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日本日本进攻中国时,担任日方的总大将是谁

明朝万历年间,和朝鲜李舜臣联手,大破日本海军的中国最高级的将领叫什么名字,谁知道啊?是邓子龙嘛?
还有唐朝时,和新罗联手,打败日本海军的中国唐朝高级的海军将领叫什么名字,谁知道啊?
或是中国历史上,海上的战斗英雄或是名人还有谁?
世昌(中日甲午战争中牺牲的将领邓世昌)号远
明朝万历年间,和朝鲜李舜臣联手,大破日本海军的中国最高级的将领叫什么名字,谁知道啊?是邓子龙嘛?
还有唐朝时,和新罗联手,打败日本海军的中国唐朝高级的海军将领叫什么名字,谁知道啊?
或是中国历史上,海上的战斗英雄或是名人还有谁?
世昌(中日甲午战争中牺牲的将领邓世昌)号远洋综合补给舰、郑和(明代带舰队南巡的中华英雄)号远洋航海训练舰、成功(明末收复台湾的中华民族英雄郑成功)号大型两栖登陆舰、施琅(收复台湾的清朝海军将领)号航空训练舰(其实是瓦良格号航空母舰)...以后咱们说不定有正式的航空母舰时,就可以用上海上战斗的英雄了!
明朝万历年间,露梁海战明朝方面以陈璘级别最高,邓子龙次之。邓子龙与李舜臣均在此役殉国。
白江口海战,参战的唐朝海军将领为刘仁轨与部将杜爽,及百济降将扶余隆,
唐军主帅为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
开始,日本支援百济的水军先头船只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军,双方进行交战,日军不利而退。次日,日军将领和百济国王会商,认为日军有战船400余艘,唐军仅百余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盲目的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双方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军“左右夹船绕战”,打乱了日军阵形,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一时间“海水尽赤”,数万日军或溺死、或被唐军捕获。在白江口失败的打击下...
烟台路的一部分+解放路现在改名叫世昌大道
我认为有些国际原因,美国一直是在韩国驻军的,而且海军居多。所以我认为韩国未对海军有较大发展。后来韩国国防自主化,所以近些年造的战舰较多。新建的战舰是好但还没形成...
要 但是很容易办
明援朝抗日之战是明朝万历时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起于1592年(朝鲜宣祖二十 五年,明万历二十年,日本文禄元年)至1598年结束。1592年是朝鲜壬辰年,...
答: 2015男生当兵最小要多少岁
答: 三战 60%是由核冲突爆发的,40%则是资源掠夺,土地纠纷,或其他原因
答: 以下回答不针对任何组织.如有雷同,哀其国家.
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实行西式民主是否认民主,其实并不是这样.这句话没问题.国情不同.民主的方式也不一样.成功的如韩日匈...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明朝大将李如松,悍将悲情
我的图书馆
明朝大将李如松,悍将悲情
1. 生子当如李如松  东北小城铁岭,因为一个小品演员的走红而名闻全国。不过,在明代“铁岭卫”设立之初,这个戍守辽东边塞的军镇没有“二人转”,有的只是号角连营,金戈铁马。从这里,走出来一个名震三国的大将:李如松。& & & &李如松的父亲更加厉害,赫赫有名的辽东总兵、宁远伯李成梁。李成梁是朝鲜后裔,高祖李英自朝鲜内附(朝鲜史料称因为杀了人,夫妻同逃到铁岭卫),授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李成梁有大将才,隆庆、万历两朝,他镇守辽东三十年,抗击蒙古,剿灭土蛮,离间女真,把边境的异族首领玩弄于股掌之间,三十年来大捷十次,朝廷倚为东北长城。明史称誉为“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努尔哈赤早年在李成梁手下效力,后来起兵反明,在一字一泪告天的“七大恨”中,几乎全是冲着李成梁说的。  李成梁还有一项比战功更值得自豪的成绩。他的九个儿子,如松、如柏、如桢、如樟、如梅做到总兵官,如梓、如梧、如桂、如楠做到参将,时人誉为“李家九虎将”。同为万历朝名将,戚继光的门户凋零与之无法相比。&  &不过援朝战争中,“师出必捷”的李成梁只有干看的份。身为东北王,李成梁贵极而骄,他生活奢侈无度,侵吞边饷,虚报战功,杀良冒级,屡被言官弹劾。一年前(万历十九年),他因御史弹劾被罢官在家休养(万历二十九年以七十六岁高龄复职,继续镇守辽东八年之久)。  李如松是李成梁的长子,性格沉毅,屡建战功,明史称“成梁诸子,如松最果敢,有父风”。  朝鲜求援的时候,李如松提督辽东、宣大等各路军马,正在西北平定原宁夏副总兵玄拜(鞑靼人)的叛乱,这是“万历三大征”(指万历年间的三大平叛战役,为西征宁夏哱拜,东征侵朝倭寇,南征四川播州杨应龙)中的第一征。  & 李如松兵临城下,小西行长居然懵懵懂懂的不知是敌,《明史》记载得很有趣:“行长犹以为封使也,踔风月楼以待,群倭花衣夹道迎。”此时是阴历正月,古代日本承继中国有过春节的习俗,小西行长等人穿着过年的花衣,夹道相迎使者。可惜李如松手下诸将披盔带甲准备厮杀的动静,还是暴露了形状,行长这才醒悟过来,花衣脱掉换铁衣,登上城墙据守。  第二天清晨,大战开始了。2. 平壤大捷!  平壤是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城墙坚厚高大,北面又有牡丹峰和万寿台为自然屏障,易守难攻。几千年来,中国的大军事家孙子一直用他睿智的兵法警戒后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不过,对于攻城老手李如松来说,早已成竹在胸。  李如松令戚家军老将、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部和三千名朝鲜僧兵共同攻城北牡丹峰,自己亲提大军直抵城下,主攻西城。明军的王牌——大将军炮、佛郎机炮、虎蹲炮,全力轰击日军阵地。李如松还暗藏了三个杀招,其一是命令祖承训部伪装成朝鲜军,潜伏在南面,故意示敌以弱。其二是命令诸军留下东面不攻,给敌人留一个逃跑的缺口,扰乱敌人军心。  日军居高临下死守,枪矢如雨,明军稍稍退却。督战的李如松当阵斩掉先退的士兵,“募集死士,援钩梯直上”。这时,一心雪耻的祖承训机会到了,日军一向轻视朝鲜军,所以守南面的人数很少,主要是一些投降的伪军,祖承训攻到临近城门,一声令下,突然脱掉朝鲜服饰露出明军的鲜亮衣甲。敌军大惊,阵脚大乱,急忙分兵来救,围攻西城的副总兵杨元和李如柏部乘机分别攻破大小西门。顷刻间,平壤的几处城门全部失守。明军主力一拥入城,行长率余部退到风月楼死守。街巷战中,日军的鸟铳打得又准又远,为了避免更多的伤亡,李如松命令暂时停火。  初次入朝作战的明军,斗志非常高。在“火器并发,烟焰蔽空”的激烈战斗中,吴惟忠胸口中弹,犹奋呼督战。李如松坐骑被击毙,李如柏头盔中弹,都毫无惧意。将领如此,士兵也是个个奋勇当先,骄横已久的日军终于见识了大明军队的战斗力。  入夜后,支持不住的行长率领余部,强突东南面,渡过冰冻的大同江逃窜。没想到中了李如松的第三个杀招:游击李宁和参将查大受率精兵三千早已在道旁埋伏已久,一阵冲杀,复斩首数百。前面故意留东城缺口,后面打埋伏,李如松熟知“围师必阙”的兵法,不愧名将。  小西行长的残兵在冰天雪地里仓皇逃了几天,才退到日军的地盘。这一仗完全打垮了小西行长精锐的第一军,据《日本战史》统计,平壤之役第一军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仅余六千六百人,减员近三分之二。而明军只阵亡七百九十六人。  李如松攻平壤,有正有奇,有谋有勇,凭此一战挽救了朝鲜的危局。3. 朝鲜的弓箭,日本的鸟铳,明朝的大炮  我们可以把四百多年前的这场三国大战,看做一个东亚武器博览会。朝鲜、日本、明朝各有所长。  先从最弱的一环来。朝鲜最强的是弓箭。  朝鲜的角弓和片箭不同于中国和日本,角弓弹性好,射程远,片箭箭身短小,轻巧,飞得远。后来朝鲜半岛的西方传教士也称赞说“朝鲜人力大无比、擅长使用弓和箭,他们的弓箭像土耳其箭那样非常小巧”。  到了朝鲜李朝,军事技术匮乏,很少的火器也是从明朝传来的老式铳炮,士兵更乐于练习弓箭。连两班贵族,都把射箭作为修德、娱乐的手段。其实,朝鲜也有新式武器鸟铳,早在日本侵朝三年前,对马岛主宗义智曾向朝鲜献过两只孔雀与两把鸟铳,结果国王李昖把孔雀放生了,把鸟铳闲置到军器库里。  & 战场上,朝鲜人才悲哀地发现,自己被时代抛弃了。日军普遍装备鸟铳,比弓箭射的更准更远更有杀伤力,明军大量闻所未闻的火炮更不用提。柳成龙曾悲叹道:“吾国军事只用弓箭,未能练就其他技术。”  日本最强的是火绳枪(中国人称鸟铳,日本人称铁炮)。  日本仿自葡萄牙的火绳枪质量相当优秀,柳成龙在《惩毖录》里描述道,朝鲜军的弓矢发射后数十步就坠地,而日军火绳枪却能隔远杀伤,近距离则能贯穿击伤三四人。在日军第一次攻克平壤时,火绳枪在城下发射,竟能越过城墙射进城内,射入城楼柱子达数寸。  侵朝日军的骑兵数量很少,基本是步兵(足轻),而每军的“铁炮足轻”就是装备了火绳枪的主力,约占全军的三分之一,而且由织田信长开创的三段射击已经普及,日军轮流射击能保证密集的火力。明军大炮厉害,骑兵厉害,所以日军大量利用工事,野外作战就掘地三尺挖战壕,城市里巷战则利用房屋墙壁,凿洞、隔门板射击。优质的火绳枪加上久经锤炼的战术,造就了日军很强的战斗力。  明军最强的是大炮。  说起明朝中期的火器,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让饱受外国“船坚炮利”之苦的后世人吃惊:我们原来这么强大过!早在永乐年间,二万五千人组成的京师神机营,就全部装备火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火器部队。到了万历年间,军队装备的火器品种更是繁多:大将军炮、神炮、虎蹲炮、灭虏炮、百子铳、佛郎机、鸟铳、三眼铳、快枪、火箭、千里铳等等。  & &火力最猛、威力最大的无疑是炮。朝鲜战场上,对日军威胁最大的是大将军炮、虎蹲炮和各类佛郎机。大将军炮是重型炮,最重达千斤以上,威力巨大,能洞穿墙壁,是攻城第一利器。从葡萄牙传来的佛郎机是后装的中型炮,发射时内装火药,发射钢珠钢弹,有效射程能达五百米。虎蹲炮是轻型炮,便于机动作战,很像迫击炮,每次发射几十到上百粒弹丸,杀伤力大。更难能可贵的是,明军的火炮多装在战车上,两匹马拉一辆,不但能攻城,还可以打野战。  明军攻平壤时,十里之外的风山城大友义统部曾率领数千人马前来增援小西行长,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吓得不战而退。4. “金甲倭”的殊死一搏&& & & &身为一军主帅,李如松轻骑出击,看起来很是冒险而不慎重。但,李如松的作战风格一向如此:攻城步步为营,野战轻骑奔袭。  和他父亲李成梁一样,李如松非常酷爱轻骑偏师,千里奔袭敌人巢穴,这是长期与马上民族蒙古人的交锋中养成的作战习惯。同为大明边疆名帅,李成梁、李如松的作战思路和明末袁崇焕的坚城大炮、老成持重恰恰相反,这是不同的敌手、不同的具体情况造成的差异,不能简单评价优劣。不过,李如松最终为这个轻骑偏师的习惯付出了巨大代价——万历二十六年四月,李如松率两千轻骑奔袭土蛮人的巢穴,却中了数万敌人的埋伏,全部阵亡。  因为道路湿滑,李如松在路上不慎被马蹶落,跌伤了左脸,等到赶到战场,见査大受、祖承训等面对不断增多的日军正在犹疑不决,且战且退,当即喝令众军一齐向前,对日军发动了反攻。明军是轻骑,没有携带重型火炮,只有小型铳炮和弓矢刀剑可用,加上才下过雨,道路泥泞不堪,很不利于骑兵战斗。在人数众多的日军进攻下,李如松陷入苦战,渐渐不支,“围数重,如松督部下鏖战”。  从早晨打到中午,双方均疲惫不堪,这时,立花宗茂故示轻松地命令部下就地吃午饭。嚼完饭团后,立花宗茂拔刀出列,率军直扑明军本阵。  最惊险的一幕出现了——金甲倭直搏李如松!  这段情景在中朝的史书上全有细致的记载,完全是惊险动作片:立花宗茂军突破了明军阵地,一个骁勇的金甲倭将,骑马持刀直扑李如松,大喝一声一刀斩下,护卫主将的指挥李有升见情况危急,用身体挡住了这一刀,立刻坠马被敌人砍成数段。李如柏和李宁等将领看到主将有难,纷纷杀出血路向李如松靠拢,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眼看李如松不保,突然,弓弦响处,一支箭射中金甲倭面门,翻身坠马——原来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从旁拉弓引箭,一箭毙敌。& & & &战后,据日方战报,金甲倭是勇将小野成幸,立花宗茂家头号家臣小野镇幸的堂兄弟。  战况愈加危急,幸好副总兵杨元率一千骑兵及时赶到,杀透重围前来增援,日军不明情况开始混乱。李如松乘机且战且退,撤回了开城。  碧蹄馆一战的双方损失,中日朝三国的记载大相径庭。李如松自己对朝廷的战报轻描淡写:“当阵斩获首级一百六十七颗,阵亡官兵二百六十四员。”朝鲜方称“天兵死者数百”。日方则大喜报捷,称己方损失不过数百人,而明军被斩首六千。《日本外史》夸张地描述道:“大破明军,如松痛哭彻夜。”  这样大相径庭的战果记载在壬辰战争中比比皆是,明朝和日本将领都乐于夸大或掩盖事实,突出己方战绩,贬低敌方战果,作为第三方的朝鲜人记载虽然相对靠谱些,但又存在道听途说之嫌。  碧蹄馆一战,李如松的四千骑兵死伤过半,而且阵亡的大多数是李如松的精锐亲兵,朝鲜方记载:“天兵之精锐多死,人马相践,器甲枪戈,散布路上。”李如松回营后痛惜不已:“好男儿为我死矣。”  这一次意想不到的挫折,把李如松的骄气打消了不少,战事陷入了僵持!(摘自《五十三个暴走族引发的战争》 &文/ 王浩 &)新刊推荐
馆藏&3139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明朝出过哪些著名的将领?
血刃星辰p92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徐达  ()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常遇春  ()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刘基  ()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之为诸葛亮.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他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灭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数年内占据长江中下游诸省.二十七年十月,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的灭元作战计划,得到实现.刘基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海边防建设.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于洪武八年病逝.其有关军事谋略的论述,辑于《诚意伯文集》.  傅友德  (?~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初参加刘福通起义军,后归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之战中,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带伤截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又从征武昌,他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任征虏前将军,统军10 万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入川门户,趁势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出奇制胜,消灭元梁王军主力,梁王闻败自杀,余部先后归降(见明攻取云南之战).十七年,进封颍国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邓愈  ()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立战功. 19岁升广兴翼元帅.后转战今皖、浙、赣等地,连战皆胜.二十三年夏,陈友谅率军号60万围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抚州门,城破30余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远征甘肃,身先士卒,击败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汤和  ()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次年归属朱元璋.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十七年,镇守常州(今属江苏),多次击败张士诚部.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俘获2.4万人、海船400余艘.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继又从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明洪武三年 (1370)封中山侯.次年为征西将军,在傅友德部从陆路配合下,与副将军廖永忠率水军溯长江西进,抵重庆,迫夏国主明升出降.九年,以征西将军进兵延安(今属陕西),迫使伯颜帖木儿乞降.十一年,封信国公.十七年,巡视海防.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后以年迈为由,自请还乡.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李文忠  ()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 人.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主之孙及大臣数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领国子监事.十七年病卒.  戚继光  () 中国明朝军事家,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他志在疆场,保国卫民,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止止堂集》)的名句,毕生有40余年在军中度过. 明嘉靖年间,倭寇窜扰中国沿海,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激起民众的反抗 .三十二年(1553),戚继光署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备倭寇.三十四年调浙江都司,次年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三十八年,他鉴于明军将骄兵惰、纪律松驰、战斗力低,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的农民和矿工4000余,按年龄和身材配发不同兵器,进行编组训练.他以“岳家军”为榜样,教育士兵严守纪律,勇猛杀敌,爱护百姓,终于锻炼成一支闻名天下的“戚家军”.他赏罚严明,不计个人恩怨,主张官兵“同滋味”,深受士兵的拥戴.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创造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12人为一队,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屡次打败敌人. 戚继光指挥抗倭作战,机智勇敢.四十年,在浙江台州地区,九战皆捷.次年夏,奉命进剿猖獗于福建沿海的倭寇.当时横屿岛(今宁德东)是倭寇在闽北的巢穴,四面环水,易守难攻.他周密部署,选择退潮之机,命将士轻装进剿,携草盖淤泥铺路,出敌不意登岛,歼倭 2600余.乘胜捣毁倭寇盘踞牛田(今福建南)和林墩(今莆田南)的巢穴.因功升都督佥事.四十二年四月,奉命率兵万余急赴福建,与俞大猷、刘显部联合进攻倭寇据为巢穴的平海卫(今莆田东南),斩倭2200余,升福建总兵.同年冬,倭寇万余围攻仙游(今属福建).次年二月,他率军数千驰救,以计惑敌,稳住倭寇,等待援军到达后,采取内外配合、各个击破的战法,解仙游之围,乘胜追歼逃倭数千.此后,转战福建、广东沿海抗倭战场,至嘉靖四十五年,东南沿海倭患基本消除. 隆庆二年(1568),明廷特命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16年间,他整饬防务,修筑御敌台,设立武学,训练将士,编成一支车、骑、步三者皆备的精锐军队,使防御巩固,京师(今北京) 安全.在作战训练中,戚家军使用了飞刀、飞枪、飞箭及火箭车等先进武器.后来他受人排挤,于万历十一年 (1583)调广东.不久,被诬陷夺职,回登州.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日)病故.所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为兵家所重视.  熊廷弼  ()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飞百,江夏(今武昌)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保定推官,后升御史.三十六年,巡按辽东,针对地旷人稀、边防多事,实行驻军屯田、修城筑堡、固守边疆,使辽东明军风纪大振,边防巩固.四十七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他以兵部右侍郎经略辽东,力主守御,整肃军纪,调兵遣将,扼守要隘,使后金军不敢轻进.不久被诬陷去职.天启元年(1621),辽东战事又急,他被召入朝,上疏建三方布置策:在广宁(今辽宁北镇)厚集步骑以牵制后金主力.在天津与登、莱(今山东蓬莱、掖县)各设巡抚,置舟师,乘机入辽南.在山海关设经略,节制三方.并主张东联朝鲜,以助声势.遂升兵部尚书,复任辽东经略.后终因朝臣有隙,加之握有重兵的广宁巡抚王化贞不予协作,使此方略未能实现.不久,广宁失守,熊廷弼入狱,后为阉党所害.崇祯时昭雪,谥襄愍.有《熊襄愍公集》.  于谦  () 中国明朝名将,明保卫京师之战的军事统帅.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宣德初年任御史.五年(1430),升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整顿军备.正统十三年(1448),升兵部左侍郎.次年秋,明京军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溃败,英宗被俘,蒙古瓦□军乘胜进攻京师(今北京).在此危急关头,于谦反对迁都,力主抗战,升任兵部尚书,率军击败瓦□ 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重大胜利.战后,他居安思危,首创团营军制,加强部队训练,提高作战能力.加强边备,委任名将镇守.以战求和,多次击败瓦□军的进攻,迫使其首领也先释放英宗回朝.景泰八年(1457)正月中旬,英宗藉“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二十二日,于谦遭诬陷被害.后沉冤昭雪,赠太傅,谥肃愍,又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俞大猷  () 中国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少年家贫,好读书,随名师习兵法和剑术.父死,袭世职百户.嘉靖十四年(1535),任千户,守金门(今属福建),多次上书陈述御倭方略,获兵部尚书毛伯温器重.二十八年,任参将,奉命镇压琼州(今海南岛)黎族人民起义.后转战今江、浙、闽、粤诸省,屡次打败倭寇.三十四年,他与参将卢镗、汤克宽等率部在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斩倭1900余,焚死溺死倭寇数千,继而又在陆泾坝(在今苏州市境)击败溃逃的倭寇.三十五年,任浙江总兵,大力修造海船,严格操练军队.先平定浙西倭患,智逼勾结倭寇的贼首徐海溺水而死,又攻克盘踞舟山(今属浙江)的倭巢,至三十七年,先后斩倭四五千.不久,遭诬陷发配大同(今属山西),受到大同巡抚李文进赏识,参与筹划军事,造独轮兵车,大破敌阵.四十一年,调任福建总兵.次年,会同副总兵戚继光、广东总兵刘显攻克倭寇据为巢穴的平海卫(今福建莆田东南),斩倭2200余,救回被掠民众 3000余,收复兴化城(今莆田).四十三年,改任广东总兵,屡败倭寇,威名大振.倭寇闻“俞家军”至,皆恐,盗首伍端自缚请降.经四个月激战,大败侵扰广东潮州、惠州的倭寇2万余.他与戚继光等部配合作战,至四十五年,东南沿海倭患基本消除.  袁崇焕  () 中国明朝名将,军事家.字元素,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初为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以通兵略、晓边事被荐为兵部职方主事.他单骑出山海关考察形势,返京后自请戍守边防,任宁前兵备佥事,抓紧筑城,使宁远(今辽宁兴城)成为关外军事重镇.五年,辽东经略高第下令尽撤关外守军入关,袁崇焕主张坚守宁远,不撤.六年,在宁远之战中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指挥军民用大炮和火具击败努尔哈赤所率后金军,升任右佥都御史,旋升辽东巡抚.他急修被高第所弃城垣,“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明史·袁崇焕传》).于次年击败皇太极的进攻,获宁锦大捷.崇祯元年(1628),升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次年,皇太极率军避开宁远、山海关,从长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入关,进逼京师(今北京).袁崇焕闻讯星夜驰援,统率诸路援军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但崇祯帝听信谤言,中皇太极的反间计,以袁崇焕“私通”后金军罪,将其逮捕入狱.三年八月十六被冤杀于北京.“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袁督师遗集》),正是他耿耿忠心的自我写照.  秦良玉  (~1648) 中国明朝女将.字贞素,四川忠州(今忠县)人.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有智谋.嫁与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随夫攻打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带)土司杨应龙.夫死,代领其职,统兵严峻,所部号白杆兵.泰昌元年(1620),为抗击后金军,她遣兄邦屏、弟民屏率兵救援沈阳.次年,邦屏战殁,她出家财为军资,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不久,回蜀攻打土司奢崇明等人,解成都之围,并乘胜收复重庆,因功升都督佥事,充总兵官.崇祯三年(1630),她再次出家财济饷,率兵驰援京师(今北京).后金军退去,崇祯帝召见赐诗,以褒其功.她回蜀后11年间,曾多次与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交战.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贞侯.后人赞她为摧锋陷阵、崎岖转斗的女中豪杰.  邓子龙  () 中国明朝名将.字武桥,江西丰城人.善骑射,明韬略.嘉靖三十七年(1558)中武举后,转战今福建、广东等沿海抗倭战场,由小旗递升至把总.万历十一年 (1583),任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参将,治理和守卫云南边境有功,升副总兵.二十年,遭诬陷罢归乡里.二十六年复起,任援朝水师副总兵,参加抗击日军的战争.十一月十九,在露梁海战中,督水军千人、战舰三艘,充当前锋,隐伏于露梁津海峡北侧.当日本援军进入伏击海域时,他迅猛出击,断敌退路.日军反扑,68岁的老将邓子龙亲率200名勇士跃上朝鲜战船,与日军拼搏,壮烈牺牲.朝鲜为他立庙奉祭.著有《横戈集》.  李如松  (),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因给书中黄道瞻等人上疏皇帝,数言李如松父子不当并居重镇,被召佥书右府提督京城抚.万历十五年(1587)复总兵职,镇守宣府,再召佥书中府.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哮拜反宁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六月抵达宁夏,用水攻战术攻克了宁夏城,斩贼立功,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同年四月,日本关白平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由于朝鲜国王李讼
腐败无能,使得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釜山、王京(今南朝鲜汉城)、平壤诸地.十二月,明朝廷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回国,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辽东总兵.次年四月,士著人进攻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进行追击,途中埋伏,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卢象升  () 中国明朝将领.字建斗,宜兴(今属江苏)人.少年时爱读兵书,喜习骑射.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后任大名知府.崇祯二年(1629),后金军入关,兵逼京师(今北京),他募兵万人入卫.次年,进右参政,受命整治大名(今属河北)、广平(今河北永年)、顺德(今河北刑台)三府兵备,所部号称“天雄军”.六年起,参与镇压高迎祥、李自成等部农民起义军,直至九年九月出任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练兵御清.十一年冬,清军三路大举南攻,卢象升主张坚决抵御,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战于庆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因握有兵权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一意主和,事事掣肘,使卢象升屡战失利.但他誓死决战,激励将士奋杀. 是年十二月(1639年1月)在巨鹿(今属河北)同清军激战时阵亡.后追赠兵部尚书,谥忠肃.有《卢忠肃公集》.  朱能  () 中国明朝将领.字士弘,怀远(今属安徽)人.初袭父职任燕山护卫副千户,守卫燕王朱棣宫邸.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从燕王征漠北,骁勇善战.  建文元年(1399),与张玉计斩监视燕王的张□、谢贵,为燕王发动靖难之役立下首功.接着,随燕王在真定(今河北正定)之战中击败耿炳文部,又率敢死士30 骑追击,俘获3000余众,升都指挥佥事.在郑村坝(今北京东)之战中,率左军与诸将协力作战,又击败李景隆部.二年,在白沟河(在今河北雄县境)大战中任前锋,击败都督平安部.燕王在东昌(今属山东)被围,他殊死搏战,从重围中将其救出.四年,燕师连失大将,加之水土不服,疾病流行,诸将请休军,他坚决支持燕王继续南进.在灵璧(今属安徽)大战中,率部俘平安以下10万余众,乘胜渡淮水,跨长江,直逼京师(今南京).朱棣称帝后,朱能升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永乐四年卒于军中.  郭兴  郭兴,明初濠(今安徽五河县郭府乡)人.青年时从军,原在滁阳王郭子兴部下,后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由于作战英勇,屡建战功,不久晋升为统军元帅.率部攻克了常州、宁国、江阴、宜兴、婺州、安庆、衢州,连连取得胜利.洪武初年,又跟从徐达夺取中原,攻克汴梁,守御河南,旋即移镇巩昌,边境随之安定.后被封为巩昌侯.卒谥宣武,葬于金陵聚宝山西,追封陕国公.  郭英  郭英(),兴弟.早年与其兄郭兴同随朱元璋起义,深得信任.令宿值帐中,呼为郭四.后跟从徐达、常遇春作战,从克滁、和、采石、太平,战鄱阳湖,征武昌,克淮安、安丰,皆有功.克常州等十数城,参加大小百余次战斗,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初授骁骑卫千户,复迁本卫指挥副使、河南都指挥使,洪武十三年(1380年)擢前军都督府佥事.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平定云南有功,封武定侯.翌年,加封靖海将军,镇守辽东.永乐元年(1403年)卒,六十八岁,谥号咸襄,追封营国公.  耿再成  耿再成,字德甫,安徽五河城人.初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屡建战功.治军甚严,军士出入民间,秋毫无犯.守和州时,以1万人败元军10万人,乘胜再败元太子秃坚,取真州,渡江克建康,遂升为镇国上将军.历任枢密院判官.后闻驻守金华、处州苗师蒋英、李佑之等人反,随率战卒不满20人前往镇压,因寡不敌众,中伤坠马而死,葬于金陵聚宝山.追封为高阳郡公.洪武三年(1370年),又加赠泗国公,追谥号武庄.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人(今河南开封).  崇祯年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9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十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县.崇祯十四年总督漕运,崇祯十六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时议设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江北四镇,以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兵入关后,曾主张与之议和,共讨李自成的农民军.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于是督师淮扬,竭力协调江北四镇将领,以抵御清兵.  顺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竟诎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以致淮防空虚.左良玉为黄得功所败,良玉呕血死,全军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兵.顺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副将史德威史可法追随有年,可法收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多铎劝降,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后来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  在围城期间,多尔衮劝降,史可法写就著名的《复多尔衮书》:“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不卑不亢,流传万世.另著有《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学生,方苞曾写《左忠毅公逸事》,述说史可法与其师左光斗之间的提携情感,自是铮铮铁骨、有血有泪.  李定国(1621年-1662年),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南明武将.字鸿远,宁宇.陕西延安人,一说榆林人.  能征善战,喜读《孙子兵法》、《资治通鉴》,以宽慈著称,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等四人均为张献忠义子.李定国为安西将军,地位仅次于孙可望.张献忠死后,与孙可望率大西军余部入贵州、云南,组织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团结少数民族,建立西南抗清根据地.永历元年(1647年)与孙可望一同称王,建立政权,并遣使与南明永历朝廷商洽共同抗清事宜.  六年,迎永历帝入贵州,大西军北伐,李定国率东路军,直趋桂林,大败清军,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又击败吴三桂,收复广西;大战湖南衡州,阵斩清敬谨亲王尼堪,尽复湖南.一时间天下震动,西南抗清战局也被扭转.但后来被孙可望所嫉,造成两人分裂,被迫退入广西、云南.曾与郑成功相约会师五羊(今广东广州),由于郑军屡误约期,加之瘟疫流行,连战连败,没能成功.后被永历朝廷封为晋王.十一年,击败孙可望,继续坚持抗清斗争,保卫桂王政权,但因西南军事情报均被孙可望出卖,故屡遭失败.次年,退出昆明.后护送永历帝入缅甸,独自率军返回.后缅甸方面将永历帝送还给吴三桂.李定国得知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死后,悲愤而死.  李定国于四川人民有惠,死后川中多建“李晋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晋王”的英名与传说也一直流传.  王守仁  王守仁(),明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幼名云,五岁时更名守仁,又因曾讲学阳明洞,人称阳明先生.弘治进士,历任刑、兵部主事.正德初,疏救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人,忤刘瑾,谪为贵州龙场(今修文)驿丞.瑾诛,移卢陵知县.累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因镇压民变有功,晋右副都御史,世袭锦衣卫副千户.十四年(1519年),平宁王朱宸濠之叛.嘉靖时官至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六年总督两广军务,镇压大藤峡瑶、僮等族叛乱.创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又以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标帜,世称「王学」,学者云从,风靡南北.卒谥文成.著有《传习录》、《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即《阳明全书》)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时日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