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高度关注物质清单社会建设,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期号:
&&&&作者:
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职能,既涉及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也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十分重大。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首先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多种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等等。就社会保障而言,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覆盖率偏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偏少,已成为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说明,关注民生问题,加强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和贡献是巨大的,但市场不是万能的,本身也存在缺陷,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其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职能,弥补市场的缺陷。为此,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的步伐,改进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把政府原有的某些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弱化或转移出去,同时承担和强化促进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职责。在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政府尤其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放在优先位置上来考虑。
  社会生活的现实也要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管理问题。必须看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利益之间的纠纷和争执也呈普遍化、常态化的趋势,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和集中,政府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任务艰巨,难度加大。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明确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认真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规律,更新管理理念,明确管理范围,改进管理方式。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是经济领域宏观调控的主体,而在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政府同样也是提供社会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主体,理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着力点主要应当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和完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激发创造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政府从事社会管理的着力点之一,应当站在全局的高度,创造依规依法有序运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要通过制定和完善市场运行规则,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商业欺诈活动,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使各行各业有序发展。同时要尊重和保护自主创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则,使自主创新的成果不被他人侵犯。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使广大社会成员依规依法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利、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当前,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政府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整最低工资制度,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努力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与此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更加关注农村工作,切实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安全保障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府必须认真落实涉及群众利益的各项政策,引导人们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在维护社会稳定问题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如今,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网站已正式开通,这有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公民行使对政府管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领域,从而有助于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要进一步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完善应急机制,着力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方面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社会安全保障水平。
  (四)注重生态建设,努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环境受到污染和生态受到破坏,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应该说,近年来各级政府在生态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环境整体形势严峻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从实际情况看,抓生态环境建设,政府部门应注意从具体事情做起。对各类危及生态的具体问题,如空气、水污染等问题,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安危,只有坚持不懈地一抓到底,才能抓出成效。
  (五)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倡导基本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大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建设的良好社会风气,是政府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鉴于目前一些人对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所忽视和缺失的现实情况,政府工作的着眼点应放在: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公民分清是非、善恶、荣辱的界限,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自觉抵制和反对不良诱惑和各种社会消极腐败现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与文化支撑。
  如何加强政府的社会建设和管理职能,涉及的方面和工作很多,但有几点需要强调:
  (一)坚持依法行政,运用法律规范保障社会正常运行。法治意味着广大社会成员的活动遵循一定的规则、标准和程序,这有助于保障和发展公民权利,协调社会关系,防止和解决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显而易见,政府把法律作为履行其职责的主要依据,对于促进社会建设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已有许多适用于社会生活领域的法律,如《劳动法》、《教育法》、《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近年来,我国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公布施行了一批行政法规和专门规章,如《艾滋病防治条例》、《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这有助于政府运用法律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当前,比较突出的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库区移民、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除了运用经济、行政手段以外,主要还是应当纳入法治的轨道,运用法律手段加以解决。这既是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治本之策,同时也有助于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要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切入点,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
  (二)借重经济杠杆和财政投入完善社会再分配,不断满足社会建设的需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发挥社会建设和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是对社会财富进行注重公平的再分配,其中包括通过税收等经济杠杆,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要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和监管力度,同时也要从政策上扶助社会上的中低收入者。为扩大就业,应落实和完善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为遏制生态资源枯竭、自然环境恶化的趋势,需要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新增高消耗、高污染产品税目。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推进资源价格制度改革,以使某些资源的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的真实成本和供求关系,但在推进这项改革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低收入者的利益。进行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政策的保障,政府制定和贯彻的社会政策,应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照顾到方方面面,切实缓解和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优化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完善社会再分配,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财力支持。
  (三)开发社会管理资源,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正确发挥作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也是政府职能转移的过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政府原有的一些管理和服务职能应剥离和转移出去,由各类社会组织来承接,同时完善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以此增强社会进行自我管理和服务的功能。这里讲到的社会组织,是指相对于政府、企业而言的非政府、非营利的民间组织,如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各类基金会。这些组织具有一定的自愿性、组织性和独立性,应当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协调利益、规范行为、化解矛盾乃至应对危机的作用。在某些社会问题比较集中的公益性领域,如在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社会福利、慈善救助、艾滋病救治等方面,要重视发挥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但也要注意,在积极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同时,必须坚持党和政府对社会组织的领导,依法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和规范,引导社会组织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自身活力,提高社会公信度。特别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严防敌对势力通过某些非政府组织对我国从事渗透和破坏活动。
  (执笔:黄亮宜)  
&&网站编辑:
系统管理员频道头部广告调用
专家称由部门主管社会建设容易偏 必须由中央统筹
  陆学艺:
  应尽快进入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中国的社会结构大约滞后于经济结构15年,成为当前中国最大的结构性矛盾。下一步应将重心扭转至社会建设,以城市化为突破口调整落后社会结构
  11月14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在报告中提及社会建设9次、社会管理16次,并强调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些论述使得中国社会建设的未来走向被各界高度关注。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学会荣誉会长陆学艺,多年来积极为社会建设出谋划策,成都城乡统筹、太仓社会现代化等地方实验的背后都有他的影子。11月25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他说,“现在有点像上世纪90年代,当时经济建设出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深圳模式’,下一步社会建设也会出现几个方向。”
  社会建设是不可逾越的阶段
  中国新闻周刊:当下有两个概念很流行,一是社会管理,二是社会建设,你怎么看两者之间的关系?
  陆学艺:社会建设的内涵更丰富,社会管理只是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在这两年一些地方对社会管理的实践中,暴露出“管”得太多,这是对社会管理的片面理解所致,因此我更希望将社会管理纳入社会建设中。
  中国新闻周刊:近年来你一直倡导社会现代化理念,怎么理解?
  陆学艺:我提出这一理念是基于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现代化目标已基本实现这样一个前提,以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没有同步,以至于社会矛盾凸显这样一个现实。
  所谓社会现代化,就是指社会组织方式和能力的变化过程,社会是相对于政府、市场而言的,该理念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社会、政府、市场三者的演变和互动关系,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弥补这么多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这么多年来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何在?
  陆学艺:具体分析现实问题。改革开放至世纪之交,中国解决了经济短缺问题,进而转变为经济总量较大的同时,伴随着的是分配不均,分配给农村的比例太小。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购买力却相当低,经济现代化基本目标实现的同时,整个社会依然呈现农村社会特征,以至于社会矛盾丛生。
  一方面,这三十年,农业GDP只占总量的10%,农业人口大量进城,这个成绩了不起,从社会变迁看,是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过程。另一方面,“两化”同时伴随两极分化、城乡分化。现在的社会矛盾实际上是这两个分化造成的。中国现在虽然是工业社会了,但是人口素质整体较低,从过去的时代遗留下来较多问题。从社会学角度讲,这是体制性问题,因为社会改革滞后,经济建设的同时,社会建设没有同步。所以,现在我们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阶段应该告一段落了。
  中国新闻周刊:中央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陆学艺:对,一些提法也有所转变。比较“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后者提及未来发展的十个问题中六个涉及社会建设等方面,比过去比重加大。还有,从1980年代以来,历次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都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说法,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打破惯例,没有讲,针对五年发展目标只是讲了一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这些都说明在前一阶段经济现代化目标基本实现后,必须进入一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而这一阶段的重点应该是社会建设。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看前一个阶段的社会建设效果?下一阶段要实现经济、社会“两条腿”同步走的关键应该在哪些方面?
  陆学艺:就社会建设而言,以往由中央政法委主抓,曾提出过一些具体任务,但是从全国范围看,还是有些窄,因为这些任务均将社会建设的重心与维稳挂钩,甚至有些地方将两者画上等号,这种情况下,社会管理的目标是稳定而非和谐。所以,这些年的实践经验证明,由某一个部门主管社会建设都容易偏,必须由中央统筹。另外,必须明确一点,就是光是管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好,实现社会现代化也罢,重要的是社会建设,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过去一段时期,中央围绕社会建设讲了六个部分,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问题,这些都是很好的,但是还不够。要把社会建设提到更高的高度,明确社会建设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在经济现代化实现之后,社会建设是必须尽快进行的第二个阶段。
  刚刚结束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在我看来,社会建设主要包括:民生事业和社会事业。这是中国目前正在做的,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要求解决的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社保难、住房难、养老难等基本问题;还有资源分配、收入分配等等;还有基层民主和自治、社区民主、社会组织放开等。
  在这里我特别想提出社会体制的问题,目前的社会体制是为经济服务的体制,包括二元结构、户籍问题等,亟须改革。
  其次,是社会结构问题。中国亟须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结构,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现代化不难,但是社会结构如果不现代化,就一定会出问题。就国际社会而言,形成教训的样本就不少,拉美、伊拉克等地方都是社会结构有问题,它们的城市人口虽然已经很大,但是因为社会结构不合理,以至于冲突不断甚至失控。现代社会真正的社会改革,就是要培育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这是主体任务。
  社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是城市化
  中国新闻周刊:对社会结构的理解,社会学界和经济学界的观点并不尽一致,尤其是在中产阶层的看法上,经济学界更侧重于以收入来衡量。另外在优化社会结构的路径上,有社会学家提出社会重建理论,对于这些观点,你怎么看待?
  陆学艺:中产阶层的问题我和经济学家吵了几年。他们将中产阶层与中等收入阶层混为一谈,我认为不妥。中产阶层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更不是单纯依靠钱可以衡量的,它是一个职业概念,不能以钱来划分。另外,中产不是某一个阶层,而是若干阶层的总和。所谓中产,是指你拥有收入、声望和文化这三者的综合情况,要根据你占有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权力资源多少来划分是否属于中产。
  按照这一定义,目前中产阶层占总人口在23%??24%,一个社会现代化国家该比例应在40%以上。而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就在于区域差距较大,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和其他地方相比,中产阶层比重要大许多。
  要正确理解中国当下的社会结构,首先要清楚它和经济结构一样,由诸多分结构组成,除了前面分析的阶层结构,还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组织结构等。基于对这些结构的综合研究,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社会结构大约滞后于经济结构15年,成为当前中国最大的结构性矛盾。
  有学者提出重建社会,形成国家、市场、社会三足鼎立的格局,是有道理的。不过,建设新的社会体制是个大问题,要从长计议,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必须首先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这一计划经济遗产。因此,我认为,中国下一步调整社会结构的突破口是推进城市化。(记者/赵杰)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右侧调用-广告
右侧调用-本站
&|&&|&&|&&|&&|&&|&&|&&|&
Copyright&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9-257538 商务:029—
本网站法律顾问: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高度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新华日报
第A05版:江苏新闻 · 经济
| &&&&&&&&
出版&&&|&&&&&&|&&&&&&|&&&
再接再厉做好下半年工作系列评论之七
高度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本报评论员
  当前我省社会大局总体平安稳定,但同时要看到,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不同利益诉求引发的社会矛盾多样多发,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面临不少新情况、新矛盾。扎扎实实做好下半年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巩固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正处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变化的时期,不少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是这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的集中反映,也暴露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多的投入,把握社情动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切实搞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要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往往是矛盾问题堆积、激化的结果。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必须早发现、早处置,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定政策、上项目、搞改革,都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充分听取民意,防止因政策不当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倾听民意、了解民愿,开展经常性的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现实利益、长远利益的突出问题。
  要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要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贯穿于群众工作之中,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延伸到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坚持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整个社会管理的根基,将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管理力量部署到最基层、措施落实到最基层,切实提高基层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把继承和创新群众工作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法宝,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搞好社会管理。
  下转A5版
  上接A1版&&安全生产是社会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7月份以来,我省部分地区和行业、领域生产安全事故多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此,我们要举一反三,深刻汲取事故教训,以铁的手腕、过硬的措施,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生产制度的执行力,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全面排查治理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在事故预防和安全管理上见到实实在在成效,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越是在形势好的情况下,越是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让我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 新华报业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度关注物质清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