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哲学文存:儒学是宗教还是哲学

儒学是宗教还是哲学?&|&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李泽厚  何力先生说,企业家不仅仅关心赚钱,还关心文化、道德、社会发展、国家前途、人类命运这样一些大问题。这是好事。我以前就有个吃饭哲学,我说吃饭是为了活,但活不是为了吃饭。如果说活就要赚钱,那赚钱又为了什么?为了享受?那好像太小了,你赚的钱是花不完的。那到底为了什么,这里可能便有追求人生意义、生活价值、终极关怀、关心国家民族和人类命运的问题。可以理解,企业家关心这些问题是有道理的,不是为了赚钱而赚钱,而是有更高的目标。这就与儒学相关了。
  儒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跟基督教、伊斯兰教有区别,就是它力求在地上建立&天国&。在经验合理性里面提取理性,但它又有类似宗教的信仰。不过儒学到底是什么东西?并不是很清楚。它是宗教?还是哲学?是宗教哲学,还是哲学宗教?学术界有不同意见。
  最近学术界争论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也与这个问题有关。现在儒学好像很热,但1980年代是反儒学,90年代以来是儒学热。80年代反儒学的时候,我说了儒学好的方面,被年轻朋友骂。现在儒学热的时候,我认为对&儒学热&要冷静,于是又挨批评。一个根本问题是,儒学到底是什么并不太清楚。
  &儒学四期或三期说&便涉及这个根本问题。儒学历史很长,到现在已两千多年,美国学者杜维明把它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先秦儒学,孔子和孟子;第二个时期是宋明理学,朱熹和王阳明;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的熊十力、牟宗三。我说的儒学有四期,第一期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第二期是汉儒;第三期是朱熹、王阳明;第四期就是现在。&三期说&主要强调儒学是讲道德修养,尽量提升儒家宗教性的方面。杜维明的老师牟宗三写了四大卷的《心体与性体》,把儒家的宗教性、对个人的终极关怀讲得很深刻,但可惜是一种&深刻的片面&。我提出儒学&四期说&认为,不要一讲儒学,便是道德修养。儒学远不止这一方面,除了心性&内圣&,还有&治国平天下&经济事功的&外王&。《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等。这与心性并没直接关系,而是儒家对人类、对社会的一种远大理想。&三期说&只谈孔孟,我却认为荀子也很重要。荀子也讲修身,但他讲了很多社会政治方面的观念。例如他说人不同于动物,是能制造工具。&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人之所以能走千里,因为他能驯服快马。人之所以能渡江河是因为能造舟船,非常重视工具,也就是今天的科技生产力。所以,我认为儒学不光是讲内心修养,并不只是宗教。
  &三期说&追求儒学宗教的品格,宗教的超越与历史可以没有关系。我讲儒学四期却是随历史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以为一成不变就死了。中华文明能够这么多年延续下来,也正因为此。我刚从印度回来,我也去过埃及,也看过印加文化,也看过柬埔寨的吴哥窟,那些建筑都很了不起,甚至超过中国。但因为不能随着历史发展,这些文明都先后灭亡了。而要发展就必须吸收、接受外来的东西,进行转换性的创造。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而且把阴阳五行作为自己理论的骨干,把社会、自然、政治放在一个反馈系统来考虑,发展了孔孟荀的儒学。今天如果我们还讲儒学,就也应该吸收外国的、现代的东西,主动地吸取马克思主义,借鉴包括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进行转换性的创造,使新的儒学和整个中国文化焕发出新的面貌。
  怎么样转换性创造?这就是西体中用。体是什么?体就是生活的根本、本体。本体什么意思?最根本、最实在的东西。我提出&西体中用&是针对&中体西用&,儒学四期是针对儒学三期。有人认为,&体&就是道德修养、文化、精气神什么的。我认为,亿万人民的日常的现实生活才是体,这也就是现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就是马克思讲的社会存在。为什么说&西&?因为这是从西方引进的。&西体中用&我是1985年提出来的。事实上,我们讲改革开放,不就是讲向西方学习、引进和开放吗?现在年轻人学得最多的是什么?不就是数理化、电脑、英语等西学吗?这是现代生活所必需的东西。但把它们应用到中国(中用)以后,就会产生新的形式。要和中国实际结合。这个现代化的生活本体改变了一切。这20年来思想意识改变很多,原因是什么?原因是经济发展,也就是这个生活本体变了。
  而在这个体的基础上,如何做到很好的中用,这就要结合中国实际和儒学了。中国人注意人情、亲情、乡情、报国之情等等,不只是冷冰冰的理性和法律,这些东西便是中国儒家和中国整个文化所给予的。但先要确定什么是基础?基础还是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它以契约为基础,以竞争为条件,以效率为原则。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讲人情。如果以人情为主,契约、效率为次便错了。我们提倡协商、调解,不仅在经济上,在各方面都这样,不必事事上法庭。但毕竟要在法治基础之上才能发展这些。主次要分明,我们仍然要系统地学习西方的管理体制,现在不是太多,而是不够,无论微观或宏观都如此。
  何力先生提到我讲过实用理性。实用理性讲合情合理,&理无可恕,情有可原&,倒过来就是&情有可原,理无可恕&。西方是平等的复合句,中国却经常以后面一句作结。实用理性重视不仅要合理也要合情,不是冷冰冰的理性,还要有人情味,但必需在理的基础上讲情,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既不是过去的计划经济、也不是美国资本主义的,而是中国自己的路,创造出比传统中国、外国模式更加合情合理的社会。以前讲创造就是革命性创造、批判性创造,我讲的转换性创造是一种改良性的创造,不必很急切地破坏、革命,而是逐步地学习和改良来创造出新的东西,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这正是合情合理的实用理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平稳和谐地一步一步往前走,走得越来越好。(编辑:张鹏)[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
电子邮箱: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热点理论新闻
推荐理论新闻(折翼的清空归零)
(明德至善)
(一叶菩提)
第三方登录:> 问题详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儒学的“半宗教半哲学”的特质(节选)李泽厚中国没有像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对人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儒学的“半宗教半哲学”的特质(节选)李泽厚中国没有像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对人格神,许多士大夫经常处于似信非信之间,采取的似乎仍然是孔老夫子“敬鬼神而远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态度。在民间,则表现为多元而浮浅的信仰和崇拜。其对象,可以是关公、妈祖、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等,而且大都为了求福避祸,去灾治病,有着非常现实的世俗目的。重要的是,即使在这种多元而浮浅的民间宗教中,奇迹宣传也并不突出,主要的部分仍然是在倡导儒学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如在台湾,我拜会过影响极大的证严法师,她曾赞赏病人死在有亲属在旁的家中,而不必死在医院护士等陌生人手里。这也使我颇为吃惊,因为这里表现出的,似乎仍然是以亲子为核心的强烈的儒学人际关系,而佛家本应该是看破尘缘六亲不认的。这也使我想到,尽管中国历史上有过儒佛道三教的激烈争辩,但毕竟是少数事例;相反“三教合一”倒一直是文化主流。孔子、老子、释加牟尼三大神圣和平共处,既出现在近千年前宋代文人的画卷中,也仍然保存在今日民间的寺庙中。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便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之所以能够如此,我以为与儒学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儒学不重奇迹、神秘,却并不排斥宗教信仰;在“三教合一”中,它不动声色地渗入其他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和实质成分。而儒学之所以能这样,其原因又在于它本身原来就不止是“处世格言”“普通常识”,而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它执着地追求人生意义,有对超道德、伦理的“天地境界” 的体认、追求和启悟。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儒学的这种品德和功能,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同时,它又是“半哲学”。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孔子很少抽象思辨和“纯粹”伦理。孔子讲“仁”讲“礼”,都非常具体。但这些非常实用的回答和讲述,却仍然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是对理性和理性范畴的探求、论证和发现。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人生意义的执着和追求,等等。而所有这些都并非柏拉图式的理性品格,也不是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却同样充分具有哲学的理性品格,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它是中国实用理性的哲学。正因为靠理性、哲学而不靠奇迹、信仰来指引人们,所以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不是《圣经》。也正是因为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而要求并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作用,所以孔子不是柏拉图。1.对作者提到证严法师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知中国宗教的主要内容仍是倡导儒学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B.可以说明中国宗教与儒学既有区别但也有不小的相似性。C.严证法师的观点说明儒学实质上完全具有宗教的性质。D.可知中国宗教有现实世俗目的,并非完全看破尘缘。2.对“中国从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儒学的广泛影响使得中国无法发生宗教战争。B.“三教合一”的现实使得宗教战争没有发生的土壤。C.儒学本身就有宗教特质,而它又在中国占主导地位。D.儒学的包容性不排斥宗教,与宗教冲突并不很大。3.有关儒学“半宗教半哲学”的特质,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儒学与中国宗教彼此融合,中国宗教吸纳了许多儒学的内容,因而,儒学自然也就具有了宗教的一些特质。B.儒学虽无柏拉图式的理性品格也无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但实用理性的一面却同样具有哲学特质。C.儒学“终极关怀”的品格使它能够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这点与宗教的功能相同。D.儒学没有宗教里的奇迹、魔法、人格神,但它可靠其理性在精神上指引人们,这点和宗教也相似。4.根据文中信息,对“《论语》不是《圣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的哲学、理性特质决定了它没有《圣经》里的神秘与奇迹。B.《论语》讲究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这和《圣经》教义有根本不同。C.《论语》不是宗教教义,虽然它也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D.《论语》不倡导“怪力乱神”,《圣经》却会突出人格神的宣传。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享三项特权
享三项特权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  何力先生说,企业家不仅仅关心赚钱,还关心文化、道德、社会发展、国家前途、人类命运这样一些大问题。这是好事。我以前就有个吃饭哲学,我说吃饭是为了活,但活不是为了吃饭。如果说活就要赚钱,那赚钱又为了什么?为了享受?那好像太小了,你赚的钱是花不完的。那到底为了什么,这里可能便有追求人生意义、生活价值、终极关怀、关心国家民族和人类命运的问题。可以理解,企业家关心这些问题是有道理的,不是为了赚钱而赚钱,而是有更高的目标。这就与儒学相关了。
  儒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跟基督教、伊斯兰教有区别,就是它力求在地上建立“天国”。在经验合理性里面提取理性,但它又有类似宗教的信仰。不过儒学到底是什么东西?并不是很清楚。它是宗教?还是哲学?是宗教哲学,还是哲学宗教?学术界有不同意见。
  最近学术界争论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也与这个问题有关。现在儒学好像很热,但1980年代是反儒学,90年代以来是儒学热。80年代反儒学的时候,我说了儒学好的方面,被年轻朋友骂。现在儒学热的时候,我认为对“儒学热”要冷静,于是又挨批评。一个根本问题是,儒学到底是什么并不太清楚。
  “儒学四期或三期说”便涉及这个根本问题。儒学历史很长,到现在已两千多年,美国学者杜维明把它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先秦儒学,孔子和孟子;第二个时期是宋明理学,朱熹和王阳明;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的熊十力、牟宗三。我说的儒学有四期,第一期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第二期是汉儒;第三期是朱熹、王阳明;第四期就是现在。“三期说”主要强调儒学是讲道德修养,尽量提升儒家宗教性的方面。杜维明的老师牟宗三写了四大卷的《心体与性体》,把儒家的宗教性、对个人的终极关怀讲得很深刻,但可惜是一种“深刻的片面”。我提出儒学“四期说”认为,不要一讲儒学,便是道德修养。儒学远不止这一方面,除了心性“内圣”,还有“治国平天下”经济事功的“外王”。《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等。这与心性并没直接关系,而是儒家对人类、对社会的一种远大理想。“三期说”只谈孔孟,我却认为荀子也很重要。荀子也讲修身,但他讲了很多社会政治方面的观念。例如他说人不同于动物,是能制造工具。“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人之所以能走千里,因为他能驯服快马。人之所以能渡江河是因为能造舟船,非常重视工具,也就是今天的科技生产力。所以,我认为儒学不光是讲内心修养,并不只是宗教。
  “三期说”追求儒学宗教的品格,宗教的超越与历史可以没有关系。我讲儒学四期却是随历史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以为一成不变就死了。中华文明能够这么多年延续下来,也正因为此。我刚从印度回来,我也去过埃及,也看过印加文化,也看过柬埔寨的吴哥窟,那些建筑都很了不起,甚至超过中国。但因为不能随着历史发展,这些文明都先后灭亡了。而要发展就必须吸收、接受外来的东西,进行转换性的创造。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而且把阴阳五行作为自己理论的骨干,把社会、自然、政治放在一个反馈系统来考虑,发展了孔孟荀的儒学。今天如果我们还讲儒学,就也应该吸收外国的、现代的东西,主动地吸取马克思主义,借鉴包括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进行转换性的创造,使新的儒学和整个中国文化焕发出新的面貌。
  怎么样转换性创造?这就是西体中用。体是什么?体就是生活的根本、本体。本体什么意思?最根本、最实在的东西。我提出“西体中用”是针对“中体西用”,儒学四期是针对儒学三期。有人认为,“体”就是道德修养、文化、精气神什么的。我认为,亿万人民的日常的现实生活才是体,这也就是现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就是马克思讲的社会存在。为什么说“西”?因为这是从西方引进的。“西体中用”我是1985年提出来的。事实上,我们讲改革开放,不就是讲向西方学习、引进和开放吗?现在年轻人学得最多的是什么?不就是数理化、电脑、英语等西学吗?这是现代生活所必需的东西。但把它们应用到中国(中用)以后,就会产生新的形式。要和中国实际结合。这个现代化的生活本体改变了一切。这20年来思想意识改变很多,原因是什么?原因是经济发展,也就是这个生活本体变了。
  而在这个体的基础上,如何做到很好的中用,这就要结合中国实际和儒学了。中国人注意人情、亲情、乡情、报国之情等等,不只是冷冰冰的理性和法律,这些东西便是中国儒家和中国整个文化所给予的。但先要确定什么是基础?基础还是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它以契约为基础,以竞争为条件,以效率为原则。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讲人情。如果以人情为主,契约、效率为次便错了。我们提倡协商、调解,不仅在经济上,在各方面都这样,不必事事上法庭。但毕竟要在法治基础之上才能发展这些。主次要分明,我们仍然要系统地学习西方的管理体制,现在不是太多,而是不够,无论微观或宏观都如此。
  何力先生提到我讲过实用理性。实用理性讲合情合理,“理无可恕,情有可原”,倒过来就是“情有可原,理无可恕”。西方是平等的复合句,中国却经常以后面一句作结。实用理性重视不仅要合理也要合情,不是冷冰冰的理性,还要有人情味,但必需在理的基础上讲情,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既不是过去的计划经济、也不是美国资本主义的,而是中国自己的路,创造出比传统中国、外国模式更加合情合理的社会。以前讲创造就是革命性创造、批判性创造,我讲的转换性创造是一种改良性的创造,不必很急切地破坏、革命,而是逐步地学习和改良来创造出新的东西,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这正是合情合理的实用理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平稳和谐地一步一步往前走,走得越来越好。
(编辑:张鹏)
馆藏&135565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馆藏&24557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泽厚博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