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为什么认为西方人认为中国人狡猾新闻可以救中国的言弊之路

王韬:科举的失意者化身“中国新闻报纸之父”_凤凰国学
王韬:科举的失意者化身“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林语堂在英文版的《中国报刊与舆论史》一书中,将王韬这位曾经的科举失意者推崇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虽然王韬的名气没有后来的革命者那样大,但通过办报和翻译,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近代思想的开拓者与启蒙者的角色。
王韬(资料图)今天是记者节,在这个承载了无数新闻工作者光荣与梦想的节日,我们一起走近学贯中西的清末报人王韬。林语堂在英文版的《中国报刊与舆论史》一书中,将这位曾经的科举失意者推崇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同治六年,是旧历丁卯年,公元1867年,这是很平凡的一年。但是,这一年却因两个读书人的不同际遇而显得很不寻常。两位读书人一个叫赵烈文,一个叫王韬。他们都是科举制度的失意者,一个身为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心腹师爷,一个是清朝的通缉犯。与那些金榜题名的进士举人相比,他们不过是士人群体中的末流。对清王朝来说,他们的存在与否,真的是无足轻重。然而,就是这两个无足轻重的小秀才,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没落帝国的前途命运。日,在南京的两江总督府里,曾国藩与他的师爷赵烈文进行了一番颇有历史深意的对话。在闲谈中,赵烈文对曾国藩说:&清亡不出五十年。&此即历史上著名的赵烈文预言,又称&丁卯预言&。如前所言,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赵烈文的预言是正确的。同样在1867年底,赵烈文的结拜兄弟王韬乘船离开了香港,前往欧洲参观西方的新世界。王韬归来后,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第一份由华人创办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此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版时间较长、影响极大的报纸之一,是我国近代第一家提出变法自强的报纸;它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这也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1897年,隐居上海的王韬生命走向了尽头。在他死前的三年,也就是1894年,他专门约见了去北京向李鸿章上书的孙中山。王韬帮助28岁的孙中山修改了《上李傅相书》,并给在李府中供职的一位朋友写了一封举荐信。虽然王韬的名气没有后来的革命者那样大,但通过办报和翻译,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近代思想的开拓者与启蒙者的角色。1.游历欧洲科举失意者睁眼看世界1849年,考举人不第的苏州秀才王韬接受了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聘请,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协助麦都思翻译《圣经》,1867年王韬到欧洲游历时,已经39岁。此行不仅于他本人意义重大,对整个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也影响深远。虽然在他之前,已有许多中国人出洋考察,最著名的如容闳、黄胜和黄宽等人,他们在西方受过现代教育,但是他们不像王韬那样饱读诗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这个意义上,王韬可能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既受过中国经典训练,又在西方度过一段有意义时光的中国学者&。作为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读书人,王韬的离华赴欧考察,确实象征着大清帝国文明的没落。其后,以王韬为代表的一小批清朝士大夫如郭嵩焘、郑观应、薛福成等人愈来愈为欧美政治理念所吸引。他们探索西方强大的根本原因,开始抛弃大清帝国的天朝观念,致力于改造中国文明。彼时王韬能下决心去欧洲旅行,需要很大的勇气。要不是他的雇主、香港英华书院的院长理雅各的真诚邀请,他无论如何是不敢贸然赴欧的。理雅各是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成英文,而王韬则是他的得力助手。&英国怡和洋行的轮船,王韬乘坐该洋行的船只前往香港(资料图)王韬是幸运的,当日轮船从香港起航时,他就遇到了两位能说几句中文的欧洲人。一个是法国医生备德,一个是德国船长坚吴。航行途中,这两位欧洲人对他很照顾,让王韬顿有他乡遇故知之感。1868年1月,王韬抵达了欧洲的第一站&&法国的马赛。又从马赛到巴黎参观。巴黎巨大的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让他震撼,也让他入迷。他所看到的完全是一个新的世界图景。这个世界留给他的最大印象,除了现代工业文明之外,就是欧洲人民生活空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不过,真正让王韬神往的还是英国。因为就是这个国家对中国发动战争,开辟通商口岸,使得王韬这样一个科举失意者在通商口岸找到了立足之地。2.初涉伦敦遭围观成为&怪物&哪知来到伦敦之后,王韬发现他竟然成为这座现代城市里的&怪物&。他在英国的出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天,王韬来到伦敦的阿伯丁大街时,被一群好奇的伦敦市民和小孩围观。围观者还比划着说:&China Lady(中国女士)&,&詹五威孚&(詹五是安徽人,威孚是Wife,即妻子的音译)。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王韬到英国时,正好有一个安徽华侨詹五也在伦敦。詹五身材高大,人称&长人&。詹五是带着妻子到伦敦的。但是,不明真相的伦敦小孩以为拖着长辫子的王韬就是詹五的妻子,所以说:&詹五威孚&。只要想一下王韬的衣着打扮,再将他的行头与英国人比较一番,就知道他成为&怪物&的原因了。当时的英国人都是短装打扮,男士们西装革履。而王韬呢,则是身穿长衫,脑后还拖着一个长长的辫子!王韬长期充当外国传教士的助手,还是能听懂英文的。因此,当他听到伦敦市民说他是&中国女士&和&詹五妻子&时,他并不感到恼怒,只是哈哈一笑说:&余本一雄奇男子,今遇不识者,竟欲雌之矣&。伦敦小孩不辨雌雄,王韬虽不以为忤,却引发了他对自身坎坷命运的感叹。他说,&忝此须眉,蒙以巾帼,掷身沧波,托足异国,不为雄飞,甘为雌伏,听此童言,讵非终身制谶语哉!&明明是豪气干云的好男儿,如今却成为托足异域的巾帼雌伏,这正是1868年王韬在欧洲参观的内心写照。在这个孤独的写照下,映射的是王韬作为晚清帝国时期一个文化双面人的悲剧。王韬的一生,正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一生。 &&3.科举落榜靠给洋人&卖文&为生& 王韬的双面人生,当然不是开始于1867年的欧洲之行,而是发端于1849年秋天,那年他才21岁,学名王瀚(王韬是他在1862年流亡香港之后,取的新名字)。对成名之后的王韬而言,王瀚这个名字代表着他那不堪回首的过去,是一个遥远的&昨日之我&。& 1849年夏天,对青年王瀚而言,正处在人生的重大关头。像洪秀全一样,王瀚的人生理想原本也是科举及第,无奈命运多舛。虽然他在1845年的&乡试&中拔得头筹,主考官对他大加赞扬。但是,在第二年的举人考试中,原本信心满满的王瀚却落榜了。一气之下,他把考试用的笔墨纸砚都烧毁了。1849年夏天,他的父亲病故。他必须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在上海,王瀚体验了通商口岸华洋杂处的文化氛围,也认识了外国传教士麦都思,并到麦都思主持的墨海书馆任中文编辑。像王瀚这样有秀才功名的读书人,去为洋人打工,在那时的主流社会看来是不够体面的事情。墨海书馆(资料图)& 但是,墨海书馆的报酬优厚,王瀚只好委曲求全。从1849年秋一直到1862年春,王瀚一直在上海过着双重的文化生活。这种双重的文化身份认同让王瀚很困惑,很不自在。但是,心高气傲的他仍不得不忍受同胞的怀疑和鄙视。作为走异路的文化人,王瀚与在墨海书馆工作的两个秀才李善兰和蒋敦复结为莫逆之交。因此,他们三人被称为&三异民&。& 墨海书馆是英国新教伦敦会的下属机构,在馆长麦都思的劝导下,王瀚先是成为基督教的&慕道友&,随后在日受洗,成为一名有&教籍&的基督徒。在此期间,王瀚协助麦都思翻译出中文版本的《圣经》,被英国圣经公会采纳为海外标准本,短短六年间就印行11版,成为在中国最广为流行的圣经译本。& 从形式上看,王瀚新获得的基督徒身份让他成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一员,但是他的心依然留恋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从屈身墨海书馆以来,十余年间,王瀚与麦都思等西洋传教士朝夕相处,对西方文化耳濡目染,已经习惯了用西方的现代文明方式去思考大清帝国的弊病。如1859年,当英法两国提出&修约问题&,要求按照西方国际公理,派驻公使驻扎京师,但是清廷百般阻挠。对此,王瀚实在看不下去,他批评清廷昧于世界大势,不知变通。王瀚在这年5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我国大臣不能熟稔夷事,以为英酋驻扎京师,大失国体,大有龃龉。不知两相遣使,互驻都中,使往来情事,不致壅于上闻,其实于大局并无损害。& 对于清朝王公大臣的愚昧无知,王瀚无奈地哀叹说:&以后之事,愈不可为矣。& 通过以上两次日记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有王瀚经常在两个精神世界里徘徊:在情感生活上他依然具有传统文人的情怀,忘情于琴艺声色之中,在政治观念上他已经认同于西方文明。& 4.短暂迷失投书太平军成通缉犯& 传统文化滋养着王瀚的灵魂,西方文明又让他对帝国的未来怀抱忧虑。这种东西方的文明冲突体现在其身上,就是他对清廷的态度,暧昧不明,模棱两可。他时而对清廷怀抱幻想,时而又希望清廷被洪秀全的太平军推翻。李秀成的太平军在1860年秋威逼到上海郊区之后,王瀚给湘军统帅曾国藩写了一封信,指出:&太平军在东南地区的成功,不在于其勇猛,而在于清廷在这一地区的地方官的职责划分不明确。&王瀚还在其他文章中批评清廷正如一个讳疾忌医的病人,当局只知道一味地放任自流,让国人迷信于现状安好。& 虽然对清廷倍感失望,王瀚还是希望它能发愤图强,改过自新。但是,1862年元月,王瀚听闻他在苏州东南郊外甫里镇的老母亲病危,立即返乡探母。一直到这年5月,他才返回上海。在老家时,王瀚化名黄畹给太平天国在苏褔省(太平天国攻占苏州后成立的行政区)的长官刘肇钧写了一封信,请其转告李秀成。其信的大意是,建议太平军应该暂时集中兵力进攻清军,不要进攻上海,导致与外国人发生冲突。关于王瀚写这封信的动机,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王韬是为了讨好太平军,保护其家乡亲族的性命;有人说王瀚是受到英国人的指使。总之,当王瀚这封信在日落入清军手中之后,清廷很快查出,这个黄畹就是王瀚,这成为王瀚叛变清廷的有力证据。日,清廷将王瀚暗中通敌的消息通告英法驻上海的领事,同时命令新任两江总督李鸿章严密防范内乱,并命曾国藩查明王瀚的下落,立即拿办。洪仁玕(资料图)& 实际上,王瀚确实在暗地中与太平天国的领袖有往来,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也很希望王瀚为其所用。早在日,洪仁玕就派人秘密联络王瀚,邀请他到太平天国做官。但是,王瀚托病拒绝。日,王瀚潜回到上海租界,躲避在友人黄春甫家中避难。5月23日,王瀚躲进上海英国领事馆,在那里住了135天。其间,恭亲王奕訢领导的总理衙门曾要求英国公使引渡王瀚,遭到拒绝。& 此时的上海英国领事为麦华佗,他正好是王瀚昔日的雇主麦都思的儿子。日,在麦华佗的建议下,王瀚偷偷地从上海乘坐英国怡和洋行的火轮船,远赴香港避难。这个大清帝国的通缉犯,从此开启了他的流亡生涯。在流亡途中,王瀚改名王韬,号子潜。&图为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他拒绝了清廷引渡王韬的要求(资料图)& 在香港避难期间,王韬兼任《华字日报》主笔,这是他从事华文新闻事业的开端。王韬寻访故老,收集关于香港的资料,著《香港略论》、《香海羁踪》、《物外清游》等三篇文章,记述香港的地理环境,英人未来前的状况,英人割据香港后设立的官府、制度和兵防,以及十九世纪中叶香港的学校、教会、民俗等历史资料。这些文章是香港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5.改名流亡 办报成为新闻开拓者& 改名后的王韬,从此以这个名字称雄于香港媒体界,也以此名而垂青史。从通缉犯王瀚到媒体人王韬,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随着王韬名字的出现,一个中国近代的新媒体人诞生了。常言道,无心插柳柳成荫。大清帝国的通缉令,等于把王瀚这个双面文化人逼进了死角,让他无法再如从前那样自由地徘徊在东西文明的交汇处,而是让他不得不投入西方文明的怀抱,最终成为西方文明改造大清帝国的媒介&&中国现代报业的开创者。& 王韬在英国待了两年,和他的朋友理雅各一起住在苏格兰中部,除了不时地长长短短的旅行,两人还合作完成了《诗经》、《易经》、《礼记》等中国经典的翻译。在此期间,中西文化的巨大差距,给这位传统文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870年冬,理雅各返回香港主持英华书院,王韬同返香港,在鸭巴甸(今香港仔区域)租了一间背靠山麓的小屋,名之为&天南遁窟&,自号&天南遁叟&,从事著述之余,仍旧出任《华字日报》主笔。在此期间,王韬编译了《法国志略》、《普法战纪》,先后在《华字日报》连载。《普法战纪》很受李鸿章重视,并且在日本引起很大的反响。循环日报(资料图)& 1873年理雅各返回苏格兰,王韬买下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在187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家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因此王韬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王韬自任主笔十年之久,在《循环日报》上发表八百余篇政论,鼓吹中国必须变法,兴办铁路、造船、纺织等工业以自强。王韬发表在《循环日报》的政论,短小精悍,每篇千字左右,切中时弊,被认为是中国新闻界政论体的创造人。1875年王韬发表了著名的《变法自强上》、《变法自强中》、《变法自强下》三篇政论,比郑观应《盛世危言》早18年,比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早23年。康有为在1879年曾游历香港,正值王韬担任《循环日报》主笔,发表大量变法政论之时,因此,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也受到王韬的影响。& 在流亡22年后的1884年春天,在丁日昌、马建忠、盛宣怀等人的斡旋下,王韬才回到上海&&他阔别了半生的土地,并定居在沪北吴淞江滨的淞隐庐。原标题:清报先驱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播放数:1534457
播放数:1096925
播放数:456769
播放数:5808920
灯谜猜猜猜,“元旦过生日”,打一城市名称?
对啦,马上看美图~
答对才能看美图哦~
不对,再猜猜呗~为什么说王韬是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开拓者
09-02-26 &匿名提问
王韬不仅是中国报刊政论的积极实践者,而且也是报刊政论的积极提倡者。他不仅是我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而且也是我国报学理论的先驱、最早提倡报刊民主议政的思想家。 王韬的办报思想散见于他的许多论说文章及信函中。但是他还曾撰写了三篇...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22年的办报和著述生涯。当年的香港,和上海一样,同为我国近代报业的重要发源地。鸦片战争前后这里出版的中英文报刊有20多种,70年代初又有了两家依附于英国报社的中文日报。1874年1月5日,一份完全由华人集资出版的大型日报《循环日报》正式发刊。已在香港文化界颇具影响、并且到欧洲考察和生活过两年多的王韬,受聘为该报主编,主持笔政整整十年,直至1884年他离开香港去上海《申报》任职时为止。《循环日报》在王韬的主持下很快成为香港以至整个中国最有影响的政论型报纸,并且成了维新变法的先驱者的重要讲坛。(二)王韬开始执掌《循环日报》之时,康有为、梁启超还没有登上政治舞台,距离戊戌变法的发动还有整整二十年。作为第一代初具资产阶级政治观点的知识分子,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和侵略,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王韬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忧患意识。他以《循环日报》为阵地,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剖析时事,抨击弊政,为以后的变法运动作了广泛的思想准备。据考查,王韬主编期间,《循环日报》几乎每天都在“中外新闻”栏内刊发“论说”一篇,1000字左右,或署名、或不署名,但是可以断定多为王韬亲自执笔。为此,王韬已被新闻史学界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王韬政论文章的论题大致有三类:一是评说国际时事和中外关系;一是鼓吹社会改良和变革;一是议论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防火、防盗、禁赌、救灾等等。这些数以千计的论说文章为鲜明的爱国思想所贯穿,为浓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所渗透,充分体现了中国进步文人以国事为己任、敢于为民立言的优良传统。例如,《循环日报》创刊之初,日本政府正制造借口出兵台湾。该报连续发表了《论日本往剿台湾生番》、《日本不肯撤兵》、《论与日本交兵情形》、《论日本举事之谬》等多篇论说,慷慨陈词,严厉谴责日本人违背万国公法、侵犯我国领土的海盗行径。80年代中法战争前后,王韬更发表了数十篇时评,分析形势,提供建言,指责清廷的妥协退让,赞颂民众的抗法壮举,处处表现了同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的情怀。  又如在国内问题上,《循环日报》不断呼吁除弊兴利、变法图强,先后刊发了《论法在因时变通》、《论中国不可自恃》、《论强兵必先去积弊》、《论宜变古以通今》、《中国振兴说》等一系列言论,旗帜鲜明地指出:“国家之所以能自立者,在乎敬天勤民,政平法公,民人有乐生之心,官吏无营私之见”,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也者,合众人而成者也。”这些话精辟有力,表述了重要的治国道理。尽管论者当时谋求的是在现存的君主体制下的改良,但是这种“民本思想”或“主权在民”的观念,确实代表了我国历史上进步知识分子的一贯追求,它的积极意义直至现代都是不可低估的。(三)  王韬不仅是中国报刊政论的积极实践者,而且也是报刊政论的积极提倡者。他不仅是我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而且也是我国报学理论的先驱、最早提倡报刊民主议政的思想家。王韬的办报思想散见于他的许多论说文章及信函中。但是他还曾撰写了三篇专论,集中阐述了对办报的见解。这三篇文章的题目是:《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它们是我国最早的报学专论,在我国新闻学说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上述专论和其他有关文章所阐述的办报思想,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提倡报刊自由言论、民主议政。二、强调报刊的“联络”、“通达”的功能。王韬认为,“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而报刊则可以使“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合一国之人心以共为治”。王韬还认为,报刊可以“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裨使内政外交“措置咸宜”。三、主张报人要讲道德、尽责任,“其立论一秉公平,其居心务期诚正”,要杜绝“采访失实、记载多夸”以及任意泄漏国事军情的弊病。这些见解一方面来自他对西方、特别是欧洲报业的考察研究,另一方面来自于自己办报实践中的经验体会。这些见解是那个时代先进报人的智慧结晶,同时又开启了我国近代报业理论的先河。应该指出,作为一位报刊政论家,提倡报刊自由言论、民主议政(即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是王韬全部办报思想的核心,他在这方面的论述也最为深刻而精辟。他的《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一文,通篇都在阐发这种思想和主张。他以古代圣贤为引子(这当然是封建时代文人难以摆脱的陈规),开篇就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非不敢议,无可议也。”但是尽管如此,“圣人犹欲其议之”,于是尧设直谏之鼓,舜设诽谤之木,周室下令采风以察民情之向背、政治之得失。凡此种种,都是基于一个明显的道理:“诚以天下之大,兆民之众,非博采舆论,何以措置咸宜。是以盛治之朝,唯恐民之不议,未闻以议为罪也。”反之.如果“以议为罪”,下情壅塞,“人主无所闻、奸宄无所忌,而欲久安长治也,岂可得乎?”在总结了这番治国的历史经验之后,作者认为当今的新报(即近代报纸),实在是倾听民意、博采舆论的最好工具,“上自朝廷之措置,下及闾阎之善恶,耳闻目见莫不兼收其论”,有善政则“传布遐方”,有未尽善者则“考镜得失”,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实在大有益处,因而应该在各省会城市,广泛开设报馆,出版新报。作者还着重辨析了“新报指陈时事,无所忌讳”,究竟算不算讪谤,应该不应该问罪。文章说:“上无其事而故诬之,此罪人也。若直陈时事,举其利弊,不过欲当局采择之而已。其言之而可采也,则同于葑菲之不遗;其言之而无足采也,则同于刍狗之可弃,无所谓讪谤也。”这就是说,如果报人任意虚构诬陷,那就是有罪的;如果报道属实,意在指出利弊,那就谈不上讪谤的问题;说的话可取,即使象葑菲一样微不足道,执政者也不要忽视;说的话不可取,那也不必兴师问罪,只要象对待刍狗一样置之一边就是了。总之,“言之者无罪而闻之者足以戒,由是言之,即新报亦未尝无益也。”王韬的这番论述,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封建集权时期,实在难能可贵。尽管文中并未出现“民主”、“自由”这类词汇,但是阐发的民主、自由思想却已跃然纸上,熠熠生辉,故而有学者称他为“中国明确具备近代报刊言论自由思想的第一人”。  如今,王韬生活的年代早已过去,历史已经跨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王韬为逃避清政府追捕而流亡寄居的香港,也即将重归祖国的怀抱。抚今思昔,我们对于近代曾经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努力过、奋斗过的一切仁人志士,怀有深切的敬意,其中当然也包括象王韬这样具有进步思想的报坛巨星。王韬他们生活在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时代,他们自然存有那个时代留给他们的种种弱点和局限性;但是,他们都有一个极其宝贵的共同点,那就是能够站在自身所处的时代的前列,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能够把那个时代的先进思想和理论推向新的高峰。这一点正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的。我们新一代的报人也应该站在当今时代的前列,根据新的历史需要和特点,把人类文明成果继续推向前进,这样才不至于们愧对前人和来者。(参考文献:①《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编,1979年;②《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曾建雄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③《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徐培汀、裘正义著,重庆出版社,1994年)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王韬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探析新闻,王韬,探析,自由主义,新闻思想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王韬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探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王韬新闻言论的思想内容及特征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论王韬新闻言论的思想内容及特征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23:15:0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王韬新闻言论的思想内容及特征
官方公共微信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循环日报》报名起源的再探讨——兼及王韬的办报理念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循环日报》报名起源的再探讨——兼及王韬的办报理念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之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