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五日到十六日我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中国发射的载人飞船成为世界上继哪个国家和哪个国家之后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录_军营采风_网站管理系统
&& && && && && && && && && && && && && && && 123456789101112&|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录Admin ()
●本报记者 李选清 武天敏执笔&
  这是一个世界瞩目的时刻。&
  这是一个中华儿女翘首期盼的时刻。&
  公元日上午9时,中国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炎黄子孙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实现了!&
  作为目击者,记者如实地记录下中华民族梦圆飞天的这个沸腾的时刻。&
  酒泉,大漠戈壁。一座百余米高的发射塔矗立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犹如一架巨大的通天云梯,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从这里飞向太空——&
  大漠惊雷骤起&
  “神舟”一飞冲天&
  镜头之一:航天骄子酒泉亮相,神态自若谈笑风生&
  时间:北京时间10月14日下午5时40分&
  地点:问天阁航天员公寓&
  在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注视下,承担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与记者见面。&
  谁将成为中国的“加加林”?下午5时40分,记者见面会主持人宣布:“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明天上午进行,请3名航天员与记者见面!”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3名航天员身着天蓝色的宇航训练服,神采奕奕地走进被透明玻璃隔开的小厅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负责人吴川生介绍了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3名航天员的情况,接着3名航天员一一回答了本报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提问。&
  3名航天员都是从我军空军部队挑选出来的。本报记者提问:你们3位曾经都是我军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现在又是我国第一代航天员,作为共和国的军人,在即将出征太空的时候,你们认为军旅生涯对执行这次特殊的飞行任务有何帮助?通过军报,最想对三军战友说些什么?&
  杨利伟庄重地答道:作为一名航天员,我首先是一位共和国的军人;作为一名军人,经过这么多年军队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想,在执行这次任务中,一定能够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战胜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我也想通过军报感谢全军战友对我们的鼓励、关心和厚爱,请战友们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为我们的军旗增彩。&
  镜头之二:夜色笼罩发射场,飞天前夜多寂静&
  时间:飞船发射前8小时,北京时间10月15日凌晨1时&
  地点:酒泉航天发射场&
  当最后一抹霞光从戈壁滩消失时,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盼来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前夜。&
  发射场内,一枚巨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108盏聚光灯的照耀下静静地依偎在发射架的钢铁怀抱里。洁白的躯体上,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格外耀眼。&
  发射前8小时,记者走进燃烧剂加注库房,只见5个高大的控制机柜一字排开,长达10米的控制台前端坐着加注指挥王洪志和3名操作手。&
  “开始一级加注!”&
  一声令下,操作手敲击键盘,液体燃烧剂通过地下管道流进火箭体内。在他们正前方的宽大的模拟显示屏上,红黄绿3种不同颜色的信号灯不停地变幻闪烁。&
  地下室内,技术人员站在一排整齐的配电机柜前,全神贯注观察着各类电表指示灯,确保地面电缆对火箭供电正常。&
  在指挥控制大厅,发射场副总指挥盛捷,正在对发射区所有测量控制设备与北京航天指挥中心进行连通。随着报告声,各种参数、数据在网络上快速流通。离发射塔最近的测试发射大厅,灯光通明。这里是地地道道的“前线指挥部”,载人航天各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都坐在各自的指挥岗位上。从他们布满血丝的双眼里,记者能充分感受到为了这次飞天,广大科技工作者所付出的巨大心血。&
  确定飞船发射时间,是气象专家们提供的。载人飞行不同于无人飞行,它对气象的要求更苛刻。既要考虑发射区和落区,还要考虑远在三大洋布测的四艘远望测量船和多个应急救生区的气象安全。夜深了,潘剑翔总工程师还在密切注视着世界各地实时的气象情况,逐时逐段研究飞船发射区、运行区和着陆区的气象变化。在野外,还有一支气象小分队运用监测设备时刻监视着“天公”的一举一动。应急搜救大队的官兵们枕戈待旦,一旦出现异常情况,10多种救护、通信装备随时可以奔赴应急救生区域,对航天员实施紧急营救。&
  今夜的航天员公寓静得出奇,公寓门口的“问天阁”3个字在灯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门口,值守的哨兵静静地守候着;室内,航天员甜甜地进入了梦乡。公寓不远处的弱水河不时传来潺潺流水声,伴着秋夜的微风,似乎在轻轻地告诉人们,不要惊醒航天员,再过几个小时,他们就要出征太空了!&
  祖国的骄子,好好睡吧!今晚,全国人民为你们守夜!&
  镜头之三:最后一次体检,航天员杨利伟受命出征&
  时间:飞船发射前6小时,北京时间10月15日凌晨3时&
  地点:航天员公寓&
  凌晨3时,航天员公寓亮起了灯光。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3名航天员被轻轻唤醒,由航天医学检测专家为他们进行最后一次体检。中国第一位走向太空的航天员,将在这次体检之后确定!&
  3名首飞航天员进入体检区,心跳、脉搏、血压、呼吸、血象……航天员一项项生理指标出现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医学专家们聚集在一起,低声讨论着……&
  看到这一幕情景,3名航天员不禁对视了一下,眼里流露出一丝焦急。&
  这一刻非同寻常。5年艰辛的训练,上千个日日夜夜的期盼,似乎被时钟的秒针骤然压缩在表盘的几个格点之间。&
  是啊,能够代表13亿中国人飞向太空,是多么光荣的使命啊!这项光荣的任务尽管落在3名首飞航天员的肩上,但是真正首飞的,只能是一个人!&
  选择,有时是一种近乎残酷的机遇。5年前,1000多名飞行员报名参加航天员的遴选,历时3年,优中选优,最后选出14人组成中国第一个航天员大队。为了参加首航飞行,从14人中又选中5人,最后确定3人成为首飞航天员。此时此刻,又要从3人中选出1人!&
  在等待中,一个难以作出的决定宣布了:“杨利伟!”&
  杨利伟闻声平静地笑了,仿佛一切在料想之中。翟志刚、聂海胜走上前去,与杨利伟热烈地拥抱在一起,真诚地为战友祝贺。&
  凌晨4时,专家们在航天员体检报告上郑重地签上了各自的姓名!&
  镜头之四:航天员登船入舱&
  时间:北京时间10月15日清晨5时37分&
  地点:飞船发射场&
  记者手腕上的表针轻盈地跳动,距离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越来越近了!&
  来了,来了!在一片惊喜的欢呼声中,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随着欢快的《迎宾曲》奏起,航天员们被掌声和鲜花包围着。首飞航天乘员梯队由杨利伟、翟志刚和聂海胜组成,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担任。杨利伟,38岁,中校军衔,脸庞白净、清癯而棱角分明,两道浓眉下一双弯弯的眼睛充满自信的笑意。他曾在空军部队飞过两种战机,飞行时间达1350小时,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李继耐庄重地下达出征令。&
  “是”,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位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定格在记者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里。&5时40分,杨利伟在教练和队医的护送下,由5辆摩托车护送,乘车驰往发射场。面包车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缓缓行进,发射场上的科研人员们个个眼含热泪。多少年的默默奋斗,多少天的忘我拼搏,就是为了这一天,为了把中华民族第一位飞天骄子送进太空!&
  清晨6时15分,杨利伟脚步轻盈地登上发射架的电梯。&
  “明天再见!”站在电梯前,杨利伟充满自信地与送行的两位航天员战友道别,向前来送行的首长和科技人员挥手致意,就像是出一次远门的游子告别父老依依惜别,又像他此前千百次驾驭战机告别大地飞上蓝天,神态自若。&
  电梯启动了,无数火热的目光仰望、仰望……&
  镜头之五:飞船升空倒计时&
  时间:飞船发射前30分钟,北京时间10月15日8时30分&
  地点:飞船发射场&
  离发射还有40分钟,发射平台指挥江训龙发出指令,环抱飞船的最后一组平台缓缓打开,乳白色的箭船组合体展露出来。&
  “各号注意,30分钟准备!”离发射还有30分钟,飞船进入倒计时。分布在各点号的28台光测、遥测、雷测和安控设备一齐对准了发射架方向。箭上所有舱门封闭,塔上人员迅速撤离现场。&
  酒泉指挥中心大厅内,航天员的生理指标数据显现在航天医生孙华娣面前的一块计算机屏幕上。这些数据,也同时显现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航天指控大厅,坐在医学监督岗前的航天医学研究所姜世忠博士也在同步监测着航天员身体的细微变化。&
  来自北京航天医学研究所的航天员训练室主任黄伟芬打开了与航天员的通话按钮:&
  “神舟五号,我是先锋一号,飞船状况如何?”“神舟五号到,飞船状态良好!”杨利伟的声音从封闭的飞船中传出。&
  距发射还有25分钟时,环抱火箭一级和4个助推器的第一组平台开始撤收。“&15分钟准备!”控制指挥台前的B码控制终端自动设置了“点火”程序。“5分钟准备!”火箭发控台指挥祝亮迅速接通了自动发射按钮。“1分钟准备!”场区上,各种跟踪测量设备开机,高速摄影机、磁带记录仪等记录设备启动。&
  “……5、4、3、2、1……”&
  此时此刻,戈壁大漠屏住了呼吸,辽阔天宇屏住了呼吸……&
  镜头之六:飞船腾空而起,奔向茫茫太空&
  时间:飞船发射0秒,北京时间10月15日上午9时&
  地点:飞船发射场&
  “点火!”“起飞!”&
  10月15日上午9时,发射中心零号指挥员郭宝新沉着果断地下达了点火的口令。&
  顷刻,山呼海啸般的隆隆巨响震撼大地,巨大的火箭拔地而起,冉冉上升,速度越来越快,尾部拖着长长的火舌扶摇直上,直刺蓝天。“神箭”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划破戈壁的长空,向茫茫苍穹飞去。&
  几秒钟后,记者在现场看到,垂直上升的火箭开始拐弯。尾部的火舌此刻变成了一条白色的航迹。从地面望去,只见无垠的湛蓝天幕上,一条细小的白色缎带疾速地向东南方向延伸。刚才还是一个有十多层楼高的庞然大物,渐渐地变成了蓝天中的一个很小的亮点。&
  突然,缎带终断,亮点逐渐隐去———火箭穿出了大气层!(本报记者李选清、本报特约记者刘程发自酒泉航天发射场)&
  中国首都,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各测控站传输的数据源源不断地汇聚到这里。一双双深情的眼睛注视着大屏幕上“神舟”的巡天轨迹——&
  骄子壮行天涯&
  浩宇近在咫尺&
  镜头之一:船箭顺利分离&
  时间:飞船飞行时间10分钟,北京时间10月15日上午9时10分&
  地点: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
  戈壁深处,当巨型运载火箭托举“神舟”五号飞船拔地而起时,远在千里之外北京的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立即开始对飞船指挥控制,4块巨幅投影大屏幕和几十台显示终端上同时显现出飞行时间“0”秒的字样。随后,橘黄色液晶数字欢快地跳动起来,1秒、2秒、3秒
  大厅前方,一块48平方米的巨大显示屏上标示着任务状况的数据、曲线和图像。几十秒钟后,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版图和火箭飞行理论曲线的大屏幕上闪现一个小小的红色亮点,缓慢地开始向前延伸。此时,来自各测控站和“远望”号航天测量船测控得来的数据,源源不断汇集到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捕获目标的报告此起彼伏。&
  火箭起飞2分钟后,记者看到监控画面上尖尖的逃逸塔在逃逸火箭的带动下首先分离;随后,火箭下部的4个助推器像4片吹落的花瓣逐个分离、脱落。&
  起飞后3分钟时,一个天外之音传来,航天员杨利伟镇定地报告:“北京,神舟五号报告,仪表显示整流罩正常分离,舷舱视景无变化。完毕!”&
  发射后约10分钟,大厅里再次传来航天员的报告:“北京,神舟五号报告,船箭正常分离。完毕!”&
  镜头之二:飞船准确入轨,太阳能帆板打开&
  时间:飞船飞行时间12分钟,北京时间10月15日上午9时12分&
  地点: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
  船箭分离10秒钟后,担任这次飞行试验任务总调度申敬松果断地下达了命令。今天,这位29岁的总调度格外引人注目。从“神舟”一号飞船首次飞行试验任务开始,他已是第5次坐在这个关键岗位上。&
  一串长长的数据注入计算机。遥测机房内,30岁的遥测组组长欧余军用鼠标迅速地点击了发令键,向飞船发出了入轨指令。&
  这是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采用透明控制方式向“神舟”五号飞船发送的第一个极其关键的指令,1秒钟后就到达飞船。大屏幕上,飞船张开了两只巨大的“&翅膀”,开始在轨道匀速飞行。&
  船箭分离8分钟时,轨道室主任唐歌实综合技术人员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轨道根数选优,得出了飞船入轨参数,发送到各个测控站。&
  至此,北京航天指控中心正式接管对飞船的全程遥控指挥,它将地面各测控站及分布在三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连成一体,牢牢牵住翱翔在茫茫太空的&“神舟”飞船。&
  在指控大厅的指挥台前,航天指控中心主任席政指着大屏幕上显示的东风、渭南、厦门、青岛、喀什、和田和“远望”船队各测控点,自豪地告诉记者:“&从现在开始,我们是离‘神舟’最近的人!”&
  镜头之三:航天员的身影在“视窗”展现&
  时间:飞船飞行时间1小时31分,北京时间10月15日上午10时31分&
  地点:飞船轨道,“神舟”五号舱内,飞船环绕地球第2圈&
  浩瀚太空,神秘深邃。在距离地球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形轨道上,“神舟”五号好像一只展翅滑翔的大鹏鸟,静静地悬浮在天穹上。&
  这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指控大厅大屏幕的右下角———这里始终亮着一扇“视窗”,这是飞船内的摄像机传来的视频画面,航天员的身影展现在这里。&
  飞船刚刚进入轨道,舱内的空气检测仪立即向地面传来一组组数据,负责监控空气指标的技术员李晋霞立即向指挥员报告:“神舟五号舱内空气指标正常,压力正常,可以打开宇航服面罩。”&
  一条指令飞向太空,记者在“飞船视窗”中看到航天员杨利伟抬起手臂,揭开了头盔的面罩,他面对摄像机做了一个表示胜利的“V”字手势,脸上露出轻松的微笑!&
  太空中,飞船进入轨道环绕地球的第二圈,航天员要吃早饭了。只见他拿出一块像水果糖一样的宇航食品,把里面的全营养无渣食品放进口腔,轻轻咀嚼着,还用宇航服上的塑料吸管吸了一口水。&
  “神舟五号,我是北京。”飞船总调度申敬松的声音打破了寂静,这是地面指挥员与航天员的第一次对话。&
  “神舟五号到!”航天员杨利伟答道。&
  “通报飞船状况及身体状况。”&
  “神舟五号报告:飞船工作正常,已进食首餐,体温36℃,血压90/123,完毕。”杨利伟环视周围的仪表,清晰地回答。&
  此时,飞船进入绕地球第3圈,以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在太空飞行!&
  镜头之四:飞船变轨&
  时间:飞船飞行时间6小时57分,北京时间10月15日15时57分&
  地点:北京航天指控中心大厅,飞船环绕地球第5圈&
  飞船在太空遨游,每过90分钟就经历一个昼夜。&
  北京时间下午15时20分,又一个重要的时刻来临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将引导飞船改变轨道,飞船将由发射初期的轨道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50公里椭圆形轨道,变成距地343公里的圆形轨道。&
  “神舟五号,我是北京。下面进行变轨的准备工作,检查航天服的气密性,报告飞船工作状态。”总调度申敬松打开对话器。&
  “神舟五号明白。”随着杨利伟的答音,他摁动飞船上控制仪表的按钮,将安全带扣好,关闭了头盔的面罩。&
  “实施变轨!”“变轨指令链发出!”“数据注入成功!”“变轨完成!”&
  一声令下,一组组数据从北京指控中心中央机房发出,通过远程控制站传向太空。&
  15时57分,指控大厅的大屏幕上显示出精彩的一幕:飞船动力舱尾部猛地喷出4条红色的火焰,飞船从原来的椭圆形轨道的切线上冲出,飞向深邃的天宇。与此同时,主屏幕飞船运行轨迹仿佛被一只神奇的巨手挣开了,一个小亮点拖着一条红色的轨迹,像流萤划过天幕,沿着地球的圆形表面,划出一个巨大的同心圆!&
  这,就是飞船距地343公里地球轨道!&
  此时此刻,飞船“视窗”显示出奇幻的一幕:航天员的全身在发动机的推动下轻轻振动了一下,柔和的加速度将航天员的身体轻轻推向座椅靠背,飞船冲出了椭圆轨道,巨大的太阳能帆板像两只翅膀,微微倾斜着划过黯黑的天幕!&
  镜头之五:天地对话———“杨利伟同志,你好!”&
  时间:飞船飞行时间8小时28分,北京时间10月15日17时28分&
  地点:距地343公里飞船轨道,“神舟”五号舱内,飞船环绕地球第7圈&
  下午4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来到了指控大厅,在最后一排座椅上坐下。&
  曹刚川副主席面前的乳白色操作台上,放着一台看似普通的电话机,上面贴着一张蓝色的图标,描绘着“神舟”五号的身姿,“天地对话系统”几个银白色的美术字格外醒目。一张液晶显示屏上,显示着航天员在舱内的情景。曹刚川凝神关注着航天员,看到航天员一切正常,他脸上漾起欣慰的微笑。&
  总调度申敬松再次打开天地对话器。“神舟五号,我是北京。”“神舟五号到。”“神舟五号,下面由首长与你对话。”&
  这时,曹刚川副主席用手轻轻压低面前的麦克风,对着屏幕上的航天员深情说道:“杨利伟同志,你好。你辛苦了,现在感觉怎么样?”&
  “感觉良好,谢谢首长的关心。”太空中,航天员杨利伟面对飞船上的视频显示器兴奋地答道。&
  曹刚川说:“现在,我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与你通话。目前,各系统工作正常,着陆场准备工作已经就绪,飞船将按计划实施返回。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代表江主席,向你表示诚挚的问候!对你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你再接再厉,精心操作,把预定的各项工作完成好,祖国和人民期盼着你凯旋归来。”&
  “感谢首长的关怀和鼓励。请首长放心,我一定会努力工作,把后续任务完成好,向祖国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杨利伟激动地说。&
  此时,指控大厅大屏幕蔚蓝色的背景上,相互交织而又排列有序的飞船飞行曲线,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优美画卷。“神舟”五号飞船仿佛一只牵在手中的风筝,在太空中尽情地遨游……&
  19时58分,飞船环绕地球第8圈,北京航天指控中心安排杨利伟与父母和妻子、孩子进行了一次风趣的对话。&
  镜头之六:从太空俯瞰地球&
  时间:飞船飞行时间12时44分,北京时间10月15日21时44分&
  地点:距地343公里飞船轨道,“神舟”五号舱内,飞船环绕地球第9圈&
  屏幕上,飞船正飞掠印度洋上空,北京时间21时44分。&
  “神舟五号,我是北京!”&
  飞船进入环绕地球第9圈,指控中心再次呼叫航天员。&
  “将数字电视切换到手持摄像机!”“神舟五号明白!”航天员杨利伟拿起一台小巧的手持摄像机,对准了飞船的舷窗。画面轻轻地一抖,一幕壮美的画面呈现在记者眼前:
&&& 飞船上方,是一望无际的天宇,深邃幽暗,漆黑无底。辽阔的天幕上,缀满了无数星辰,像一颗颗钻石镶嵌在黑色的天鹅绒上,晶莹剔透,熠熠生辉。正上方,无数星辰密密麻麻簇拥成的银河,像一条乳白色的飘带,静静地横亘在天宇上。&
  飞船下方,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边缘。这就是人类的摇篮———地球。飞船&343公里的近地轨道,还不足以将地球的全貌尽收眼底,摄像机的取景框里,充满了一片神奇的蔚蓝色。&
  4分钟,一分一秒好像都那么珍贵。指控大厅里,鸦雀无声,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这壮美的景色之中。&
  这时,航天员杨利伟似乎分外理解大家的心情,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返回舱内部的环境。只见舱内各种仪表按钮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指示灯明暗闪烁。其中一块屏幕上,地球五大洲的图像格外醒目,一片红色的区域鲜明地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
  “将手持摄像机切换到数字电视!”随着总调度的指令,航天员杨利伟的身影再次出现在画面上。&
  镜头之七:飞船准备“回家”&
  时间:北京时间10月16日凌晨&
  地点:距地343公里飞船轨道,“神舟”五号舱内&
  从飞船运行的第10圈开始,一场回收飞船的备战打响了。北京指控中心将指令数据链发上太空,飞船发动机加温预热,一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指控中心准备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此时,飞船已经运行到第13圈。&
  “神舟五号,准备返回,按照步骤操作,一步到位,不要着急。”总调度对着麦克风镇定地下达返回预令。航天员杨利伟将头盔戴在头上,系好安全带,戴上了手套……&
  凌晨,飞船进入南大西洋海域上空,北京指挥控制中心指挥航天员进行返回调姿解锁,轨道舱卸压,留轨舱与返回舱之间的舱门密封关好。&
  这时,连接两舱的爆炸螺栓猛然炸开,返回舱与轨道舱脱离,制动发动机点火。10秒钟后,大厅里传来航天员的报告声:“北京,神舟五号报告,轨返分离。完毕!”&
  大厅里,各测控点宏亮、准确的报告声此起彼伏。&
  飞船返回的时间节点即将来临,所有的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指控大厅里,一种凝重的气氛如泰山压顶,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即将到来……(本报记者武天敏、本报特约记者刘冰、本报特约通讯员唐文俊发自北京航天指控中心)&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远望”号航天测控船队在浩瀚的三大洋上同时布阵,一束束看不见的电波射向九天,为“神舟”铺就巡天轨道——&
  大洋排兵布阵&
  “远望”牵引“神舟”&
  镜头之一:飞船飞临日本海&
  时间:飞船飞行时间11分,北京时间10月15日9时11分&
  地点:日本海某海域,“远望”一号测量船&
  就在“神舟”五号一飞冲天的那个瞬间,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上也同时打响了一场测控飞船的“接力战”。&
  日本海洋面,晴空万里,“远望”一号航天测量船悄然行驶在预定海域。&
  北京时间9时。“嘀铃铃……”警铃突然响起。工作人员按下防摇鳍的按钮,即刻船体两侧伸展出两对“大翅膀”如鲲鹏展翅支撑在洋面上。&
  飞船飞出大漠戈壁,进入茫茫太空。转瞬之间,“远望”一号测量船的记录仪上,一支支画笔如春蚕吐丝,飞快地标出火箭飞行的速度、高度和倾角,一组组数据、图表交替跃上荧光屏。&
  “东风飞行正常!”“逃逸塔分离!”“渭南跟踪正常!”“青岛雷达遥测信号正常!”……伴着一声声激动人心的报告声,“神舟”五号向太平洋方向飞来。&
  “发现目标!”9时11分,“远望”一号指挥调度员向北京指控中心报告。&
  机房内,主副操作手配合默契,在短短几十秒钟内就实现了精确跟踪。这时,“远望”一号准时预报了飞船初轨参数,顺利地把接力棒传递到“远望”二号船,旋即又急速奔赴下一个测量点。&
  镜头之二:天线好似“电子森林”&
  时间:飞船飞行时间32分,北京时间10月15日9时32分&
  地点:西太平洋某海域,“远望”二号测量船&
  西太平洋某海域,风起浪涌。“远望”二号指挥室里,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简仕龙不停地抬头观看显示屏上显示的各种数据。大型精密雷达和超短波通信天线操作手目光紧盯着目标显示屏,随时待命捕捉“神舟”,完成测量船与飞船的话音通信和航天员生理数据的传输任务。&
  此刻,位于甲板上的直径9米的雷达天线,已指向飞船方向的等待点,一束束捕捉目标的强大脉冲正连续不断地射向万里海空。&
  9时32分,雷达主控台的荧光屏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小亮点,操作手迅速锁定了它:“发现目标,遥控信号正常!”&
  报告声,好似决战的号令,全船上下迅速按照预定方案行动起来。甲板上,梅花形、树枝形、平板形、圆弧形的各类天线交错分布,像密集的“电子森林”&,在计算机的引导下紧紧咬住飞船缓缓旋转。机房里,一台台测控仪器轻快和谐地运转,发出一片悦耳的“嗡嗡”声,像亿万只蜜蜂同时在鼓动翅膀。舱室里,五颜六色的指示灯明暗闪烁,如满天繁星。控制台前,科研人员娴熟、镇定地操作着仪器。&
  无形的电波,在飞船和北京之间搭起了“天桥”,飞船的飞行状态、航天员的各项生理指标,源源不断地传向首都北京指控中心,并把测控“接力棒”传向航行在南印度洋的“远望”四号船。&
  镜头之三:电波飞出浪花丛&
  时间:飞船飞行时间6小时30分,北京时间10月15日15时30分&
  地点:印度洋某海域,“远望”四号测量船&
  3圈、4圈、5圈……太空中的飞船在三大洋上一圈圈地飞过。此时,印度洋上波涛汹涌,“远望”四号好像一片树叶在波峰浪谷间起伏。各机房里,灯火通明,一排排彩色电视屏幕上不断显示和变换着各种信息画面及数据。全船已进入了一级测量部署。&
  15时30分,“发现目标!”“430双捕完成!”指挥员及时发出口令。“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转瞬之间,全船各测量点传来报告,操作员飞快地敲击键盘,把各种信息疾速地传向北京……&
  镜头之四:“神舟”,我们“牵”住你啦!&
  时间:飞船飞行时间12小时31分,北京时间10月15日21时31分&
  地点:大西洋某海域,“远望”三号测量船&
  南大西洋某海域,北京时间21时许,焦急等待的“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终于接过了这场接力战的最后一棒!&
  “一级测量部署!”此时,“神舟”五号飞船即将飞经南大西洋上空。“远望”三号船进入倒计时10分钟准备。&
  刹那间,雷达机房主操作手张旭东面前的示波器上跳出一个亮点,天线主波束随即牢牢将其套住。“330发现目标!”监控台前,副测控长许宁亲自担任双捕操作,不到5秒钟就报告:“双向捕获完成!”&
  “远望”三号继续保持着匀速直线航行状态。测控指挥所和机房内,科技人员在紧张忙碌。“飞船进站指令链”发出,飞船上图像、电源等设备开机,天地信道建立起来了。飞船下传的各种信息通过船载卫星通信站,迅速发往北京航天指控中心。同时,北京中心传来的遥控指令和数据,又从这里一条条传向飞船。&
  指挥所的显示屏上,出现了飞船舱内的清晰图像,航天员杨利伟面对镜头招手致意。霎时,大家都忘情地低声欢呼起来:“神舟”,我们“牵”住你啦!&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取得成功。这意味着,我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3个具备载人航天能力的宇航大国!&
历经5次“神舟”飞船回收考验
&&&&&&&&&&&&&&&&&&&&&&&&我国航天器回收技术日臻成熟
  本报西安10月20日电 孙阳、记者范炬炜报道: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人今天指出,5次“神舟”飞船返回舱的成功回收,标志着我国航天器搜索回收技术日臻成熟,飞船着陆场系统已全面建立载人航天状态。&
  这位负责人说,着陆场系统全面载人航天状态的建立,主要是组建了完整成熟的航天测控网。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已实现“飞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点、一网多星、国际兼容、飞船回收”六大飞跃,形成了由10多个固定测控站、活动测控站和远洋航天测量船组成的航天测控网,可在万里航区3.6万公里高度内对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飞船、火箭等航天器进行精确测量控制。迄今为止,已完成了我国发射的全部70多颗国内外卫星和40多枚火箭的测控任务,成功率为100%。&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我国航天器回收技术起步于1959年,至今已完成了12个型号22种状态探空火箭有效载荷的回收、7个型号12种状态远程火箭数据舱的回收、20多颗返回式卫星和飞船返回舱的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回收技术的国家。尤其是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我国相继建立了以内蒙古着陆场区为主,陆地、海上应急回收系统为辅的立体着陆场系统,配备了精良的机动测控、回收装备,形成了空地协同搜索模式,确保了在正常或异常情况下回收任务的圆满实施。&
(解放军报&日&第4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 邮编:230026电话:&联系人:选培办All Rights Reserved 20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发射的载人飞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