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发动二战引发二战

更多公众号:gh_ee7北京翠铂林有色金属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最新文章相关推荐搜狗:感谢您阅读二战时德国为何没有造出原子弹?——“海森堡之谜”,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来自德国人的反思档案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第1页 :基本信息
  书名: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来自德国人的反思档案
  作者:戴问天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德国人对“二战”罪恶的反思,为世界敬仰。作者自30年前旅德伊始,一直收集德国人关于“二战”反思的档案。本书以德国公开的影像资料和解密档案为依据,叙述德国当年发动“二战”的历史因由,详述了欧洲战场中的重大事件,深入反思了“二战”给德国、欧洲以及世界带来的灾难。
  作者简介:
  看透历史之人未必在学院,有惨痛经历者,反可如鹰隼一般专注于历史的真相,拥有天然的敏锐。本书作者戴问天是地质专家,又是在“二战”中国战场躲过轰炸、逃过难的亲历者,亲人的离世更使他对战争有着深刻的记忆。
  戴先生在地质研究之外,潜心钻研“二战”三十年,并于旅德期间亲身感受德国人对“二战”的反思。本书依据亲历者对历史的记忆,对原始档案的敏锐洞见,借助作者旅德期间所收集的大量文字、影像等档案资料,揭示了不一样的“德国为什么要二战”。
   目录
  德国印象
  1. 初识德国 \ 003
  2. 纪录片中的“二战”与德国 \ 007
  3.“50 年前的事人人有份” \ 012
  4. 步履维艰的魏玛共和国 \ 016
  5. 希特勒的机会 \ 020
  谁打败了纳粹德国?
  6. 谁炮制了“隆美尔神话” \ 027
  7.“西线无战事”:欧洲第二战场始末 \ 044
  8.“二战”天平上的诺曼底战役与突出部战役 \ 080
  9. 美国的“隔岸观火”与“隔岸助火” \ 085
  “奥地利下士”驾驭普鲁士战车
  10. 塞克特的军队 \ 093
  11. 撕毁《凡尔赛和约》买得人心 \ 095
  12. 除“恶犬”收买军心 \ 097
  13. 进军莱茵兰:摸到英、法“底牌” \ 101
  14. 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彩排” \ 106
  15. 把奥地利“接回家” \ 113
  16.《慕尼黑协定》:被出卖的不仅仅是捷克 \ 115
  17. 马其诺防线:愚蠢的杰作造就希特勒声望 \ 122
  18. 老办法屡试不爽:胡萝卜加大棒 \ 129
  19. 曼施坦因:普鲁士军人与希特勒关系一例 \ 136
  大罪大功斯大林
年“大清洗” \ 145
  21. 图哈切夫斯基案与苏联红军第一次“大清洗” \ 158
年苏芬冬季战争 \ 177
年红军第二次“大清洗” \ 180
  24. 大考第一场:不及格 \ 187
  25. 莫斯科战役:经受住了考验 \ 198
  26. 从德军“堡垒行动”到苏军“巴格拉季昂行动” \ 211
  27. 胜利勋章 \ 236
  “大屠杀”:犹太人问题始末
  28. 希特勒的历史观:种族斗争 \ 245
  29. 从“领土方案”到“最终解决” \ 250
  30. 奥斯威辛的雪是怎么变黑的? \ 260
  31.“小人国戏班”与“死亡天使” \ 267
  32. 众多“辛德勒”,众多“鲁迪” \ 274
  33. 从“上帝的选民”到社会“异端” \ 295
  德、俄、波关系:不和谐的三人舞
  34. 基辅罗斯、波兰和普鲁士的诞生 \ 311
  35. 忘不了的亡国痛与不肯弃的大国梦 \ 314
  36. :魏玛德国与苏联的十年合作 \ 316
  37. 从“助桀为虐”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326
  38. 卡廷事件 \ 332
  39. 1944 年华沙起义 \ 335
  40. 边界问题 \ 347
  德国人并不都是法西斯
  41. 鳊鱼湖监狱的断头台与大铁钩 \ 355
  42. 永不凋谢的“白玫瑰” \ 359
  43. 两支“小乐队” \ 362
  44. 亲历“希特勒日记”事件 \ 386
  真正的人
  45. 阿尔汉格尔斯克的玫瑰 \ 397
  46. 斯大林格勒的百合花 \ 405
  精选书摘:
  28. 希特勒的历史观:种族斗争
  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及他们所称其他“劣等民族”的大屠杀,绝不是偶然的。希特勒有他的历史观,他把历史看成种族之间斗争的记录。不过与阶级斗争类似,种族斗争也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不是胜利,就是灭亡。希特勒认为种族是生而不平等的,所以坚决反对欧洲启蒙运动提出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认为那是以犹太人为代表的劣等民族为“反叛”优等民族统治而提出来的借口。他相信优秀的雅利安种族必将成为种族斗争的最后胜利者,统治整个世界。但为了赢得最后胜利,雅利安人必须具备“racial awareness”;仿照“阶级觉悟”的说法,大概可以翻译为“种族觉悟”。说到“种族觉悟”,希特勒又特别强调“feeling”(不妨也仿照中国人曾经十分熟悉的“阶级感情”的说法,译作“种族感情”),而不是“reason”(理智),他教导雅利安人说要仇视所有劣等种族,尤其是犹太人。
  希特勒的“种族斗争”理论,并不是他一个人或者纳粹一伙人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在德国、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社会渊源。
(责任编辑:UB002)
&&&&&&</div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为什么二战期间,德国和苏联会签署互不侵犯协议?
1939年的某一天,当时的德国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震惊了全世界,人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两个有着完全对立意识形态的国家会在世界大战期间签订一份互不侵犯条约,但是两国的独裁者——希特勒和斯大林,签下协议都是为了自己的政治需求。
在纳粹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面对希特勒一味的扩大德国领土,必须决定采取何种程度的介入。希特勒首先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区,当时的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对此态度冷淡,并对德国采取綏靖政策,不过在波兰受到威胁后,张伯伦的态度马上转变,他清楚表示如果德国入侵波兰,英国将义不容辞支援波兰。但是张伯伦很想要一位盟友,而且当时的事实也要求他这样做。当时唯一能够阻止希特勒的,就是比德国还强大的苏联了,况且这么做苏联还有既得利益。虽然在一年以前,苏联提议建立英法苏军事联盟来对抗德国,但是遭到了英国的断然拒绝,不过苏联对此并不记仇。但是反过来看波兰,波兰领导人对来自苏联老大哥的庇护并不激动,因为占领波兰的只是另一个畸形政权。
希特勒认为英国绝对不会单枪匹马和自己作对,所以希特勒不顾对苏联的恐惧,同时利用苏联的懒惰,想讨好苏联独裁者斯大林,这无异于抢在英国之前和苏联交好,德国这回给英国使了个绊。即便如此,苏德两国都对彼此十分怀疑,都想知道对方有什么无法告人的秘密动机。但是希特勒动作很快,他知道要入侵波兰,动作一定要快,要在西方形成联盟阵线对抗自己之前下手。在同意共同瓜分东欧,在此过程中互不干涉后,希特勒的外交部长Joachim von Ribbentrop飞往莫斯科并与苏联外长V.M. Molotov签署了互不进犯协议。全世界的布尔什维克分子先前笃信的“国际社会主义”浪漫观被这纸协定毁掉,他们对斯大林和法西斯独裁者签订协议感到出奇愤怒。
不过当波兰被德国占领后不久,苏德之间的同盟关系就迅速破裂了。
I_am_Patrick
23:41:35 :
00:26:47 :
23:40:18 :
href="http://jandan.net//stalin-and-hitler.html#comment-w1
00:08:06 :
23:57:01 :
00:43:22 :
23:50:22 :
23:42:36 :
08:04:47 :二战中德国为什么会选择战斗力较弱的意大利?
自由枪骑兵,脑洞要用知识填
首先指出两个常被人不加思考就视为常识的观点:
1、意大利在二战期间就是一个猪一样的队友,到处捅娄子惹祸,还得靠德国给它擦屁股。所以意大利离开德国连一分钟也过不下去,当然只能巴巴地向德国示好,成为德国的盟友。
2、意大利和德国在意识形态上是相似的,所以结盟是自然的事。反正他们的目标都是用法西斯的钢铁洪流吞没软弱无力又堕落的民主政体,为自己高贵冷艳的民族争取生存的空间。
是的,意大利在二战期间的表现,尤其是在北非战场上的表现令人不敢恭维。墨索里尼本人在1943年下台后,更被希特勒胁迫成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人与国都成为了纳粹德国的手中玩物确实窝囊。但德意同盟是根据日签订的《德意友好同盟条约》(即&钢铁条约&)最终成形的,在那时和之前,德意的实力相差并没有如此悬殊。因此,德意在战争期间截然不同的实力并不是当初两国同盟的原因。
此外,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也并没有因为意识形态的相似而从一开始就意气相投。相反,以法西斯宗师自居的墨索里尼自视甚高,一开始根本没把希特勒放在眼里。
事实上,在二战前,德意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段从对抗到合作,再从合作到同盟的过程。这又一次证明了国际政治是国家利益的舞台。德意同盟完全是一种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结合,比很多人想的都简单,也比很多人想的都复杂。
德意关系大概经历了这么几个时间节点:德意因为奥地利问题产生矛盾&意大利加入斯特雷萨阵线导致两国对抗升级&埃塞俄比亚战争和进军莱茵使两国关系改善&柏林-罗马轴心形成&德意两国联合干涉西班牙内战使两国关系进一步回暖&《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在奥地利问题上让步&《钢铁条约》两国正式结盟。
德国的外交处境:
一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在极大地削弱了德国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战胜国阵营内部的力量对比。奥匈帝国被肢解后,德国的东部产生了一大堆支离破碎的小国,这些小国的根基是如此虚弱,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能够承担起对抗德国的任务,这使得战胜国失去了扶植一个统一的大国在德国的东部制衡德国的可能。此外,受损最大的法国通过莱茵非军事区狠狠钳住了德国西部的咽喉,在单独承担起遏止德国的任务之后,被认为是攫取了大量德国吐出的利益,由此引起了英国的警觉。英国为了恢复在一战期间被动摇的世界霸主的地位,加紧运用起大陆均势的政策,反而失去了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动力,因为维持凡尔赛体系就意味着巩固法国的霸主地位。而赤化后的俄国逐渐和原来的盟友英法相疏远。
这样,凡尔赛体系下的欧洲局势变成:一个战败的德国,一个独大的法国,一个动摇的英国和一个疏远的俄国。战胜国之间的互相忌惮和疏远使得德国有了可乘之机。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中,他将他为德意志民族争取生存空间的过程描述为:击败法国,突破凡尔赛体系的钳制,然后东征,向东为德意志民族争取土地。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和英国产生核心利益的冲突,因此,在剩下的列强中,德国能够同盟的对象就只剩下英国和意大利了。
意大利的外交处境:
反观意大利,意大利在一战中从同盟国倒戈到协约国就是为了攫取原奥匈帝国所属的特兰提诺、南蒂罗尔、达尔马提亚和的里雅斯特,此外还有阜姆港和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但凡尔赛条约并没有满足意大利的全部需求。意大利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地域狭小,急需殖民地以资发展,却因为发展起步较晚而没有机会,因而也有很强的动机向欧洲发动战争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这迫使意大利必须游离在此时欧洲的两大阵营&&以德国为首的要求改变凡尔赛体系的一方和以法国为首的包含东欧各小国的要求维持凡尔赛体系的另一方&&之外,投机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但一旦对外战争爆发,就意味着必须选择一方站队。
最后简单地描述一下德意关系的变化:
意大利因为从凡尔赛体系中获得了奥地利的南蒂罗尔,因而希望能够保持奥地利的独立地位作为与德国的战略缓冲区。德国因为初期实力不足而暂时放弃了强制吞并奥地利的努力。
1933年,德国退出世界裁军大会和国际联盟,破坏了意大利为修订凡尔赛条约做铺垫而提出的旨在促进各国军备平等的《四国公约》而令墨索里尼恼羞成怒。此外,1935年,德国宣布恢复义务兵役制,完全无视了凡尔赛条约对其的军备限制。1935年4月,意、英、法结成了&斯特雷萨阵线&,重申了自己在《洛迦诺公约》中的保证国地位和对奥地利的独立保证。
1935年,意大利趁两大阵营都在拉拢自己的有利时机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但意大利的战争却十分不顺利,正在这个时候,德国为意大利提供了宝贵的支持。这大大改善了德意关系。
1935年德国进军莱茵莱,彻底破坏了法国对德国的绝对优势。在这次行动中,意大利保持了观望态度。这使得意大利和英法的关系不断疏远,又由于意大利此时深陷埃塞俄比亚战争,使得它更需要德国的支持了。
在国际联盟对意大利侵埃的软弱和对莱茵进军的软弱中,意大利逐步意识到了英法的虚弱本质,开始有意识地向德国靠拢。为了向德国示好,意大利逐步软化了自己在保证奥地利独立上的立场&&既然维持奥地利的独立本身就是为了防止德国的冲击,现在已经要和德国保持良好关系了,还要奥地利做什么呢,不如做一个人情送给德国。此后不久,两国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
西班牙的地缘重要性和丰富资源使得德意两国同时干涉了西班牙内战,这不仅更加紧密了德意两国的合作关系,并进一步将意大利从英法的阵营中推了出去。此时,与德国结盟似乎成了意大利避免孤立的唯一选择。此后的日,两国和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随着与英国同盟谈判的破裂,德国日益珍视与意大利的关系,以便在英国与德国注定为敌的未来不至于孤军奋战。为了促进德意同盟,德国向意大利保证不再对属于德意志文化圈的南蒂罗尔提出领土要求。这样,横亘在德意同盟间的最后一个障碍消失了。日,德意通过《德意友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同盟。当前位置: >
二战中德国为什么没有占领瑞士?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欧洲战胜国从日到日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会议决定,为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确定瑞士为永久中立国,作为法、奥、德、意诸国的缓冲地带,瑞士的中立从此变成了欧洲公法的一个原则。1907年,世界弥漫着大战的阴霾,欧洲列强为暂时缓解纷争,又在荷兰海牙召开第一次国际和平大会第二次会议,瑞士在会议中签署了关于中立的国际公约。“海牙公约”首次以书面形式将战争情况下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固定下来。它明确规定中立国领土不受侵犯;在国际战争中奉行中立政策,不对交战国任何一方采取敌视行为或提供帮助,禁止交战国使用本国领土等原则。随后的近一个世纪,瑞士在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来自卫的同时,严守中立原则,免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干扰。在二战中面对被轴心国四面包围的严峻局面,瑞士以完备的防卫和坚强的意志捍卫了国家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瑞士保持了中立。一战后,瑞士的中立国地位得到国际承认。瑞士尝到了中立的甜头,因而在二战中又宣布中立。战前瑞士政府就明确表示,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将一如既往奉行国家传统的武装中立政策,并且这种中立政策在战前就得到了包括德国和意大利在内的轴心国的承认。日,瑞士新任驻柏林公使弗勒利歇尔说,德国决定尊重瑞士的中立;两星期后,瑞士政府收到了德国和意大利政府有关这个决定的正式声明。  1939年瑞士外交官对英法提出的一项意在保护瑞士安全、阻止战争发生的决议的反应,显示了它要以绝对的中立来谋求安全的决心。1939年初通过的一项英法决议宣布,德国对荷兰、比利时或瑞士的入侵都将成为英法宣战的理由。驻巴黎的瑞士公使沃尔特·斯塔基在3月21日接到法国外交部的通知:法国和英国政府将保证他的国家不遭侵犯。但这位外交官当即回答道:“瑞士并不要求这样一种担保,它自己会决定什么时候需要外国的援助。”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瑞士这种中立虽然在形式上是“绝对中立”,但实质上瑞士为了维护这种中立,也对其他国家包括同盟国甚至德国等轴心国作出过很大妥协。  法国沦陷后,轴心国实际上控制了瑞士所有的商品进出口通道,所以瑞士的经济完全要凭轴心国的摆布。在日达成的一项贸易协议中,德国同意供应瑞士一定数量的原料,其中最重要的是煤和铁。作为交换条件,瑞士工业必须供应德国在其作战中所需要的货物,并为它和意大利交换货物提供运输便利。另外,瑞士政府被迫缔结了一项汇划结算协定,允许给德国贷款一亿五千万瑞士法郎及由德国控制它的出口物资。只有在一张经严格限制的货单上的货物才可以不需要德国的通行证出口。  正是瑞士的这种永久中立政策,使得希特勒不得不考虑利害关系,这是瑞士能避免被德军入侵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仅仅用中立国来解释是令人难以信服的。希特勒对国际法从来不屑一顾,所以瑞士能够保持主权和领土完整,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德国为什么打苏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