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补分离”何时制度落实不到位到位

出自 MBA智库百科()
  价补分离指的是政府不直接入市收购农产品,而是制定目标价格,再将目标价格和之间的给农民。价补分离通过调低乃至取消价格支持来消除其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影响,把粮食价格形成还给,另外通过直接补贴措施来“保收益”。
  价补分离将对农民的从价格中剥离出来;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
  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解读新发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时,谈到粮食价格问题,他表示,下一步还要继续推进粮价的改革,原则是使得价格和补贴能够分开。
  这样一来,粮食价格紧跟市场,避免了价格脱离实际,稳住了粮食的。同时,“价补”分离也同时调动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粮食的安全生产提供保证。
  陈锡文强调,如果说粮食过低,政府要采取适当的政策,直接补贴农民,但是和价格分开走。这是基本的原则,未来走势也是这样,“价补”分开,贴近市场的价格,价格的形成机制是贴近市场,注意保护农民的合理的利益。
  由于中国当前的小农分散种植模式,会给种植面积的统计和补贴发放带来难题。此次外界猜测将首先选择新疆、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作为试点,正是考虑到了这些区域的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水平高,有利于政策的开展。
  “价补分离”策略目前在棉花和大豆方面,都做了探索。中国自2014年起,已从东北地区的大豆、新疆地区的棉花开始,率先改革托市收购制度,并试点目标价格制度——即“价补分离”,政府不再直接入市收储,而将目标价格与之间的差价补贴给农民。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晓辉在第八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上指出:在未来的五年期间,粮食处于一个新的平台期,如果在新的平台期,就会出现供应大于需求,在价格上形成一个价格的下跌压力。从中国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是这种情况。他提出未来的政策或未来的走向,应该在大的轮廓上面坚持两个,第一个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定价的原则。让市场在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也一定是渐进性,不断地推进市场化的份额。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第二,要快速推进农产品价补分离。
  玉米将是继棉花和大豆之后,下一个试行探索的品种领域。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所作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2016年,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要引导农民适应调整种养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理收益。”
  同时,据财政部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2016年预算草案报告也指出,将支持粮食等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完善主要农产品储备和调控机制。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公开表示,玉米的价格改革方案,在两会后会尽快出来,“不耽误老百姓的春耕”。同时,玉米先行之后,小麦和稻米的价格改革,也必须相继跟进,“不能拖得时间太长”。
  价补分离是否将全面实现常态化?任正晓透露:“用’常态’来理解它是有道理的,但不会马上全面推开。”
  他对记者表示,在如今产需基本平衡、库存非常充裕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能更好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同时也能支撑农民持续增收的一种体制。他同时强调:“中国太大,地区差异大,各地农民状况不同,所以我们要既积极又稳妥地推动。”
  施行价补分离政策的原因要从我国现存粮食问题中找寻。
  现行托市政策将补贴与价格合为一体,取代了,扭曲了。这不仅增加了粮食收储成本和,农民也没有获得补贴的全部实惠,还抬高了下游粮食加工企业的原料成本,导致国外农产品进口量激增。更重要的是,失灵使得农民片面追求高收益作物种植,无益于调整农业结构。
  “谷贱伤农,困局待解”——粮食卖不动,粮农欲哭无泪
  当下,我国粮食生产、粮食市场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粮食进口激增,一方面是库存积压、卖粮难再度来袭;一方面是“谁来种粮”的忧虑,一方面是“十一连增”的骄人成绩;一方面是压力日增,一方面是简单追求产量的冲动不减……有人说粮食多了总是好事,然而这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粮食多的背后,市场是不是正常?粮食结构有没有问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如何保护?粮食生产是不是可持续?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深入思考的问题。
  农民种粮的利润受到粮食的影响,而粮食需求缺乏弹性,当粮食获得丰收的时候,其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与的相对关系较之前不同,供给量的增幅大于需求量的增幅、粮食出售价格的降幅大于需求增加致涨价的幅度,因而种粮农民的利润下降。
  “高仓满储,粮满为患”
  粮食卖不动是什么原因?是我国粮食太多了吗?如果粮食太多,我国粮食进口量为何屡创新高?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包括小麦、玉米、大麦在内的谷物及谷物粉1629万吨,超过60%。问题出在哪里?
  在中国由于传统的影响和现有的的约束,农业生产技含量低,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大大低于欧美。而化肥,农用柴油,农药等一些关键的农资投入的产品的价格大大高于,导致,粮食进口量激增。
  我国一般对库存粮食采取,即以收储价为基础,加上合理费用和一定利润进行销售。在目前收储价明显偏离市场的情况下,加工企业显然没有动力购买。在利润的驱动下,许多、粮食加工企业更愿意采购国外低价粮,相应减少对国内粮食的采购,带来的后果是粮食从地里收上来,不能进入加工环节,只好存在粮库里,越积越多。
  进口激增的因素、顺价销售销不出去的因素,同时还有当前粮食市场普遍存在的“高仓满储”情况。这都让粮食收购问题日益突显,“价补”分离政策呼之欲出。
  “追本溯源,直指粮价”
  由于粮食是最基本的、且粮食关系到国际政治斗争权力,绝大多数国家重视本国粮食生产,尤其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国家,采取了各种为保证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的干预粮食市场的支农政策。
  我国自2004年开始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其后又启动临时收储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我国粮食连连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国内种粮成本快速上涨,政策性收购价节节攀升,粮价越来越偏离市场,一系列问题开始浮现。
  粮库告急“压力山大”、市场严重扭曲,粮食产业链不堪重负,使得卖粮难频发,严重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种粮成本持续增加,以及融资难、紧缩等问题,也挫伤了企业收粮的积极性。矛盾的集中点落到的是粮价上。“价补分离”势在必行。
  通过推行以差价直补为核心的补贴政策,实行“价”、“补”分离。通过给农民的方式间接作用于市场,有利于直接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市场发育和价格形成;有利于充分调动各个的积极性,增强国内重要农产品原料竞争力和加工企业成本竞争力;有利于抑制过度进口国外农产品,增强我国农业在上的竞争力。
  在稳定口粮生产的前提下,以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以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农产品定价机制,通过价补分离提高价格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引导农业生产向优势产区和规模大户集中,以市场力量实现、提品质、降成本、去库存等改革目标。这也有利于缩小国内外农产品价差,逐步提高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程度,提升农业。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农业将是2016年农村改革的大头。此外还要推进粮食供给制度方面的改革,基本的共识已经形成,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陈锡文是在第七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的。他指出,当前粮食问题面临一个突出矛盾是和存在明显的偏差。
  他举例说,“进入新世纪以来这15年,粮食的生产结构上出现明显的变化:大豆的产量不断降低,但需求增长最快正是供求缺口最大的一个品种;玉米的产量急剧增长,15年来翻了一番。增产的未必是需要的,减产的恰恰是需求必须满足的。”
  因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推进的。明年的农村改革在这方面是一个大头,也是要解决中国农业在自己的道路上实现现代化、提高自己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陈锡文说。
  此外,陈锡文还透露,2016年还要推进粮食供给制度方面的改革,基本的共识已经形成,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价格要由市场来决定,价格不再承担补贴农民的功能,所以价格和补贴分离,这个基本思路大家都已经形成共识,具体怎么向前推进,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他说,总体来看,这一轮的改革至少要实现这样四个重要的目标:一是必须“挡住进口”,这并不是说拒绝进口,而是要国内的回归到的水平,能顶住进口;二是不能增加新的;三是要搞活市场,实现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流通;四是在改革过程当中维护农民的合理收益。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价补分离"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会员账号:
←点击获取验证码&&&&
您所在的位置:
临储价补分离政策分析
10:57:43   来源:中银国际证券   【
  【临时储备政策改革】
  临时收储政策实行以来,农产品价格一路上升,农民的收益不断增长。但随着价格的一路上扬,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形成了恶性循环的态势。
  临时储备政策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种植结构畸形→储备高涨→进口增多→内外价差过大"。一方面进口粮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国内储备越来越高,下游企业负担日益加重的局面,市场失灵现象日益严重。
  从2014年开始,我国从、着手,在主产区试点目标价格制度,取消全国范围内棉花、大豆的临储政策。我们预计也将逐步实施"价补分离"政策。
  【"价补分离"解放上下游】
  执行到位的话,农民可以直接得到实惠。无论是补贴交付给种植户还是经营权所有者,都会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推进土地流转进程的加速。"价补分离"政策实施,一方面玉米价格有所回调,小农经济的种植方式将受到种植效益下降的影响。另一方面补贴到位,农民也愿意将土地置换出去,实现劳动力转移。
  挤占进口份额,消化国内产量。市场机制下玉米价格的回调,进口玉米的价格优越性将逐步降低。国内饲料、玉米深加工企业也会更多的选择国内玉米,库存消费比也将逐步恢复到合理水平。
  流通渠道的多样化。流通渠道由原有的中储粮体系逐步转变为市场机制,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流通可以得到实现。
(中银国际证券)
· ( 9:59:33)· ( 9:48:36)· ( 8:12:34)· ( 14:56:47)· ( 13:34:35)· ( 10:58:45)· ( 10:57:36)· ( 13:25:20)· ( 13:24:54)· ( 13:24:26)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粮油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8 电子信箱:(请把#换成@)价补分离实施在即 玉米后期行情更明朗?_期货日报_报刊文摘_电稿库_
站内搜索:&&
价补分离实施在即 玉米后期行情更明朗?
临储政策站在改革风口收储政策弊端开始显现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回落,为有效抵御国际粮价大幅波动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冲击以及保护农民利益,玉米临储政策应运而生。时值今日,这一执行了八年的政策已到了“应劫而退”的转折点。所谓“劫”,一是“市场劫”,即临储政策干预过度,导致市场机制弱化,高质量玉米供应不足,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因成本畸高而生存困难;二是“灰色劫”,即东北地区的临储政策在实施中存在扭曲操作,华东地区的玉米倒流,滋生了转圈粮;三是“资金劫”,收储耗资规模庞大。“国内外价格倒挂,临储库存达2.6亿吨,玉米需要市场化和去库存。玉米临储已经维持了八年,临储政策不能再继续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权威人士无奈地告诉日报记者。不可否认,临储政策实施初期,对提高农民收入、维护粮油市场稳定、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08年,由于临储政策实施,国内玉米市场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相对独立性。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临储政策的弊端开始显现。种植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眼下,东北地区正值备种季节,种玉米还是种,让不少农民犯了愁。就连家里有两垧地,平时在哈尔滨开出租车的刘师傅都纠结。在去机场的路上,得知期货日报记者来东北调研玉米,刘师傅顿时起了精神,立即问今年玉米临储政策改革要怎么改?与去年相比,农民的收益是否会减少?当知道今年玉米取消临储政策,国家将对种植玉米的农户进行相应补贴,刘师傅说,作为农民,什么收益高就倾向于种什么,如果今年在玉米市场上让农民吃亏,并且种植大豆的收益高于玉米的话,那么明年的种植结构就会有很大变化。想了想,他又补充说:“不过,今年,还真难说,因为我们总觉得,国家不会让农民吃亏,国家也不会看着农民把粮食烂到地里不管。”跟刘师傅有一样想法的农民并不少见。“由于有政策‘托底’,我们不愁玉米卖不出去,相比种植大豆,玉米收益还算可观,我们这边很多农民都种植玉米。”吉林省扶余市一农民告诉记者。从调研来看,农民主动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意愿并不强。我国玉米产量连续十二年增加。自2008年实行玉米临储政策以来,玉米总产量从1.66亿吨增至去年的2.246亿吨,种植面积达到5.72亿亩。为了调控“高产量”,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去年11月2日,农业部出台《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近些年来,“镰刀弯”地区玉米发展过快,种植结构单一,种养不衔接,产业融合度较低,影响了种植效益和农民收入,力争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以上。另外,去年12月26日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到2020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00万亩,今年力争调减1000万亩,同时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然而,种植面积的调减对玉米总产量的影响有限。”华信万达期货农产品研究员米清说,按照玉米亩产600公斤计算,今年减产600万吨,到2020年,减产3000万吨。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更为重要的是,在阶段性过剩的背景下,可以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也首次提出实行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中央一号文件提到,通过轮作、休耕、退耕、替代种植等多种方式,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在行业人士看来,上述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量,但有利于农业边际产能的退出,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最终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临储库存消化迫在眉睫  临储政策实施以来,临储库存逐渐增加,去年达到1.56亿吨。截至3月20日,本年度共收储玉米10008万吨,已超出上年度的收购总量8328万吨。粮食的安全状态为库存消费比在17%—18%,而目前,国内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这一水平。今年,国储收购提前20天,收购进度明显快于去年。截至目前,收购量已达1亿吨。期货日报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黑龙江地区售粮进度在90%以上,辽宁地区售粮进度在85%—90%,内蒙古地区售粮进度在80%—85%,吉林地区售粮进度在70%—80%。“近年来,部分农民倾向于在种植期前将手中的余量销售出去,以换取种植经费。目前,农民手中的余量还剩三成。”据东北地区某粮企负责人介绍,收储结束前,农民手中的余量基本能卖完。然而,越来越多的玉米不是进入市场,而是涌入国储仓库。 一边收购激增,另一边销售不畅,国储去库存任重道远。事实上,主产区的高库存是一种结构性过剩。上游收储导致市场扭曲,库存无法消解,下游工业用和饲料用玉米需求又得不到满足。进入3月,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粮源充足,而是深加工企业的收购量大打折扣。记者在调研途中发现,部分深加工企业几乎没有送粮车。对于这种现象,吉林地区某深加工企业负责人给出了答案:“企业玉米收购量少之又少,很多都在等待定向玉米的轮出。”另外,低价华北玉米大量倒流至东北,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已经放弃采购本地高价玉米。截至目前,黑龙江肇东深加工企业三等玉米收购价为1780元/吨,基本与上周持平;吉林松原深加工企业三等玉米收购价为1780元/吨,周比降60元/吨;吉林梅河深加工企业三等玉米收购价为1730元/吨,周比降90元/吨。华北粮到货冲击市场,东北深加工企业顺势调降挂价。据了解,上周吉林省公布玉米深加工企业补贴政策,对纳入补贴范围的企业今年1—6月在省内自购自用的玉米,年加工量在10万吨以上的,按实际消耗数量,每吨给予150元补贴。补贴政策的实行有助于东北地区下游需求的恢复。近几年,消化临储库存,常规办法是通过竞价拍卖实现。去年的拍卖从5月初开始,今年由于去库存压力增加,拍卖时间预计有所提前,拍卖底价也将下调。此外,去年拍卖成交率较2014年进一步下滑,平均成交率不足5%。拍卖玉米的质量和价格是影响成交率的关键因素。数据显示,2012年玉米库存超过1000万吨,2013年库存超过5800万吨,2014年库存超过8000万吨。全国两会后,市场对国储玉米“定向销售”、“竞价拍卖”的预期强烈。米清认为,陈粮可能定向销售给深加工企业,拍卖底价定在1500元/吨的概率较大。在河南某粮库负责人看来,在供过于求的环境下,定向销售和竞价拍卖的去库存方式并不能“治本”,解决问题的根源还需控制进口玉米及相关替代品的规模、推广燃料乙醇的使用、加大南方饲料企业拍买临储玉米的运输补贴,以此来刺激南方企业使用临储玉米,才能有效化解玉米高库存。东北加工企业处境尴尬  前些年国家出台的农产品保护性政策越来越不适应农业的发展趋势。临储政策执行以来,托市和临储机制具有明显的政府干预性,拉高了部分农产品的国内价格,使国际国内市场严重倒挂。众所周知,玉米临储政策2008年开始启动,最初收储价格是0.75元/斤,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提价,2014年维持2013年的价格不变,收储价格最高为1.12元/斤。至此,累计提价49.3%。去年,玉米临储政策有所调整,尽管收储价格下调至1元/斤,但仍比2008年提价33.3%。临储政策实行以来,农民利益得到保证,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日子却不好过。临储政策导致玉米市场价格倒挂。其一,国内、国外玉米价格倒挂。据某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介绍,最高时,二者价差达到1000元/吨,拿今年的价格来说,国内玉米价格还比国外高520元/吨。其二,东北、华北玉米价格倒挂。以往,吉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具有原料产地优势,东北地区玉米价格高于华东地区,东北地区的深加工企业只能“望粮兴叹”。“目前,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相比其他省份的深加工企业并无优势可言,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产一吨淀粉的成本是2200元,其他省份的成本才2000元。”东北地区某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不再有原料价格优势的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很难与国内其他省份甚至国外同类企业竞争。不过,在华东地区某深加工企业人士看来,如果国家采取定向销售或临储拍卖政策,那么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的优势就会再次显现。行业人士预计,近期会出台抛储政策,它将解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的燃眉之急。“抛储增加市场供给,对深加工企业来说,玉米市场去库存有利于生产成本的下降,刺激开工率进一步上升。”中国玉米市场网研究员张伟涛说。政策预期激活玉米期货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现在农民关注的是政策出台的时间和补贴的细则,作为期货投资人士,我更关注的是价补分离能否一步到位。假如政策一步到位,那么在玉米价格跌破1200元/吨的时候,国家是否会让当地政府进行适当的收储?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大,我在期货上布局持仓时也有很大的顾虑。”华东地区一位投资人士道出自己的想法。一向走势平缓的玉米期货,去年被激活。期价在去年3月创出2572元/吨的历史新高后,一路下行,至今年3月,年度跌幅达40%。与此同时,在成交量(双边)和持仓量(双边)都升级至百万级别后,不再是每日上下十几个点的波动,而是成为较为活跃的品种。事实上,这背后的推动因素是玉米政策的调整。玉米期货的金融属性越来越强,吸引了更多投资者。“今年的行情到底怎么了?现在的研究报告结论很多都与期货走势背离,这对于像我这样的资深研究员来说,有种强烈的挫败感。”沉淀在期货行业多年的一位期货公司分析师说。记者从朋友圈看到,遇到类似问题的研究员并不止他一个。期货市场的波动与现货市场的风吹草动关联密切,玉米现货又被政策所牵制。玉米政策改革在即,玉米期货的走势也体现了市场对政策执行的分歧。年度,玉米行业振荡加剧,价格逐渐回归市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何时出台及如何实施是市场关注重点,玉米期货走势能否在政策出台后明朗化?河南一位玉米贸易商告诉期货日报记者,玉米临储收购以来,价格“节节高”,但2015年是一个转折点,收储价格首次下调,受此影响,玉米期货价格由历史高点下跌。今年年初,他在1840元/吨进场建了多单,结果,当天,一手就亏200多元。“我不敢再看多玉米,今年要是实施价补分离政策,后市还要下跌。”上述贸易商说。在米清看来,近期玉米期货市场的剧烈波动是不曾见过的,深加工企业过去的经营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如果价补分离政策出台并执行,玉米价格变动将更加剧烈。近期,玉米“泄库”的消息不断传出,产业人士和投资人士对此充满遐想。米清认为,在政策预期下,玉米期货领跌现货,期货市场呈现近强远弱格局,也体现出玉米后市并不乐观。贴近现货的玉米1605合约相对强势,价格在1750元/吨附近运行,基本与华北地区现货价格一致,而远月1701合约向2016年度价格预期靠拢,如果价格进一步市场化,那么按照进口成本1500元/吨计算,1701合约将下探至1400元/吨。“玉米期货的活跃,使期货‘发现价格’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从企业套保角度看,玉米贸易企业为了规避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风险,可选择对应月份的玉米期货合约进行卖出套保操作。”米清说。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期货日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liucha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