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历史大事件 世界民族大迁徙徙的意义有哪些

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罗马周边的蛮族
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他们周边不甚开化的民族,统称为“野蛮人”或“蛮族”。罗马帝国边境地区的蛮族主要是克勒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他们还处于原始状态,较少受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影响。但是蛮族的原始社会制度以及长期形成的原始习惯法,对于维持其社会稳定和团结,都非常重要,而且后来对欧洲中古封建社会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罗马人社会向日耳曼人入侵后西方中世纪社会的过渡,没有明确的年代界限。4
世纪时,罗马帝国的边境地带根本分不出纯粹的罗马人或纯粹的蛮族住区。早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就与蛮族直接交往。公元前2世纪末,条顿人和森布里人侵袭意大利,震动罗马城。这批入侵者终于公元前102年被罗马执政官马略战败。公元前1世纪起,罗马社会开始有了吸收蛮族的迹象。罗马庄园有很多日耳曼人充当奴隶或隶农,军中也有许多日耳曼人服役。日耳曼人进入罗马社会,往往以部落结群而入,经罗马准许定居边境地区,成为罗马的“同盟者”。他们于必要时由首领率领,为罗马作战,罗马文明通过他们传播到边境内外。蛮族罗马化的程度各有不同,主要取决于离边境的远近和对待罗马文明的态度。
在民族大迁徙之前,北欧日耳曼人因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划分为许多小的民族集团。每个集团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差异。4世纪时,日耳曼人之间的差别与其说在个别集团之间,毋宁说在东西日耳曼人两大集团之间。西日耳曼人主要包括撒克逊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他们从自己故乡的南部移入自然条件与之相近的地方,长久居留,靠农业为生。东日耳曼人主要指哥特人、汪达尔人和伦巴德人。他们迁徙到与西北欧迥然不同的遥远的潘诺尼亚平原和黑海北岸草原地带。这里基本上是牧区,迁徙到此的东日耳曼人自然就以游牧为生。南俄草原自古就是亚洲游牧民族西进的走廊。哥特人征服南俄草原之后,成功地抵御了其他民族的进攻,成为这个地区居统治地位的民族集团。他们象从前的征服者一样,人数不多,但武力强大,统治着其他民族。
哥特人本身也分为东西两个集团。东哥特人分布在顿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西哥特人则集中在多瑙河下游。哥特人比其他日耳曼人先进,政治组织相当完整,由“王”统一领导。所谓“王”,实际上是部落联盟领袖。在整个4世纪,哥特人与罗马帝国接触频繁,经济文化的交往较多,既有和平友好,也有敌对和冲突。哥特贵族到过君士坦丁堡。约在4世纪中叶,哥特人中已有人皈依基督教,圣·乌尔斐拉曾在哥特人中传教,并译《圣经》为哥特语。不久,哥特人全都信奉基督教,其时适在阿里乌斯派皇帝君士坦丁诸子统治时期(337—361年),因之他们接受的教义也属阿里乌斯教派。这一教派对哥特人以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古日耳曼人社会
关于古日耳曼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在古代作家凯撒和塔西佗的著作中有所反映。公元前1世纪中叶,凯撒在征服高卢的过程中接触过一些西日耳曼人。凯撒约在公元前49年完成的《高卢战记》里说,苏维汇人多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但对农业“并不特别热心”。食物主要靠狩猎和畜产品,农业不占重要地位。土地为公社所有,公社成员占用土地只限一年,而后必须转到新的地段。苏维汇人尚未完全定居,过着半流动的生活。财产平等,尚未出现奴隶,交换极其少见。战时选出军事领袖,领导作战。与凯撒作战的苏维汇人军事领袖为阿里奥维斯特。军事领袖有亲兵队,跟随左右,共同战斗。苏维汇人已开始分化出贵族阶层。
在凯撒一个半世纪以后,塔西佗所记述的日耳曼人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塔西佗在公元98年完成的《日耳曼尼亚志》,详细记述了西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政治组织和物质文化生活。这位罗马历史家说,日耳曼人身材魁梧,碧眼红发,爱好作战和饮宴。住的是简陋的小木屋,穿的是兽皮或亚麻织物做成的衣服。已有阶级分化,出现了贵族、自由人、释放奴隶和奴隶。日耳曼人没有神庙,认为把神塑成人形是“亵渎神明的行为”。他们在视为神圣的小树林里祭神,“将森林丛林献给神祇”①。日耳曼人信奉的主神为沃敦(Woden),又称奥丁神(Odin),是创造人类的天神。奥丁神的配偶弗列亚是婚姻家庭的保护神。蒂乌(Tiu)或蒂尔神(Tyr)是战神,即保佑战争胜利之神。日耳曼人原始部落神的名称一直在西方的日期名称中保留下来,如称星期三为Wednesday——奥丁神之日,星期二为Tuesday——蒂乌神之日,星期五为Friday——弗列亚神之日等。
蛮族领导者经常被提到的是“王”,但此时的“王”尚不具有国王的权力。西日耳曼人的所谓“王”实质上是军事首领。在4世纪时,像法兰克人和撒克逊人这样一些日耳曼人集团,都未形成有组织的国家,只是部落联盟而已。战时的军事首领指挥战役,但具体战斗则由各氏族部落的酋长领导。酋长还领导全部落举行宗教仪式,其权力不限于战时领导。但象后来法兰克人的王权,则是他们在5世纪入侵高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日耳曼人首领在采取军事行动时号召成年男子参加。应召者须向首领宣誓效忠,武器、衣食由首领供给,战争结束后分得战利品。这种亲兵队在日耳曼各族中都有,罗马人称之为侍从兵。侍从兵是进行掠夺性袭击时的主要战斗力,在大规模军事远征中为首领的随身护兵。塔西佗对日耳曼人军事首领与侍从兵之间的关系作了这样的说明:“在战场上,酋帅的勇敢不如他人,是他的耻辱;侍从兵们的勇敢不如酋帅,也是他们的耻辱。假如自己的酋帅战死,而自己却从战场上生还,这就是毕生的羞辱了。保卫酋帅,甚至将自己的军功献归酋帅的名下,这才是精忠的表现。酋帅们为胜利而战斗;侍从兵们则为酋帅而战斗。”日耳曼人首领和侍从兵之间的关系,后来一直影响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日耳曼人的诉讼审判由民众大会的公共法庭执行,主持人是部落首领。法庭起初是专供选择个人复仇的。假如一个人伤害了另一个人,后者向法庭提出控告。被告人被传唤出庭,如果拒不肯来,则将被宣布为逃犯。如果被告出庭,那就或者于举行宣誓仪式后取保无罪释放;或者由神明裁判,即采用各种折磨形式,如溺水视其是否下沉,火灼视其是否受伤,以定有罪无罪。这种神明裁判法在其他原始民族中也可以见到。
古日耳曼人实行原始的民主制度。军事首领由民众大会选举产生,一般出于同一贵族家庭。最初军事首领权力有限,一切重大事项都由民众大会决定。后来出现由氏族贵族和军事贵族组成的贵族议事会,部落中的一切重大事务,如战争、媾和、土地分配和对外交涉等,都先由贵族议事会讨论议定,然后把提案提交民众大会通过。所有成年男子携带全副武装参加民众大会。会上对贵族议事会的提案不加讨论,只表示赞成或反对:敲击武器同声喝采表示赞成;以怀疑不悦之声表示反对。这时民众大会的作用,实际上只是宗教仪式上的,由贵族议事会和军事首领掌握实权。
蛮族入侵罗马帝国
处于亚欧大陆西部的罗马帝国,早自4世纪就已受到匈奴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入侵的沉重压力。对罗马帝国威胁最大的是日耳曼人。3、4世纪间,日耳曼人愈益逼近罗马边境,经常攻扰罗马边防军,袭击边境省分。当时罗马还有能力保卫自己的边疆,把入侵者赶出境外。在欧洲的西北方,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越过海峡袭击不列颠海岸。罗马特派军事长官前去主管防务,沿岛的东岸修筑堡垒,并从威尔士调去一个军团加强沿海防守。在莱茵河下游,法兰克人进占边境两侧,以“同盟者”的身分定居下来,他们的兵力可以从受其控制的莱茵河上游地区的阿勒曼尼人获得补充。在多瑙河上游,罗马也以同样的政策对待沿边的日耳曼人,利用他们充实边防兵力。到4世纪末,罗马军队实际上已是由蛮族士兵组成、由罗马人指挥的军队。后来许多蛮族出身的军官晋升到很高的地位,至西罗马末期,有的甚至任全军统帅,掌握最高军事权力。
世纪后期,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缓慢渗透,已演为疾风暴雨式的大迁徙。各族日耳曼人沿帝国边境全线入侵,整族整族地长期盘据。促成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是匈奴的西侵。习于骑射的匈奴诸部族,骁勇善战,进攻时机动性极强,势若排山倒海,在欧洲和北非掀起了一个新的民族大迁徙的浪潮。
匈奴人于372年击败阿兰人,374年渡过顿河,侵入东哥特境内。东哥特军事首领赫尔曼里克率部抵抗,兵败自杀。375
年匈奴与西哥特人交战于德涅斯特河,西哥特领袖阿山那里克溃败退走。他求得罗马东部皇帝瓦伦斯(364—378)准许,于376年率部渡过多瑙河,定居在罗马境内,作为“同盟者”防守帝国边境。这是日耳曼人中最早迁入罗马帝国的一支。西哥特人不胜罗马官吏的欺凌压榨,378
年在其领袖弗里提格伦的领导下举兵反罗马。阿得里亚堡(今土耳其的爱德尔纳)之战,统兵亲征的瓦伦斯战败阵亡,由此罗马国境线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强劲善战的罗马军团,一战即败于蛮族骑兵。这一历史性的败绩说明,罗马帝国已经抵挡不了来自游牧世界的冲击。
西哥特人在色雷斯的起兵,得到罗马奴隶和隶农的同情与支持,他们把西哥特人看成是自己的解放者。379年,狄奥多西继为东部皇帝(379—395),率军平定东部。狄奥多西改变过去单纯镇压的政策,对西哥特人征抚兼施,着重从其内部分化瓦解。狄奥多西的政策迅速收效,一些蛮族领袖受抚就范。罗马人以狄奥多西平定东部有“功”,尊称他为“大帝”。395
年狄奥多西死,遗命以其长子阿卡迪厄斯(18
岁)为东部皇帝,次子霍诺利厄斯(11岁)为西部皇帝。帝国虽然在名义上仍属统一,但从此东西分立成为定局。
年,西哥特选阿拉里克为王,在狄奥多西死后重新崛起。阿拉里克进攻君士坦丁堡,不克。遂南下希腊,经帖萨利直入伯罗奔尼撒。罗马以出身于蛮族汪达尔而擢升要职并与皇室联姻的斯提利科出战,困西哥特人于阿卡底亚山区。397年,阿拉里克接受羁縻,受命为伊利里亚军事长官。约401年,阿拉里克开始西犯意大利,占威尼西亚,直指西部皇帝驻地米兰。斯提利科率军尾随,402
年会战于波伦提亚,阿拉里克受创,妻子被俘。次年再败,西哥特人遂退出意大利。西部皇帝因形势危殆,避居拉文那,从此拉文那成为意大利政治中心。
年,西罗马撤回莱茵河上驻军,戍守意大利和罗马。帝国在莱茵河上的边界完全敞开,汪达尔人、苏维汇人、阿勒曼尼人、勃艮第人、阿兰人等象潮水一般涌入西罗马境内。408
年,相传斯提利科以阴谋为其子篡位一事为皇帝诱杀。同年,阿拉里克率西哥特人围攻罗马,有数万蛮族士兵和奴隶加入战斗。罗马于交付大量赎金后得以解围。410年,阿拉里克再攻罗马,城内奴隶打开城门,罗马城陷。阿拉里克纵兵大掠三日,拟南取罗马的谷仓北非未遂,回师途中病殁。西哥特人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多次出入意大利本土,所向披靡,不曾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410
年古都罗马的陷落,更说明帝国的灭亡和蛮族新国家的建立,已经指日可待。
西哥特王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西哥特人在新选的领袖阿陶尔夫(阿拉里克的妹丈)领导下,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高卢南部,首先夺取土鲁斯和波尔多等地。415
年南下,从汪达尔人—阿兰人手中夺占巴塞罗纳。西罗马皇帝打算利用西哥特人对付其他蛮族,要求他们把其他蛮族赶走,然后把土鲁斯和波尔多封赐给他们作为酬劳。419
年,西哥特人在土鲁斯建立第一个得到罗马承认的蛮族王国,即西哥特王国。
西哥特王国建立后,旋即向比利牛斯山以南扩张,将汪达尔人—阿兰人赶过海峡,进入北非;苏维汇人被迫局促于西北一隅,但维持王国独立达百年之久。西哥特王国据有西班牙和南高卢广大地区,没收罗马地主2/3的土地,分给西哥特人。西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一世(阿拉里克之孙,
419—451 年在位)曾积极参加反对匈奴人进攻西欧的战争,在卡塔劳温(今香槟境内)战役中阵亡。
尤里克国王统治时期(466—484年),西哥特王国臻于鼎盛,幅员辽阔:以伊伯里安半岛为主,北至高卢南部的卢瓦尔河,东至罗纳河,并于481年夺取普罗温斯。尤里克在位时首先编成西哥特法典。其子阿拉里克二世(484—?)时期,又据438年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408—450年)颁布的法典,编成《阿拉里克法典》(506
年)。这两部法典在西哥特人和其他蛮族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王国行政机构仍沿用罗马旧制,按照惯例召开各省会议,每年举行一次高级官员与当地显贵的会议,共同讨论重大问题。官方语言为西班牙的拉丁方言。西哥特人大多已信奉阿里乌斯派基督教,罗马正教视之为异端,高卢罗马居民也对之抵制。507
年,西哥特的高卢领土全被法兰克人征服。由此版图限于西班牙境内,王都也迁到托勒多。此后两个多世纪,王国衰落, 711
年为阿拉伯人征服。
汪达尔人的迁徙和建国
406年罗马帝国撤除莱茵河边界守军,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和萨尔马特部落的阿兰人等,先后越莱茵河涌入高卢地区。又沿摩泽尔河向西推进,劫掠兰斯、亚眠、阿腊斯、都尔内等地,然后转向南方进入阿奎丹,于409年越过比利牛斯山,占领西班牙半岛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地区。罗马无力阻止,唯有承认他们为“同盟者”,驻守西班牙。约411年,西班牙建立了两个蛮族王国:南方为汪达尔—阿兰王国;北方为苏维汇王国。西班牙行省几乎完全脱离罗马。从415年起,这两个新兴的蛮族王国受到来自北方西哥特人的压力,退守半岛南端和西北一隅。
年,罗马的非洲总督保尼法斯图谋独立,拒不接受罗马政府的召回令,唆使汪达尔国王该萨里克率部渡海到非洲,同抗罗马。429
年,该萨里克率8万汪达尔人和阿兰人进入非洲,占领毛里塔尼亚。次年,大举围攻希波城。其时保尼法斯已与罗马和解,坚守希波。东西罗马皇帝都派兵增援,但皆为汪达尔人所败。431
年城陷,罗马正教四大主教之一圣奥古斯丁已于前一年死于希波围城之中。汪达尔人由此在北非建国,并开始建立海军。435年,西罗马与汪达尔人缔约,承认汪达尔—阿兰人所占领土为合法,汪达尔王国则承认罗马为宗主国,并缴纳年贡。但条约对汪达尔人并无约束力。439年,该萨里克又夺取罗马北非首府迦太基,并迁都于此。迦太基的陷落对西罗马的打击最为严重,切断了它在非洲的财政来源。442
年,两国又修订了435年条约,罗马终于承认汪达尔王国对北非大部地区的统治。
5世纪中叶,西罗马帝国已衰弱不堪,内有纷争,外受蛮族入侵的打击。452年匈奴入侵意大利,赂以重金始退。455年,该萨里克乘罗马混乱之机,率舰队渡海,攻陷罗马,纵兵焚掠两星期(6月2日—16日)。罗马古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461
年后,汪达尔人不断侵袭西西里和意大利,罗马防不胜防。
汪达尔人信奉阿里乌斯派基督教,受到北非罗马正教徒抵制。柏柏尔人经常叛乱,反对汪达尔的统治。477
年,该萨里克死,其子汉尔利克继位。新国王是狂热的阿里乌斯派信徒,否认耶稣的神性和三位一体说,疯狂迫害罗马正教徒。523
年,崇信罗马正教的希尔得里克即位为王,北非正教会得以复兴。
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力图在西方恢复罗马帝国的统治,于533年派贝利撒留远征北非。汪达尔人被击败,迦太基陷落。国王该利莫出走,遣使乞和。其部众则被遣送至君士坦丁堡,编入拜占廷军队。汪达尔人残部和柏柏尔人的反抗又坚持了三年,534
年汪达尔王国终于灭亡。拜占廷军队依靠曾被汪达尔人剥夺土地和财富的奴隶主和教士的支持,在北非重建行政机构,恢复罗马的统治。
勃艮第人的迁徙和建国
勃艮第人原属斯堪的纳维亚日耳曼人的一支,分布于波罗的海的勃伦霍姆(意为勃艮第人的故乡)岛上和波罗的海南岸地区。1
世纪时迁至维斯杜拉河下游,后又西迁至罗马边界莱茵河一带,中心在沃姆斯,5世纪初渡莱茵河到达西岸。435—436年,勃艮第人与罗马作战,败绩。残部被赶到南方日内瓦湖畔萨伏依地区,于5世纪中叶进占罗纳河和索恩河流域,建立勃艮第王国,都留格杜努姆(今里昂)。
贡多巴德统治时期(474—516年),王国臻于鼎盛,勃艮第习惯法汇编成《贡多巴德法典》。其子西吉斯蒙德信奉基督教,修建了许多修院。此时勃艮第北部和东部都遭受法兰克的进攻。524
年,西吉斯蒙德战死,十年后勃艮第被法兰克人征服,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东哥特人征服意大利
世纪初年起,西哥特人曾多次袭击意大利本土,直接威胁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帝国的灭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帝国末年,罗马军队几乎全部掌握在蛮族军官之手。帝国军队最高统帅日耳曼人奥多亚克于476年举兵反叛,推翻末帝罗穆洛·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意大利境内皆归奥多亚克统治,实际上是建立了另一个蛮族统治的国家。
西罗马的灭亡震撼了整个地中海世界,东罗马随即唆使东哥特人首领狄奥多里克进攻奥多亚克。东哥特人在匈奴联盟瓦解之后,一直停留在潘诺尼亚(今匈牙利一带)。489
年,他们侵入意大利,利用罗马人对奥多亚克的敌视,仅三年就攻取其全部辖境。拉文那被围三年也于493年攻陷。奥多亚克还打算与东哥特人共治其已被征服的土地,“光荣”投降。但狄奥多里克在欢庆和好的筵席上背信杀死奥多亚克,尽屠其部众。
狄奥多里克成为东哥特王国国王(489—526年)。他曾在东罗马宫廷中做过人质,从小受到罗马文化的薰陶,颇受皇帝的器重。他率部进攻奥多亚克,为了向皇帝效忠,表示要遵守罗马法律,维护正义。新建的东哥特王国几乎保留了全部罗马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也保留了许多罗马元老、贵族和行政官吏,首都设在拉文那。尽管狄奥多里克对东罗马皇帝奉命唯谨,但当地罗马人对取代奥多亚克统治的东哥特王国同样很反感,目为异端。狄奥多里克对罗马大贵族的反叛给予坚决镇压。
东哥特王国的建立和巩固,激起东罗马的嫉视。534
年拜占廷军灭汪达尔后,立即回师意大利,开始对东哥特王国的征服。拜占廷指挥哥特战争的统帅,先是贝利撒留,后是纳尔西斯。这场战争异常艰苦,历时20余年才勉强征服东哥特王国。反抗拜占廷的不仅是东哥特人,还包括一些被释放的奴隶和领种土地的奴隶。554
年拜占廷攻克东哥特最后一个据点,战争才告结束。东哥特人被赶出阿尔卑斯山南,意大利成为拜占廷属地。皇帝摩里斯(582—602
年)在意大利设置拉文那总督区,任命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行政、军事和宗教方面的大权,罗马主教区也处于拉文那总督区的管辖之下。拉文那从402年以后一直作为西部罗马的国都和首府,成为意大利第二古都。拜占廷收复拉文那之后,其城市和宫殿建筑风格东西杂揉,融罗马式和拜占廷式为一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本类下载排行
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
书籍简介:
《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讲述了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6世纪期间,曾经威震欧亚非三大洲、控制大半个西方文明世界长达7个世纪之久的罗马帝国,在众多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令人震惊地被一些落后的蛮族部落摧毁。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先后建立起了数十个日耳曼人的“民族国家”,给欧洲未来的政治版图打下了全新的局面,也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
搜 索:
点击下面链接下载Ebooks Download
相关书籍Related Ebooks
最新书籍Newest Ebooks
     
     &推荐书籍Best Ebooks
相关留言Comments
      
您的名字:
重要事项Attentions
本站所有书籍都经过我们亲自检查,杀毒,去死页,确保每本书籍都能正常打开.
为了保证您快速的下载,推荐使用[网际快车]或[迅雷]等专业工具下载.
本站无限制人数下载!如果您发现该软件不能下载,请通知管理员.或先看看下载教程.
为确保所下软件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70]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书籍.
如果你下载的书籍是PDF,PDG格式的话,请安装该类型的阅读软件。
本站书籍被共享了下载链接,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
如果需要解压密码的话,解压密码就是:民族大迁徙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 武林网
>> > 民族大迁徙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欧洲民族大迁徙是发生在公元376年到公元568年,历时近两个世纪的各个民族部落迁徙罗马帝国,自立成国的历史过程。在这两个世纪的动荡中,罗马奴隶制帝国被成功摧毁,最后在日耳曼人的带领下成立诸多风格迥异的小国,形成了文化多元化的欧洲文明,并且将欧洲文明从原始的奴隶制度变为封建制度。因此,可以说,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并且具有着深远的意义。欧洲民族大迁徙图片欧洲民族大迁徙记录着欧洲文明的发展,民族大迁徙是跨世纪的历史事件,是欧洲历史的心纪元。在这场历史转变中,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要过程,也是欧洲文明进步的重要过程。在当地奴隶、隶农的支持下,各个民族开始在战争中寻求突破,最终完成民族的蜕变。由七个民族组成的军队先后攻占罗马帝国,并且在欧洲大陆上成立王国,摆脱了奴隶制度的束缚与管制,最终使罗马帝国奴隶制度解体,形成了封建制度。虽说日耳曼王国以及诸多小国各具特点,文化各不相同,但是由于政治目标相同,封建制度的萌芽已经产生,最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建立起了封建制度统治。欧洲民族大迁徙的影响还包括导致了罗马古典奴隶制的灭亡和西欧封建社会的开始。这让欧洲的历史跨入一个新的高度,为以后的历史发展做好铺垫,成为一个好的开端。并且成为以后欧洲的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民族大迁徙的原因 欧洲民族大迁徙发生在公元4世纪,一直持续了400多年,这么大规模的民族大迁徙必定有其迁徙的原因。那么民众大迁徙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欧洲民族大迁徙图片在迁徙之前,本来欧洲大陆主要是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掌握着领地,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分散的小民族在他们周边生活,起初古罗马和古希腊人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对这些外族人民有着严格的控制,不允许他们越界。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这些外族人有了接触,其实这些外族人也就历史上所说的蛮族。在交往了不久后,意大利的古罗马人便遇到了其他民族人像条顿人的入侵,这些外族人被古罗马指挥官打败后,古罗马人便慢慢开始吸收这些蛮族,这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这些的蛮族的可利用之处,把他们引进城内可以让他们干各种苦力活,去农庄的,参军的。总之对古罗马的发展会起到帮助作用。逐渐大批了蛮族人开始进入罗马生活,他们有了固定的居住场所,与古罗马的关系更进了一步。他们还帮助罗马对外作战,逐渐这些蛮族人就掌握了罗马军队的指挥权,在掌握了权利之后,蛮族便开始逐渐的占领罗马领地,从小范围逐渐扩大,之后便成为了蛮族人的领地,古罗马人不得不进行迁徙了。以上便是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其中最主要是因为这些蛮族对罗马帝国的逐渐入侵渗透使得他们掌握了很大一部分权利,地位也得到了提高,无奈古罗马人只能进行民族大迁徙。 民族大迁徙的结果 欧洲民族大迁徙历时400多年,那么历时这么多年的欧洲民族大迁徙的结果如何呢?欧洲民族大迁徙图片首先从西哥特人的迁徙结果说起,因为西哥特人遭到了攻击,便进入到了罗马帝国,因为西哥特人战胜了罗马的军队,所以此次大迁徙的结果就是罗马帝国被西哥特人所入侵,损失了许多的财物,而且西哥特人还在西班牙建立了他们自己的政权,这个政权存在了300多年才灭亡。汪达尔人和西哥特人的迁徙经过相似,但结果却截然不同,汪达尔人先于西哥特人侵略罗马帝国,也在西班牙建立政权,结果西哥特人的入侵使得汪达尔人无奈离开了西班牙,转而到了突尼斯建立了政权。这个政权存在了100多年后灭亡。欧洲民族大迁徙的起点就是从人入侵开始,他们占领了德国,法国。结果是匈奴人的领导人去世了,他们所建立的政权也被打垮了。在德国的萨克森人为了生存只能逃离德国,他们去了大不列颠岛,把当地的凯尔特人都赶跑了,建立了他们自己的政权。在九世纪的时候遭到他人的入侵,经过一系列争斗后建立了英格兰王国。两百多年以后诺曼人又被英格兰王国征服了。匈奴人的灭亡给了东哥特人侵占的机会,他们把西罗马皇帝废除而且占领了亚平宁,建立了东哥特王国。统治了半个世纪多又被东罗马帝国打败了。可是东罗马也没有那么顺利,他又被伦巴第人进攻占领了意大利北部,因为双方内部矛盾冲突,到最后是法兰克的皇帝把意大利给占领了。以上便是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整个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