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书模板范文能力

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
  内容提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已成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创业 创业能力 培养途径
  在社会体制转型和全球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之下,当代中国的教育正面临着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等诸多的挑战。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就业是教育质量的导向,它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提倡和鼓励大学生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构成高等教育系统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以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等素质为教育内容,以培养能够把握和运用就业市场规律的学生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创业素质普及教育以及面向部分学生个体开展的企业家专业教育。在整个创业教育的内容中,创业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现实可行性,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内容
  创业教育具有专业性和普适性的双重特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作为创业素质的基础,创业能力侧重于静态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的表现,在创业中体现为执行某种行动的技巧和理智解决问题的技能。
  创业能力的内容大抵可以分为两大类: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创业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领域的创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创业相关的管理、财务、文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推理总结的能力、反省创新的能力等等。创业社会能力是指在社会中充当某一创业角色时所应具备的活动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捕捉机会的能力、表达能力、组建团队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应变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求新求变能力等等。就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而言,大学生仍缺乏这些创业能力,需要长时间多渠道的教育途径来解决。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面临的尴尬
  (一)缺乏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的基础人文和专业知识,强调灵活的教学方式。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较重,相对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缺乏创新与创业能力的教育。在片面追求及格率的应试教育制度下,把固有的、僵化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致使学生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目前不仅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缺乏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缺乏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创业教育课程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都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且“重专业、轻基础”的思想,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倾向,高校学生的学习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许多学生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知识和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在解决知识面狭窄的问题上,许多高校都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二)缺乏创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
  在创业能力培养的师资方面,缺乏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仍然是由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各院系主抓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兼任。大多数老师本身缺乏创业的经历,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使得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只能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宣讲,或是纸上谈兵,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缺乏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
  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教育课程。我国许多高校近些年来开始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特别是积极参加团中央和科技部、教育部组织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学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这些都为开展创业教育打下了一定基础。但就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总体而言,仍偏向于“真空”教育,偏重于第一课堂的教学,缺乏在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方面的教育内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社会能力亟待增强。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市场的行为主体,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通过改革学科课程,增加活动课程,发挥环境课程功能,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推动形成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一)改革学科课程,提供知识保障
  构建与创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首先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之中。除了财经知识、金融知识、公关知识、管理知识、营销知识、税务知识、保险知识和法律知识以及企业家成功的经验等等与创业相关的知识以外,人文、历史、心理健康等基础教育都应该列入课程改革计划,提供创业教育的有效知识保障。
  推行完全学分制,拓宽专业口径,建设跨学科型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鼓励和引导学生文理渗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课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科之间的交叉创新点和创新思维习惯;实行网上教学,吸收一些已经有成功创业教育实践的高校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在校际间实现创业课程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课程选择空间;为配合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和毕业时间。单纯地增加创业方面的课程对目前高校而言是不现实的,重在教学系统的调整改革,重在能够落实到位。
  (二)开发活动课程,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力的锻炼。通过开展科研攻关、科技竞赛、勤工助学、社区援助等内容形式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和各种课外学术活动,参加创业计划竞赛,让学生在创业前能更多地了解市场、体验社会,强化创业理念,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锻炼创业所需的综合实践能力,使他们所学的知识通过活动得到充分运用。
  通过定期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开展研讨、辩论等方式丰富创业知识,交流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针对专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除了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培训,增强创业实践感知外,学校还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学专家、教育专家走上讲台,开展专题讲座,介绍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激励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智慧和激情,用实践经验教育学生,用榜样的作用带动学生创业的热情。通过这种思想的充分讨论和争鸣,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
  (三)发挥环境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
  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只是缓解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及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宏观目标。
  从制度层面来讲,要建立起大学生创业教育制度体系,包括学生创业扶持制度、校园实践基地的运行管理制度、大学生创业教育量化的指标考核制度等,改变过去“以管为主”的制度束缚,为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从物质层面来讲,应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服务机构,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制定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能力。
  (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平台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发挥聚合效应。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正常教学日程中增加实践教学、创业实习环节,鼓励广大同学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利用寒暑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和企业的调查,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对就业市场和创业环境有初步的了解,对自己应当具备的能力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培养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加强校企联合和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推动学生的创业成果尽快产业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校内创办类似“虚拟公司”的创业实验室,建立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提供平台,缩短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也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与艰辛,体会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刘余镇,《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尴尬及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4月第5卷第4期,第209-211页
  2、何丽,《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构建和路径抉择》,《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年8月第14卷第4期,第48-49页
  3、朱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综述》,《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第10-12页
  4、姬道兴,《浅析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和模式》,《教育与职业》,2007年8月第23期,第95-96页
  声明:本文未经授权不得与任何形式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
KAB 中国创业教育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KAB 中国创业教育网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KAB 中国创业教育网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KAB 中国创业教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KAB 中国创业教育网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98510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编辑:文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哪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
  摘要: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大学生身兼继承和发展民族大业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关乎时代发展和社会走向。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将在大学教育中扮演着重中之重的角色。
  关键词:创新创业 能力 大学生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品质
  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和作风所展示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方面的实质。创新创业品质是一种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出新的、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成果。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其核心要素表现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三个方面。
  1、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精神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以所学科学文化知识为前提指导,建立创新创业价值观,开发出更多具有开拓性。前瞻性、独立性的新思路新见解新模式。
  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精神、发散思维等创新思路,使我们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可以如鱼得水、另辟蹊径。
  2、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创业者对现有条件的不满足,并由此产生的最新的要求、愿望和意识,是创业实践活动赖以展开的最初诱因和最初动力。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他要求大学生有敢于开拓、勤于思考、勇于承担的精神。同时要求大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把握创新时代的新机会、迎接就业局势的新挑战,以创业意识对待工作,并以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要求自己,形成创业行为模式。
  3、创造能力(creativity)
  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发散性思维,而聚合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之,创造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设想,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有密切关系。创造能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大学生更善于运用侧向思维方法和求异性思维方法,应更具有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应把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相结合,更加有的放矢的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途径
  1、注重个性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业意识在大学教育中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开展个性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行为的教育指导。 探索最大化挖掘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我们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具有创业激情、创新头脑的高素质创业培养人才在高校中不可或缺。鼓励高校教师走到高新技术企业中去,学习和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和激发创新潜能。更要在政策上鼓励具有创业精神的老师,真正加入到创业大军中去,培养一批创业者兼学者的优秀教师队伍。
  优化师资结构,可以学习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经验。将社会优秀创业人才聘请到学校,成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相辅相成,可以弥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缺口,更可以大大提升全职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优化师资力量。
  三、学校助力创业,校内市场成学生创业孵化器
  客观来讲,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创造性、多变性、无法预见性、风险性等特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重点难点集中在:创新意识虽高,实际创新比例却偏低。学生创业的科技转化率低等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指导和帮扶。
  利用大学科技园,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区是国家创新产业的重要构成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大学科技园可以向学生提供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快速走出懵懂与迷茫,分析创业形式、强化创新观念,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提供必要保障。
  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是大学生创业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在经历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项目的自主研发与推广之后,大学生走在这条充满荆棘的创业之路上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和困扰。企业孵化是所有科技园的基本功能,但是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孵化服务就必须更加具化和深入。大学生创业企业往往需要跟多的关注和扶持。这是一条创新创业的必经之路。学校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上,学校要秉承教学相长,理论紧密联系时间的原则,深入探索,积极跟踪指导。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走向社会。
  在新的社会形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就业这个重中之重的社会问题。广大大学毕业生是否可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能否承担起振兴民族伟大使命,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全面切实有效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新、张扬个性、创业挑战作为新的人生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和社会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更多的扶持和帮助,让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走的更稳、更好。积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社会对高等骄阳也提出的新要求,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
下页更精彩:1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相关推荐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毕业于医学院校,在医院工作,有相对丰富的护理经验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大学生创业能力及素质的提升 (2) 3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大学生创业能力及素质的提升 (2) 3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9:46:0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大学生创业能力及素质的提升 (2) 3
官方公共微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发达国家正在兴起的一个趋势。创新创业教育不再是少数学生自我实现的要求,而应该在高校教育中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必然趋势。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
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创新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高等教育应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2 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日益受到重视,清华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院校相继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设立大学生创新学分,创立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在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和改革。为了推动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教育部从2002年开始了创业教育的试点,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通过开设相应课程,设立大学生创业园、科技产业园,提供创业基金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同时提供必要的资金资助及咨询服务。而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相继采用了创新学分的形式,来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标准不统一
由于各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以及对创新创业素质的不同理解,各校的创新学分在具体学分名称、教学要求和认定范围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有的大学规定学生参加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参加各类比赛和社团活动所取得的成绩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甚至通过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学分。而有的大学仅对学生在从事与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学术活动等直接相关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或参加科技竞赛获得的奖励才给予相应的学分。而通过对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的方式和途径的统计分析,发现通过实践得分多、通过创新得分少的情况普遍存在。
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受到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很多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仅仅是应学校的学分规定要求而进行相应的创新活动,缺乏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有的学生虽然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普遍对自身的能力表示不自信,又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得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环境不理想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应的环境来保证其目标的实现。但现在很少有大学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环境,如缺乏合格的创新师资、教师对创新活动的指导不力、研究和创业经费不足、大量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相脱节等。
未能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的教育有别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不能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没有系统性,尤其缺乏对于创新创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创新创业课程未能与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体现专业特色。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监管制度不完善
创新能力的高低和创新成果的优劣不仅要看结果,更应该重视过程,重视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所培养的素质和能力。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监管制度不完善,多数学校往往只注重对创新成果数量或形式的书面考核,出现了许多挂名科研、开证明了事的“凑学分”现象,使创新活动流于形式。而且在申请条件、认定标准、等级评定等方面缺乏具体而详细的操作标准和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抵触,影响教育质量。
3 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
3.1 培养“双师型”师资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导师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创新教育体系中,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一是要构建一支富有创造性素质的师资队伍,同时,将“导学’理念贯穿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导师制度,通过创业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引导其制定创新创业活动计划,积极参与实践,培养自主创业型人才。
目前许多高校中的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并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于专业知识的领会只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培养创造性的“双师型”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导师应由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担任,每个专任导师直接对所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负责,包括学生科研团队的建立、创业项目的立项和指导等,使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在有引导、有计划的方式下进行。
3.2 培养方案的改革
建立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是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新能力和创业知识等方面,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考虑到每项基本素质的均衡发展。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和创业经验的介绍,做好对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的教育和引导。但目前更需重视的是创新创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一方面可通过单独开设相关课程,如科学方法论、思维科学、创造力心理学、创业管理、商务沟通与交流、商业计划书写作等,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所有教育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改革现有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课的课程内容,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即以文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意识教育,以理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知识教育,以经济管理类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技能教育。在建设课程体系时,还应跳出狭窄的专业口径限制,考虑到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和特点。理工科类学生有技术优势,在做好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强创业技巧、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增加管理、财务会计、营销、经济法律等选修课程的比例;而经济管理类学生有其专业优势,则应更多重视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以及与其他专业的合作。
3.3 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
高等学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在校园内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1.通过学生科技竞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学校的实习实践教学,针对国家级、省级学生科技竞赛(如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积极组织开展校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并有意识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突出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创造性和工程实用性,在为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选拔优秀队员、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造就一支学生科技创新骨干队伍,带动了一大批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2.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通过成立各种创新创业性质的社团,举办各种讲座,让学生了解创新的基本思路,知道创业的基本过程。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良好氛围。在培养过程中,要做到普遍性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发现、培养一批骨干分子,发挥示范作用。
3.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在学校专门成立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有一个可以实现的平台。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园利用学校的资源,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创业的门槛,并且在创业过程中予以指导,有利于学生的早期创业。
3.4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有一个实践实训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帮助学生体验创业。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校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3.5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要科学、合理、真正反映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与效果。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样的活动可以认定为是创新创业,并且要给出每一个活动的评价等级。其次,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应给予相应的学分或者物资奖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这项教育活动开展还需要多方的参与,包括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倡导、高校领导的重视、企业的支持、教师的激情和学生的参与。只有多方的共同努力,创新创业教育才会取得显著的效果,高校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多的企业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业基础答案李肖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