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网银不能个性化旅游定制定制

银行理财产品趋向个性化定制化
作者:本报记者 孟扬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泛资产管理格局的不断扩大,同时平台快速崛起对存款和理财业务造成冲击,银行理财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必将从以往的“类存款”产品向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产品转变。收益率的高低将不是吸引客户的唯一指标,投资者将更加注重对产品个性化、定制化的考量。  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共计65252款,再创年度新高。但是,由于市场资金面整体较为宽松,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在过去的一年中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理财专家认为,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正在由以往的“类存款”产品向真正的资产管理产品转变,因此收益率将不是吸引客户的唯一标准,未来,理财产品的个性化和定制化将更加受到投资者的重视。  发行数量创年度新高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4年,商业银行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共计65252款,较2013年上涨39.28%,再创年度新高。  从月度数据来看,2014年各月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均较大,而2月份的产品发行数量继续保持最低,但仍然超过4000款。而2014年全年共有6个月份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超过5500款,其中,9月份的产品发行数量最多,达6337款,尽管当月中旬监管层下发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导商业银行设立存款偏离度指标以约束其存款冲时点行为,但存款偏离度约束效应开始显现是在10月,第四季度各月产品发行数量维持稳定的增长。  从发行主体来看,2014年,城商行替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银行理财产品发行主力,发行共计22194款,市场占比达34.01%,较2013年上升3.88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银行的市场占比较2013年均有所下滑,市场占比分别为27.22%和24.62%。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共发行理财产品7780款,11.92%的市场占比虽仍然较低,但较2013年有明显的上升,涨幅达5.54%。而理财产品市场占比继续下滑,占比仅为2.23%。  从2014年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走势来看,3~6个月期产品的市场占比在前10个月中表现稳定,在11月份突破30%的市场占比达到全年顶峰。相反,1~3个月期产品的市场占比在同一时间跌至谷底。“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因存款偏离度的监管,此前在特殊时点发行高收益短期产品,吸引短期资金回表冲存款的运作方式受到抑制,此消彼长,银行转而加大对长期产品的发行量,而3~6个月期产品的占比涨幅最为明显,达3.07个百分点。另外,因为银行资金面在12月份出现吃紧,1~3个月期产品数量此刻大幅反弹,而该类产品多设计为年终时刻到期以便资金回表释放年底流动性。”普益财富研究员牟鑫表示。  收益水平节节下滑  记者注意到,中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在2014年前11个月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据牟鑫介绍,从发行主体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排名首位,在年初的顶峰时刻曾达5.97%,随后便一路下滑至11月份的5.12%。城商行平均预期收益率仅次于股份制商业银行,4月份之后两者差距逐渐缩小,在10月甚至出现反超。大型银行平均预期收益率最低,下降幅度也较其他银行更加明显,平均预期收益率从1月的5.51%下滑至11月的4.42%。  相反,外资银行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始终维持在5.50%附近,主要原因在于其发行主力为结构性产品,产品实际收益率与挂钩标的的表现相关,因而预期收益率并不能代表其真实的收益水平。此外,在12月份,因MLF到期、新股申购、人民币汇率贬值和年底存贷比考核等引起的银行间资金面紧张,直接提升了各发行主体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水平。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在过去一年中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2014年以来市场资金面整体较为宽松。2014年上半年实行两次降准,使资金流动性较为宽裕。而且央行发文限制银行存款"冲时点",要求商业银行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就固定收益类人民币理财产品来看,其平均预期收益率与期限呈现正向关系,即产品投资期限越长,对应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越高。其中,1~3个月、3~6个月和6~12个月期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走势大致相同,即从年初开始均大幅走低,后半年趋于稳定,而因年底资金面紧张的缘故,11月之后开始出现反弹。1个月以下期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在年初经历了短暂的下滑和回升后维持在4.00%附近。不同于其他产品,1年以上期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在前5个月有小幅的下滑,而在6月份迅速反弹至年初顶峰水平。  牟鑫分析称,这主要是由于2014年年中的市场资金流动性宽松,银行借拉高短期产品收益率以“冲时点”的主动性降低,转而通过提升长期产品收益水平来吸引长期资金。  理财产品将趋向个性化和定制化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泛资产管理格局的不断扩大,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快速崛起对银行存款和理财业务造成冲击,银行理财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必将从以往的“类存款”产品向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产品转变。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高低将不是吸引客户的唯一指标,投资者将更加注重对产品个性化、定制化的考量。  “如今,商业银行面临的投资渠道或产品逐渐多样化,此外理财投资者的可投资资金规模、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预期资金安排等要素也更加分化和明晰。鉴于此,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研发将更多地考究银行对于资金和资产两端的收益及风险的平衡,理财产品将趋向个性化和定制化。产品研发的能力将涉及对投资者的评判与分层、对投资资产的配置与组合、对交易结构的设计与创新,这一系列的考量因素只为带来一个结果――匹配银行自身的可投资资产与客户,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理财专家方瑞这样告诉记者。  此外,从已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到,政策导向也是在从监管指标上限制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推动净值化、理财管理计划等资管类产品的发展。  “总而言之,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是从资产负债经营理念向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理念发展的过程,从而使理财业务能为银行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中间业务收入。同时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其多层次的投融资需求。”方瑞表示。
(责任编辑:HN025)
02/26 04:2302/14 12:5302/08 21:4302/06 16:1002/03 00:4901/30 16:5901/30 16:3901/29 00:43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性化定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