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了利益众生的心,是否就得到了地奘普萨本愿经戒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凤凰号出品
《瑜伽师地论》菩萨戒:广辨授受(11):受菩萨戒的殊胜功德
受菩萨戒的殊胜功德受戒羯磨三、受已所作得戒胜利如是菩萨所受律仪戒,于余一切所受律仪戒最胜无上,「得戒的胜利」,就是受戒殊胜的功德。如是菩萨所受的菩萨律仪戒,「于余一切所受律仪戒」,就是比对于其它的律仪戒,「最胜无上」,菩萨所受的菩萨律仪戒是最殊胜、最高尚的。无量无边大功德藏之所随逐,第一最上善心意乐之所发起,普能对治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能受了菩萨戒,就有很多的大功德藏,常「随逐」菩萨。「第一最上善心意乐之所发起」,受这个戒,是「第一最上」的,没有再比这件事情更好的了。菩萨律仪戒是「善心意乐」「所发起」的。「普能对治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受了这种戒,就是普遍的能够消除「一切有情」的「一切种」罪过事情,通通能消除,这是灭恶,这是三句话。要说四句话也可以,「于余一切所受律仪戒最胜无上」这是一句,「无量无边大功德藏之所随逐」,这是第二句,「第一最上善心意乐之所发起」,这是第三句,「普能对治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这是第四句。韩清净《披寻记》:「如是菩萨所受律仪戒至一切种恶行者:除诸菩萨所受,所余七众别解脱戒,名余一切所受律仪戒。此菩萨戒于彼一切最为殊胜,故名最胜。除此更无若过若增,是名无上。何以故?无量无边大功德藏所随逐故,第一最上善心意乐所发起故,普能对治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故。初谓能获大果胜利,次谓已发无上菩提大愿。如是大愿是初正愿,普能摄受其余正愿。由此因缘,许为最胜,特为第一,建立在于最上法中,是故说言第一最上。如功德品说(陵本四十六卷十三页)。后谓能修最胜正行。能利自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诸天人等,令得义利利益安乐故。」「如是菩萨所受律仪戒至一切种恶行者:除诸菩萨所受,所余」,除去菩萨所受的律仪戒,剩下来的就是「七众别解脱戒」,「七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这是「七众别解脱戒,名余一切所受律仪戒」,「余一切所受律仪戒」就是「七众」。「此菩萨戒于彼一切最为殊胜」,受菩萨戒,对比所受的其它律仪戒,菩萨戒是最殊胜的,「故名」叫做「最胜」。「除此更无若过若增」,没有其它戒的功德是能超过菩萨戒的,「是名无上」。「于余一切所受律仪戒最胜无上」,就是这个「无上」,就是这个道理,「除此更无若过若增,是名无上」。「何以故?」什么理由,这样子赞叹菩萨戒?「无量无边大功德藏所随逐故,第一最上善心意乐所发起故,普能对治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故」,就是这三个理由,下面再加以解释。「无量无边大功德藏所随逐故」,所以「初谓能获大果胜利」,这是第一句。受了菩萨戒的这位菩萨,能够获得「大果胜利」,「大果」最大的果,那就是无上菩提,他又能够普度众生,这是比丘戒等七众律仪所不能及的事情,那七众的律仪戒,最多得阿罗汉道,这个菩萨戒是得无上菩提的,所以这是最殊胜的。「次谓已发无上菩提大愿」,第二句。「已发无上菩提」,是「第一最上善心意乐所发起故」,有无上菩提心,还有大悲心饶益一切众生,还有无所得的智慧,所以这是特别殊胜的功德。「如是大愿是初正愿」,就「普能对治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这是第三句。「大愿」,就是初发菩提心所发的愿,就是「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正愿」,这个「正愿」就是通愿,一切菩萨所共有的。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药师佛发十二大愿,那是别愿。现在所说「正愿」就是通愿。「如是大愿是初正愿,善能摄受其余正愿」,这个「正愿」的殊胜的地方,它还能够「摄受」,能成就其它的正愿,就是其它那些别愿,也由这里所成就的,「由此因缘许为最胜」,所以由这个理由,所以菩萨律仪戒是「最胜」,是最殊胜,「特为第一,建立在于最上法中」,所以这个「建立在于最上」的法里边,无上菩提是「最上法」,而菩萨律仪戒也是「最上法」,「是故说言第一最上,如功德品说(陵本四十六卷十三页)」说的。「后谓能修最胜正行,能利自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诸天人等,令得义利利益安乐故」,受了这样殊胜的戒法之后,他能够修最胜的正行,修六波罗蜜的最殊胜的正行,能利益自己去得无上菩提,「能利自」,也能够「他利益安乐无量」的「众生,哀愍世间诸天人等」,这位菩萨对于「世间诸天人」,他都有哀愍心的,「令得义利」,令一切众生得到「义」、得到「利」,「利益安乐故」,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故。一切别解脱律仪,于此菩萨律仪戒百分不及一,《瑜伽论记》卷第十(之上):「叹胜校量中数有其七:一、百,二、千,三、数,四、计,五、算,六、喻,七、邬波尼杀昙分。若依能断金刚经数有其十:一、百,二、千,三、百千,四、俱胝百千,五、俱胝那庾多百千,六、数,七、计,八、算,九、喻,十、邬波尼杀昙。此中略不言百千俱胝那庾多。若依般若论师。解前十数以为四种。一者百千百百,此三名为数胜,持经之福其数极多,胜前施福故。二者俱胝百千俱胝那庾多百千,此二名为力胜,持经之福如人身上有众多毛,唯依一毛折为百千分,布施之福不及一分,为明持经之福有大势力也。三者数计算喻,此四名不相似胜,持经之福其福广大如须弥山。持前施福比之犹如芥子,大小又云不相似也。四者邬波尼杀昙分者,此云因果胜,明将持经功德成就无漏因果,布施之福成有漏因果。今准此释。菩萨戒所有功德比声闻戒德亦尔,略无俱胝那庾多百千名为力胜也。」一切别解脱的律仪,就是七众的别解脱律仪,「于此菩萨律仪戒」,于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的律仪戒,「百分不及一」,别解脱戒算一分,增加到一百分,也不及菩萨戒的一分的功德大。这就是表示大小乘的不同,七众的律仪戒就是有出离心,自己努力的用功修行,将来得无余涅盘,就是到此为止。菩萨发无上菩提心,受了菩萨戒,他是广度众生的,广度众生,菩萨自己要得无上菩提,也以三乘道法普度众生,令无量众生得到义利,得到利益安乐,所以这是非常殊胜的事情,这是不同的境界,「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数分不及一,计分不及一,算分不及一,喻分不及一,「千分」也还是「不及一,数分不及一」,这个「数分不及一」,就是前面这个「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这就是按数来说,不管怎么数,也不如菩萨律仪戒的一分。这是「数」胜,在数上来说,菩萨戒的功德殊胜,七众的律仪戒所不能及的。「计分不及一,算分不及一」,意思就是「力」,「力分」,计算它的力量,律仪戒的力量和菩萨戒的力量对比的话,它也没有菩萨戒的力量大,有大势力。就像人有身体健康的人,和身体不健康的人来对比,那么身体健康的人他的力量大,是这样意思。「喻分不及一」,「喻分」就是譬喻,彼此来对比,七众的律仪戒和菩萨的律仪戒互相对比,彼此不相似,叫不相似分。不相似什么意思?就像这个富贵的人和贫贱的人来相譬喻、相对比,这是不能比的,是这个意思。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邬波尼杀昙」中国话翻做「因」,因分,因分不及一是什么意思?就是因果的意思。禀受七众的律仪戒的因果,和受菩萨戒的因果来对比,那也是不能比的,所以叫「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这样子把它分成四个部份;数胜,在数字上来对比,菩萨戒殊胜;计分、算分,是力胜,它们的力量菩萨戒是殊胜的;「喻分不及一」,就是不相似分也是殊胜的;「邬波尼杀昙分」就是因分,在因果上说也不如菩萨。摄受一切大功德故。什么原因,一切的别解脱律仪,不如菩萨的律仪戒的殊胜?因为菩萨能摄受一切大功德藏故,殊胜就在这里,因为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受了菩萨戒,他不间断的修学种种的功德,这个功德是太多了,所以其它的律仪戒所不能及。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大象佛学图书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音普萨如秋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