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制约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真正着力破解瓶颈制约在哪儿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_小宗师
深刻认识和切实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深刻认识和稳健应对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推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一、新时期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社会责任重大,时代使命光荣,人民期待强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支持,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实施,教育地位更加提高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教育肩负着光荣的时代使命,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并将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民生之首来看待;国家在明确提高教育定位的同时,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得到落实,以此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将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前所未有的倚重和支持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机遇。(二)人民群众对教育充满新的强烈期待,教育作用更加突出发展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中华民族有着“尊师重教”的悠久传统,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民群众不仅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获得优质教育,而且希望通过多种形式接受教育,发展自己。对教育的期待日益强烈,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充分理解和正确看待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热切期待,切实发挥好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就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积极关心和有效支持,进而更好的发展教育事业。(三)教育保障得到加强,教育环境更加改善国家通过修订《义务教育法》明确强化国家的法定责任,保障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我国已经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并在逐渐扩大保障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程度;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书本费的基础上,推进实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政策,实行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对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加强职业教育的条件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更加广泛,各类教育投入全面普遍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将加速实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环境将更加优越。(四)教育转型面临契机,教育结构更加优化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社会发展观念的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催生注重教育公平,强调教育质量,一切以人为本,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转型契机。均衡教育资源配置,适应新阶段发展战略要求和教育转型要求,将使教育的区域、类别、学科结构更加合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教育适龄人口的空间布局也将发生较大变动。预测表明,2010年前,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将持续下降。2008年后,高等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压力将明显减轻。这种普遍趋势,对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适时推进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及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带来难得的机遇。(五)教育发展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教育战线在新形势下酝酿着极大的积极性教育地位的不断提高,教育条件的普遍改善,教育作用的日益提升,进一步增强了教育战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发展有动力,教育系统干部和教职工工作有信心,教育战线在新形势下酝酿着极大的积极性,成为推进和实现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利因素。二、新时期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仍然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尽管我国教育已经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当前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应当充分认识和冷静面对摆在改革和发展前进道路上的问题与挑战。(一)我国的教育基础仍然比较薄弱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而发达国家2001年的平均水平就达61.1%。2007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5年,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年以上。总体上看,城乡、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差异大,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还很严重,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德育的实效性有待增强;农村教育仍然薄弱,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比较突出;实施素质教育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知识贡献,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巨大需求,在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方面,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还远没得到充分发挥。(二)日益增长的公共教育需求与公共教育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教育规模和质量的需求与教育的供给之间仍然存在差距。我国教育总供给仍然短缺,相应层次的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难以满足需求;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呈现不同的教育需求,在欠发达地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水平并加以巩固仍然是重中之重,对高中教育的需求也在扩展;而发达地区则体现为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的矛盾。(三)高涨的公共教育经费需求与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徘徊在3%左右。1992年,全世界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为5.1%,发达国家平均为5.3%,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2%,2007年,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3.01%,难以与国际平均水平和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许多地方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由于缺乏对教育经费进行绩效管理的制度,在教育经费短缺的同时,存在着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甚至严重浪费的现象。(四)教育快速发展的强烈需求与公共教育体制相对落后的矛盾十分显著教育体制中各种要素关系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呈现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教育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象。首先,在办学体制上,政府办学占绝对控制地位的格局没有打破,政府单一主导的办学体制,与多元经济体制不适应,民办教育和其他办学形式比重过小。其次,政府职能转变进程较慢,滞后于教育机构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进程。教育管理体制中集权制依然严重,地方自主管理权力较少,中央和地方统筹管理教育的权限需要进一步明晰。学校缺乏应有的办学自主权,学校法人制度建设有待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和新的办学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转变进程较慢,“缺位”和“越位”的问题比较突出。第三,教育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滞后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没有发挥足够的引导和保障作用。此外,中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教育与培训活动之间的关系尚待理顺,教育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有待提高,且不同类别、不同地域、不同层次教育规划统筹、协调、衔接不够,许多地方政府的教育规划,还缺乏对民办教育发展的全局性统筹考虑;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教育的公益性没有充分体现和落实。(五)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我国的教育发展游离于经济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教育规模的扩大,而教育质量在有些地方、有些学校、有些层次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严重降低了教育投资的效率,削弱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功效;存在毕业生能力与社会劳动者就业能力要求脱节的现象;存在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结构脱节的现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有待进一步协调并形成稳定长效的机制。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从来没有现在之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从来没有现在强烈,这对教育改革发展既是动力和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予以解决。三、精心谋划、大力推进新时期新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在新起点上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机遇与挑战,必须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精心研究、科学谋划、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一)要全面深刻总结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到今年,我国改革开放将要走过30年的不平凡历程,要对30年来尤其是世纪之交以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特别是要对近些年来我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的内外开放与合作;坚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发扬忠诚、奉献、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等方面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这对于探索规律,指导工作意义重大。(二)要认真研究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我国教育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并将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一致。在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义务教育来看,99%的人口地区已经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的任务极为艰巨;从职业教育来看,规模快速扩展的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日益迫切;从高等教育来看,提高质量尤其是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始终是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且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都应放在提高质量上。人民群众不仅要求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应当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在新的历史阶段,教育面临的各种矛盾都在转化,许多深层次矛盾正在显现,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和留守儿童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有教育内部的体制性障碍,又受到教育外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要充分认识,积极面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系统的、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提出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思考和战略谋划首先,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程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要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要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和稳定。第二,要大力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要进一步谋划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举措。要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组织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突出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着力开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研究、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研究、促进教育公平的阶段性目标与政策措施研究、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研究、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高等学校发展特点与布局结构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学前教育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等重大现实课题的研究。要针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改变财政制度缺位状况;建立义务教育基准,满足办学基本要求;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系数,及时提供教育差距预警;构筑公平竞争平台,提高教育整体竞争力;建立多元评价制度,改变单一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更新农村教育观念,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设立国家教师岗位,解决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越位,弥补缺位等问题开展研究。与此同时,对有关重大、稳定、成熟的教育政策通过立法加以确定,提高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能力。第三,要根据新的形势与任务要求,制定或修订教育发展规划。“十五”末期和“十一五”初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已经制定《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计划》,应结合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新任务、新要求作恰当的补充修订工作,使之更加全面、更加具有针对性,国家和地方都要针对抓好战略机遇期,制定中长期教育纲要和行动计划,更好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四)要强化措施,在新起点上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克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满足现状的意识;进一步清理废除不合时宜、阻碍束缚教育改革发展进步的传统制度和有关规定,加快修订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要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实现教育新发展的目标任务,勇于改革创新。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真正落实《教育法》关于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要求,加快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的目标。第三,要针对新目标任务要求有重点、按类别、分层次开展教育改革试点试验工作。如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试点试验,在总结经验,构建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推广展开。第四,要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重大目标,提出重点建设计划,科学规划、设计教育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现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速度与质量,规模与结构,效率与效益的统一。推进新时期新阶段教育在新起点上又好又快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提醒您本文地址: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天上午,教育部举办“回眸与展望”系列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总体评估报告。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从学生、教师、社会、国际这4个维度对5年教育改革发展成效进行了点评,并提出要在继续强化政府教育责任的同时,创新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拓宽教育资源渠道,扩大教育有效供给,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下文,快来看看!
从4个维度观测5年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钟秉林
  教育涉及亿万学生和千家万户,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评价教育事业发展的效果,需要多视角观测,尽可能客观。下面,我想基于4个维度,谈谈对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从学生维度看。一是学生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进一步得到重视。比如,国家实施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000多万农村学生。又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增加了体育课课时,严禁任何学校以任何理由占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二是学生选择机会不断增加。比如,上海、浙江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分类考试、一年两考、自选三科,将统考成绩、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和参考。三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扎实推进。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减负万里行”和“身边的好学校”等活动,从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招生管理、规范教育教学、完善考评体系、保证学生休息时间等多方面入手,减轻中小学生不合理课业负担。已有10多个省份建立学生课业负担定期监测制度,小学生减负成效初显。四是弱势群体教育得到越来越多关注。比如,2014年首次在高考中为盲人考生专门研制试卷、首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实行残疾学生单考单招、首次专门设立残疾人中医专业硕士学位。又如,进一步建立健全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再如,不断扩大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规模,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明显增多。可以说,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选择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公共政策的重要价值取向。
  其次,从教师维度看。一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前所未有加强。国务院专门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补充乡村教师、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水平、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等作出新的系统部署,乡村教师在国家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政府、企业和热心人士共同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合力加快形成。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村小和教学点乡村教师专门给予生活补助,对在乡村长期从教的教师给予奖励,实行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为乡村教师建设周转宿舍等一系列举措的出台,长期以来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局面正在加快扭转。二是教师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比如,出台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文件,对规模较小的村小和教学点予以倾斜,长期以来城乡教师编制倒挂这一老大难问题在制度上取得突破。又如,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在15个省份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三是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比如,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行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岗位。又如,教师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全面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5年培训教师700多万人次。四是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比如,围绕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等,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划出中小学教师10种师德禁止行为和高校师德7条红线,师德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又如,出台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校长(园长)专业标准,进一步明确对校长和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说,5年来,教师工作不断强化,突破了一系列制度“瓶颈”,有力推动了教育从注重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第三,从社会维度看。一是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比如,教育部门与行业部门加强合作,实施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工程、医学、农林、法学、新闻传播等领域人才培养新机制。主动对接需求,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信息安全、集成电路、非通用语种等领域紧缺人才。又如,全面部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二是学科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需求更加匹配。比如,主动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优化中高职专业设置,中职专业大类由13个增至19个、专业数由270个增至321个,高职新增3504个与现代产业紧密联系的专业点。三是职业教育布局与产业发展更加协调。高职院校布局向中小城市延伸,全国1186所高职院校中,设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超过630所,150多所设在工业园区、开发区和科技园区,进一步对接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可以说,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参照,教育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
  第四,从国际维度看。一是引进了一批高质量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新设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4所中外合作大学,新增600多个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资源持续增多,在满足选择性教育需求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教育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二是“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已有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老挝苏州大学等4所高等教育机构和一些项目在境外落地。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设立470多所孔子学院和近900个孔子课堂,越来越多的国家开设汉族课程或汉语专业,国外学习汉语人数达1亿。三是双向留学发展迅速。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完善出国留学的选拔机制和自费出国留学的资助制度,先后推出了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国家公派硕士生项目等出国留学项目,大力培养国家紧缺人才。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来华留学发展迅速,来华留学学生总数、生源国家数、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数4项指标均创新高,越来越多国际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可以说,5年来,教育对外开放积极稳妥推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效果不断显现,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以上几个维度,尽管尚不能囊括5年来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的全貌,但反映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在理念、目标、重点、方式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总体上看,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教育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我国正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虽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成效显著,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性需求越来越旺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样,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提升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依然繁重,迈向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任重道远。
  对下一步教育工作,有3个方面建议:
  一是在继续强化政府教育责任的同时,创新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拓宽教育资源渠道,扩大教育有效供给,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
  二是在优化教育改革发展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谋划的同时,充分考虑各地各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加强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坚持依法治教,增强教育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调动基层和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教育活力。
  三是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聚焦问题,突出重点,深化综合改革,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教育现代化的“瓶颈”问题,尽快在构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网络、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教育部新闻办公室 官方新闻客户端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
您的位置:&&&&&&& 正文
庞丽娟:全面推进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
 来源:教育部网站
新成就&新突破&全面推进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
  今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五周年。五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全面部署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有力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的普及发展,为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由于发展长期滞后、底子薄,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很有必要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五年成就做一充分梳理,并厘清当前发展的主要问题、思考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思路。 
  一、欣喜的新成就:五年的主要政策举措与发展 
  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战略目标,五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特别是,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方位制度设计,出台了十条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实施了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一揽子重大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城市学前教育薄弱环节;并自2011年以来,以县为单位连续实施第一期、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使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 
  (一)破除观念桎梏,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战略价值与意义 
  “国十条”首次明确将学前教育置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国计民生的高度予以阐释,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2011年)进一步提出,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高度,统一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同时“国十条”首次明确强调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并指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多形式多途径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初步缓解“入园难” 
  首先,大力发展公办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国十条”明确提出要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利用中小学富余资源,优先改建幼儿园;优质公办园通过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的方式扩大资源;加大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其次,创新机制,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国十条”明确积极扶持民办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园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二期行动计划更指出“可参照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适当补贴。”&第三,重点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国十条”、一期二期行动计划均要求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规划,加大投入,通过独立建园、设分园、联合办园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    
  五年来,各地新建、改扩建、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超过12万所,扶持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超过9万所,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持续快速增加。截至2014年,全国幼儿园共20.99万所,在园幼儿4050.7万人,比2009年分别增加了7.17万所、1393万人,增长了51.9%和52.4%;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0.5%,比2009年提高了19.6个百分点,成为我国近年教育事业发展上的一大亮点。 
  (三)“五有”财政体制初步建立,学前教育经费大幅增加 
  “国十条”不仅明确要多渠道加大投入,而且首次明确建立学前教育“五有”财政投入体制,即预算有科目,增量有倾斜,投入有比例,拨款有标准,资助有制度。二期行动计划进一步指出,财政性投入要最大限度地向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等倾斜。并且,中央财政连续五年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四大类7个重大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城市学前教育薄弱环节。   &
  “五有”财政体制的建立,大大增加了学前教育经费总量。截至2015年,中央财政已投入870多亿元,地方财政投入3000多亿元,全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从2010年的1.7%&提高到了2013年的3.5%,这是历史性的突破,打破了此前十余年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教育财政性经费比例长期徘徊在1.2―1.3%的局面。 
  (四)多措并举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逐步壮大 
  首先,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国十条”明确指出,多途径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核定公办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完善工资保障办法、职称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其次,加大培训力度,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十条”提出,要完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三年内对1万名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随后首次将中西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并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第三,规范师资管理,健全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为从源头上保障幼儿教师质量,“国十条”提出要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对教师、园长素质及师资配备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五年来,幼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2014年全国幼儿园教职工314万人,增加了129万,增长了70%;专任教师184万人,增加了70万,增长了61%。中央已投入17亿元用于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培训中西部农村幼儿园教师58.5万余名。 
  二、发展中的新挑战: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问题 
  五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由于起点低、底子薄、欠账多,目前学前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面临许多新老困难与问题,特别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与政策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改革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依然短缺,“入园难”压力持续存在。一期行动计划后,尽管全国公办园增加了1.7万所,但总体占比仅33%;仍有约1/3的适龄儿童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城市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比例偏低,入公办园难、入普惠性民办园难、流动人口子女“入园难”等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更是严重不足,连片特困地区入园率普遍在50%以下,不少贫困县仅30%-40%。&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将可能在未来5年内带来巨大的新入园需求,局部地区“入园难”问题可能加剧。亟需未雨绸缪,主动研究、积极应对新挑战。 
  (二)学前教育投入保障和成本分担机制滞后,“入园贵”矛盾依然突出。近五年的巨大投入难以一时弥补历史欠账,特别是滞后的投入保障机制、成本分担机制已成为制约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我们对29省市规划纲要与一期行动计划的分析显示,只有部分省市如北京、浙江、上海、海南、安徽等提出了学前教育投入的具体比例,更多地方只有笼统的原则;多数省市没有出台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缺失对企业、事业单位办园、城乡集体办园等各类公办性质园财政支持政策,在工资、运转均靠收费的模式下,这些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园运转举步维艰。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人口大国相比,政府在学前教育成本中分担比例还很低,家长负担还比较重。 
  (三)编制待遇等政策瓶颈亟待破解,幼儿教师尤其农村教师缺口巨大。由于幼儿教师编制政策及其落实不到位,教师工资、社会保障、职称、培训等待遇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致使收入较低、保障程度差,流动性大,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幼教事业。尤其是,公办性质园与民办园教师的待遇保障、职称等政策长期缺失。致使幼儿园教师缺口严重,农村教师缺口更是巨大。 
  (四)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严重滞后,制约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二十余年来,我国长期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同时,缺乏对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权责的明确、科学的划分,各级政府间职责关系和权责配置规定不明确,多年来“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更多被误读为发展学前教育是“地方”,实质即县级及以下即乡镇政府的责任,主体重心过低,统筹协调和财政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
  三、立足新突破:未来改革发展的对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脑科学研究充分证明,早期经验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与功能,适宜的学前教育可以使神经元分支增多,大脑不同区域的表面积增大等,有效促进大脑结构与功能的适时、充分的发展,而且其影响具有持续性。 
  为更好更快地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百姓热切期盼,我们必须开拓创新,着力建立与完善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以突破性的举措来破解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制约瓶颈,在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一)完善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入园难”问题。其一,突出公益普惠,在大力发展公办园的同时积极发展普惠性民办园。继续把大力发展公办园作为提供普惠性资源的基本途径;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参照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生均财政补贴。小区配套园,一律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必须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对公办性质园,着力加大扶持力度,激发活力,参照公办园财政投入和教师管理政策,出台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部门办园、集体办园等具体政策,充分盘活公办性质园。其二,确立分区域发展思路,城乡实行不同的办园体制。在农村,以公办园为主体。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作为分园纳入乡镇中心园统一管理。在城市,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在加大力度建设一批公办园同时,尽快研究理顺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园的办园体制,纳入公办园管理。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学前教育投入与运行保障机制,解决“入园贵”问题。其一,突破观念,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将普惠性作为投入的根本原则,在继续加大对公办园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其二,尽早研究建立涵盖公办园、公办性质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内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机制。1)提高公办园保障水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办园条件标准和教育需要,制订并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农村公办园办园成本80%以上由公共财政承担;2)对公办性质园实行与教办园同样的财政投入标准;&3)建立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机制,以生均财政拨款或生均补贴等多种财政奖补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其三,建立分区域、分层级的学前教育各级财政成本分担机制。在城市地区,建立起政府保基准、社会与家庭共同分担的成本分担机制;在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建立政府投入为主、集体经济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和家庭适当分担成本的投入与保障机制。对财政不足的地区,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大统筹和转移支付力度。    &
  (三)完善教师政策特别是编制和待遇政策,加快建设具有较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首先,补齐短板,新增教师编制着重向乡镇倾斜。&实施农村幼儿园“特岗计划”,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为乡镇中心园配备专门编制,用于支持区域内教研指导、质量监管和巡回支教等工作。第二,完善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通过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方式,解决好公办园非在编教师、集体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问题,逐步实现同岗同酬。&第三,健全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完善培训制度。根据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需求,完善学前师资培养规划,扩大学前师范生招生规模;开展农村幼儿园教师免费培养计划。并扩大实施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完善园长、教师、保育员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全员轮训制度。 
  (四)建立“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其一,明确并加强省级政府对省域内学前教育的统筹领导责任,推动本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强县级政府对县域内学前教育管理指导的主体责任,保障辖区内学前教育规范与健康发展。&其二,切实实现管理主体重心和财政保障重心的双上移。即,行政管理的重心从乡镇提升到县级政府;统筹管理的重心进一步提升到省级政府;财政投入保障的重心则以中央支持下的地方政府为主,并且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有区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落后的地区,财政保障的主体重心应该越高。&其三,理顺并调整中央、省、县三级政府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同时注意发挥地市和乡镇的职能。   &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将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及其落实、规划与实施、财政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等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及其领导的重要内容。完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的公示与运用制度,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当地政府工作及其成效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表彰教育成绩突出地区的重要依据。
】【】【】【】【】【】
{编辑:刘继源}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细览版权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制约发展的瓶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