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2017中国经济下行为什么行

人民日报理论版整版刊文探析“中国经济为什么行”
日08:17&&&来源:
人民网北京1月30日电 &今天,人民日报理论版整版刊文,聚焦中国经济新常态,解析“中国经济为什么行”。文章说,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其奥秘究竟在哪里?整版围绕“中国经济为什么行”这个话题刊发5篇文章,从党的领导、包容性发展、对外开放、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文章如下:
中国包容性发展已取得辉煌成就
包容性发展延续中国奇迹
从1978年到2013年,我国经济走过了不平凡的35年。35年,按照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算,相当于一个人半生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国实现了年均9.8%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GDP实际增长17倍多,超过历史上任何国家增长最快时期一代人经历过的生活水平改善幅度。例如,发达国家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平均来说,一个人终其一生实现的生活水平改善程度,英国只有56%,美国大约为1倍,日本也仅为10倍。难怪美国经济学家萨默斯感慨道:300年之后的历史学家,一定不会忘记大书特书这一前所未有的中国奇迹。
国内外学者纷纷探讨中国奇迹之谜,找出这样那样的因素,用以解释中国奇迹。如果用更为概括的方式,那么可以说,中国经济奇迹来自改革开放创造的包容性发展。诚然,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若按照世界银行有关标准,还有2亿左右贫困人口,所以还不能说做到了社会全体成员均等地从经济增长中获益。但总体而言,我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功,的确是包容性发展的结果。
人口众多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人力资源丰富也是我国最大的优势。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就是着眼于解放劳动力,从而极大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资源配置效率。从“以粮为纲”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从“离土不离乡”到进城务工经商,及至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正是依靠这种人民群众全面参与改革开放的模式,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根据定量分析,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29%提高到2013年的78%。35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84%可以归结于这种参与或包容水平的提高,包括劳动力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资源重新配置、人口抚养比下降带来的高储蓄率以及劳动力丰富延缓资本报酬递减等。
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如何通过改革获得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红利,包容性发展的“中国故事”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例如,在选择改革的重点突破领域时,只有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破除抑制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因此,更加充分的就业、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及更具分享性的收入增长,既是人民群众的期待,也是改革的重点。
人力资源仍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对潜在的改革红利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关领域推进改革,可以获得显著的制度红利。如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改革、渐进提高退休年龄的改革以及生育政策逐步调整等。这些改革如能及时或以适当的节奏推进,在2030年之前可以把GDP年均增长速度提高1个百分点,在2030年之后则可以把GDP年均增长速度提高1.7个百分点。仅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例。目前已有1.7亿农民工稳定地在城镇就业和居住,还有约1亿农民工在本乡镇从事非农就业。他们一旦获得城镇户口和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就不会因经济波动而周期性返乡,也不会因家庭原因而退出城镇劳动力市场,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将更加充分。这种更具包容性的新型城镇化将继续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而充分且稳定的就业、不断提高的收入和均等享受的社会保障,将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需求结构更加平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见,坚持把包容性贯穿在改革和发展中,就可以让中国经济奇迹不断延续。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决策者是经济运行导航者
科学决策引领经济顺利前行
中国经济连续保持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举世瞩目。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各种因素,但客观回溯这30多年不难发现,在众多因素中,绝大多数因素可能因不同决策而产生不同效应。决策者是经济运行的导航者,对经济发展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诚然,决策者不可能超越社会现实任意决策,决策必须以现有根本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前提,但决策的科学性正是体现在使现有制度更好地发挥优越性,使现有生产力基础更好地为未来发展所用。
回到30多年持续快速增长的起点,也就是那个关键抉择作出的时点,历史清晰可见。当时,中国的决策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那以后,党和国家把经济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紧紧扭住不放,抵御各种内外因素干扰,避免了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或停滞不前。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我们党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通过各个领域的改革和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破除一切影响和阻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特别是具体制度和体制方面的不利因素,同时汲取世界各国在经济管理和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的经济交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我们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我们党30多年来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从根本上促进了各种经济发展要素更好发挥效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盘活了物质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经济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造就了众多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产业和一大批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个个高新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人们生产生活环境和交往交流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劳动者素质大幅提高。开拓资本金融市场,畅通现代经济血脉,不断增加人们的财产性收入。高等教育的发展、依法治国的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监管的完善、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等,从各个方面为经济发展除障助力。
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制定实施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适应人民群众渴望国家发展和生活幸福的要求,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迈向更高阶段和水平。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教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人民日报理论版整版刊文探析“中国经济为什么行”
30日,人民日报理论版整版刊文,聚焦经济新常态,解析“中国经济为什么行”。文章说,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其奥秘究竟在哪里?整版围绕“中国经济为什么行”这个话题刊发5篇文章,从党的领导、包容性发展、对外开放、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文章如下:
中国包容性发展已取得辉煌成就
包容性发展延续中国奇迹
从1978年到2013年,我国经济走过了不平凡的35年。35年,按照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算,相当于一个人半生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国实现了年均9.8%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GDP实际增长17倍多,超过历史上任何国家增长最快时期一代人经历过的生活水平改善幅度。例如,发达国家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平均来说,一个人终其一生实现的生活水平改善程度,只有56%,大约为1倍,也仅为10倍。难怪美国经济学家萨默斯感慨道:300年之后的历史学家,一定不会忘记大书特书这一前所未有的中国奇迹。
国内外学者纷纷探讨中国奇迹之谜,找出这样那样的因素,用以解释中国奇迹。如果用更为概括的方式,那么可以说,中国经济奇迹来自改革开放创造的包容性发展。诚然,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若按照有关标准,还有2亿左右贫困人口,所以还不能说做到了社会全体成员均等地从经济增长中获益。但总体而言,我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功,的确是包容性发展的结果。
人口众多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人力资源丰富也是我国最大的优势。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就是着眼于解放劳动力,从而极大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资源配置效率。从“以粮为纲”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从“离土不离乡”到进城务工经商,及至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正是依靠这种人民群众全面参与改革开放的模式,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根据定量分析,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29%提高到2013年的78%。35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84%可以归结于这种参与或包容水平的提高,包括劳动力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资源重新配置、人口抚养比下降带来的高储蓄率以及劳动力丰富延缓资本报酬递减等。
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如何通过改革获得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红利,包容性发展的“中国故事”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例如,在选择改革的重点突破领域时,只有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破除抑制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因此,更加充分的就业、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及更具分享性的收入增长,既是人民群众的期待,也是改革的重点。
人力资源仍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对潜在的改革红利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关领域推进改革,可以获得显著的制度红利。如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改革、渐进提高退休年龄的改革以及生育政策逐步调整等。这些改革如能及时或以适当的节奏推进,在2030年之前可以把GDP年均增长速度提高1个百分点,在2030年之后则可以把GDP年均增长速度提高1.7个百分点。仅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例。目前已有1.7亿农民工稳定地在城镇就业和居住,还有约1亿农民工在本乡镇从事非农就业。他们一旦获得城镇户口和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就不会因经济波动而周期性返乡,也不会因家庭原因而退出城镇劳动力市场,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将更加充分。这种更具包容性的新型城镇化将继续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而充分且稳定的就业、不断提高的收入和均等享受的社会保障,将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需求结构更加平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见,坚持把包容性贯穿在改革和发展中,就可以让中国经济奇迹不断延续。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决策者是经济运行导航者
科学决策引领经济顺利前行
中国经济连续保持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举世瞩目。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各种因素,但客观回溯这30多年不难发现,在众多因素中,绝大多数因素可能因不同决策而产生不同效应。决策者是经济运行的导航者,对经济发展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诚然,决策者不可能超越社会现实任意决策,决策必须以现有根本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前提,但决策的科学性正是体现在使现有制度更好地发挥优越性,使现有生产力基础更好地为未来发展所用。
回到30多年持续快速增长的起点,也就是那个关键抉择作出的时点,历史清晰可见。当时,中国的决策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那以后,党和国家把经济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紧紧扭住不放,抵御各种内外因素干扰,避免了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或停滞不前。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我们党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通过各个领域的改革和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破除一切影响和阻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特别是具体制度和体制方面的不利因素,同时汲取世界各国在经济管理和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的经济交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我们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我们党30多年来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从根本上促进了各种经济发展要素更好发挥效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盘活了物质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经济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造就了众多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产业和一大批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个个高新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人们生产生活环境和交往交流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劳动者素质大幅提高。开拓资本金融市场,畅通现代经济血脉,不断增加人们的财产性收入。高等教育的发展、依法治国的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监管的完善、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等,从各个方面为经济发展除障助力。
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制定实施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适应人民群众渴望国家发展和生活幸福的要求,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迈向更高阶段和水平。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15篇文章告诉你:中国经济为什么行
日09:41&&&来源:
编者按:聚焦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速比过去降低了,中国经济未来还行吗?中国经济为什么行?人民日报理论版1月30日、3月10日、3月22日连续刊发15篇权威专家文章解析这一问题,文章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是在新常态下孕育转方式调结构的新突破,中国经济奇迹的基因依然强大。现将15篇文章集纳,让我们一起探析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秘密。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如何通过改革获得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红利,包容性发展的“中国故事”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更加充分的就业、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及更具分享性的收入增长,既是人民群众的期待,也是改革的重点。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教授
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各种因素,但客观回溯这30多年不难发现,在众多因素中,绝大多数因素可能因不同决策而产生不同效应。决策者是经济运行的导航者,对经济发展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在对经济问题充分而广泛的研讨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校正方向,提升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水平。植根于如此沃土,我国政府驾驭经济能力自然不断提高,政府作用发挥必然越来越好。
作者: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
对外开放加速我国“新四化”进程,增进国民福利,缓解能源瓶颈,缩小国内外技术差距,促进国内思想解放和体制变革,使我们开阔眼界、增强规则意识,显著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实践证明,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为有效的资源配置工具。它以最快的速度、最低廉的费用、最简单的形式传递资源配置信息,使利益相关者能够自主决策并作出迅速反应,从而使各种资源处于有效流动和动态优化配置之中。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从中长期来看,较低的增速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常态。预计未来10―20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低于金融危机之前20年的平均值,大致保持在年均2.7%左右的水平。未来一个时期,虽然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自然回落,经济将呈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但从基本面看,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发展的因素仍然较多。
作者: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在谈到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奥秘时,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经济政策以及投资、消费、外贸三驾马车的作用,而忽略社会保障的作用,有人甚至把社会保障当成经济发展的包袱。事实上,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民生的同时,还扮演着经济发展助推器、经济运行稳定器的重要角色。
作者: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科技快速进步的过程,而且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已经具备抓住新科技革命及产业革命历史机遇的坚实基础。
作者: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以及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方面改革取得突破,新型城镇化将开启前所未有的消费空间、投资空间和创新空间。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近年来,在传统经济增长点发展趋缓的同时,一批新经济增长点正在孕育兴起,显现广阔发展前景,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作者: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一个方面,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与总布局的其他方面密不可分。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只搞经济建设,而是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才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经济奇迹。
作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1979年到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7%上升到12.3%,而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却从28.2%下降到10%,但这并没有改变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有十几亿人口,如果我们自己解决不了吃饭问题,没有谁能救得了我们,更谈不上创造经济奇迹。
作者: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武汉大学
在每个发展阶段,宏观调控对于经济运行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缓解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就在于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开放,激发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动员和用好了经济发展的要素。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和感召力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国家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从“三步走”发展战略到中国梦宏伟蓝图,党提出的奋斗目标有力地引领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并将继续创造中国经济发展奇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中国经济为什么行》出版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行,搞建设也行,搞经济发展行不行?中国为什么能创造这样的经济奇迹?中国奇迹能不能延续下去,怎样延续下去?如何科学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对于这些问题,人们非常急切地希望得到权威解答和科学指引。
  人民日报于日、3月10日、3月22日、4月1日推出4个整版文章,约请知名专家学者深入探究中国经济奇迹的奥秘和未来走向,并解读阐释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经济为什么行》是这些文章的升级版,内容更丰富、论证更充分。
  《中国经济为什么行》一书聚焦“中国经济为什么行”这个主题,进行多侧面、深层次的解析,力求给出科学合理而富有启发的解释。具体说,主要是从总体布局、农业基础、支撑要素、包容发展、渐进改革、市场机制、宏观调控、对外开放以及党的领导、政府作用、发展战略等方面,深入解析中国奇迹的根由;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性变化和应对之策,主要是从新常态下的新亮点新机遇、正确看待经济增速之变、阻止经济下行的力量、新常态发展的主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新科技革命、新型城镇化、新经济增长点等角度进行分析展望,着力回答“中国经济现在怎么样、将来还行不行”的问题。
  《中国经济为什么行》的出版有助于读者对“中国经济为什么行、现在怎么样、将来还行不行”形成较为科学和全面的认识。目前此书已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附图书信息:
  书名:《中国经济为什么行》
  作者:人民日报社理论部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定价:39元
  书号:978-7-01-
(责任编辑:UB003)
&&&&&&</div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中国经济下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