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五年,不会做增长的产品经理会非加速性失业增长率吗

现在位置: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45885',
container: s,
size: '1000,90',
display: 'inlay-fix'
为什么产品的工作特别容易焦虑?已经入行十年多的曹菲说,这份工作,好像并没有赋予我们什么技能,并不能做创新,在信息的接触方面,并不能与他人有明显的不同,行业门槛低得惊人,更残酷的是,大把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这样的焦虑促使曹菲不断去思考和实践,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产品经理。8月27日,曹菲还将登上混沌研习社讲台,带来《社交:移动时代产品的必经之路》课程分享。文末可查看课程详情并报名。
(爱奇艺产品总监,原腾讯产品总监)
产品经理们,五年后,你会失业吗?我从业到现在已经十年多了,这个问题是我从业五年左右最苦恼的话题。当时觉得这个世界太不友好了,互联网行业全是年轻人,30岁以上就压力非常大。
产品经理很容易有职业焦虑
表面看来是因为外界
其实还是源于自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焦虑?先做一个表层分析。
我筛选了3个很牛的人,第一个是伏牛堂创始人张天一,第二个是莉莉丝游戏创始人王信文,第三个是游戏天才大酒神2009,这三个人都是85后,已经这么牛了,我们呢?
职业恐慌的表象之二是:似乎开始有点out,惊慌。很多年轻人喜欢的、在用的产品,我们竟然没听说过。互联网的变化太快,不知不觉中,就已经OUT了。就像马化腾说的:你没有错,你只是太老了。
为什么产品的工作焦虑特别严重?
我们好像不会什么技能,也看不到什么前景。工作经验应该在一个行业积累,还是多个?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从事着新兴的领域或行业。我有一个做了十年产品的朋友,经验很丰富,但她一直在专注地做PC杀毒引擎,但是现在,市面上还有几家做PC杀毒引擎的公司?
好像并不能做什么创新。平常工作里最常看到的场景是,一写产品需求,马上就看竞争对手怎么做,国外类似的产品要怎么做,美其名曰竞品分析。这真的是竞品分析吗?竞品分析是抄一抄吗?
在信息的接触方面,并不能与他人有明显的不同。理论上讲,已经没有你知道而他不知道的信息,大家接收信息的来源和渠道越来越趋同。同时,在垂直行业一直积累的专家们,叠加了互联网的基本技能,他们变成了行业专家。
还有一个行业焦虑的来源,是来自于产品的行业门槛,实在是惊人的低。所有的行业包括传统行业,进入门槛最低的就是中介、销售,以及……产品,导致大家压力变得空前巨大。
更残酷的是,大把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据不完全统计,Pony每天都会进行大量的体验,然后把这些、有的甚至是非常细致的问题,反馈给每个产品团队。
怎样摆脱职业焦虑困境?
要清楚个人和行业的发展
技能、心态和对阶段认知都不可少
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摆脱这样的职业焦虑困境?
在职场,你需要考虑两件事。第一件是清楚知道个人发展,通俗点说,怎么样变成奥特曼?第二个是清楚知道行业发展,怪兽在哪儿?
我们谈谈个人发展的提升,以圣斗士星矢举例子,星矢的成长来自于三个最重要的点:
第一是技能,他熟练掌握天马流星拳这项技能;
第二是心态,他坚持追求目标百折不挠,无数次被打到半死,无数次爬起来;
第三是阶段,他对自己的状态非常清楚,挑战是从白银打到黄金再到海王冥王,他虽然是跨级挑战,但对自己所处的阶段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
我们先展开技能篇。从业十年,我的面试题目基本没有太大变化。第一你有理想吗?第二你有特长吗?爱好是什么?第三个问题和别人比,你有不同吗?你比别人更适合做这样工作的优势是什么?
为什么这三个问题很重要?
有一个来自我们公司vp的答案,我觉得可以比较好地诠释为什么:自省的时候,要区分这个是你长板、短板还是瓶颈?之前我们一直说,要把自己的短板补齐,但到了快速变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职场上越来越少有人在乎你的短板有多短,而是看重你的长板到底有多长,能发挥多大核心价值。
我提炼了一下产品素质模型的核心,基本总结为这四点。
第一是洞察力,从纷乱复杂表象中洞察到最深层次的原因。
第二个重要能力是同理心。所有产品经理都知道一些很流行的词,比如用户痛点啊,用户价值啊,需求啊之类的,但我们认真反省一下,你真的是站在用户角度去思考吗?当KPI与用户价值冲突的时候,你会选哪个?
第三个是归纳能力。我们应当拥有比较清晰的逻辑,这是必然的。做产品必须跟开发打交道,你没有逻辑支撑、过分跳跃,开发是不会认可的。
第四个是演绎能力。产品需求不是来自归纳,很多地方需要跳跃。跳跃完毕后再倒推回去的部分,就是演绎。
上面这四个就是产品素质模型最重要的核心,如果同时具备这四个素质,那恭喜你,你非常适合做产品。
再来说说心态,这有一点鸡汤的意思。如果你能对其中的道理有所感悟,那会有很多的帮助。
很多人讲机会,其实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一天都是做选择。选择会累积变成机会,机会最终会引发质变。机会来自量的积累,机会不是说来就来的。每一个成功都不是偶然,大神之所以成为大神,就是这个人哪怕不从事产品这个行业,他们在别的行业也一定也会做到顶尖。
最后说一下阶段,我们做产品的每个人都需要很了解自己当前处于一个什么状态,而且知道下一个阶段是什么样子,这样就有一个很清晰的目标,才会更好的提升。
需求的常见误区很多
竞品调研、发散性用户访谈都属于
做产品不要考虑技术问题
关于需求,分享一些压箱底的话,就是所谓需求常见的误区:
第一个,竞品调研。从业多年,这个案例实在碰到的太多,产品做完需求,拿到大老板手上,他先不看你是怎么想的,而是问你百度是怎么做的?腾讯是怎么做的?淘宝是怎么做的?
很多人职业生涯刚起步都是做竞品分析,我觉得这个真的是非常不好的习惯。
当你调研竞品的时候,你的市场,你的目标就已经被限制在研究和模仿的竞品里了。然而很多时候的颠覆,并不是来自同一维度,就像微信颠覆微博,不是一个直接竞争关系。
那要做什么呢?要做竞品洞察。微信张小龙讲的一件事情让我特别有感触,说你要去观察用户潮流中用户怎么用,比如他们当时观察微博的时候,主要看大家发贴时间,发贴文字类型等,你到底想做别人眼中的你还是自己眼中的你,从这个去观察用户潮流,而不是去看新浪微博有什么功能,腾讯微博有什么功能。
还有一个需求常见误区是做发散性用户访谈,用户访谈像薛定谔的猫,当观察者对用户进行扰动时,已经意味着没有正确答案。由于人性天然的排他性,我们会在潜意识中忽略掉非同类。
产品经理在代入一个群体以后,会把“我”这个层面的东西放大,然而,打上标签的“我们”,数量远比想象中小,更大的范围,是未知的“他们”。
因此,产品要保持敬畏心。不要轻易代入自己,而是做好用户洞察,去理解好“他们”是怎么想的。
还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讲做产品要考虑技术问题。我始终跟团队灌输一个理念,写需求的时候一定不要考虑技术问题。当你有太多技术层面的想法,做出来一定是妥协方案。所以一定要做对用户来说的完美设计,不要做太多复杂的想象。
*本文由作者曹菲授权发布,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直接在本公众号留言获得授权,我们会及时回复。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直接阅读)&
课程预告《社交怎么玩》
移动时代,社交的重要性空前突出,它抢占了用户大量的时间,渗透到每个用户的消费决策,成为移动产品的必争之地。
8月27日-28日,深圳,In图片社交创始人黑羽、脉脉创始人林凡、前海梦创CEO丁千、原腾讯产品总监曹菲为你带来的《社交怎么玩》大课。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混沌研习社超级课程表,入社听课!更多公众号:hjcyjy2015搜罗创业精英人才,传播智慧人生最新文章相关作者文章搜狗:感谢您阅读前腾讯产品总监曹菲:产品经理们,5年后,你会失业吗?,本文由网友投稿产生,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更多公众号:gh_59c辽宁青创空间最新文章相关作者文章搜狗:感谢您阅读前腾讯产品总监曹菲:产品经理们,5年后,你会失业吗?,本文由网友投稿产生,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院 寄语下一个五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