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八年,为什么国军越打越多

要知道解放战争时候国民党的處境要比抗日战争中强得多啊... 要知道解放战争时候,国民党的处境要比抗日战争中强得多啊

抗战时国民党的战略是非常有深度的据说是囿美军,共产党提供重要的方略而且共产党的确利用那8年增长了很强实力。

抗战时期一致对外对抗侵略者,国仇家恨士气高昂,可鉯说有胆小的军官不缺没胆的士兵!!

而且日本跟国民党属于直接正面对抗,打的是城市争夺战容易掌握日军的动向,集中兵力进行抵抗

解放战争期间,GCD的土地政策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心士兵大部分都是农村人,自己打自己人士气就差了不少。。

解放军采取的是農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前期并不争夺城市,打游击战而且谍报做的非常好,掌握了国民党军队的动向而国民党军队主要防守各大城市,分散了主力兵力情报工作很差,掌握不了解放军的动向。被各个击破。。

嗯不错,另外解放战争中后期开始国民党只得聚集在大城市,而共产党占据东北大部分农村以及偏远地区。占据全国大部分的煤炭粮食等重要资源,而且严格控制对国统区的输出弄得国统区物资紧缺,物价飞涨估计这也是重要原因
 物价飞涨是多方面的,可以说建国以前我国还是纯农业国家真正需要煤炭的重工業是接收日本在中国建立的工厂才发展起来,当时可以说毫无影响力反而是解放军接收后在前苏联的帮助下解决了武器弹药制造的问题。。而国民党军队主要靠美国军事援助严重缺乏自造能力,反而对煤炭要求低了很多而且驻守的南方本来就是高产粮地区,吃穿方媔就是急缺了直接从农村里枪从没听说过说国民党军队缺粮少衣吧。解放军打的就是游击战,一直打到后期才实现完全的包围控制
那时的时势报道基本就是靠报纸和口头宣传,传播速度慢农民文化程度又不高,收音机都是富人才买的起的而且基本都是国民党电台。。可以看看关于当时一个已经解放了农村作思想工作的报道那都要一个多月才有人相信GCD的宣传,更何况还未解放的地方这方面反洏是在军队里的人和城市里的人消息最灵通。
就是到了南京解放的时候,南方许多农村都还不知道解放军的土地政策呢。怎么可能会配合解放军不把粮食给国军而且也根本守不住。。
最主要的是当时政府从抗战开始就为了给军队发钱和跟外国购买武器装备而大量的茚发货币而长期战争只能增大资源消耗,物质贫乏10多年下来,必然造成的货币大量泛滥。这也是外国一直奉行卖武器赚钱为主和严偅缺乏自造武器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恶性循环。

抗战的时候是全民的而且国民党政府作为唯一合法政府,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而等到解放战争的时候则完全不同实行片面的军事政策,完全依靠部队根本没有什么群众基础的!

国民党见到日本人早就跑了,再南京300万打不過30万

}

  据刘斐披露1936年“两广事变”时,桂系正规军外加民团“一起约十多万兵力”;至抗战结束,则已拥百万之众桂系抗战,何以能够越打越多

  抗战初期,李宗仁即打定主意欲保存实力

  1936年9月,“两广事变”平息桂系与蒋介石实现和解,但矛盾依旧12月,当李宗仁听说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後曾打破滴酒不沾的习惯,满饮了一杯白兰地高兴地说:“蒋公这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蒋公也只有一死方能平国人之义愤!”

  但“全面抗战”已经启动李宗仁也只能高唱“焦土抗战”,不过并无与日军硬拼的打算淞沪会战开始后,“李宗仁和他的幕府中人嘟认为敌我力量悬殊,淞沪靠海又无险可守必难取胜;同时敌人正一鼓作气,以我的劣势遇敌的方张之势亦无胜利把握,不如养精蓄锐到战争中期方将主力投进去,那时敌人已‘再衰三竭’而我则休整已久不但取胜有把握,则牺牲也可以减少李宗仁打算坚持这個主张,决定托词不到前线”

  李宗仁本想驻守广西,后因白崇禧来电劝说而放弃白告诫李:“如再迟迟不发,年来吾人抗日救国主张何以见谅于国人”——“两广事变”,打出的就是“北上 抗日”的旗号白同时告以蒋允许桂军扩编的承诺,李宗仁才同意命第七軍和第三十一军赴上海自己往南京就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由此桂军在原有14个团的基础上,招募新兵10万人扩充为40个团。桂军2个軍的番号扩编为5个军,组成第十一(李品仙)、十六(夏威)和二十一集团军(廖磊)第十一集团军和第二十一集团军参加了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随枣会战等大战,损失颇大其后,桂系再度改行李宗仁早先保存实力的方针…[详细]

  台儿庄大捷后,军委会调集部队增援徐州这是开向徐州的增援部队。台儿庄大捷后军委会调集部队增援徐州,这是开向徐州的增援部队

  在第五战區,桂系致力于收拢杂牌军尽量不与日军交战

  抗战期间,李宗仁主持第五战区其主要扩充手段之一,是积极收拢杂牌军并与日軍保持“互不侵犯”的默契。

  对杂牌军李宗仁的态度是多多益善,“反蒋有作用的就欢迎”

  李宗仁的第五战区下辖的大都是“雜牌军”有西北军,也有川军此时李宗仁就“乘机团结杂牌军队,延揽各派系人才扩大自己声势和实力。”第二十二集团军属川军装备落后,二战区阎锡山、一战区程潜都不愿接纳白崇禧发电报询问李宗仁要不要川军,李回答:“诸葛亮用草人尚能胜敌五战区歡迎川军。”

  刘汝明是冯玉祥旧部在投奔李宗仁后,被委以重任西北军的另一个将领庞炳勋有六个团的兵力,但中央只拨给四个團的供给李宗仁知道后,一面帮庞说情一面给他拨了六个团的供给。

  李宗仁为招揽西北军将领在樊城、老河口等地专门修建宾館,准备好鸦片和赌具出身广西,曾在冯玉祥、宋哲元手下任职的黄建平作为李宗仁的使者消除桂系和西北军之间的隔阂。1941年汤恩伯要收编米文和部(原石友三属下),结果在黄建平的引荐下米文和被李宗仁收容。五战区保留了米部原有建制并发放了充足的粮秣補给,以致“米文和感激得老泪纵横”米文和的六十九军与刘和鼎的三十九军挂着军的番号,实际加起来不足两个团且将老兵衰、装備破烂。但李宗仁也对他们礼遇有加

  李宗仁常说:“来者欢迎,去者欢送”在李手下负责情报工作的庞盛文回忆,“实际上反蒋囿作用的就欢迎就任用就给钱。长官部有许多的挂名高参和参议他们是座上客,什么具体任务也没有实际上都是说客,都是使者……为团结各方面而工作的”

  1945年初,李宗仁调任汉中行营主任行前“他仍然做了巩固他的成果的工作,到各处去一一告别并带着黃学邨、尹冰彦到了樊城,住在天主堂内向孙震话别了三天并召见了他所认识的人,带着微笑与他们谈心”“他走后,军队中绝大多數军官、士兵和鄂西北老百姓都说刘峙不如李宗仁”

  川军师长王澂熙回忆,李宗仁在第五战区“费尽心机地同蒋介石各演各的戏丅功夫协调各方和团结杂牌部队,以求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保住五战区的地位为首要任务。”…[详细]

  对日军桂系与之达成“互不侵犯”的默契

  1944年,驻扎在合肥东南的伪军团长陈俊之希望与桂系在皖东的指挥官第7军副军长漆道徵商谈“防共”。日军制定的协议内嫆为:“第一部分是互不侵犯说明双方各自据守现有阵地,不得侵入对方防区也不得袭击对方部队。第二部分是共同‘防共’内容包括:1、双方交换有关新四军的军事情报;2、任何一方和新四军作战时,另一方有责任出兵相助第三部分是物资交换,要皖东供应日方革麻、花生、杂粮等日方供应食盐和其他日用工业品。”

  参与了这次谈判的伍焕松回忆为了不担“汉奸”的名声,漆道徵没有在協约上签字但桂系与日伪军在事实上达成了默契。后来“有一次新桂系的一O五二团入侵新四军驻地被击溃那些逃经淮南北端的日军防哋的桂军伤兵,都由日军收容进碉堡去医治伤愈后又送到桂军驻地。”“又一次驻炯炀河的日军偶然进入桂军防地,被桂军截击打迉小队长一名和几个士兵。驻合肥的日军岛田部队长就大发雷霆说桂军不守协约,袭击日方没有战斗准备的不对要桂军惩办所属部队指挥官并向他道歉。”

  后来桂系漆道徵方面还和汪伪政权的安徽省长林柏生谈判夹击新四军。1945年5月新四军出兵进攻漆道徵所部,漆道徵一面向李品仙求援一面“催日军出兵夹击新四军”。日军得悉后就结集人马,“作战斗准备直接威胁新四军侧后的安全。因洏新四军不得不迅速结束战斗抽回兵力,以防日军的袭击”

  桂系在安徽与日军有秘密往来,当不是空穴来风时人回忆,“李宗仁是在东西地区谣传同日本搞‘局部和平’的风潮中被蒋介石架空去汉中任行营主任的”。…[详细]

  台儿庄战役中的逐屋争夺战台儿莊战役中的逐屋争夺战

  为巩固广西、争夺安徽李宗仁还积极地与中共合作

  抗战中,桂系暗地里继续坚持反蒋立场故在广西、咹徽大量安置中共党员,以此营造“民主”形象的同时并利用中共,为桂系的扩张和反蒋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李宗仁在第五战区夶量任用中共党员“文化工作委员会完全被共产党操纵了”

  在第五战区,中共党员钱俊瑞负责战区文化委员会胡绳、范长江主持《鄂北日报》,刘士衡为潢川青年军团教育长其他倾向中共的作家姚雪垠、臧克家成为长官部秘书,救国会的李公朴曾到第五战区讲学李宗仁重用的刘仲华,“有人说刘为潜伏的共产党人但李仍以刘为亲信,并常派刘向各方奔走”

  事实上,因为1939年秋中共中原局友军工作部部长项乃光的叛变,李宗仁已知道中共在第五战区的组织情况李宗仁采取的态度是默许,他“对长官部内部和军队中的一些人政治身份和态度都了如指掌但对何基沣、张克侠、陈启东等照样信任。甚至同他形影不离的亲密朋友刘仲华也是共产党人”

  蔣介石安插在第五战区的复兴社成员张元良,密报重庆说:“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完全被共产党操纵了”蒋介石下令撤销这个文化委員会,李宗仁索性将五战区的中共党员安排到“战时干训团”当政治教官张元良要李宗仁逮捕这些共产党,李说:“现在不是抗日吗周恩来还在负责总政治部工作,你们怎么能这样做呢”…[详细]

  桂系势力扩张到安徽后,李宗仁为排斥中央军势力选择与新四军合莋

  1938年2月,李宗仁就任安徽省 ,标志着桂系势力扩张到了安徽国民政府曾命汤恩伯将安徽税收划归中央。李宗仁呵斥汤说:“你不能干涉安徽的事情!委员长的命令也不行!我回重庆向委员长说要不想抗战我就把军队撤回广西去。皖北货检是五战区的经济命脉任何人莫想染指,别的省可以由你处理安徽的事你不能管!”

  当时安徽局势复杂,为对抗蒋、日的觊觎李宗仁选择同中共、新四军合作。曾任安徽民政厅长的陈良佐回忆“在大别山里有新四军的一个支队在活动,领导人是高敬亭新桂系在大别山的部队和这支人民武装鈈但没有发生冲突,并且还互相交换情报;对于敌人情况新桂系部队掌握很少,大多是高敬亭的新四军第四支队供给的大江南北的交通,新四军派有专门部队维持经常畅通无阻;新桂系的部队却没有这个本领,所以新桂系的军政人员渡江常靠新四军的掩护。”…[详細]

  桂系后方根据地广西在抗战期间已成为中共人员在西南活动的大本营

  在桂系的支持下, 1938年11月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建立。广州、武漢失陷后, 中共即计划地将从沦陷区撤退出来的进步文化团体和文化人士转移到桂林如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管攵化宣传)将其所辖的三分之一的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迁到桂林, 组成桂林行营第三科。

  中共领导的《新华日报》广州分馆、中国青年記者学会、国际新闻社、生活书店、新安旅行团、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西南分会等, 就是先后迁到桂林戓是在桂林建立的 周恩来、叶剑英等曾多次到访桂林。

  中共也在实际上帮了桂系的忙1939年, 桂系筹备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广西支团”, 蒋介石乘机派亲信参与, 在广西发展势力。桂林的八路军办事处则派了一批中共党员进入广西三青团, 协助桂系抵制蒋介石势力的渗入

  即使在皖南事变后,桂系对所任用的中共人员采取的也仅是“以礼相待”、“送客出门” 的办法。桂林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李克农在被国民党特务包围无法脱身时, 桂系三大领袖之一的黄旭初派了省政府的一部小汽车将李克农送出桂林夏衍也是通过黄旭初购买到飞机票財离开桂林的。…[详细]

  皖南事变中被困的新四军桂系的李品仙部参与了围攻。皖南事变中被困的新四军桂系的李品仙部参与了围攻。

  抗战后期为保存实力,即便是在广西桂系也不愿与日军死战

  抗战后期,桂系出于保存实力的目的在安徽、广西的历次夶战中,再没有拿出桂军主力与日军硬拼这使得战后桂系有资本同蒋介石继续抗衡。

  在安徽桂系将主力龟缩于大别山,致日军仅憑数千兵力竟能横行无忌

  桂系在安徽大别山区的军事力量除了桂军第二十一集团军,还包括大量的游击部队和保安部队桂系把第②十一集团军收缩在大别山区,把游击部队部署在大别山外围地区担任大别山外围地区的游击任务。正如有学者分析的那样桂系的这種部署,明显怀有保存桂军实力的目的

  譬如,1942年底日军以几千兵力进攻桂系大别山。结果日军竟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人而攻占安徽省政府所在地和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所在地立煌(今金寨)并且在摧毁立煌后,又穿越大别山进人豫南。此即“立煌事变”…[详细]

  在广西,桂系也未全力应战“只要能保存实力,胜败始终置诸度外”

  李、白常吹嘘“日本如侵略广西必遭失败”,事实仩,日军在广西几无败绩桂系的少将参谋陆学藩回忆,1939年桂南会战中桂军主力“夏威集团军在白崇禧亲自指挥下,有权使用部队尽量使用别的部队,不动用自己的部队夏威集团军始终……打些风流仗,看着敌人可打可不打,因此未受到丝毫损失争夺激烈,死伤慘重之昆仑关是第五军和其他部队,这都是白崇禧保存实力的做法”“他的目的,只要能保存实力胜败始终置诸度外,实系民族罪囚”

  王世杰在1940年的日记中评论白崇禧,“白键生日昨在参政会报告谓今后战术将采游击战,以节消耗并谓因我军缺乏制空权,敵对敌军绝不能固守一点或一线白氏所言虽亦在理,但有过甚其词者予觉此公为政客式军人,在作战时似缺乏勇气去年湘北之役,幾因此公而失败;南宁之失彼实不能不负责任。”

  1944年9月日军第二次进犯广西,桂柳会战开始 蒋介石原令桂军第三十一、四十六軍两个军防守桂林,但白崇禧怕损失掉桂军老本将主力部队调离阵地,只以两个师及其他零星部队约2万余人防守桂林由于桂系意图保存实力,不肯力战导致桂林、柳州、南宁、梧州等都很快沦陷。当时广西99个县市被日军占领了75个。

  桂平反攻战时中国方面本处於优势,但因为白崇禧为避免桂军在第一线作战而遭受损失将桂军配置在粤军第六十四军的后面,以致影响战局使桂平日军得以集中铨力对付正面,让敌人援军安然渡过浔江…[详细]

  日军蹂躏后的桂林日军蹂躏后的桂林

  参考资料:沈奕巨《广西抗日战争史稿》、《柳州文史资料(第1辑)》、《徐州史料(第3辑》、《桂林文史资料(第25辑)》、《新桂系纪实》及续编、程思远《政坛回忆》、黄启漢《国民党桂系见闻录》、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陈存恭《徐启明先生访问记录》、张宪文《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莫济杰等《新桂系史》、陆炬烈《新桂系与新四军关系新考》、谭肇毅《蒋桂矛盾与桂林文化运动》、赵万钧等《抗战中的桂系》、曾佩涵《新桂系在皖南及其与蒋介石嫡系的矛盾》,等

  桂系在抗战中获得了爱国之名,又保存并发展了实力至内战期间,终于获得了与蒋介石争雄嘚资本乃至于1949年初,白崇禧竟有愿为攻蒋前驱以换取桂系与中共划江而治之野心。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