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怎样培养航天员多少钱的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中国是怎样培养航天员的
2008年第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15篇
  20世纪60年代,美、苏之间围绕争夺太空优势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竞赛。面对美苏之间的太空较量,毛泽东以“可上九天揽月”的英勇气概,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中国论文网 /1/view-304781.htm     “714”工程启动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      1966年3月底4月初,国防科工委主持召开了一次极为秘密的会议,召集航天科学家、学者,经过20多天的讨论研究,提出了中国研制宇宙飞船的发展规划。周恩来在听取专门汇报后指出:我国在卫星研制的同时,宇宙飞船的研制工作也应该逐步开展起来。      1967年7月,中科院和七机部联合办公,对我国发展载人航天的途径和步骤作专题研究。   1968年4月,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专门负责航天医学的综合研究工作。   日,我国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刚刚80余天,毛泽东就圈阅了我国建造载人飞船的报告。载人飞船工程以毛泽东批复报告的7月14日为代号,对外称之为“714”工程。“714”工程的启动,标志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全面展开。   “714”工程启动后,除一个个技术难关亟待攻克外,最紧迫的莫过于航天员的选拔和培养。空军和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承担了首批航天员的选拔任务,并成立了专家组。专家们参考和借鉴美苏的一些经验,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标准。   10月,这支专家选拔队伍乘坐空军派出的专机出发了。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们跑遍了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广州军区、南京军区四大空军的十多个飞行部队,蹲点考察百余处。   通过政治思想、飞行技术的审查和最初的体检,在大约1840名歼击机飞行员中,摸底后有215名符合初选条件,进行再次筛选,初选合格者还有88名,然后开始更加严格的复选。复选要进行详尽的临床医学和航天适应性检查。复选地点设在北京,由空军总医院、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与初选组共同组成复选组,下设处理日常工作和各项目检查安排的办公室、负责飞行员审查和政治思想的政工组、临床医学检查组、航天特殊因素项目检查的特殊因素耐力检查组、保证飞行员生活和医学监督的医务保障组。复选的队伍相对庞大,从空军机关、空军总医院的医务人员到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共上百人。   航天员的选拔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的,就是参选的飞行员也不知道体检的真正意图。88名飞行员集中住在北京空军总医院一座封闭的小楼里,除了接受检查不准和外界接触,连与家人打电话通信都是被禁止的。多年后,当年参加选拔的方国俊回忆说,我们并不知道这个特殊的体检就是在选拔将来进入太空的宇航员,通知上说是为改装新型战斗机做体检。家人也不知道他到北京做什么,几个月没有消息,直到一个团的战友到北京军区总医院看病,无意中撞见了他,才知道他的去向。   前庭功能检查是最难的一关。选拔人员让小伙子们坐上用安―2飞机改装的失重飞机模拟太空中的失重飞行。飞机忽上忽下,又是盘旋又是翻滚,飞行员们不仅要经受失重的考验,还要经受起飞下降时超重考验。在几分钟的时间里一会儿身轻如燕,一会儿千钧压身,鼻塞、粘膜充血、眼睛产生黑视、耳鸣脑涨,其中滋味被当时参加体检的王德汉形容为“翻天覆地”和“翻江倒海”。虽然这些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经受过多次特技飞行,有的照样会在这样的超失重交替进行的飞行中败下阵来,吐得七荤八素,面色苍白。   到所有项目检查完毕,空军总医院那座神秘的小楼里仅剩下33人了。就这33人也不是最后人选,他们还要经过众多评委参加的优中选优的最后一关定选。评委们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斟酌和综合测定,最终敲定了19名预备航天员,对外称20名。   选拔工作刚刚结束,培训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1971年4月,中央军委在一次会议上研究航天员训练问题时,认为航天员训练不是个简单的问题,空军有丰富的飞行训练经验,决定航天员训练还是由空军负责。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方案。   5月15日,空军“宇航员训练筹备组”正式成立。   按照空军领导的意图,先把领导班子配备好,包括宇航员、警卫部队和保障人员,成立一个由500人组成的单位,预计通过半年准备,在1971年11月把选出来的宇航员进行集中开始训练。   正当航天员训练工作如火如荼展开之时,日发生了林彪叛逃事件,航天员选拔的有关工作戛然而止。1971年10月,这批充满雄心壮志的中国首批航天员,还没投入到真正的训练,突然接到通知:任务暂时推迟,回原单位参加工作,并要求他们以党性保证,不对任何人包括家人提及这次选拔和整个训练计划。从此,“宇航训练筹备组”也随之解散。   首批航天员的训练“胎死腹中”,林彪叛逃事件是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国家经济实力难以承受。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就有颇多争议,最后由毛泽东拍板定案:载人航天的事暂停一下,先处理好地球上的事,地球以外的事往后放一放。   首批选拔的航天员虽未跨进载人飞船,但那次选拔积累了经验,为20世纪90年代航天员的再次选拔打下了基础。      “863”计划再一次吹响   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号角      日,中国四位老一辈科学家杨嘉墀、陈芳允、王大珩、王淦昌给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   3月5日,邓小平看信后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请找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随即,中央组织了数百位专家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此,中国的高科技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由于四位科学家上书中央的时间和邓小平批示的时间都是在1986年3月,由此催生了这个高技术发展计划,通称为国家“863”计划。   “863”计划选取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作为我国今后发展高技术的重点,而航天技术领域在“863”计划中位列第二,故简称为“863-2”。   航天专家论证“863-2”目标时,普遍认为:我国航天技术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形成了包括航天器系统、航天运载器系统、航天发射及回收系统和卫星运用系统等较为完善的航天工程体系,航天工程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有些方面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在载人航天方面仍然是空白。因此,“863-2”的目标是为适应21世纪需要,研究发展可长期使用的空间站系统及大型运载火箭,研究发展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以增强我国航天技术实力,开发空间资源和发展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   为此,在航天技术领域设立了两个主题项目:一是大型运载火箭和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二是载人空间站及其应用。   “863”计划的实施将中国中断了近20年的载人航天工程重新列入了国家计划,再一次吹响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号角。   1987年2月,“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宣告成立,两个主题项目也分别成立了专家组,并对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总体发展蓝图及具体途径进行全面论证和预先研究。   1988年10月,载人航天专家委员会召开会议,把总体发展蓝图集中到两个方案:一个是首先研制一种推力为15吨―20吨的大推力运载火箭,用来发射不带主动力的小型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另一个是首先利用我国现有的“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进行适当改进后发射一次性使用的载人飞船,作为我国载人航天的第一步,之后再建立空间站。最后经反复论证,得出结论:中国载人航天应该从飞船起步,这样技术难度小,经费比较低,同时有成熟的运载火箭及回收经验,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实力。
  1989年7月,“863-2”专家组完成了《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运输系统可行性及概念研究综合报告》。   之后,中央专委又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问题。初步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在2002年前,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实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试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一个小型的空间实验室,解决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日,这又是一个应该载入中国航天史册的日子。这天上午,在中南海怀仁堂,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第195次会议,专题审议我国发展载人航天问题。   会议听取了国防科工委和航空航天部的同志汇报载人航天论证工作的主要意见。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组组长王永志向中央领导汇报了载人飞船的具体实施方案。   党和国家领导人听后,非常兴奋,讨论也十分热烈。他们从国家荣誉、人民利益、民族振兴的高度,对发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   最后,江泽民总书记说,发展载人航天,这是件大事,大家同意,我完全同意,要下决心搞。搞这个东西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都有意义,是综合国力的标志。   江泽民总书记还强调,要静静地、坚持不懈地、锲而不舍地去搞。除中央专委外,具体要有个班子,经常研究些大问题。要抓紧,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多方面综合些实力,静悄悄地搞。今天我们就作这样一个决策,发展我们自己的载人航天。   这次中央会议之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上马,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任务立即着手实施,中国选拔航天员的序幕也再次被拉开。      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航天员      日,在中国航天活动的发源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顺利飞向太空。从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航天员也成了世人议论的热点。   中国再次选拔航天员是先从选拔航天教练员开始的。1993年,中俄双方签署协议,中方选派两名航天员教练赴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学习,为今后中国航天员训练作准备。   根据此前中国选拔航天员的经验,经过几番严格的筛选,最后从空军歼击机飞行员中选拔出两人,送到俄罗斯培训。根据加加林航天中心的培训计划,培训一名航天员需要4年时间,而他们仅用了1年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课程。学成回国后,这两人也加入到后来选拔的预备航天员队伍中。   在选拔航天员教练的同时,空军和国防科工委也开始了我国预备航天员的选拔工作。   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航天员入选的基本条件和医学选拔、心理、生理选拔的具体标准。这些基本条件包括: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极强的献身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身高160―172厘米,体重55―70公斤,年龄25―35岁,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时间600小时以上,大专以上学历,飞行成绩良好,无等级事故,无烟酒嗜好,最近三年体检均为甲类。   大体说来,航天员的选拔要经过五道关口。第一关是初期基本条件选拔关。这一关选拔相对于前一次选拔更为严格,遴选的范围也更大,各军区空军都在其中。根据选拔的基本条件,各单位上报了1506人的飞行员名单,重新调查后,确定886名飞行员参加初选。初选进行了半年时间,初步确定97人合格,经过专家仔细分析评定,最后只有60名飞行员被选到北京空军总医院住院检查。   第二关是临床医学检查,标准共有100多条,包括内科、外科、精神神经科、五官科等多个类别,要求十分苛刻。比如过敏性鼻炎、口齿不够清晰等这些在常人看来不算什么的小毛病,也会打破想成为一名航天员的梦想。   淘汰率最高的要属第三关――特殊功能检查,包括心理功能、特殊耐力和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其中,航天环境因素耐力选拔是航天员选拔最具特色的项目。受检者在模拟太空低压缺氧的环境中,穿着特制的背心、戴上氧气面罩进入低压舱,身上布满了各种电极电线,舱内有按铃,当感到不适时,可主动按铃。在舱内还安装了摄像头和通话装置,便于外面工作人员观察。舱门关闭后,舱压从模仿5000米高空压力慢慢升至1万米高空压力,这时选拔人员会出现头痛恶心、血压下降、心率减缓等症状。此外,还有心肺功能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定位耐力检查、下体负压检查、头低位耐力检查、耳气压测定等许多项目。每一项检查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   第四关是心理功能选拔关。航天员进行心理选拔是为了保证在所有候选人中选拔心理、智能均优秀的人才,使他们能在狭小、封闭和隔绝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完成驾驶飞船和科学实验任务。心理方面的检查项目也有很多,主要是心理调查、心理访谈、情景模拟测试、个性心理测试、心理能力测试等。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有20名人选进入到第五关,也就是综合评审关。在这一关,选拔人员兵分几路对20名入围者进行严格的政审和家庭调查。比如,入围者的直系和旁系亲属曾经得过什么病,已经去世的死亡原因是什么,都要调查得清清楚楚。同时,入选飞行员的爱人和孩子也被接到北京,由专家对他们进行详尽的临床检查,并规定不让他们和飞行员在体检前见面。   根据检查结果和专家评审及方方面面的综合考虑,最终决定从20名入围者当中录取12人,加上前期出国培训的2名教练员,总共有14人有幸成为预备航天员。   1997年12月,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组建。从此,我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航天员队伍。       千挑百选和千锤百炼      航天员队伍组建之始就是进入正规训练之时。   航天员训练中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预备航天员进入训练中心后,便开始了紧张有序的严格训练。一般来说,一名职业航天员的训练时间为4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航天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基础课程训练阶段,大约需要1年时间,主要内容包括空气动力学、飞船设计原理、舱载系统等与航天技术有关的课程,天文学等与航天环境有关的课程,解剖生理学、航天医学、心理学等医学类课程,还有高等数学、力学基础、电工学、英语等一般性课程。   第二阶段,航天员专业技术训练阶段,大约20个月,是航天员训练中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包括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飞船技术训练、安全保障装备技术训练、航天飞行日常生活和工作技能训练、空间试验技术训练等。   第三阶段,航天飞行任务模拟训练阶段,约需16个月。航天员需要在太空飞船模拟舱中进行完成各种空间任务的训练。   第四阶段,发射场发射准备阶段,约需1个月。   训练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航天员的训练大多是在航天员培训中心专用设备上进行的,有些科目则必须在野外和发射场进行。另外,他们还要定期进行飞行技术训练,驾驶战鹰翱翔在天空。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又称航天特殊技能训练,主要内容包括飞机抛物线飞行的失重训练,离心机上的超重耐力训练,平行秋千和转椅上的超重耐力训练,飞行模拟器训练,各种应急训练,锻炼检查各种器官功能,艰苦程度难以想象。
  航天员训练的科目之多、难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我们只能截取几个训练的片段增加点“身临其境”的感觉。   航天员训练中心有一间3层楼高的离心机室,里面装着亚洲最大的载人离心机训练器。离心机是一种巨大的旋转装置,有一条长达8米的旋转手臂,它的前端吊着一只椭圆形的封闭吊舱。航天员要在这里面进行50多个小时的加速度训练。   坐“电动秋千”的滋味也不好受。航天员要蒙上眼睛,在身上贴上电极传感器。随后,“电动秋千”就以15米的摆幅左右摆动。这种摆动,周期性地将人的血液一会儿送上大脑,一会儿甩到下肢,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一下子就可能把胃液喷出来。就是这些航天员,有的一坐上就恶心呕吐,好几天没有食欲。   航天员训练中心里还设有各种各样为使航天员适应太空环境而设置的模拟舱,低压舱就是其中的一种,主要是对航天员的低压缺氧耐力、高空减压病易感性和耳气压功能进行检查、试验和锻炼,提供一种模拟太空的物理环境。进入低压舱,如同站在喜玛拉雅山巅,而且忽上忽下,接着便是胸闷、头痛、恶心等不良生理反应接踵而来。   就是睡觉也是需要训练的。这话我们感到有点耸人听闻,可对于航天员来说也是一道必须逾越的关口。我们知道,在地球上,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一般都安排在晚上。可在飞船上90分钟就环绕地球一圈,经历一个白天一个晚上,航天员的睡眠周期也必须随之改变,而且要做到随心所欲,经过特殊训练的航天员就能做到这一点。   在进行航天员选拔和训练的同时,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已经成功进行了4次试验性发射。   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次叩响太空的大门。日,“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发射,并在太空巡游7天后顺利返回。日,“神舟三号”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日,“神舟四号”被送上太空。每一次发射都不是简单的重复,都有着它特定的目的,每一次发射都意味着一个个技术难关被攻克,每一次发射也意味着中国距离载人飞向太空的日子的临近。   谁将成为中华飞天第一人呢?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聂海胜、翟志刚分列前三名。日晚,三名候选人进行最后测试,以决出上天人选。可是,经过多项测试,三位航天员能力突出,技术过硬,难分伯仲。但有一项心理素质的测试,杨利伟渐渐占了上风,有幸成为驾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最终人选。   10月15日,中华民族千年企盼的这一天终于来了!      5时48分,杨利伟脚步轻盈地站在塔架电梯前,充满自信地与送行的战友道别,向前来送行的首长和科技人员挥手致意,像是游子远行依依惜别家乡父老,更像他此前每一次驾驭战机飞离大地翱翔蓝天,神态自若。   6时15分,杨利伟在返回舱状态确认单上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投入发射前紧张的各项准备工作之中。   9时整,发射中心零号指挥员郭宝新果断下达了点火的口令。   隆隆巨响震撼大地,“神箭”拖着长长的火舌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直刺蓝天,托举着“神舟”飞船向茫茫苍穹飞驰而去。   9时42分,李继耐总指挥宣布:“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指挥大厅内,顿时一片欢腾。   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诗篇。   10月16日6时23分,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太空归来,平稳着陆于内蒙古中部草原。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实现载人飞天的国家。   “神舟”振奋了每一位华夏子孙的精神,“神舟”吹响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神舟”也成为古老神州腾飞的象征!   (责任编辑陈小丽)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为什么中国航天中心要培养女航天员?有男航天员不就可以了吗?
说实话,我和你一样,觉得也没什么实际意义.选航天员又不是选美,还是用男性比较合适,男女在一起,反而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沟通起来很费劲.事实上,国外也很少用女飞行员.我国搞这个,主要还是以炒作目的为主,还有我国一部分人存在激进的女权思想,恰恰忽略了务实精神.因此,我觉得选女飞行员,又大肆炒作,确实是没必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因为XX卫生巾赞助的
以后上天多了后,成熟一点后看看能不能太空受孕,哈哈 娱乐一下
因为要公平呀,防止女权运动啊,毕竟是毛泽东给她们开的先河,因此她们就得意了。实际上无论男女都没有多大意义,因为男的总比女的强一点点嘛。
中国第一位女性太空员,好扯的名字。不是吗?
看女性与男性在太空中生活中的种种反应有什么不同。
女航天员有利于我国未来载人航天的发展、航天医学研究的发展。其自身优势为:更有耐心、工作比较细、更适应太空微重力环境等,且在太空飞行,会有寂寞感、孤独感,女航天员有调节气氛的作用。女航天员适合做一些细致的科学实验,心灵手巧的她们,能更好地操纵航天空间机械臂等,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出力。...
我一直都梦想成为一个女飞行员,我想也会有很多和我有同一个梦想的女性,假如国家规定不允许女性从事飞行活动,那么我们就会觉得不公平,为什么美国的艾米利亚.诶而浩特可以翱翔天空,我们却不能,我们总说社会主义好,要是社会主义不能赋予女性某些其他国家女性所拥有的权利,那么又怎么才能算是地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呢,这岂不是逼迫我们女性崇洋媚外嘛,所以国家这么做是对的,也必须这样去做。 反对上层楼所说...
打破中国记录
因为很长时间不··是很难受的
扫描下载二维码【图文】中国航天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国航天员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4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天气预报:晴有时多云
偏北风2-3级 最高温度22℃
最低温度7℃ 火险等级
白天 中等 夜间 中等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鹤 城 晚 报》 手机报订阅方法:移动用户编辑QQHRWB到元/月
《齐齐哈尔日报》手机报订阅方法:移动用户编辑QQHRRB到元/月
杨利伟:中国愿意为他国培养航天员 
  据新华网 9月1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在发布会上。当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在第27届太空探索者协会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空间站工程稳步推进,海南发射场已具备发射条件,中国愿意为其他国家培养航天员。根据计划,中国将于2016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随后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及与之对接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2018年前后发射试验核心舱,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
     来源:
齐齐哈尔新闻网
      编辑:
 |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 &
齐齐哈尔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为齐齐哈尔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黑新网备号
黑ICP备号-1
通讯地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劳卫路1号齐齐哈尔日报报业集团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黑B2-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  哈公网监备17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黑字第083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女航天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