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印缅边境的哪座山峰是印度与缅甸的关系最高峰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3)图中长白山的走向是西南-东北;阿尔泰山的走向是西北-东南.(4)位于天山南侧的是塔里木盆地;位于巫山东侧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5)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科目:初中地理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海拔8848米.×.
科目:初中地理
读《亚洲的地形》图,回答.(1)从地球五带的划分看,亚洲大部分位于带;从海陆位置看,亚洲东临洋,西与欧洲接壤.(2)从地势看,亚洲地势中部,四周.雄踞亚洲中部成为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是高原.亚洲地面起伏,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的山峰,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是.(3)亚洲河流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其中,流入太平洋的有&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河等.
科目:初中地理
读相关材料和地图,回答下列问题.材料:玉树县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1)玉树的经纬度是.玉树所在省区的行政中心是,该省地处高原,由于地势高,成为亚洲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地,如A河流),B河流),都发源于此.(2)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的主峰,该山脉成为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原因是.(3)C是铁路,它穿过我国四大盆地中地势最高的盆地,为此次抗震救灾提供了巨大的便利.(4)玉树位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地区,该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高寒”或“干旱”).(如图)是本地区代表畜种,善于爬山负重,被誉为“高原之舟”.(5)玉树所在区域最主要少数民族是族,著名的宗教圣地是.(如图)
科目:初中地理
下列有关地理之最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长的山脉B、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C、青藏高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D、西西伯利亚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稍候继续  
  下一站我们继续在保山  
  楼主,我也是云南的,能不能发点昆明的景物照,多谢楼主!  
  【深度人文解读】        施甸古称“石甸”,历史悠久,多种文化在这片热土上相映生辉。    一是民族文化。施甸县居住着全国特少民族之一的布朗族,布朗族、彝族、傣族、回族等22个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打扮、婚丧禁忌、节日庆典各具特色。这些醉人的民族风情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其中以布朗族的打歌、小调,彝族的唢呐、葫芦笙,傣族的舞蹈,汉族的花灯、洞经最具代表性。施甸县还有在我国历史上曾辉煌一时的契丹族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长官司”、“蒋家祖祠”等遗迹。    二是饮食文化。施甸特殊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年猪饭、腌制食品、特色酱菜、豌豆片、粉丝等久负盛名。    三是抗战文化。既有明代将领邓子龙戍边平叛的历史史实,也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滇西抗战的英雄故事。    四是史前文化。早在8000年前,就有著名的新石器晚期“姚关古人”在这里生息繁衍;施甸县还因古生物化石海林檎丰富被称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    五是自然景观。施甸地处怒江东岸,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穿境而过。施甸坝被誉为“滇西粮仓”,炊烟人家、溪流村寨组成一幅田园牧歌的景象。四大山森林公园的皑皑白雪、生态旅游集镇姚关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神秘多姿的勐菠萝河谷、气势雄浑的怒江大峡谷、石瓢、娲女温泉和月亮田、乌龙谷瀑布等美景无不展示着施甸的旖旎风光。  施甸县充分利用交通便利这一优势,挖掘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品,积极参与滇西旅游圈的构筑,以建设“生态施甸&金布朗之乡”为目标,以“金布朗”为品牌、“布朗山”为平台、“年文化”为突破口,深入挖掘,精心培育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现代人文精神,逐步将施甸建成以区域客源市场为主,以温泉疗养、节日旅游和度假旅游为特色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和自驾车旅游胜地,打造成保山的后花园,成为滇西旅游区内重要的旅游模块,沟通滇西旅游区和滇西南旅游区线路上的重要结点。一是构建吸引外资的平台。举办好“天天过大年”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及民族民间文艺展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为施甸文化旅游招商引资搭建平台。要改革投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方筹资,通过独资、合资和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积极引进外资,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资参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格局。二是进一步提升和打造“金布朗”文化品牌,丰富和增强文化旅游的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工艺特点,加大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三是加快培育各类人才,提高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协调各旅游企业的关系,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加强对宾馆、旅行社、旅游餐饮、旅游商店等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与高等旅游院校交流信息,咨询开发、管理等事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四是充分发挥姚关的资源优势,把姚关建成省级生态旅游集镇、历史文化名镇和云南最佳乡村旅游区。利用国家退田还湖的投资政策,扩大野鸭湖湿地面积,绿化、美化周边山地,开发环湖自行车旅游线路和火星山攀岩活动,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五是进一步提升和改造石瓢温泉度假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建成一流的温泉度假旅游地。  
  作者:七枷社克里斯 回复日期:&12:29:24   5608#    楼主,我也是云南的,能不能发点昆明的景物照,多谢楼主!    ————————————————————————————    昆明的记录这个帖子里    《光影记录全景昆明》在天涯的帖子地址:    /publicforum/content/travel/1/238948.shtml&让我们一起记录全景昆明。
  【深度人文解读】    施甸三味    施甸人擅长腌渍之技,其特产雕梅、骨蚱蚱、水豆豉三味,一果、一荤、一素,各以其独特风味令人口角生涎,食而常思。      雕梅。采用当地特有之红花大盐梅精制而成,据考证已有二百多年的加工历史。往昔专营雕梅的作坊颇多,较为出名的有罗氏&甫庆昌&、张氏&瑞兴号&、徐氏&会荣昌&、杨氏&永昌号&等名家,一度畅销于滇省内外及东南亚诸国。与一般消闲小吃相比,雕梅可谓颇含艺术情味的&阳春白雪&,其加工工艺十分考究:精选个大体圆、熟而未透的红花大盐梅,剜去内核,然后在其表面精心雕琢各种花样,如梅线、玉梅花、犬牙、菊花、荷包、宝盖等,然后放入优质蜂蜜之中浸渍成品。由于加工的&重头戏&是雕刻,故名雕梅。雕梅玲珑可赏,清香扑鼻,既适度核有青果的酸鲜而又除却了涩感,酸甜清脆,滋味悠长,具有开胃健脾、醒神润肺、生津止渴的食效。    骨蚱。施甸民间入冬时节干家万户必备的传统腌制食品之一。采用新鲜猪排、脊骨及少量肠、肚砍剁成均匀的团状,然后加入多种香料拌揉至透,填压入罐(瓶),再用猪油密封置于阴凉处,一般三个月后即可加热食用。成熟的骨蚱骨质酥松,色泽鲜红透亮,油而不腻,鲜味淳厚,爽口开胃,别具风味。若与白豆腐一同婉吃,则色相更佳,口感亦好。如今,已有产家批量生产投放市场,从而使这一方域风味四方流香。所惜产品之&骨感&似太强了些,故虽&风味&十足,却略乏丰腴,距传统佳品也就差了那么一丁点。    水豆豉。是施甸城乡人家尤其是山乡人家的&当家腌辣&,以大豆(黄豆或黑豆)蒸煮发酵后加入姜丝、辣椒面等香辣料腌渍而成。保山各县市农家亦多腌渍此物,加工方法及配料均大同小异,但其色其味却以施甸者为佳:那鲜淋淋、红彤彤的色相,那酸香回甜、滋味隽水的口感,的确惹人食欲。故当地有句熟语:&一颗水豆果儿下三嘴饭。&也许是由于这佐餐佳品太过美妙之故,在保山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水豆果儿&(即水豆豉)常常还成了施甸人的代称--就保人们称腾冲人为&棕包&一样。水豆豉讲究个&鲜&字,不耐久贮,故也有人家将煮熟并充分发酵的半成品晾干封存,分期加料腌渍,则常年可得。
  【深度人文解读】    邓子龙(),一说(约)&明代抗倭名将。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江西丰城杜市镇邓家村人。魁伟敏捷,骁勇善战。嘉靖三十七年(1558)中武举。后赴福建、广东沿海抗倭,由小校升至把总。曾参与镇压江西、广东等地农民起义。万历二年(1574),迁铜鼓石守备。不久,署都指挥佥事,掌浙江都司。后升参将,领兵平息麻阳(今湖南麻阳西南)苗民金道侣起事和五开卫(今贵州黎平)兵变。十一年,任云南永昌卫参将,率兵激战攀枝花(今属四川),阵斩引缅甸军入境的木邦部罕虔,升副总兵。统领姚安营兼领腾冲营,因虐待腾冲兵致兵乱,被夺职。十八年,受命立功自赎,率军与游击杨威部配合,平息丁改十寨起事,复副总兵,署金山参将事。二十年遭劾罢归。万历二十六年(1598),日本大侵朝鲜。邓子龙奉命援朝,倭寇遁逃。在鹭梁海战中,年近古稀的邓子龙奋勇直前,不幸阵亡。朝鲜为之立庙,世代祭祀。邓子龙遗体归葬丰城。然遗体有其身无其首,其首级已被倭寇割去,于是用沉香木雕刻首级合殓。著有《横戈集》、《阵法直指》等。今铜鼓城东的铜鼓石上留有邓子龙题刻。
  我又一老乡跟云南有着历史的渊源  
  【深度人文解读】      邓子龙出生在丰城市杜市镇狮子邓家村,早年因生计所迫,游走四方。嘉靖八年遇吉水罗洪先生于丰城东门白云寺,技艺大有长进,在罗洪先的帮助下,邓子龙考中了武举,从此走上了他长达40年的军旅生涯。  邓子龙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朝面临内忧外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当时中国沿海饱受日本倭寇和海盗的侵扰,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到很大损失。邓子龙毅然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倭斗争中,率领江西官兵进驻福建泉州一带,英勇抗击倭寇达十余年,先后转战福建、广东沿海,大小数百战,屡立战功。他先后受陈晋德、吴桂芳、殷飞茂、郭成、张元勋等文武官员的器重,一步步由一名下级军官成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将领,他的许多军事思想和理论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万历二年(1574)抗倭战争基本结束以后,邓子龙被调回江西,先后任抚州把总、鄱阳守备,并在江西铜鼓一带成功平定了李大銮起事。在巡抚潘季驯的举荐下,邓子龙由铜鼓石守备升任浙江参将,巡视宁波一带海防。万历九年(1581),邓子龙奉命进入黔任武靖参将,一举平定了“五开兵变”,威名传播大江南北。  万历十一年(1583),缅甸东吁王朝在统一全缅以后,不断发动侵袭中国云南边境的战争,蚕食中国领土。在云南巡抚刘世曾和巡按董裕的请求下,明神宗命令邓子龙率军三千驰援云南。邓子龙到达云南前线以后,积极进行防御作战,先后取得了姚关偃草坡、攀枝花、湾甸、耿马三尖山等战斗的胜利,并配合随后到达的刘&部乘胜追击,长驱而入,攻下缅甸副都阿瓦,沉重打击了缅甸侵略者的气焰。  邓子龙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在云南边境指挥了多次御缅战斗,使缅甸侵略者不敢越边境一步,为巩固边疆、建设国防作出了重要贡献。  1592年,日本关白(丞相)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并很快占领朝鲜全境,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明朝政府派出援兵进行干预,并将日军击退压缩在沿海一线。为了给日军致以沉重打击,明朝政府决定组建海军,并由已解甲归田的老将邓子龙出任明朝水师副总兵,率领中国水师援朝抗倭。在日至19日进行的决战——露梁津大海战中,这位年近古稀的老将与朝鲜民族英雄、水师统制使李舜臣不幸阵亡,壮烈牺牲。两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最后的胜利。  邓子龙善书法、好吟咏,著有《风水说》、《阵法直指》和《横戈集》,现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贵州、云南一带均有许多邓子龙的遗迹保存至今,在他的家乡,其墓地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少地方和著名品牌均以邓子龙命名,邓子龙的英名至今远扬,深受世代丰城人民的崇敬。  
【深度人文解读】      施甸清平洞        清平洞在施甸县姚关古镇外的龟山西麓,为明代爱国将领邓子龙所辟。地方不大,建筑不多,但风景秀丽,文物众多,是一个有历史价值的游览区。在古代,姚关是军事重镇。现镇后的山坡上还有长约数百米、高低不一的土城墙。镇东侧的下乌邑村,留有点将台。现姚关镇供销社一带,为原南城门址,当地群众仍习惯以此为界,称城内城外。步出村南约百来米,在龟山脚小河上有一石桥,名为“洗甲桥”。当年驻防这里的士兵,常在这里洗涤盔甲战袍。过桥前行约半里,就到清平洞。只见沿坡至河,一墙横列,中开一拱门,旁有对联一副:“半山半湖此地即是胜景,一洞一享何处去觅桃源。”横幅为“水月洞天”。八门左侧坡上,是《恤忠祠记》碑亭。亭为护碑而建。碑文有些字迹已不甚清晰。碑高2.05米,宽0.9米,楷体直书,共33行,前4行为碑名,撰文、书丹、篆额人名,最后一行记年月。正文为28行,全文约2400字,记述明将邓子龙平定内乱,击败外国入侵者,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功勋,缅怀以身殉国的忠勇将士。    据《恤忠祠记》及有关史籍载:明嘉靖年间,缅甸东吁王朝统治者,野心勃勃,窥伺中国边境;而国内耿马罕虔,陇川岳凤等土司头人,勾结缅甸统治者,发动分裂祖国的叛乱。万历十年冬,罕虔夺木邦,欲据永昌;岳凤夺陇川,欲占腾冲。明木邦宣慰使罕拔之子罕进忠被迫逃往内地。罕虔及缅王弟莽应龙等纠集了10万大军,以追捕罕进忠为名,于万历十一年正月二日“破姚关,焚施甸,攻顺宁,寇猛淋,杀官军,剽焚为烈,恃象马所向无前”,共谋“五路寇全滇”。滇西危急!云南巡抚刘世曾一面从滇东往滇西调兵戎险;一面向朝廷告急,请求援兵。因邓子龙与倭寇周旋,功建闽广,有智勇声,朝廷派他率兵从江西驰援云南。邓子龙携兵三千,“旧夜兼程暴暑行”,于五月十七日到永昌。他纵观形势、认为:陇川岳风虽剧,僻西隅;耿马罕虔,居腹心,制全滇;得虔则凤为囊中物。遂率兵南指,出关时立誓:“不复三宣诸郡,不搞罕岳话夷,不平西南一统,不复入此关!”兵至姚关,见“白骨暴于榛莽”,更加激起对敌仇恨,将士“皆拔剑扼腕,欲一死战”。邓子龙巡视阵地,细审要害,筑营垒,列烽堠,建坚营,设奇兵。十一月三日,敌军渡猛波罗,以象阵为前驱,气势汹汹,进逼姚关。邓子龙须先伏军于偃草坡,待敌至,火器齐发,敌军战象被击中,到处乱窜;强弩齐射,两翼伏兵突起,缅军惊溃,杀敌千余,尸横遍山,旗开得胜。次年正月二十日,又于湾甸用计大破缅军。敌退守耿马三尖山,经过周密调查,邓子龙于二月派兵从后山小路进袭,前后夹攻,生擒敌首,倾覆敌巢。“渠魁擒,诸夷贡,诸郡复,地方平。”邓子龙三战三捷,声振边陲。为巩固边防,万历十三年,邓子龙率部在姚关筑城,并开清平、朝天、万仞诸洞;同时,建立“恤忠祠”,祭祀为国捐躯的将士,时人李士达、姜忻特为之撰书《恤忠祠记》。他们二人与邓子龙同时在永昌任职,他们同忧国难,“同决战事,视姚关,走松坡,观营陈阵胜迹,赏服之无已”。因此,碑文对此次战斗原委记载详实,充满感情,是一篇研究明代滇西历史的重要文献。《恤忠祠记》碑亭北侧十余米,有“烹象亭”,内立碑二块。一为邓子龙所立,碑高1.66米,宽0.9米,三行直书:“万历十一年擒缅象千余(一行)烹象处(二行)烹以享土豫章武桥记(三行)。”另一块为近人李根源书“邓将军烹象处”。内地劳军,多为杀猪宰羊,邓子龙将所俘战象烹以犒军祝捷,前所未闻,至今传为佳话。从“烹象亭”拾级而上,达“看山亭”。路旁山石上多刻邓子龙的诗作。亭建于一平台之上,半靠山崖。原亭有三格,中间一格有楼,西面开圆窗一道,可观山色。    喜上虚亭夜坐深,长歌解甲酒频斟。山间涌出半天雨,洞口欢呼满地金。压幅惊人迷野白,好峰穿照落松前。七千里外边城月,唯对孤悬报国心。对喜雨的欢呼,看出将士们与人民忧乐息息相关;对月抒怀,表达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感情。看山亭下,是清平洞。“平南开此洞,呼之谓清平;若问开洞者,虎冠乃丰城。”邓子龙的这首诗,记载了辟洞原委。洞门呈圆形,洞口高处有邓子龙的挂弓石。洞分左右两间,左室很宽,邓子龙诗:《夏日洞中口占》云:“避暑清平昼打眠,醒来西望云迷天。遐方此日多炎热,安得长风扫大千。”石床前侧有一石桌,原刻棋盘,是邓子龙与部将弈棋处。洞的右室较长,有天窗、壁窗数孔,洞内沿崖上方凿有狮子头佛座,后人曾立邓子龙像,今像已无存。下侧有“银瓶”,口约碗钵大小,岩水渗透下滴,聚入瓶中,不溢不竭,四时如常。洞中石壁上刻有许多诗文。其中重要的有邓子龙《清平洞》诗:洞里神仙洞外春,清平不间旧将军。静观杨柳依依绿,满笑桃花灼灼春。醉问几杯销白昼,闲拖一帚看浮云。围棋未了千年局,倦展诸夷纳贡文。清平洞前为一草坪,绿草如茵,广约二三亩,旁有一堵石崖,上有邓子龙书“倚剑”两个大字。草地旁,岩洞前,有一池,约4亩,池中有八角亭,名为“磨剑亭”,由南侧经曲桥5折,达亭内。池外绿野一碧,池内水色清莹,池周垂杨环绕,水中有荷,朱阁映绿水,倍加鲜丽。清平洞南侧,有恤忠祠,又名忠烈祠,为一厅一殿的中式建筑。据清朱文龙《倡修东岳庙碑记》载:“东岳圣殿,创自明万历年间”,武桥将军平寇御敌有功,“后人建祠设像而祀之,迄今恤忠词碑现存”。现祠在清平洞旁,为后人重建。祠依山临水,林木苍翠,现为姚关小学,有关部门正在恢复。    邓子龙在姚关驻防期间,虽屡立战功,但当局者贪鄙猜忌,屡加诬告,迭遭冤屈,几经沉浮,被迫离开姚关,有《别清平洞》诗:开尔清平纪六年,许多盘错破中坚。梅根挂壁全无土,石乳为门别有天。释子好看池上树,莽生休踞洞前田。我去莫教棋石栏,看山亭上月常圆。身遭冤屈,仍念国事;依依惜别,对故物一往深情。时人多为邓将军扼腕不平,郡人马继龙曾有《慰留邓武桥》诗云:万里驱兵入不毛,横溪毒水瘴烟高。风霆一鼓空蛮垒,雷雨千山洗贼巢。众口任教谗薏苡,南人直解颁功劳。边庭见说还多事,谁许将军解战袍。此诗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感情:肯定邓子龙的功绩,斥责谗言者的卑劣,对邓将军被迫解甲的惋惜,留恋,激愤,溢于言表。每当边庭多事之秋,人们往往念及这位爱国将领:“西向关山谁保障,大声呼起邓将军。”(谢俊宇《题清平洞》)    除清平洞外,姚关附近,还有邓子龙的遗迹多处。村南的朝天洞,刻有邓子龙诗二首;在姚关北四里的万仞岗,壁立的岩石上,刻有邓子龙《九月九日登万仞岗》诗一首,充满世事坎坷。凄凉悲怆之情;距诗刻不远,刻有“开此乾坤”四字,正楷直书,署名“虎冠”。岗项原邓子龙建有“解甲亭”,今只余残砖断瓦,岗头已成山田。邓子龙在姚关期间,曾在保山九隆地上建“濯缨亭”,并书一联云:百战归来,赢得鬓边白发;三军散去,剩存湖上青山。世事艰辛,多少感慨汇于笔端;名将遭陷,一股莫名的哀愁凝于联中。深沉含蓄,让人咀嚼无尽。数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太保山上的杨振鸿墓保山城西,有座苍翠欲滴的山岗,名叫太保山。据说,明嘉靖前,它叫松山,县称哀牢;嘉靖元年(1522年),松山改名为太保山,县名也随着改为保山县,400多年来,一直相沿,未再变更。太保山近在城边。沿大街徐徐而上,约数百米即达。靠城一边的坡地上,古柏青松,楼阁重叠,殿宇巍峨。侧有翠微、挹爽、倚云、双鹤诸楼。正中有玉皇阁,它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后累经修葺。崇台之上,突兀层起,体势凌空,画栋浮云;巨柱斗拱,极有气派;壁画丹青,还隐约可见;整个建筑基础坚固,结构严密,分上中下三层,飞檐翘角,现仍基本完好。它是保山现存最古而又有价值的建筑。沿寺后的林荫小路缓缓而上,见山顶平坦宽阔,形似葫芦,山顶峰腰很狭,宽仅数米,形成金线吊葫芦之态。登顶远眺,九隆诸山蜿蜒盘绕,富庶的保山坝子织锦铺绣,远近村落,烟雾迷离;俯瞰城区,街道纵横,车来人往,一片繁荣景象。&         
  【深度人文解读】    施甸    云南西部是目前中国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不仅仅因为那里有旖旎的自然风光,更因为那里有古老而神秘的文化。    位于云南省西部的施甸县就具有这种神秘的文化。它地处怒江的东岸,怒山山脉尾翼的山谷中。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施甸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但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    【契丹之谜】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有一个搏击长空的鹰之族扶摇而起,又神秘消失,这就是契丹族。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凶狠的民族,曾在中国存在了200多年,辉煌一时。但令人惊异的是,这个民族自明代(1368——1644)以来就神秘消失了。契丹人究竟去了哪里?他们还有没有后裔?寻找这个消失的民族,成为一个诱人的历史之谜。    一次偶然的发现吸引了民族学家的注意。专家们在云南施甸县发现了一个仍在自己祖先的坟墓上使用契丹小字的特殊族群。在施甸县由旺镇的一座宗祠里,人们发现了一块牌匾,上面篆刻着“耶律”二字。当地人说,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阿苏鲁。    阿苏鲁在史书上确有记载,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后裔,他的先祖曾参加西南平叛战争。但如何证明这些“人”就是阿苏鲁的后代呢?    经新兴的DNA技术鉴定,在施甸采集到的自称?契丹后裔&人的血样,与考古学家们在四川和内蒙古取到的契丹女尸腕骨和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的DNA成分极为近似。根据测定结果,结合史料,历史学家们认为,一部分契丹后裔仍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分布在云南施甸等地。    如今施甸县的契丹后裔们依然保留着传世的家谱,年长的人们还会讲起祖先们为躲避战乱而改变了古老姓氏的故事,而当地的蒋姓祠堂里至今仍保存有反映部分契丹人生活场景的镂空浮雕格子门。    历史悠久的小城    施甸在云南省小有名气,有滇西粮仓的美誉,而且还是古代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道。其境内,不仅有三条大河纵贯,而且从山顶到谷底海拔相差2300米,气候类型多样,植被丰富。正因为这里优越的自然环境,早在1万多年前,这里就有原始人类生活。上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施甸境内发现了一具人类头骨化石。经鉴定,这是一具距今8000多年的、生活在旧石器晚期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布朗族少女    小城旧有的富庶也来源于交通的便利。在古代只靠牲畜进行陆路运输的情况下,这里对东南亚贸易十分繁盛,不仅有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中国与印度早期贸易通道)穿过,而且还有闻名于世的茶马古道过境,将滇、川、藏地区的茶叶、马匹、药材源源不断地输入缅甸及印度。&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施甸再次因二次世界大战而名闻一时。著名的滇缅公路穿境而过,将英、美、法援助中国军民的抗日物资从缅甸运进了中国,据统计,从1939年到1941年3年间,运送的战略物资高达49万吨,汽车1万余辆。施甸数万先辈直接参与了此条公路的建设,为公路的建成通车贡献了力量。发生在怒江东岸、施甸境内的孩婆山阻击战,打响了滇西抗战第一枪。施甸民众积极筹集军粮、柴草支援抗日部队,并组成运输队支援前线,作出了重大贡献,更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战争遗迹。如今仍住在施甸的抗日老兵杨世朝,已经84岁高龄,回忆起那场战斗时,依然泪流满面。据当地人介绍,很多老战士在战争结束后留在了当地务农。    新起通达之城    如今,又一条贯穿施甸南北的,内联滇缅高速公路,手牵大理、保山、临沧,外联东盟十国的“施(甸)孟(定)公路”即将建成。依托这条大道,施甸向北四十分钟到保山,三小时内进入大理,六小时可至“东方日内瓦”昆明;南出施甸十小时就能到达两个国家级边境口岸。现代化的空中、陆地交通和通信技术,更大大缩短了施甸与外部世界的距离。滇缅公路上的通达之路重又焕发勃勃生机。    农业依然是当地人财富的主要来源。粮食、烤烟、蔗糖已成为施甸三大支柱产业。畜牧业、林果业、茶产业也已成为绿色经济中的优势产业。这里还被列为全省商品猪基地县。当地县政府在巩固、壮大发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蚕桑养殖、人工食用菌、蔬菜种植等新兴产业。&今日休闲胜地    旅游业近年来更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到云南旅游,游友们会告诉你“保山气候甲昆明,施甸气候甲保山”。的确如此,驱车进入施甸,映入眼帘的是无尽的绿色,在绿色之中点缀着一处处炊烟人家,清澈的小溪环绕着村寨,一幅田园牧歌的景象。据在当地政府就职的朱光亮介绍说,这里风景奇丽,高山、平坝、峡谷纵横交错,森林、草原、湖泊相映成趣,“还可以泡温泉赏美景,简直就像神仙的生活一般”。&施甸最有名的温泉当属石瓢温泉,位于怒江峡谷的山坳里。温泉区的面积达一平方公里,温泉为碳酸泉,长年水温为50摄氏度。&这水对人身体非常有益,连这里的树木都是四季常青的。”朱光亮说,&每逢节假日,这里总是最热闹的地方,四方游人都会聚集在此,放松身心,品味自然。&    施甸的木老元是布朗族最主要居住区之一。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云南独有的民族。布朗族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是从汉代开始,约为公元一世纪。布朗族是我国七个人口不足10万的特少民族之一,自称乌或埃乌,又称本人。到现在,施甸的布朗族人依然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布朗族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如打歌、舞蹈、山歌、小调等,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因此,施甸布朗族被称为“金布朗”。他们笃信佛教外,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亦影响较深。施甸地区的布朗族把马作为吉祥的崇拜对象,严禁杀马,更不许吃马肉,哪怕马是意外事故死的,而不是病死的,也得埋葬起来。布朗族人善种植茶树,他们居住的地方多是著名的普洱茶的产地。    施甸县政府正着力为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与改革,他们希望以投资来拉动当地商贸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一系列的规划正在实施中,有七O七工业园区、姚关文化生态集镇以及以布朗文化为背景,建设四大山森林公园。已经有越来越多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慕名来到施甸县,一睹这座深山中县城的文化奇观。  
  【深度人文解读】    【追寻远逝的民族&&契丹人】    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        契丹文化的消失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改朝换代频频发生,但原有的文化传统总能代代相传。然而契丹王朝灭亡后,整个契丹文化也随之消亡了。      分析发现,从契丹王朝建立到1271年元朝建立,在这短短的3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和元等朝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由于取得政权的统治者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因此朝代更迭也导致了整个民族的地位和相关文化都发生了转换。女真人的金朝取代契丹人的辽朝后,曾下令清除那些反抗的契丹人,其中一次见于史书的杀戮就持续了1个多月。很有可能契丹文化也在这时遭到舍弃。      另外,金朝刚建立时,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沿用汉字和契丹字。当女真文字参照汉字创立后,金朝皇帝就下令废止了契丹字,契丹文字可能由此失传。以此类推,契丹文化的衰亡也就不难理解了。      耶律楚材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员刘凤翥,在破解古老的契丹文字方面造诣深厚。他是目前全世界认识契丹文字最多的专家。      刘凤翥说,关于契丹文字有两个缺憾:一是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契丹文字都是在碑刻上发现的,都是墓志铭。二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任何用契丹文编写的书籍。因此,不仅解读契丹字还有许多困难,而且从已经破解的文字中也很难找到足以反映契丹全貌的描写。针对有学者推断契丹文字并不成熟,还不足以记载历史的观点,刘凤翥认为契丹文字已经比较完善,只不过它失传得太久了。      在北京的颐和园,有一座耶律楚材祠,耶律楚材墓就在其中。耶律楚材是契丹人,在他出生时大辽已经消亡65年。当时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统治着中国北方,种族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契丹人在4种等级中排行倒数第二,处处面临歧视。但耶律楚材却非比寻常地得到成吉思汗的重用,曾经担任相当于宰相的高职。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契丹人,却在辽代灭亡仅仅几十年之后就忘却了本民族的文字,以至于耶律楚才要重新学习契丹文字。      在耶律楚材撰写的《湛然居士文集》中,曾经提到他在西辽学习契丹字的经历。耶律楚材的努力可谓用心良苦。他学会了契丹字,却几乎没有使用的机会。在他去世后,史书中有关契丹人的记载也只剩下了片言只语。耶律楚材成为契丹人最后的亮点。
  【续】    契丹人哪去了      契丹文化消失了,那么,契丹作为一个民族,为什么也在历史中渐渐消失了呢?      据史书记载,辽灭亡后,至少还有两大部分契丹人留了下来。一部分是契丹末代皇帝的追随者,另一部分是聚居在辽代南京城附近的契丹人,再加上散居各地的契丹军民,数量决非少数。不断出土的文物就是他们留下的脚印,说明有的契丹人被女真人降服,有的向北回迁到契丹的发祥地,也有人和北方其他民族逐渐融合为一体。进一步考古证明:在整个金代,契丹人不断举行起义。当蒙古族兴起后,契丹人纷纷投靠,想借助成吉思汗恢复本民族的地位。也就是说,到元代初期,契丹人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自明代以来,契丹人却销声匿迹了,时至今日,在中国56个民族中,却没有当年响当当的大契丹。      那么,几百万契丹人到哪里去了呢?史学界推测大致有三种可能: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      第三,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时,散落到了全国各地。      契丹人后裔      就在人们寻找契丹人蛛丝马迹的时候,生活在大兴安岭、嫩江和呼伦贝尔草原交汇处的达斡尔人,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当地传说,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堡,从此便定居下来。这支军队的首领叫萨吉尔迪汉,就是达斡尔的祖先。      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契丹族和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历史,找到了大量证据表明,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      但这些只是间接的证据,是不能给出定论的。      与此同时,【在云南施甸县,发现了一个仍在自己祖先的坟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统称&本人&。在施甸县由旺乡的一座&本人&宗祠里,人们发现了一块牌匾上面篆刻着&耶律&二字。&本人&说,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阿苏鲁,并表明他们的契丹后裔身份。】      历史上确有记载,阿苏鲁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后裔,他的先祖曾参加西南平叛战争。但如何证明这些&本人&就是阿苏鲁的后代呢?毕竟漠北和云南相隔万里,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学术界始终未能给这个自称契丹后裔的族群&正名&。      专家们决定利用DNA技术揭开这千古之谜。专家们先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在云南保山、施甸等地采集到&本人&的血样;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在完成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后,终于得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而云南&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军队中契丹官兵的后裔。      根据这次测定结果,结合史料,历史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契丹族的下落: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征兵,能征善战的契丹族人被征召殆尽,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作为&分子意义上的后裔&零星分布在各地。
  【深度人文解读】    寻访施甸的契丹后裔    这个低矮窄小的墓地埋葬的就是施甸契丹始祖阿苏鲁“耶律阿保机、萧太后、大辽国”这些有关一个中国古代民族的名词,与听评书《杨家将》一起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此再熟悉不过。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八部,建立辽朝,公元1125年,传位天祚帝耶律延延禧,为金所灭。随后,契丹,这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北方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219年后,自明代以降就再不见于史迹了。那么,契丹人究竟去了哪儿?他们的后裔还在吗,如果存在,他们今天的情况又是什么样?这是一个诱人的历史之谜。    施甸,位于云南省保山市的东南部、高黎贡山的东侧,是一个拥有32万人口的山区县,由于地处东南亚与中国内地的交通要道上,施甸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元明清三朝先后在这里发生过激烈的战事;明朝大将邓子龙曾在此设关御敌,古战场的遗址、遗冢至今犹存。硝烟散尽,岁月流逝,时间似乎要将历史的所有秘密都封存在这块岑寂的土地上;但不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股考古的热潮却在这里悄然兴起,民族学家、考古工作者、历史学家、新闻媒体纷至踏来,人们都冲着一个惊人的发现而来——施甸的契丹人后裔!    头顶着冬日的暖阳,记者和施甸县宣传部的老杨行走在甸阳镇大竹棚村狭窄、崎岖的田埂路上,此行的目的是探寻施甸一带契丹人的始祖阿苏鲁之墓。阿苏鲁又名阿干,据《明史.云南土司二》记载,“洪武15年(公元1384年),置施甸长官司,以土酋阿干为副长官”。又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置凤溪长官司,以永昌通判阿凤为长官。”阿苏鲁与阿凤是元朝征战西南、素有战功的濮国公忙古代的第三代孙,据民族学者杨毓骧、孟志东的研究,辽亡后,大批契丹人纷纷归附蒙古政权,为其东征西讨,贡献甚大;忙古代的曾祖耶律秃花于恒州(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所在地之北)投附成吉思汗,忙古代从元世祖始,就长期在西南地区频繁平叛征伐,屡立战功,应是契丹云南后裔的始祖。    翻过一座土丘,阿苏鲁的墓地就出现在记者的眼前,两扇低矮的墓墙围托着一个并不高大的墓门,斑驳的墓体似乎再难以抗衡岁月的侵袭,据老杨介绍,这座墓是后代子孙于清道光年间重修的。走近墓碑,从明灭模糊的字迹中仔细辨认出“皇清待赠孝友和平-世祖讳阿苏鲁千秋之墓”这几个字。经老杨提示,记者在墓碑右侧上方又看见了两个字“穴&”,这两个字上下相连,似为一体,老杨介绍说,这就是学术界所称的“契丹小字”,对“契丹小字”记者虽有所耳闻,但今日亲眼得见,仍不禁兴奋莫名。契丹纵横大漠数百年,参照汉字笔画形体创制了契丹文字,契丹文字曾是北方各民族文字的先驱,辽亡后,契丹文逐渐废止不用;因此,流传至今的契丹文十分少见,解读契丹文字也成为契丹研究的一大热门和难点,清代的钱大昕、近代的郭末若等金石学大师都曾对此做过研究。&根据孟志东先生的考证、解读,阿苏鲁墓碑上的两个“契丹小字”  的含义是“长官”。这与阿墓主生前在施甸一带的身份十分吻合。    “耶律庭前千株树,阿莽蒋氏一堂春。”这是记者在木瓜榔村的蒋氏武略祠大门所见的两幅楹联,楹联暗示出“耶律”、“阿”、“莽”、“蒋”四姓氏之间存在的关联。蒋氏祠堂年久失修,看上去已经破败,门口的这两幅楹联因地震损坏有一半几乎不能辩识;祠堂正中挂着“武略祠”的匾额,匾额的左上写着“契丹建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之后裔太阿苏鲁任元末万户大明洪武17年任石甸长官司首任长官后封为承直郎武略将军”。由此可见,这个蒋氏祠堂是为纪念先祖阿苏鲁而立,并向外人昭示自己契丹后裔的身份,但“阿”姓又如何演变为“蒋”姓的呢?    老杨介绍,在施甸有“汉家蒋”、“阿莽蒋”两个蒋氏,其中“阿莽蒋”自称为契丹的后裔。记者在施甸见到了对自己姓氏史颇有研究的蒋启坤先生,蒋先生告诉记者,其先父蒋蔚复曾收藏过不少族谱和家谱资料,其中《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的“青牛白马”图最能说明问题,据蒋先生的描述,该图正中是一棵高大的青松,两侧是并排的4棵小青松,大青松的左前方画有一条河,一男子骑白马奔向大青松所在的山,右前方也画有一条河,一女子骑青牛,同样奔向大青松所在的山。据孟志东等专家们的解读,山是木叶山,大青松象征的是契丹人的始祖,四棵小青松代表契丹后来的八部,两位男女意味着生育契丹的夫妇,左前方的河为土河、右前方是潢河。这个解读与史籍所载的契丹人起源传说基本相符。惜乎蒋老先生于1996年回乡途中遇车祸不幸去世,而保存那幅“青牛白马”图的族谱也落入滔滔漾濞江中,记者也无缘得见。      
  【续】      契丹    “阿”姓为耶律阿保机的第一个字,以此为姓的多是施甸契丹的先祖如阿苏鲁、阿凤、阿保、阿龙等,由“阿”至“蒋”,中间还有一“莽”姓,由“阿”而“莽”,可能是与当时施甸的“莽”姓土著有关,作为外来者,契丹后裔毕竟是少数,从“莽”姓,可以强化与当地土著的认同感。而由“莽”改“蒋”,当地宗谱有“耻从夷姓,乐慕中华”与“奉题准将莽改蒋姓”两说,由此可见,改姓曾得到过朝廷和上级政府的认可。    无论姓阿姓莽或是姓蒋,从今天施甸的契丹后裔身上半点儿也看不出契丹的影子了。记者在施甸曾走访几户蒋姓人家,其居家、饮食、信奉、婚丧、生产等事项无不与当地汉族相同,只是有一条,蒋姓家族之间不得通婚,这倒是为各家所遵从。那么,施甸的契丹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契丹后裔呢?一门新兴的考古学——分子考古学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分子考古学通过提取古代各种生物的DNA,经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将获得的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最后对各种古生物DNA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内在的遗传联系,分子考古学为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比较科学、客观的手段。    从1995年开始,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国家科委联合申报了“分子考古学”课题,而云南契丹的问题成为该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课题组从有墓志为证的契丹墓葬中提取标本,并从标本中提取DNA,与此同时,课题组在保山市的后庄村、龙洞村和施甸的木瓜榔村、大竹棚村采集蒋姓人氏的血样100份,并提取DNA,通过DNA测序检测,最后的结论是,在进行分析过的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人群体中,达斡尔人具有与契丹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后裔,而云南保山、施甸的“蒋姓”人氏与达斡尔人有相似的父系起源,结合历史资料判断,很可能是蒙古军队中契丹官兵的后裔。由此,施甸契丹后裔的确认问题最终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位于木瓜榔村的蒋氏祠堂,门前的两副楹联是“耶律庭前千株树阿莽蒋氏一堂春”施甸木瓜榔村,是契丹后裔蒋氏家族重要的聚居地。阿苏鲁生前就任的府衙,施甸长官司现址长官司里保存完好的“树包坟”契丹后裔蒋必显与老伴蒋氏祠堂里精美木雕壁门。    
      【施甸方言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时间为45分钟。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不得拖延时间。    2、本次考试所有答案都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不能计入总成绩。    3、仔细阅读题目说明,本次考试所有选择题都是单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考试结束后,试题和答题卡都不得带出考场。    4、&严格遵守考场秩序,独立完成考试内容。    5、&100分以上为优秀施甸人.90-80分为中等施甸人.80分以下妈的不是施甸人。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甲:我出克了,啊消买什么回来?  乙:买撒撇嘛~  问:乙让甲买什么东西回来(&)  A洗涤用品&&&&&&B食品&&&&&&&&C一种衣服&&&&D酒  2、&甲:招呼我叫我家哥甩你两皮坨  乙:……  问:甲在对乙干什么(&)  A感谢&&&&&&&&&&B鄙视&&&&&&&&&&C招待&&&&&&&&D威胁  3、&甲:马毒咋个卖?  乙:三十,外地进来的么.  问:甲准备买什么(&&)  A马&&&&&&&&&&B牲口&&&&&&&&C毒品&&&&&&&&D马鞍  4、甲:你是克子都拿不起呢人  乙:……  问:甲说的“克子”是指(&&)  A希望&&&&&&&&&&&&B主意&&&&&&&&&C记性&&&&&&&&&D骨气  5、甲:我家妈哦动当呢,天天逼我写字  乙:你家妈才好呀,我家妈都不管我  问:在甲眼中,他的妈妈是一个(&&)  A有爱心的妈妈&&&&B罗嗦的妈妈&&&C漂亮的妈妈&&&D溺爱孩子的妈妈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词语与其他意思不相同的是(&)  A憨包儿&&&&&B草同锤&&&&&C勒肚子&&&&&D土特儿  2、&“简宗面儿”是(&)  A小蛇&&&&&&B蜥蜴&&&&&&&C变色龙&&&&D鱼  3、“小王是个生丁的”中的“生丁”是指(&)  A骂小王&&&&&&&&&B说小王生于丁丑年&&&&&&&&&&&C说小王厉害&&&&&D说小王起痘痘  4、下列词语不属于形容颜色的是(&)  A红西古拉&&&&&&B灰把撩突&&&&C绿阴干瞎&&&&&&D金丝亮晃  5、“土特儿”是一种(&)  A家具&&&&&&&&&B食物&&&&&&&&&C吸烟用具&&&D制造工具      三、名词解释,解释下列句子括号内的词语(每小题3分,共30分)  1、楼上那个(挨万刀呢),天天把垃圾丢在我家门口。  2、你闹(雀)呀,一天呢克逗人家  3、哪个(豹子咬的)打烂呢玻璃?  4、把(博刀)递给我一哈。  5、我(共也想不起)克买裤子以上。  6、老板~~~两碗米线加帽~~~~  7、你要是挨我(依烂就烂),我整死你.  8、特滴单车被偷掉了,特在那点(滋了不得得呢)。  9、你最高表挨我(扯扎精)。  10、你扎是(昨B怪)呢.        四、常识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施甸一中有一栋教学楼被命名为(&&)  A德夫楼&&&&&&&B逸夫楼&&&&&&&C太夫楼&&&&&&&D愚夫楼  2、施甸一中共有几家小卖部(&&)  A一家&&&&&&&&&B两家&&&&&&&&&C三家&&&&&&&&&D四家  3、施甸一中大门口有一家(&&)泡菜店  A老张&&&&&&&&&B老孙&&&&&&&&&C老李&&&&&&&&&D老刘  4、&施甸的稀豆粉店中,最好吃的是(&&)稀豆粉.  A&农贸市场的&&&&&&&B大桥头的&&&&&&&&C电影院的&&&&&&D车站的  5、&“塞特网吧”位于(&&)  A甸阳中路&&&&&&B甸阳东路&&&&&&&C建设路&&&&&&&D甸阳西路  6、施甸有家卖炒饭、甩粑粑、泡露达等异域风味食物的店叫(&&)  A花园&&&&&B伊香园&&&&&&&C老地方  7、&每到杀年猪人们最爱吃的菜是那道(&&)  A白片肉沾旺子&&&&&&&B蒜苗炒肉&&&&&&C水淹菜拌生肉  8、&新客运站的地域属于(&&)  A三岔河&&&&&&&B城北开发区&&&&&&&&&C张家村&&&&&&&&&D沙坝角  9、&四大山位于施甸的(&&)  A东边&&&&&&&&&B西边&&&&&&&&&C南边&&&&&&&&&D北边  10、以天气最热名施甸的地方是(&&)  A甸阳&&&&&&&&B姚关&&&&&&&&&C由旺&&&&&&&&&D旧城      五、翻译题。请将下面一句话翻译成标准普通话(25分)  在黑巴拉区区呢晚上.我踩着一个红西古拉的西瓜皮.惯得一交.跌了烂泥嘎区的.我拍掉身上的那些灰巴撩秃.继续走.看见一个金丝亮晃的物件.我走进一瞧原来是:绿阴干瞎的赖格宝      
  【深度人文解读】    朱德元帅题刻留施甸      在施甸县由旺镇中村办事处莽回寨老龙山的祝氏墓地的墓碑中,有很多名人的撰文和题刻,有时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国务总理李根源、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周钟岳、北伐军滇军总司令顾品珍等等。其中有一墓志铭是朱德元帅为祝鸿基的夫人题写的,是目前保山仅见的朱德元帅题刻,是元帅留给施甸人民的宝贵财富。  祝鸿基(),字丕卿。施甸由旺人。就读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参加辛亥“重九起义”,护国讨袁。历任四川资中县长,云南兵工厂少将厂长,大姚县长,云南监察使署中将秘书长等职。抗战胜利后离职返乡。解放后被聘为云南省文史馆馆员。先生早年与朱德元帅为讲武堂同学,并在讨袁护国战争中并肩战斗,结下深厚友谊。民国二十八年(1939),祝夫人(名一卿,由旺人)病逝,其夫陆军中将祝鸿基请时任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题撰了该墓志。碑文简述了夫人的家世和生平,朴实无华,无浮词丽语。祝夫人的高风亮节,仅用“功在国家,为女中之不可多得者”给以概括,恰切精当。  碑文:夫人讳一卿,保山大南村段秉荣先生之次女,保山由旺祝丕卿同志之元配。其与丕卿奔走革命者凡二十年,功在国家,诚为女中之不可多得者。生于清光绪十七年辛卯九月十四日亥时,卒于民国二十八年己卯五月二十八日辰时,享年四十有九。子二:长腾蛟,云南农校毕业,殇;次腾鹏,肄业抗日第一集团军学生队。女三:长腾凤,苏州振华女校毕业,殇;次腾鹗,早殇;三腾鹄,昆明市立女中毕业。孙女一,郁芬,腾蛟出,早殇。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司令愚弟朱德题  夫祝鸿基丕卿书 男腾鹏 女腾鹄谨立  民国二十八年岁在己卯夏正十月二十四日
    【深度人文解读】      施甸县天然氧吧——摩苍森林公园        摩苍森林公园坐落于施甸县城以东10公里处的茫茫林海中,据说“摩苍”之意取自陆游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中的“摩天”二字,但如直接取名“摩天”有狂傲之嫌,于是将“天”改为“苍”,摩苍森林公园因此而得名。  摩苍之美在游山,明代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我国著名书画家,云南晋宁人唐泰,号担当,慕名云游至此,立于山顶俯瞰群峰,被摩苍森林公园的万亩林海所感,他首先写下了“离天三尺”几个巨大的字赞美摩苍,后又草书了“云山”、“听松园”等诗词赞美周围的万亩森林。  如今的摩苍森林公园,万亩天然草场与万亩茂密的针叶林交错分布,景色优美,时见牧人赶着成群的牛羊,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致,草场、森林与特色牧业构成了摩苍森林公园的主体景观,加上摩苍大草坪上绿草荫荫、野花遍地,伫立山顶,能开阔视野,感受山势雄奇和云雾飘渺、苍松葱郁、古树奇花争艳、流泉幽谷回鸣的美景,就象到了人间的天堂,人间的世外桃源,每逢双休节假日,邻近地州的游客汇集到此,垂钓、避暑纳凉、野餐郊游,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深度人文解读】    施甸县生态“野鸭湖”湿地      施甸县野鸭湖天然湿地景区,距施甸县城16公里,距姚关集镇2公里,因湿地常年栖息着野鸭,便称之为“野鸭湖”。湿地湖水面积680亩,湖的岸边是万亩森林,覆盖景区山峦、岛屿,湖中青山倒映,山、水、岛互为一体,使野鸭湖湿地素有“滇西小桂林”之称。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湖内适宜多种鱼类和水生物生长的有利条件,湖中有海子鱼、鲤鱼等,鱼的肉质特别细,吃起来味道独特,特香,是名贵的上等生态鱼。到此旅游观光的客人,对野鸭湖景区的清炖鱼、清炖花鲢、清炖鲫鱼、麻辣火锅鱼等称赞不已,流连忘返。    站在岸边眺望,划着当地人自制的小船游湖;登上湖心岛,远眺雄峻的火星山,近观秀美的小村景色,湖内的“鸟飞鱼跃凌空起”,呈现出一幅幅“人在画中游”的画面。当你漫步在湖边时,微风轻轻吹过,迎面飘来的是莲花幽幽的清香,让你感到心旷神怡。  
  【深度人文解读】    施甸县生态SPA康乐园——石瓢温泉    石瓢温泉位于施甸县西北部等子乡境内,距县城68公里,因主泉眼有一巨石形如瓢状,故名石瓢。石瓢温泉水温恒定在50℃-80℃之间,水流量巨大,有大小温泉眼10余处。根据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心实验室《检验报告》,石瓢温泉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主要有钾、钠、钙、镁、碳酸、偏硅酸,这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治疗风湿、胃病、皮肤病,无论洗浴、饮用、蒸熏都有神奇疗效。近年来,施甸县烟草公司先后投资1200万余元,建有各种住房、宾馆等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吃、住、娱乐、沐浴、会议等一条龙服务,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石瓢温泉,遍地涌泉,处处澡池,有从古树根旁流出的、有从壁崖倾泻的、有伴小溪飞流的;还有原汁原味的石瓢遗址,弯弯的月牙池,飞流直下的冲腰澡塘,云蒸雾缭的仙人房和高规格的人造温泉游泳池,真是景含野趣,泉涌温情,加上如诗如画的瀑布,绿树成荫的景色和醉人的月光夜色,别有一番人间仙境般的神奇意味,让人体爽神怡,流连忘返。    朋友,弥漫着原始的神奇与美丽的石瓢温泉,是您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之所,我们将以最优质的服务,热情欢迎您的到来,届时将让您领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石瓢温泉】        母体里流出  滚烫、滚烫  几个世纪的见证  攀枝花的落英  容不下经久酒风霜  有撒下一叶叶  石头上  路旁    你圣洁的双手  退却的  又何止疲惫  闹着、笑着、聊着  那是孩子、老人  ······  丰腴的体  而今无须过度遮掩  在这里没有人会说  赤裸不文明    幽清如蝉鸣  宁静如雨幕  枝上的松鼠  脆碎的鸟鸣  河谷里舒心的欢乐  古榕  热情的主人  呵护着浴池  根须深入奇石  那一树的绿叶    简单又  不乏舒适  石瓢人的生活  恰恰是石瓢人的天堂
  【深度人文解读】    施甸县太平乡耍龙舞狮      太平乡人民耍龙舞狮主要靠长辈艺人以教传授,通过世代相传积淀,创造出其独具特色的民间乡土文化——龙狮文化。  太平乡耍龙舞狮主要是欢度当地民间传统文化节日“羊皮会”,自娱自乐,丰富文化生活。除东别寨、陈家、董家湾、松林、太平街、弥勒希、地理自然村有大龙或小滚龙,其它部分村寨只有狮子或麒麟,艺人团体或以自然村组织,或以村民小组单独组织。  羊皮会俗称二月十一,系当地民间自发性组织的传统文化节日,其历史悠久,富有浓郁的乡土色彩。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锣鼓喧天,龙腾狮舞,沸沸扬扬。羊皮会期间,人们载歌载舞,耍龙、舞狮、踩高跷、唱八仙、游抬阁及进行耍刀、棍、棒等民间武术表演。  生活在这里的汉族人民擅长耍龙表演,自己扎制。大龙有青和黄两种颜色,即青为母龙,黄为公龙,白布缝制龙衣,经彩绘而成,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长短不一,有三十六节、三十节、二十六节、十六节,各节用木料制成框架,用金竹篾扎成筒形笼子,各配以木柄,舞龙人手持木柄耍玩,并以青黄相配成双出会。耍龙时,步调一致,动作协调,随着珠宝的动作,龙头、龙身、龙尾密切配合,形成宛若游动的活龙;耍龙形式有结盘、反回盘、龙吃水、龙摆尾和倒回龙等。耍龙表演时,三十六节和三十节的需60人,二十六节的需40人,十六节的需30人。小滚龙,有七节的,也有九节的,特点小巧玲珑,灵活敏捷,龙头随着龙宝舞动线路翻滚,龙身龙尾随之舞动,左右翻滚,表演时,七节的需15人,九节的需20人。龙头的扎制没有固定的尺寸,根据造型需要而定。  舞狮由六人耍一架,一人戴喜头面具,身穿翻毛皮衣,手持蚊帚,在狮前逗引狮子,一个“行者”手持蚊帚在狮后撵狮。开场时,喜头引狮子上场,表演各种打斗和戏耍动作,如上板凳、上桌子、滚绣球等,喜头和行者则表演各种拳术和刀、枪、剑、戟等。  耍龙、舞狮、舞麒麟时,并配以打击乐,采用滇戏武场戏谱,一般用《燕登鳌》、《大出场》、《双三叠》、《金银课》、《小波云》、《董八一》、《襄阳倒板》、《急急风》、《四季头》等。  耍龙舞狮以男性为主,所以说,在当地有“二月十一大人玩耍__妇女娃娃看”的说法。正式出会前,各村寨还要组织游龙,并在人员来往比较集中的地方展贴“海报”,以告四面八方乡民,羊皮会如期举行,便于互相转告,届时好邀约结伴看会。所以说,每年的羊皮会十分热闹,看会的观众达万余人。  太平羊皮会的形成始于何时难以考证,据当地艺人介绍,相传已有百余年。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发展变化,羊皮会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一方独特的地域文化——龙狮文化。太平村委会东别寨自然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233户,977人,每年参加农历“二月十一”出会,表演耍龙舞狮、踩高跷及民间武术的老、中、青艺人达100余人,其代表骨干有蒋启相、蒋秉福、蒋贵发等,艺人蒋位光先后为本村及邻近村寨,扎制大龙5条、小滚龙1条、狮子3架。2000年,东别寨自然村还组织艺人进行培训,统一着装,参加施甸县举办的春节文艺活动开幕式耍龙舞狮表演,被云南电视台作了报道宣传。除了一般的耍龙、舞狮、踩高跷等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外,当地的太平街文化室每年还组织排练形式多样,短小情悍的文艺节目演出,为羊皮会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山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太平街文化室其代表骨干有陆成栋、杨国基、陈连璧、郭正春等,为当地民间文化事业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深受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太平乡耍龙舞狮从1983年恢复至今,除民间自发性组织外,当地政府还拨出专项活动经费,先后组织举办了四届龙狮舞会大型活动。1995年,举办了“太平乡九五年春节龙狮舞会”,全乡350余名民间艺人参加了龙狮舞会表演,各展风采。2000年,组织了东别寨、陈家自然村的110名民间艺人进行培训,统一着装,参加施甸县举办的春节文艺活动开幕式表演。2002年,举办了“太平乡民间龙会暨婚育新风进万家文艺表演”,向观众作了3场演出,表演文艺节目16个。2003年,举办了“太平乡二00三年龙会”,并邀请了保山市歌舞团、施甸县文工队的文艺工作者与太平乡民间艺人同台演出,吸引了保山、龙陵等周边县区的千余观众前来参观,盛况空前。  
  【】    施甸“年猪饭”邀你天天过大年      进入冬季以来,施甸县家家户户便开始为传统的“年宰”而忙碌,杀年猪在施甸经过几百年的延续,已慢慢形成了一种风俗,杀年猪的头数和亲戚朋友的多少成了这里的农民群众好收成的象征。        去年12月20日这天,施甸县水长乡小官市村一社的颜国军一家一大早就忙开了,颜国军一边指挥着家里人和来帮忙的朋友赶猪、烧水,一边笑呵呵地接过到家中做客的亲朋好友带来的礼品,并忙着给大家传烟、端茶递水。在他的家中,不仅有当地的村民,也有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不一会儿,在他家不大的院子中就坐满了来客,人们欢笑声伴随着锅碗瓢盆的交响乐,使整个院子显得热闹非凡。    这是颜国军家一年一度杀年猪,邀请四方好友到家中做客吃年猪饭时的一个场景。    而在这一时节,保山市施甸县的姚关、摆榔、木老元、甸阳等地的人家都在用吃“年猪饭”这一形式开展农家乐旅游活动,吸引着外地的旅游者纷纷走进施甸一品“年猪饭”的独特风味和欣赏“金布朗”的特色风情,而这也逐渐拉开了当地开展的“金布朗民俗节·天天过大年”的序幕。    要配齐10多种作料    进入冬季以来,施甸县家家户户便开始为传统的“年宰”而忙碌,此习俗由来已久。据老人讲,起初是姚关布朗族狩猎人为祈求上天保佑多捕获猎物而用捕获到的猎物身上最好的肉去供奉山神。随着时代的变迁,此习俗便形成了当地不可缺少的一种饮食文化。施甸人杀年猪主要有两点,一是用来款待亲戚朋友,二是将剩下的猪肉分类做成腌腊食品,作为来年的食物储藏。    每年立冬后,人们都争相到市场上购买豆子、辣椒、草果、萝卜丝、干腌菜等10多种配料,以备“年宰”时用。普通人家杀一头猪只需拿出300多元钱就可以备齐所需配料。姚关摆马村姜云妍介绍说:“今年烤烟收入好、庄稼收成好,要多宰一头猪,比去年要多拿出200元钱来购买杀猪时所需物品,以备来年天天有肉吃。”很多当地人认为,杀猪那天一定要吆五喝六、热闹热闹,来年日子才会红红火火。    与此同时,在去年施甸县首届“天天过大年”旅游活动成功举办以后,姚关人家尝到开办“年猪饭”农家乐的甜头,今年,家家都拿出元钱来配备好整个过大年所需作料,或腌、或晒、或舂,忙得不可开交,其乐融融。如今,“年猪饭”农家乐规模正由南向北不断延伸。    特色菜肴回味无穷    施甸的年猪饭共有10多个菜肴,主要的菜肴有腌菜拌生肉、葱姜炒猪肝、五花肉蘸猪血、蒜苗炒瘦肉等,都成了施甸人杀年猪的特色菜。    在施甸的布朗山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过年了,杀年猪、杀年猪、腌菜拌生肉,甩了一箸又一箸。蒜苗炒瘦肉,香又香,葱姜炒猪肝”是年猪饭美味可口的真实写照。腌菜拌生肉是主人家准备较早的一道菜,也是施甸年猪饭中最具特色的一道菜。在宰杀年猪前一个月,主人就到自家的土地里采摘野生的油菜籽花进行腌制,要半月才能腌制成。取出刚宰杀的年猪里脊肉用刀剁碎,配制酸橙汁、香料、香胡椒等作料,进行搅拌,直到生肉发白为止,吃起来鲜嫩可口。还有百片肉蘸猪血(又叫姊妹菜),它是由一盘五花肉和猪血菜组成,主人家在杀年猪时,将年猪中最好的肚皮肉切成薄皮,用猪血拌萝卜丝和炒面做成猪血菜。吃年猪饭时,用五花肉蘸猪血菜,吃起来香甜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在保山&经常去吃&施甸的杀猪饭&&充满乡土的气息】
  【施甸儿女写实版】        四大山上砍过树,双龙寺里盗过墓,此生行尽天涯路,施甸儿女就是酷。    甸阳路上赶过场,滨河假日嫖过娼,万里长城万里长,施甸儿女就是强。    甸阳南路下过海,施甸车站挂过彩,青山颜色终不改,施甸儿女就是拽。    石瓢温泉洗过澡,文化广场赛过跑,天若有情天亦老,施甸儿女就是叼。    大楼中学打过劫,职中门口飙过血,意气精魄坚如铁,施甸儿女就是烈。    将阎王寺练过武,邮政慢摇嗨过舞,天下英雄皆入土,施甸儿女就是虎。    梦斯床上流过汗,隆阳酒店吃过饭,也曾弯弓射大雁,施甸儿女就是赞。    老马水库吹过风,一中砍人立过功,万山览遍此为峰,施甸儿女就是凶。    派出所里睡过觉,公安局里报过到,曾与将军驱虎豹,施甸儿女就是毛。    地主桌上翻过本,杨赵村里吸过粉,千秋家国血未冷,施甸儿女就是狠。  
  继续&记录
  【深度记录全景彩云南】    【金布朗&契丹源&施甸情】    施甸元素:布朗山寨&&邓子龙&&契丹后裔&&温泉&&乡土气息  ——————————————————————————————  【清平洞&邓子龙大将军的印记】    去清平洞的路上
  【深度记录全景彩云南】    【金布朗&契丹源&施甸情】    施甸元素:布朗山寨&&邓子龙&&契丹后裔&&温泉&&乡土气息  ——————————————————————————————  【清平洞&邓子龙大将军的印记】
  【深度记录全景彩云南】    【金布朗&契丹源&施甸情】    施甸元素:布朗山寨&&邓子龙&&契丹后裔&&温泉&&乡土气息  ——————————————————————————————  【清平洞&邓子龙大将军的印记】
  一骑单车,掬满眼碧玉。    一段旅程,煲心灵鸡汤。
  【深度记录全景彩云南】    【金布朗&契丹源&施甸情】    施甸元素:布朗山寨&&邓子龙&&契丹后裔&&温泉&&乡土气息  ——————————————————————————————  【施甸随景】坝子施甸与永德交界的铁索桥
    【深度人文解读】        遂通桥&,又名链子桥。位于施甸县与永德县分界的勐波罗河上,其地称“葫芦口”,是通往镇康及出缅甸的驿道桥。系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建。桥呈北——南走向,以10根铁链在两岸悬崖间穿壁悬吊而成。桥净跨30.8米,高8.5米,面宽2.5米。两端桥头各有混凝土过亭一间。北端桥亭之外有当年修桥时留下的摩崖题刻三幅及功德纪略碑两块。    据碑刻记载,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冬,永昌知府谢宇俊倡议,施甸乡绅杨超然约请本地乡绅赵端、李宝仁、段效孟、尹善等人组成筹修小组,桥鸠工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十一月初六日,落成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二月二十六日。谢宇俊因感“铁桥飞跨,长虹高悬,风景又别增一胜”,遂欣然命笔,在桥北石壁上题写了“遂通桥”、“定乱靖边”两幅大字和随感诗一首,并撰写建桥纪略一文,铭记捐资建桥的功业。    如今,链子桥的功能已由公路大桥取代,老桥与新桥相依相伴,老的是历史的见证,新的是现代交通的象征。  
  【深度记录全景彩云南】    【金布朗&契丹源&施甸情】    施甸元素:布朗山寨&&邓子龙&&契丹后裔&&温泉&&乡土气息  ——————————————————————————————  【施甸随景】  遂通桥
  【深度记录全景彩云南】    【金布朗&契丹源&施甸情】    施甸元素:布朗山寨&&邓子龙&&契丹后裔&&温泉&&乡土气息  ——————————————————————————————  【施甸随景】    惠通桥位于施甸与龙陵两县交界的怒江峡谷,钢索吊桥,桥以钢缆嵌入两端石壁悬吊而成。桥墩高30米,跨度123米,面宽5.6米,枯水期高出水面15米。惠通桥所处的怒江峡谷,山高坡陡、地势险要,早在明代以前就是滇西交通的重要渡口,史称“腊勐渡”。清道光至同治年间,曾由潞江土司线如伦和永昌府同知覃克振倡导修建铁索吊桥,沿用数十年。3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修筑滇缅公路,资金不足,曾约请爱国华侨梁金山捐款数万元,将铁索吊桥改为钢缆公路桥,并正式定名“惠通桥”。此后,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惠通桥一度成为盟国援华物资运输及滇缅抗战的“血线”要卡,人称“东方直布罗陀”。  
  【深度人文解读】    1942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失败以后,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紧追而来。他们用在腊戌火车站缴获的美国汽车,运载着步兵,沿滇缅公路快速向中国境内挺进。这时,滇缅公路上尽是从缅甸逃回国内的散兵游勇、华侨和难民。结果日军长驱直入,5月2日,日军三千多人从畹町进入中国境内,两天之后,推进两百多公里,一直打到怒江边的惠通桥西岸。  于是,一场关系到全中国抗战命运的一幕,在西南边陲的一座大桥边上演了。当时,惠通桥是怒江上唯一的一座大桥,也是滇缅公路的咽喉。日,大批难民从惠通桥以西不断地向大桥涌来。为了防备日军的到来,守桥的中国部队事先就在大桥上安放了炸药,并且派了一队宪兵在大桥上维持混乱的秩序。  日军派便衣队化妆成中国的难民,混在难民队伍里,也赶到了离惠通桥不远的地方。这时,从桥东来了一辆大卡车,它要逆行过桥。守桥的宪兵当然不许这样,命令它退回去。但是车主据说很有来头,他不服从宪兵的指挥,因此被宪兵当众抽了两耳光。这样,车主只好将汽车调头,不料由于操作过猛,车头与另一车相撞,至使大桥阻塞。宪兵命令马上将卡车推下江去,车主又不同意,还大哭大闹。宪兵一时着急,以“防碍执行军务罪”,把车主拉到河边,一通乱枪把他打死了。  正是这一通乱枪就改写了历史。这时,身着便衣的日军已经来到了桥头,他们听到枪声,以为中国士兵发现了他们,于是,日军从衣服里抽出枪来就打。中国士兵这才发现日本人已经冲到了桥上,他们二话没说,点燃了导火索。日本人不顾一切地往桥头冲来,但晚了一步,大桥轰的一声炸断了。  不久以后,日本的大部队赶到,他们一面用大炮向河对岸的中国车队和难民猛轰,一面组织士兵用皮筏子渡江,幸好中国军队第36师及时赶到江边,将刚刚上岸的日军又赶进怒江,这才稳住了局势。后来其他的中国军队又陆续赶来,在怒江东岸严密布防,从此,日军再没有越过怒江一步,中日两国军队在怒江两岸形成对峙局面,直到两年后大反攻开始。      据说惠通桥炸断后,气急败坏的日军将许多坦克、汽车推进怒江,企图填出一条渡江的路,不想怒江水深流急,没能得逞,怒江天堑阻断了侵华日军的进攻道路。惠通桥头有一座碉堡,至今保存完好。    过了红旗桥来到边防检查站,检查完证件和车内物品后,边防武警问我们:“新路好走,为什么要走这边?”我说我们是专程来看惠通桥的,检查人员表示理解,放行走人。来到怒江东岸已经是下午2点半,,我们早已饥饿难耐,于是走进桥头边一家小馆子点菜吃饭。这家馆子,冷水泡茶他们徒步松山时曾经也在这里用餐。她指给我看墙上挂着的几首诗,是餐馆老板写的。其中两首曰:    《桥之恋》  怒江峡谷惠通桥,铁索高悬龙蟒争  古往今来兵戈地,已历创伤几多回    《江之泪》  日军侵华逞凶狂,滇缅路上尸骨垒  血雨腥风惠通桥,半江人血半江水    滇西人民,有许多人无法忘怀这段历史。想起我在腾冲和顺参观抗战纪念馆时许多参观者的义愤填膺,我感觉到实际上全体中国人都不会忘记我们该铭记的!当我从腾冲国殇墓园为收复疼副腾冲而阵亡的18000抗战将士的碑林中回过神来,才发现这几年来似乎主流舆论对抗战历史的提法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从过去的“国民党消极抗战”转而言称“国共两党共同抗战”。当我们为日本当局篡改历史而愤怒时,我们自己对待历史的态度又是什么呢?“历史”这两个字当中是不是故意忽略了一些东西,或者干脆就是一纸谎言?
  【深度记录全景彩云南】    【金布朗&契丹源&施甸情】    施甸元素:布朗山寨&&邓子龙&&契丹后裔&&温泉&&乡土气息  ——————————————————————————————  【施甸随景】新桥与旧桥&&惠通桥已成过去
    即将开始我们下一站&【龙陵】
  【深度人文解读】     龙陵是一个山区县&,&地处怒江、龙川江两江之间&,&高黎贡山山脉由北向南伸入县境&,&地势呈中部高而东西倾斜之势&,&全境崇山峻岭&,&丘陵起伏&,&河流纵横&,&最高海拔&3001.6&米&,&最低海拔&535米&,&垂直高差&2466.6&米。龙陵县兼具低纬、季风和山原地势气候特征。形成四季温差小、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异突出的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西南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西面迎风坡多雨&,&夏无酷热。东部背风雨量适中&,&无寒暑剧变。由于地形复杂&,&垂直高差大&,&局部又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六种气候区。境内山川秀丽、四季如春。
  【深度人文解读】    龙陵旅游资源&,&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的滇西抗日主战场——松山战役抗日战场遗址&,&被国内外誉为&&&神汤奇水&&&的邦腊掌热矿泉旅游度假区&,&有八&O&八湖山公园&,&溶洞奇观勐糯仙人洞&,&小黑山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茄子山水库生态旅游区&,&独具特色的怒江大峡谷的三江口风光&,&以及世界珍稀植物桫椤群风景区等。龙陵气候宜人物种丰富&,&又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中原文化与绚丽多彩的边疆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全县的旅游资源可涵盖山、石、泉、林、水、洞、民族风情等&,&是开展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科教旅游的宝地、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深度人文解读】    “东方直布罗陀”的累累白骨——血战松山      这是一个悲壮惨烈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没有留下名字,即永远消失在历史的迷思之中。屡屡经历了巨大创伤的民族,总是愿意在痊愈之前避免回顾那刻骨铭心的痛楚,于是他们暂时被遗忘,被封存。沉寂了很多年以后,他们所保卫的这个民族终于恢复了元气,而他们,也必将重新从历史的废墟上站立起来,以自己残缺的身躯和不死的精神,讲述那段不堪回首却又血火激扬的往事。      1942年5月,中、英联军在保卫缅甸的战斗中被日军击败,两国本来就互不信任的短暂联盟就此瓦解。英军向西沿公路逃进印度,中国军队则分路进入丛林,分别向西、东北方向撤入印度、中国,在进入雨季、完全断绝给养的情况下,由于饥饿和疾病的侵袭,在危机四伏的缅北胡康河谷一带弃尸累累,直到三个月之后,才在美军空中补给的援助下勉强完成了他们的“转进”。然而这时,十万中国远征军仅余4万,全部九个师的部队中,只有孙立人的新38师作战坚决,行动果敢,迅速冲破日军的追堵退入印度,主力得以保全,而其他部队均已残破不堪,只剩了些骨瘦如柴的病兵,作战的能力基本丧失,昔日铁血昆仑关的“军中骄子”第200师也损失殆尽,年盛有为的师长戴安澜捐躯异国。  缅甸的陷落固然使英帝国损失了一片殖民地,并被迫把防御线后退到了印度,但显然大不列颠没有遭到不可承受的打击,它的东南亚战略重点是弃缅保印。真正感到受到重创,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危机的,是中华民国政府。滇缅路被截断,国际援华物资长河断流了;远征御辱不但没有御敌于国门之外,日军反而从另一个方向打了进来,形成对中国的两面夹击之势,重庆顿觉芒刺在背,心胆俱裂。  依靠了怒江边一小群非正规军的亡命阻击,战略预备队的迅速西进反攻,以及“飞虎队”的空中攻击和支援,战线才在怒江前线得以稳固,国民政府庆幸之余,也开始进入自抗战开始以来最窘迫的时期。不得已而为之的历时2年多、牺牲惨重的“驼峰航线”即是这个时期的有力佐证。为了使陷入危机的重庆政府能够有信心坚持下去,美国政府不惜以损失飞机514架,飞行员1500余人的代价,进行了历史上最为疯狂也最为无奈的战略空运。  尽管从印度经西藏直至昆明、成都的航线沿途落满了飞机残骸与碎片,中国战场漫长战线的消耗还是使各种物资严重短缺,从炮弹到白糖,从汽车到火柴,中国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工业基础完全不能给本国的战争行为提供基本的物质保证。“驼峰航线”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俨如上帝般的山姆大叔没有让重庆的蒋介石大元帅成为政治上的弃儿。1943年和1944年初,中国国民政府的军队没有发动过一次象样的进攻作战,与同一时期处于敌后的18集团军相比,其战斗意志无疑是消沉的。18集团军的部队从不因为物资缺乏而畏惧,事实上他们的战斗一直是在甚至连枪弹都十分珍贵的情况下进行的,国民政府军队显然没有这种能力,没有了充足的物资,国民政府的军队只能消极地维持着各个方向的战线。  此种状况在美国政府及其在中国的代表史迪威将军的强烈干预下发生了改变。1944年初,中国政府终于决定要在怒江一线向云南省西部盘踞的日军进攻了。在这之前大约半年,新38师已经在史迪威将军的直接控制下从印度雷多向缅甸北部攻击前进,在胡康河谷及野人山一带将日军曾经战无不胜的18师团打成残军。国民政府即将从怒江东岸开始的进攻,目的之一就是和中国驻印军会师缅北;之二是应英军的请求,从日军后方发动进攻进行牵制,其时日军正在向印缅边境的英帕尔大举进犯,企图夺占印度——这颗英国女王“王冠上的宝石”。  使国民政府真正愿意投入进攻的因素,应该有两个:美国以断绝物资运输相要挟,这是外因;借机重新打通滇缅公路,则是内因。对国民政府来说,恢复滇缅公路的运输,是朝思暮想的,可是他们惧怕失败,害怕伤元气,害怕战争结束后缺乏与共产党争夺天下的本钱。美国政府的要求很伤国民政府的自尊,以至于半个世纪以后,早已退到了台湾的“中华民国”的文人们依然对怒江前线的进攻战役持否定态度,耿耿于怀。
  【续】    小战场与大战略    日,猬集于怒江东岸的中国军队开始渡江。从南到北,再次组建的中国远征军的渡江地段长达百余公里,草黄色军装挤满江岸,在江水震耳欲聋的涛声中,美国援助的橡皮艇纷纷被放入乱石纵横的江面,满载人员和物资,缓慢地顺着水流斜斜地向对岸漂去。士兵身后高峻的大山上,从月亮田一直往下到江边,公路沿线布置了炮10团、炮7团和重迫击炮第2团的百门以上的大炮和迫击炮,山腰上到处架着重机枪和战防炮,严密监视着日军的动向。过了江的士兵仰着面向峡谷的上方拼命攀登。由于怒江峡谷山高水急,落差极大,全长千多公里的整个峡谷基本上直上直下,是防守的绝佳地形。日军就躲在高高的峡谷上方的山头上,褶皱里,居高临下,以逸待劳,准备给中国军队以重击。  第2期中国远征军由11和20两个集团军组成,11集团军为左翼,司令宋希濂,辖2军、71军、6军和重组的第五军200师,主攻龙陵方向,从打黑渡、惠通桥地段(均在今施甸县境)向西发展;20集团军为右翼,司令霍揆彰,辖53、54两军,目标为高黎贡山至滇西名城腾冲。两个集团军都归远征军总司令、名将卫立煌指挥,远征军总司令部直辖第8军,作为战役预备队,另有重炮第10团、第7团、重迫击炮第2团和“飞虎队”进行强大的战场支援。重炮10团成立于1937年,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一支炮兵部队,也是中国第一支全机械化重炮部队,装备24门德制32倍口径150毫米重榴弹炮,一切运动、指挥、观测均以汽车牵引。该团装备的重型野战榴弹炮,具有当时国际一流的先进水平,与当年德国国防军装备的30倍口径的sFH18重榴弹炮属同一血缘。sFH18重榴弹炮数据如下:口径150毫米,身管长4440毫米,战斗重量5512公斤,炮口初速495米/秒,射程13250米,射速4发/分钟。由于中国的要求,出口中国的重榴弹炮加到了32倍口径,射程比sFH18要远2000米左右。这些重炮曾经在淞沪会战至几次长沙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又辗转到了这横断大山痛歼敌寇,可谓劳苦功高。  怒江水激浪横,巨石堆叠,涛声回荡,震耳欲聋,直教人心底寒气顿生。舟艇工兵在战区外缘的大理洱海训练充分,整个渡江行动十分成功,除了一名士兵落水身亡,以及跟在筏子后泅渡的骡马被浪卷走几匹之外,没有出现多少混乱和损失。小股日军曾在对岸群山中进行骚扰,但力量单薄,一经反击就退进莽莽丛林,消失得无影无踪。远征军指挥部的自信膨胀起来,认为当面之敌不过两三百人,派一个师包围攻击也算得上牛刀杀鸡。这个任务交给了71军新28师。新28师更是轻敌,只动用了一个步兵团,决心在71军山炮营支援下几天之内全歼敌人。不料这个简单任务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新28师反复攻击了近一个月,鲜有进展,71军军长钟彬不得不介入指挥,并调来第二军新39师117团加入攻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付出了1600余人伤亡的代价,到6月7日,总算攻下了日军竹子坡、腊勐街、阴登山几个支撑点,就再也攻不动了,僵持在距渡江地点直线距离4000余米的山头上,由于敌人全部躲在工事里,即使攻占了阵地也难以统计敌尸,战果至今不明。当面敌军的主力逐渐退上松山,死死钉在西岸最高峰上,仍旧遮断着滇缅公路。  松山在今龙陵县境内,西距龙陵县城50公里,主峰海拔2260米,和其它几个山头共同形成一个浅浅的高山小盆地,方圆不过10余平方公里。盆地中是一个自然村,叫做大寨,原有数十户人家,日军盘踞了两年,居民十亡八九。从大寨向东攀登约1000米就到了松山顶峰,山坡上古松繁茂,高与天齐,故名松山。在松山顶峰东向远眺,透过密密层层的松枝荆棘,目光沿陡峭的重重山峦飞跃而下,就是深不见底的怒江峡谷,从北向南蜿蜒而来,又渐渐消逝在苍茫的远方,两岸巨大的山体夹江对峙,也不知经历了多少万年。对面群山间沿直插到江中的“一”字形长坡盘旋而下的那条细丝,就是滇缅公路,它在东岸走完长达40公里的两个“之”字形大弯,下到看不见的峡谷底部的惠通桥,过江以后又要再次走完两个丝毫不比东岸逊色的“之”字,才能爬上西岸山脉的最高处,向西边的龙陵、芒市、遮放、瑞丽延伸,最后出了国门,进入缅甸。松山就在滇缅公路在怒江西岸的最后一个大弯处,公路正好从山顶下面绕过。这是卡在滇缅公路上的一枚特制的“钉子”。  松山久攻不下,11集团军只好将大部兵力取道下游平嘎,沿崎岖小道绕过松山,迂回对龙陵城进行包围攻击,与从边境上的遮放、芒市战略支撑据点火速来援的日军56师团主力迎头相撞,双方在龙陵周围大山上鏖战。日本炮兵用优势炮火将四周中国军队的阵地轰成一片片焦土,然后由挺着刺刀的日本步兵冲上阵地同缺弹少粮的中国士兵反复肉搏。远征军背后的松山始终像鱼刺那样卡住了运输路线的咽喉,后勤供应被迫依赖于人扛马驮的原始方式和险峻的山道。绵绵阴雨中,疾病和自然灾害频发,摔死病亡的人和马不绝于路,呻吟和哀号不绝于耳,躺在泥水中奄奄一息却无力后送的伤员与日俱增。中国军队的重炮被阻于松山,后勤供应既不及时也不充分,弹药粮秣的消耗补充困难,只能以血肉之躯承受惨重伤亡,富有进攻精神的第2军新39师基本拼光,号称“战神”的师长洪行殉国,整个71军——这是一支久经战阵的劲旅,从凇沪抗战开始一直战斗到后来日本投降——只剩下一付架子。随着敌人战役预备队的加入,日军攻势日趋猛烈,许多阵地反复拉锯之后得而复失,整个龙陵战局甚至几度有溃围之势,虽竭力维持仍险象环生,岌岌可危,无数远征军官兵的尸骨散落在山野田间,任凄风苦雨沤成腐土……  打通滇缅公路松山段才是怒江反攻战的关键,打下松山可以彻底改善后勤运输状况,使炮兵和援军尽快投入战场;否则,一旦日军冲破龙陵之围,来自龙陵、芒市、遮放、畹町、八莫的日重兵突进至松山,居高临下向无险可守的中国军队压下来,当面中国军队的江防有顷刻间土崩瓦解的可能。由于补给线被切断,龙陵城外的数万中国大军将重蹈1942年入缅远征军覆辙。这样,围攻腾冲守敌148联队的中国53、54军腹背完全暴露,远征军将彻底失败,甚至连怒江天险也将无兵可守,战略后方大西南腹地将洞开,再一次引起各种连锁反应……  在1944年夏秋的滇西战场上,全局中最有分量的一颗棋子就是松山,双方都清楚看到了这一点,一方死守不退,一方强攻不懈,最终酿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浴血大战。
  【续】    嗜血的陷阱    71军新28师在松山、腊勐地域的状况令远征军指挥部瞠目结舌,卫立煌、宋希濂只好将正在担任后方守备任务的生力军——陆军第8军拉上战场,拿下松山。但此时该军并没有完全动员起来,兵力极其分散:下属103师在祥云为“飞虎队”的飞机站岗;82师在怒江东岸布防;荣誉1师的1、2团已经攻击至松山后面十多公里的镇安街从而彻底切断松山守敌的退路,而3团却还滞留在东岸百余公里外的保山飞机场。整个军拉了长达500公里的一条线。这样的一支部队被仓促送上前线,可见小小松山一时弄得整个国军决策层有多狼狈。  7月1日,第8军进入战场,粗布军装在风中飘动,暮雨潇潇的战场散发着静谧的假象。过惠通桥沿公路西进,随着地势越来越高,在第二个大拐弯处有一个不大的集市,公路穿街而过,叫做腊勐街(今云南省龙陵县腊勐乡所在地),当地最早由傣族人民开发,腊勐是傣语“大象吼叫的地方”的意思,日军文件中称为拉孟,自1942年5月初沦陷直至日被新28师夺回,成为下一步进攻的重要前进基地。该地后面陡然一排紧密相连的山峰如同千丈城垣,满山苍翠,巨大无朋,高耸入云,气势非凡,那就是松山,坡度几达70度。公路再向北方盘旋一个10余公里的大圈,绕回来已垂直上升了1000多米,从松山主峰下方两百米左右通过,在主峰下回望腊勐,几如沙盘,极目东望,覆盖着满眼苍翠的战场全貌尽收眼底。这些地方将被鲜血浸泡,即使许多年后依然阴风惨惨。  初上松山战场的第8军官兵风闻新28师的情况后议论纷纷:“新28师在松山被打垮了?要是早点让我们上去,恐怕早就收复松山了。”甚至还有这样说的:“新28师垮得好,不垮显不出第8军的强大。”&第8军脱胎于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按说对于雨季的山地作战不是太外行,这些言论颇像是行家在讥讽门外汉。  卫立煌对第8军的轻敌情绪非常担心,轻敌刚刚使新28师吃了许多苦头。卫立煌专门召见了何绍周军长,向他传达了蒋介石对松山之战的关注,同时也想让何绍周以清醒的头脑去完成任务:“松山敌情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我们事先不明就里,估计有误,导致今日的被动。这个责任应由我本人来负。新28师是有功劳的,他们以极大的代价帮助长官部了解了敌情,使我们对敌人的阵地体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倘若不是新28&师的艰苦奋战,前一阶段的代价恐怕会由第8&军的部队付出的。你回去后立即进行部署,务求周密细致,尤其要向交防的新28师部队充分了解日军的阵地构筑和火力配备情况,制定有效的攻坚方案。长官部将从炮、空两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具体怎么打由你决定,但务必不可骄躁。”  何绍周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他是何应钦的侄子,第8军又是贵州部队,因此他天生就应该是这个军的军长。此刻面对这特殊的战场,他仍然照常规对兵力进行了调整:荣誉1师之第3团第1、2营对松山主峰遂行攻击任务,直取核心阵地,该团3营在阴登山(鹰蹲山)接应;82师246团攻滚龙坡,断敌右翼支撑阵地;245团在腊勐待命随时准备增援。有强大的炮群直接对这些中国军队进行火力支援:距松山稍近的竹子坡,布置有第8军、第5军的炮营,更近的是重迫击炮兵,江东岸733公里处(今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太平乡等子铺附近),则是炮兵第10团和第7团抽出的混合营及71军山炮营,一百多门从37毫米到150毫米口径的大炮将彻底垄断战场的发言权。  荣誉1师是一支战斗力颇强的部队,它全部由抗日战场上的负伤归队老兵组成,战斗经验远比其他部队丰富,在上下充斥着贵州军血统的第8军里它算是一张王牌。这次由它直取主峰,何绍周并不以为有多大困难。  可是,在这比贵州更加险峻的高山密林,峡江迷离的特殊战场上,仅仅凭借千多名老兵,几个波次的强攻,就能奏效了吗?不过,军长自有军长的道理,他无暇为胜利以外的事伤脑筋。  7月5日3时30分,炮兵开始对松山各个山头进行火力准备。炮火的闪光划过黑沉沉的大峡谷,飞速坠向西岸。从东岸的第11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等子铺、老鲁田一带可以清楚看到,敌人阵地上腾起一朵朵一瞬即逝的细细的火花。距离太远,看去像是一个用来进行战场模拟的盆景。但松山下方千余米处丛林中待命的冲击部队,切实感到了来自大地深处的震颤,过去在日军炮火下吃的亏太多,现在完全有理由相信日本兵正在绝望地狂吼,乱窜,接着被炮火撕碎。  炮火准备一直持续着,浓烟和火光将一处处敌人阵地完全吞咽下了。  5时整,荣3团主力跃出战壕,向烟雾缭绕的松山顶峰冲击。士兵们踏着吸足了雨水的松软泥土,奋力拨打着茂密的荆棘,在60多度的陡坡上跌跌撞撞地前进。此时,山顶上的硝烟正渐渐飘散,在阵地上,堡垒中,原先在下层工事躲避炮击的日军已经有条不紊地进入射击位置,只等中国军队那些营养不良的士兵前来送命了。  连日阴雨使整个怒江西岸的崇山峻岭郁郁葱葱,空气中饱含的水份决定了这段日子晚上奇寒刺骨而白天酷热难耐,陡峭的山坡长满茂密的森林,合抱粗的大树比比皆是,遮天蔽日,厚厚的落叶层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杂草灌木疯狂生长,高可没人。人在草中,咫尺之外不辨南北,荣3团的进攻分队散入丛林,只见军帽四处攒动,酷似童话森林里的朵朵蘑菇。他们的动向从一开始就被日军察觉。敌人在松山苦心经营两年,对战场地形了如指掌。  小雨沙沙中,残酷的战斗打响了,森林里,草丛中,三三两两倒下了许多躯体,这次冲击的命运在开始时就已经注定,完全是一场毫无希望的屠杀,日军的工事极其隐蔽,致命的枪弹多从侧面、身后射来,显然松山主峰及其附近已经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缅甸和印度领土之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