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读博士期间研究计划在读期间赚100万是什么水平

据群众举报,经缜密侦查,共查获嫌疑人数百名。
女子在郑州高速上被踹下车,哭诉一年被打二十次。
  可能会对大家有点帮助,我就初步总结一下。也希望其他网友补充。我的切入点主要还是美国大学。
  第一年:恭喜你入学了。一般博士生都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资助(fellowship,RA,TA等),自己一个人的花销应该没啥问题。你今后5年就要在这里生活了,先好好熟悉一下。第一年一般来讲最重要的还是过课。把基本课都读好(宏观,微观,计量),然后年底去过资格考试(有的学校的资格考试可能是在第二年末)。其他的都是次要,先别想着找什么主导师开始科研。主要还是要通过资格考试。其他的以后再说。上课的过程中多和同学交流,以后都很有可能在一起写文章,感情投资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如果资格考试是在暑假前,那考完试后是可以放松一下的,回国,旅游,或者去某个一直向往的城市或机构做个实习都是可以的。本人是去NERA的伦敦办公室。
  第二年:虽然还是有很多选修课,但课程的重点都会偏向于讨论一些经典或前沿的文章。你在选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以后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有可能和这门课有关。打个比方,如果你的计量经济一直都不是很好,你是否应该和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去选修更高的计量课?没有想好不要紧,每个学生都是有足够时间选2-3个方向的课程,但最后上市的时候主要方向只有一个。所以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考虑自己的主要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看看教课的教授的科研方向自己是否感兴趣,为以后选主导师的时候多积累一些信息。不管你读博士是为了留在学术界,去科研机构,还是去业界,文章总是要写的。而且一共需要三篇你导师觉得过得去的文章。三篇不一定要有联系,找工作的时候主要看其中一篇,但是2年级暑假的时候不防开始写写。不求能写多好,但是给先练练。
  第三年:还会有些选修课,但是应该不太多了。你现在要从知识积累(过课)转型为知识创造(作科研,写论文)。每个人这个过程都不太一样,有的可以自己没事拿着小本冥思苦想,有的需要跟某位教授作RA让人家带一带。没有现有格式,但是应该多和教授交流,多去听科研讲座,好激发自己的灵感。虽然还不用确认主导师,但是心里应该有数,知道主导师应该不外这么几个,到了年底再确定。在他们的指导下,最好可以完成3篇中的一篇,当然越多越好。虽然不一定能成为你的工作市场文章(job market paper),但是至少要达到成为毕业论文中一篇的要求。除了jmp之外,其他的都可以和别人合作,可以跟某位老师一起发,也可以尝试着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这个时候你一年级的感情投资就应该有回报了。有些学校会要求学生一定要写一篇某个方向的文章才能毕业(比如说经济历史方向的),这个时候有个同学和你一起写对双方都有好处。除非你的主要方向就是经济历史,要不还是找个同谋更好点。当然,如果你一上来第一篇文章就达到了可以用来找工作的地步,你可以和导师谈一下在第四年就上市的问题。暑假可以考虑实习,但是实习的地方一定是以后自己觉得会考虑的地方,不能像一年级暑假时那么随心所欲。我当时去的是IMF,这个在我的其他帖子中说过了。
  第四年:应该有个主导师了,你在市场上的表现主要看他对你的态度。很多时候你去面试,在第一轮面试中读过你jmp的无限接近于零,能不能得到面试,主要看你主导师的态度。所以要慎重,其他指点过你的教授可以成为committee member.到时候也要给你写推荐信。这一年主要是要开始写你的jmp.暑假结束前要基本完成,这样你的导师好表态,看他是否同意你上市。如果暑假要实习的话,一定不能影响你jmp的进程。
  第五年:希望你可以上市了,具体的可以看我的上市总结贴。我这里就不重复了。
  其他:当然,上面说的都是关于学习方面的,是最基本的。五年的生活不可能全都是这些,如果在不妨碍以上目标的前提下,还可以考虑其他锦上添花,自娱自乐的事情。比如说学习一下高尔夫,这个对工作后可能会有帮助,上上品酒课,或者自己在课余时间做做经济咨询增加点外快,上网发发帖,等等。反正喜欢干点啥,只要不犯法,那就去干点。总是要注意劳逸结合。但是如果应付上面说的基本条件都有问题,其他的还是算了。我上面说的是五年计划,过了第一年,每个步骤都可以加长或缩短。
  一些其它感受:
  我的经济学博士学位一共花了我五年时间.每年在免除学费外还有3万美元的奖学金.乍一看我的这个学位自己没花钱.但是学经济的都知道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年我离开投行的工作去读博士,保守的按每年20万美元的机会成本来算,五年下来就是100万美元.这个还是保守算法.所以毫不夸张的讲,我为拿到博士学位花了至少100万美元.对很多大款来讲这是小意思,但对当时23岁的我来讲,绝对是大意思.肯定有很多网友会问,值得么?我的回答是,太值得了.
  首先,我得到了一个只要我活着,就会一直被我拥有的资产.很多不确定因素可以让我的静资产出现浮动或大量下降.我的钱可以在金融危机中消失,我的房可能会贬值.但是没有人或事可以取走我的学位.世上还有比学位(前提是真学位)更稳定的头衔么?就算我闯下滔天大祸,没有人可以取走我的学位.更不要说这个头衔可以给我创造各种财富,精神上的,物质上的.
  其次,读博其间我的心理状态基本处在度假状态.随便想想,你花100万美元换取一段经历,你会是个什么状态?说句俗话,我是来消费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不努力学习.但是我当时真的觉得我每天都在度假.每天睡眠9-10个小时,锻炼两个小时.剩下12个小时除了学习还可以和朋友吃个饭,找个漂亮的女朋友看看是否合适做我以后一辈子的领导.学习学习高尔夫(反正学费都免了),学习一下品葡萄酒,非常装x的发表一下某杯法国南部的红酒没有太浓的桃味儿.最重要的是,我的大脑不会变的迟钝,可以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经济问题.基本是来了5年的高费疗养.钱,就应该是这么花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想.有些网友可能会说,很多博士就算不读博也挣不来100万美元.这些人觉得痛苦和不值得很正常.我也不太懂,但是如果最后你和我得到同样的头衔,而我花了100万,你花了10万,我都不痛苦你有啥好痛苦的呢?当然,学校可能不一样,专业不一样,这个另当别论.
  来源:知乎
  作者:王一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12 个回答,查看全部。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411285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作者:喻海良
发布时间: 14:09:35
如果没有奖学金,还读博士吗?喻海良,最近科学网上关于博士生奖学金的博文很多,如《》、《》、《》。大家的观点一致,应该给博士“师兄们”集体涨奖学金,至少不能比博士“师弟”们低。特别是在的博文中,提到一句话“诸位想想,以后三年,假如你是我,作为各个实验室顶梁柱的我们对着一个月三四千的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师弟师妹,每天累成一坨翔,然后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一字的排开六块大洋要一份最基本的果腹饭菜。你会是什么感受?”表面上看,他的诉求是合理合情的。记得我读博士的时候,博士生补贴是按年级分。博士第一学年300元每月,第二学年400元每月,第三学年500元每月。也因此,博士师兄肯定比师弟师妹们的收入高,似乎地位也就比师弟师妹们高。然而,现在突然之间把博士学弟学妹们的奖学金提高那么多,而师兄们还在原地踏步踏,自然会高呼“不合理、不公平”。当然,博士师兄可能忘记了一点,新入学的博士师弟师妹们是要交学费的,而你自己应该是公费的。如果他们的奖学金抵消掉他们缴纳的学费部分,可能就差不多了。下面我介绍一下我知道的澳洲近三年博士生最低奖学金情况。2013年入学的博士生奖学金最低标准为AUD24000每年,2014年入学的博士生奖学金最低标准升到AUS24653,到了2015年,博士新生们的奖学金的最低标准继续增加,达到AUD25392。对于这个奖学金额度,是政府规定的,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奖学金的额度是每年都会增加的。在这里必须说明一件事情,澳洲博士生奖学金,好像博一时是多少钱,博士毕业时还是多少钱。也因此,在这里师弟的奖学金肯定比师兄要高。由于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也因此,没有谁觉得不合理。至于学鹏指出的,师兄带着师弟做研究,这是国内部分学校的情况。我们课题组有30多个博士生,应该说,每一个人的课题都是不一样的,也因此,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不存在师兄带着师弟做的情况。博士师兄出的成果比师弟多,经验比师弟丰富,然而到手的奖学金却比师弟师妹们少。但是,师兄忘了一点,如果做得非常好,成果多,拿到的其它收入就更多的。在澳洲,经验丰富的学生可以当助教指导学生,收入按小时算,好像是非常高的。这个在国内好像也是一样的,另外,博士师兄发表的成果比师弟们多,自然获得的学校其他奖励要多很多。我记得清华做博士后的时候,一篇SCI论文也是奖励1000元的,一个发明专利奖励3000元。我估摸着其他学校的奖励应该会比清华高一些的,记得东北大学,EI、ISTP论文都是有奖励的。一些地方院校,好像核心期刊都有奖励。如果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收入自然会高一些。在最后,我其还有两个问题想问:第一个,如果师弟师妹们的奖学金和师兄一样高,也是1200元,会不会还有心理不平衡?我感觉,师兄应该不会再觉得自己的奖学金低,因为大家都一样。既然这种情况下,你不会觉得自己的“待遇低”,那么,为什么当自己知道学弟学妹们的奖学金大涨的时候,自己就觉得低了呢?难不成只是简单地希望他人都不如自己收入高,或者说,自己收入不高,别人的收入也不能太高?第二个,如果读博士的时候,导师告诉你,博士期间将没有奖学金,会不会继续读博士?我估摸着一小部分人会说,不会读博士了。因为家里负担太大,不希望父母继续辛苦。然而,对于绝对部分人而言,我相信,他们还是会继续读博士的。更有甚者,如果是攻读世界顶级名校的博士,即使自费也是有一部分人愿意的。因为,他们心里面,博士还是有一定的光环的,读博士将来的作为或者前途比不读博士要强一点。那回过头来,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博士生觉得自己收入低,觉得自己“苦”?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很多人读博士,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或者,在博士阶段看不到自己美好的前景。如果每一个博士毕业后,年收入能够超过100万,他还会在乎博士期间奖学金是1000元或者5000元吗?如果是这样,问题就不在于奖学金多少了……
文克玲, 邢佑强, 沈律, 郭向云, 温世正, 黄永义, 罗渝然, 鲍海飞, 肖振亚, 张骥, 汤小天, 赵锐, 靖新, 朱朝东, 徐耀, 褚昭明, 于锋, 张启峰, 张云扬, 郑永军, 李帮建, 梅钢, 杨金波, 蒋东生, 陆俊茜, 张文杰, 赵万林, 金义光, 杨洪强, 姚小鸥, 陈万浩, 薛宇, 强涛, 张卫, 张慧铭, wangqinling, shaoyunpeng, ychengwei, biofans, zhouxingrong, lwq652, aliala, moneyzj, Vetaren11
京ICP备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读经济学博士 (PhD) 的感受如何?
来源:互联网
Zenan Wang:
现在在读第一年,还在苦逼的上课阶段。虽说没有开始做研究,对项目还没有完整的感受,但到目前为止很喜欢。我很同意@慧航说的,不过他说的似乎对于任何phd都适用。那我就写一写为甚么越学越开心。说实话直到申请的时候我都没有想明白我为什么要选择经济这个专业。给自己和其他人的理由一直是稀里呼噜就从这个专业学起了,然后发现自己并不讨厌,也就坚持了下去。别人经常问我,你们经济PhD毕业了都干什么呀,而我总是用听来的数据回答他们。Top Program大概80%的博士生最终留在了学术圈做研究,剩下的人一部分去了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比如世行,IMF,FED),最终剩下的少数去了业界。而这并不是因为业界难进,正相反学术圈是最难进的。我之前也从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聪明人选择了学术圈,毕竟学术圈的收入在这三个选项中是最低的。虽然在文书里我坚定的表示我是要毕生做学术的,在心底我一直默默的认为也许自己会是20%。然而这个想法在某一天突然就改变了。那一天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我只不过想明白了几个宏观经济的模型。我感觉我想明白了经济社会运行的体现,
看清了每种职业在这个体系中的位置。每一个人,不管多么富有,何种职业,都不过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小小的组成。而经济学家,则似乎是站在云彩上,以上帝视角看着这体系的运行,思考着怎么能让它更高效的运行,让做出来的饼更大更好。如果把经济比作一个机器,那么不妨假设这个机器在按着新古典主义的Y=F(K,L,A)公式在生产着既能吃又能用的产品。一年结束的时候,有些东西被吃掉,而剩下的就累积成资本(K)用于下一年的生产。大部分人的工作,无论职业,其实都是在为这个机器提供L的输入。当然他们的投入会有报酬。他们会收到一部分产品作为工资。这些工资有些被吃掉,有些会被存下来。存下来的东西会被一些机构(银行,投行,基金)收走,然后这个机构把这些收来的产品整理好投入到机器中作为K的输入。像工资一样,K会收到一笔租金。银行把租金的一小部分交给存产品的人,留下其余。所谓的资本市场,其实目的不过是让存下来的产品更高效的投入的需要投入的地方去生产。当然,这个系统里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不直接生产产品,只生产知识。这些知识以A的形式进入生产的过程,可以让劳动力或者资本更高效的变成产品。我们把这些人称为科学家。经济学家们可以被归入科学家一类,但是我更喜欢把他们想作站在这巨大机器面前好奇的思考者。因为没有活着的人记得这个机器是谁,是怎么建起来的,经济学家们一直在思考它的内部到底是怎么运行的。有时候机器会卡住,经济学家就拿个小棍子捅一桶。这么想下去,如果我能成为经济学家跳出来,让我再钻进去真是给多少饼都不愿意呢。因此,一个顶级的经济学家,首先是一个哲学家,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认识,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让所有的人都过得更好。然后,他们应该是一个博物学家。最近看了很多Development的文章,这些经济学家广博的知识实在是令我佩服,从世界殖民历史到法律发展史,
到马格里布犹太商人的活动。近的如我的教授,一个比利时人,不仅熟知东欧剧变中国产业转型前因后果,更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赵紫*阳与学生运*动。同时,他们必须是数学家和统计学家。他们不仅自己建出复杂模型模拟世界,而且应用效用最大化原则给出最优解。微分方程,无限积分统统不在话下。他们还要扮演统计学家的角色,从现实中的数据中理出个头脑来支持自己模型的可靠。最后,新一代的经济学家也得是计算机高手,latex自然要熟,matlab,stata必然是看家本领。python也最好也熟一点,因为要从网上爬数据。
我来吐槽一下
的回答。倒不是说王老师回答的不对,只是类似于「每年 20 万美元的机会成本」「度假状态」「找个漂亮的女朋友」这样高大上的概念显然只对王老师这种拥有美国绿卡/国籍的人生赢家们适用。而对于我等从国内院校申出去的屌丝们而言,学校每年能给我两三万美元的生活费并且让我待满五年顺利毕业,那已经是感人至深的情节了。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我想读博的主旋律依然是在「苦中作乐」「都快三十岁了还在读书」「可能这辈子都要读书」「读那么多书赚的钱还不及硕士」当中不断纠结重复的吧…当然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学术的人来说,精神上的收获应该是远远大于上述「不幸」的。
谢题主邀。要说感受?苦逼。。。选择读博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非常奢侈的体验。在硕士同学都已经毕业,该结婚的结婚,该赚钱的赚钱,该享受的享受的时候,你还在学校,还天天在办公室读文献,写代码,处理垃圾一样的数据的时候,心里难免会有失落。如果计算一下,硕士毕业之后去业界工作,赚的工资应该不会比在学校差,贴现一下,也许你会发现读这个不要学费的博士还真的是很奢侈的事情。我有的时候也在想,如果当时我退出硕博,现在肯定已经工作稳定结婚甚至生子了。可是现在呢,没钱没时间没老婆。但是为什么还要读这个经济学的phd呢?因为我喜欢自由。读phd,甚至以后工作,至少你可以做你自己喜欢做的研究,你可以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东西。你不用去完成老板交给你的你完全不感兴趣的研究任务,你也不用天天盯着股票背着公司盈利的压力。在这一行,只要你能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可以被认可。在这一行,你也不用在自己身上贴那么多的标签,你不用每天西装革屡,应付着那些挑剔的客户,也不用用一些外在的财富、地位束缚住自己,你不会被这些外在的东西所定义。读phd很苦,每天有看不完的文献,有处理不完的数据,有写不完的论文。经常想到一个好的idea,发现有人已经做过了。好不容易估计出一个结果,不显著。不显著还算好的,显著的符号相反才是最头疼的。但是,过程不艰辛,做完之后也就没有成就感。记得以前我们1900工作室的口号是,快乐源自创造。读phd最大的快乐,就是创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读各科博士的“感受”都有的共通处,在此按下不表。这里仅论攻读(美国)经济博士与攻读别科博士的区别,我体会有如下几点:1.“毕业包分配”:经济博士毕业生好找工作。各种经济学的 “近亲” 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并及各种“纯文科”,“纯理科” 的博士毕业生多少有就业难的问题。博士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与业界不太接轨。因为美国学术“产业结构"的原因,几乎所有学科的纯学术研究岗位都只能接纳少数的博士毕业生,因此非学术“业界”的就业容量决定了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经济学因为大名 “讨巧”,博士生很受各种“有关部门”和公司们的喜爱,大家不难找到(工资)不错的工作。另一个相关的好处是,经济博士若是走学术教职这条道,不必要走过冗长的博士后阶段就能获得教职, 相较不少理科来说也轻车快马一些;经济学教授的工资和“外快”虽然短了商学法学一截,但也算是各科里的高帅富了。另另一个相关的好处是博士肄业生找工作容易。(美国理科的博士后体制和业界“泄洪”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美国博士培养的“产能过剩”和肄业生“退出机制”太少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总之读经济学博士不用顾虑生计。2. 前一两年学习任务重。经济博士受的学术训练基本和本科专业教育脱节, 这在各学科中极少有。经济博士前一两年基本是从零开始打基础重新学起。这个阶段对一些对经济现象感兴趣而来读博士,但数理基础较弱的同学来说压力不小,在思路和方法上也像接受了 “休克疗法”。博士生通常要到第二甚至第三年才真正接触研究;不少学校也利用前一两年的修课和考试大浪淘沙,劝退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学生。而另一些擅长学习和考试的同学也容易因为能轻松应对前两年的学习而自以为擅长经济学,在真正接触研究工作因为各种困难而气馁迷失。3. 研究自由而寂寞。经济博士的研究当然也受制于学术界 “品味” 的限制,不能肆意而为,但比不少别的学科自由自主得多。主要原因是经济博士论文基本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导师大多垂拱而治;这与不少理工科博士生沦为老板学术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的境况相比区别殊大。不过也因此很多经济博士生也要经历极为痛苦的没想法没办法导师还三不管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阶段。经济学(及不少“兄弟”社会科学)的一大特点是受学术界风气影响大,研究方向的“(对学术界来说)有趣还是无趣”,“重要还是不重要”,“可行还是不可行”等选题时的考量因素很难把握评估,也导致博士生这些学术界的菜鸟一下没有方向。认识不少经济博士肄业的同学就是因为不习惯这样太多自由带来的迷茫而退学,到了工作节奏“短平快”的岗位上才如鱼得水。
Is the economics job market worth it?by
on November 12, 2014 at 2:41 am in ,
| There is a new NBER paper on this topic by McFall, Murray-Close, Willis, and Chen, gated copy .
Here are some key takeaways from the paper:One-third of the job candidates in the sample were women.More than one quarter of all job candidates on the market come from top ten institutions, which tend to have the largest Ph.d. programs.28 percent of new job candidates enter the market with some kind of publication.
The average candidate has served as primary instructor for one or two courses, plus as teaching assistant for more than three courses.The five most frequently listed fields are labor economics, macro, IO, applied micro, and econometrics, each listed by 21-23% of the candidates.72% of the people on the market express a preference for jobs as assistant professor.More than eighty percent of the job candidates “expected to place in the top half of the distribution for their graduate department.”Although there is overoptimism, in terms of relative rank candidates have a decent idea of where they will end up.Job candidates receive three offers on average (noting that only half of the candidates in the total pool responded, so there may be bias.
Three strikes me as a little high on average).Number of publications predicts higher yield in terms of job offers, whereas gender, undergraduate school, having a Ph.d. from the U.S.,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have only weak predictive power.As a candidate progresse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interview, flyout, and the like, unobservable characteristics matter more and more for predicting outcomes.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the process itself yields information, though whether that information is ultimately accurate as a predictor of success remains an open question.Approximately 92% of candidates ended up with a job (!).More than two-thirds of the candidates are “very” or “extremely” satisfied with their final results.The average base salary for accepted jobs is $93,000.
The median base salary is $88,600.The paper has many other results of interest.
As Bryan Caplan has previously observed, being an economist is a great life and a great career — do it!- See more at:
可能会对大家有点帮助,我就初步总结一下。也希望其他网友补充。我的切入点主要还是美国大学。第一年:恭喜你入学了。一般博士生都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资助(fellowship,RA,TA等),自己一个人
的花销应该没啥问题。你今后5年就要在这里生活了,先好好熟悉一下。第一年一般来讲最重要的还是过课。把基本课都读好(宏观,微观,计量),然后年底去过
资格考试(有的学校的资格考试可能是在第二年末)。其他的都是次要,先别想着找什么主导师开始科研。主要还是要通过资格考试。其他的以后再说。上课的过程
中多和同学交流,以后都很有可能在一起写文章,感情投资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如果资格考试是在暑假前,那考完试后是可以放松一下的,回国,旅游,或者去某个
一直向往的城市或机构做个实习都是可以的。本人是去NERA的伦敦办公室。第二年:虽然还是有很多选修课,但课程的重点都会偏向于讨论一些经典或前沿的文章。你在选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以后自己
的研究方向是否有可能和这门课有关。打个比方,如果你的计量经济一直都不是很好,你是否应该和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去选修更高的计量课?没有想好不要紧,每
个学生都是有足够时间选2-3个方向的课程,但最后上市的时候主要方向只有一个。所以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考虑自己的主要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看看教
课的教授的科研方向自己是否感兴趣,为以后选主导师的时候多积累一些信息。不管你读博士是为了留在学术界,去科研机构,还是去业界,文章总是要写的。而且
一共需要三篇你导师觉得过得去的文章。三篇不一定要有联系,找工作的时候主要看其中一篇,但是2年级暑假的时候不防开始写写。不求能写多好,但是给先练
练。第三年:还会有些选修课,但是应该不太多了。你现在要从知识积累(过课)转型为知识创造(作科研,写论文)。每个人这
个过程都不太一样,有的可以自己没事拿着小本冥思苦想,有的需要跟某位教授作RA让人家带一带。没有现有格式,但是应该多和教授交流,多去听科研讲座,好
激发自己的灵感。虽然还不用确认主导师,但是心里应该有数,知道主导师应该不外这么几个,到了年底再确定。在他们的指导下,最好可以完成3篇中的一篇,当
然越多越好。虽然不一定能成为你的工作市场文章(job market
paper),但是至少要达到成为毕业论文中一篇的要求。除了jmp之外,其他的都可以和别人合作,可以跟某位老师一起发,也可以尝试着在老师的指导下和
其他同学一起合作。这个时候你一年级的感情投资就应该有回报了。有些学校会要求学生一定要写一篇某个方向的文章才能毕业(比如说经济历史方向的),这个时
候有个同学和你一起写对双方都有好处。除非你的主要方向就是经济历史,要不还是找个同谋更好点。当然,如果你一上来第一篇文章就达到了可以用来找工作的地
步,你可以和导师谈一下在第四年就上市的问题。暑假可以考虑实习,但是实习的地方一定是以后自己觉得会考虑的地方,不能像一年级暑假时那么随心所欲。我当
时去的是IMF,这个在我的其他帖子中说过了。第四年:应该有个主导师了,你在市场上的表现主要看他对你的态度。很多时候你去面试,在第一轮面试中读过你jmp的无
限接近于零,能不能得到面试,主要看你主导师的态度。所以要慎重,其他指点过你的教授可以成为committee
member.到时候也要给你写推荐信。这一年主要是要开始写你的jmp.暑假结束前要基本完成,这样你的导师好表态,看他是否同意你上市。如果暑假要实
习的话,一定不能影响你jmp的进程。第五年:希望你可以上市了,具体的可以看我的上市总结贴。我这里就不重复了。
其他:当然,上面说的都是关于学习方面的,是最基本的。五年的生活不可能全都是这些,如果在不妨碍以上目标的前提下,还可以考虑其他锦上添花,自娱自乐的
事情。比如说学习一下高尔夫,这个对工作后可能会有帮助,上上品酒课,或者自己在课余时间做做经济咨询增加点外快,上网发发帖,等等。反正喜欢干点啥,只
要不犯法,那就去干点。总是要注意劳逸结合。但是如果应付上面说的基本条件都有问题,其他的还是算了。我上面说的是五年计划,过了第一年,每个步骤都可以
加长或缩短。一些其它感受:我的经济学博士学位一共花了我五年时间.每年在免
除学费外还有3万美元的奖学金.乍一看我的这个学位自己没花钱.但是学经济的都知道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年我离开投行的工作去读博士,保守的按每年20万美
元的机会成本来算,五年下来就是100万美元.这个还是保守算法.所以毫不夸张的讲,我为拿到博士学位花了至少100万美元.对很多大款来讲这是小意思,
但对当时23岁的我来讲,绝对是大意思.肯定有很多网友会问,值得么?我的回答是,太值得了.
首先,我得到了一个只要我活着,就会一直被我拥有的资产.很多不确定因素可以让我的静资产出现浮动或大量下降.我的钱可以在金融危机中消失,我的房可能会
贬值.但是没有人或事可以取走我的学位.世上还有比学位(前提是真学位)更稳定的头衔么?就算我闯下滔天大祸,没有人可以取走我的学位.更不要说这个头衔
可以给我创造各种财富,精神上的,物质上的.
其次,读博其间我的心理状态基本处在度假状态.随便想想,你花100万美元换取一段经历,你会是个什么状态?说句俗话,我是来消费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
不努力学习.但是我当时真的觉得我每天都在度假.每天睡眠9-10个小时,锻炼两个小时.剩下12个小时除了学习还可以和朋友吃个饭,找个漂亮的女朋友看
看是否合适做我以后一辈子的领导.学习学习高尔夫(反正学费都免了),学习一下品葡萄酒,非常装x的发表一下某杯法国南部的红酒没有太浓的桃味儿.最重要
的是,我的大脑不会变的迟钝,可以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经济问题.基本是来了5年的高费疗养.钱,就应该是这么花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想.有些网友可能会说,很多博士就算不读博也挣不来100万美元.这些人觉得痛苦和不值得很正常.我也不太懂,但是如果最后你
和我得到同样的头衔,而我花了100万,你花了10万,我都不痛苦你有啥好痛苦的呢?当然,学校可能不一样,专业不一样,这个另当别论.
一个问题把好多学经济的PhD都炸出来了,我在回答里看到了伯克利的,明尼苏达的,斯坦福的...
Wong jason:
我只是硕士,不过也是跟博士一起上课。数学不好不要读,没有passion更不要读。
一开始在seminar上大牛们谈笑风生的感觉超酷的我等小辈只能痴痴地围观慢慢地也能形成自己对论文的看法,I like it,I don‘t like it在seminar上也能偶尔听懂几个问题在学生们的workshop上也能提出自己的质疑,给出自己的建议超有成就感的跟伙伴和导师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酣畅淋漓莫过于此了吧-----------------------------------------画风转变的分割线-------------------------------------------------今天...我...觉得......回答那天心情有点太好了......555
一年里想quit100次,这种感觉吧。。。谢谢邀请但是我说不出什么特别的感受了……
经济地理学乱入。作为地理学专业的人,和经济学不同的是,我们的特点是“任务带学科”,所以平时绝大多数的工作时间都在参与各个地方的规划类项目。区域规划、旅游规划、某个产业的发展规划,等等。博士毕业后,蛮想去体验一下经济学博士后。
比在数学系钱给的多。。。╮(╯▽╰)╭。。。
本人国内985高校经济学博士。经济学应该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对数学要求最高的学科了。高级计量,高级微观,高级宏观,是经济学博士必须逾越的三座大山。用到大量的数学基础,包括高等数学,代数,概率论,统计,随机过程,实变函数,动态最优化。。。等等。而且经济学的课本是上来直接用,很多人如果欠缺这些数学基础上课会比较吃力,有的老师则会在正式上课前花几节课专门讲数学基础,但自己一定要花功夫补上。经济学发论文也好,博士论文也好,一般对理论模型和实证是有较高要求的,总之,现在这种学术风气下,计量学不好就算学渣了吧。找工作没有那么乐观。虽说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但要找个好的也是要拼的。国内好的高校基本只要海龟了,土博士大多进入了二三流院校以及内地的一些偏远省份的高校。公务员和金融业是热门,理由不必说了吧,但近年金融业越来越务实,给博士生的岗位不多,薪酬要求和年龄上的竞争力不如硕士,有些单位更偏爱金融、数学等专业的博士。如果有志于去一些偏远地区做公务员,一般会在级别上有优待,去了至少是副科。近年很多企业开始搞博士后流动站且薪水不低,吸引了很多博士。
快乐+痛苦快乐,是因为工作室苦命兄弟相互鼓励、相依为命、苦中作乐;是因为看到论文录取邮件的喜悦;是因为可以跟最聪明的人交流想法的快感。痛苦,有些想法自己感兴趣,但因为不会被TOP发表,所以只能想着等毕业后去做,现在只能做能在TOP上发表的选题;每月守着1000大洋,心中计划如何省着花,并且安慰自己说周围的博士都这样,我追求的是境界,与金钱无关;博士是逆社会化教育阶段,想像五年前一样去商海打拼,实现自己抱负,但是又感觉无年龄优势和心中激情,只能去事业单位,尤其是高校;自己的命运在别人手中,看到周围的人被各自老板以各种名义各种坑,很难受。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不论它们是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要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他们统治着。讲求实际的人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的影响,其实他们经常是某个已故的经济学家的俘虏。在空中听取意见的当权的狂人们,他们的狂乱的想法也多半是从若干年前学术界拙劣的作家的作品中提取出来的。
如果自己科研能力不强,学习能力不好,遇到的导师不能帮助你的话,简直就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啊。观点详述:对经济学真正有兴趣的是少数,所以大部分学习的动力是发论文毕业。经济学博士对英语、数学以及各种各样的软件的熟练使用要求很高,甚至要会各种各样的语言,python等。文科生学写代码实在是一个无比头疼的过程。这个时候,如果导师对你放任不管的话,你不知道自己研究的方向有没有意义,会不会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做好各种撞墙的准备吧。说说身边的经济学博士吧。博士a每天朝八晚十的看论文、写代码、学数学,各种头疼,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几乎没有自己娱乐放松的时间,和高中生差不多,时时刻刻头脑紧绷着。有次吃饭等位置,竟然拿出手机来看电子版的论文,巨无语。按照本科--硕士----博士这个流程下来的话,读博的同学差不多30吧,这是个尴尬的年龄,如果个人问题没有解决的话。
最好先去美国读一个Master,不然无法直接申请TOP,经济学不读TOP,读出来就是浪费时间。
simpson bill:
学好数学很重要,还要有足够的创造力去“胡编乱造”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