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外交发言人是什么官职和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人有何不同

新闻发言人是官位吗_经济时评_财经纵横_新浪网
新闻发言人是官位吗
.cn 日&09:16 人民网-江南时报
  本报评论员
  2004年,是新闻发言人制度勃兴的一年,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履职和亮相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当前,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从国家部委推广到地方区级政府部门。
  学者刘建明在其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认为,新闻发言人是“国家、政党
、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
  如今看来,各地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时,都严格遵循了这一点。笔者惊讶地发现,新闻发言人制度部分地成为“副职”发言人制度。如南京市教育局、统计局、建委等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均是该部门的副局长或副主任。
  不仅如此,笔者还经常从报道中发现,新闻发言人的官味越来越浓。一些报道对新闻发言人的称谓完全套用“某部门新闻发言人加官职”的“公式”,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附在“新闻发言人”之后的官职是被刻意强调的,似乎不如此,就不能显示新闻发言人的分量和政府部门重视某件事的程度。
  由此推及一个疑问,我们一些地方实行的究竟是新闻发言制度还是新闻发言人制度?或者换句话说,新闻发言人制度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发言”为本?
  当“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一种正式的、公认的也是约定俗成的称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称谓虽如此,“发言”与“人”孰轻孰重,还是应当区分清楚的。众所周知,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那么,在这里,新闻发言人发言才是最终目的,这个最终目的不是把新闻发言人制度举办成官位。否则,在官位思想和本位主义的主导下,新闻发言人首先就容易滋生特殊思想,远离公众。本报记者去南京某部门采访新闻发言人时,就曾遇到人为设立的重重关卡,最后导致采访失败。连记者都那么难于接近新闻发言人,老百姓又会怎样呢?其次,“官味”浓了,“民味”就会淡,最后,受利益诉求所限,新闻发言人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小,甚至听不见。以最近发生的“女播音员死在副市长家中事件”为例,女播音员死了一个多月了,谣言满天飞,却始终不见新闻发言人出来发言。岳建国先生就此在《南京日报》上发表评论,提出“别让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花架子”。诚如斯言。
  在这类事上,没有新闻发言人该不该出来发布消息回答问题的争论,只有在什么样的思想主导下坚持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要义。让相当级别的官员任新闻发言人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我们必须反思,在制度设计上向民意俯身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变得官味浓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作者为本报首席编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
【】【】【】【
】【】【】【】
新 闻 查 询
彩 信 专 题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伍里川其他文章
 人民网-江南时报其他文章
电话:010-3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关于新闻发言人的几点思考.pdf-全文阅读 下载-投稿赚钱网 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 15卷第4期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 07月
Vo1.15 No.4
JournalofI)axilllflt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 Jd .2005
关于新闻发言人的几点思考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校报编辑部 ,四川 达州 635000)
摘【 要】新闻发言人从单纯发布信息逐步演进为政府与公众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已经成为改
进政府工作方式的主要 内容 ,这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促进社会公正的实现起到 了积极作用。从新闻学
原理解读新闻发言人有助于廓清认识、健全机制、发挥新闻发言人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信息;新闻--ttgr-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03
时下,众多研究者从政府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的
言人不仅能够向社会公开官方的决策和意见,更能起到政
角度阐述新闻发言人的性质、作用及意义 ,这标志着我国
府与民众 、媒体互动交流的平台作用,将舆论 的评价和民
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我国新 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二十多
众的诉求及时、准确地向政府、部 门反馈,并能够成为政
年来,其积极作用自不待言,新 闻发言人制度是否具备新
府、部门决策的重要参考。
闻学诸要义?是否符合媒体、社会公众对新 闻价值的需
二、当前新闻发言人的现状
求?能否承载应有的责任等等,这些都是检测当前我国新
闻发言人机制的现实命题。本文试从新闻学原理解读有
审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 1983年。
关新闻发言人的几个问题 ,以就教于方家。
1983年 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
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
一 、 对新闻发言人含义的界定
发言人制度。 嘲 1988年中央进一步明确了要逐步建立
什么是新闻发言人?有专家认为,新闻发言人其实质
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我国政府的新 闻发布工作进入 了
是一种新闻发布制度 ,其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
制度化建设阶段。根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以下简称 “国
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
新办”)的规划,2005年要积极指导部分大型国有企业 、医
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政府、本部门的观点立场 ,并代表政府
院、学校和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继续完善
或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2【J然而,新闻发言人现状令人堪
刘建明教授在其主编的 《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认为:新闻
发言人是 “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 (比较
1、新闻发言人多为兼职。新闻发言人几乎都为兼职,
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 ,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
且几乎都为副职 。这是当前新 闻发言人制度的一个特色。
层以上的负责人”。在西方发达国家,新闻发言人、新闻发
在国新办 2004年 12月 28日公布的 75位新闻发言人 中,
布会十分普遍。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控制新闻传播、引
最高级别为副部级,一般都是厅局级。省、市级政府、部门
导正确舆论的主要手段 ,也是推动政务公开和透明,增进
中新闻发言人均 由相应 的副职担任。高级别 的官员担任
政府与公众之间联系,加强政府与公众、媒体沟通的重要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外交部发言人揭密、接待外宾礼仪
迎接工作的一般步骤是:(开始)准备→欢迎→安排生活(结束)
(1)准确掌握客人(团组)抵达的时间、地点、所乘交通工具以及给予的礼遇等。
(2)迎接前检查预定客房、车辆及餐饮。
(3)通知宾馆、车辆等部门做好准备;重要来宾以及重要团组的接待,根据需要通知保卫、新闻、卫生、机场、车站等部门做好准备。
(4)通知并组织有关领导和部门按预定的时间、地点前往迎接。
(5)做好其他准备工作。
(1)准确掌握抵达时间。提前到达以示欢迎与尊重,不让客人久候或自寻目的地。
(2)出示接站牌。因初次见面和迎接地点拥挤喧闹,为便于识别,高举接站牌、横幅、小旗等迎接,使客人能从远处看到,主动前来接洽;应礼貌地问清客人情况,不要接错人,既保证接站顺利,又增加客人的自尊、自豪感,增进双方感情。
(3)热情相迎。主动上前打招呼、握手、问候以示欢迎;自我介绍或递名片(可由身份最高者将迎接人员介绍给来宾,接着介绍来宾,先介绍身份地位高的人);主动与客人寒暄,征得同意后帮客人提皮箱、行李,引领至车上。
(4)帮助客人与机场或车站联系签票、领取行李,组织装运行李。
3.安排生活
(1)将客送至住地,先让其洗浴更衣,以解旅途疲劳,再安排客人就餐。
(2)及时向客人提供《接待手册》,并征求客人对日程安排的意见和要求(如客人对日程安排提出变化要求,应报告有关领导同意后迅速通知各有关部门)。问客有无私人活动(探亲访友、购物)需帮助安排。
 (3)分手时礼貌道别,并交待下次会面地点、时间、联系方法。
 (二)送客程序
 送客是公务接待工作最后一环,可适当馈赠礼品,提醒别忘所带物品。送客的一般步骤是:(开始)准备→欢送(结束)。
(1)核实客人离境的准确时间、地点、所乘交通工具;商定集合、出发的时间。
&(2)通知宾馆、车辆等部门提前做好准备;重要来宾以及重要团组的接待,根据需要通知保卫、新闻、卫生、机场、车站等部门提前做好准备。
(3)通知并组织有关领导和部门按预定的时间、地点前往欢送。
(4)组织装运行李,检查客人是否有遗漏物品。
(1)为表隆重,参加接待服务的人员可在客人住地列队欢送。
(2)送客人至机场(车站、码头)。
(3)挥手告别并配以关切牵挂的道别语,待飞机起飞(车船开动)后再离开。
三、注意事项
1.严格照接待方案安排和组织迎送。
 2.准确掌握客人抵离时间、地点和所乘交通工具,及早通知全体迎送人员和有关部门。如有变化,应及时通知。
 3.接站人员应提前到达机场(车站、码头)迎候客人,以示欢迎与尊重;送客要待飞机起飞(车船开动)后再离开。
 4.根据需要事先安排贵宾休息室;对首次来访、彼此又不认识的客人,应事先准备好接站牌。
5.客人抵达住地后,不宜马上安排活动,应稍事休息,给对方留下更衣时间。
6.在迎送过程中,应热情周到,服务规范,善始善终,文明礼貌。
 7.对需要购买回程飞机、车、船票的客人,要事先了解离开的日期,乘坐何种交通工具,收齐预付款,交票务人员办理。票办妥后,要提前通知客人。
谈判室.面积应宽敞,能容纳双方谈判人员,并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但不能装电话,以防止干扰和泄密.
休息室.在谈判室旁边,备休会时使用,休息座位装电话.
秘书.应安排一两名秘书在附近的办公室值班
茶点.茶点招待要安排得恰到好处,以达成一种自然的会间小憩座位
外交部发言人揭密
长期以来,外交一直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一方面是因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外交是国家大事,高不可攀,不敢问津。另一方面,外交部门也因外交无小事,总是有意无意之中将外交神秘化。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这一做法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由于缺乏了解和沟通,国内公众在一些涉及民族感情的问题的处理上,对中国在一些重大国际事件的态度等问题上对我外交政策产生了一些误解,甚至不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外交部加强了公众外交方面的工作,希望在逐渐撩起中国外交神秘面纱的同时,争取通过外交部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来加强与公众的联系,树立外交部亲和形象,提高公众对我外交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为我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争取更广泛的民意支持。
新闻发布工作是公众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借本书从外交部发言人这一特殊角度出发,做一些公众外交方面的尝试。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外交部发言人,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等来加深公众对外交部发言人乃至对外交工作的了解,拉近外交部发言人及外交工作与公众的距离。 
另外,目前,国内发言人培训热潮方兴未艾,这是发言人制度从上个世纪机八十年代走向机制化后进入的一个新的阶段。本人长期在外交部新闻司工作,并长达五年担任新闻发布处领导工作。作为发言人的主要助手,曾协助过沈国放、崔天凯、唐国强、朱邦造、孙玉玺、章启月、孔泉、刘建超等发言人工作,参与并负责组织了四百多场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耳濡目染,从发言人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并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新闻发布工作的心得,今结合新闻司的一些资料整理编写成书,希冀对国内正在进行的发言人培训工作有所裨益。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在对一些问题上的介绍和论述中难免有一些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发言人轶闻外交部发言人的官有多大?
外交部发言人现在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公众在电视、广播和报纸上几乎天天都能目睹其风采、耳闻其大名。重大国际会议上也常常能见到他们的倩影。特别是国家领导人出访时,总有一位外交部发言人作为代表团发言人紧随其后,在电视上频频曝光,不断向媒体发布有关访问的消息,回答记者提问,显得格外耀眼。
显然外交部发言人已经成为中外媒体和国内外公众所瞩目的新闻人物。由于名声大,在社会上的影响也随之加大,以至于在社会上造成许多错觉和误解。因此还闹出了一些笑话。
有一年,某部委请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李肇星去做国际形势报告。李肇星副部长因为有其它安排,就让一位发言人代为前往。该部门主持人特别兴奋,在开场白中说:非常感谢外交部领导对我们的重视,我们本来想请个外交部副部长来讲一讲国际形势,没想到外交部竟然把他们的发言人派来了!
外交部一位部领导,有一年回家探亲。回家后,村里的老人殷殷地嘱咐:继续努力,争取当个外交部发言人。
李肇星担任副外长期间,有一次出差。一航空小姐问:“老同志在哪里工作”?李肇星答:“我在外交部工作”。航空小姐忽然变得格外热情,问李部长:“你认识***发言人吗?”,李肇星答:“认识”。航空小姐又问:“你经常能见到他吗?”,李肇星答:“天天都能见到”。航空小姐羡慕地说:“您真幸福!”。
有一次,李肇星副部长与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参加完活动后从街上步行回外交部。,有一个行人惊喜地对同伴说:那个人是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同伴看了一下说:不可能,他旁边的那个人根本不像保镖!
外交部一代表团到某省参观、考察,当地接待部门负责人在介绍当地情况时说,现在领导同志很重视我省,上半年到我省来视察指导工作的领导同志有某某副总理、某某部长,某某外交部发言人…。
有一位外单位的同志到外交部办事,出大门时,看到章启月也在大门迎一位客人,大为不解,问怎么发言人这样一级的领导同志还随便在大门出入?
章启月有一天骑车下班回家,路遇几个骑自行车的人。有一位说,快看!刚才骑过去的是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其它几位都讥笑他说,亏你想得出来,外交部发言人能骑自行车?
其实,外交部发言人既没有保镖,也不配备专车,好几位发言人每天都骑自行车上下班。
朱邦造曾在郊区某国际会议中心参加一个会议,在大厅几个客人看到他后,有一位很高兴地说,这不是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吗?另一位马上反驳,怎么会呢?外交部发言人怎么会到这里来!
其实,该会议中心是一个非常豪华、名声很响的会议和度假中心。 
外交部发言人经常收到全国各地来的各种信件。有告状的、申诉的、请求帮助的、要求代为转交信件的等等。来信对发言人的称谓可谓千奇百怪,有称国务院领导、国家领导人的,有称发言人省长的、首长的、有称外交部领导的,不一而足。
其实,外交部发言人是由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和两位副司长兼任,只是外交部的中层部门负责人。
发言人轶闻各部委和其它国家发言人都官居几品?
发言人的级别有高有低,各国做法也不一样。在我们国家,一般来讲,其级别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领导。如外交部发言人是新闻司正副司长兼任。有些部门的发言人是政策研究室主任(如中联部)、办公厅主任(如商务部)或秘书长(科技部)兼任,都属中层领导。在地市级部门,发言人同样也是其中层领导担任,如由正副处长或处级正副主任兼任。也有例外,有些部委发言人级别略高一点,由部长助理(gonganbu)或主任助理(国台办)兼任,有的甚至直接由部门副职兼任(如北京市卫生局由副局长兼任)。企业的情况稍有不同,在企业当中,发言人一般由总经理,分管宣传的副总或者是公关部经理担任,其中由一一把手担任发言人的情况占多数。由于一把手对企业的信息占有最全面,最权威,所以是当然的发言人,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往往只由一把手担任发言人。 
在国外,发言人一般也都是各部门中层负责人兼任,包括美国。如白宫发言人的级别就相当于部级,但英国、比利时外交部发言人都是处级人员担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则是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兼国务院公共事务局局长。美国国防部发言人由负责公共事务的助理部长兼任。据说在少数国家,外交部发言人的级别很高,正副部级的都有。
第一章 发言人轶闻发言人的苦恼
发言人名声大,荣誉高,受人敬重对发言人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有得便有失。由于经常在电视上露面,公众有点脸熟,麻烦也就随之而来。首先出行就不太方便了。乘车、过马路,逛公园、商场等从此不再轻松、自由,无论在哪里一出现常常都会引起旁人的注视或围观。其次是不可避免地沦为别人品头论足的对象。其表态内容是软还是硬、长相是美还是丑、衣服搭配是否合适、发型吹得如何、表情是否呆板、口齿是否清楚伶俐、外语讲得是否流利,发音是否准确等都成为人们议论、批评和指责的话题。
据载,某发言人的一个侄女从老家来北京后,该发言人请她在一餐馆吃饭。外交部发言人在这一餐馆出现本身就是一个话题,并且居竟然还是和一位年轻的小姐在一起,这无疑引起了餐馆客人的高度注意。客人们不断把各种目光投向他们,并不时窃窃私语。
一位发言人一次骑车回家途中,被另一骑车人撞倒。起来后,本想与对方理论一番,但不曾想惊动了路人。看到有人竟敢把外交部发言人撞到在地,他们感到非常气愤。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纷纷指责肇事者。这位发言人感到很难堪,从围观的人群中悄悄溜走了。  
一位发言人每天坐地铁回家。每天在地铁上,都要忍受众多乘客好奇的目光。有一次一位乘客终于忍不住了,谨小慎微地问这位发言人,您是某某发言人吗?这位发言人不愧为外交部发言人,把对付记者的模糊答问技巧用到这里了,他幽默地回答:“大家都这么说。”
一个外交部发言人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作为外交部的一名外交官,在各种场合能够代表中国政府回答记者提问,公开表明中国的立场,确实有一种荣誉感。但也有许多麻烦。媒体对发言人个人情况的报道,有许多是不符合事实的,有的水分很大。有的记者听到关于我的一些传闻,就编成文章发表,事先也不征求我的意见。比如,有人说我精通日语。我确实曾经学过日语,但因基础不扎实,早就忘了。文章发表出去后,就给我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有次到某个地方去后,有人听说我精通日语,竟要求与我进行日语对话。还有一个麻烦就是,当了发言人以后,不可避免地就成为了名人。在公共场合露面时,要求合影、签名的人很多。有人甚至利用同我的合影去使馆办签证。还有人打电话约我见面,有时也会收到上访的信,这都牵扯了我不少精力。
发言人轶闻几位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次登台亮相回顾
钱其琛副总理当年作为外交部发言人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是外交部历史上最不正规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但却是极为要的一次新闻发布会,它开创了外交部发言人的先河。
钱其琛副总理在其《外交十记》中是这样介绍其第一次作为外交部发言人对外亮相的。
“事情要从那年(1982年)的3月24日说起。
那天,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来到苏联的中亚地区,在乌兹别克共和国首府塔什干发表了长篇讲话,其中,虽然仍充满了对中国的攻击,但明确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并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建议双方磋商,采取一些两国都可以接受的措施,以改善中苏关系。
邓小平同志马上注意到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所传递的信息。当时,中美之间有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会谈取得了进展,“817”公报——即中美之间三个公报中的第三个公报——即将签署。中美两国关系的新框架可以说基本确立,着手改善中苏关系的时机正在成熟。
我们当时的分析是,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的争夺日趋紧张,苏联已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实行战略调整,而缓解对华关系正是其中的一个重大步骤。这在客观上为我们调整对苏联政策提供了机会。
小平同志打电话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做出反应。那时,外交部还没有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制度。我仍在新闻司司长的任上,正在考虑设立新闻发言人,此事便成了立刻建立发言人制度的契机。
外交部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是一次没有座位的新闻发布会。那是3月26日,地点在当时外交部主楼门厅处。当时没有专门进行新闻发布的场地,七八十位中外记者受邀出席,大家就站在我周围。当时担任翻译的是现任外长李肇星。
作为外交部首位新闻发言人,我发布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简短声明:
“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
声明念完后,没有提问,也不回答问题。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就结束了。
这个没有先例的新闻发布会和三句话的简短声明,立即引起了在京的中外记者的极大关注。
出席发布会的苏联记者当场竖起大拇指,对我说:“奥庆哈拉索!”(很好!)他显然听出了声明中不同寻常的意思。
三句话中,重要的是两个词,一个是“注意”,一个是“重视”。实际上,就是“听其言,观其行”之意。其言可听,自然是说,你讲的话中间,有合理的成分。以前,中国对苏联所说的一切,只有全面批判,哪里会听,更说不上“观其行”了。现在要“观其行”,是要对方拿出实际行动来。
这简短的声明,第二天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的中间位置,表明消息虽短但很重要。声明在国际上也立即引起了广泛注意。西方五大通讯社和其他外国媒体纷纷报道,并发表评论。有外电指出,这一谨慎而含蓄的声明,预示着对抗了30多年的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并使世界局势为之改观。
这是我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主持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也是最后一次。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从此成了惯例,每周举行。不过,不再是站着举行了,而是移到了国际俱乐部,记者可以坐下来了。后来,外交部建了新楼,有了专门的新闻发布厅”。
李肇星作为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次上台就碰到了西藏问题。发布会上记者就“西藏独立”问题不断向次第一次登台亮相的李肇星发难。李肇星对各种谬论进行了批驳,并表示:西藏自13世纪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西藏事务是中国的内政,绝不允许任何外国干涉。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所谓“独立”问题一概是不能讨论的。听到这,有一个记者问: “我也有自己的家乡,如果你说我的家乡不是属于我们国家的一部分,我才不在乎呢!你为什么对西藏问题这样在乎?”李肇星答:“你对自己的国家怎么看是你的问题,但是中国的主权是神圣的,外国人无权干涉!”。李肇星第一次上台就咄咄逼人,表现不凡。回答问题条理清楚,反驳有力。据说,后来这位西方记者可能是出于对李肇星的尊敬,居然和李肇星交上了朋友。
朱邦造的第一次亮相非常不顺。朱邦造98年2月10日第一次上台。一上台就接连出现几个小插曲。他是学法语的,需要带耳机听英文同声传译。但他上台前忘记了打开耳机的开关,在台上根本听不到翻译的的声音。一个记者提问后,他没听见译文,无法回答,只好要记者将问题再重复一遍,来回重复几次,在场的记者和工作人员都感到很纳闷,不知何故?幸亏新闻发布处一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迅速上台帮他打开耳机开关,发布会才得以正常进行。但刚回答完两个问题,突然发布厅的嗽叭响起悠扬的音乐声。全场记者出现一阵骚动。发布会不得不再次中止。原来是下午3点外交部做广播体操的时间到了。显然是技术部门工作出现失误,未将发布厅的广播线路关闭。发布处工作人员迅速与技术部门联系,音乐声终于停止,发布会得以重新开始,但记者刚问一个问题,音乐声再次响起。还好,问题又马上得到解决。
朱邦造虽然第一次上台就有这种遭遇,但他显得很格外沉着,冷静,未见任何失态。他对记者说,出现了一点技术问题,请大家先休息片刻。然后,耐心地在台上等。很幸运,前后出现几个问题,均有惊无险。接下来,一切都变得很顺利。虽然记者提的问题涉及许多敏感话题,包括美籍华人李文和在美国被捕和王炳章被遣送出境等问题,但朱邦造应对自如,一点也不象一个第一次登台的新手。
孙玉玺第一次上台是在98年12月15日。他的第一次亮相与众不同的是,一上来,就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开场白是这样的:
“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我带着一付新面孔站在这里,可能就是我今天要发布的第一条新闻。
作为外交部发言人,今天在这里与新闻界的朋友见面,我感到非常高兴。我不愿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来做自我介绍。我的同事已经准备了我的书面简历,会后可以提供。
中国现在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四千年文明古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走向世界。因此,中国需要世界全面深刻的了解。今天在座的诸位都是抱着了解中国的目的,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你们同时也肩负着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任
务。因此,可以说,你们发挥着中国与世界沟通桥梁的作用。所以,我很希望有机会与大家交朋友。我希望我们在这里能够经常见面,我更希望我们有机会能够在更加轻松愉快的场合,更深入地交换看法,使我们尽快成为好朋友。即使是在这里,我也希望在我们的问答当中,能少一点针锋相对,多一点心灵沟通;少一点唇枪舌剑,多一点促膝谈心。俗话说得好,良言益语三冬暖,我们完全可以以愉快的心情面对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我们最好能够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以上就是我的开场白”。 这一精彩的开场白使他第一次上台就赢得了记者的好感。
日下午2时45分,章启月第一次主持外交部例行的记者招待会。第一次亮相就表现不俗。记者一上来就问了一个事先没有准备的问题。当时中国正在申奥。记者问,如果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对中国来说有什么意义?章启月没有犯怵,沉着地回答:中国一贯重视奥林匹克运动。中国是一个12亿人口大国。如果在中国举行,奥林匹克精神将会得到弘扬。回答简洁,明了,含意深刻。非常精彩。这对一个初次登台的发言人来说更为难得。
日下午,孔泉第一次主持新闻发布会。在回答记者提问之前,孔泉也有一个简短的开场白:
“大家好!可能对有些朋友来说,我是个新面孔,作个自我介绍。我于去年11月接替朱邦造先生,出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本想在元旦的时候和大家见面,后因随唐家璇外长出访非洲,未能如愿。现在虽然新年已过,但农历的马年还没到,所以我想借此机会说两层意思。首先,我希望在马年,以及今后我担任这一职务期间,同在座的各位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我将尽最大的努力使在座的诸位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和立场。同时,在马年即将来临之际,我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开场白后,记者开始提问。一记者问,中方对柬埔寨签发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政府通告有何评论?孔泉当时回答时没有看稿。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电视观众感到很清新。因此他第一次上台就给人留下不念稿的印象。
刘建超首次出场是在日。这次发布会简直就像一场足球的专场新闻发布会。由于主题是足球,一贯严肃庄重的外交部新闻发布厅变得格外轻松。这次发布会可能是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史上气氛最为轻松的一次新闻发布会,自始至终充满笑声。
当时,正值世界杯中国和哥斯达黎加两支球队大战之际,所以记者的问题都是有关足球的。
一记者问:“您是球迷吗?”
刘建超答:“我本人对足球非常感兴趣。所以,今天不得不在这儿工作,我也觉得非常遗憾。”
有记者问,今天的中哥之战是中国队与一支未建交国球队之间的比赛,你对此有何评论?刘建超答:“我想,还是不要把政治和体育混为一谈。事实上,中国老百姓不只关心中国的比赛。今天有三支东亚球队在世界杯上亮相,我们一起祝他们好运。”
有一记者要他预测一下中哥之战的结果,刘建超答:“中国老百姓希望中国队第一次参加世界杯能踢出好球来,同时,他们也能理智地对待任何结果。”
最后,刘建超问,“还有问题吗?如果没有,我祝大家回去后看一场好球!”
为了让记者们不错过难得的看球机会,发布会下午两点四十五开始,十五分钟后就结束了。记者对刘建超的善解人意报以热烈的掌声。
发言人轶闻“神经病”还是“外交部发言人”?
在超市“口吐狂言”的那个人是个“神经病”还是“外交部发言人”?
为了方便记者提问,新闻司2000年设立了发言人移动值班电话,每天24小时包括周末和节假日都受理记者提问和回答记者提问。这一做法一出台受到外国媒体的好评,认为这是中国走向更加开放透明的一个举措。
这一做法在国际上可能也是仅见的。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办公室也做不到这一点。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办公室星期天不回答记者提问,平时晚上11点就关机。周六时间更短,下午一点就关门。
外交部移动电话虽然以发言人名义受理记者提问和回答记者问题,但实际上发言人并不出面,而是由新闻发布处的几个处长轮流代劳。下班后、周日或节假日,不论去干什么都要将移动电话随身携带,随时准备接受记者提问并回答问题。没事时还好,一天没几个电话,甚至一个电话也没有,但如果碰到突发事件,可就麻烦大了。电话会一个接一个。有一次,一位处长和爱人在公园散步。因突然发生了中美撞机事件,一下子来了100多个电话,电话几乎都被打破。一个电话还没接完,电话记录上显示又来了七八个电话。接完一批电话后,手都抬不起来了。有时,晚上在睡梦中也会被铃声叫醒回答记者提问。最后弄得一听见电话响,心里就发麻。
有一个星期天,发布处一位领导在超市购物,突然手机响了,一美国记者来电话问中方对美国向台湾出售一批先进武器有何反应。这一问题正好已备好答问口径。这位处长从口袋里掏出口径就开始回答:“中方坚决反对美方严重违反中美“八.一”七公报,不断提高售台武器的性能和数量,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行为。中国政府已多次就售台武器问题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此问题上的坚定立场。我们要求美方高度重视中方的严正要求和立场,充分认识到对台军售升级将对中美关系所产生的严重影响和后果,严格执行中美“八.一七”公报的规定,立即停止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一番慷慨激昂、义正词严地表态,引起身旁顾客的注意和指手划脚。不知此人是何许人物,穿个大裤头,脚蹬一双破凉鞋,居然大言不惭,张口闭口就是中国政府,严正交涉之类的词,还以为碰到了个神经病。谁能想象得出这是中国政府在做严肃的表态。
外交部发言人有关情况介绍外交部发言人至今共有多少位?
外交部建部后,就有以外交部发言人名义就某一重大问题发表声明、发表谈话的做法,但都不出现发言人的名字,实际上外交部也未任命具体谁是发言人。另外,国家领导人出席国际会议也设有中国代表团发言人,如创建新闻司的首任新闻司司长龚澎同志就曾担任过以周总理为团长的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的发言人,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但此时,外交部发言人制度还未建立。钱副总理在《外交十记》说,作为外交部的首位发言人,他在1982年年3月26日举行了外交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自这次新闻发布会到目前为止,外交部发言人已有22位。
他们是:钱其琛、齐怀远、俞志忠、王振宇、马毓真、李肇星、李金华(女)、金桂华、段津、吴建民、范慧娟(女)、李建英、沈国放、陈建、崔天凯、唐国强、朱邦造、孙玉玺、章启月(女)、孔泉、刘建超、秦刚。
其中,钱其琛、齐怀远、马毓真、李肇星、吴建民、陈建、沈国放、朱邦造、孔泉是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
在任时间:
钱其琛:年
齐怀远:年
马毓真:年
李肇星:年   
吴建民:年
陈建:年年
沈国放:年
朱邦造:年
孔泉:2001-
外交部发言人有关情况介绍他们毕业于什么学校?所学什么专业?
外交部发言人毕业于什么学校?所学什么专业?
大多数外交部发言人都曾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其中有的是地地道道北外人,如吴建民、沈国放、朱邦造、孙玉玺、章启月等,有的是大学毕业后在北外进修和学习,如李肇星、陈建、崔天凯等。可以说,北外是外交部发言人的摇篮。详情如下:
齐怀远:1947年至1950年先后在北京清华大学机械系、河北正定华北人民大学、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
马毓真:北京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
李肇星: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同年进入外交部后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翻译班进修。
金桂华:1954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英语专业。
段津:195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吴建民:1957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法语专业,同年分配到外交部后又重返北京外国语学院翻译班进修。
陈建:1964年从复旦大学英语系毕业,同年分配进外交部后到北外翻译班进修。
沈国放:1978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崔天凯:1977年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1981年北京外语学院联合国译训班学习。1986年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院学习国际公共政策。
唐国强:1975年复旦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然后赴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进修。
朱邦造:1977年北京外语学院法语专业毕业,同年进入外交部后到日内瓦大学进修法语。1988年,赴法国国家行政学院进修。
孙玉玺:1978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同年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国际关系。
章启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英语专业,然后考入北京外语学院联合国译训班学习。
孔泉:先后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孟斯大学和法国国家行政学院学习。
刘建超:198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987年 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国际关系。
秦刚:1988年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外交部发言人有关情况介绍发言人卸任后何方高就?
外交部发言人卸任后,根据工作需要,有的在国内担任部领导职务,如钱其琛、李肇星、陈建等,有的被外派出国担任大使、公使、总领事等职。具体情况如下:
钱其琛:先后任外交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齐怀远:先后任国务院外办主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俞志忠:先后任中国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公使、驻英国使馆公使。
王振宇:先后任中国驻日本长崎总领事、外交部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新华社驻香港分社对台办主任。
马毓真:先后任中国驻英国大使、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特派员。
李肇星:先后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驻纽约联合国代表团代表、中国驻美国大使。现任外交部部长。
李金华:任中国驻新西兰大使。
金桂华:先后任中国驻泰国大使、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
段津:先后任中国驻澳大利亚悉尼总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
吴建民:先后任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代表、中国驻法国大使。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范慧娟:任中国驻爱尔兰大使。
李建英:先后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苏里兰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现任驻南非开普敦总领馆总领事。
沈国放:中国驻纽约联合国代表团副代表。现任外交部部长助理。
陈建:外交部部长助理、驻日本大使。现任联合国副秘书长。
崔天凯:先后任中国驻纽约联合国代表团公使衔参赞、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唐国强:先任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后改任中国驻捷克大使
朱邦造:先后任驻中国驻突尼斯大使、中国驻瑞士大使。
孙玉玺:先后任中国驻阿富汗大使、中国驻印度大使、。
章启月:任中国驻比利时大使。
外交部发言人有关情况介绍发言人就任前供职何处?
外交部发言人担任发言人前大多是外交部机关或驻外使领馆的参赞。详情如下:
钱其琛:任中国驻几内亚大使。
齐怀远:任中国驻西德使馆公使衔参赞。
俞志忠:任中国驻美国使馆一等秘书。
王振宇:任外交部新闻司处长。
马毓真:任中国驻加纳使馆参赞。
李肇星:任中国驻莱索托大使馆一等秘书。
金桂华:任中国驻纽约联合国代表团参赞。
李金华:任新闻司参赞。
段津:任中国驻加拿大温哥华总领事。
吴建民:任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首席馆员。
范慧娟:任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参赞。
李建英:任外交部新闻司新闻发布处处长。
沈国放:任外交部办公厅秘书室秘书。
陈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副代表。
崔天凯:任外交部国际司参赞。
唐国强:任中国驻英国使馆参赞;
朱邦造: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公使衔参赞;新闻司副司长。
孙玉玺:任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亚洲司参赞。
章启月: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
孔泉:任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中共天津塘沽区委常委。
刘建超:任外交部新闻司参赞、辽宁省兴城市市委常委、副书记。
秦刚:任中国驻英国使馆参赞。
外交部发言人有关情况介绍为何不称“新闻发言人”?有无正副之分?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不被称为“新闻发言人”?发言人有无正副之分?
在国外,发言人前面没有“新闻”两个字,就叫发言人,即spokesman,但在中国变成了“新闻发言人”。现在各部门发言人都称之为“新闻发言人”。为什么要加上“新闻”二字?有待考证。其实,不加“新闻”两个字更准确些。因为发言人的职责主要是宣示政府政策、表明政府立场、阐述政府主张的,新闻可能只占其内容的一小部分。细心的读者和观众可能已经注意到,媒体在报道外交部发言人的活动时,“发言人”前很少有“新闻”二字。外交部新闻司一直在各种场合不断纠正,并让媒体在做有关报道时注意去掉发言人前面的“新闻”二字。可能是由于习惯已根深蒂固,有些媒体上有时还是会出现“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称呼,甚至还有人称之为“外交部新闻司新闻发言人”。
中国的发言人实践中,没有副发言人一职。如,外交部发言人虽然由新闻司司长和两个副司长兼任,但都称外交部发言人,没有正副之分。他们虽然在行政级别上有区别,在工作上分工不同,有时,出镜率多少有区别,但作为发言人对外表态的权威性是没有区别的。其它部委也一样。
在有些国家,发言人有正副之分,如美国、法国、比利时等国都设有副发言人。
外交部发言人之谜外交部发言人为何什么问题都难不倒?
“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为什么不论记者提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提出问题,外交部发言人都能对答如流,侃侃而谈”?、“外交部发言人到底有什么诀窍”?、“外交部发言人有没有被问倒的时候”?许多人常常会提出这些问题。外交部发言人给公众留下许多困惑。包括一些参加发布会的记者也常感到不解:世界上每天发生这么多事情,记者的问题内政外交涉及面又那么广,发言人怎么什么都知道?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向发布处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此类疑问。
其实,发言人也是人,不是神。难不倒,这是发言人及其助手们事先精心准备的结果。
为了准备发布会,发言人每天都要大量阅读文电,报刊、收听收看各国电台电视。可能吃饭、睡觉甚至上下班的路上都在琢磨记者的提问。有一发言人说,在刚当发言人的半年,睡不好觉是常事。
另外,现在有一句话比较贴切。叫“台上一个人,台后一大帮。”发言人有一帮得力助手,即新闻发布处十来个人在背后协助他们工作。这十来个人全天候地在跟踪形势,分析舆情动态,帮他们设想问题,并在他们领导下准备答问口径。在这十几个人后面则还有更大的后盾,就是全外交部各个部门和部领导甚至其它部委有关部门和领导。他们每天都在应要求为发布会提供背景情况,准备有关口径。其实,不但外交部发言人是这样,其它部委的发言人也是这样。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姚景源说:“我的新闻发言人工作由综合司协助,一些具体工作由新闻处帮我完成。所以,表面看起来是我一个人在那里做新闻发布工作,实际上统计局上千人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这项工作。”
外交部发言人每天上午都要与发布处的助手们开新闻发布会准备会,一起研究前一天到会议之前这段时间国际国内发生的新情况,舆论新动向,涉我评论动向等,然后从不同记者的角度设想记者会提什么问题,并研究如何回答。对新出现的情况,需要有关部门提供新的表态口径的问题,发布处会后会迅速向有关部门发问题单,限时请其协助提供口径。一般通过这次准备会,发言人对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舆论动向等情况基本上能做到心里有底。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将要提的问题也能猜个七八成。特别是时间长了,清楚了记者的组成和特点,以及其关注的问题的角度,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记者在发布会上会提什么问题会把握得更准。
有一位发言人说,刚被任命为发言人时,心里直犯嘀咕,担心记者问那么多问题,回答不了怎么办!但参加了一次口径准备会后,心里踏实多了。
外交部发言人之谜回答记者可以随心所欲吗?
许多人对发言人有一种错觉,以为发言人在发言时可以随心所欲。所以,一些读者和电视观众对发言人的表态表示不满时常常会说,如果我当发言人,我就会如何如何。有些网民在网上也经常发表类似言论。
这是对发言人制度的一种误解,混淆了发言人和个人的区别。发言人是政府或部门的喉舌或代言人,理所当然,回答问题时是就不能随自己的心愿信口开河。原则上,他发表的任何意见或所做的任何评论都应该按有关部门提供的口径或口径的精神表态,绝不能与其精神相违背。否则,他就不能被称之为政府或某部门的发言人。
但发言人回答问题虽然不能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可以在不逾距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发言人如果一字不拉地完全照本宣科,所有问题都完全按照干巴巴的口径回答,也不是一个好的发言人。发言人应该是有口径而不唯口径。口径应该只是一个架子,一个框框,内容需要发言人自己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和时机去充实、丰富或调整。一个好的发言人应该能将口径或政策化解成自己的鲜活的语言,让人愿意听下去,并乐意接受。
吴建民说,任何一个发言人,都有一定的框框,包括美国白宫发言人、国务院发言人,他不能逾越这个框框,如果逾越了这个框框,他肯定要受批评,甚至被撤职。但是在这个框框之内,他有很大的活动余地。发言人如果有很多的智慧。一句话能把人家讲得笑起来,一句话能把人家讲得跳起来,这是讲话的艺术,你完全可以发挥。你怎么样讲让百姓理解这个政策,这是通情达理,而不是干巴巴的。
怎样能把自己的特点跟政策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当好发言人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沈国放说,每个发言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我的特点是在回答记者问题时,愿意灵活一点。回答记者提问时,如果所有问题都按照口径回答,发布会就可能不很成功。发言人应把这两点结合,既有自己的特点,灵活地回答记者问题,又体现政府的政策。
吴建民说,做一个发言人,要做一个聪明的发言人,做一个有魅力的发言人。政府给我们的政策界限,大体上是清楚的。发言人完全可以在这个范围里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过去钱副总理曾对我说,你不要老重复一句话,你可以这样讲,你可以那样讲,你可以颠倒过来讲。中国的语言是丰富的。
要做好一个有自己特点和个性的发言人有两个条件:一是要不断跟踪形势,熟悉情况,二是要熟悉政策。要掌握和领会政策精神,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将政策化解成自己生动的语言。
第三章 外交部发言人之谜为什么频繁地走马换将?
经常听到有人说:“外交部发言人怎么又换人了!”,“怎么好久没见***发言人露面了?”,“***发言人干得好好的,怎么突然不干了?”,“是否说错话了?”,对于外交部发言人较为频繁的走马换将,公众总是有许多疑问。当过了一段时间,突然看到某发言人在电视上又露面了,于是感到迷惑不解。有一位发言人近两个月没上台发言,他的一个熟人竟还托人上外交部打听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否出什么问题了?
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对发言人轮换机制不了解。现在外交部设三个发言人,发言人实行轮流发言制。一般一至两个月轮换一次。一个月还是两个月轮换,不同的司长,其做法不同。沈国放、朱邦造当新闻司司长时,一般两个月一换。孔泉现在当司长,主张一个月一轮换。所以,在电视上观众就会看见发言人轮换的频率更快一些。
外交部发言人不可能是终身的。发言人是高级外交官。外交官的工作很特殊,需要轮流到国外使馆工作。外交官到国外工作一般三到四年轮换一次。相应地,发言人一般也只能干三至四年。当完三、四年发言人后,会被任命为驻外大使或总领事等职。
世界上也没有终身的发言人。在国外,总统,外长换了,发言人肯定也要随之变换。
外交部发言人之谜外交部发言人为什么老念稿?
这是一个让有些公众感到不解甚至感到生气的问题。有人说,念稿子谁不会?有人甚至还说,外交部还不如找个播音员当发言人算了,普通话说得更好。
有一个网民甚至还冷嘲热讽地建议:今后记者会一律使用录音播放方式答记者问,具体做法是------事先把答案录好音,到现场一口气放完(不管你问什么,我自有一定之规),到时候你问你的,我放我的(音)。既安全,又可减少政府财政支出,真可谓一石二鸟!
出现这些看法是由于沟通和了解不够造成的。
首先,发言人并不是完全不能念稿,有时,念稿并不是水平低的表现。在对重大问题表态时,念稿显得更郑重、更具有权威性。
其次,外交部发言人是外交部的喉舌和代言人。他代表的是外交部,所以,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如何表态需要授权。这与学者专家学者可以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同。某位发言人的夫人是个学者。有一次,中央电视台几个记者赶巧采访完他夫人后又要马上赶到外交部拍录这位发言人。这位发言人要就某一国际事件发表谈话。因为稿子较长,这位发言人背下来很困难,反复拍了几遍,记者可能有点不耐烦了,开玩笑说,刚才我们给您夫人做节目可是一遍就拍成了。这位记者哪里知道,这位发言人现在要发表的谈话内容是外交部领导层层批下来的东西,每个字都经过字斟句酌,发言人是不能轻易改动的。如果不念稿,他就要基本上一字不拉地背下来。一字不拉地背下来,谈何容易!
再次,发言人每次发布会上都要回答二十个左右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没有现存口径的,没稿可念。有些问题即使准备了口径,发言人也并没有念稿,而是将口径的精神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但这部分内容,电视台基本上没有报道,所以国内观众看不到。中央电视台采用、报道的内容都是比较重要的表态内容。但一般重要的表态都有严格的口径,经过层层审批,发言人是需要念稿子或背稿子的。
第四,既然发言人是政府代言人,不能信口开河,所以他上台发言原则上需要各有关部门提供表态口径,但口径从草拟到经过层层审核批准,需要一定时间。有时,发言人在上台前半个小时还没拿到有关口径,在这种情况下,别说背,能通读一遍就谢天谢地了。有时,甚至发言人在上台时都没有拿到有关口径。口径是发布会开始后递上台去的。如果碰到字迹潦草,勾划混乱的口径稿时,在台上能通顺地把口径念下来就已相当不易。
当然,发言人也有一个熟能生巧的问题和水平高低的问题,时间长了,随着对情况更加熟悉,有关政策掌握得更深更透,脱稿的情况就会多一些。
外交部发言人之谜为什么总是“答非所问”?
有些人觉得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回答有时不是很切题,有点答非所问,让人不知所云。并且发言人总说些我们“注意到……的表态”、“我们注意到……的报道”、“我们将继续关注……”等没有什么意义的话,好像总在说废话。
确实,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中有时有答非所问、说套话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大透明度,增加信息量。但另一方面,公众也应了解外交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与常态语言是有所不同的。外交语文往往更委婉、含蓄、模糊。所谓委婉,就是有些问题不便或不能直说,就用婉转、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不失本意的情况下让为对方领悟。因此,外交语言有时就不是直白式的一问一答,会绕点弯子,或声东击西,需要注意其字里行间、或留意其弦外之音。曾在联合国内担任过美国代表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曾说:同样的一些话,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含义,但在外交文件中却是另一种含义。这像是学习另一种语言。
为什么外交语言会与常态语言不同?这是由于外交的特殊性,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决定的。
1、外交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国家之间主权平等,应该相互尊重。在语言上也要更讲究,往往注重温文尔雅,讲究点到为止,不会让对方过于难堪。
2、外交斗争中,风云变幻,各种情况和可能性都可能会存在。一般都会避免把话说绝,说满,留有一定余地,以免被动。弱小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由于其实力和地位决定,要在国际上立足和发挥影响,往往会更讲究策略,语言会更含蓄婉转。
3、双边外交活动或多边谈判的协议或协定往往是双方或多方商定或谈判妥协的结果,往往用彼此都能接受的语言文字表述,有时难免会含糊其辞。
如何理解外交语言?下面有几个例子。
1、记者问:中*两国首脑这次会晤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媒体认为,中*两国首脑这次会晤取得了很大进展,将极大地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并可能将两国关系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你对此有何评论?
发言人答:两国首脑这次进行了坦率的交谈,双方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会谈是建设性的,有益的。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一回答太模糊,有点答非所问。其实,情况并非如此。说会谈在“坦率”的气氛中进行或者双方进行了“坦率”的对话,是说双方进行了开诚布公的交谈,各自增加了对对方立场的了解,但分歧仍然较多。说“双方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一般是指双方会谈未能取得实际成果,双方依然存在分歧,但会谈还是有意义的。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愿望等。说“会谈是建设性的”、是表明双方取得某些进展,但离解决争端还有很大距离。说会谈是“有益的”,是指双方未能取得具体成果,但双方能坐下来谈就是一件好事。
2、记者问:**国最近进行了导弹试射,你对些有何评论?你是否认为对中国构成威胁?
发言人答:我们认为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各方的利益。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发言人没有回答记者的提问,有点王顾左右而言他。实际上,发言人的表达的含意非常清楚,指向也非常明确。就是婉转地表明不赞成**国这么做,认为**国此举可能会破坏本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并且此举对这个国家本身也是不利的。
3、记者问:你对**国内发生的**事件有何评论?
发言人答:我们注意到国际上对该事件的报道。这一事件仍在发展。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发言人说的是一句废话,说了等于没说。实际上,这就是中国政府字斟句酌的态度。传达出来的意思就是:这一问题太复杂、敏感,中方不便多加评论。
有时,一个事件,由于涉及到几个国家、牵涉到几个国家间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作为第三国,确实很难发表评论。多说一句就有可能得罪一方或涉嫌干涉他国内政。在这种情况下,表态只能含糊其辞,或打打“太极拳”。
外交上还有许多其它特有的表述。
如用“对某某事情表示赞赏”来表示“支持”,称“某某行动无助于什么”是表示“反对”,说“我们敦促有关各方执行联合国的决议”其实是在不指名道姓地对某个国家或某一武装派别进行批评,称对某事“表示严重关切”,意味着将对此采取措施、说对某事“不能无动于衷”或“不能置之不理”,暗示会进行干预,如表示“将不得不重新考虑本国的立场”,即对对方发出了警告,暗示将对对方采取果断行动等。
在多边外交场合,特别是在国际会议上一般表示“拒绝”、“否定”等意见时,一般也不直来直去,而是先肯定或赞扬一番,然后再委婉表达否定意见。不仔细听下去,还以为他是在表示赞成意见。所以,应该留意其“但是”后面的文章。请看中国代表团就某决议草案的发言:中国代表团支持**号决议案的主旨和目标。在核裁军问题上,中国的立场与该案的内容有不少共同点。包括:我们都主张全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都主张早日谈判缔结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区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的国际法律文书……但在某些方面该决议案有些缺陷,因此,我们虽然赞同此提案的主旨和目标,但不得不对之投了弃权票。
外交部发言人之谜为什么经常回答非外交问题?
外交部发言人并不是国务院发言人,为什么经常回答台湾问题、香港问题、经贸问题甚至国内的一些问题?许多人对此感到不解,也有一些人对外交部有意见,特别是对外交部发言人回答台湾问题有看法。
确实,外交部发言人回答的问题中有一部分是非外交问题。特别是在敏感问题期间,非外交问题的比例更高,竟达70-80%,有些新闻发布会甚至就好像是某些国内问题的专场发布会。如日的新闻发布会,记者共问了21个问题,其中11个是非外交问题。这给发布会的准备工作和发言人在台上表态带来了很大困难。一发言人表示,发言人表态失误,基本上都是在这部分问题上。现在各部委发言人制度逐渐完善,记者所问非外交问题少多了,但还是占一定比例。如日的新闻发布会,记者共问了十几个问题,其中仍有四个问题是非外交问题。现在,对非外交方面的问题,发言人基本上不回答,而是让记者向有关部门提问。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由于长期以来,基本上只有外交部一家对外说话,对非外交问题,记者没有地方询问,只有求助于外交部新闻发布会。有些记者提问时就申明,他知道,他提的这个问题不是外交部发言人应该回答的问题,但由于有关部门找不到人,或某部门取消了发布会,想听听外交部对此问题的看法。有些记者提问时说,他的问题虽然非外交问题,但希望外交部发言人帮忙了解中国政府的有关立场。出于对国家和记者负责的责任感,外交部一直在向有关部委索要有关口径,尽量回答记者这方面的问题。
可能是由于习惯,也可能是因为外交部是外国记者的归口管理部门,许多部门常常也愿意通过外交部发布会这一窗口就有关问题对外表明立场。
随着各部委发言人制度的完善和地方发言人制度的普及,外交部发言人回答非外交问题的情况将会逐步减少。
有些问题虽然不属外交问题,但由于问题性质严重,已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上,影响到国家形象和利益,外交部也会向有关部门索要口径后积极作出反应,例如“非典”问题。
章启月一次在授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说:“非典”问题不属于外交部发言人答复的范围,但在当时外交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各国记者提出的20个问题中有15个是涉及“非典”的,非典已经影响了我国的声誉,进而会影响到国际对华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主动、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引导舆论,树立政府的形象。
外交部发言人之谜外交部发言人需要补“钙”吗?
有些人对外交部发言人不满,认为发言人在有些问题上表态太软,没有骨气。有一位观众说,某发言人看起来挺有阳刚之气的,但在某某问题上的表态怎么这么没有男子汉气味?有的人建议外交部发言人补补“钙”。还有人打电话来到外交部新闻司批评发言人,甚至有人指责发言人卖国。
正如前述,发言人的表态并不是个人的行为,其表态内容代表的是政府的政策和立场。对发言人的种种误解实际上涉及到对中国外交政策如何理解的问题,对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如何理解的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这已成为中国人的共识。我们国家现在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要把经济搞上去,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综合国力上去了,什么都好说。而外交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为国内经济建设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保证国内集中精力搞建设。这是一切外交工作的前提。
外交部长李肇星在与网民交谈时说,“我们的外交官都有很强的爱国情感,但有情感不同于感情用事”。外交需要斗智斗勇,不能感情用事。外交不能斗气,不能图一时之痛快,争一日之短长。一切都要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要从国力出发,要从是否有利于经济建设这一目标出发,从有利于保持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出发。否则就会失去目前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的发展机遇期。说狠话、讲气话很容易,冲动、盲干也很简单,但匹夫之勇解决不了问题。唐家璇同志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有关中国外交软和硬问题时也说,作为外交人员,既要有坚定的原则性,同时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需要适应的灵活性,应该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当然最重要的就量要全面维护好用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国际问题上,虽然中国的国力在持续上升,说话的份量在加重,但仍然应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做事要量力而行,不能头脑发热。有些人中国看到国力在一天天增长,中国国际影响在扩大,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产生了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并开始以大国的心态来看待国际事务。其实,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奉行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政策。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并不是为了当头,更何况现在并没强大到那般地步。中国经济虽然发展速度很快,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但从人均上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还是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中国。还有3000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中国的国防力量、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我们不能当头,也没有资格当头。充好汉,打头阵,会引火烧身,引起不必要的对抗,从而破坏我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我们应该意识到越是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越要低调,不能给“中国威胁论”提供靶子。
我们国家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即台湾问题。为了顺利解决台湾问题,我们需要世界各国的支持,有时,为了这一大局,不得不在一些问题上有所让步。但这绝不是软弱。
对发言人和我外交政策的误解和不满,与长期忽视国内宣传和解释工作也有很大关系。中国虽然奉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政策,但在涉及中国民族利益问题上,在国际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中国政府并没有放弃斗争,而是同西方国家进行了大量有利、有理、有节的外交战,并取得了不少重大胜利。但长期以来,外交部门一直埋头搞外交,忽视了与公众的沟通和宣传,致使外界不知道外交部在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各种想法和误解是可以理解的。一资深外交官说:“中国外交深受神秘之害,公众不知道外交在干什么,说我们是‘软骨头’。但是如果把神秘面纱揭开,告诉公众外交是怎么回事,就能争取公众的理解。”
第四章 关于其它当一个发言人需要什么素质?
新闻发言人到底需要哪些素质,现在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领导有一些要求,学者有学者的看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赵启正主任认为,作好发言人“应该在政治上思想成熟、立场正确、敢于负责;知识上内知国情、外知世界;表达上逻辑通顺、有理有节;特别要善待记者。
沈国放认为,作为外交部发言人,觉得最主要的是对祖国要忠诚,要了解和熟悉中国的国情,要掌握外交政策,还要坚持原则并有灵活善辩的能力。有一点幽默感会更好。当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应要快,这个反应应该是向正确的方向反应。最好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要掌握一点,用英文说就是“toknowsomethingabouteverything”。
有些学者认为,胜任发言人这一角色,要有渊博的学识、出口成章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维,还要善于掌握“新闻眼”。最重要的,发言人要有驾驭现场的本领,除了客观地传达信息之外,有责任营造一个宽松的现场气氛,会“随机应变”。
有的学者认为,政府发言人应具备的首要素质,就是应该掌握新闻传播与新闻发布知识,以及面对媒体的语言艺术、心理技巧和新闻发布策划等相关知识,以确保发言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还有人认为,发言人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出口成章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维外,在言行举止、风度仪表、气质形象等方面也应有很高的要求。
发言人究竟必须具备哪些素质?虽然要求有不同,看法也不一样,不过有几点是共同的。
首先是政治素养要高。要有坚定的、正确的政治立场。发言人的政治倾向性是明确的,中国的发言人当然是要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维护中国的国家形象。一个政府发言人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替政府说话,而不是相反,也不能夹杂个人的情绪和看法。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发言人。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媒体批评美军发言人布鲁克斯对战争之初美军遇到的失利和损失,对伊拉克平民的伤亡人数绝口不提。因此有记者抱怨说,每天等在这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新闻中心里没有丝毫价值。但想一想如果布鲁克斯替伊拉克人说话,那他还是美军发言人吗?在站稳政治立场这一点上,作为发言人应是绝不含糊的。
大家对伊拉克战争期间伊拉克新闻部长“铁嘴”萨哈夫的表现一定记忆犹新。正是由于其坚定的政治立场,赢得了世界许多人的欣赏和尊敬。据说连美国总统布什都成为了他的崇拜者,并说想见见这个人。巴格达的美军军方主要发言人盖尔谢尔兹上校称,他也是萨哈夫的崇拜者之一,认为萨哈夫是个“英雄”,非常想见见这个家伙。
二是业务素质要高。必须熟悉本部门的情况,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能准确向外介绍国家或部门。可以让公众通过自己了解政府的政策。没有一定政策水平或业务素质,做不了发言人。一问三不知,是不行的。
三、思维敏捷,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其中包括心理素质好,有一定的口才,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各种敏感甚至棘手的问题前发言人都应能从容不迫、应对自如。心理素质不好的人,站到发布台前腿就发抖,碰到难以回答的问题心里就打鼓。这样是做不好发言人的。据说,在国外所有的官员都要进行新闻培训,其中有一个15秒原则,即记者在采访你时,不管记者问什么问题,你必须在15秒以内迅速回答。如果不能,就是不合格的。
四,一定的公关、组织能力和亲和力。善于与记者和公众沟通,与记者和公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 关于其它发言人不是人吗?
“新闻发言人不是人,而是一种机制”。这句话,现在广为流传。其实,这句话不完全对。说它是对的,是说发言人确实代表的是一个机制,发言人就是一个代言人。他是对外发布消息、表明政府立场、解答政策疑问的一个渠道。他所说的话不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发言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有一个例子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一概念。外交部一发言人有一次在外地出差。晚餐时,他和主人同时从电视上得知他又就某问题发表谈话了。主人们都感到很困惑。不知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也不难理解。发言人虽然不在北京,但发言人机制在。机制仍可利用他的名字表态。当然,工作人员最好在用他的名字表态之前通报他一下,以免让他本人都不知情。
说它不对,是因为它说得不完整。发言人不光是一种机制,他同时又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如果仅强调发言人不是“人”,容易理解为发言人仅是一个被动念稿的机器,忘记了发言人还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面。其实,每个发言人都有不同的风格,水平有高低不同,魅力也有不同。有的发言人习惯照本宣科。有的发言人愿意在政策允许的框框之内,尽量自己发挥。外交部长李肇星在任外交部发言人时说:外交部发言人,既是人,也不是人。这一说法很完整。发言人代表一种机制的同时又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人。如果只说它是一个机制,否认他是具体的人,那就否定了发言人有个性和个人魅力,也就否定了发言人的个人素质修养和水平有不同。
第四章 关于其它外交部发布会为何又恢复翻译?
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从96年9月1日不再提供翻译。停止提供翻译后,国内反应良好,许多人写文章赞扬这一做法,认为此举对提高中文地位、弘扬中华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外国记者、驻华使团总的来说对我这一决定表示尊重和理解。会中文的外国记者开始用中文提问。但不少记者由于语言不过关,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对我这一做法非常不满。于是出现了下面一幕:
一英国记者利用提问的机会,发泄了心中的不满。他说:“外交部决定取消新闻发布会的英文翻译,当然中国方面有权做出这样的决定,但是在中国宣称正在对外开放的时候,这样做是不是有悖于开放的精神呢?这么做是不是某种形式的倒退呢?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上看,保留英文翻译来说,不是能使发言人更好地、更加自如地回答问题吗?若非如此,你们在国际场合被记者用英文提问,不就像掉进“狮子窝”一样吗?从文学方面讲,汉语像中国文化一样在世界上受到了广泛的尊重,它是孔子、李白和杜甫的语言。那么,一周两次地将他们的语言翻译成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语言就一定是一件糟糕的事吗?为了所有参加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人着想,做出这一决定的决策者们还有可能改变决定吗?”
当时,外交部发言人的回答也非常绝。他对这位记者说,你刚才几乎作了一篇讲演。我们已经做出了这一决定。这一决定是与中国的开放政策完全相符的。因为中国的开放的目的之一就是不仅要让中国更加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其它国家更加了解中国。我们这样做正是为了把中文推向世界。各位记者都生活在北京,一定发现中国人民对学习国外好的东西有很大热情。但是我要问,是不是世界其它国家的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人,对于学习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也有着同样的热情?比方说,对于西方文明已经有所了解的人是不是也应该学习一下东方文明,是不是也应该了解一下20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老子和庄子呢?是不是也应该学习一下中国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和杜甫呢?
取消翻译一段时间后,外交部发现这一做法效果不是很好,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许多记者不能准确理解和翻译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外国记者中会中文的不少,但真正过关的不多。有时由于关键的几个字听不懂,而误解了中方立场。由于记者和中文秘书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外电对发言人表态的报道措辞不一,有时甚至出现错译的情况。例如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丹麦搞反华提案损害了双边关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一外国通讯社电却译成中国要搬起石头砸丹麦人的脑袋。外交部发言人对美进行“次临界试验”进行了评论。由于记者大多听不懂“次临界”的意思,有的记者将外交部发言人表态报道成中国谴责美方进行地下核试验。有时由于需在译文上花时间斟酌,影响了报道的时效性。
二、由于语言障碍,外国记者及驻华使馆新闻官的出席人数有所减少,中文秘书的人数明显增加,出现了香港和台湾记者提问多,问题集中于港澳台问题,国际问题少人问的局面。
三、取消翻译后,发布会效果明显不如过去,外国主要新闻机构对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报道量下降。
考虑到外交部新大楼新闻发布厅设有同声传译设备,为准确及时地宣传中国外交政策,最后外交部决定在新发布厅为那些中文水平尚不能适应发言人新闻发布会的外国记者提供同声传译。
第四章 关于其它外国记者如何看?
外国记者如何看外交部发言人和中国新闻发布制度?
总体上看,外国驻京记者对外交部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比较满意,对目前中国的新闻发布制度基本持肯定态度,认为中国的发言人制度有不少变化和进步,不过还有许多改进的余地。(注1)
法新社记者康文涛说最喜欢外交部的发言人,他说,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方面做得较好,他们似乎掌握了一个解释中国立场与政策的指导原则,并享受了由此带来的一些发言自由。在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有时可以看出发言人对一些问题没有准备,但仍然可以讲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
《远东经济评论》记者孔安说:“外交部网上公布了新闻发言人的个人信息,并把手机号码给了外国记者,这跟90年代完全不一样了。外交部发言人现在每年都给国外记者安排很多外出的采访活动。他接触过的西藏、云南、大连等地的新闻官都给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虽然中国在普及发言人制度,越来越多的发言人在出现,但外国记者认为中国发言人自由回答问题的范围却很有限。法新社康文涛就持这一观点。他说,他能理解让一个低级别的官员解释许多敏感问题是很困难的,他认为中国的发言人应当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尽管理解新闻发言人的苦衷,中国新闻官的一些“习惯”还是让外国记者们感到很无奈,对采访要求反应“慢”是他们普遍遇到的问题。
康文涛说:“除了发布会之外,中国的发言人几乎不愿意口头回答任何问题。”,他们总是让记者写一个采访提纲传真过去,他们回答任何问题都需要时间,新闻发言人不应该是这样的。
《华盛顿邮报》记者潘公凯说:现在的状况比我刚来中国的时候好多了,政府纷纷开始设立新闻发言人本身就是一个进步。但中国新闻发言人的表现还远未达到他们的期望。
《远东经济评论》记者孔安说中国的发言人往往“宁肯不说,不肯说错”,通常只回答他们非常确定的问题,有时,他们也给你一个答案,但并不是针对你的问题。而只是一个标准答案。这样就无形中影响了很多本来可以透露的信息。
孔安说,他很欣赏中国领导人不回避问题的做法。他说,不少国外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开新闻发布会的官员权力越大,越敢于说实话、说的实情越多,“像朱镕基、王岐山讲得很痛快,记者都很高兴。”
新加坡海峡时报的记者蔡振峰认为中国不同部门的新闻发言人水准差别很大,国家级的发言人可能和媒体接触的比较多,比较知道如何应付,而省部级以下的新闻官态度就不一样了,他们好像没有经过训练,也打听不出什么消息。
他说,2004年1月,中国有个省份大规模屠杀果子狸,他很想去采访,但联系了几回,对方各个部门互相推诿,后来就不了了之。他说,我也不要求对方一定答应我的要求,但至少要有一个人出来给我一个答案。蔡振峰说,在已经设立新闻发言人的政府部门在这方面要好的多。
注1:请见新华网北京5月22日电:“变化正在发生: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新闻发言人”
孔泉主持的一次发布会孔泉主持的一次发布会(1)
孔泉主持的一次受到网友广泛好评的发布会
日,发言人孔泉主持新闻发布会。由于此次发布会前,发生了朝鲜人闯外国驻华使馆各所谓外国记者因拍摄闯馆被打的问题,所以发布会上记者的问题特别集中,记者轮番就闯馆和朝鲜难民等问题向发言人发问,其中不乏刁钻和尖锐的问题,孔泉始终沉着、冷静,不温不火,从容以对。回答中绵里藏针,充满幽默和诙谐,赢得了不少好评。网民们纷纷称赞发言人的回答得体,诚恳。有的网民称赞孔泉的回答有理、有节,硬软适度,恰到好处!现将日答问全文照录如下。
孔泉首先说,今天是暑期结束后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很高兴与各位见面,相信诸位都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外交部的外国记者新闻中心在休会期间为外国驻华记者们举办和安排了很多采访活动,但愿没有使大家过于疲劳。在这一个半月假期内,先后有20位新的外国记者朋友来华任职。我注意到今天已有几位新朋友前来参加我们的发布会,我向你们表示欢迎。
我今天要发布的消息是,外交部长唐家璇将于9月9日率中国代表团赴纽约出席第57届联合国大会。
下面我愿意回答各位的问题。
问:昨天孟加拉外长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了会谈,双方主要讨论了哪些问题?中国与孟加拉将对本地区和平与发展发挥什么作用?
答:孟加拉外长穆尔希德汗目前正在中国访问,唐家璇外长同他进行了会谈。会谈内容广泛、富有成效。两国外长就两国关系的全面情况,包括政治交往、经贸合作等一系列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对推动今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探讨。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也于昨天会见了穆尔希德汗。胡副主席高度评价了中孟关系,并表示中方将与孟方共同努力,促进中孟关系在21世纪有更大的发展。
问:中方对台湾宣布将与蒙古互设代表处有何评论?
答:我想在座各位对中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应该是清楚的。我们一直要求并希望与中国建交国能恪守他们在同中国建交时的承诺,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对他们同台湾进行民间性质的经济、文化往来我们不持异议,但坚决反对其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或进行任何具有官方性质的往来。我们坚决反对台湾当局假借名义对外发展官方关系,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总之,我们要求并希望与中国建交国恪守一个中国的政策,慎重处理有关问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问:昨天试图闯入三里屯外交办公楼的朝鲜人共有多少人?此前曾有一些朝鲜人被中国警方拘捕,这些人目前状况如何?
答:我正在进行了解。但现在还未得到有关部门的答复,我将争取尽快给你答复。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记者问:中国警方为何查抄韩国记者的家以及粗暴对待试图拍摄朝鲜人的德国记者?
答:我先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想你问的可能是关于《朝鲜日报》吕始东先生的问题。也有记者朋友打电话来询问此事。在此我想向大家详细、完整地介绍一下此事的全过程。三天前,也就是日晚上,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同朝阳分局出入境管理处及建外派出所民警到朝阳区现代城公寓一位沈姓中国籍公民家进行例行户籍检查时,我想强调一下,是到姓沈的中国公民家进行例行户籍检查,敲开门之后,发现里面住的是吕始东先生,也就是韩国《朝鲜日报》驻京记者一家。在警察询问情况时,吕先生表示他是这里的户主。但他出示的所有证件都表明他住在嘉林花园。后来他解释说是日搬入的。在当时其身份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警方暂时扣留了吕始东的护照、居留证和记者证,并希望他在第一个工作日,即9月2日,到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说明情况。
吕先生昨天到出入境管理处说明情况。出入境管理人员告诉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三章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在外国人居留证上填写的姓名、国籍、职业、身份、工作单位、住址等如有变化,应在10日内到居住地公安局办理变更登记。我想这是各国在户籍管理方面通行的做法。吕先生目前的做法显然违反了中国的有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七章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对违反这条规定的外国人,应予以警告或处5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要求限期出境。吕始东本人承认他在更改住址后没有到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登记是错误的,并已接受了处罚。他明天将去交罚款,此事已经了结。我想提醒大家,外交部新闻司会为所有的外国驻华记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以使他们能全面、客观地报道中国。但同时我们也希望记者们能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条例。这些法律、法规、条例,特别是涉及外国人出入境方面的条例已经在记者朋友抵京当日办手续时以书面形式发给了各位。关于你提到的一位德国记者朋友在拍摄特殊场面时受到了推搡和击打的事,我正在向有关部门了解情况。我想说明两点,第一,我刚才已谈到,外交部新闻司的责任之一就是为记者提供采访的便利,我们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不久前,湖南省洞庭湖发生了水灾,在座的不少朋友也前去做了采访。当时你们中的很多人没有按照程序申请批准,也没有通知外交部或当地政府。湖南方面专门抽调了人力协助大家采访,保证大家的安全。所以,我想向大家说明,外交部新闻司和中国政府的各部门一直在为记者的采访提供最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当突发事件发生了,现场的警方人员也需要维持秩序。同时他们也被要求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不要感情冲动。我会进一步了解核实你说的事,如果有新的情况,我会向大家介绍。
问:你为何称此次事件为“突发事件”?
答:之所以叫突发事件,是因为它是突然发生的。我们事先没有看到任何征兆,而外国记者们却能很早就把摄像机架在事件将要发生的地点。这说明你们的消息很灵通,对你们来说确实不是突发事件。但对于中国的公安人员来说,他们忠实地依法履行着保卫驻华使领馆、外交公寓的安全,突然有一些人以一种非常强烈的方式去冲击外交机构,当然就是突发事件。
问:如果说这是“突发事件”,你如何解释几十个警察一大早就出现在我们的办公楼旁?
答:你们知道,今年四月发生闯馆事件以来,不少驻华使馆向外交部表示,希望中方能采取进一步保卫措施,保证使领馆和住宅不受干扰。中方根据他们的请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以及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采取了一些措施。所以我认为你所说的某一天早上突然加强了警卫,是不符合事实的。
问:如果是外国驻华大使等要求中方加强警备,那你们是否可以要求警察和便衣在执行公务时透露一下他们的身份?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们是我们的友好人士而不是我们的敌人。
答:在外国驻华机构担任警卫的武警战士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以及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来维护外国驻华使领馆的安全,保证他们的工作、生活不受干扰。至于你所说的希望所有的警卫人员都以一种非常明显的标志表明身份,我想警方有执行任务时的考虑,但我会把你的希望转达给有关部门。
孔泉主持的一次发布会孔泉主持的一次发布会(2)
问:上周试图闯入外交部的朝鲜人近况如何?
答:8月26日确有一些不明身份的人来到外交部东门示威。大家知道,根据中国的法律,举行集会和游行是允许的,但必须事先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经了解,他们没有向有关单位申请。现在中国警方正在核实这些人的身份。这是我目前掌握的全部情况。
问:如果他们申请游行,他们到什么地方申请?中方是否允许外国记者拍摄他们的有关活动?
答:因为他们没有向中国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所以我也无法代替有关部门回答会不会批准。你的第二个问题可以向在座的你的同行、CNN的朋友们提出,我刚刚在电视上看到了他们拍摄的有关画面。
我刚才已经说过,每次这种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都看到外国媒体的记者提前赶到现场并在最短时间内播放出来。
问:据说颇有影响的Google搜索引擎最近被关闭,请证实并评论。
答:我不太了解你所说的情况,我建议你向有关部门了解一下。有消息说,今年上半年中国网民已增至约五千万,增长速度是世界之最。另一方面,世界各国也都认为因特网上很显然有一些有害的东西,这些信息不应该畅通无阻。探索对因特网以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进行管理,是各国达成的共识,也是中国正在做的事情。
问:中方认为造成闯馆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中国在过去几个月来的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
答:首先我想纠正一下你的说法,我们今天一直没有谈所谓的“朝鲜人”的问题。因为我今天的几次表态中都很清楚地说明,关于近几天发生的事件,我看到了外国媒体的电视画面,也看到了有关报道,我正在和有关部门进行核实,目前还没有得到他们对有关人员的核实结果。在警方得出结论前,我们现在不能断言他们是朝鲜人。第二,如果你讲的是过去发生的问题,并且经过确认确实是一些朝鲜人,我们曾多次介绍过中方在此问题上的立场。第一,他们是非法进入了中国,在中国谋生。中国人民是乐善好施的人民,尽管自己并不富裕,还是为他们提供了食品、工作和生活。他们本身是非法入境者,本来就已违反了中国的法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应再去做违反中国法律的事情,包括冲闯外国驻华使领馆。第二,中方对此类事的处理是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也是非常宽厚的。在我们找到的非法入境者中,有的人已在中朝之间来往了12次。这很说明问题。
问:中方遣返朝鲜人时,是否要求朝鲜保证这些朝鲜人回国后将受到人道主义待遇?
答:中国对此类问题的处理是非常宽大的。有的非法入境者已在中朝之间往返了12次之多。我们一直是根据国际法、国内法和人道主义精神来处理有关问题的。但同时我还想再次说明,中国人民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向这些非法入境者提供了食宿、工作。但某些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和所谓的人权组织利用各种借口,唆使他们做违法的事情,公然挑衅中国的法律、法规,冲闯外国驻华机构。他们的做法损害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安定,也干扰了驻华使领馆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我们对此是坚决反对的。
问:布什政府最近正在考虑打击伊拉克,中方对此持何立场?
答:不久前,伊拉克外长萨布里先生对中国进行了访问。钱其琛副总理和唐家璇外长先后会见和会谈。钱副总理在会见萨布里时特别强调:现在伊拉克问题又有升温趋势,中方对此十分关切和忧虑。中方一贯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政治和外交方式解决伊拉克问题,中方不赞成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的做法;同时也希望伊拉克全面严格履行安理会有关决议,进一步作出努力,继续保持与联合国的合作,避免伊拉克问题出现新的复杂局面。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将继续为推动伊拉克问题早日得到公正、合理解决作出不懈努力。
问:如果美国决定通过联合国授权攻打伊拉克,中方是否将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以阻挠美国的提议通过?
答:这个问题是你的假设,我想还是重申一下中方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我们认为目前伊拉克问题的核心就是全面有效地执行安理会的有关决议。一方面伊拉克要与联合国恢复合作,允许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重返伊拉克,同时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伊拉克在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方面的关切也应得到切实尊重,各方都应设法推动伊拉克问题在联合国框架内从政治和外交角度加以解决。
问:上周末,即8月31日和9月1日,日本外务省亚洲和太平洋局的田中局长在北京与朝鲜进行了磋商,唐家璇外长会见了田中一行,日方通报了有关情况。请问中日双方的会谈情况如何?另外,8月中俄东段唯一尚未了结的边界领土问题是黑瞎子岛问题,俄方在边界建造了一座浮桥,中方是否向俄方提出了交涉?目前状况如何?
答:关于日本外务省官员到北京和朝鲜方面就改善双边关系举行会谈,我们乐观其成。中方一直希望半岛局势不断取得缓和。最近小泉首相宣布访朝后,我们表示了欢迎和支持。无论是日本和朝鲜都是中国的重要邻国。我们希望通过小泉这次访问,日朝双方能够加强沟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善关系,推动半岛局势进一步向缓和方向发展。关于你谈到他与中国外交部官员会晤的内容,我愿意帮你了解一下。
关于第二个问题,中俄有漫长的边境线,目前绝大部分边境问题均已解决。特别是去年中俄签订了睦邻友好条约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非常迅速,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深化,两国领导人在各个领域保持密切磋商和交换意见。双方都表示要通过友好协商,尽快解决遗留问题。
问:感谢你耐心回答了今天这么多尖锐的问题。中国好像反感外国媒体的批评性意见?
答:感谢你对我的鼓励,我也注意到经过假期的休整,大家都精力充沛地提出各类问题。中方并不反对外国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自称是完美的,中国也不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艰巨的发展的任务,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经过20多年发展,经济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人均和总体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同时在经济发展上也存在地域上的差别。不知道你是否出席了今年朱总理在人大会议期间的记者招待会,在招待会上回答一位外国记者什么是他最头疼的问题时,他非常沉痛地说,他终日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问题。所以我要说的是,中国不反对有关我们的负面报道,从一些负面报道中也可以更好地发现我们的问题。但是,作为新闻司的官员,我希望大家报道中国时,能更全面,更多角度、多层次一些,比如说昨天发生了你们说的某一特殊事件,这种事件是不是这个十三亿人口的国家在过去二十四小时以内发生的最大事件呢?当然不是。比如说,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