化碳浓度剔除干扰因素。
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虽不是“主角”,但可能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能监测大气中的颗粒物,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并为研究PM2.5等大气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数据支撑。研究人员表示,具体如何监测雾霾,要等碳卫星传送回第一份数据后再做分析判断。
这颗碳卫星本事不一般
地球老“发烧”,都是因为“碳”
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倡议二十国集团发表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率先签署《巴黎协定》,向全球作出庄严承诺。《巴黎协定》为什么宁可牺牲经济发展,也要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这都是温室气体惹的祸,地球自人类工业革命之后在持续“发烧”。
地球大气的温度正在不断升高,其罪魁祸首被科学家锁定为以大气中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气体,它们让太阳加热地球的短波辐射轻易进入,却将地球向外散热的长波辐射反射回地球,因此热量易进难出,就像栽培植物的温室一样。这种效应被形象地称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就被称为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原本是自然界中的固有成分,地球形成时大气中就有二氧化碳了,为什么我们现在却对它“嫉恶如仇”,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家研究发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直在增加,且增加的值超过了40万年来的正常“波动”范围。
科学家们研究得出结论:在过去的50年中,因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每年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300亿吨二氧化碳中大约有一半会留在大气层中,另外一半通常认为被海洋和植物吸收了,但是科学家并不能确定这些二氧化碳最后去了哪里、以什么样的形式消失、其中的具体机理又是怎样的?其实这些科学问题至今还悬而未决。
中国气象局遥感应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兴赢介绍,人类对二氧化碳了解有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变化规律掌握的还不够详尽。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各国就陆续在地面建设观测站,开展大气二氧化碳观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夏威夷的观测站,从建立观测站至今,已经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数据记录。美国夏威夷观测站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实际监测,20世纪后30年,每年二氧化碳增幅1%到2%。
但是二氧化碳是一种长寿的化学物质,会长时间停留在大气中,然后随着大气运动在全球传输扩散。可是至今,全球只有200多个温室气体观测站,这些有限的观测数据极大地限制了人类对二氧化碳的认知,进而限制了人类对碳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科学认知。于是,2000年后,科学家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尖端的卫星探测技术,希望借助卫星“天眼”,可以全天候观测全球任何角落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信息。
目前,全球已有两颗专门的二氧化碳探测卫星在天上运行。日本卫星GOSAT观测不够精细,最小只能探测到10公里范围内的大气二氧化碳平均值。美国卫星OCO-2空间分辨率提高到2公里左右,但是它只是一颗小卫星,上面只有一个观测二氧化碳的仪器,无法同时获取云和大气中气溶胶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卫星探测二氧化碳非常重要的辅助观测信息。
张兴赢表示,我国这次发射的碳卫星上不仅搭载了一个和美国OCO-2类似的先进二氧化碳探测仪器,而且同时还搭载了一台先进的云和气溶胶的探测仪器。碳卫星的空间分辨率将超过美日卫星,达到1-2公里,也就是说两个相邻较大的小区排放二氧化碳的差别都可能被分辨出来。
这个“千里眼”,慧眼专识“碳”
从厚厚包裹着地球的大气层中,识别出哪些气体是二氧化碳,还要画出一张张“动态图”——碳卫星有着独门绝技。
绝技之一就是碳卫星有颗 “千里眼”,这颗“千里眼”就是碳卫星的主载荷--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这台探测仪的工作原理,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谱段,利用分子吸收谱线探测二氧化碳浓度。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通过看“颜色”来识别二氧化碳气体。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玉权解释,太阳光经过空气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子对许多精细的颜色有了不同程度吸收。通过光学仪器对这些色彩进行非常精准的测量,可以反向推算出二氧化碳分子数量,从而得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碳卫星项目要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监测精度优于4ppm(百万分比浓度),即是说,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超过百万分之四时,“千里眼”就必须发现。对此郑玉权解释,碳卫星上安装的大面积衍射光栅,相当于在头发丝的宽度上划出200余条形状和直线度要求很高的刻线,只有采用如同细密梳子的精密元件,才能过滤出更为精细的色彩。
碳卫星发射升空后,可以看到它在天上不停旋转,好象翩翩起舞的舞者。为什么会这样,碳卫星首席应用科学家卢乃锰说,这就涉及到碳卫星复杂的观测模式。它可以斜着看、竖着看、盯着看。
具体来讲,斜着看,就是耀斑观测模式,利用太阳在海面的镜面反射提高信噪比,获取海面上空的二氧化碳数据;竖着看即天底观测模式,利用地面的漫反射特性开展地面二氧化碳的观测;盯着看,就是卫星在飞行过程中,始终瞄准一个特定目标进行观测,完成既定任务。除此之外,碳卫星还要观测太阳和月亮,进行对日、对月定标。
卢乃锰说,这相当于只有一只眼睛的卫星需要不停转换角度来完成对不同方向的观测。所以卫星要不断地调整姿态,就像跳优美的华尔兹。
这种复杂和高难度的“跳舞”观测,让碳卫星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全球二氧化碳分布信息。
“日本的GOSAT(2009年发射的世界首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的有效观测点只有300多个,我们在设计时加大了卫星的扫描宽度,增加了采样点,使得有效观测点比他们多了一个数量级。”卢乃锰说。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蔡文清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雾霾……气候变化早已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一切是否就是二氧化碳的“锅”,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到底增加了多少,如果我们已经意识到温室气体和人类命运休戚相关,那么对于它,我们就不能只有一本糊涂账。
“在多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地位非常独特,因为它跟人类活动甚至每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密切相关。”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说。这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外交问题。
早在1992年世界各国即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上以防止人类活动严重干扰气候系统。之后,数次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大会,都显示出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认同,气候变化问题已超越地缘政治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重要议题。
但是要算清温室气体这笔账,就得有“账本”,要能监测到碳排放量,还得有明细,到底每个国家每年有多少碳排放。而当今碳循环科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洲际、区域和局部尺度上无法观测获取量化的、精度高的碳通量(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碳含量的变化)信息。
在地面监测站早已不堪重任,且难以获得全球数据的情况下,一种可以不断在全球尺度上获取高精度通量信息的手段登场——上天!
在此背景下,“嗅碳”卫星应运而生。
由于“嗅碳”卫星的技术难度很大,目前全球仅有两颗该类卫星在轨工作。一是日本于2009年发射的“呼吸”号温室气体观测卫星,另一颗则是美国2014年发射的OCO-2卫星。
如今,中国人自己的碳卫星也已发射升空。
“这颗碳卫星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而且整体水平高于日本的‘呼吸号’。”李加洪说。
“探测二氧化碳这件事,可不是谁想做都能做的。碳卫星包含高技术、高水平、高指标,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跻身世界前列。” 碳卫星工程副总指挥、中科院空间中心副主任龚建村说。
这颗碳卫星能填补我国在温室气体监测方面的技术空白,而掌握自己的数据,也能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毕竟,以后进行碳交易,不能别人说多少就是多少,咱们自己也要测个清楚。
难怪科学家们这样评价碳卫星,这虽是一颗小卫星,但却承载了大期望、承担了大使命。
碳卫星到底怎么探测二氧化碳,原来,大气在太阳光照射下,二氧化碳分子会呈现光谱吸收特性,碳卫星通过精细测量其光谱吸收线,可以反演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也就是说,一切都能暴露在阳光下。
碳卫星有好几种观测模式。一种是“斜着看”,即“耀斑观测模式”,利用太阳在海面的镜面反射提高信噪比,获取海面上空的二氧化碳数据。一种是“竖着看”,即“天底探测模式”,利用地面的漫反射特性开展地面二氧化碳的观测。因为还要对日定标(利用太阳光作为标准源标定仪器的观测值)、对月定标和对地定标(利用地面高精度测量设备提高数据一致性),再加上多种观测模式交互进行,碳卫星就要不断调整姿势,跳起“太空华尔兹”。这,也被科研人员称为“跳着舞看”。
每16天,碳卫星就会对地球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检测数据被发送给地面,经过解析和处理后,就可以最终形成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排放情况的“体检报告”,最终碳卫星将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准确测量地球的“体温”,为人们治疗地球的病症提供最可靠的依据。
中国气象局遥感应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兴赢表示,有了碳卫星传回来的数据,人们才可以清晰地掌握碳排放的机理和变化,可以有的放矢地制定减排政策措施,可以获得更多的科学结论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当然,如果碳卫星表现够出色,在谁应该为地球“发烧”来买单问题上,没准儿还能派上大用场。
另外,碳卫星上除了搭载二氧化碳探测仪外,还有一台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这台探测仪可以测量云、大气颗粒物等辅助信息,为科学家精确反向推演二氧化碳浓度剔除干扰因素。
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虽不是“主角”,但可能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能监测大气中的颗粒物,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并为研究PM2.5等大气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数据支撑。研究人员表示,具体如何监测雾霾,要等碳卫星传送回第一份数据后再做分析判断。
这颗碳卫星本事不一般
地球老“发烧”,都是因为“碳”
在G20杭州峰会上,中国倡议二十国集团发表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率先签署《巴黎协定》,向全球作出庄严承诺。《巴黎协定》为什么宁可牺牲经济发展,也要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这都是温室气体惹的祸,地球自人类工业革命之后在持续“发烧”。
地球大气的温度正在不断升高,其罪魁祸首被科学家锁定为以大气中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气体,它们让太阳加热地球的短波辐射轻易进入,却将地球向外散热的长波辐射反射回地球,因此热量易进难出,就像栽培植物的温室一样。这种效应被形象地称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就被称为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原本是自然界中的固有成分,地球形成时大气中就有二氧化碳了,为什么我们现在却对它“嫉恶如仇”,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家研究发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直在增加,且增加的值超过了40万年来的正常“波动”范围。
科学家们研究得出结论:在过去的50年中,因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每年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300亿吨二氧化碳中大约有一半会留在大气层中,另外一半通常认为被海洋和植物吸收了,但是科学家并不能确定这些二氧化碳最后去了哪里、以什么样的形式消失、其中的具体机理又是怎样的?其实这些科学问题至今还悬而未决。
中国气象局遥感应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兴赢介绍,人类对二氧化碳了解有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变化规律掌握的还不够详尽。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各国就陆续在地面建设观测站,开展大气二氧化碳观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夏威夷的观测站,从建立观测站至今,已经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数据记录。美国夏威夷观测站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实际监测,20世纪后30年,每年二氧化碳增幅1%到2%。
但是二氧化碳是一种长寿的化学物质,会长时间停留在大气中,然后随着大气运动在全球传输扩散。可是至今,全球只有200多个温室气体观测站,这些有限的观测数据极大地限制了人类对二氧化碳的认知,进而限制了人类对碳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科学认知。于是,2000年后,科学家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尖端的卫星探测技术,希望借助卫星“天眼”,可以全天候观测全球任何角落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信息。
目前,全球已有两颗专门的二氧化碳探测卫星在天上运行。日本卫星GOSAT观测不够精细,最小只能探测到10公里范围内的大气二氧化碳平均值。美国卫星OCO-2空间分辨率提高到2公里左右,但是它只是一颗小卫星,上面只有一个观测二氧化碳的仪器,无法同时获取云和大气中气溶胶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卫星探测二氧化碳非常重要的辅助观测信息。
张兴赢表示,我国这次发射的碳卫星上不仅搭载了一个和美国OCO-2类似的先进二氧化碳探测仪器,而且同时还搭载了一台先进的云和气溶胶的探测仪器。碳卫星的空间分辨率将超过美日卫星,达到1-2公里,也就是说两个相邻较大的小区排放二氧化碳的差别都可能被分辨出来。
这个“千里眼”,慧眼专识“碳”
从厚厚包裹着地球的大气层中,识别出哪些气体是二氧化碳,还要画出一张张“动态图”——碳卫星有着独门绝技。
绝技之一就是碳卫星有颗 “千里眼”,这颗“千里眼”就是碳卫星的主载荷--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这台探测仪的工作原理,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谱段,利用分子吸收谱线探测二氧化碳浓度。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通过看“颜色”来识别二氧化碳气体。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玉权解释,太阳光经过空气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子对许多精细的颜色有了不同程度吸收。通过光学仪器对这些色彩进行非常精准的测量,可以反向推算出二氧化碳分子数量,从而得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碳卫星项目要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监测精度优于4ppm(百万分比浓度),即是说,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超过百万分之四时,“千里眼”就必须发现。对此郑玉权解释,碳卫星上安装的大面积衍射光栅,相当于在头发丝的宽度上划出200余条形状和直线度要求很高的刻线,只有采用如同细密梳子的精密元件,才能过滤出更为精细的色彩。
碳卫星发射升空后,可以看到它在天上不停旋转,好象翩翩起舞的舞者。为什么会这样,碳卫星首席应用科学家卢乃锰说,这就涉及到碳卫星复杂的观测模式。它可以斜着看、竖着看、盯着看。
具体来讲,斜着看,就是耀斑观测模式,利用太阳在海面的镜面反射提高信噪比,获取海面上空的二氧化碳数据;竖着看即天底观测模式,利用地面的漫反射特性开展地面二氧化碳的观测;盯着看,就是卫星在飞行过程中,始终瞄准一个特定目标进行观测,完成既定任务。除此之外,碳卫星还要观测太阳和月亮,进行对日、对月定标。
卢乃锰说,这相当于只有一只眼睛的卫星需要不停转换角度来完成对不同方向的观测。所以卫星要不断地调整姿态,就像跳优美的华尔兹。
这种复杂和高难度的“跳舞”观测,让碳卫星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全球二氧化碳分布信息。
“日本的GOSAT(2009年发射的世界首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的有效观测点只有300多个,我们在设计时加大了卫星的扫描宽度,增加了采样点,使得有效观测点比他们多了一个数量级。”卢乃锰说。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蔡文清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