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空法师般若精舍十八空和二十空的区别?十六空?

[转载]大智度论有大利[七十五]释初品中十八空
缘起咒:嗡&&耶达儿码黑德抓巴瓦&&黑敦得堪达塔嘎&&多哈雅巴达&&得堪匝友呢若达&&诶旺巴德玛哈夏儿玛纳&&所哈&&显密本圆融&&愚执自他宗&&圣法原一味&&无偏应普弘&菩提心为前导&&般若为心要&净土为归宿&&团结和合&清净戒律&&闻思修行&&弘法利生(大恩怙主晋美彭措法王金刚语)清净戒律咒:嗡&&阿摩嘎协拉&&桑巴ra桑巴ra
&巴ra巴ra玛哈协达萨多&&巴玛波波科达波匝&&达ra达ra&&萨曼达&&阿瓦罗格得吽帕的所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大唐武则天皇开经偈)南无上师佛法僧宝&&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今遭遇&&我心见闻乐受持&&信解行证如来意
大智度论第三十一卷 &
释初品中十八空
长安释僧叡述
复次。略说有二种空。众生空。法空。小乘弟子钝根故。为说众生空。我。我所无故。则不著余法。大乘弟子利根故。为说法空。即时知世间常空如涅槃。声闻说内空。于内法中无我。无我所。无常。无作者。无知者。无受者。是名内空。外空亦如是。不说内法相。外法相即是空。大乘说内法中无内法相。外法中无外法相。如般若波罗蜜中说。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眼。眼相空。耳鼻舌身意。意相空。色。色相空。声香味触法。法相空。如是等一切诸法自法空。
&&问曰。此二种说内外空。何者是实。
&&答曰。二皆是实。但为小智钝根故。先说众生空。为大智利根者。说法空。如人闭狱。破坏桎梏。伤杀狱卒。随意得去。又有怖畏盗穿墙壁。亦得免出。声闻者。但破吾我因缘。不生诸烦恼。离诸法爱。畏怖老病死恶道之苦。不复欲本末推求了了。坏破诸法。但以得脱为事。大乘者。破三界狱。降伏魔众。断诸结使及灭习气。了知一切诸法本末。通达无碍。破散诸法。令世间如涅槃。同寂灭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将一切众生令出三界。
&&问曰。大乘云何破坏诸法。
&&答曰。佛说色从种种因缘生。无有坚实。如水波浪而成泡沫。暂见即灭。色亦如是。今世四大。先世行业因缘和合故而得成色。因缘灭故色亦俱灭。行无常道。转入空门。所以者何。诸法生灭。无有住时。若无住时。则无可取。
&&复次。有为相故。生时有灭。灭时有生。若已生。生无所用。若未生。生无所生法。与生亦不应有异。何以故。生若生法。应有生生。如是复应有生。是则无穷。若生生更无生者。生亦不应有生。若生无有生者。法亦不应有生。如是生不可得。灭亦如是。以是故。诸法空不生不灭。是为实。
&&复次。诸法若有者。终归于无。若后无者。初亦应无。如人著屐。初已有故。微细不觉。若初无故。则应常新。若后有故相。初亦有故。法亦如是。后有无故。初亦有无。以是故一切法应空。以众生颠倒。著内六情故。行者破是颠倒。名为内空。外空。内外空亦如是。
&&空空者。以空。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破是三空。故名为空空。
&&复次。先以法空。破内外法。复以此空。破是三空。是名空空。
&&复次。空三昧观五众空。得八圣道。断诸烦恼。得有余涅槃。先世业因缘身命尽时。欲放舍八道。故生空空三昧。是名空空。
&&问曰。空与空空有何等异。
&&答曰。空破五受众。空空破空。
&&问曰。空若是法。空为已破。空若非法。空何所破。
&&答曰。空破一切法。唯有空在。空破一切法已。空亦应舍。以是故。须是空空。
&&复次。空缘一切法。空空但缘空。如一健儿破一切贼。复更有人能破此健人。空空亦如是。又如服药。药能破病。病已得破。药亦应出。若药不出。则复是病。以空灭诸烦恼病。恐空复为患。是故以空舍空。是名空空。
& 大空者。声闻法中。法空为大空。如杂阿含大空经说。生因缘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是人老死。二俱邪见。是人老死则众生空。是老死是法空。摩诃衍经说。十方。十方相空。是为大空。
&&问曰。十方空。何以名为大空。
&&答曰。东方无边故名为大。亦一切处有故名为大。遍一切色故名为大。常有故名为大。益世间故名为大。令众生不迷闷故名为大。如是大方能破。故名为大空。余空破因缘生法。作法。粗法易破。故不名为大。是方非因缘生法。非作法。微细法难破。故名为大空。
&&问曰。若佛法中无方。三无为虚空。智缘尽。非智缘尽亦所不摄。何以言。有方亦是常。是无为法。非因缘生法。非作法。微细法。
&&答曰。是方法。声闻论义中无。摩诃衍法中。以世俗谛故有。第一义中。一切法不可得。何况方。如五众和合。假名众生。方亦如是。四大造色和合中。分别此间。彼间等。假名为方。日出处是则东方。日没处是则西方。如是等是方相。是方自然常有故。非因缘生。亦不先无今有。今有后无。故非作法。非现前知故。是微细法。
& &问曰。方若如是。云何可破。
& 答曰。汝不闻我先说。以世俗谛故有。第一义故破。以俗谛有故。不堕断灭中。第一义破故。不堕常中。是名略说大空义。
&&问曰。第一义空亦能破无作法。无因缘法。细微法。何以不言大空。
&&答曰。前已得大名。故不名为大。今第一义名虽异。义实为大。出世间以涅槃为大。世间以方为大。以是故第一义亦是大空。
&&复次。破恶时大邪见故。名为大空。如行者以慈心缘东方一国土众生。复缘一国土众生。如是展转缘时。若谓尽缘东方国土。则堕边见。若谓未尽。则堕无边见。生是二见故。即失慈心。若以方空破是东方。则灭有边。无边见。若不以方空破东方者。则随东方心。随心不已。慈心则灭。邪心则生。譬如大海潮时。至其常限。水则旋还。鱼若不还。则漂在露地。有诸苦患。若鱼有智。则随水还。永得安隐。行者如是。若随心不还。则漂在邪见。若随心还。不失慈心。如是破恶时大邪见故。名为大空。
&&第一义空者。第一义名诸法实相。不破不坏故。是诸法实相亦空。何以故。无受无著故。若诸法实相有者。应受应著。以无实故。不受不著。若受著者。即是虚诳。
&&复次。诸法中第一法。名为涅槃。如阿毗昙中说。云何有上法。一切有为法及虚空。非智缘尽。云何无上法。智缘尽。智缘尽即是涅槃。涅槃中亦无涅槃相。涅槃空是第一义空。
& 问曰。若涅槃空无相。云何圣人乘三种乘入涅槃。又一切佛法。皆为涅槃故说。譬如众流。皆入于海。
&&答曰。有涅槃。是第一宝无上法。是有二种。一。有余涅槃。二。无余涅槃。爱等诸烦恼断。是名有余涅槃。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槃。不得言涅槃无。以众生闻涅槃名生邪见。著涅槃音声而作戏论若有若无。以破著故。说涅槃空。若人著有。是著世间。若著无。则著涅槃。破是凡人所著涅槃。不破圣人所得。何以故。圣人于一切法中不取相故。
&&复次。爱等诸烦恼。假名为缚。若修道。解是缚。得解脱。即名涅槃。更无有法名为涅槃。如人被械得脱。而作戏论。是械。是脚。何者是解脱。是人可笑。于脚械外更求解脱。众生亦如是。离五众械更求解脱法。
&&复次。一切法不离第一义。第一义不离诸法实相。能使诸法实相空。名为第一义空。如是等种种。名为第一义空。
&&有为空。无为空者。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所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无为法。名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如虚空。今有为法二因缘故空。一者。无我。无我所及常相。不变异不可得故空。二者。有为法有为法相空。不生不灭。无所有故。
&&问曰。我。我所及常相不可得故应空。云何言有为法有为法相空。
&&答曰。若无众生。法无所依。又无常故无住时。无住时故不可得知。是故法亦空。
& &问曰。有为法中。常相不可得。不可得者。为是众生空。为是法空。
&&答曰。有人言。我心颠倒。故计我为常。是常空。则入众生空。有人言。以心为常。如梵天王说。是四大。四大造色悉皆无常。心意识是常。是常空。则入法空。或有人言。五众即是常。如色众虽复变化而亦不灭。余众如心说。五众空。即是法空。是故常空。亦入法空中。
&&复次。有为法。无为法空者。行者观有为法。无为法实相。无有作者。因缘和合故有。皆是虚妄。从忆想分别生。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中间。凡夫颠倒见故有。智者于有为法不得其相。知但假名。以此假名导引凡夫。知其虚诳无实。无生无作。心无所著。
&&复次。诸贤圣人。不缘有为法而得道果。以观有为法空故。于有为法心不系著故。
&&复次。离有为则无无为。所以者何。有为法实相即是无为。无为相者则非有为。但为众生颠倒故分别说。有为相者。生。灭。住。异。无为相者。不生。不灭。不住。不异。是为入佛法之初门。若无为法有相者。则是有为。有为法生相者。则是集谛。灭相者则是尽谛。若不集则不作。若不作则无灭。是名无为法如实相。若得是诸法实相。则不复堕生。灭。住。异相中。是时不见有为法与无为法合。不见无为法与有为法合。于有为法。无为法不取相。是为无为法。所以者何。若分别有为法。无为法。则于有为。无为而有碍。若断诸忆想分别。灭诸缘。以无缘实智。不堕生数中。则得安隐常乐涅槃。
&&问曰。前五空皆别说。今有为。无为空。何以合说。
&&答曰。有为。无为法。相待而有。若除有为则无无为。若除无为则无有为。是二法摄一切法。行者观有为法无常。苦。空等过。知无为法所益处广。是故二事合说。
&&问曰。有为法。因缘和合生。无自性故空。此则可尔。无为法非因缘生法。无破无坏。常若虚空。云何空。
&&答曰。如先说。若除有为则无无为。有为实相即是无为。如有为空。无为亦空。以二事不异故。
&&复次。有人闻有为法过罪。而著无为法。以著故生诸结使。如阿毗昙中说。八十九有为法缘。六无为法缘。三当分别。欲界系。尽谛所断无明使。或有为缘。或无为缘。何者有为缘。尽谛所断有为法缘使相应无明使。何者无为缘。尽谛所断有为法缘使不相应无明使。色。无色界无明。亦如是。以此结使故。能起不善业。不善业故堕三恶道。是故言无为法空。无为缘使。疑。邪见。无明。疑者。于涅槃法中。有耶无耶。邪见者。若生心言定无涅槃。是邪疑相应无明。及独无明。合为无明使。
&&问曰。若云无为法空。与邪见何异。
&&答曰。邪见人不信涅槃。然后生心言定无涅槃法。无为空者。破取涅槃相。是为异。
&&复次。若人舍有为著无为。以著故。无为即成有为。以是故。虽破无为而非邪见。是名有为。无为空。
&&毕竟空者。以有为空。无为空。破诸法无有遗余。是名毕竟空。如漏尽阿罗汉。名毕竟清净。阿那含乃至离无所有处欲。不名毕竟清净。此亦如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十方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更无有余不空法。是名毕竟空。
&&复次。若人七世。百千万亿无量世贵族。是名毕竟贵。不以一世。二三世贵族为真贵也。毕竟空亦如是。从本已来。因缘无有定实不空者。有人言。今虽空。最初不空。如天造物始。及冥初微尘。是等皆空。何以故。果无常。因亦无常。如虚空不作果。亦不作因。天及微尘等。亦应如是。若是常。不应生无常。若过去无定相。未来。现在世亦如是。于三世中无有一法定实不空者。是名毕竟空。
&&问曰。若三世都空。乃至微尘及一念无所有者。则是大可畏处。诸智慧人以禅定乐故舍世间乐。以涅槃乐故舍禅定乐。今毕竟空中乃至无有涅槃。依止何法得舍涅槃。
&&答曰。有著吾我人。以一。异相分别诸法。如是之人。则以为畏。如佛说。凡夫人大惊怖处。所谓无我。无我所。
& 复次。有为法有三世。以有漏法故生著处。涅槃名一切爱著断。云何于涅槃而求舍离。
&&复次。如比丘破四重禁。是名毕竟破戒。不任得道。又如作五逆罪。毕竟闭三善道。若取声闻证者。毕竟不得作佛。毕竟空亦如是。于一切法毕竟空。无复有余。
&&问曰。一切法毕竟空。是事不然。何以故。三世十方诸法。乃至法相。法住。必应有实。以有一法实故。余法为虚妄。若无一法实者。亦不应有诸虚妄法是毕竟空。
&&答曰。无有乃至一法实者。何以故。若有乃至一法实者。是法应若有为。若无为。若是有为。有为空中已破。若是无为。无为空中亦破。如是世间。出世间。若世间。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已破。若出世间。第一义空已破。色法。无色法。有漏。无漏法等。亦如是。
&&复次。一切法皆毕竟空。是毕竟空亦空。空无有法故。亦无虚实相待。
& 复次。毕竟空者。破一切法令无遗余。故名毕竟空。若小有遗余。不名毕竟。若言相待故应有。是事不然。
&&问曰。诸法不尽空。何以故。因缘所生法空。而因缘不空。譬如梁椽因缘和合。故名舍。舍空而梁椽不应空。
&&答曰。因缘亦空。因缘不定故。譬如父子。父生故名为子。生子故名为父。
&&复次。最后因缘。无依止故。如山河。树木。众生之类。皆依止地。地依止水。水依止风。风依止虚空。虚空无所依止。若本无所依止。末亦无所依止。以是故。当知一切法毕竟空。
&&问曰。不然。诸法应有根本。如神通有所变化。所化虽虚。而化主不空。
& &答曰。凡夫人见所化物不久故谓之为空。化主久故谓之为实。圣人见化主复从前世业因缘和合生。今世复集诸善法得神通力。故能作化。如般若波罗蜜后品中说。有三种变化。烦恼变化。业变化。法变化(法法身也)。是故知化主亦空。
&&问曰。诸不牢固者。不实故应空。诸牢固物及实法。不应空。如大地。须弥山。大海水。日。月。金刚等色实法。牢固故不应空。所以者何。地及须弥常住竟劫。众川有竭。海则常满。日月周天。无有穷极。又如凡人所见。虚妄不真。故应空。圣人所得。如及法性。真际。涅槃相。应是实法。云何言毕竟皆空。
&&复次。有为法因缘生。故不实。无为法不从因缘生。故应实。复云何言毕竟空。
&&答曰。坚固不坚固不定。故皆空。所以者何。有人以此为坚固。有人以此为不坚固。如人以金刚为牢固。帝释手执。如人捉杖。不以为牢固。又不知破金刚因缘。故以为牢固。若知著龟骨上。以山羊角打破。则知不牢固。如七尺之身。以大海为深。罗睺阿修罗王立大海中。膝出水上。以两手隐须弥顶。下向观忉利天善见城。此则以海水为浅。若短寿人以地为常久牢固。长寿者见地无常不牢固。如佛说七日喻经。佛告诸比丘。一切有为法。无常变异。皆归磨灭。劫欲尽时。大旱积久。药草树木。皆悉焦枯。有第二日出。诸小流水。皆悉干竭。第三日出。大河流水。亦都涸尽。第四日出。阎浮提中四大河及阿那婆达多池。皆亦空竭。第五日出。大海干涸。第六日出。大地。须弥山等。皆悉烟出。如陶烧器。第七日出。悉皆炽然。无复烟气。地及须弥乃至梵天。火皆燃满。尔时。新生光音天者。见火怖畏言。‘既烧梵宫。将无至此。’先生诸天慰喻后生天言。‘曾已有此。正烧梵宫。于彼而灭。不来至此。’烧三千大千世界已。无复灰炭。佛语比丘。如此大事。谁信之者。唯有眼见。乃能信耳。又比丘。过去时。须涅多罗外道师。离欲行四梵行。无量弟子亦得离欲。须涅多罗作是念。‘我不应与弟子同生一处。今当深修慈心。’此人以深思慈故。生光音天。佛言。须涅多罗者。我身是也。我是时眼见此事。以是故。当知牢固实物。皆悉归灭。
&&问曰。汝说毕竟空。何以说无常事。毕竟空今即是空。无常今有后空。
&&答曰。无常则是空之初门。若谛了无常。诸法则空。以是故。圣人初以四行观世间无常。若见所著物无常。无常则能生苦。苦故心生厌离。若无常。空相。则不可取。如幻如化。是名为空。外物既空。内主亦空。是名无我。!
乘佛威神。普令一切四众佛子及所有如母有情。皆得见闻受持此微妙法。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得最大究竟功德利益。皈依上师佛法僧。见闻受持大藏经。一心念佛极乐去。乘愿普度如母众。和谐中国。从我做起。心和人和。普天下和。爱国爱教。和乐有情。圆成喜乐。极乐佛乐。啅抧吒吒罗啅抧卢呵隶摩诃卢诃隶阿罗遮罗多罗莎呵。嗡班匝萨埵吽。嗡啊惹巴扎纳德。唵嘛呢叭咪吽。那摩啊利冶克施地嘎诃琶冶。嗡呵呵呵微斯摩耶司哇哈。唵钵啰末邻陀宁娑婆诃。嗡琴西惹扎轰嗡啪拉玛尼达扎吽啪梭哈。唵梭啥嘎呀梭哈。嗡巴杂嘿嗡巴杂詹杂摩诃噜呵呐吽嘿。嗡啊吽&班杂咕汝贝玛悉地吽。达雅塔嗡牟尼牟尼摩诃牟尼耶娑诃。喋雅他嗡贝堪则贝堪则玛哈贝堪则喇杂萨目嘎喋梭哈。嗡阿弥德瓦阿耶悉地吽舍。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萨度。萨度。萨度。!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大智度论有大利[七十四]释初品中十八空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今遭遇。我心见闻乐受持。开示悟入如来意。三宝佛子如意明玉并我一切冤亲及法界所有如母有情,真情祈祷呼唤大恩如意宝晋美彭措法王上师、龙多上师、莲师本师三宝三根本文殊菩萨,请了解我,就在此时,这个时刻,示现您的慈悲。加持我,使我成就胜法,赐予我加持力,使我顽强、坚忍,无论发生任何事,我绝不放弃,赐予我如是加持力,使我具有衷心的伤悲,使我不浪费时间、缩短计划。加持我,使我铭记死亡,使我坚信业力法则,使我的修行道无障难,使我能精进修行&,能转困境为道。加持我,使我从上师处获得的慈悲、忍辱、净观、虔诚心、咒语、手印禅定、三摩地等等这些应属防御系统的对治法……加持我,上师,当时机来临时,这些攻击或防御系统或对治法门都能发挥作用。加持我,使我能具纯正的虔诚心,加持我,使我能面见本性。加持我,使我的本觉能自心苏醒。加持我,使本来状态、本觉或俱生智在心中觉醒,使迷惘的经验连根铲除,使我于当下此生中开悟,使我能于即生中成佛,这是如意妙宝珠众佛子每天代法界一切如母有情所应该祈求的。诚祈本师上师三宝慈悲护念法界所有如母有情,喜极佛乐梭哈。佛子抱佛宗。弘扬大藏经。同生极乐国。普度如母众。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缘起咒:嗡&&耶达儿码黑德抓巴瓦&&黑敦得堪达塔嘎&&多哈雅巴达&&得堪匝友呢若达&&诶旺巴德玛哈夏儿玛纳&&所哈&&显密本圆融&&愚执自他宗&&圣法原一味&&无偏应普弘&菩提心为前导&&般若为心要&净土为归宿&&团结和合&清净戒律&&闻思修行&&弘法利生(大恩怙主晋美彭措法王金刚语)清净戒律咒:嗡&&阿摩嘎协拉&&桑巴ra桑巴ra
&巴ra巴ra玛哈协达萨多&&巴玛波波科达波匝&&达ra达ra&&萨曼达&&阿瓦罗格得吽帕的所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大唐武则天皇开经偈)南无上师佛法僧宝&&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今遭遇&&我心见闻乐受持&&信解行证如来意
大智度论第三十一卷
释初品中十八空
长安释僧叡述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内空者。内法。内法空。内法者。所谓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无我。无我所。无眼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外空者。外法。外法空。外法者。所谓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色空者。无我。无我所。无色法。声。香。味。触。法亦如是。内外空者。内外法。内外法空。内外法者。所谓内外十二入。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无内外法。
&&问曰。诸法无量。空随法故。则亦无量。何以但说十八。若略说。应一空。所谓一切法空。若广说。随一一法空。所谓眼空。色空等甚多。何以但说十八空。
&&答曰。若略说则事不周。若广说则事繁。譬如服药。少则病不除。多则增其患。应病投药。令不增减。则能愈病。空亦如是。若佛但说一空。则不能破种种邪见及诸烦恼。若随种种邪见广说空。空则过多。人爱著空相。堕在断灭。说十八空。正得其中。
&&复次。若说十。若说十五。俱亦有疑。此非问也。
&复次。善恶之法。皆有定数。若四念处。四正勤。三十七品。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三毒。三结。四流。五盖等。诸法如是各有定数。以十八种法中破著。故说有十八空。
&&问曰。般若波罗蜜空。十八空。为异。为一。若异者。离十八空。何以为般若空。又如佛说。何等是般若波罗蜜。所谓色空。受。想。行。识空。乃至一切种智空。若不异者。云何言欲住十八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有因缘故言异。有因缘故言一。异者。般若波罗蜜。名诸法实相。灭一切观法。十八空则十八种观。令诸法空。菩萨学是诸法实相。能生十八种空。是名异。一者。十八空是空无所有相。般若波罗蜜亦空无所有相。十八空是舍离相。般若波罗蜜一切法中亦舍离相。是十八空不著相。般若波罗蜜亦不著相。以是故。学般若波罗蜜。则是十八空。不异故。
&&般若波罗蜜有二分。有小。有大。欲得大者。先当学小方便门。欲得大智慧。当学十八空。住是小智慧方便门。能得十八空。何等是方便门。所谓般若波罗蜜经。读诵。正忆念。思惟。如说修行。譬如人欲得种种好宝。当入大海。若人欲得内空等三昧智慧宝。当入般若波罗蜜大海。
&&问曰。行者云何学般若波罗蜜时。住内空。外空。内外空。
&&答曰。世间有四颠倒。不净中有净颠倒。苦中有乐颠倒。无常中有常颠倒。无我中有我颠倒。行者为破四颠倒故。修四念处十二种观。所谓初观内身。三十六种不净充满。九孔常流。甚可厌患。净相不可得。净相不可得故。名内空。行者既知内身不净。观外所著。亦复如是。俱实不净。愚夫狂惑。为淫欲覆心。故谓之为净。观所著色。亦如我身净相不可得。是为外空。行者若观己身不净。或谓外色为净。若观外不净。或谓己身为净。今俱观内外。我身不净。外亦如是。外身不净。我亦如是。一等无异。净相不可得。是名内外空。行者思惟。知内外身俱实不净。而惑者爱著深故。由以受身。身为大苦。而愚以为乐。
&&问曰。三受皆外入所摄。云何言观内受。
&&答曰。六尘初与六情和合生乐。是名外乐。后贪著深入生乐。是名内乐。
&&复次。内法缘乐。是名内乐。外法缘乐。是名外乐。
&&复次。五识相应乐。是名外乐。意识相应乐。是名内乐。粗乐名为外乐。细乐名为内乐。如是等分别内外乐。苦受。不苦不乐受。亦如是。
&&复次。行者思惟。观是内乐实可得不。即分别知实不可得。但为是苦。强名为乐。何以故。是乐从苦因缘生。亦生苦果报。乐无厌足故苦。
&&复次。如人患疥。搔虽小乐。后转伤身。则为大苦。愚人谓之为乐。智者但见其苦。如是世间乐颠倒病故。著五欲乐。烦恼转多。以是故行者不见乐。但见苦。如病如痈。如疮如刺。
&&复次。乐少苦多。少乐不现。故名为苦。如大河水。投一合盐。则失盐相。不名为咸。
&&复次。乐不定故。或此以为乐。彼以为苦。彼以为乐。此以为苦。著者为乐。失者为苦。愚以为乐。智以为苦。见乐患为苦。不见乐过者为乐。不见乐无常相为乐。见乐无常相为苦。未离欲人以为乐。离欲人以为苦。如是等观乐为苦。观苦如箭入身。观不苦不乐无常变异相。如是等观三种受。心则舍离。是名观内受空。观外受。内外受亦如是。行者作是念。若乐即是苦。谁受是苦。念已则知心受。然后观心为实为虚。观心无常。生。住。灭相。苦受心。乐受心。不苦不乐受心。各各异念。觉乐心灭。而苦心生。苦心尔所时住。住已还灭。次生不苦不乐心。知尔所时不苦不乐心住。住已还灭。灭已还生乐心。三受无常。故心亦无常。
&&复次。知染心。无染心。瞋心。无瞋心。痴心。不痴心。散心。摄心。缚心。解脱心。如是等心。各各异相故。知心无常。无一定心常住。受苦受乐等心。从和合因缘生。因缘离散。心亦随灭。如是等观内心。外心。内外心无常相。
&&问曰。心是内入摄。云何为外心。
&&答曰。观内身名为内心。观外身名为外心。
&&复次。缘内法为内心。缘外法为外心。
&&复次。五识常缘外法。不能分别。故名为外心。意识能缘内法。亦分别好丑。故名为内心。
&&复次。意识初生。未能分别决定。是为外心。意识转深。能分别取相。是名内心。如是等分别内。外心。行者心意转异。知身为不净相。知受为苦相。知心不住为无常相。结使未断故。或生吾我。如是思惟。若心无常。谁知是心。心为属谁。谁为心主。而受苦乐一切诸物。谁之所有。即分别知无有别主。但于五众取相故。计有人相而生我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之根本。悉由吾我故。作福德。为我后当得。亦修助道法。我当得解脱。初取相故名为想众。因吾我起结使及诸善行。是名行众。是二众则是法念处。于想。行众法中。求我不可得。何以故。是诸法皆从因缘生。悉是作法而不牢固。无实我法行。如芭蕉叶叶求之。中无有坚相。如远见野马。无水有水想。但诳惑于眼。如是等观内法。外法。内外法。
&&问曰。法是外入摄。云何为内法。
&&答曰。内法名为内心相应想众。行众。外法名为外心相应想众。行众。及心不相应诸行。及无为法。一时等观。名为内外法。
&&复次。内法名为六情。外法名为六尘。
&&复次。身。受。心及想。行众。总观为法念处。何以故。行者既于想众。行众及无为法中。求我不可得。还于身。受。心中求亦不可得。如是一切法中。若色。若非色。若可见。若不可见。若有对。若无对。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若远若近。若粗若细。其中求我皆不可得。但五众和合故。强名为众生。众生即是我。我不可得故。亦无我所。我所不可得故。一切诸烦恼皆为衰薄。
&&复次。身念处。名一切色法。行者观内色。无常。苦。空。无我。观外色。观内外色。亦如是。受。心。法亦尔。四念处内观相应三昧。名内空。四念处外观相应三昧。名外空。四念处内外观相应三昧。名内外空。
&&问曰。是空。为是三昧力故空。为是法自空
&&答曰。有人言。名为三昧力故空。如经说三三昧。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是空三昧。缘身。受。心。法。不得我。我所。故名为空。
&&问曰。四念处空法。皆应观无常。苦。空。无我。何以故身观不净。受观是苦。心观无常。法观无我。
&&答曰。虽四法皆观无常。苦。空。无我。而众生身中多著净颠倒。受中多著乐颠倒。心中多著常颠倒。法中多著我颠倒。以是故行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 复次。内外空者。无有内外定法。互相因待故。谓为内外。彼以为外。我以为内。我以为外。彼以为内。随人所系内法为内。随人所著外法为外。如人自舍为内。他舍为外。行者观是内外法无定相。故空。
&&复次。是内外法。无有自性。何以故。和合生故。是内外法。亦不在和合因缘中。若因缘中无者。余处亦无。内外法因缘亦无。因缘无故。内外法空。
&&问曰。内外法定有。云何言无。如手足等和合。故有身法生。是名内法。如梁椽壁等和合故。有屋法生。是名为外。是身法虽有别名。亦不异足等。所以者何。若离足等。身不可得故。屋亦如是。
&&答曰。若足不异身者。头应是足。足与身不异故。若头是足者。甚为可笑。
&&问曰。若足与身不异者。有如是过。今应足等和合故。更有法生名为身。身虽异于足等。应当依于足住。如众缕和合而能生毡。是毡依缕而住。
&&答曰。是身法。为足等分中具有。为分有。若具有。头中应有脚。何以故。身法具有故。若分有。与足分无异。又身是一法。所因者多。一不为多。多不为一。
&&复次。若除足等分别有身者。与一切世间皆相违背。以是故。身不得言即是诸分。亦不得言异于诸分。以是故则无身。身无故。足等亦无。如是等名为内空。房舍等外法。亦如是空。名为外空。
&&问曰。破身。舍等。是为破一。破异。破一。破异。是破外道经。佛经中实有内外法。所谓内六情。外六尘。此云何无。
&&答曰。是内外法和合假有名字。亦如身。如舍。!
乘佛威神。普令一切四众佛子及所有如母有情。皆得见闻受持此微妙法。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得最大究竟功德利益。皈依上师佛法僧。见闻受持大藏经。一心念佛极乐去。乘愿普度如母众。和谐中国。从我做起。心和人和。普天下和。爱国爱教。和乐有情。圆成喜乐。极乐佛乐。啅抧吒吒罗啅抧卢呵隶摩诃卢诃隶阿罗遮罗多罗莎呵。嗡班匝萨埵吽。嗡啊惹巴扎纳德。唵嘛呢叭咪吽。那摩啊利冶克施地嘎诃琶冶。嗡呵呵呵微斯摩耶司哇哈。唵钵啰末邻陀宁娑婆诃。嗡琴西惹扎轰嗡啪拉玛尼达扎吽啪梭哈。唵梭啥嘎呀梭哈。嗡巴杂嘿嗡巴杂詹杂摩诃噜呵呐吽嘿。嗡啊吽&班杂咕汝贝玛悉地吽。达雅塔嗡牟尼牟尼摩诃牟尼耶娑诃。喋雅他嗡贝堪则贝堪则玛哈贝堪则喇杂萨目嘎喋梭哈。嗡阿弥德瓦阿耶悉地吽舍。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萨度。萨度。萨度。!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般若空观pdf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