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腾飞第一次鸦片战争争入侵到首都了么 英国士兵有来到南京吗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次鸦片战争――概述
日 08:25:11&&&&来源:百科
】&&【】&&【】
  年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借口中方销毁鸦片而派兵入侵的战争。
  日期:日 - 1842年8月
  地点:中国
  结果:英国胜利
  起因:虎门销烟
  领土变更:割让香港岛予英国
  大清帝国兵力91,680人,伤亡,22,790人
  英国兵力20,000人,伤亡,523人
  清中叶以后,英国等国向中国大量输出毒品鸦片。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次年三月,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自此开始,战争经历三个阶段。
根据英国政府的训令,远征军封锁广州、厦门(今属福建)等处的海口,截断中国的海外贸易,并于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为前进据点。此时,中国沿海地区,除广东在林则徐督饬下稍作战备外,其余均防备松弛。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道光帝慑于兵威,罢免林则徐,改派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同时,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将临,同意南下广东进行谈判。英军南下后,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抚筹防海口,并命两江总督伊里布率兵至浙东,准备收复定海。
  (41.8)
1840年12月,琦善与义律在广东开始谈判。日,英军不满谈判的进展,出动海陆军攻占虎门的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发起虎门之战。道光帝闻讯下令对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从各地调兵万余人赴粤。2月26日,英军又出动海陆军,攻破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广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殉国。5月24日,英军对广州发起进攻,一路占据城西南的商馆,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占城东北各炮台,并炮击广州城。在此形势下,奕山等接受英方条件,纳银600万元,换取英军撤出广州地区。英国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带民众自发武装起来进行抗英斗争。
  (42.8)
英国政府对义律在广州所获侵略权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Henry
Pottinger)为全权代表来华,扩大侵略。日,璞鼎查率舰船37艘、陆军2500人离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厦门,占据鼓浪屿。旋北进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1841年2月,英军以疾疫流行,放弃定海),10日陷镇海(今属宁波),13日占宁波。时英军兵力不足,遂停止进攻,等待援军。
  厦门、浙东兵败后,道光帝又派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将军赴浙,并陆续调集兵勇以备反击。1842年3月,奕经以兵力已足,决定水陆同时反击,企图一举收复宁波、镇海、定海。3月10日夜,清军对宁波、镇海分别发起反击,接战均不利,纷纷撤回原驻地。进攻定海因风潮不顺而延期。3月15日驻宁波英军乘势反攻慈溪(今慈城镇)和城西大宝山等地,清军大败,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见久经准备的浙东反攻又告失败,遂调盛京将军耆英赶赴江南,准备与英军媾和(见浙东之战)。
  1842年5月,英军放弃宁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镇。6月16日发起吴淞之战,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此后,英援军相继到达长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会,以舰船73艘、陆军1.2万人,溯长江上犯,准备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运河。7月21日,英陆军6900余众,发起镇江之战,遭顽强抗击,被击毙169人后攻陷镇江。27日,英舰队驶抵南京江面,清军已无力再战,全部接受英国侵略要求。8月29日,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是中国军民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的第一次战争,广大官兵英勇抗战,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由于清廷和战不定,决策多变,将帅不善指挥,战法呆板,加之武器装备落后,终为英军所败。鸦片战争的实践表明,落后的封建军队已不能战胜初步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军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责编:靳敏
【】&&&【】&&&【】&&&【】&&&【】&&&【】
&&相关链接
& 16:37:19
& 16:27:19
& 16:26:20
& 16:24:55
& 16:23:36
  您还要浏览:
晋城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晋城在线&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晋城市信息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晋城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 稿件来源:晋城在线&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晋城在线&,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按作者意愿予以更正。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
幸福wan1337
日期: 日 - 1842年8月 地点: 中国 结果: 英国胜利 起因: 虎门销烟 领土变更: 割让香港岛予英国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在其它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嘉庆中叶后,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列强却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主要目标.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鸦片的输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道光延续自雍正以来的禁烟政 策,但鸦片走私不但不见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态的发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觉.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讨论禁烟的看法,朝野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最终打动道光帝的是当时湖广总督林则徐的禁烟奏折.林则徐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不禁,几十年后会弄的国贫民弱“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种局面显然是道光帝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银”是封建统治的两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1839年3月抵达广州,随即开展禁烟,严查烟贩,整顿水师,晓谕外商呈交鸦片.同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万余箱(200多万斤)鸦片.中国的禁烟措施,遭遇英国政府的强烈反对.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夏),由四十八艘舰船和四千余名官兵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在林则徐的部署下,广州军民严阵以待.英军无隙可乘,逐北犯厦门,也未得逞.又进犯并攻陷浙江定海,继而又前往天津海口,将英国外交大臣的照会送交直隶总督琦善,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门口外的穿鼻,与英军统帅谈判,议定草约,称为《穿鼻草约》.中国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圆,英国归还定海,两国国交平行等.清政府大为震怒,于是清政府于道光二十一年一月对英宣战,并派皇侄奕山为靖逆将军,率兵赴广东作战.次月,英军攻占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琦善被锁拿入京问罪.同年四月,广州城郊三元里发生民众自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入侵的勇气.同年夏秋,英军继续扩大战火,先后攻陷福建厦门,浙江定海,镇海和宁波.皇侄奕经奉命赴浙江主持军务,连遭挫败,逃至杭州.道光二十二年,英军攻陷吴淞口炮台,守将陈化成战死.之后,英军一度侵占上海,宝山,又闯入长江,攻陷镇江,切断京杭大运河南北交通,继而直抵江南重镇---南京城下.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英军的炮口下,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他规定中国割让香港,赔偿二千一百万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此外英国还享有协议关税,而通过《南京条约》补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的签订得到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优惠国待遇和开设租界等特权.美国,法国随之也接蹱而至,先后胁迫清朝政府与他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道光二十九年,葡萄牙驱逐中国在澳门的官吏,停付租金,公然强占了澳门.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华帝国关闭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尖兵利炮打开.从此再也不能复合,美国总统泰勒随即派全权大使乘军舰到广州,清政府已成惊弓之鸟,急忙跟他签订《望厦条约》.法国军舰开到广州海面示威,宣称将北上攻击舟山群岛,道光帝连忙跟他签了《黄埔条约》.几个中国人听都没听过的西方国家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普鲁士(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荷兰,丹麦,瑞典等等,“一些中国曾经听说过,或从没有听说过的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够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下卷)他们一一和中国签订了条约,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条约》中英国人一样享有的特权.中华帝国顿时陷入半殖民地状态.五千年来,从未受此侮辱.鸦片战争的背景一、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国内形势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以此为开端的.鸦片战争为什么爆发?中外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的西方学者认为这场战争爆发是由于“商务上的误会”,有的认为是导源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有的说这是一个纯偶然性的事件.鸦片战争的爆发绝非偶然,我们可以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发展、演变中考察一下它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战前世界和中国的社会历史概况.(一)国际1、英国英国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祥地.继17世纪40年代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之后,18世纪又率先实现“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园.到鸦片战争前后这个时间,英国每年的煤产量达到3000多万吨;生铁产量达到140万吨;机械纺纱业所用的棉花量达到5亿二千多万磅;筑成铁路数千公里.当时英国已有2/3的劳动人口从事工业生产,有许多巨大的工业城市,首都伦敦的人口发展到二百几十万.从对外作战所必需的海军力量看,到1836年时,英国已拥有大小船舰500余艘.2、法国法国当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18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资产阶级时代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它一扫法国先前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工业生产也得以比较迅速地发展.不过,鸦片战争前夕,从工业的一些主要指标看,还远远落后于英国.3、德国德国从19世纪30年代起资本主义工业也有较快地发展,但直到5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德意志联邦中包括普鲁士等三十多个独立国,各自为政,这样又使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4、美国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在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前夕,即年取得反对英国殖民主义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从它建国到进入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鸦片战争爆发之时),仅短短的五、六十年的时间,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是迅猛可观的.特别是在19世纪初叶,迅速发展商业,获取巨额利润.在1805年,美国商人曾经掌握国际贸易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美国善于把握时机进行竞争之一斑.总之,美国虽说后起,但显示出咄咄逼人之势.5、俄国俄国是一个长期在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国家,直到19世纪前半期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沙俄虽然在经济上比较落后,但它疯狂破坏欧洲的革命运动,而且是最早侵略中国的国家之一,早在17世纪中叶的时候,它就把侵略活动推进到中国的黑龙江流域(著名的雅克萨战役、尼布楚条约即当时中国反抗沙俄侵略的事件或产物).此后它一直觊觎对中国进行侵略.(二)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虽说已到了封建末世,新的社会因素渐多地进行了量的积累,在一度程度上呈现一种新旧交互渗透的过渡性状况.但是总的看来,社会的旧格局、旧面貌基本保持着.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且这种矛盾较前更严重激化,封建统治面临危机.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增长,但封建制度没有改变.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政治黑暗,国防薄弱,财政拮据,国势日衰,到了19世纪以后,嘉庆、道光王朝更呈江河日下之势.1、落后的经济统治中国的清王朝,经过“康乾盛世”已进入了危机四伏的“衰世”.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贵族、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国最大的地主.据1812年(嘉庆十七年)统计,皇帝直接或间接掌握的土地达83万顷.乾嘉之际的权臣和坤就占田8000余顷.道光年间的大官僚琦善则有地252顷.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广大农民在封建地租、赋税、徭役和高利贷的重重盘剥下,陷于贫困破产和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2、腐败的政治清王朝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已腐朽不堪.皇帝专横独断,骄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一般封疆大吏愚昧闭塞,官场贪污成风,吏治败坏.乾嘉以来,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僚当中,多次揭露出惊人的贪污案件,这不过是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而揭发出来的一小部分丑闻而已(如和?|案).当时有人将清朝皇帝查办贪污案讽刺为“宰肥鸭”.贪污在清统治集团中成为不可遏制的一种流行病.结党营私,在当时统治集团中也形成恶劣的风气.3、废弛的军事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编制上虽有八九十万人,但缺额甚多,武器落后,主要使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而且军务废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国防力量十分虚弱,每年消耗饷银二千万两以上(占当时清朝年财政收入的将近一半),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4、沉闷的思想文化清朝统治者还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政策,沿用八股取士的科科举制度.大力提倡空疏的宋学即理学和脱离实际的汉学,并大兴文字狱,钳制和禁锢士人的思想.当时思想界处于一种相当麻木、压抑和沉闷的氛围中,但是龚自珍颇有“众人独醉我独醒”的势头.他长歌当哭,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抨击时弊.5、闭关自守的对外关系鸦片战争以前,尽管清王朝保持比资本主义落后了一个时代的封建制度,尽管它已经相当地没落腐败,但是,它却是一个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还没有被外国控制.清王朝采取的对外关系政策是“闭关”政策.“闭关”政策肇端于明朝的“海禁”,是明、清某些时候实行过的一种政策,闭关政策它既有前后联系、一脉相承的一面,又有在不同的时候,实施的背景、目的、具体内容、办法各不相同的一面,所以应作具体分析、我们这里要着重了解的也可以说特指的,是乾隆以后的闭关政策,也就是限广州一口通商时期的这种政策.清统治者把闭关政策当作外交的武器来使用,无异于一个人舞纸剑而自诩英雄.闭关政策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人,但是从长远、从全局来看,这一政策,没有也不可能起到抵制殖民侵略的积极作用,反而限制了中国自己,到头来是作茧自缚了.所以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项消极的、落后的、错误的政策.二、非法的鸦片贸易和中国的禁烟运动(一)鸦片烟毒在中国的泛滥1、鸦片烟毒泛滥的原因●自然经济的抵抗 ●闭关政策的影响鸦片战前,因为中国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帝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量很有限,同时也因为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暂时了限制了对外贸易规模,这给英国商品的向中国输入以顽强的抵抗.英国输华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金属制品和从印度运来的棉花,后两种商品能够赚点钱但数量有限.大宗纺织品则亏损.而它又亟需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在若干年里,中英正常贸易,中国方面一直保持着出超的地位.直到19世纪30年代初,出超额每年仍在200-300万两白银以上.英国资产阶级跟中国做买卖,目的是要赢利赚钱的,这种贸易格局当然是他们不能容忍的,要想办法找门路改变.他们找到了一件法宝,这就是鸦片贸易.从根本上说是为了适应其殖民侵略的需要,其直接原因就是为了扭转它在对华贸易中的不利地位.2、鸦片烟毒的泛滥及其严重后果19世纪以后,英国开始收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它不惜采取贿赂官吏甚至武装走私等卑劣手段.在19世纪的最初20年中,英国从印度输入中国的鸦片每年平均约4000箱.30年代激增,到1839年就达将近40000箱.除了英国以外,这时还有美国商人从土耳其贩来中国鸦片,但为数较少.由于英国对华输入鸦片数量的激增,从19世纪30年代起,在它对华贸易总值中,鸦片就占到1/2以上,到鸦片战争时英国在对华贸易中由入超变为出超.●中英的正常贸易发生了变化通过鸦片贸易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变入超为出超,变劣势为优势,中国变出超为入超,变优势为劣势,原来英国在广州贸易中亏损,“1821年英商运至广州的天鹅绒,剪绒、印花布亏本60%以上,1826年增入的棉布也亏本10%左右.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整个进口生意中,几乎没有一年不亏本的”.但是鸦片贸易却给东印度公司、英属印度殖民地政府和鸦片贩子带来巨大利益.中英的正常贸易发生了变化.●破坏了中国金融的平衡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每年的白银外流量起码在一千万两以上.白银大量外流又引起了一连串的社会恶果:最直接的是造成银贵钱贱.当时清朝实行的是银钱并用的双轨制,白银外流国内缺少使得银钱比价变动,例如1794年白银一两兑换铜钱一千文,到1838年时就需一千六、七十百文铜钱,而向政府纳赋税时须折成白银,这样他们实际上要多交百分之六、七的赋税,大大增加了负担,受剥削更重了;由于银价上涨,各省拖欠的赋税也就日益增多,这样也造成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深了清廷统治机构的腐败鸦片战争前夕有人估计,在京官中有十分之一、二地方官中有十分之二、三吸食鸦片,至于“刑名,钱谷之幕友,则有十分之五六,长随,胥吏更不可胜计”.正如马克思所说:“浸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偷偷运进了天朝.”(《马恩选集》第2卷26页)统治者营私舞弊,中饱私囊,任意挥霍,最终必然是加重人民的负担,激化阶级矛盾,这样就更加重了清朝的危机.●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从上至下吸食鸦片的人日增,鸦片的吸者当中,也不光是统治阶级及其附属者群体所属,也有些下层劳动者.他们本无吸食鸦片的经济条件,然而一失足便不易自拔,染上烟瘾后不但身体受损,甚至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且往往伴随着品质、道德的沦丧.鸦片在当时对中华民族身心的危害是无法计量的.(三)禁烟运动始末1、驰禁与严禁的争论清政府主要是出于自身统治方面的考虑,早在鸦片尚未严惩泛滥的时候,自嘉庆朝以来,就多次提出禁烟的问题,但基本上流于空言,未见实效.但随着鸦片泛滥的日益严重,时至鸦片战争前夕的时候,可以说已经到了攸关清朝统治生死存亡的地步,于是禁烟问题提上了紧迫的议事日程,形成严禁派弛禁派对垒争持的激烈争议.严禁派的代表人物是鸿胪寺卿(掌管朝祭礼仪之官)黄爵滋和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提出了具体办法,就是用严刑峻法,重治吸食:广传戒烟药方,限期一年戒绝,过期仍吸食者,平民处死刑,官吏加等罪--不但犯官治罪,而是其子女不准考试.邻里互相监督,对知情不举包庇吸食亦予治罪,对举报者则予奖励.弛禁派的代表人物有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直隶总督琦善和太常寺卿(掌握祭礼乐的官员)许乃济等人.提出取消鸦片禁令准其公开卖买,照药材纳税(不过只准以货易货,不准用银子购买,认为这样可以防止白银外流).并且提出国内种植鸦片不予限制,国产鸦片多了,洋商无利可图,外国鸦片即可不禁自绝.道光皇帝经过一番权衡,倾向于严禁派,召见林则徐进京,深入讨论禁烟问题,最后于1938年12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并节制广东水师,驰赴广州查禁鸦片.2、林则徐领导下的禁烟运动林则徐于1839年3月到达广州.林则徐与邓廷桢,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下,整顿海防,严拿烟贩,惩处受贿卖放的水师官弁.并且通过多方面的调查,掌握内幕情况.与此同时,他对外国鸦片贩子也采取严厉的措施,责令外商将趸船上所存的鸦片,造具清册,听候收缴,并具甘结,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即没收,人即正法.林则徐坚决表示,“若鸦片一日示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最后,英国鸦片贩子被迫缴出二万余箱.美国烟贩缴出1500余箱.日至25日,林则徐主持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鸦片,使禁烟运动达到最高潮.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虎门硝烟”. 鸦片战争的过程(一)战前形势和战争爆发的原因1、中、英双方的态度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政府决定武装侵华,采取了一系列步骤和措施进行战争部署,并且多次对中国进行武装挑衅.林则徐预感到可能要发生一场战争,他在严禁鸦片的同时,积极进行战备.一是注意吸收敌方军事技术方面的长处,有的放失地加强己方,主要是在船炮水军的建设上下功夫.另一是比较重视民众的力量,认为“民心可用”.2、 战争爆发原因1839年7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维喜案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839年8月初,中国禁烟消息传至英国,英国国会对此进行激烈辩论,在女皇维多利亚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10月1日,英国内阁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4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发动战争的决议案,派兵侵略中国.同年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二)战争的三个阶段1、41、1(定海、大沽、广东战事;所谓《穿鼻草约》;英军强占香港岛)第一阶段,1840年6月下旬英军封锁珠江口至1841年1月下旬清政府对英宣战之前,历时7个月.在这个阶段英军实施封锁珠江口、占领定海、北上天津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就范为主要内容的侵略方案;清朝方面除广东积极备战外,总体上持消极抵抗的态度,由于道光采取“羁糜”政策,林则徐、邓廷桢等抵抗派遭到打击和排挤,妥协派琦善、伊里布等逐渐取得了对英交涉的大权,义律向琦善提出“穿鼻草约”.2、41、5(广东战事;《广州和约》;三元里抗英)第二阶段,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到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为止,功时4个月.在这个阶段,清政府虽然宣战,但并无真正抗战的决心.道光派往广州主持军事的奕山、杨芳等官僚昏庸无能,在对英作战中一触即溃,终于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和约》.3、42、8(厦门、浙东、长江战事)第三阶段,自1841年8月英军再度进攻厦门开始,至日签订《南京条约》为止,历时一年.在这个阶段,英军以进攻江浙地区为重点,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彻底就范.清政府虽调集重兵赶赴浙江,但在前线溃败后便函一意求和,最后被迫在南京订立了城下之盟.民众抗英: 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大人民,积极地支持和配合了清军作战,并自发地坚持反侵略斗争.侵略军所到之处,无不遭到当地人民的抗击.英军攻陷厦门,当地民众自动组织起来,袭击英军,迫使侵略军退守鼓浪屿.英军入侵浙江,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狠狠地打击英军.侵略军进犯长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种方式袭击英军,阻止英国舰队前进. 广东人民的抗英斗争,给侵略军的打击最为沉重.日,盘踞在广州北郊四方炮台的英军,闯入三元里骚扰抢劫.当地群众奋起抗击,打死英军数名.随后,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庙集合,以三星旗为令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同时,还联络了附近的数千农民和手工业者,手持大刀、长矛,冒雨迎敌.将英军困在牛栏岗,展开肉搏战,英军伤亡惨重.牛栏岗的胜利,鼓舞了人们的斗志.第二天清晨,2万多民众高举三星旗,把四方炮台围得水泄不通.在广州知府的调停下,英军才得以解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自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的先声,显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三元里抗英后,广东人民又以“社学”的形式,组织武装力量,开展反侵略斗争. (三)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1、根本原因第一、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有识士都感到面临“末世”,在这种情况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第二,统治集团昏庸腐败,采取投降主义政策.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执行的是妥协投降为主导的政策,这既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所致,也是清政府腐败的具体表现.正是在清朝统治集团的这种状况下,英国方面的优势才得以显示和发挥出来.谢谢,望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林则徐对第一次鸦片战争该承担何种责任?
同舟共进王龙
[摘要]林则徐何尝不想尽量采取和平方式禁绝鸦片?林则徐为何没能走得更远,直到今天,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思考:作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看世界的视野,是否真如人们想象中那么开阔高远?他试图改革中国的思想和手段,是否真的那么高明而有效?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11月22日,广东潮州普宁县,苍山如海,残阳似血。 一代名臣林则徐已处于弥留之际。他遥望京师,满目凄凉。“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神州烽烟四起,列强虎视眈眈,大清正值多事之秋,用人之际,却不料自己会终老于这个偏远无闻的南国小县。多少襟怀抱负,都付与残山剩水。壮志未酬的林则徐满心不甘,寂然远去。 【勿谈国事只为明哲保身?】 日,道光以办理禁烟不善为由,将林则徐和闽浙总督邓廷桢交部严加议处,随之革职。次年五月,盛怒之下的道光帝因为广东战败,归咎于前任,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充军伊犁。发配新疆之前,林则徐再度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却被道光帝斥为一派胡言。以他和邓廷桢为首的抵抗派饱受排挤打击,“徒有救国之志,而无尺寸之权”。 此时形同屠杀的战争仍在继续。英军破一岛则一省震动,骚扰一省则各省惊恐。天朝上下,充满了一种末日来临的紧张情绪。 作为“引发”这场战争的当事人,林则徐痛心疾首,寝食难安。 1842年,在流放伊犁的途中,他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道出了不为人知的心声:“敌人的大炮射程远达十里内外,我方炮弹打不到他们,他们已经先打到我方,这是武器不如人之处;敌人放炮如放连排枪,可连续不断,而我方则是放一炮后再装填一发,辗转费时,这是技术不如人处。敌方胜过我方,就是武器精良,技术精湛……因此要战胜敌人,第一要务就是拥有他们那样厉害的大炮。舍此而外,即使岳韩在世,也束手无策,徒唤奈何!” 奇怪的是,在给友人的这封信中,林则徐明明知道大清的长矛弓箭不是船坚炮利的英国人的对手,却小心翼翼地千叮万嘱,请朋友务必严守秘密,绝不能将他这一看法透露给别人。这和那个铁骨铮铮,苦胆忧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相比,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林则徐已饱经宦海沉浮,开始变得瞻前顾后,忧谗畏讥。他从此不再轻易表达忧国忧民的真实想法,而将自己深深裹进明哲保身的安全外壳,以免再引起保守派官僚的攻击。连民国时期的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对此都失望地说:“难怪他后来虽又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公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 然而,没有人知道,林则徐经历了怎样一番痛苦难熬的精神苦旅。 禁烟以来,最难琢磨的是皇上的心思。想当初,他深受道光帝器重,以汉人身份被破格封为钦差大臣,皇上八次召见,嘱托殷殷。隆遇之盛,实为“国初以来未有之旷典”。道光明确表示一切由他全权处置,“断不遥制”。面对皇上如此的重托殷望,他热血沸腾,宵衣旰食,掷地有声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后来才知道,鸦片“绝不绝”,自己“回不回”,不是他说了算,是皇上说了算。而皇上内心究竟作何打算,他似乎从未真正弄明白过。当他虎门销烟初战告捷时,道光帝大喜过望,在他的奏折上朱批大加褒奖:“卿之忠心爱国皎然于域中化外矣”;而当战端突起,定海失守,道光又在上谕中怒骂林则徐:“不但终无实际,反而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皇上的心思就是六月的天气,“忽剿忽抚,总无定见”。最终道光还是归罪于林则徐处置失当,开罪英国,才导致后果不可收拾。捉鬼的是钟馗,放鬼的也是钟馗,总之天子圣明,臣罪当诛。到头来,他这个坚决执行圣意的耿耿臣子,反倒成了有罪之人,“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以平息英人怒火。 尤其令人寒心的是,就在林赴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他尽心尽力苦干半年,满心希望会免于暮年戍边之苦,谁知等到东河河工告竣,所有人都论功行赏,唯独他得到的是一道“仍往伊犁”的冰冷谕旨。众情难平之时,须发皆白的王鼎伤心得泪如滂沱,深觉有负于林则徐。 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之下,西出玉门关的林则徐的心境,正和北宋遭贬的陆游一样——“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他的意志变得消沉起来。到了伊犁后,他开始变得只关心京城的人事变动和自己复出的可能。在西域的冰天雪地中,林则徐四处写信、寄诗,向毫不相干的人们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对于东南时局,则三缄其口。 林则徐毕竟是标准的封建儒臣,他这种当时官场的职业通病也许无可厚非。然而令人难于理解的是,这样一位在中国人心中不避艰险、力主改革的中坚人物,在复出之后手握重权时,却如同完全变了一个人,将中国当时最紧迫的救亡图存任务放到一边,只一意埋首于剿匪平叛、维护大清统治的传统事务,做起了一个中规中矩的大清官僚。林则徐为何没能走得更远,难道真如蒋廷黻所说的那样,完全出于明哲保身、装聋作哑不成? 【对第一次鸦片战争该承担何种责任?】 评估问题的焦点,便是关于林则徐由来已久的一种争议:在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到底有没有存在失误,应该承担何种责任? 有人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结局,是以穆彰阿为首的主和派妥协投降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清廷战略模糊指挥无方所致。还有人认为,是因为林则徐操之过急,把原本可以避免的战火,从南中国点燃延烧到南京,才使清军与洋人打了一场大刀长矛对洋枪洋炮的不对称战争,最终迫使清廷五口通商门户洞开,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历史不能假设,事后诸葛亮的判断更无以服人。腐败衰弱的清王朝当时最为明智的策略,当然是尽量避免与强大的英国轻开战端。即使一战,最好也应该是在整顿军备、充实武力以后。清王朝当时也确实希望避免“衅端”,道光皇帝给林则徐明确的训令是:“鸦片务须杜绝,边衅决不可开。”林则徐何尝不想尽量采取和平方式禁绝鸦片?道光十九年,林则徐会同闽浙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在《会奏夷人趸船尽数呈缴烟土折》中,还向道光皇帝建议,鉴于“英夷” 远隔重洋,可能并不知悉天朝法令,现在既然遵谕全部上缴走私鸦片,即与自首无异,因此仰求皇上,法外施恩,免追既往,并对上缴鸦片的洋人进行奖励,“凡夷人名下缴出鸦片一箱者,酌赏茶叶五斤以奖其恭顺畏法之心,而坚其改悔自新之念。” 查禁鸦片原本为大清堂堂正正的国家执法行动,林则徐还想到给主动缴出鸦片的英国商人以“奖励”,如此做法,难道“天朝”还不够温和仁慈? 然而,只有当老虎和狮子相遇时,才可能维持和平相处的均势。当雄壮的英国老虎遇到的是一瘦弱的大清黔驴,老虎又怎么可能放弃到口的鲜肉呢?对此,蒋廷黻一针见血地指出:“以中国的国力及国情,用文忠(林则徐)的方法尚有一线之望,不用则全无禁烟的希望”。美国学者张馨保则明确地指出鸦片战争的实质:“这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 从当时的世界大势看,为了扩充资本主义更广阔的市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不可避免,并不会因为有一个善意的中国钦差大臣,而使结局发生改变。 然而,面对一场让国家付出如此惨重代价的战争,作为当事人的林则徐毕竟不可能置身事外。他究竟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答案很简单:对敌情的严重误判。 事实上,当虎门上空鸦片销焚的浓烟刚刚散去,大清上下以为首战告捷,正欢呼雀跃时,战争的恶魔已悄然潜至了! 日,虎门销烟发生仅四个月后,英国内阁会议决定,派遣一支舰队前往中国,并训令印度总督予以合作。醉心强权主义并历来主张在对外事务中采取炮舰政策的英国外相巴麦尊,早就按捺不住了,他接连发号施令,迫不及待地催促英国海军踏上征程。甚至当英国下院的议员们还在为是否出兵磨嘴皮子时,英军的舰船和部队已从英国本土、南非和印度源源不断地驶往中国。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为海军统帅及全权代表,前往中国兴师问罪。这位懿律,便是被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中击败的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的堂弟。弟弟代哥哥报一箭之仇,可以想见他的心情会多么迫切坚决。 然而,对这一切,林则徐不但丝毫没有觉察,反而一如既往地以天朝的自信,对远隔重洋的“英夷”充满了轻蔑不屑。他一直认为鸦片走私是远离本土的英国商人,私自违反国令而进行的罪恶勾当,其国王等人“未必周知情状”,他们的行动肯定得不到英国国王的支持。 在真正和英国人翻脸以前,林则徐对形势的发展也不是没有自己的评估判断。日,正在虎门收缴鸦片的林则徐是这样向道光皇帝汇报形势的:从我到广东后观察到的情况看,洋人外表看似嚣张,内心其实怯懦。正因我大清总是担心轻启边衅,才导致养痈遗患,日积月深。接着他为皇帝分析道,首先,英国人从六万里外远涉重洋而来,主客众寡之势不言而喻,岂敢劳师袭远,轻举妄动?其二,即使其船坚炮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得逞于我内河。其三,除却鸦片一项,英国人即使老老实实做正经买卖,也可以获利三倍,何苦非要和我们过不去呢?据此,林则徐得出了结论:“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私约夷埠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弋,虚张声势”。 至此,林则徐再也没有对英国人可能发动战争作进一步关注分析。他虽然还不时向皇帝报告英方行动的传闻,但总是认定为这是英国人的“恫吓”,并坚信“谅亦无所施其伎俩”。直到1840年6月中旬,英军抵达广东沿海的战舰已达到四艘,林则徐仍在奏折上说:“伏查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载运鸦片。”他竟然把一次即将到来的大规模战争,当作司空见惯的武装走私,并信誓旦旦对道光皇帝说,正如圣上英明的预见,谅英国人也不敢轻举妄动。 而就在他这份向道光报告平安的奏折离开广州不到十天,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率领第一批部队到达虎门口外;而奏折到达北京的那天,英军已占领舟山十二天了! 战争来到了,前线的主帅不但未能及时发出战争的警报,反而在一片风平浪静中提供了麻痹大意的相反信息,这是林则徐一生中所犯的最大错误。 对敌人在战略上先输一筹了,那么在战术上又如何呢? 面对从未交过手的英国人,林则徐在1839年9月给皇上的奏折中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实际也是当时通行的一种荒谬见解,认为洋人腿不能弯曲,故只长于海战,一登岸就无可作为。1840年8月,林则徐听到定海沦陷后,曾献策悬赏激励军民杀敌并鼓动说,英国人膝盖不能弯,“一仆不能复起”,只有任人宰割。 正是基于过分的自负和偏见,林则徐大大低估了英军的陆战能力。他在官涌主持修建的两座炮台,根本没有防御敌方从侧后发起地面攻击的措施。结果,战事一起,英军很快就在港口战舰和登陆部队的夹击下,一举攻陷炮台。事后,英军一位官员还很纳闷地在一封信里告诉友人:“真奇怪,这些炮台完全没有防御地面攻击的设施,就像是欢迎我们回家的摆设。”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林则徐还认为洋人嗜好吃牛羊肉,若无从大清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就都会消化不良而死。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他写道:“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为此,他亲自写了一份准备递交给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文书,颇为自信地强调:“大黄、茶叶、湖丝等类,皆中国宝贵之产。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他以此发出警告,想迫使英国人遵纪守法,回到正轨上来。 【“睁眼看世界”究竟看了多少?】 今天看来,这些充满错觉甚至荒谬的见解,如果放在其他蒙昧的大清官员身上尚可理解,可对于在中国近代史上被公认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来说,无疑让人匪夷所思。他在当时的政界声望甚高,士大夫阶层对他寄望尤重。林则徐本人也对办理洋务自信十足。由于从小在福州生长,又在厦门做过事,所以他充满信心地对外国人说:“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详。”赴任广州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压力,林则徐夜以继日地研究探求西方世界,“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利用身为封疆大吏的有利条件,广泛招揽人才,“所得夷书,就地翻译”,并将部分内容附呈于奏折中,供道光皇帝参考。已经55岁的林则徐在极其紧张的禁烟斗争中,还亲自学习英语。当时不可能用音标的方式牢记单词的发音,林则徐就用汉字在英文单词旁写上近似的发音,如把China记为“柴诺”。他还经常向外国传教士索要地理书籍,请教国际公法。1840年,他组织人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一书,命名为《四洲志》,成为后来魏源撰写《海国图志》的珍贵底本。 但是作为孜孜不倦、独具慧眼的时代先行者,林则徐对于当时中西关系的许多判断,为何存在那么多错误狭隘之处?他对西方世界,到底了解多少? 事实上,苛刻的历史老人并未给林则徐从容细致研究西方的机会。与日本明治维新的“黑船开国”不同,美国人最先开进日本的是商船,英国人隆隆驶进中国的却是战舰;美国人递给日本幕府的是文质彬彬的照会请求,英国人在大清海岸架起的却是黑洞洞的钢铁炮口。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林则徐完全没有预感到中国即将遭受一场灾难深重的持久侵略。他没有足够的缓冲时间,将昏睡中的统治者猛然摇醒,告之即将到来的千年大变局。 对此,林则徐不得不以急功近利的态度,抓紧时间从西方文化中攫取几味灵丹妙药,以救危局。由于军情危急,他只好从西学中主要拣取最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直接应用于“驭夷”大计。他在虎门设置13座炮台,秘密购进西洋大铜炮,组织摘译有关欧式大炮瞄准发射技术的书籍,督促训练军尽快学会使用发射。外国的帆船无法引进,他便绞尽脑汁通过美国商人之手购买两只商船,千方百计进行改装,以尽快提高清军的战斗力,以对付游弋在家门口的强敌。这些短期行为,使林则徐的西学研究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无法自成系统,大大妨碍了他学习认识西方的广度和深度。 然而,忠心耿耿的臣子林则徐,不知道悲风骤至、日之将夕的末世清廷,已是腐朽不堪,纵使他有三头六臂,也难力挽狂澜。林则徐的西学实践只能就事论事,无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他为眼前“制夷”需要而被动学习西方的狭窄动机,注定无法解决晚清社会全面爆发的社会危机。尽管他呕心沥血,亦仅收开风气先河之功,得器物皮毛之实,不能撼醒天朝迷梦,挽救这个落日残照下的王朝。诚如蒋廷黻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但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 【天下虽云大,同声有几人?】 林则徐的西学研究未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首当其咎的,实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锁国传统。自十八世纪后半期起,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基本中断。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知识界对西方事情及其变化几乎一无所知,甚至当“英夷”来袭之际,“沿海文武员并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 在清朝官方“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的政策束缚之下,中国人无法准确理解西方的知识体系和科学体系,西方书籍在中国更是凤毛麟角。在这样闭塞落伍的环境下,作为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林则徐也不可能完全摆脱高高在上的“华夷”观念,承认中华文化已落后于西方的残酷现实。在他的奏章、笔记中到处可见对洋人“夷”、“奸夷”、“逆夷”的种种称谓,将其比作“犬羊”、“鸡狗”一类,蔑称为“异种”。他在称呼“英吉利”、“米利坚”的国名时,一定要在每一字前冠一“口”字,以视警告与轻蔑。林则徐只承认西方的坚船利炮比中国的优越,从不认为他们的文明也比中国先进。他对西方的民主制度毫无兴趣,不屑地认为:“美利坚并无国主,只分置二十四处头人,碍难遍行传檄”。美国独立自主的各州州长,在他眼里犹如蛮夷之地的土司头人。 在“天朝上国”心态的支配下,林则徐轻敌思想在所难免。他看不到英国为了满足本国资产阶级扩大远东贸易市场的要求,将要发动对中国战争的可能性,自然就在情理之中。 然而,这笔账又岂能都记在林则徐一人头上?天下虽云大,同声有几人?包括道光帝在内的统治者又有几人足够清醒?当鸦片战争已经打响,被俘虏的英国兵被押解到北京,道光皇帝还迷惑不解地讯问道:“英吉利与俄罗斯是否接壤?”“英吉利与新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而这样可笑的问题,在康熙年间早已是常识。可到了道光皇帝这里,居然不知道英吉利到底在地球的哪一端。清代康雍乾三朝,外国使者来中国者甚多,教皇也数次遣使来华,然而在长达一百三十多年中,清廷竟一次都未派遣使者考察西欧,采风问俗。自大无知的谬论让中国人画地为牢,自欺欺人,习惯了在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沉酣不醒。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步履,显得无比艰难沉重。 英雄都付浪淘沙,逝者如斯总不归。苍凉的历史帷幕缓缓落下,林则徐再也不用为生前身后的宠辱悲欢而纠缠。很难想象,一个刚刚放眼天下的旧式知识分子,要扒开一间千年的铁屋,让外面照进一丝微弱的亮光,该有多么痛苦艰难。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终于从荆棘蛮荒之地,开辟出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在他身后,无边的暗夜中正逐渐响起后来者的脚步声,大地召唤着。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