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奇怪古代的基督徒丈夫总是用圣经读的是什么圣经,难到有古文版的

基督教(新教)圣经的解读
/view/c3l8un12j.rtxt
基督教(新教)圣经的解读
圣经是全世界销量最大的一本书。阅读圣经,无论对于理解西方文化价值观,还是认识基督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都有很大帮助。但是要透过圣经的字面意义而理解其内在的价值观也不那么容易。所以,本文的目的是提出对于圣经的一种解读方式,希望对那些能放开思想,不带偏见并理性认识圣经和基督教的读者有些帮助。
本文采取的方法是以历史和社会变迁为背景,展现圣经所传递的价值观(内在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推动力,从而透过字面和宗教形式来理解其社会功能价值。
声明:关于宗教和信仰,历来是严肃、敏感和充满争议的话题。本文没有政治目的;不是学术文章;不是要为哪种宗教摇旗呐喊,仅仅是供大家茶余饭后即兴思维和批评的材料。
以下第一部分将基于圣经的内容阐述福音的形成和早期传播,然后叙述从罗马天主教到宗教改革及新教国家的建立。第二部分将讨论一些阅读圣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三部分反思基督教价值观对社会的影响。最后总结对圣经的解读。
圣经——从部族等级社会到共同信仰社会
本文提到的圣经,是指基督教新教的圣经,例如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即新国际版(NIV)。基督教包括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所有相信耶稣的宗教门派。在中国,由于传教的历史原因,人们常说的基督教是指区别于天主教的新教派别。鉴于中文的这种习惯用法,本文中的基督教和新教意义相同,都指基督教新教。英文的Christian包括新教徒(Protestant)和天主教徒(Catholic)。
圣经要传递的核心内容是福音。福音就是好消息的意思,好比今天人们听到全民免费医疗这样的消息。福音直接推动了当时犹太社会从血缘部族社会向跨血缘的共同价值观社会的转变。福音的字面意义是“耶稣为人的罪而死,然后又复活。”,其实是以诚信和友爱为核心的一种道德价值观。福音使部族等级社会底层的草根民众能够仅凭信仰组成互助团体,互相帮助得以生存。
福音最初由耶稣在犹太人社会中传播,然后由其使徒在小亚细亚的外邦人(希腊、罗马人)中传播。福音经历了地中海多民族多文化的考验,成为了最具凝聚力的道德价值观。但是公元三世纪,罗马皇帝借基督的名实行等级专制,使天主教成为控制民众的工具。直到新教运动通过翻译希腊文福音打破了天主教对救赎的垄断,才使福音重回草根民众手中。美国则是新教运动最大规模的实验,是一个具备新教教会精神的国家。
圣经的目的是传播福音。圣经的主体结构为福音的背景(旧约),福音的内容(四位使徒记述的耶稣的各种传福音活动经过),福音的传播过程(使徒行传;使徒们写给各地教会的信件)。
旧约——耶稣福音的背景
旧约是福音的背景或者说铺垫,目的是证明耶稣是上帝之子。其必要性可以这样理解:
在古代社会,没有历史渊源的东西难以令人信服。所以必须有个追根溯源的历史背景。
旧约中有很多先知的语言,预示救世主(Messiah)的到来。这些预言和耶稣的很多行事相符,因此证明了他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救主,证明了耶稣是神。犹太人认为只有神可以赎人的罪!
旧约反映的严酷而繁琐的犹太律和新约福音的简洁、仁爱相对比,更体现了福音的好消息性质。旧约代表部族等级社会的价值观,而新约代表共同信仰社会的价值观。
旧约包含了很多本书,可以分为五类:①摩西所著5本书——创世纪,犹太民族的起源;出埃及记,一神教为特点的民族性形成; 犹太法律;民数计,当时各部落的人数等具体情况;申命记,法律修正案;②犹太人的历史,大部分是关于相当糟糕的犹太国王传记;③诗歌,古代时期大部分人不会书写,因此也不会阅读。所以诗歌这样的吟唱形式,适于口头传述历史;④大先知预言、⑤小先知预言,对理想犹太国的期望,主要指望出现大卫王那样的强力明君。
旧约反映出犹太民族一直受到来自外部的强大势力的冲击。首先是埃及人,然后是亚述人,接着是巴比伦人。在巴比伦时期甚至整个犹太国都遭到灭亡,所有人被迫迁徙异乡。
在抵抗外敌追求独立自由的过程中(希望越来越渺茫),犹太人开始寻求强权——国王!因为看到强大外敌都有国王,所以犹太人也希望有国王带领而战胜外敌。但是国王没有为犹太人带来长久的胜利,相反那些一个比一个糟的国王带来的是灾难。在现实无望的情况下,先知们的预言则带给人们希望,期待真正强大君王(救世主)的降临。
旧约中也可以看到当时犹太社会利益的分配已经被固化。民众为了赎罪而进行的献祭,而祭司阶层借摩西律将献祭变为一种商业活动。例如圣殿变成了兜售牲口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社会利益被固化而产生了大量“草根”民众,且人成为了社会制度的消耗品。
所以旧约总体来说是一本犹太人的历史,叙述了从犹太民族起源到兴盛到被外族征服。由于民族独立的希望越来越小,进而产生了很多先知预言。这些预言一方面警醒人们不要背离上帝(令犹太民族得以延续),另一方面给予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希望会有一个强力君王(弥赛亚)拯救犹太民族于危难。但谁能想到真的弥赛亚却是以非暴力形式出现的。
新约——福音的内容及传播
新约的主要内容是福音以及其传播。
新约的前4篇是耶稣的4位使徒(Matthew, Mark, Luke,
John)写的福音,即从不同侧面对耶稣自降生到复活整个过程的记述。
随后的使徒行传讲述了福音从耶路撒冷到当时世界中心罗马的传播过程。
接着的一些至各教会的书信,目的是规劝和引导早期基督教会组织相信耶稣,使教会不至于崩散。
最后一篇使徒John撰写的启示录是对未来的预言。
所谓福音,是指任何人任何人只要相信上帝,就可以得救,不必再献血祭;不必再通过祭司与上帝沟通,这是耶稣最初传播的福音。针对旧约主导的社会中要得救则必须通过专门的祭司献血祭才能让上帝听见祈求而言,福音去除了底层人民的经济负担(动物血祭),所以确实是好消息。(今天在一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仍旧能看到,当家中有人生病且已经入不敷出之际,按习俗好必须购买牲口献祭以求病愈,这令穷人苦上加苦。)
新约的风格是非常写实且感情真挚的,没有要灌输一套完美神学理论的意图。例如,使徒行传中记述了保罗和彼得的冲突,保罗指责彼得说:当初是你最早到外邦人(一个罗马百夫长)家中去传播福音的,还吃了他们的食物(按犹太习俗是不能吃外邦人食物的)。现在其他人都反对我(保罗不认为外邦人一定要遵从犹太习俗),你也就符合着他们反对我。新约即便作为故事阅读也相当引人入胜,更何况其中充满了智慧。
通过新约,我们可以看到福音如何出现、传播,然后共同信仰社团(教会)如何形成,最后如何保持共同信仰避免分裂。阅读之后,不免对今天的社会有所反思。
福音推动的从部族血缘社会到共同价值观社会的变革
福音使得人们可以跨越血缘部族关系而形成新的社会团体——基督教会,其基础是共同信仰,或者说共同价值观。在耶稣时代,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文明已经相当发达。例如基于希腊文的书写系统非常成熟;城市化很发达;罗马帝国扩张所造就的海陆交通、货币体系等,这些都为建立跨血缘关系的新型社会组织提供了条件。
福音使草根民众脱离了原来部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转而依靠社会关系来维持生存的需要。当时的部族社会结构确实已经不能维持大量草根民众的基本福利需求,最显著的是因病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联想到今天中国偏远农村地区学生辍学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家庭主要成员健康问题导致的经济困难)。福音推动的社会变革,在经济行为上表现为很多人不再购买祭品,转而忠于新的信仰,从而对原有的社会结构形成了冲击。类似的变革在六百多年之后,在阿拉伯世界又发生了一次,即默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使得很多人脱离了原来的部落并形成新的信仰社会群体,和旧秩序发生了严重冲突。
其实人类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各种价值观不断地相互影响、竞争、冲突。可以用如下模型描述社会变迁的过程:
图1. 社会变迁过程模型
由大部分人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出法律;法律形成了社会秩序,并由后者的运作模式固化了经济分配方式。一种价值观能维持多久,取决于相应的经济分配方式多大程度上让人们过得下去。如果大量人在经济上得不到支持,显然会影响对原有价值观的认同。
基督教福音能够跨越各种文化传播了两千多年后仍旧保持活力,事实证明了其普世价值(没有说其它道德价值观没有普世价值哦)。它有几个重要特点:
平面结构,没有等级制。所有人直接接触权力。
只信耶稣,也可说不信凡人或任何世俗权力,不趋炎附势。
诚信,并且不容忍欺诈。任何过失都能容忍,唯有欺诈不能容忍!
友爱、宽容、无私互助。免费地得到,同时无私地给予。
福音使社会底层的草根民众摆脱了血缘关系和原来宗教的束缚,通过新的平等互助组织(教会)获得了在原来血缘阶层社会中无法获得的基本福利。然而随着教会规模的扩大,与原来的利益集团产生了碰撞。首先是犹太祭司(因耶稣将商贩们从耶路撒冷圣殿中驱逐出去),然后是各地依靠宗教活动获利的行会(保罗因传播福音而遭制作偶像的银匠们的记恨),最后是罗马帝国的贵族(他们希望维持原来的利益关系)。
接下去将阐述基督教共同价值观如何促进早期教会的形成,后来罗马天主教时期的弯路,最后新教的产生和对美国的影响。
早期教会的形成
从新约的四篇福音及使徒行传中,可以知道耶稣首先在犹太贫民中传播福音,其后使徒彼得开启了在异邦人中传福音的先例。使徒行传记述了彼得到罗马百夫长家中传播耶稣福音的全过程。然而,福音的主要传播者是保罗。当保罗发现犹太人祭司(既得利益者)处处与他作对后,于是全心转向异邦人传福音。保罗主要借助各城市中犹太社区的会堂(synagogue)向大众讲述福音,并通过书信引导和鼓励和教会信仰耶稣。
随着福音的传播,自发的福利性的社会互助团体——教会,很快便在中下层民众间形成。英文Church常译作教堂,但其实是指参加教会的人,物理的教堂是他们聚会的地方。基督教会的社团性质非常强,这点明显区别于佛教。
诚信是教会的基石。尽管基督教会吸收新成员的门槛很低,不要求长期考验或者血与火的考验,只要求相信耶稣是为了赎所有人的罪而钉的十字架即可。但是早期教会对诚信的要求很高!使徒行传记述了早期教会的一件事:
有一对夫妇信仰了耶稣,于是卖掉地产将钱献给教会。但妇人让她丈夫留下一部分钱,把余下的钱给教会,就说是卖地后得到的所有钱。当她的丈夫按其所说把钱给教会时,彼得问他:这是你得到的所有钱吗?他回答是,于是即可倒地毙命。过了些时候,那妇人也来了。彼得同样又问了她一遍,妇人也谎称是所有的钱,结果也当场丧命。
这件事说明在教会中,诚信是连接人与人的最最重要的纽带,是整个教会的基石。如果容忍一丁点儿的不诚信,那么宽容、友爱、无私互助都无从谈起,当然教会也随之消散。
从地图上看,犹太民族被夹在尼罗河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当中,从尚无文字的古代到耶稣时期,被两大文明反复冲击,再加上被罗马征服,可以说已经到了非常“抑郁”的地步。先知写的很多东西都是“大叹气”,既表达了对现实的无望,又表达了对未来君主的希望。人民渴望得到解救,希望有君王用武力领导人民重获独立。但是人们在长期寻求别人来解救自己的时候,却没有看到其实最强大的力量是点点滴滴存在于每个人内心中的宽容、同情和友爱。耶稣的道,正是把点点滴滴的爱凝聚成强大力量的关键。
两千多年前的地中海沿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基督教仅仅用了三百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内部受到犹太族群和外部受到罗马帝国极度迫害的草民宗教运动,变为跨民族跨文化的信仰,事实证明了福音所含的普世价值观。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阅读使徒行传和Corinthians那些书信的时候,仍然感到惊心动魄!如果保罗经不住犹太人上层的威逼利诱,也像彼得一样要求异邦人遵守犹太习俗,那会怎样?如果他未能逃脱那些对他的阴谋又会怎样?…但是再转念想一想,保罗只是在各地播下了福音的种子,其后大部分事情都是自发的,任何力量都未能阻止基督教会的发展,而只能顺应。任何针对个人的迫害,对于阻止基督教的发展都是徒劳无功的。基督教不是政治运动;不是对僵化理论的崇拜;也不是对号称掌握真理的领袖的崇拜,而是人们对内心道德观的信仰。因此暴力奈何不了他。但是,一些细微的变化却能改变一种宗教的道路。
基督教早期教会形成之后,确实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崇拜上帝变成了崇拜某个使徒,以致教会面临分裂。要不然新约中也不会有那么多书信劝导各教会只可信奉上帝了。最后一篇启示录,更是对各教会的警钟。
罗马天主教及其缺点
罗马天主教是基督教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人们不禁会想起火刑、宗教法庭对异端的迫害、教廷的腐败。罗马天主教名义上借用了基督福音,实际执行的是罗马帝国皇帝的独裁专制。天主教要求信徒绝对服从,以致丧失人格和思考能力。了解天主教的缺点,能帮助我们反思福音的关键要素,增进对圣经的理解。
天主教改变了福音的基本内容,即①人人都可以因为相信上帝即得救赎(永生)——不必献祭或付出物质/身体/经济代价;②人人都可以直接向上帝 祈祷且得到回应——不需要通过教士,或者说教士不能垄断祈祷的权利;③只有上帝可以赦免人的罪——教皇是凡人,不能赦免人的罪。最后一条包含着非常深刻的平等思想,且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任何一个凡人或组织宣称自己是神的代表,那么它必定是邪恶的;或者任何人假借基督的名以审判(Judge)他人,就是一种罪恶。但天主教篡改了福音的内容,变成了要救赎必要付出代价;只有通过教士才可向上帝祈祷;教皇主教等凡人可审判人且赎人之罪。
罗马天主教改变福音内容的目的是在人们头脑中植入“要得救赎必付出代价,且只能有教廷来收取和分配”,这样通过控制了福利而控制了民众。教廷体制最终变成了由利益而纠结在一起的利益集团,其腐败、欺诈、迫害手段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
天主教为了控制教民的思想,不仅不要求人们阅读圣经,甚至还迫害那些主动阅读圣经的人。早期的天主教圣经为拉丁文,能阅读的人相对很少,且拉丁文版篡改了希腊文原版的内容。直到希腊文圣经被带到西罗马帝国,一部分天主教祭司(如马丁路德)意识到天主教篡改了原来的经文,进而产生了新教运动。
新教的产生
基督教新教运动是从罗马天主教回归福音愿意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首先从中世纪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开始。
君士坦丁堡是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中世纪以前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由于该城被穆斯林攻陷,大量东罗马的教士、学者带着希腊文圣经原稿逃往西罗马帝国,并且开始在一些相对自由的城市教授希腊文。这样就使得一些人能同时读拉丁文和希腊文圣经。
然后,德国人发明的印刷术(中国人也发明了,只是他们相互不认识)使得圣经的价格大大降低,以至于每个人都能有一本放在家里了。于是,有些人开始将希腊文圣经翻译为本国语言,以便更多的人能直接阅读圣经。其中最著名的人是William
Tyndale(威廉 汀戴尔),他将希腊文圣经翻译为了英语。这项工作最终以King
James(詹姆士王)版本圣经的出版而告一段落。这本圣经常简称为KJV,据说85%采用了汀戴尔的译文。但汀戴尔被罗马教廷施以火刑。
由于有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对照的圣经版本,因此人们终于发现了原来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向上帝祷告,可以仅仅因信仰耶稣而得到救赎。进而认识到教皇宣称是上帝在人世的代表根本就是谎言。于是新教运动席卷欧洲。
欧洲的大量新教信徒为了避免遭受各种势力的迫害而移民北美洲,从而造就了建立在圣经上的国家——美国。
新教价值观的试验—美国
美国是一个新教国家,早期移民大多是来自欧洲各地的新教徒。据称目前大约有45%的美国人相信圣经的每一句话(字面意义)。
由于新教徒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自然而然圣经的价值观成为了美国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其显著特征是诚信!在美国很少有人敢用诚信开玩笑。因为一旦失信于人,就很难再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支持,等于把自己从社群中隔离。
诚信使得美国社会运作的阻力很小。而且这种诚信是通过大部分人内在的信仰得以维护的,而非由外界强制性法律所能保证的。事实上也没有法律能迫使人们做到诚信。因为法律不过是大家约定的一些规则,不可能完美。为了堵前面的漏洞而追加新的法律,只会令法律变得严酷、僵硬和繁琐,甚至令本来它所服务的人成为它的祭品。
每当我们谈到美国的民主平等和自由,总会联想起她的独立宣言、宪法等。难道那是由一小群人凭空构想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平等自由思想的根源就在他们人手一本的圣经中。美国的宪法是把圣经的价值观用政治语言重新说了一遍!
例如投票,为何在当时极其落后的农业社会情况下决定采用一人一票的直选?为什么不让少数精英管理大部分连阅读也不会的农民呢?因为圣经中说相信耶稣(福音)的人都可以直接向上帝祷告祈求,不用任何中间代理人。新约还传递着这样的思想:不要审判他人,这样你也不会被审判(Do
not judge, so you won’t be judged.),即人人平等,没有人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剥夺其与生俱来的权利。只有上帝可审判一切凡人。这些价值观是美国社会的公理,所以对基督教新教成员而言,直接选举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新教教会牧师就是由教会成员自选而非指派的。概而言之,美国建国之初把教会的行事方法用到了整个国家的管理上。
电视上看到美国总统手按圣经宣誓就职。圣经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宪法、法律都是基本道德观(信仰)的世俗形态。
讨论——阅读圣经时遇到的一些问题
在本文第一部分中,以时间为线索概括阐述了福音对于推动人类社会从部族血缘社会向共同价值观社会变迁的作用,从而从社会功能角度解释了圣经的现实意义。
在第二部分中,将逐一讨论阅读圣经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例如,圣经和科学冲突吗?
圣经和科学冲突吗?
圣经记载了亚当、夏娃、伊甸园等内容,但其目的是追溯犹太民族的起源,而非解释自然世界的运作规律。古代犹太国是部族血缘社会,所以讲述血脉关系是很自然的铺垫文化背景的写作手段。中国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女娲补天、大禹治水、轩辕黄帝战蚩尤,不都是关于我们祖先起源的传说吗?
其实圣经整体上是关于人的内在道德世界,而科学研究的则是外部自然世界,所以两者并不冲突,除非死扣字面意义。圣经传递的道德价值观经历两千年人类社会的动荡和发展之后,被全世界如此众多的人接受,事实证明其中包含普世的道德真理。
圣经中为何要包含旧约?
旧约是犹太人的历史、法律、诗歌、箴言、预言等书籍的汇总。为何基督教圣经需要包含旧约?
旧约其实相当于新约的参考文献。新约的福音和写给各教会的书信中大量引述了旧约先知的预言,所以旧约放在那儿就便于信徒参考。当然引述旧约最终的目的是证明耶稣是上帝之子,是过去众多先知们预言的救世主。
为何要强调耶稣的复活?
基督教信仰中为何要反复强调耶稣复活?这对于传播福音有何意义?
耶稣如果没有复活,那说明他只是凡人,也就不能代替有罪之人牺牲而赎所有凡人之罪。复活是为了证明耶稣是上帝之子(是神),可以赦免人之罪(sin)。犹太人认为只有上帝能赦免人的罪。所以复活是为了证明福音来自上帝,而非凡人的臆想。
何为罪(Sin)?
什么是Sin?Sin的宗教含义是什么?它的实际意义又是什么?Sin这个概念对于中国人不太容易理解,难道一个新生的孩子也是Sinner吗?
Sin译作中文是“罪”,Crime的翻译也是“罪”。Sin是指违背上帝道德律的罪,而Crime是违反世俗法律的罪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好公民,但谁没有违反过道德律呢?比如嫉妒、虚荣、贪念。由于中文将Sin和Crime都译作“罪”,所以造成一些混淆。
Sin在圣经中的解释是背离上帝的命令,不服从上帝意愿的行为。例如夏娃经不住蛇的诱惑吃了知识之果,不仅如此还给亚当吃。
在现实中,Sin常常和自私、嫉妒、贪婪、怨恨联系在一起。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人生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例如谁对自己好,那他就是好人。这种与生俱来的自私是追求功利、欺诈等一切负面动机的源头。如果让私欲占据了自己,到头来则会被其吞噬。
虽然没有人能够彻底摆脱私欲导致的Sin,因为人的存在是生物性的,但是通过承认Sin的存在,人可以避免完全受它控制。基督教的日常祷告中经常反省不让私欲占据心灵,例如:“求神指引我…”(愿我心中的道德感能引领我);“求神免了我的罪如同我免了他人的罪”(不要让嫉恨和愤怒使我失去理性);“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神的荣耀”(我尽力完成的工作都不是为了我个人的利益)。这样通过时刻反省来检点自己的行为,尽量贴近上帝的道德律。
不仅违背道德律是Sin,而且知道正确的选择却不执行也是Sin。比如,有个小偷拉开了一个行人的背包,正巧被四个人看见了。一个是佛教徒、一个是天主教徒、一个是基督徒、一个是无神论。佛教徒闭上眼睛说“罪过,罪过”(事不关己,求内心平静);天主教徒瞪大眼睛却什么也不做(没有教廷的解释他不知道这算不算偷);无神论者在心中反复纠结,大喊有小偷吧恐怕被小偷或同伙揍,不喊呢又良心过不去。最后在纠结中看着小偷扬长而去。基督徒则会当场喝止小偷。因为如果知道正确的选择却不去做,那也是违背上帝命令的Sin。
“天上之国降临”为何意?
基督教的祷告中经常听到“愿你的灵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愿你的国降临…”。这些话听上去多少有些超现实主义,其意义究竟为何?
“天上之国”就是上帝的国度,是一切都符合完美道德的国度。可理解为,当所有凡人都按照上帝的命令(道德律)行事,那么天上之国就会降临。虽然现实中不可能所有人都做到诚信、友爱、互助,但当大部分人相信道德并且能够自省自律,这世界就很不错了。不禁想到美国为什么好?不是因为富有,而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有道德,所以他们可以保持住自由。
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得永生”。这里的永生不是说“今生做好人,死后上天堂有无尽享受”,而是指人的灵魂得救。换而言之,是心灵服务于肉体,还是肉体服务于心灵的问题。通过信耶稣(不只是信他被钉上十字架及三日后复活的故事,而是相信他所代表的价值观——诚信、宽容、爱),人们心中点点滴滴的爱可以凝聚在一起成为最强大的力量,使社会有道德;使个人能克服自私,把自身存在的价值体现为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使心灵超越肉体而永存。
外国势力会通过新教传教控制中国吗?
天主教的传教确实存在外国势力(梵蒂冈)渗透的问题。因为天主教主教们由教廷指派,他们有一套中央集权体系,并要求信徒绝对服从。
基督教新教传教则不会有外国势力背后操纵的问题。新教不存在中央集权的层级体制,各教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牧师也是教会自己选的。新教中的分枝极多,无法想象谁能集中协调。新教传教主要体现在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领域,没有听说过有政治诉求或纲领。
所以并不存在某个组织在背后操纵新教的可能性,否则也不会有摩门教了。新教传教源自福音的扩展性。其实每种信仰都有自发的扩展性,都在尽可能争取多一些成员。这有点类似自由市场环境下为扩展客户群而开展的公平竞争。
基督教新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
新教和其他宗教有什么区别?
新教具有很强的自发社团性质,这点明显区别于其他宗教。例如:到一所庙里,会看到人们各拜各的神,各烧各的香,各念各的经,有时乱得像个菜市场。在新教教堂则会看到一群一群人忙忙碌碌开各种大会小会,好像一个公司。
这种社团性质源自于三个要素:(1)简单明了且高度一致的道德价值取向,即所有成员都有一致的道德价值观。(2)每个成员都是一个独立的自由个体。(3)承认Sin的存在并不断自省,使教会成员保持道德律,并对错误的事情持零容忍态度。
道德观的方向性一直,加上自由的行动能力,使基督教会容易形成共同目标和行动方案。零容忍使成员能够时刻自律。当然零容忍的前提是所有成员直接享有社团的权利。
从祷告的形式上也能看出基督教的社团性质。佛教是各拜各的神,或者一排人摆一个神像;伊斯兰教也是朝一个方向拜;新教则是大家围成一个圈,先说一下各自需祷告的事情,然后手拉手祷告。成员间的友谊和平等关系是其显著特点。
洗礼的意义
洗礼的仪式是把受洗者全部浸入水中,然后使其重新站起这样一个过程。其宗教意义表示一个人作为基督徒(Christian)的出生(所以要浸入水中)。
古代的时候,是由牧师和受洗者站在河里完成仪式,其他人站在河岸上观看。现在,通常在教堂的公开场合进行,以便所有人都能看见。通过洗礼仪式,受洗者其实是向整个教会正式宣告他是成员之一了。
天主教给新出生的婴儿洗礼,但新教则不要求婴儿甚至儿童洗礼。因为新教认为成为福音的信奉者必须出于人自身的意愿,婴儿和儿童还不具备那样的认识能力。洗礼只是一个仪式,并不等于只有经过洗礼才能成为基督徒。其实只要相信福音(自愿接受基督教的道德观)就是基督徒了,历史上有很多人给自己洗礼。所以洗礼的实际作用还是向教会成员的一种声明。
天主教是一种垄断性质的社会福利组织,所以他的洗礼并不是为了强调接受基督教的道德观,而是为了扩大组织,强调顺从。
宗教对于现代社会还重要吗?
古代和近代,宗教以社会福利组织的形式存在。然而现代政府机能中已经包括了公共福利,导致人们不再需要和宗教接触。那么宗教还有必要存在吗?
还有观点认为,既然各种宗教表述的都是道德价值观,那么为何不能抛开宗教形式直接去思考其内涵呢?例如基督教,考古学指出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出埃及记;没有摩西;摩西的五本书是历经多年和多位作者最后于巴比伦时期汇编而成的。为何不抛开圣经呢?
可以这样考虑:假设我们要教自己的孩子学会宽容、耐心和爱,但必须抛开一切宗教材料和形式,那么我们将能说些什么呢?那时就会发现道德价值观只剩下一些空洞抽象的词汇了。关于不要对他人妄下评论;不要贪婪;要宽容这些道德,我们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宗教是承载道德的具体形式。没有宗教,就要承担失去道德的危险。失去社会道德很容易,但重建就非常非常困难了。很多细小的因素都会改变一种宗教的形态。例如伊斯兰教,很多方面和基督教非常相似,但由于其创建者默罕默德没有被迫害致死,反而通过长期军事斗争取得了胜利。这就使他可以设计领导者的继承制度,从而长期上改变了伊斯兰教的形态。如果很早他就因迫害而死去,那么伊斯兰教还能凭借军事手段征服当时的世界吗?还会有关于继承人之争而导致的派别分裂吗?
任何一个社会的顺畅运作都依赖于大部分人信奉共同的道德价值观。没有共同道德的社会,其法律也是纸上的空文而已。虽然法律是我们日常需要接触到的,但法律只是人造的工具,不能变成崇拜法律而忽视法律的基石——社会道德。这就好比我们通过电脑显示屏输入文字,但不能说只要屏幕不要主机了,毕竟屏幕是由主机驱动的。
简而言之,宗教是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存在形式。虽然人类的科学技术两千年以来有了很大发展,但人类社会发展仍处于共同信仰社会的阶段,甚至很多地方还没有跨出血缘社会。
什么是神的灵?
在经文或者祷告中经常提到神的灵在某人的心里发生作用,引领他如何如何。什么是神的灵?
神的灵就是人内心中的道德感。正是通过内心的道德感,使我们坚持做正确的事情。这种道德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尽管不知道灵怎么会存在。
基督徒用什么方式理解圣经?
圣经传递的是福音,而福音包含的是构建共同信仰社会的道德基础。对圣经的理解,其实就是对这些道德价值的理解。大多数人通过什么途径理解圣经的呢?
这就好比学习统计方法、算术等数学工具,绝大多数人是通过实际应用学会的。也就是说,因为一个公式每次运用到具体问题上都得到正确的结果,所以树立了对这个公式的信心。同样地,基督徒对于圣经的理解,建立在将圣经的道德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总能得到好结果的实践经验之上。和数学一样,道德知识也有不言自明的公理为基础。
阅读圣经的顺序
按照怎样的顺序阅读圣经比较合适?从第一页顺序读到最后一页吗?圣经有很多版本,应该用哪一个版本?
圣经不是一本书,而是好多本书,是一个小型的随身图书馆。所以阅读圣经的时候,没有必要像读教材或者小说那样从头依次读。比较实用的办法是首先了解圣经的主要内容,即各本书大致写了什么,然后再挑最重要的书读。
例如,首先找一本圣经故事365天这样的儿童书,快速过一遍就能了解圣经的大致内容了。这样做非常有利于抓住圣经这本历史书的主要线索,避免阅读Leviticus(犹太律)对理解福音没有太大意义的书。然后,建议读新约的马太福音(Gospel of
Matthew),使徒行传(Acts of
Paul),保罗写给罗马人的信(Romans)。
值得精读的有旧约的箴言录(Proverbs)、新约中使徒们至各教会的书信,因为这些书充满了智慧。
最好的新教圣经是英国詹姆士王版本(King James
Bible,简称KJV),但是古英语不太好对付。所以现在比较常用的是NIV、ESV版(要当心天主教受新教冲击后也出版了圣经,有没有篡改可想而知。)中国人阅读圣经最大的问题还是中文版的翻译,实在拗口不过,有很多过去广东话的痕迹。译文既不是古文也不是白话文,感觉非常生硬,而且英文版体现的“Love”在中文版里打了很多折扣。总之建议稍微认点英语的朋友还是直接读英文版的吧,简单多了。
圣经是世人获得上帝之德的途径。所以应该崇拜圣经还是崇拜上帝?
反思——圣经与社会变革
圣经的内容一直没有多大改变,但是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了圣经之后,多少会对人类社会的变革有些反思。
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革命吗?
在正本历史教科书上,马丁路德点燃的宗教改革被称为“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革命”。人有很多属性,性别、民族、年龄等等。难道挣同样多的钱就会成为同一类人吗?
以经济利益聚类的阶级论的主要缺陷在于把人看作了利益动物,可以像狼群一样共同捕猎,可以对外族(同样是狼)施以暴力。难道张三李四因为挣得一样多就会成为朋友吗?难道卖Apple的和卖Android的就一定有阶级利益吗?显然不是!经济利益是人的重要属性,但不是人和人形成群体的基础。
经济利益角度阶级论的另一个不现实的地方是,似乎有一只手在协调所有“资产阶级”的一切行动。想想也不可能啊。
人和人形成关系、群体,是因为相互认同价值观。古代农民认同贵族可以世袭土地,于是贵族就有了收租的权利;天主教徒认同只有教廷才能解释圣经,于是教廷就有了卖救赎证书的权利。相反的例子更多:耶稣的门徒和使徒不相信必须通过祭司才能献祭,即使祭司们用尽一切暴力手段进行迫害也没能阻挡基督教传遍小亚细亚;马丁路德点燃宗教改革的火焰之后,人们不再相信天主教会能够赎罪,即便罗马教廷竭力镇压也无济于事;当美国人不再相信英国国王是他们的君主,再多的红衣军也无能为力。可见,经济阶级论的历史观完全忽视了人类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如果以经济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那么阶级、等级就永远不会被消灭。
基督教社会的价值观有怎样的实际意义?
基督教的价值观归结为:Love God, Love
People, Serve the world. 含义是:
爱上帝(Love God)——令自己一直保持道德。而且福音的道德是平面的和平等的。
爱世人(Love People)——不把自己的道德观加到别人身上;对别人只有宽容和善待,无论对方是否相信福音。
服务世界(Serve the
world)——贡献而不索取。耶稣说过一个三个仆人的故事:主人要出远门,走之前给三个仆人每人一些钱,要他们好好使用。结果两个仆人用主人的钱挣了更多的钱,而第三个仆人把钱埋在地里。等主人很久以后回来了,前两个仆人把钱加倍还给了主人,而第三个仆人把钱挖出来还给了主人。主人奖励了前两个仆人而责备了第三个仆人怎么连获取点利息都不会。这个故事的道理是说,每个人都从上帝那里获得一条生命。有的人能够体现出存在的价值,而有的人活着的时候什么都没做,死了等于白得一次生命。基督教认为人不可能从这个世界上带走任何一件东西,哪怕一个铜板。活着的时候有再多的钱财也只不过是保管者而已。所以人的价值不在于获取,而在于给予。很多西方公司积极参与社会福利和公益活动,也是出于基督教的价值观,而不只是为了建立公司形象。
基督教社会中的人们,就好比海里一大群鱼都朝同一个方向游动而展现出的整体感。社会道德的建立是靠所有人都保持明确的价值取向;所有人都保持人格的独立(不崇拜凡人或任何非道德的事物);所有人都把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帮助别人上。
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历史上,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由天主教进行的。所以,新教的精神和传统还没有在中国真正扎根。当然也因为中国传统上是等级社会,人们都习惯于有区别的爱和上下级关系。因此造成了一些问题:
中国人信耶稣大多出于“个人奇迹”——重病时教友祷告,病愈后归信上帝。虽说功利,但也没有不对。新约中有不少记载关于有病之人信耶稣而得救。但这种方式终究不能发挥出基督教新教建立共同价值观的作用。
信上帝变成了信牧师。网上曾有人提出一个关于基督教信仰的问题。跟贴的人说“我们等牧师发表意见后再回答吧”。要知道牧师只是因受过神学训练能帮助人们阅读圣经,但不是只有牧师才能解释圣经。福音要人们只信耶稣(神),换言之不可信(崇拜)任何凡人。无论牧师或信徒,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利和自由发表意见。耶稣的福音在圣经里,自己看就行了。保罗在新约的书信中就告诫说:不要因为今天这个人去传福音,明天那个人传福音,于是你们就说我相信这个人,或者我相信那个人。
和不信福音的人们难以沟通。例如中国式传教必定说:你赶快信上帝吧,否则就会下地狱的。这样怎么会不招致别人反感呢。其实得永生、下地狱等说法不能仅从字面理解。这些说法本身是有宗教象征意义的,其现实意义使用自己的生命无私地服务于他人,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得永生)。若为私利占据财富,一旦死亡财富也就烟消云散,生命价值无从谈起(下地狱)。
教会内部利益纷争。新教的牧师应该是教会成员选举的,如同学校招聘老师一样。但是中国新教教会的牧师是指派的。其问题请各位自己推论吧。
归结起来,福音是传到中国了,但是过去中国没有建立共同信仰社会的基础,所以人们只是知道福音而已。宗教改革的精神没有传到中国,而这种精神恰恰是打开福音的钥匙。
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
中国比以前有钱多了,但是为什么和西方的冲突更多了呢?
简单地说是因为道德没有了。“没钱没道德”和“有钱没道德”相比哪个更可怕?
虽然每个中国人都是有道德的,但是令大家聚在一起的社会道德是没有的。如果有的话,到底有哪几条,写在哪里?社会道德不仅被作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被扔在一边,似乎只要有世俗法律就解决问题了,更要命的是教科书中灌输了根据经济划分的阶级观,正当化了人对人的非理性的残暴行为。而且现在人们真的接受了这种扭曲的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论,把利益看作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现在中国社会道德的基础就是利益,或者说是无利不起早。说好听一点叫“双赢”,说难听一点叫“酒肉朋友”。这种利益道德观产生的行为准则无异于两个山寨王——首先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你杀人放火我不管,我拦路抢劫你也别管。其次,有利可图的时候可以一起干,但是利益冲突的时候也可以先下手为强。所以中国人和西方合作的时候首先找双赢的可能性,只要有利可图就继续维持合作关系。其实中国公司之间的合作也是如此。合同法再好也没用,没钱赚了就不干。谁都知道只有钱财是真正的合同,纸面合同一文不值。
西方人从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出发,首先会寻求互信,然后建立互助,最后在这两者基础上形成互惠。所以中国和西方的冲突根源在于道德价值观的差异,即“互利”和“互信”的差异。
西方世界的危机
西方世界也面临着道德危机。原因有:
宗教改革、新教运动、独立战争都已经过去太久,人们渐渐忘记之前的痛苦了。
民主自由运动变质,变成为了自由而自由。其实圣经的自由是指人们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崇拜上帝(追求和建立道德),并以相应的方式生活。而现在的自由变成了以人的世俗需求为中心的混乱,颠倒了人和神的关系。例如非自然的婚姻关系。圣经对此说得很清楚:Adam
should marry Eve, not Steve.
对圣经的理解过于字面化,过于感性,造成很多人疑惑:两千年前沙漠部落的法律还适用于21世纪的美国吗?还有很多人不能区分宗教问题和科学问题,例如到底达尔文对还是摩西对?
原因还不止这些,造成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背离了基督教,把教堂仅当做社交中心。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分化,造成公民越来越多地依赖世俗法律,政府越来越强势,自由越来越少。
圣经是一本历史书,它记载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部族等级社会向共同信仰社会转变的整个过程。从整个事件的背景(旧约),到事件的经过(福音),一直到事件的结果(使徒的书信)。
通过阅读圣经,我们可以认识共同信仰社会的道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推动了近代思想的革命,产生了民主共和体制。
虽然基督教圣经早已传入中国,但宗教改革的精神却从未在中国生根。而马丁路德宗教改的精神正是启动基督教道德力量的钥匙!
曾经,宗教被简单地看作迷信。但实际上宗教是人们获得、理解和自发构建共同道德的方式。人可以宣称没有宗教信仰,但每个人都必定倾向于一种价值观。例如,到底相信民族阶级仇恨,强权人物的专制,严酷的法律,唯利是图,还是平等的爱?大多数人的选择将会重建社会道德,决定未来前进的方向。
所以圣经讲的不仅仅是过去的道德,而且是现在和将来的道德与智慧。如果认真阅读、思考和选择,神的国度并不遥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徒圣经查经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