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武穴市属于哪个市军区

您好,分享的企鹅
湖北省军区转隶近百天 揭秘驻鄂部队变化(图)
大家都在看
裁军30万、“七大军区”变身“五大战区”,新组建战略支援部队……今年2月以来,军队和国防改革大幕开启,社会高度关注。
我省是军史、军工、拥军“三军”大省,驻鄂部队何去何从,归属建制有何变化?转隶以来,部队战斗力是否提升?在“走”与“留”的十字路口,官兵们如何抉择、如何面对?本期起,《国防在线》将陆续报道驻鄂部队改革最新进展,敬请关注。
作为同级党委的军事部、同级政府的兵役机关和当地驻军的协调机关,省军区在驻军部队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1月中旬,省军区正式从原广州军区转隶划归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转隶近百天来,省军区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单位不再隶属省军区
在这轮改革中,省军区从原广州军区转隶划归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驻鄂某舟桥旅从省军区转隶划归中部战区陆军参谋部,省军区原法院、检察院转隶划归中央军委政法委,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转隶划归陆军。
机构“减”了,相应职能也一并移交。“改革后,省军区的职能使命可以用‘五部’来概括。”省军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分别是应急应战的指挥部、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后备力量的建设部、同级政府的兵役部和军民融合的协调部。在应急上,省军区要积极协同配合地方党委、政府,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圆满完成抢险救灾、反恐维稳、处置突发事件等行动,比如在“东方之星”救援中,省军区系统先后组织了2000余名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在应战上,要在军队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组织指挥民兵预备役部队担负防卫作战、消除空袭后果、维护社会稳定等任务。
这位负责人表示,作为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和后备力量的建设部,省军区要为同级地方党委履行抓武装工作、管武装工作职能当好参谋助手,坚持党管武装根本原则,组织领导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打造过硬的后备力量。“作为兵员大省,征兵工作也十分重要。”他介绍,省军区是同级政府的兵役部,要协调有关部门抓好兵员征集、退役军人安置等方面工作。今年,网上征兵报名已经启动,线下的征兵宣传也已陆续展开。
“拳头部队”转向全域作战
“砰砰砰——”枪响靶落,10发全中。舟桥旅驻黄石某营区,战士们正在靶场参加射击训练。“今年开训比去年早一个月,训练时间长,加上训练方法的优化和改进,成绩明显好于往年。”驻鄂某舟桥旅旅长曾从华表示,舟桥旅曾被中央军委授称“抗洪抢险模范旅”,转隶前是省军区当之无愧的“拳头部队”;转隶后,放眼整个中部战区陆军,战功卓著、享誉军内外的红军部队、英雄部队云集,舟桥旅压力倍增。“有压力才有动力,转隶后舟桥旅的职责使命要实现‘两个拓展’。”曾从华介绍,一是应急能力的拓展,要从抗洪抢险向水上救援、交通运输、森林防火等多种能力拓展;另一个则是应战能力的拓展,从长江上的定点保障向伴随保障、机动保障能力拓展,形成“精确作战、立体作战、全域作战、多能作战、持续作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五大作战能力,对官兵素质提出极高要求。”曾从华举例说明,要适应精确作战,平时必须搜集掌握各种战场的环境资料,确保第一时间拿出作战方案;要适应全域作战,部队的架桥本领就不能仅限于长江,还要在江、河、湖、海等各类水域操练;立体作战是现代陆军的标志之一,15式陆军臂章上既有代表直升机的翼象形图形,也有代表枪炮和轮式装备的车(齿)轮、枪炮口和“十”字形瞄准线,寓意“精确打击、百战百胜”。
过去,在原广州军区,舟桥旅是“最北部队”;如今,舟桥旅力争建成中部战区陆军的“南窗口”。转隶以来,该部对表实战,无论是首长机关的指挥技能训练,还是基层分队的基础科目、夜战夜训,都在创新训练内容、组训方法、治训模式,提高战备训练质效,确保部队随时拉得出、顶得上、架得通、完得成任务。
战时,接受中部战区指挥
“在指挥体制上,省军区接受中部战区指挥。”省军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意味着,战时省军区系统将接受战区统一调配,符合“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军改指导思想。
这一改革举措,对指挥作战意义何在?这位负责人表示,“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结束了我军长期以来实行的作战指挥与建设管理职能合一、建用一体的体制,解决了领导机关臃肿庞杂、作战指挥职能不突出、联合作战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既符合联合作战统一指挥的要求,也符合军种专业化、体系化建设要求。比如,过去中央军委下达某一指令,要经过“总部—大军区—省军区—基层单位”多层传导,如今战区直接下达指令到省军区,层级少了,指挥效率更高。“作为连接军地双方的纽带和桥梁,省军区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大有可为。”这位负责人介绍,2014年,湖北省委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专项领导小组,组长现由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冯晓林少将担任。
今后,省军区可以动态掌握辖区内各部队对军民融合的新需要、新诉求,主动与地方政府搞好协调,把动员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产业布局调整、科技体系创新、重大项目安排上,统筹考虑国防需求;推动出台地方性国防动员法规和政策,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法规保障;把国防动员相关资源、队伍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有机衔接,提高应急能力,充分发挥国防动员在应急中的优势和作用,实现“一笔投资、多重效益”。(记者江卉 通讯员苏俊杰 徐晨 方远超)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mimixiang]
热门搜索:
热门排行焦点今日热评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解放军七大军区详解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解放军七大军区详解,七大军区,中国七大军区,七大军区实力排名,七大军区分布图,七大军区排名,七大军区司令员简历,七大军区司令员,七大军区现任司令员,七大军区司令
文档格式:TXT|
浏览次数:12|
上传日期: 01:50:0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解放军七大军区详解
官方公共微信武穴名人简介_武穴市_浠水网
武穴名人简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武穴地杰人灵,群贤辈出。论文,有“禅宗四祖”司马道信,“楚栋之杰”张仁熙、“清朝硕儒”金德嘉;论武,有“抗金名将”余d、“御外先锋”刘天衡、“抗粮英雄”宋关佑;论官,有“楚党魁首”吴亮嗣、“辛亥元老”居正、“外交奇才”郭泰祺;论民,有“民间智星”肖光际、“反洋勇士”郭六寿、“大义妈妈”董三妈;论学者,有“清代名医”杨际泰、“化学博士”吴伯藩、“水杉之父”干铎;论实业家,有“实业巨头”郭鼎存、“办电先驱”陈云山、“商家总管”陈正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武穴更是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其中有张其雄、万里、王友均、张凤林等一大批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有以陈康、蓝侨、杜国平、张春森、陈金钰、郭锡章等一批战功卓著的共和国将军;还有被民间誉为“竹艺之圣"的竹器艺人章水泉,优秀外交家陈家康、闻名中外的新闻记者郭超人、建国后国家广播电影事业开创人之一陈播、著名表演艺术家方掬芬等等,他们更是武穴人的骄傲,更值得武穴人民自豪。
(一)古代名人
司马道信&&吴亮嗣&&&余 d&&&胡士容&&&刘醇骥&&&张仁熙&&&金德嘉&&&张朝宗&&&杨际泰&&&宋关佑&&&肖光际&&&查子香&&&
(二)红色将领&&&
陈康&&&蓝侨&&&杜国平&&&张春森&&&陈金钰&&&郭锡章&&&
(三)革命志士
张其雄&&&万里&&&胡乔甫&&&宋振东&&&解朗辉&&&潘本登&&&汪少剑&&&刘汝翼&&&李燮儒&&&周祥麟&&&蓝文峰&&&王友钧&&&查子香&&&张凤林&&&董三妈&&&陈家康&&&周越华&&&
(四)民国贤达&&&
居正&&&郭泰祺&&&方震&&&刘文岛&&&饶汉祥&&&吴道南&&&彭汉一&&&彭汉遗&&&潘宜之&&&
(五)著名学者&&&
杨际泰&&&吴伯藩&&&居励今&&&饶木公&&&干铎&&&王觉民&&&干峙山&&&刘赜&&&胡寿秋&&&居浩然&&&查树兰&&&
(六)实业先驱&&&
郭鼎存&&&俞希衡&&&陈云山&&&陈正斋&&&章水泉&&
司马道信-四祖正觉禅寺
&&&&道信大师(580―651年)是隋唐著名高僧。俗姓司马,祖籍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生于蕲州永宁县梅川镇(广济县今湖北武穴市)。12岁拜僧璨大师为师,在五峰山出家,在此苦修九年,深得僧璨大师的赏识。得到三祖衣钵后,于隋仁寿三年(公元603年)去吉州(今江西吉安市)参禅说法。后应邀到庐山大林寺讲经说法。在此,再次受到《般若经》的熏陶,一住就是几年。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春,道信大师又应蕲州僧众之请,渡江进入黄梅山(今湖北黄梅县),在双峰山大宏佛法,广开禅门。提倡定居传法,改变了自达摩祖师以来的“一僧一庵,一盂一钵,随缘而住,不恒其所,行无轨迹,动无彰记,海以禅敖”的游化乞食为生的传统戒行方式,开创了农禅并重的禅风,对禅宗的发展和形成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道信是一位富有禅学理论素养的禅门大师。从道信著的《戒法》《入道安心方便入门》中看,他积极主张戒修和禅修相结合,楞枷经和般若经相解,渐修与顿悟相连,坐禅与劳作相并的禅法,从而把禅宗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道信大师的传人弘忍大师于唐永徽年(公元654年)到相隔30华里的东山找冯茂老人借山建寺(即今五祖寺),大宏禅业,创立“东山法门”,使五祖寺成为中国禅宗的又一发源地。 纵观道信大师的一生,他为弘扬佛教,创立禅宗,弹心尽竭力。因此,人们公认禅宗应初创于道信,形成于弘忍,发展于慧能。 寺庙自唐到清香火不断,唐宋盛极一时,有殿堂楼阁八百多间,僧由千余,还先后出了一百多名高僧,每年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
&&&&唐太宗李世民曾四下诏书道信大师进京供养,封为国师。唐代宗李豫追封道信大师为“大医禅师”。宋真宗敕赐“天下祖庭”。宋神宗敕赐“天下名山”。
吴亮嗣-楚党魁首
&&&&吴亮嗣字明仲,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时年三十二岁。他及第后,初为南充县令迁升兵部给事中,也还是七品官。直到天启元年(1621年)升到太常寺少卿转中宪大夫时,才只是正四品官。天启三年(1623年)十二月卸任回籍,年底逝世于家乡。吴亮嗣官位品级不高,但一直在京城为官,政务活动量大,因此留传于民间的轶史佳话却最多。民间传说万历皇帝为风流天子,按照薛仁贵救过李世民的样子,也编了出吴亮嗣是万历朱翊钧应梦贤臣有故事,说他能在皇宫里自由进出,与皇帝朱翊钧称兄道弟,为辅佐万历做了不少“好事”等等。但岂不知这时的万历皇上早己沉湎于酒色,荒怠于政事,阁僚们上班,与闲居无异。吴亮嗣应试前的阁老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四人,皆同年生,迂事也无龃龉;这四位国家重臣,虽然对政事忧心如焚,只因为宫中上下否隔,却只能很无赖地以:雨听帘外残荷响,晴数窗内日影移为“工作”,以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的时间。待到吴亮嗣及第时,内阁只有朱赓一人在职,其余的有人三召不至,有的家居十多年不上班。比如于慎行,召他来掌詹事不至,将之抬进京城三天就死了。三十六年(1608年)七十四岁的朱赓卒于官,内阁解体,又只剩下叶向高一人;六部里的刑部、兵部、吏部尚书,由赵焕一人“兼了”。当时各地郡守十缺其六,不是因为无人想做官,而是几千人都呆在京城等下任命文书;可是吏部没有“掌印”官,不能给牒,要上任的官则无法离京赴任呢。
&&&&万历皇帝不管政事,内阁无法施政,中层的忧国忧民之士呢,惜乎都进入了门派,党争日炽,门户之祸大起。在野的有东林党,由撤职的吏部郎中顾中宪为首,讽议时政,裁量人物。在朝的当政者以宣昆党汤宾尹、顾天祝髡倥笸剑稍な闭T诔难月吩蛴衅搿⒊廊常渲谐车牧煨淙宋锞褪俏饬了谩⒑突浦萑斯儆φ稹⒙槌侨颂锝鹕N饬了糜攵值辰欢瘢鹨蛴诙值彻酥邢芟蚰诟笠断蚋咄萍龇镅粞哺Ю钊湃敫螅妨豕飧丛蚪曳⒗钊诺劣没誓揪饺嗽班蟆0缸油频轿饬了蒙砩希淙シ镅舻鞑椋獾鞑楹蠹炔豢隙ㄊ掠校膊环穸ㄊ挛蕖:罄炊值橙巳肓苏谑俏饬了贸闪硕值橙朔ヒ斓哪勘辍L炱羧辏1623年),东林党人赵南星入主吏部,便首先将吴亮嗣给裁了下来。
抗金名将-余d
&&&&南宋末抗蒙名臣。字义夫。蕲州(湖北蕲春南)人。初为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僚。嘉熙年间()任知招信军,於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升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军。淳佑元年(1241),赴援安丰,败蒙古军,升淮东制置副使;六月,任四川宣谕使。次年,改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後又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自蒙古军攻入四川,蜀地残破,宋朝将吏各专号令,犹如一盘散沙。余d到任後,大改弊政,遴选守臣,惩杀悍将、溃将,整顿军政;轻徭薄徵,设置屯田;修学养士,延纳贤才。同时加犟战备,用冉Q)、冉璞计,修筑钓鱼城(今四川合川东),又陆续修筑大获(今四川苍溪南)、青居(今四川南充南)、云顶(今四川金堂南)、神臂(今四川合江西北)、天生(今四川万县西)等十馀城,皆因山为垒,或为诸州治所,或用屯兵积粮;驻重兵於大获城以控扼自陕入蜀孔道,驻重兵於青居、钓鱼、云顶以保障嘉陵江、长江,形成一个防御网。余d又作《经理四蜀图》上报朝廷,自许十年之内手挈蜀地还宋。从淳佑三年到四年,余d与蒙古军大小三十六战,战果显著。後又率军北攻兴元(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然而云顶山统制姚世安勾结权相谢方叔等,造谣中伤余d。宝佑元年(1253),宋廷命余晦代余d,召余d回朝。余d闻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或说饮毒而亡。
&&&&余d(?-1252年)南宋末期名将,字义夫,号樵隐。生年不祥。出生于蕲州广济县太平乡。幼时家贫,就读于沧浪书院、白鹿书院。失学后投奔淮东制置使赵葵作幕僚,不久即以功补进入副尉,又擢升作监主薄。1236年2月,蒙古军侵入蕲、黄、广。余应蕲州守臣征召,协助组织军民守城,配合南宋援兵击退蒙古军。1237年10月,余d在赵葵领导下率部应援安丰军杜皋,击溃蒙古军,使淮右以安。次年,朝廷论功行赏,余进宫三秩,被任命为知招信军兼淮东制置司参议官,进工部郎官。同年9月,蒙古大帅察罕进攻滁州。余d率精兵应援,大获全胜。1240年9月被提升为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州,主持濠州以东、淮河南北一带防务。1241年秋,蒙古军察罕出兵安徽寿县,余d率舟师进击察罕军,激战40余天,使蒙古军溃退。以功拜大理少卿,升淮东制置副使。
&&&&次年12月,宋理宗因见四川战局不利,任余d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d受命于四川危亡之际,表示“愿假十年,手掣全蜀之地,还之朝廷”。余抵重庆后,广纳贤才,修筑工事,恢复经济,安抚民心,统率十万军民到合州修筑钓鱼山城;又在三江沿岸山险处筑10余城。各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屯兵聚粮,形成坚固的山城防御体系。入蜀当年,便在资州、嘉定、沪州等地,赢得了与蒙古军大小36战的初步胜利。1246年春,蒙古军大将塔塔歹贴赤分兵四路入侵四川,余d率军抗战。以新筑之山城为屏障,重创蒙古军。1252年10月,蒙古军汪德臣、火鲁赤部大规模入侵,进抵嘉定,余调集蜀中精锐部队,组织大规模会战,将蒙古军击退。余d因抗蒙治蜀有功,于1252年晋升为兵部尚书,仍驻四川。 第二年,朝廷反战派谢方叔任左相,诬告余d“擅专大权,不知事君之礼”。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王还朝。余知有变故,愤懑成疾。于是年7月服毒自尽。次年,朝廷权奸削去余生前职务并迫害家属和亲信。
&&&&余死后,“蜀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南宋王朝为维系蜀中军民之心,于1258年追复余官职。后来,故乡人民纪念他,为其造衣冠冢,墓址在今太平山风景区横江(岗)山下青蒿村余公林。东边是沧浪书院景区,西边是梅川的源头。
&&&&为了纪念英雄余d,当时广济县用余姓作为地名,余川,余l由此命名。现在英雄的故乡人,正准备兴建余d钓鱼城景点。
&&胡士容&&
胡士容(?--1692)字仁常,龙坪人,1610年进士。初任长洲知县,惩治恶霸,修筑娄江石塘,颇有政绩。调任嘉定知县,见当地民众苦于粮食转运,报请台使,改用银两折色,节省大量运输费用。此后,历任大名府教授、国子监助教户部郎中大司徒,出任蓟州参政。其时朝廷宦官专权。魏忠贤党羽、左都御史崔呈秀向胡荐其妻弟肖惟中和宋珏为守备,荐亲信郑冲宇等为中军,胡不从。崔所荐之人贪赃枉法,躲避于崔宅。胡设计逮捕,置之以法。乃为魏党所恨,迁为江西副使。赴任时,途经通州,其随从在馆驿中与魏忠贤的使者随从因争马而发生殴斗。魏使诬陷胡士容"侵盗仓储"。崔借端生事,立为要案。魏忠贤矫旨逮捕胡士容,令爪牙北镇抚司许显纯对他严刑拷打,定罪论死,并追“赃银”七千两。蓟州民众为胡士容“退赃”,因魏忠贤惧郡县变起,推迟对胡士容的行刑期。思宗即位后,崔呈秀、许显纯等相继被诛。胡士容冤案得昭雪。胡出狱后,于1692年起任陕西副使,守备临洮巩昌,驻兰州,晋升为右参政,驻甘州(甘肃张掖县)。任内曾因受事逾期降三级,后因戍边有功,复级。不久去世。1640年追赠太仆卿。
〔清〕(公元一六0七年至一六七五年)字千里,号廓庵,湖北广济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四年,年六十九岁。生时,有文在手。及长,治诗古文辞。康熙间,以岁贡入都,与魏裔介、曹本荣、魏象枢讲业极欢或劝之仕,不应而归。李呈祥分巡兴国,率博士弟子数十人迎至赤庵,师事之。醇骥为文宏丽,诗宗盛唐,五七言近体尤工。著有《芝在堂集》十五卷,及《五经诸解》、《大易》、《论语》、《孟解》、《学庸》、《古本解》等,共百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张仁熙&&
〔约公元一六四七年前后在世〕字表仁(一作字长人),湖北广济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世祖顺治四年前后在世。年八十四岁。明诸生。家多藏书。年十一,属文有奇气。与同里刘醇骥相切磋。文震孟极赏之,因是知名人。入清,山居谢客,不闻世事。宋荦守黄州,于雪堂筑东斋,延之说诗。曾组织五经社,与从兄肆力于学,至老不息。仁熙工于诗文,又善书法。著有《藕湾诗集》十卷,二集十卷,文集九卷,《雪堂墨品》一卷,又有《日庵野录》、《雨湖庄论别录》、《草窗秘录》等,都三十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约公元一六七一年前后在世〕字会公,号豫斋,湖北广济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十年前后在世,年七十八岁。少向学,有志于古。乡举后,得安陆教授。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纂修明史、一统志及礼记讲义、通鉴讲章,殚思萃力,馆中推为硕儒。后充贵州乡试副考官。旋致仕归,键户著书几二十年。及卒,私谥贞孝先生。德嘉与王士祯交最善。其为文宗法韩、欧,为诗力追三唐,陈维崧亟称之。著有居业斋文集二十卷,别集十卷,及续纂元名臣言行录,《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张朝宗()又名瀚源,武穴下港人,以开米行为业。为人正直,常助人诉讼鸣不平,乡里咸服其义。白1749年起,先后有知县虞学灏、高联登、马汝明等勾结粮库经书周锡琏、徐世骏等,每年加派私征分肥,花银每两加收二三分,田赋每担加收二三升,因而激起社会各阶层公愤。1755年,有乡绅数人假托会商捐修庙宇事,接张朝宗到梅川南山寺,举他控告经承一伙加征分赃,张毅然应承,先投诉于知县马汝明,马斥张“无升合土地,显系讼棍”,将其杖责40,赶出县衙。张复邀夏廷佐向巡抚张若震具控。张若震批转黄州知府李亚,查究。李王必只将经书徐世骏等从轻革役,反诬张朝宗“抗粮作乱”,将他押入监狱。张朝宗命其子元功出控诉状,向湖广总督硕色投诉。硕色批示严究。李亚,仍不详揭,硕色将此案上奏乾隆帝。次年七月,乾隆亲谕军机大臣,委派布政使富勒浑赴湖北,会同硕色将此案情弊详细追究,从重办理。张朝宗控告得实,获省释。其人其事,在县内外影响很大,后人以张朝宗告贪官污吏为题材,编有《告经承》、《告粮官》、《七乡园》、《御斗冤》等剧本,在鄂东各县及赣、皖毗邻地区广为流传。
&&杨际泰-“戒毒神医”
杨际泰(),是古代鄂东四大名医之一,特别是他的一系列戒毒消瘾药品,配方严谨,抗复吸性强,引起现代医学界科研人员高度重视。
  杨际泰中年时代,正值技业大成之际,也是清政府衰败时期。外国侵略者将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欺骗引诱中国人民吸食,使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曾有一次,一位中年妇女扶着一个男人来到杨际泰家中,进门就跪下,口中连呼:“杨先生,快救救我男人,救救我全家吧!”杨际泰忙和夫人将他们扶起,细问之后,得知她丈夫在汉口英租界做苦工,一次因肚子痛,吃了别人给他的一块黑色药,当时肚子痛就减轻了好多;可是过了两天又是疼痛,而且别的药吃了也无效,再吃那黑色药又不痛了,就这样反反复复,一年多的时间,她丈夫不但没挣回一文钱反而欠下一屁股债。杨际泰看那男子,只见他鼻涕口诞齐流,哈欠连连泪涟涟,目光呆滞面皮青,骨瘦如柴懒洋洋。经过按脉象,看瞳孔,察舌苔,断定是中毒。可是,那男子服用各种解毒药物后均无特殊效果。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蕲春有一位因吸食鸦片上瘾的人请杨际泰治疗。观其症状,乃比前一位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情此状,使杨际泰忧心忡忡,彻夜难眠,可是乡民吸食鸦片者仍越来越多。杨际泰反复考虑后,前往汉口,深入虎穴寻找克制毒瘛的良方。
  在汉口,杨际泰买通了位在英租界守门的印度人,并高价搞到一本关于如何生产制作及使用鸦片的小册子。根据小册子介绍的人们吸食鸦片的特点,杨际泰就在汉口日夜不停地研究戒毒配方。谁知一住就是半年多。
  这时家乡派人送信到汉口,告诉他夫人陈氏病重,要他速归,但,杨际泰对解毒配方的研究也到了关键时刻。待到他将有关资料收集齐,并将配方研制完成,匆匆赶回百元老家时,他夫人已处于弥留之际。夫人临死前给杨际泰留了一块白绫布,上面写道:外洋鸦片泛滥中华、多少父老兄弟因吸食鸦片而误其正业,失其意志,荡尽家财害其身体,目不忍睹……。夫君为此深感忧虑,日夜操劳,为妻虽有此心,惜无能相助……。在你离开家之时,我已买回鸦片大量偷吸,并用你留下的药方,加减交替使用,收效各有不同,点滴体验均已记录在册,以供夫君借鉴。然此时毒已人膏盲,治之晚矣。
看罢遗书,杨际泰泪湿长衫,深感只有尽快制服毒魔,才对得起死去的爱妻。他根据夫人遗留下的亲身体验加上自己收集的资料,编写了一本《劝乡民书》披露吸食鸦片的后果,请人在广济县到处张贴,并将解毒消瘾药给吸食鸦片者服用,其治疗效果特佳。华中、华南、华东一带病人纷纷前来求方索药,治愈者无以数计,开创了中国治毒戒毒的先河,是反对鸦片战争的一位后方英雄,留下了“北有杨际泰,南有林则徐”的口碑。
  九十年代,在武穴市各部门通力配合下,拍了一部关于杨际泰电视连续剧,曾在中央8台播放过。
反清勇士-宋关佑
宋关佑()又名美中,字佐扶,大金宋春垸人。兄弟八人,关佑居长,从小过嗣伯父。幼读诗书,成人后,伯父问他以何立业。关佑因见四弟两次考秀才未中而表示愿弃文习武。伯父成全其志,请武师到家教授。关佑农忙时种田,农闲时习武,练就一身好武艺,尤擅使钉钯。又为医,善接骨推拿。宋性情豪爽,乐于助人。敢于仗义自言,人称“豪客”。1853年宋关佑率领数万农民抗粮起义,遭清廷重兵镇压,宋关佑的二弟、三弟和胞侄先后被清军杀害,起义失败后,潜往九江投奔太平军,参与太平军渡江,奇袭黄梅胡世柏街的清军据点。太平天国失败后,宋化名吴永寿,毁容为道。光绪初年隐居蕲春县桐梓乡慈云阁。
民间智星肖光际&&
肖光际()字流芳,号脂香,铜鼓寨肖家凹垸人,22岁中秀才,设馆教学,为境内名宿。肖在鄂东传说很多,被称为民间机智幽默人物,但无文籍资料以佐证。《肖氏宗谱•肖光际传》仅载:“邑某氏势微弱,有悍族欲并其先祖墓地,诉之于官,不能胜,先生上书力争之,乃得直,吾邑无不帖服”。肖终年84岁,著有《四书训蒙节解》。
查子香()湖北广济(今武穴市)人。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934年,随本县理发师吴庆也到大连,在南山区仁和轩理发馆当学徒。因会日语,常与日本人接触。日,日本人在大连举行“庆祝占领南京大捷”活动和日军侵华阵亡军人追悼会,与会的有日军旅顺要塞司令、关东州厅长官和“在乡军”(日本退役军官组织)头目等以及各种官、民团体共1万余人。会场由宪警森严戒备。查身着和服,怀藏利斧混入会场,并逐步靠近一名日高级军官,伺其向神像行90度鞠躬礼时,突然手持利斧,砍其头部,使其当场毙命;接着又砍断另一名日本人的左膀。旋即被日本宪警逮捕,关押于大连警察署。1939年9月,被日军以电刑杀害。时年27岁。
陈康(1911- )&&湖北省广济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长,二七四团副团长,红九军第二十七师八十团团长,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二七六团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补充营营长,军部训练队队长,八路军一二九师随营学校副营长兼主任教员,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团长,太岳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十三旅旅长,第二野战军十三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省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代司令员,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兰州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
蓝侨,湖北广济(今武穴)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方面军连指导员、营政委、副团长、师政治部秘书长、军卫生部政委。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新四军第六支队独立大队大队长、第四支队独立团团长兼政委,抗大四分校训练部部长,松江军区参谋长,东北野战军副师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总参谋部警备部、动员部副部长,总参动员部顾问。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张春森(.02.13)湖北省广济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二十九团连政治指导员,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九团副连长,团司令部通信参谋,师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作战通信参谋,营政治教导员,旅特务队队长,第十六团政治委员,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第五十九团团长,河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一纵队一旅二团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独立师政治部主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十三纵队三十七旅政治委员,第十八兵团六十一军一八一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治委员,安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第二政治委员,安徽省军区第四政治委员兼安徽生产建设兵团第二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陈金钰(1914―)湖北省广济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五军三团副排长,红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排长,连长,第七十三师二一七团副营长,营长,第九十三师特务营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河北冀西游击支队营长,支队司令员,独立支队大队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十六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十四旅政治委员,第三师八旅旅长,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四师师长,东北军区上干大队队长,辽东军区直属独立第三师师长,华北军区二○八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步兵学校校长,石家庄步兵学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河北省保定卫戍区副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参谋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郭锡章(1933--)花桥镇刘常村西湖口垸人,家庭中农成分,个人学生出身。195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前先后任战士、班长、排长、参谋、作战训练股长、团副参谋长等职。1970年任团参谋长,1974年任团长,1979年任副师长,1980年任援外军事专家组长,1982年任师长,1983年任军长,1985年任集团军军长,1987年被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10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
】【 】【】
更多关于 名人 的新闻
正在加载中……
?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南军区属于哪个战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