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宋慈云忏主净土文读诵十念法门怎么念,要注意什么

佛坎柜那里可以请阿来自:
日分享至 :
下一篇:上一篇:其它类似问题相关文章相关帖子---佛坎柜那里可以请阿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卷八)-&第二章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
卷八&&净土法门与至诚行持
第二章&&念佛正行,持佛名号
339、净土法门的正行和助行是什么?
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为正行。修行众善,回向往生为助行。
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73页&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数日前接手书,知居士近来道心真切,不胜欣忭。所谓修净业者,唯在一心求生西方,不作此世来生一切人天福乐想耳。凡所持诵经咒,并一切种种功德,无论大小,皆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则心无二念,凡一切读诵礼拜及诸善行,皆成净土助行。念佛之正行,再加以种种功德助之,则如船遇顺风,又加高挂风篷,则一日千里,速登彼岸矣。所忌者,心口不相应,则一切善行,只得现世虚名,无有了生脱死之实果矣。纵令来生得其人天福乐,则由享福故,必定大造恶业。及至命终,则永堕地狱,万劫难出矣。哀哉!由是之故,诸佛诸祖,皆劝众生求生西方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92页&复马香瑞居士书)
340、什么是三昧?如何修证念佛三昧?
三昧者,华言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
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
有为一欲证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问我所证,方能缵步。《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此一日七日,乃是举例之词,不可执定。若是等觉根性,一念即能不乱,何待一日。若是逆恶根性,毕生亦难一心,何况七日。王耕心混上中下根为一例,发而为论,深自矜夸,谓为发前人所未发,实为上违佛祖诚言,下启后进狂妄,令人不胜悲痛哀怜而莫之能止也。)《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观想既是作,持诵礼拜岂不是作。举一反三,儒者尚然,况博地凡夫,上窥佛意,何得不依圆顿妙解,而以担板之见推测乎。)楞严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文殊选圆通偈,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今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四十二章经》云:“夫心者,置之一处,无事不办。”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欲修三昧,何不于此等语句中全身靠倒。不以圣言为量,而以我之罪业凡夫为准,岂不颠倒之甚乎?然汝发此言,盖亦有由。以衷论详示省一大师所见之境,及耕心谓承彼心传,意者必有种种不思议妙境,及口传心受之妙诀耳。不知三昧者,华言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寂照双融,有何境界之可得。《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曰:以无所得故,三世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楞严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修禅定人(指四禅八定)及参禅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故于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时,每有种种境界,幻出幻没。譬如阴雨将晴之时,浓云破绽,忽见日光,恍惚之间,变化不测。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识。若错认消息,则著魔发狂,莫之能医。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喻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魉,铲踪灭迹,即歧途是非之念,亦无从生。推而极之,不过曰,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众生之愿,岂秘而不传,独传于汝乎?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63页&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341、怎样才能做到念佛成片?
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成片。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8页&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342、事持、理持的含义和关系是什么?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以事持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狂妄知见,执理废事,则便不融合矣。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此未达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故下曰:
“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理双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以事持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二俱同时运用,断未有心与身,彼此分张者。达人则欲不融合而不可得,狂妄知见,执理废事,则便不融合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36页&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345、如何处理专修与兼修的关系?
生死心切,诚敬真挚,则专兼均可。否则一切皆难得利益矣。
修行用功,固宜专精。然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之痛切,则于一行三昧,实为最善。若以悠忽当之,久或懈惰放废,固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汝祈我决,我与汝说其所以,汝可自决。总之生死心切,诚敬肫挚,则专兼均可。否则专落悠忽,兼落纷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难得利益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680页&开示五则)
346、为什么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
具缚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则欲得一心,末由也已。
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以身口意三,互相资助。若心能忆念,身不礼敬,口不持诵,亦难得益。世之举重物者,尚须以声相助,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古德谓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耳。而具缚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则欲得一心,末由也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33页&复濮大凡居士书)
347、什么是十念记数念佛?为什么不可对十念记数之法遂生疑惑?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82页&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348、宋慈云忏主十念法门怎么念,要注意什么?
尽一口气为一念,十口气为十念。此法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
十念一法,乃慈云忏主为国王大臣政事多端、无暇专修者设。又欲令其净心一心,故立尽一口气为一念之法。俾其心随气摄,无从散乱。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切不可谓此法最能摄心,令其常用,则为害不小。(《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11页&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349、念佛如何摄心?怎样念才能至一心不乱?
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
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大势至所谓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即此是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1页&与徐福贤女士书)
若念佛有妄想,当用心听。字字句句,都要听得明白。无论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得清楚。久而久之,心自归一。《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即是摄耳谛听之法。当依此而念,不至仍旧妄想纷飞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6页&复方圣照居士书二)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81页&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350、善导为什么提倡专修?永明为什么提倡圆修?
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
卐莲净土诗小序,前两行发明遮表一心,亦属谬论。善导专修净业,可名表专一心。永明万善圆修,何名遮专一心?直是一错到底。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要之人未到大彻大悟地位,其立言决难无弊。譬如井蛙,只见一井量之青天而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34页&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今为汝寄新印《文钞》一部,及善导《观经疏》一部。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在上品上生章注中,祈详阅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73页&复沈授人居士书)
361、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是什么?何为学佛人日用所当遵守之洪猷?
如子忆母,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子忆母,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学佛人日用所当遵守之洪猷。自行如是,化他亦然。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纵有小益,必伏大祸。且勿谓为老僧迂谈,则幸甚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77页&致崔德振居士书)
362、“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具体怎么做?
摄耳谛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不他视,鼻不他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23页&复徐志一居士书)
363、“都摄六根”的下手处是什么?
摄耳谛听,志心谛听,久久便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能志心谛听,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无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95页&与张静江居士书)
念佛下手,最要莫过于听。听则心沉而一,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23页&复常逢春居士书七)
364、怎样才能摄心归一?为什么不可定求瑞相?
欲得摄心归一,需生死心切,恳切至诚,著实从心中念,切勿滑口读过。或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
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著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22页&复朱德大居士书)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无知识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归一,以业障深故。念时,要心存敬畏,念起于心,声出于口,音要入耳,要使句句听清楚。从朝至暮,无用心事,则常念。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以心一起念,便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里之声,乃极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课,或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赞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随各人工夫立。若忙极,则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课外,行、住、坐、卧都要念。只求心归于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归一,自与心浮散时不同。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诚恳切听,决不至起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最妙之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401页&复吴希道居士书)
365、为什么说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
因为听之一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不明性体之人,修观想等法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78页&复刘惠民居士书)
366、念佛时如何消灭妄念?
欲消灭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欲消灭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21页&复修净师书)
367、为什么念佛时反觉妄想多多?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知妄想多多,故精进念佛,方谓真念佛人。
又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5页&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处。若不念佛,汝何由知如是之多妄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78页&复温光熹居士书一)
368、念佛人应如何以身示法?怎样才能令念佛不间断?
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不论人非。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一句佛号,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61页&复叶福备居士书一)
369、念佛的秘诀是什么?
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竭诚尽敬,妙妙妙妙。知此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十余年前与吴璧华书末云:“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楞严经》势至圆通章末后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无选择者,遍用根尘识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禅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见,况证四果(藏教)及七信(圆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28页&复明性大师书)
370、什么是随念随听之法?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随念随听之一法也。随念随听,比随息好。恐汝不善用,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
当念佛时,或声或默,均须摄耳谛听,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818页&净土法会课仪跋)
念佛以志诚为主,若志诚,则不会大散。当用随念随听之法。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随念随听,比随息好。当云随息,不可云数息。光《文钞》随念随听之法,恐汝不善用,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59页&复周寿超居士书)
371、为什么说玉峰法师的念佛四大要诀违背念佛宗旨?
玉峰法师的念佛四大要诀,教人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由此可见,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该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为净宗真善知识。祈二次再版,删去此四大要诀,庶初机不至受病,而通人无由见诮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260页&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372、念佛与看书有什么不同?
看书与念佛两不相同。念佛是正行。念佛之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只长听自念之佛声,则得之矣。
一心念佛,又不可专事阅览。念佛是正行,行路等何必看书,只好念佛。看书与念佛两不相同。念佛行住坐卧都好念,看书,非凝神静虑,不得其义意。念佛之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只长听自念之佛声,则得之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21页&复常逢春居士书五)
373、修净土人必须屏除万缘才能念佛吗?
修净土人,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但如能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
修净土人,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无时或忘也。修净土人,亦复如是。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212页&复江有传居士书)
至于事牵,亦属浮泛之遮护语,非实情也。今为一喻,如孝子思亲,虽与人百凡应酬,其心中常常有思亲之念,不能暂忘。又如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虽终日各有事业,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临阵之欲脱苦,孝子之思亲,淫士之恋女,则一切时一切处,均能念佛,不能间断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98页&复智正居士书二)
374、念佛人应该怎样做才能心佛相应?
一是志诚恳切。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
念佛一法,理极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应,第一是志诚恳切,第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57页&复李觐丹居士书一)
375、如何正确认识念佛之辛苦?
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惯,故以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则将来之苦,盖有说不能尽者。
今夏各处水灾,饥民甚多,尚宜切戒家人认真念佛,以防意外之祸。如其不能受辛苦,当念饥民之苦,及富室或有被劫之苦,则自可忍此念佛之苦矣。此本非苦,以一向不惯,故以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若不能受此苦,则将来之苦,盖有说不能尽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15页&复许止净居士书)
376、只有午夜才好念佛吗?
念佛一法,方便之极。一切时,一切处,均好念,何得午夜方念乎?
念佛一法,方便之极。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均好念,何得午夜方念乎?&一切时,一切处,均好念。洁净处,出声念默念均可。大小便时、不洁净处、并睡时,只好默念。默念功德,仍是一样。何只午夜好念乎?从前隐居山林则好,今则人心坏极,为几升米、一件衣,就肯杀人。汝且在家念佛,勿萌隐居之念。(《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69页&复沈净心金谈二居士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慈云忏主净土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