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买了个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怎么办

38被浏览6683分享邀请回答mp./s?__biz=MjM5Mzk2OTU4MA==&mid=&idx=1&sn=db9ccafce0b8cf42b2be11&scene=3&srcid=0604gsX69JEH32mge9IiJYpn#rd■ 认识文殊菩萨来源:无量香光.显密文库壹、认识文殊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侍。其名称翻译为满殊尸利、曼殊室利、文殊尸利、满祖室哩,略称文殊、濡首、溥首,意译作妙德、妙吉祥。一般称文殊菩萨,或称文殊师利法王子、曼殊室利童子、文殊师利童子、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孺童文殊菩萨。此菩萨与《首楞严三昧经》及般若系经典关系甚深。或有谓其为历史人物者,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载,文殊菩萨为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出生,身紫金色。初生即能语言,后诣诸仙人所求出家法,因酬对者无,故至佛所出家学道。或有谓其为已成之佛者,如《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彼佛即今文殊师利法王子。或有谓其为当来佛者,如《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下谓,此菩萨自那由他阿僧祇劫以来,发十八种大愿严净国土,当来成佛名普现如来。或有谓此菩萨在他方世界教化者,如新译《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载,过东方十佛剎微尘数世界有金色世界,佛号不动智,有一菩萨名文殊师利云云。华严宗据旧译《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所载,文殊菩萨住于东方清凉山之说,而以山西五台山(清凉寺)为文殊道场。文殊信仰遂以该山为中心,传播遍及西藏、蒙古、日本等地。其形像种类颇多,或作草衣文殊,或作僧形文殊,或作童子形,或作渡海之相,而以右手持智剑,左手执青莲花,以狮子为座骑的文殊像,最为常见。文殊菩萨的藏语称作「蒋贝扬」,乃是妙吉祥、妙音的意思。在藏传佛教里,文殊菩萨乃诸佛之智慧所化,观音菩萨乃诸佛之慈悲所化,金刚手菩萨乃诸佛之力量所化,所以他们三位菩萨即诸佛的智慧、慈悲及力量,合称为「三部主」。在藏传佛教里,文殊菩萨有许多种化身,常见的有红黄文殊、孺童文殊、五字文殊、白文殊及黑文殊等五尊,合称为「五文殊」。五文殊虽同为文殊大士,但其佛部及化身各有不同,而且亦各有不同之殊胜利益。红黄文殊法门除了开启智慧以外,亦有怀摄之作用。孺童文殊是大威德金刚心内的文殊化身。五字文殊法门对证悟空性特别有帮助。白文殊法门除了开启智慧以外,也特别利于生出菩提心。黑文殊除了开启智慧以外,亦是一位消除障碍之本尊。此菩萨在密宗现图胎藏曼荼罗中,被安置于中台八叶院的西南叶上,密号吉祥金刚,三摩耶形为青莲花上金刚杵,形像为通身呈金色之童子相,顶戴五髻冠,右手仰掌持梵箧,左手竖掌屈大、头、中三指,执青莲花,上立五股杵。胎藏曼荼罗另设文殊院,以文殊菩萨为中尊,又称五髻文殊,密号吉祥金刚或般若金刚,三摩耶形为青莲上三股或梵箧,形像为童子形,身呈紫金色,顶有五髻,右手仰掌,指端向右,左手竖掌,屈头、中、无名三指,执青莲花,上立三股杵。在金刚界曼荼罗中,文殊菩萨则为贤劫十六尊之一。修持文殊法门,能得六种不同智慧,即速慧、深慧、广慧、说法慧、辩法慧及撰述慧。一般人见一字,或许只能知其一种意义,但具速慧的人,见一字可知多如百种之内义。具深慧的人,即使他随便发问,其问题也会非常精辟。广慧乃指涵括多方面之智慧。有说法慧的人,讲经时极为善巧。有辩法慧的人,精于辩论法义,口才也很好。撰述慧即具有法益论著写作的才能。此外,依真言字数之不同,文殊菩萨也有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多种化身。在大乘佛教里,文殊常与普贤菩萨侍佛左右。文殊在左,代表智、慧、证;普贤侍右,代表理、定、行,二者共诠如来理智、定慧、行证的完备圆满,而三者则共称为「华严三圣」。由于文殊菩萨在所有菩萨中,是辅佐世尊弘法的上首,因此也被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或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在中国,佛寺道场中的僧堂或戒坛,偶尔可以看到现出家僧貌的文殊相,僧形文殊主要是以弟子的身分,协助佛陀推行教化。依大乘经典所载,在所有大菩萨中,文殊菩萨不只是四大菩萨中「大智」的象征,而且,在过去世他曾为七佛之师。其明达的智慧,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文殊菩萨大权示现为释迦牟尼佛的二胁侍之一,并常以智慧开导行者,晓喻具大乘根机的菩萨契入甚深妙法,亦经常用反诘、否定、突兀的语言或行动,来警醒众生。如《华严经》中善财童子的五十三次参访,也是由文殊菩萨启迪成行的。在印度、西域等地,有关文殊信仰之记载甚少。我国自东晋以来,崇信文殊之风渐盛。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六载,唐代宗大历四年(七六九)由不空三藏之奏请,敕令天下佛寺,食堂中除宾头卢尊者像外,另安置文殊菩萨像,以为上座。现今敦煌千佛洞中存有文殊维摩变、文殊普贤像、千臂千钵文殊师利等之壁画及绢本画。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乘经典中,是到处见得到的。于诸菩萨及诸声闻弟子中,不但被列为上首,而且具有最高度的智慧以及证悟到甚深的真理。中国学佛的人,向来只知观世音菩萨与中国人有深切的因缘,殊不知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与娑婆世界的众生,亦有甚深的因缘。不唯如此,即与我们中国人的因缘,亦同样的有着不可思议的殊胜因缘!文殊的示现于山西五台山,而即以五台山为其应化道场。如《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这明显的指出我国山西清凉山,为文殊师利菩萨应化的道场,而成为中国的四大名山之一。文殊示现于清凉山,不仅其一人而已,还有其眷属一万菩萨,亦同住于此山中,所以文殊师利大士,亦即经常的在五台山中,为其眷属菩萨说法。文殊菩萨示现在中国的五台山,不过表示其为根本道场,实际无处不现身,以做其弘扬佛法教化的工作。贰、经典上对文殊菩萨之描述与赞语佛语诸菩萨阿罗汉言:「……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者,皆文殊师利之恩。本是我师。前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佛告跋陀波罗:「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于此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于我所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是文殊师利,有无量神通,无量变现,不可具记。」──《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文殊师利者,是菩萨之父母,是则为迦罗蜜(善友,善知识)。──《阿阇世王经》卷上时文殊师利白佛言:「我从往昔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劫已来,起如是愿:我以无碍天眼所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剎中一切如来,若非是我劝发决定菩提之心,教授教诫,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菩提终不应证。而我要当满此所愿,然后乃证无上菩提。」──《大宝积经》卷六十〈文殊师利授记会〉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九文殊师利所说经法,开发结碍,靡不霍然,逾过声闻缘觉之上。文殊师利设说大法,一切众魔皆为降伏,诸邪迷惑无得人便,诸外异道莫不归命,其贡高者不怀自大,未发意者皆发道心……自舍如来,未有他尊智慧辩才……如文殊者也。──《文殊师利净律经》除了以上列举经文外,另有:1.在《妙法莲华经》中,当佛陀在灵山会上放白毫光,文殊深知佛意,即请佛陀宣扬法音,倡导圆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础。而文殊菩萨的睿智,也让与会的菩萨、罗汉等,心悦诚服地尊他为大善知识。2.《华严经》善财童子也是受到文殊菩萨的鼓励,因而发起南诣各国,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开旅游参学的先河。3.在《楞严经》中,阿难尊者为摩登伽女的巫术所迷惑时,文殊菩萨持剑前往里巷民舍,将阿难救出,这种护持后进,以正导迷的示现,成为佛门的一段佳话。4.另外,《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记载,佛陀曾在祇园精舍,于夜半入定放光,照亮文殊菩萨的禅房。舍利弗知道佛陀现神通相,是为饶益众生而说妙法,因此令阿难集合众僧。会中,佛陀依跋陀波罗之问,向大众述说文殊师利有大慈悲,随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并说文殊师利有无量神通、无量变现。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者,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5.文殊菩萨善说法要,有些疑难的问题经他解说,即能恍然大悟。说法时,经常引用说喻、反诘、引证、否决、机锋来警醒众生,善巧开导具有独到风格。例如《阿阇世王经》记载,阿阇世王造了杀父的五逆罪,内心深感罪恶深重,疑悔不安,而请文殊说法,希望能解脱他内心的疑悔。文殊却对他说:「若恒河边沙等佛,也不能为汝说是狐疑!」阿阇世王应时惊怖,竟从座上跌下来。这不是文殊师利使阿阇世王绝望,而是为王说:「佛陀觉了一切法如虚空,本来清净,不是可染污的,也没有染污可除。」文殊菩萨善于观机逗教,令众生随自己的根机领悟佛法。他的学风并不是封闭的,而是透过灵活的问答方式,激发众生的智慧。6.「仗剑迫佛」,是文殊菩萨持剑欲刺佛陀的著名典故,《大宝积经》一○五卷(《如幻三昧经》中亦收录此故事)记载:大约有五百位菩萨,从用功修行中,已得到宿命智,运用这宿命智,观察自己的过去,发现多生多劫前,曾造作了极重的罪业,不禁生起极大怖畏,时时刻刻忧愁恐惧,再也不能专心用功修行,不能证得无生法忍。文殊菩萨发现这五百菩萨有了这种动念,照一般常情的办法,应该设法去开导他们,使他们继续如法修行。然而文殊菩萨却是手执利剑,于大众的面前,直向佛陀那儿走去,快要到达佛的左右,竟然举起利器,欲向佛陀刺去!以五逆罪说,文殊菩萨似乎欲犯出佛身血的大罪。其实我们不必为文殊菩萨害怕,因这正是文殊菩萨度众生的大方便。何以知之?因为这时佛陀止住文殊菩萨说:你要刺我,当然有你要刺我的理由,而我亦不怕你来刺,但是希望你且慢一步,先想好刺我的善巧方法,然后再来行刺不迟,你认为怎样?文殊菩萨经佛这样一讲,就止步在低头沉思时,佛陀又对文殊菩萨说:你要刺我是可以的,但必要善巧如法,否则的话,应当知道,你所得的罪是很重大的!首先我得告诉你:世间一切诸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我人的生命体,亦复如幻如化的,既没有实在的我,亦没有实在的人,试问你所执剑欲杀何人?将来又会受到怎样的殃报?我老实地对你说:如果有一个实在的人,你去将他杀死,才会构成你的杀害之罪,才会使你感受罪殃之报,既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我人之性是了不可得的,当然就无所谓杀害,亦无杀害重罪可得了!时五百菩萨在旁,听佛陀对文殊菩萨这样地开示,当下了达罪恶之性本来是空寂的,对过去所作的重罪,何必作无谓的忧悔!于是当下证得无生法忍。本此可以证知文殊菩萨执利剑以刺佛陀,不过是其度众生所运用的善巧手段而已,并不是真的要刺杀佛陀。同时我们也可知道,文殊菩萨手中所持的利剑,根本就是代表文殊菩萨所具的不可思议的微妙智慧,不能把它当作真的利剑来看。7.文殊菩萨到今日仍在各处现身说法。例如:文喜禅师朝礼五台山,曾蒙文殊应现指引佛法,文喜禅师后来参谒仰山,顿了心契,并于任典座之职中开悟。有一次,文殊菩萨在饭锅的蒸气上现身,文喜禅师举着饭铲便打,说:「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再相见,惑乱不了我。」文殊菩萨也回答:「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文喜禅师已经彻见了自他不二的道理。(一)三世觉母──诸佛之师、诸佛之母文殊菩萨虽现菩萨身,实则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当中皆已成佛,如过去世号为「龙种上尊王如来」,现在世则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世则号「普现佛」,以是之故文殊又被称作「三世觉母」。又云:《首楞严三昧经》中的「龙种上尊王如来」,在《八十八佛洪名宝忏》中的「普明佛」,都是指文殊菩萨。在许多经典中,都推崇文殊为诸佛之师、诸佛之母,不仅因其智慧超群,更因其悲愿深广。文殊曾发誓言:「诸佛之中,若有一位从初发心以至圆成佛道,非文殊之所劝发,文殊则不成佛。」由此可见其度众悲愿之广大。在《佛说放钵经》中,释迦牟尼佛亦曾说言:「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在《处胎经》中文殊菩萨也说:「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在过去世,文殊曾为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但是因为一个世界只能有一位法王教化,所以在此娑婆世界,文殊菩萨只好权居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位。(二)智慧冠群品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举凡大乘法会,文殊几乎都参与其中,协助佛陀宣扬大乘教理。从经典中的记载,在在显露出文殊菩萨的绝妙睿智与灵巧说机。1.在《妙法莲华经》中,当佛眉间放白毫相光时,唯有文殊菩萨知佛深意,即请佛陀宣扬法音,倡导圆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础。2.在《维摩诘经》中,维摩诘生病,佛陀座下诸大弟子及大菩萨,都不敢去探病,因为他们都曾经被维摩诘诃斥过,最后只有文殊菩萨当仁不让,率领众人前去,并和维摩诘居士畅论不二法门之理。这是文殊菩萨智慧威德发挥至极的表现。3.除此之外,佛陀时代的许多小乘行者,也是得力于文殊的协助教化,而回小向大。例如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在证得宿命通后,因为见到自己过去所造的种种重罪,而心生忧悔,不能更进一步了解无生法忍的道理。文殊为了教化众人,于是手拿利剑逼向佛陀,佛陀即借机开示:「一切法如幻如化,无我无人,为谁杀而受殃?」众人闻法,当下悟知宿罪皆如幻化,也因此而体证无生法忍。参、文殊菩萨的故事──经典中的记载(一)关于文殊菩萨与维摩居士相传维摩居士是金粟如来倒驾慈航的化身。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扶持。释迦牟尼佛成佛后,金粟如来也来娑婆,现作维摩居士助佛弘化。有一次,维摩居士示现有病,世尊即派遣弟子前往问候。舍利弗、迦叶等五百声闻弟子,无一愿作代表,因为维摩居士的辩才实在太了得,把他们这些小乘人说得无地自容。世尊派弥勒菩萨往问疾,弥勒也不敢领命。最后世尊派文殊菩萨前往。文殊承佛圣旨,诣彼问疾。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作是念:「今二大士共谈,必说妙法。」他们皆欲随从前往。于是文殊菩萨率领大众,浩浩荡荡的来到维摩居士舍。文殊由问疾而谈至不二法门,维摩居士请大众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各人均以二而解说不二。最后问到文殊菩萨,文殊答言:「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文殊接着问维摩居士言:「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居士默然无言。文殊菩萨即时赞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金粟如来之智,惟文殊菩萨能知能解。他们一唱一和的便说了这一部赞叹大乘、呵斥小乘的《维摩诘所说经》。若无文殊之大智相配合,金粟如来之智不能显,这部《维摩经》也说不成。(二)其他经典中的记载在《楞严经》中,文殊是择法眼,为阿难及末法众生,选择修行的圆通法门。《法华经》中,文殊不但为弥勒菩萨释疑,且是发起一经之首。《华严经》里,文殊更是善财童子等六千青少年比丘的导师。又一次,文殊菩萨与舍利弗到一佛土,见大火弥漫,若人行其中,即于顷间化为灰烬。舍利弗见之,惶恐万分。文殊以神力令无数莲花遍布火上,他们踏莲而行,如履坦途。舍利弗此时在文殊菩萨面前,感觉声闻之智远不及菩萨之智。文殊菩萨以大智助佛教化四众,活泼生动而不取巧,潇洒而不狂傲,点到即止,与世尊配合得天衣无缝。其言行可见于各大乘经中。文殊于世尊灭度之后,与阿难尊者及弥勒菩萨,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典,流传后世。肆、现身中国五台山据《宝藏陀罗尼经》的记载,世尊曾告诉金刚密迹主:「我灭度以后,在南瞻部洲的东北方,有个国家名叫振那,国中有座五顶山,文殊童子会在山中游化,为诸众生大说法要。」中国山西五台山,即是经中所谓的五顶山,亦即文殊菩萨应化现身的道场。传说东汉明帝时,从西天来的摩腾、竺法兰二位圣者,曾以天眼看到文殊菩萨住于此山。自古以来,五台山便是十方僧俗朝圣的地方,亦曾发生许多关于文殊菩萨现身的公案。(一)化身贫女索粥南北朝时,文殊菩萨曾化身贫女,带着二位童子侍者,及其座下狮子化身的狗,去参加五台山一年一度的无遮斋会。贫女最初只拿到三份斋粮,吃完之后又去帮狗要了一份,最后还说肚子里的小孩也该有一份。贫女不断地索讨食物,引起了分发斋粮信众的不悦,不但面露恶色而且出言不逊。为了启示大众平等施食的真义,贫女便踊身空中,化现文殊菩萨形像,并说偈言:「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弃,其如爱憎何?」只有从内心真正地恭敬供养每位众生,才是真正的平等。之后,菩萨更留下发舍利,让众生起塔供养,这座塔现在仍留存在五台山大塔院寺的东边,作为菩萨教化众生的功德见证。※此故事另一版本:南北朝后魏时代,五台山灵鹫寺(今显通寺),每到春天三月,依例备设无遮斋会,不论出家、俗家,也不论善男或信女、老的或少的,有钱的还是穷人,甚至乞丐,都可以平等参加,饱食一餐。平等施食这足以表示佛法平等,无人我之分别。一天,有一位很穷的女人,抱着两个幼儿,后头还跟着一条狗。她身无长物,孤零无依,来到了灵鹫寺无遮斋会现场,可是尚未到用斋的时分。由于无钱,但也不好白吃,于是她就剪下秀发聊充布施之意。对寺里的住持要求说:「我只有这些头发布施三宝了,幸勿拒绝!」「好的,那就收下了!施主是打哪儿来的呀?」「从来的地方来。」住持法师看她这么回答,心里有些奇怪。不料这女人此时开口:「我还有急事要到别的地方去,能否先分一些饮食给我呢?」虽然开斋时间未到,但施主的要求还是不能拒绝的。「好的。」于是住持法印法师取出三份的食物,用意是让女人和两个幼儿都能饱足。但是用过食物,女人又说:「还有我这头狗,它也得吃一些东西才行啊!」住持法师无可奈何的,又从里面搬出一些食物,勉强地交给了女人。女人又说:「我肚子里还有小孩,也需要分一些食物来吃。」住持法师忍不住了就怒斥着说:「你来这里求出家人布施斋食,却贪得无厌,是何道理?你肚子里的小孩根本都还没有生出来,难道说他也能进食?可是你却求索再三,滥贪美味之心,以至于此!不觉得太过分了吗?」被斥责了的贫女,这个时候就说了一句偈:「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着处,致使阿师嫌。」说完了这首偈,立刻腾身跃上了虚空,化现出文殊菩萨的德相,这时狗化而为他座下的狮子,两个孩子却是身旁的二位童子侍者。在云光飘渺,若隐若现当中,又复说偈:「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弃,其知爱憎何?」这首偈的意思是:你们众生但知学佛要有平等布施之心,虽无可厚非,却控制不了自己的心识波动,随着境界而流转不停。虽然明知要舍下这个外在的身体,无奈你们心中仍然存着爱、憎之心,这又有什么办法?又怎么能得道呢?当时参加斋会的有一千多人亲眼见到了大士的圣迹,聆听大士警世的偈语,都感动而悲泣着向空顶礼说:「大圣!但愿垂示真正的平等法门,也好让我们一心奉行!」空中传来了偈语说:「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住持法师这时才埋怨自己有眼不识真圣,取刀准备挖出自己的眼睛,以表对亵渎菩萨的忏悔赎罪之意。「法师!你不能这样做!」「是啊,这么做于事无补,而且是件傻事啊!」「赎罪的方法很多,又何苦出此下策呢?」大众夺下了住持法师手中的刀,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住持法师于是打消了原意,以贫女(即大士化身)所布施的秀发,建了一座宝塔来供养。明朝万历初年,圆广法师接任住持,为了要重新装修宝塔,在塔下掘得大士的圣发好几束,颜色像是金色的,仔细再看,发色却变化不定。这所宝塔现在在大塔院寺的东侧。(二)清凉石的故事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传说在老早以前,五台山并非现在这般模样,也不叫五台山,而是叫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砂走石,夏天暑热难当,农民们无法种庄稼。在此传教的文殊菩萨,决心要改变这里的气候,他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去借歇龙石。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大石。未到跟前,已感到一股凉气扑来。文殊菩萨被巡海夜叉领进龙宫见龙王,说明来意。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青龙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青龙就没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萨无奈,这才说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前来化缘,为了造福人间,他是来求援的。龙王估量歇龙石重达万斤,一个老和尚无法运走,才放心地答应他。文殊菩萨谢过龙王,来到歇龙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即使巨石变成了弹丸。他将弹丸塞进袖筒,便施告别礼,飘然而去了。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久旱不雨,寸草难生的炎夏。当文殊菩萨把歇龙石安放在南台边瓦厂村东北的一条山谷后,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地方。于是,这条山谷命名为清凉谷,在此又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就叫做清凉山。就在文殊菩萨取走歇龙石的当天,那些外出的小龙王回来时,发现歇龙石不在了,怨气冲天,便追到五峰山,四处寻找。气急败坏的小龙王,用龙尾把五个峰扫成了平台;用利爪把岩石刨得乱七八糟,至今这些石块还遍布满山,人称「龙翻石」。当然文殊菩萨自有对付他们的办法。文殊菩萨告诉他们,歇龙石在秘魔岩的两座巨大的山岩之中。众龙刚钻进岩窟之中,文殊菩萨一声咒语,两岩合并,仅留得内宽外窄的一道照明裂缝。文殊菩萨命众龙在此好好修行,并说要派弟子来朝拜和供养他们,因此这个秘魔岩窟又叫朝龙洞。传说朝拜者所见境界不一样,善良人见佛、菩萨;邪恶人则见不到欢乐境界。真可谓万人万境。而且有「朝五台山,若不朝拜朝龙洞,只算朝拜了半个五台山」的说法。这个传说已流传了千百年。如今清凉寺虽已破落,但那块清凉石还在。石长五米,宽二米半,厚两米,围十五米,石面青色,有云纹,人坐其上,顿生凉意。(三)化身寒山大士唐朝时的寒山子,他独居在五台山的一个寒岩幽窟当中,平常则和附近国清寺的丰干、拾得为伍。寒山的行径极为怪诞,几近于颠狂,他的衣着破旧不堪,脸色苍白憔悴,每次来到国清寺,不是在廊下徐步慢走,就是对着天空大吼大叫。吟诗唱偈似乎是他最大的乐趣,他的诗偈也都深具意涵。有一次台州刺史闾丘胤身患重疾,群医束手无策,幸蒙国清寺丰干禅师相救才得以痊愈。之后,丰干更要刺史到国清寺去礼拜文殊、普贤,并告诫刺史:「慎勿以貌取人,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应化在世,然其外表不修边幅、狂放不羁。您若是执着于外相,定会错失良机。」刺史到了国清寺,看到寒山、拾得就跪地顶礼、口称菩萨,两人却相视大笑,直呼:「丰干饶舌!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然后就快步跑向后山的岩洞中,一瞬间就躲入岩壁中不见了踪影,只有在岩洞附近的树林间,还留有寒山、拾得所提的许多诗偈。刺史于是命人抄录了三百多首,题为《寒山诗》。自此世人方知寒山为文殊菩萨之化身,而拾得与丰干则分别为普贤菩萨与弥陀佛的化身。(四)化身杜顺和尚唐朝杜顺和尚,是为华严宗的初祖,他的神异事迹很多。例如有一次他在庆州行化时,有位斋主请僧并设斋供众。当天斋主准备了三百人份的斋粮,但近午时却来了五百人,斋主正为斋粮不足而忧心,杜顺和尚即时开示:「但心平等,无有不办。」最后,不但斋食足备,而且五百人皆化为罗汉腾空而去。此外,杜顺曾带弟子到骊山住茅蓬,当要种菜时,弟子发现地多虫蚁,无法耕种。于是杜顺便划界洒净,只见虫蚁纷纷迁徙他去,众人因此得以耕垦无碍。有一次,他将鞋子放在城门边的路口上,三天三夜鞋子都没有被人拿走,村人皆认为不可思议,杜顺于是告诉众人:「我从无始劫来,不曾盗取他人一文钱,以是之故,别人也不会盗取我的东西。」杜顺和尚有位弟子,侍奉和尚三十几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到五台山去朝礼文殊菩萨。有一天,弟子向和尚辞行,决定前往五台山去礼拜菩萨。和尚再三留他不得,只能在临行前教示弟子:「游子漫波波,台山历土坡,文殊祇这是,何更问弥陀?」弟子到了五台山,至诚恳切地朝山礼拜。突然之间,眼前出现一位老者问弟子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来做什么?」弟子答道:「我从终南山来,来礼拜文殊菩萨。」没想到老人却说:「文殊不在这里,终南山的杜顺和尚即是文殊的化身。」弟子惊讶地叫道:「我事奉和尚三十多年了,从来不知道这件事情。」老人即说:「有眼不识本性!你赶快回去吧,如果今夜能赶回去,还有机会见到文殊;如果隔了一夜,恐怕就见不到面了。」弟子听了老人的话,赶忙地收拾行囊,尽其所能地赶路。然而到家时仍然晚了一步,和尚已在前一夜圆寂了。从弟子口中,世人方知杜顺和尚乃是文殊的化身。(五)大士现形──衣蒲童子宋朝绍兴年间,太尉吕慧卿,学问甚好,也精通佛理,曾注释《华严法界观》,并出过一本叫《新意解庄子》的书。有一次他外出巡视的时候,乘兴游访五台山,到了中台的地方,忽然之间,云雾四合,暴风雷雨大作,把整个山林都震动了。他的侍从都惊吓得跑去躲了起来。没多久,大家看到有一条像是苍龙的东西,在云雾间出现,露出半个身子。吕太尉这时候真是惊骇莫名。过了些时,天气变得稍微晴朗了,往外望去,看见一个皮肤漆黑头发披散的童子,从脚到肩都缠着蒲草,裸露着右肩膀,手里拿着梵经箧,向着太尉开口问道:「请问这位官员,您到底看到了些什么?害怕成这个样子呢?」吕太尉就说:「这大概是我夙世的业障恶缘吧!所以才会遇到这种可怕的境界!」「但是现在不是都已经消失了吗?不知您有什么须求来到这个地方的?」「这个──我是想要拜见大士文殊师利菩萨。」「您要见菩萨作什么?」「我曾经看过华严大教,旨意非常深广,所以想恭请大士,启发我解悟经教的心,然后我才能作适当的笺释,能够流行于世间,使黑暗长夜的世间能顿获光明,大心的人见了即时得以开悟。」童子便告诉他:「诸佛妙意,善顺事理,简易明白,先德注释可解,如十地一品,释文不过寥寥几张纸。可是现在的人蔓生枝节,注释达几百卷,离开佛菩萨的圣意却越来越远,这就是所谓曲解了真如实相了!」「可是你只是一个孩童,如何敢呵责讥讽那些前辈呢?」「官员您这就错了,须知这里别说是人,即使是一草一木,也无非是文殊大士的境界啊!主要看您日常处事,若能不迷执于事相,那就是真文殊的境界。怎么能用凡情来胡乱思虑啊!」吕太尉忽然从梦境醒悟,于是就跪地礼拜,童子乃现出文殊大士的庄严宝相,跨着金狮子,隐隐约约的,渐渐在云头消失。吕太尉因而将所见到童子披穿着草蒲的模样,画成了像传之于后世。(六)众生皆文殊境界再说五台山另一则较少人知之文殊事迹:某西藏大师,远从西藏到五台山朝圣文殊大士。在到达五台境内后,大师见人即拜。由于大师当时已大有名气,此举令他的随行弟子十分困窘,一直劝止不绝。大师后来遇上了一个补鞋匠。鞋匠面前有一盘洗鞋用的污水,臭味熏天,大师却安然对鞋匠礼拜。鞋匠把一污鞋装着洗鞋水给大师饮用,大师显得十分高兴,照饮如仪如尝甘露。此时众弟子按捺不住了,显得十分不安,大师却突然为其弟子强灌了一口污水。在弟子再张眼看时,面前的鞋匠早已变化成为文殊师利了,再看四周,在他眼中所有的人都是文殊的化身!西藏人在传统上有一个习惯,在踏入五台山境时,会买下第一位前来兜售东西的人之货品,不论自己是否需要!此举源出于种种文殊化现的故事,故藏人在朝山期间,不论甚么人,他们都尊为文殊之人间化现而恭敬对待,绝少拒绝他人的要求!(七)律师受衣──如馨律师明朝有一位古心如馨律师,是溧阳杨氏之子。在明朝嘉靖年间,依止栖霞素庵节公剃了度。平日奉持戒律甚严,具备了出家众的五种德行,而对礼佛诵经,更是精勤不懈。事师三年,未曾有一念违背了乃师的教诲。当时谈论经教的人很多,弘扬律仪的却微乎其微。他就很感慨地说:「佛法之所以能常住世间,律仪的摄受实在功不可没。」于是潜心研习戒律之学,用来报答佛陀的恩泽。他因为读诵《华严经》,至《菩萨住处品》,晓得了清凉山(五台山别名)乃文殊菩萨经常驻锡之处,很希望能够瞻仰大士的慈容。于是就告别了同参的法侣,打点好简单的行囊,往清凉山的路途出发了。经过了三个寒暑,五台山的宝峰逐渐在望。后来到了金刚窟附近,恰是日落西山、余晖夕照的时分。正在徘徊远眺的当儿,无意间看到一个体态枯瘦、头发斑白、衣着破旧的老妇人,从林木间走了出来,手里捧着祖衣「袈裟」并向如馨律师打招呼道:「这一位大德!您礼佛非常的诚恳精进,一点也不怕劳苦,我手上捧着的这套法衣,本来是您往日收受持用过的,只是中间停了好一段时间没有穿,现在理应再送还给您。文殊菩萨是很难得见到的,您一心要求见大士恐怕是白费心机了。就算是真的让您见到了,恐怕您也不认识吧!那又有什么益处呢?」如馨律师听了,一言不发,迟疑不决。这位老妇人也就离开了,走了没几步,又回头唤道:「大德比丘!我就是文殊呢!」如馨律师急忙赶上前去,想挽请大士向其请教,可是已经失去了大士的踪影,只是原来的法服还留存着。如馨律师只有低泣着顶礼,踱步回寺。恰巧寺里面的僧众梦见神人嘱咐道:「优波离尊者要来了,你们赶快去迎接顶礼啊!」因为这个缘故,僧众们都晓得了有这么一回事,一路上众人摆设着香花用来供养,数也数不清。如馨律师在妙德庵挂锡住了下来,又感应到五台山的五处主峰同时放光。在宝光之中,见到文殊大士现身为他摩顶,顿时心地顿开,了然无碍。后来他又到各地游访参学,一般的僧侣们都皈信了他。当他抵达金陵吉祥里时,创建了一座寺院,就将之命名为「古林」。一时各方龙门法象(高僧大德)都来聚会,各种法会有如云涌般大大地兴旺起来。神宗皇帝特地颁旨延请律师重返五台山,并命司礼内臣张然代表圣上,接受在家菩萨戒。当律师升座主坛的时候,天空中现出了五色祥云,有如盖子般在法坛上空盘旋着。内臣张然还朝以后,就把这个瑞象向圣上禀明,神宗皇帝于是赐给如馨律师「慧云律师」的封号,并颁赠金顶毗卢帽、千佛珠衣、钵盂锡杖等法衣法器。传戒法会功德圆满以后,律师仍回返古林寺,继续修行弘法。(八)诚感菩萨现身──虚云禅师近代佛门龙象虚云禅师,因一生下来见不到自己生母,为报亲恩,发愿朝五台山。在光绪八年七月初一日,由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这样拜到五台山为满愿。第二年腊月,到黄河铁卸渡,渡河登岸,天时已晚,四下杳无人烟不敢行,半路傍有一草棚,于是就在那里住宿。夜里天气寒冷得很,大雪漫漫。第二天一早举目一望,化为琉璃世界,雪深有一尺厚,无路可行,过往又无人,更不知方向。虚云禅师起初枯坐念佛,可是饱受了饥寒。因草棚四无遮栏,就蜷伏在一角。没有多久雪更加大,天也愈冷,肚子也更饿,仅存奄奄一息了。这样一连三天饥寒交迫,整个人迷迷糊糊的。等待大雪停止,稍微见到日出的影子,可是病已无法好起来了。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名乞丐,看到法师卧在雪中,问他已不能作答,知道是冻伤。就把大雪拨开,用围棚草燃火烘他,使得暖气而复苏,再煮黄米粥给他进食。这样就使他再生过来。乞丐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法师回答自南海来。又问要到什么地方去?法师回答要朝礼五台山。法师请教乞丐的姓名。乞丐回答:「我叫文吉,来自五台。」文吉代法师煎药与之饮用,又代洗濯秽衣,又煮黄米粥喂他,后来法师的病就好了起来。文吉并且对他说:「你要一路拜山拜到五台,然五台山路尚远,看来你的身体要支持到那里不易,我看你不一定要采取拜山的方式。」但法师告诉他:「先生美意可感,但我出世即不见母亲,母为生我而死。父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又因我辞官短命。亲恩昊天罔极,耿耿于怀几十年了。所以发愿朝山求菩萨加被,愿我父母离苦得乐。任他百难当前,非到圣境,誓不退愿。」文吉就说:「你孝心坚固,诚属难得,我现在回山,也没什么重要事。不如这样,我代你肩负行李,你但前拜,如何?」法师称谢。这样相伴至太谷离相寺。然寺僧傲慢无理。文吉便告辞说:「此去五台不远,我先回去,你慢慢来!你的行李,自然有人替你肩负。」后来果然在汾州道上,遇湘籍武官,替他载到显通寺。法师到了那里,到处打听文吉这个人,没有一人知道。后来和一老僧说到事情原委。老僧合十说:「这难道不是菩萨的化身吗?」法师听了,一再顶礼。接着回想到菩萨接二连三地为他解危,这都是仰仗菩萨慈悲现身,方能圆满这个心中的愿望。(九)灯随心现──照远和尚清朝照远和尚,是山西太原枣园村王氏之子。归投在本村永宁寺联公之处披剃出家,随后从碧云和尚处接受了心法,于是驻锡在本郡的大崇善寺。乾隆初年,他瞻礼五台山,到黛螺顶去拜灯。刚一顶礼头面接地,五顶之上忽然飞出了金色的佛灯,约数百盏金灯在空中飞舞着,把整个林泉都辉映得一片金黄,这奇异的景象实在是难得一见的。礼拜完毕,佛灯全数飞入大塔院寺的大塔顶中消失不见了。照远和尚的为人,虽然是英姿聪敏不出世的奇才,可是对于世俗的名利却非常的淡泊。他只有一种嗜好,就是喜欢访游名山大川的各种圣景,好像渴极的人急欲饮水那样的迫切,所以中国的四大名山,他都已经亲自地礼拜参访过了。他特别留恋的是五台山的圣地灵境,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参拜,朝礼达十三次之多,并在那儿结夏安居九次。乾隆三十五年,朝山到了台怀,遇到门下二十几名弟子,对和尚说:「上人!我们朝山拜灯已整整三个晚上了,怎么一盏灯都没有现出来呢?」照远和尚就回答道:「可是我朝山十三次,没有一次灯光不现的。你们想要求证,都随我来好了。」这时候徒众们听了,脸上纷纷露出了倦怠的神色。唯有程宗周一个人愿意跟随和尚前往。师徒二人于是来到了黛螺顶,于第一夜拜求时,还没有拜完三拜,五顶之上就都现出了无数的金灯。宗周心中雀跃不已,仍然折返台怀。照远和尚指着梵仙岭对众人说:「这个地方就是菩萨现出圣像的地方啊!」众人都仰头观看,但见云中现出一头金狮子,隐约有铃响之声传来,并有金光闪烁着。众人见了此等圣境,全都俯身下拜,等到再抬头看去,圣境早已随着云团消失不见了。伍、文殊法门修持仪轨黑文殊短轨首先观上师释迦佛在前面虚空。趋皈依发菩提心桑杰却堂措记秋南拉蒋秋巴杜达尼架索契我趋归依佛法众中尊直至圆满证得菩提果达记却粘吉贝索南记左拉篇契桑杰竹巴秀唯愿以此布施等功德成就佛道以饶益众生(三遍)观想嗡梭帕哇修打萨哇达玛梭帕哇修多杭我和一切现象均化空。曾受黑文殊灌顶者,按仪轨自生本尊:(未受灌顶者,观黑文殊在头顶上方。)由空性中现出种子字「蚌」字,化为莲花。其上「阿」字,化为月轮。其上「让」字,化为日轮坛城。其上自心化为十分显耀的黑色「吽」字。由此化为极忿怒黑文殊。黑文殊现极忿怒相,一面二臂,右手执智慧火剑,高举空中,灭尽诸魔障。左手执《般若经》于心前。头发一半挽髻于顶,一半单丝垂挂,覆盖尊身上部。巨腹下垂,披着虎皮为下裙,头戴五骷髅冠,以五十鲜人首为项鬘。三目红而圆,体性为「样」、「让」、「蚌」字。足右屈左伸,站立于炽盛猛火当中。观根本上师安坐黑文殊顶门上,现部主不空成就佛相。黑文殊心间日轮中央立着黑色「吽」字,咒鬘右旋围绕:嗡 踏梭 初梭 图而达梭 图而密梭嗡 踏梭 初梭 图而达梭 图而密梭宁果拉却喀拉匝冈木 香木 章木宁果拉却喀拉匝冈木 香木 章木巴呸 梭哈巴呸 梭哈诵咒多遍时,观想黑文殊心间散射出甘露光,清净自身。首先,甘露光下冲,驱除所有疾病、非人的伤害、真实的苦及苦因、所有烦恼和贪瞋痴三毒、成就一切种智的所有障碍,从大、小便处和下半身的毛孔排出。亦可观疾病以脓血相排出体外,癌症为龙相,施害者现蜘蛛、蛇蝎相。观想自身中所有的障碍,现污秽的液体和烟雾相。观脚下的地面裂开,地下九层处为阎魔王。观想被冲出体外的所有垢秽聚合,转化成甘露,进入阎魔口中,令其完全饱足。最后,阎魔闭上嘴巴,并以金色的十字金刚杵封缄其口;从此这些障碍将永不复返。然后地面闭合起来。复次,再次持咒清净自身。从黑文殊心间突然猛烈放射出甘露光,疾病等瞬间消弭于无形,如光明一照瞬间驱走黑暗一般。感觉身体变得如水晶般晶莹剔透。确信自己已解脱一切苦及苦因、一切烦恼、一切由贪瞋痴三毒发动,而致病的业力等等。回向最后以强烈的菩提心回向。菩提心是最究竟的善心,即珍爱一切有情如珍爱自己,甚至更胜自己的性命──愿有情离一切苦和所有不如意事,并引领他们臻至最值得向往的、无比快乐的圆满佛果。没有菩提心,就不能广大利益众生,甚至连自己的愿求都无法圆满成就。唯愿自他所积集的功德,愿任何仅仅见到我、听到我、触及我、忆念我或谈及我的有情,获得一切安乐,净除一切痛苦。愿我能以此善业,速捷成就黑文殊,并将一切诸众生,安顿立定于彼地。法门利益黑文殊法门可去除巫术、诅咒术(be de bo tong)等非人的伤害、一切传染病、阻碍修行和一般成就的黑品魔罗、阻碍人活到某个岁数的妖魔(称为kag)及种种作障精怪。亦可去除在属于僧伽但未净坛的地方,行灌顶或修忿怒密法而引起的魔障,看到凶兆、秽气、秽物或尸体而产生的魔障。还可避免任何由愤怒的非人,诸如上界非人(称为de)、中界非人(例如tsen及gyal gong)及下界非人(如龙和地基主),所引发的内外疾病(nyen)。亦可断除称为「龙帕」(lhog pa)的疾病及任何因动土、砍树、在危险的地方(如龙居住的地方),移动石块而引起的魔障。简言之,此法门能去除饮食、行走等,行为方面的过失招引的魔障。此咒绝对可以止息这些问题,而依据经验,在纾缓溃疡和痰疾方面亦颇灵验。每日修持此法的效益极大,尤其是患病者或帮助其他重病者康复。后注此仪轨原本摘自章嘉游戏金刚编订的忿怒黑文殊法本,由落度喇嘛图敦梭巴仁波切,于一九八五年一月四日,在印度达兰沙拉兜率天闭关中心翻译和讲解。全文由护持大乘法脉联合会中央办事处慕瑞如艾特(Murray Wright),于一九九三年八月重新编排格式。红黄文殊略轨(大藏寺祈竹活佛所编)年少悦意美妙庄严者,烦恼尽净布地山妙色,俱胝月色无与伦比身,慈悲文殊于汝吾礼敬。呜呼微妙音祜主,祈请遮止不善心,吾愿生生世世中,文殊于汝唯一处,虔心恭敬作祈请,恒时恭敬令汝悦。呜呼具大悲文殊,三世善识之大道,菩提心清净马车,汝作导航善知识。om arapacana dhih 或 om arapacana dhih soha以此功德愿速能,成就至尊文殊境,并将一切诸众生,安立于同等果境。今天所讲的并非自化本尊仪轨,而是由章嘉游戏金刚祖师(Changya Rolpai Dorje, )所撰的祈请与诵咒文,所以它适合任何人日修之用,并不限于有灌顶的人才有权修诵。若我们修持文殊法门,便可以迅速地增长智慧及记忆力等等,从而令我们明白佛法内之深义、解开佛法之「结」,且会令未来生也具足智慧。前行开示在正行之前,我们必须诵仪轨中并未明列之皈依文。最简略的皈依及发心文是: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因作布施等诸修持故,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我们诵皈依三次或更多次。正行开示诵至此时,应观红黄文殊在我们的头顶或面前虚空中。如果观祂在头顶,其面向应与行者自己所面之方向一致;若观于面前,则本尊面向行者。一般来说,初学者若观本尊于面前,会较观于自己头顶为容易。此外,我们应想自己所处之房舍为文殊大士之净土宫殿,而非凡俗的屋子。这种观想犹如播下一颗种子,令自己有往生净土的一个因。这种观想通用于其他本尊法门,例如修弥陀法门者,应常常观想自己身处极乐净土之中,令自己熟习,并种下将来往生极乐净土之因。在观文殊时,首先观面前有云海。这些云并非凡俗世间的气象,而是文殊大士之悲心所现的。在云层上,出现一朵各瓣不同颜色的莲花,莲花中央有平躺的月座。其上有一个橙色的「地」(dhih)字,此地又变化成为本尊形相。文殊大士一面二臂,身橙色,发出超过千万个月亮的光明,其右手持智慧剑高举,左手持一莲花之茎,莲花伸延至其左肩,莲花中央有一部《般若经》。本尊身穿天衣及有各种宝饰庄严,其身是光明,而非如铜像般的实体。他现为十六岁少年之相,其外在形相令人欢喜,其内在是无烦恼之清净意。在观想中,文殊正在开示对不同听众各各相应的佛法。在此观想中,我们必须注意,莲与月座均为文殊智慧所化,而并非凡俗的东西,其体性与文殊为一体。在凡俗世界中,如果你坐在一个座垫上,座垫是座垫,你是你,二者并不相同,但文殊的座与文殊却是一体的。大乘的本尊一般都坐在莲花上,以表他们虽化身于六道轮回中,却并无烦恼及垢染,正如莲花之出于污泥而本身却清净。在此处,莲花座代表出离心,月座代表菩提心,而座上之文殊代表智慧。在观想出文殊后,我们便诵仪轨中的礼赞文。礼赞文有四偈。第一偈是:年少悦意美妙庄严者,烦恼尽净布地山妙色,俱诋月色无与伦比身,慈悲文殊于汝吾礼敬。这偈是说:「完全慈悲及清净的文殊,我向您顶礼致敬!」呜呼微妙音祜主,祈请遮止不善心,恶心虽如梦幻般,今后绝不再生起。偈中的「呜呼」是求救之声。我们在遇危险时,会自然地叫喊:「娘呀!」同道理,我们现在于轮回中受苦,故在第二偈中,我们至心向文殊求救。我们为何求救呢?因为我们发现自己内心有贪、瞋、痴等烦恼,所以我们求文殊加持我们,令我们从无始以来的不善心,乃至梦中所发的不善心,一律可以得除。吾愿生生世世中,文殊于汝唯一处,虔心恭敬作祈请,恒时恭敬令汝悦。这是说:「我一心一意地恭敬您、顶礼您!请您在生生世世中以慈悲心看着我,求您对我不离不弃地加持!」此时应在心底深处中哀求。呜呼具大悲文殊,三世善识之大道,菩提心清净马车,汝作导航善知识。第四偈是说:「三世诸佛所修过的法、他们所走过的路,我也发心去修、去走!求您当我的师父吧!」文中的「马车」一词,喻菩提心。在佛教中,常以马车喻菩提心,这是因为菩提心能带许多众生脱苦,好比马车能载上许多人一同上路般。菩提心的真正发起有三种形式,分别称为「国王心」、「牧者心」及「船夫心」。发心自己先赶紧成佛,然后便以最高能力度众生者,被喻为带领子民的国王。在本师释迦牟尼最初发心时,所发的便是这种国王心。牧羊人一般是把羊群赶在自己前方,自己落后上路的。同道理,观音最初发心时,正是发愿令众生先成佛,自己在其后方成佛,所以他的这种发心方式称为「牧者心」。文殊最初发心时,所发心形式为「船夫心」。船夫是怎样的呢?他们掌舵与乘客同达彼岸,这就如文殊发心带领众生同登佛境般。这里讲的是圣者之最初发心形式,并非说文殊及观音并未成佛。文殊与观音其实早已成佛了,他们只是为了众生之利益而化现为菩萨之相而已。在诵完礼赞文后,便诵文殊的咒。仪轨中有两种版本的咒,两种都正确,我们挑其中一种念诵即可。om arapacana dhih 或 om arapacana dhih soha我们可以随自己能力及时间而诵一百次、三百次甚至一千次,总之是随自己能力而定。在诵咒时,我们在心中祈求文殊加持令速得前述解脱出来。在持咒的尾声,我们可以加诵「地地地地地……地地地」,以一口气诵一百个「地」字或随力诵念,总之是在一口气中诵越多遍越好。这种诵法,能令我们得到「不念失」的记忆能力。结行开示以此功德愿速能,成就至尊文殊境,并将一切诸众生,安立于同等果境。在最后,我们诵仪轨中的回向文及其他我们喜欢的回向文偈,然后观文殊融入自己身体,而令我们得到了他的身、语、意加持。现在已讲完此法门的修诵方法,衲的传承来自金刚持赤江仁宝哲(Trijang Rinpoche,)。■ 曼殊室利菩萨十种无尽甚深大愿修习仪轨能海金刚上师传授前诵一、皈依发心 三诵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二、发四无量心颂 三诵慈 愿诸众生 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悲 愿诸众生 永离众苦及众苦因喜 愿诸众生 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舍 愿诸众生 远离贪瞋之心住平等舍伞 至极尊贵超胜之表幢于中诸天及人所有富乐圆满具备供献于大恩根本承传具德正士无上诸师总集三时归依自性承恩根本上师善说无畏能仁法自在主持金刚尊及无比释迦能仁俱有圣眷圣妙吉祥大威德薄伽梵本尊及其轮围圣众护法空行诸天眷属等如是供养 为利有情 恳祈纳受 受已伏乞摄取我等众生 于大悲心门中分外加持也 如是愿:遍地香涂鲜妙杂花敷,须弥四洲日月顶庄严,以此所缘诸佛佛土献,愿诸众生清净佛剎行。具德无上最胜诸师尊,法身遍布满空悲智云,如其调伏如何作调伏,深广正法雷雨愿普兴。前供时加诵此颂:面前空中狮子莲月座,至尊本师熙怡晏然居,我心皈信无上胜福田,宏宣圣教百劫愿久存。完供时加诵此颂:嗡意当谷入那曼茶勒更勒雅打雅麦嗡意当谷入那曼茶勒更勒雅打雅麦本诵:佛告大众诸大菩萨摩诃萨:「若有初发意菩萨及一切四部众善男子、善女人等,若发菩提心者,曼殊室利菩萨当有誓言:『我有十种诸佛、菩萨无尽甚深大愿。所有一切菩萨及一切有情众生入我愿者,则是世尊诸佛之子,亦是我父母。于意云何?我有先誓大愿。依我十种大愿者,先为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属,得令富贵,果报圆满,兄友弟恭,慈心不杀,听学大乘,读诵尊经,转教群品,愿至菩提。我亦作师僧、子弟、和尚、阿阇黎、同学、伴侣,受我法教,学我威仪,取我礼节,令发胜愿,回向大乘,学习菩提,渐成佛道。于是我作、他作大臣、官长,理务世俗,一一清正,于国忠孝,悉共有缘,归向菩提,得值三宝,令发菩提之心!云何名为十种无尽甚深大愿?■ 文殊十大愿一者大愿: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四空五净之主、八定四禅之主、梵王六欲之主、帝释诸天之主、四天四轮之主、诸神龙王之主、八部鬼神之主、守护佛法之主、伽蓝宫殿之主、四大持世之主、金刚坚牢之主、护法善神之主、大国小国之主、粟散四王之主、统领诸军主、都摄所守主,所有水陆四生胎卵湿化、九类蠢动、一切含灵,同生三世,愿佛知见,或未闻我名,令愿得闻及闻我名!于我法中,令一切有情尽发菩提,回向大乘,修无上道!若有众生,以法药世医、救疗诸疾、历数算计、工巧博弈、世典文笔、歌咏赞叹、讲论戏处,导以度人,随类同事,接引世俗,令发菩提,正见正受,共我有缘,得入佛道!二者大愿:若有众生,毁谤于我,瞋恚于我,刑害杀我,是人于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三者大愿:若有众生,爱念我身,欲心见我,求得于我,于我身上、于他身上盛行谄曲、邪见、颠倒,及生净行、不净行、诸恶不善,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四者大愿:若有众生,轻慢于我、疑虑于我、枉压于我、诳妄于我,毁谤三宝,憎嫉贤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五者大愿:若有众生,贱我、薄我,惭我、愧我,敬重于我、不敬于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从我、不从我,见我、不见我,悉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六者大愿:若有众生,常杀生命,作屠儿魁脍、畋猎渔捕,怨命现前,更相杀害,无有断缘,世世相报,杀心炽盛,不生悔过,卖肉取财,自养性命。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离报对,如是令发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财物、我与财物,或施我财物、我施财物,所得财物及不得者,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七者大愿:若有众生,供养我者、我供养他者,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伽蓝、佛塔、禅房、兰若独静之处,或我造、他造一切功德,及造菩萨、诸佛形像,令他布施,修立福佑,遍于法界,回向一切诸佛菩提,令一切有情同沾此福,及有他人、自己、朋友、同伴、师长、弟子修行苦行,节身断食,持戒、破戒、有行、无行,和尚、阿阇黎教导称说,听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业,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八者大愿:若有众生,广造诸罪,堕于地狱,无有出期,经无量劫,受诸苦恼,从地狱出,生于五趣,先作畜生,将命还于前生,负物作驼、驴、猪、狗、牛、羊、象、马、奴婢、仆从,偿他宿债,累劫赔命还他偷盗,无有休息。我于五道随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于人,或作贫穷困苦、盲聋、喑、最下乞人,于一切众生众中,同类、同缘、同事、同行、同业,导引得入佛道,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九者大愿:若有众生,纵恣身心,我慢贡高,故于我法中污佛法、师长、弟子,无惭无愧,用僧佛钱、菩萨财物,杀生、偷盗、邪行、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乱,纵恣贪瞋,不拣良善,劫夺他财,拒讳谩人,不识善恶,广造十恶一切诸罪,死堕阿鼻,入诸地狱,从地狱出,轮回六趣,入生死海,诸趣恶道,愿共有缘同业、同道,随缘变化,当以救之,令得出离!共我有缘,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十者大愿:若有众生,当于我法,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则是我身,共我无别,行四无量心,心等虚空,广度有情,无有休歇,愿达菩提登正觉路!』大圣曼殊以圣性愿力,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心如虚空,常在如来清净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众生心识体性。曼殊室利言:『我有大愿以圣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灭,得入菩提、诸佛圣果!则是名菩萨十种大愿。』如是曼殊发广大愿已,我某甲亦发如是大愿!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曼陀罗华,遍满虚空。其时大会诸众尽见其花,同时赞叹曼殊大士圣力自在,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尔时诸大会众咸皆欢喜,信受奉行。」中华民国五十年孟秋台湾斋明法会重印山西五台山十方碧山寺原版■ 文殊真言念诵略法能海上师传授(一)加行法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自心归命礼。归依南无归依金刚上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三称归依佛竟 永不归依天魔外道归依法竟 永不归依外道典籍归依僧竟 永不归依外道邪众发心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称礼拜文殊身 从空显出紫磨金文殊意 诸法自性相应明文殊语 韵音和雅无碍声文殊尊 我今至诚头顶礼赞叹诸佛佛子之自性,诸佛佛子摄为一,诸佛佛子尊中尊,文殊师利我赞叹。供养三次念以水作净加持供品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法供能如说修行,利益诸众生,摄受于有情,代众生受苦,勤修诸善根,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法供养如是。忏悔上师妙吉祥,十方诸如来,正法贤圣僧,慈悲忆念我。无始至今生,由贪瞋无明,起身口意业,作十恶无间,破三皈五戒,别解脱戒等,违菩萨律仪,背密教誓句,不孝轻慢师,不敬梵行侣,惰逸远三宝,骂僧谤正法,轻辱有德者,危害有情类,自作若教他,或见闻随喜。人天解脱障,轮回诸苦因,我今大惭愧,一一皆忏悔。随喜无边善 回向遍有情 我礼妙吉祥 愿大悲哀愍。(二)正修法文殊自性诸法现量境,不来不去不住同虚空,如如大悲离时界生灭,于中幻化众生影色现。若来若去性相实非有,此之所缘显现犹水月,一切诸佛智慧妙吉祥,惟愿慈悲哀愍来降临!诵观空嗡梭巴哇修达萨哇达玛梭巴哇修多杭诵观空真言竟,从空之中阿字转成月轮。月轮中间如水生沤显现黄色字,旋成宝剑。剑中复现字。字上放光,召请十方诸佛、菩萨、无量本尊,融入字中。次复化为执金刚尊,童真文殊金身黄色,右手执剑,左手当心持梵经帙,金刚结跏,趺座而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发结五髻,一切庄严以为庄严,胸间种子字。字周围轮旋绕,放无量光。光中放出种子字,加持一切父母有情。如是诵已,应观自蕴及圣福田由是乃至别余诸法,一切皆是缘起安立。是故远离断、常等边,自性无我,当体即空也。如是想已,然后如法观想,念五字真言数千百遍。诵毕,回向。嗡 阿喇 八扎 纳地嗡 阿喇 巴札 那谛数次(三)回向大悲尊以极遍智光明,尽除我心愚痴诸黑暗,契经及论教典皆证得,愿赐智慧辩才咸显现。任何时中或欲见,及有少许欲问者, 于所怙主妙吉祥,愿无障碍常得觐。十方虚空尽边际,有情普利修习故, 文殊如何所行为,愿我行为亦如是。《金刚顶经五字真言胜相》云:「若人纔诵一遍,如诵八万四千十二围陀藏经。若诵两遍,文殊、普贤随逐加被,护法善神在其人前。又善男子、善女人,有能持此真言,才诵一遍,即入如来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诃般若。又若诵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难。若诵二遍,除灭亿劫生生重罪。若诵三遍,三昧现前。若诵四遍,总持不忘。若诵五遍,速成无上菩提。若人一心独处闲静,梵书五字轮坛,依法念诵,满一月已,曼殊菩萨即现其身,或于空中演说法要。是行者得宿命智,辩才无碍,神足自在,胜愿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证如来法身。但心信受,经十六生决成正觉。」轮字观门依师禀受之陆、文殊菩萨相关经典初期大乘经,与文殊师利有关的,部类相当的多,印顺导师在《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与开展》一书中,把它分成三大类,并对其作了详细分析:A.佛为文殊说的,共七部。B.以文殊为说主,或部分参加问答的,共二十八部,这是「文殊师利法门」的主要依据。C.偶而提到的,或参与问答而只一节二节的,共十二部。三类合计,共四十七部。最早提到文殊经典的是《内藏百宝经》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支谶在桓帝、灵帝时译经,约在西元一七○年前后。从所译的《首楞严三昧经》,《阿阇世王经》来说,文殊法门已发展得相当完整,并已影响到其他(C类)部类了。特别是晋代的竺法护,从晋太始二年(西元二六六)译《须真天子经》,到永嘉二年(西元三○八)译《普曜经》,传译的工作,先后长达四十三年。竺法护是传译文殊教典最多的译师:在三类四十七部经中,竺法护译出了半数──二十五部。尤其是(B类)文殊为主体的二十八经,竺法护所译的,竟占三分之二。文殊部类的译出,可分为二期:竺法护(及同时)及以前所译的,是前期,共有三十四部。竺法护以后所译的,是后期,大体是三世纪以后所集出的。■《大正藏》中文殊菩萨相关经典总览般若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华严部《文殊师利发愿经》《文殊指南图赞》(诸宗部)宝积部《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功德庄严经》《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事汇部《文殊师利菩萨无相十礼》经集部《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佛说文殊悔过经》《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文殊师利问菩提经》《文殊师利问经》《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佛说文殊师利巡行经》《佛说文殊师利行经》《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佛说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密教部《大圣妙吉祥菩萨说除灾教令*轮》《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仪轨》《曼殊室利童子菩萨五字瑜伽法》《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千钵文殊一百八名赞》《文殊菩萨献佛陀罗尼名乌苏咤》《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经》《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一髻文殊师利童子陀罗尼念诵仪轨》《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佛说妙吉祥菩萨陀罗尼》《佛说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佛说文殊菩萨最胜真实名义经》《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妙吉祥平等瑜伽秘密观身成佛仪轨》《妙吉祥平等观门大教王经略出护摩仪》《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佛说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大乘方广曼殊室利菩萨华严本教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大威德仪轨品》《大方广曼殊室利童真菩萨华严本教赞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阿毗遮噜迦仪轨品》《佛说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文殊师利耶曼德迦咒法》《曼殊室利焰曼德迦万爱秘术如意法》《佛说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刚陪啰轮观想成就仪轨经》《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大宝积经o文殊师利授记会第十五》*同本异译:《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同本异译:《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功德庄严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o第七会o曼殊室利分》*同本异译:《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同本异译:《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说无垢称经o问疾品第五》*同本异译:《佛说维摩诘经o诸法言品第五》*同本异译:《维摩诘所说经o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第十》*同本异译:《佛说普门品经》◎《大方广宝箧经》*同本异译:《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同本异译:《大乘伽耶山顶经》*同本异译:《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同本异译:《伽耶山顶经》*同本异译:《佛说象头精舍经》◎《文殊师利问经》* 同本异译:《文殊问经o字母品第十四》◎《佛说文殊悔过经》◎《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同本异译:《佛说阿阇世王经》*同本异译:《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同本异译:《佛说放经》◎《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同本异译:《大宝积经.善德天子会第三十五》◎《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同本异译:《曼殊师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同本异译:《佛说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同本异译:《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同本异译:《佛说文殊菩萨最胜真实名义经》有关文殊菩萨相关经典相当的多,其中略举较具代表性的经典如下:佛为文殊说的:《内藏百宝经》、《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普门品经》、《济诸方等学经》、《不必定入定入印经》、《力庄严三昧经》、《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文殊师利法门的主要依据经典则有:《阿阇世王经》、《魔逆经》、《文殊师利净律经》、《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密经》、《法界体性无分别经》、《大宝积经.善德天子会》。其中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主体的,有《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如幻三昧经》,《文殊师利巡行经》等三部。柒、文殊菩萨的种子字、咒语及其功德利益(一)文殊菩萨种子字文殊菩萨的种子字,最常见的是「满」(Mam),取其梵文名 maJjuzrI(文殊室利)的第一字。(二)文殊菩萨真言拿模 三曼多勃驼喃 系系 俱摩腊迦南么 三曼多勃驮喃 系系 俱摩啰迦 → namahsamanta-buddhanamhehekumAraka微目吃底 玻他悉体多微目吃底 他悉体多 → vimuktipathasthita娑么腊裟么腊 玻腊底然 莎诃娑么啰裟么啰 啰底然 莎诃 → smarasmarapratijJamsvaha(三)文殊一字咒瓮齿临唵齿临 (二合) → omzrhyim(是文殊一字咒的咒心,也可以把它当做种子字。)1.诵持文殊一字咒的功德佛言:文殊师利童子行轮咒法,为欲守护诸众生故。一切如来所有秘密心大神咒王。……若有诵者,我记此人,则为已持一切诸咒,悉皆圆满,一切所作皆得成就。文殊师利常来拥护。乃至消除一切诸恶重罪,成办一切世出世事。「是一切诸佛吉祥之法,亦能成就一切神咒;若有女人产难之时……;若妇人五年乃至二十、三十年不生男女者……于七日中即有男女。」可见本咒除有与一般咒语类似的功能外,另有与女子生产有关的效用。经文出自《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更说:「此之一字悉能成就一切事业,悉能圆满所有善法……是一切佛心……;若有女人,将产之时,被胎所恼,腹中结痛不能疾出……;若是石女无产生法……;或复女人断绪无子……;若有女人月水不息……。」经文出自《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由上述经文所载,可见文殊一字咒虽有一般咒语的满足诸愿等功效,但应该更着重于与女性生产与妇疾方面有关的疾病。文殊一字咒依《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一书中,被当做护身真言而广为人所知与诵持。书中说:「若诵此咒,能够灭除五逆十恶一切罪业,能够除去一切种种病苦、灾障、恶梦、邪魅、鬼神等不祥事,而能成办一切胜事,令一切所愿都获得圆满。」(四)文殊五字咒嗡阿ra巴扎纳地五字义者:所谓阿者,无生义。喇者,清净无染,离尘垢义。巴者,无第一义谛,诸法平等。札者,诸法无有诸行。那者,诸法无有性相,言说文字,皆不可得。善男子,汝知此要,当观是心,本来清净,无所染着,离我我所分别之相。入此门者,名三摩地,是真修习。当知是人,如来印可,功德殊胜,不可量也。持诵文殊五字咒的主要功德,据佛经记载为:罪障消灭,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令众生智慧成就。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此陀罗尼者,即入如来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诃般若。纔诵一遍,如持一切八万四千修多罗藏。若能一心独处闲静,梵书五字轮坛,依法念诵满一月已,文殊菩萨即现其身,或于空中演说法要。是时行者得宿命智,辩才无碍,神足自在,胜愿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证如来法身。但心信受,经十六生,决成正觉。或于绢素如前画像,满五十万遍亦得成就,或以香泥涂舍利塔,梵写五字旋繞念诵五十万遍,曼殊室利现其人前而为说法,常得诸佛及执金刚菩萨之所护念,一切胜愿皆悉具足。若人纔诵一遍,如诵八万四千十二围陀藏经,若诵两遍,文殊师利普贤随逐,四众围绕加被,是慈无畏护法善神在其人前。若诵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难。若诵两遍,除灭亿劫生死重罪。若诵三遍,三昧现前。若诵四遍,总持不忘。若诵五遍,速成无上菩提。(五)文殊六字咒瓮 婆髻驮纳莫唵 婆髻驮那莫omvakeda-namah1.根据诸经所载:如果行者为了往生极乐,或祈求长寿延命,可以修持六字文殊法。诵咒满一百八遍,经一月得聪明持一切经论。又法日日随心常诵莫忘,定受业报亦令消灭。又法若日别能诵满一百八遍,临命终时得见文殊师利,随心所愿皆得受生。2.修持六字文殊法门可以灭除决定罪业,长寿延命,业尽命终后并得以往生极乐净土。(六)文殊八字咒瓮阿味腊轰卡佳拉唵阿味啰吽卡佳拉omahvirahumkhacarah?(大藏全咒新编为:omabirahumkhamcara)◎关于此咒的功效,在《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记载颇为详细,节录如下:1.此陀罗尼能大利益,怜愍一切有情诸众生故,能断诸三恶道,能为一切作法,如佛现在处世无异。2.此是文殊师利菩萨自身为利诸众生故,自变其身为八字咒神像,能满一切有情意乐等事。3.若人能暂闻忆念此陀罗尼者,即能灭四重、五逆等罪,何况常念诵者。设使一切诸天有大福德及十地一生补处,于中二大威力人,亦不能夺其福德,所作事业不能为障持八字人福,何况余小天人及无威德龙神鬼,而作障难。4.若有男子、女人,发心能忆诵此陀罗尼一遍者,即能拥护自身;两遍能护同伴;三遍即能大拥护国王。住十地菩萨亦不能越过此陀罗尼力者,何况诸小天魔、龙神、鬼类恶众生等而能障碍。5.若诵四遍即能拥护妻妾、男女;若诵五遍拥护一切眷属;若诵六遍能护一切城邑村坊;若诵七遍能护一切众生。6.若欲着衣之时,当咒衣七遍,能除一切内外恶毒及诸灾难。7.若洗手、面时,当咒水七遍,能令一切众人生贵重心。所有诸恶人见者悉当降伏,自当敬重日夜忆念,见即欢喜心无舍离。8.若人患身体支节疼痛,咒暖水一百八遍,洗浴即得除愈。9.若每日早朝以水一掬,咒七遍饮之,在身所有恶报悉得消灭,何况无灾厄者,及诸三业者亦得除愈,并得寿命长远。10.若咒饮食,吃者一切诸毒不能为损。若见恶人及有怨家,当须念诵此咒;所有怨家起恶心者,当自降伏,恶心即灭,慈心相向。11.有恐怖处当须摄心,念诵此咒即得除怖。12.若欲卧时,当诵此咒一百八遍,即得好梦,善知吉凶。13.若人或患疟病,持此咒者,视患疟人面,持诵此咒一千八遍,其患即除。14.若欲入阵,当取牛黄书写此咒带于身上,一切刀仗、弓箭(等)不能为害。15.若入阵时,画文殊师利童子像,安于象马上。当于三军前,先头而行,引诸军众,彼凶愚贼自然退散。画像之法须作童子相貌,乘骑金色孔雀。16.若有一切众生见画像者,所有四重、五逆等罪悉得消灭,常得面睹文殊圣者童子亲为教授,即得究竟解脱乃至佛果,于其中间不被三界烦恼、痴心相应。17.是故劝念,一切有情行住坐卧,当须念咒忆持不忘,时时每诵一百八遍勿令断绝,常得一切众生见者皆来归伏,恶人自当退散。18.若能每日三时念诵各一百八遍,所作称意,所求诸愿悉得随心,一切皆得圆满具足,得大富贵,所游无障,自在恣情受诸快乐。19.设临命终,即得圣者文殊师利童子亲现灵仪,为说大乘深妙法藏,闻法心大欢喜,即得普门三昧。得此三昧已,于烦恼生死当永隔别,即与文殊圣者及大菩萨同为眷属,位阶三地,进修不退。住文殊圣者之位,同得佛智慧、三摩地门。20.若有比丘、比丘尼、善男子、善女人,依法受持,读诵书写修行,现世成就一切吉祥,诸事圆满,寿命长远,众人爱敬,生珍重心。21.命终之后得生天上受乐无量,或生王宫处尊重位,受富快乐身无病苦,得宿命智薄贪恚痴,善知因果宝重佛法。虽绍贵位心无憍慢,宿因力强习读大乘,愍念一切心,无胜负心,常利有情。22.若生于诸人中,贵豪英俊,宣言辩利,人所爱乐,寿命长远,中无灾横,所于求愿,事与心规者,无人违信。捌、文殊菩萨的相关手印与咒语文殊师利菩萨手印(一)两手虚心合掌,中指、无名指交结相持,以二食指置二大拇指上,如钩形。〔真言〕?南么 三曼多勃驮喃 系系 俱摩啰迦 → Namahsamanta-buddhanamhehekumaraka微目吃底钵他悉体多 萨么腊微目吃底他悉体哆 婆么啰vimukti-patha-sthitasmara萨么腊 钵腊底然 莎诃萨么啰 啰底然 莎诃smarapratijnamsvaha文殊师利菩萨手印(二)此印出于《理趣经》。双手作金刚拳,左拳按左膝,如持梵箧一般,右拳立于右膝上,如持剑状。文殊师利菩萨手印(三)此印出于《理趣经》。左手作持花印,即拇指同食指相捻,其余三指竖立,作持花状观之,后置于心;右手作剑印,即是以拇指倾压无名指、小指之指甲,其余二指竖起,继之以右手剑印来斩左手花茎三次,此乃切断凡夫隔执之义。五字文殊金刚剑印双手外缚,两中指竖合,指上节弯曲如剑形,又名为文殊剑印,为金刚界三昧耶会之金刚利菩萨印。〔真言〕阿腊波左那阿啰波左那arapacana五髻印右手无名指暨左手小指指端相合,继之把右手小指与左手无名指指端相合。而两中指、食指、拇指指端亦各自相合,此印形如五状,将其置之心、两肩、喉而至于顶。与《觉禅钞》中所说稍有不同,双的金刚合掌,以右小指面倾压左中指面,以右中指面倾压左食指面,而两拇指并立,此印文名为五字文殊师利印。〔真言〕唵 耨佉 那泚 澹omduhkhachedadham八字文殊手印双手虚心合掌,将两中指依附于两无名指背,两拇指并竖,两食指弯曲合一,置于两拇指上。据大日经密印品所述,此乃胎藏文殊院之印。中指、无名指、小指表青莲花,拇指、食指为剑形,即表示三昧耶形。〔真言〕瓮阿味腊哄 佉左 洛唵阿味啰吽 佉左 洛omahvirahumkhacarah八字文殊大精进印双手内缚,两拇指竖起,微弯曲而倾压两食指,然而二拇指及两食指之间有启、闭二种说法;启时如狮口大张,啖食一切众生烦恼不祥等,闭时如狮口啖食已毕,故此印又称之为狮子口,或名之为大精进印、一切无畏印、狮子冠印、狮子首印、文殊狮子口印、宝珠印、妙吉祥破诸宿曜印、破宿曜障印、破七曜一切不祥印等,而与佛部心三昧耶同。〔真言〕瓮 阿 味 腊 轰 佉 左 洛唵 阿 味 啰 吽 佉 左 洛omahvirahumkhacarah六字文殊咒于掌中将两无名指以右压左而相勾结,两小指、中指直竖相拄,弯曲两食指而捻各中指之背上节,同时食指来去。〔真言〕瓮婆髻驮纳莫唵婆髻纳莫玖、小结《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云: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者,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仅只听闻名号即可灭累劫之罪,文殊菩萨之威德实是不可思议。大乘文殊法门讲求出格的言行,虽然并不易为人所理解、实践,然而忆念文殊菩萨名号、持诵文殊菩萨经咒,亦多有增长智慧、增长福德之助。文殊菩萨相关经咒、相关功德利益于本手册中载之甚详,若能选取与自己有缘之相关经咒、法门勤加修持,必能有所成效感应。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