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是如何论述康德的美学思想人类的主体地位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康德的文化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下载积分:999
内容提示:康德的文化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5|
上传日期: 19:08:5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999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康德的文化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官方公共微信如何理解康德的“人是目的”的观念
“人是目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一个观点,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思考。国内外对这个观点的探讨有很多,其中很多人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国外如Paul Guyer、Korsgaard等,国内如俞吾金教授、杨云飞博士等。通过仔细的考察,我们发现,研究者们对于人是目的也就是人性公式的探讨集中于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康德是如何论证人是目的的;第二,人是目的中的“人”的含义是什么;第三,人是目的是否主要针对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第四,人是目的是否会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第五,人是目的是否太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其中第一个问题包含在人是目的(包含在人性公式中)的义理之中,是讨论与回应其他四个问题的基础。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正确地理解和坚持人是目的的观念。一、“人是目的”的义理在康德那个时代,幸福主义是一种很有影响的伦理学。康德反对这种伦理学,认为这种伦理学是经验性的,不是先天的,不具有严格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真正的道...&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长期以来,理论界形成了一种定见,即康德视“人”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其实,这种流行的见解完全缺乏对康德著作的深入研究和细致领悟。本文试图通过对康德文本的认真解读,恢复其相关观念的本真含义,并做出合理的评价。一在1785年出版的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此书苗力田先生译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李秋零先生译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比较详尽地论述了这个主题。深入的研究表明,康德从人的行动出发来阐述其“人是目的”的观点,而人的行动通常包含着以下两个不同的侧面:其一,人与物的关系。康德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存在者”(Wesen):一种是无理性的存在者,即“事物”(Sachen),它们不是依据我们的意志,而是依据自然的意志而存在的,因而它们只具有相对的价值,只能作为“手段”(Mittel);另一种是理性的存在者,即“人”(Personen),他们具有绝对的价值,他们的本性凸显为“...&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对道德原则的构造和论证,似乎是近代道德哲学的一个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道德哲学就缺乏道德原则,像我们常常谈论的基督教“金规则”或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可以看作是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原则。诚然,这些格言式的句子在当时代并没有作为基本原则,更可能是当代研究者们依据近代道德哲学的风格重新发现的。按照当代具有反理论主义(anti-theorist)倾向的伦理学家威廉姆斯的看法,我们可以区分“厚”的和“薄”的两种伦理学1,古代哲学家更关注道德生活“厚”的方面,如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过什么样的生活,因此,原则的东西不可能成为他们特别关心的方面。然而,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发现和重建古代伦理学中“薄”的方面,我们就有必要从其文本中将这样的原则重新论证出来。本文试图从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论证中发现一个基于其“本心”概念的原则,并与近代伦理学的道义论原则,具体地说是康德绝对律令的第二表述即人性公式,作出一个比较。一、孟子的“舍生取义”论证孟子在“告子(...&
(本文共7页)
权威出处:
在康德的哲学中,“人性公式”作为道德法则的质料公式历来备受学者们的重视。有人甚至将其直接视为尊严原理,主张尊重人的尊严就在于将人视为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与此同时,有些学者则认为康德的“人性公式”过于狭隘因此也导致了其尊严思想的局限。由此可见,对“人性公式”的把握是理解康德尊严思想的关键。本文试图在分析“人性公式”内涵的基础上揭示尊严与“人性公式”的内在联系,为回答如何尊重人的问题提供一些启示。同时,本文还将对学者们就“人性公式”所进行的批判做出相应的回应,以期抛砖引玉。一、人性公式:尊严原理“人性公式”之所以能被称为尊严原理,意味着“人性公式”所内含的义务正是尊重人之尊严的要求和体现。也就是说,尊重人的尊严就要求将自己和他人的人性视为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这里有两个核心问题:首先,“人性公式”中的“人性”是什么?其次,如何才算得上将人性视为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该部分将通过对“人性公式”的解读来说明:人性的本质就是自由能力,人格性或...&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康德道德哲学的主要论题,是以道德法则或定言命令作为原则与根据,自上而下地规定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道德义务。因此,阐释定言命令的内容与合法性,构成了康德关注的焦点。康德把定言命令的基本形式表述为:你要按照同时也能够愿意它成为一条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去行动[1](第421页)。定言命令的这一基本形式,一般被康德研究界简称为普遍法则公式(Formula of Universal Law)。该公式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某个行动的准则是否能够普遍化的检验,从而描述该行动在道德上是否可被接受。这种检验从行为动机的形式方面,给出了判别行动是否合乎道德的根本条件,体现了定言命令的基本功能。为了更直观地运用这一公式,康德从行动的目的之角度提出了该公式的另一种表述:“你要这样行动,把不论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Menschheit),还是任何其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任何时候都同时用作目的(Zweck),而决不能只是用作手段。”[1](第429页)这种命令的形式...&
(本文共10页)
权威出处:
本文围绕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的自律公式的推导展开,首先就两种主要的推导思路,结合四位研究者的观点进行梳理和评析,进而得出本文作者对这一问题的一个整体认识。在此过程中力图对自律公式推导所包含的自律公式内涵、自律公式与其他公式的关系以及自律公式的意义这些对于理解康德的道德哲学都非常重要的问题做出细致地考察。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其他研究者的相关思想进行梳理,梳理围绕自律公式的推导主要依据形式根据还是质料根据区分出两种基本思路,继而结合这两种思路对Jens Timmermann, Andrew Reath, Paul Guyer和Allen Wood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与评析。具体来说,Timmerman的观点认为自律公式由自然的普遍法则公式和人性公式结合推出,强调普遍法则公式作为定言命令式总公式在自律公式推导中的根本意义,Reath的观点则是自律公式结合定言命令式的概念和普遍法则公式推出,具体来说定言命令式的概念包含了理性意志自...&
(本文共44页)
权威出处:
众所周知,康德的人性公式以其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推崇在直觉上极具吸引力。在当代康德研究中,“人性公式”也备受关注。一个原因是从人性公式中可以发掘出不同于对康德道德哲学形式主义解读的更深厚意味,并能够回应来自德性伦理学等多方面的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公式的含义及其推导有了明确而公认的解说,其中的人性、目的等概念究竟是何含义,又何以将人性作为客观目的并成为绝对命令的“客观基础”,康德对此未有直接的论述。为此,许多康德学者力求予以阐发,其中当属C.科思嘉(Christine Korsgaard)的“康德的人性公式”一文最具影响。她为人性公式提供了一个“回溯论证”(the regressargument),将“人性”看作是“合理选择”的能力,它是一切“有条件的价值之物”的普遍条件,被赋予了绝对的价值属性,从而成为绝对命令的一种表达形式。科思嘉这一思路的特点在于她避开了康德的形而上学设定,完全从“实践合理性”的层面去解释“人性”及“绝对价...&
(本文共10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康德是如何论述人类的主体地位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爱刷1LX9KB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人非工具——最终确立人类主体地位.历史意义:  1.与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共同掀起了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2.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对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  3.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康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德 人类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