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玉器地理位置八莫县的位置

重走史迪威公路----缅甸密支那游记
重走史迪威公路----缅甸密支那游记
重走史迪威公路----游记
作为公路人,很早就有想去走一走史迪威公路的想法,但一直未能实现,因为史迪威公路国内段也就是滇缅公路已经经过历次改扩建,今非昔比了,唯一只能去国外段也就是八莫到段比较有代表性,经多次策划日由安瑞机电有限公司组织我们一行五人得以重走史迪威公路。
此次考察由州交通局在的专家带领,一路关卡顺利。
首先我们由潞西到县,县,傣语称“勐辣”,地处省西部,州部,位于东经97°31′~98°16′,北纬24°24′~25°20′之间。其面与县接壤,东南面与县接壤,南面与县接壤,西面、、西南面与为界。国境线长214.6公里,为最大的县。
主要行程为:
D1(日)---潞西
D2(日)潞西------那邦镇
D3(日)那邦镇------口---
D4(日)---八莫---那邦镇
D5(日)那邦镇--凯邦亚湖---
D6(日)---
&&边疆公路
&&边疆公路
&&边疆公路
&--那邦口岸
那邦镇是一个热区资源富聚、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内连外通、区位优势突出、开发潜力较大的口岸镇。地势呈东高西低之势,最低海拔为210米,是海拔最低的地方。气候条件优越,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7C,年均降雨量2655毫米,终年无霜,十分适宜橡胶、胡椒、咖啡、香蕉、橘子等经济作物和各种名优木材种植。区位优势突出,处于“3.9”地段,即:与县城平原、第三市和缅北贸易重镇八莫的距离均为90余公里,出境9公里便可与横跨全境的二战时期修建的闻名于世的史迪威公路接壤。同时,由于背靠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面临中缅界河拉咱河,与克钦邦第二特区拉咱市仅一河之隔,使得那邦自然风光、边境异国风情十分迷人,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已使那邦成为了我县、乃至我州连接缅北、和印巴次大陆的重要枢纽。
&神秘的热带雨林
&独木成林生长在省州县铜壁关老刀弄寨,被人们称作“榕树王”。它树身奇大无比,数十人也合抱不下。主干上布满了块状根系,如山脉、峡谷、千沟万壑、波澜壮阔。那由弯曲的树枝陡直的气根构成的树洞,似殿堂、回廊,气势雄伟,那巨大的树冠,浓荫四布,遮天蔽日,像一把巨伞,伸向苍穹,好像要把蓝天白云都吞没。树干上抛撒出的一束束气根,如一条条巨蟒,把头深深地扎进泥土之中,像是要把地上的水分全部吸干。树冠覆盖面积达5.5亩,气根人土后长成的新树干达108根,到现在已有近300年的树龄,堪称“独木成林”奇观,为州一绝。
&镇政府所在地互市街与克钦邦第二特区拉咱市仅一河之隔,国境线长20.5公里,境内有29、30、31号界桩。并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位于“三九”地段,即距县城平原、第三市和重镇八莫均为90余公;从那邦出境9公里就可以达到横跨全境的史迪威公路,沿公路南下可以达到八莫、腊戊、等重要城市,北上经可以到达的雷多口岸。据统计,&4年经那邦的进出口总额为4.8亿元,占全县对外贸易总额的76.9%。
&那邦口岸地理位置显要,与那咱市仅一河之隔,那边口岸有一桥相连,以桥中心为界限,方在桥身刷有红白相间的颜色,侧无。两边边民持有边民证可以互惠互市相互来往。
走进中缅边境小镇县那邦镇。那邦镇拥有20.5公里国境线,境内有29、30、31号三处界桩。一条细长弯曲的拉咱河,成为那邦镇与克钦邦第二特区拉咱市的界河。2013年1月政府军近日与克钦独立军冲突,有三发炮弹落入中缅边境的那邦镇,给百姓安全和边境贸易带来很大影响。
&境外的史迪威公路&
&&境外的史迪威公路
&&境外的史迪威公路
&&境外的史迪威公路&
境外的史迪威公路
&境外的史迪威公路
&境外的史迪威公路
(Myitkyina)&是北部克钦邦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战略据点,是北部最重要河港、史迪威公路上的贸易中心,人口约20万。
位于瓦底江上游支流迈立开岸,地处北部山地丘陵区,海拔1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23.7℃,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产柚木和其他木材,种植水稻、甘蔗等,是缫丝、木材和食品加工中心,农产品集散地。向东沿腾密公路可达省市,向南经八莫可达省畹町,北经葡萄城可抵;是纵贯南北的一铁路线终点,与全国最大的玉石产地孟拱有铁路相通。
&援建的瓦底江大桥
&&在华人中建有同乡会、昔马同乡会、同乡会、同乡会等,每个同乡会大约有500户左右人家。其中还有一些当年在二战时期的远征军老兵及子孙。许多华人家庭成员都领到了缅籍证,有了此证就可以在上学等方面享受同等国民的待遇。但华人只能领绿证,只有人才能领红证。几乎所有的华人都盼望着能把到的公路修通,这样就可以很方便的回去探望亲友和旅游观光,特别是生意人认为可以缩短距离直接从进货,不需要多掏经、转手的费用了。许多华人都能讲的官方语言语,英语普及程度也很高。
市区面积共有1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过20万人,世居民族以克钦族为主体民族,其他民族有缅、掸、阿依、腊西、央宛、玛鲁、格堵、格兰、摩些等十余种,有1.5万余名来自、、等地的华人和0.3万余印、巴、孟等国侨民。
&敏宋北距43公里,又叫“口”,是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的汇合处。敏宋是伊江的神来之笔,是克钦邦的精典景点。站在硕大的白体前的草亭内,江风习习,俯瞰壮丽的口,顿觉胸襟开阔,思绪万千。东边那条叫恩梅开江,西边这条就是迈立开江,两江之间礁峭石奇,江水奔涌,在巨大的鱼嘴石处交汇,合二为一,浩荡南行,气势如虹。
&恩梅开江发源于县境内,藏语叫“美尔东曲”;南下入州贡山县境后称独龙江;进入克钦邦后更名为恩梅开江。迈立开江源自中缅边境的大雪麓,其东边是江心坡,西边是枯门岭。这两条江的性格一阴一阳,一刚一柔,阴阳结合后,便成了的“天惠之河”和“母亲河”。恩梅开江如同一条充满野性的克钦汉子,受不了高黎贡山和江心坡的挟持,于是一路咆哮狂奔。克钦话称恩梅开江为“恩梅卡”,意为“不可跨涉的河”。迈立开江则像一位花枝招展、温柔多情的少女,体态婀娜,步履轻盈地从雪山圣地款款而来。“迈立”是一种红艳的山花,“迈立卡”即为“花之江”。
&由于江水平缓,机动船可驶入“花女”美丽的胴体纵深处。沿途可见江岸边停泊着几台正在车水淘金的大船。两岸有不少简易工棚,皮肤油黑的土著人在烈日下采用古老的土办法在淘金。
&来拍电视剧的剧组
&江边的游客
&江岸高处的林子里躺着一条不宽的沥青车路,七八家餐馆一溜儿而建,主打菜都是伊江特产——烤江鱼。半肘长的江鱼用竹签串着烤熟,皮脆肉嫩,又香又甜,特别鲜美。
&&来拍电视剧的剧组
&&来拍电视剧的剧组
&&来拍电视剧的剧组
&&人与自然
岸边的大青树树冠非常大
&的干线公路
&火红的热带花卉
&火红的热带花卉
&小小出家人
条件简陋的娱乐
条件简陋的娱乐
条件简陋的娱乐
条件简陋的娱乐
&条件简陋的娱乐
&与司令的儿子交流
条件简陋的娱乐
位于瓦底江上游东岸及其支流太汇口附近,地当水陆要冲。距边境很近,在中缅公路通车以前,一直是中缅两国陆路交通和贸易的重镇。向东可到我国的,我国的畹町,自古为滇缅间的大道。也是瓦底江向北航运的终点。水路,北抵、孟拱、边迈;公路北经可达和孙布拉蚌。&
&路边加油站&
&路边加油站
&史迪威公路八莫段
&&史迪威公路八莫段
&最好的房子是华侨的,我们在此吃饭
&路旁的村镇
&&史迪威公路八莫段
&八莫---瓦底江
&八莫---集市
&&八莫---集市
&&八莫---集市
&&&八莫---江边
&&八莫---江边
&&八莫---集市
&&八莫---集市
&&八莫---集市
&&八莫---集市
&&八莫---集市
&&八莫---集市,最好的房子
&&八莫---集市
&&八莫---集市
&史迪威公路八莫段
&“凯邦亚”乃景颇语,意为美丽的地方。凯邦亚湖水面迂回曲折,近百个岛屿及无数半岛,看似岛岛相连,其实岛后有岛,岛水相间,仿佛仙境。明镜般的湖面,时有水鸟飞行,或是栖于水中林木之上,更显出宁静和高雅。
&凯邦亚湖位于县城西南48公里处,介于国家二类口岸县城至口岸那邦途中,是户宋河电站的蓄水库,属水域类自然旅游资源。该景区规划面积22.8平方公里,水面8平方公里,位于崇山峻岭之中。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为14.2℃,是一座难得的“凉库”,为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避暑胜地。
&湖中有近百个岛屿及无数半岛。岛上有牛群,安祥地在草坡上吃草或懒洋洋地躺着享受阳光;不时有水牛在泅渡,向其它美好的岛屿转移,晃眼看去,疑为蛟龙戏水;竹筏上搭了凉棚,有人在悠闲垂钓;不时有几叶竹筏漂在湖面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那是第一代景颇族渔民;登上最高的北岛,极目俯瞰,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美不胜收。湖边均为景颇族村寨,多彩的山地民族风情更增添了该景区的民族文化内涵。山地自然风光和山地民族风情,使该景区成为一处难得的山地民族文化生态园。
&凯邦亚湖这个景区分为自然景观游览区和自然游乐区两大部分。自然景观游览区主要由野生飞禽生态游览区、岛屿光光游览区、亚热带果园游览区、水源自然观光游览区组成。自然游乐趣由游乐区、山林业区游乐区和野营活动区组成。的游乐有渡筏、游艇、跳伞、空中滑索等活动;山林野趣游乐区有弓努射猎场、镖鱼、驮铃马帮等。野营活动区内有野炊、篝火、露宿等活动。
&&湖光山色
&&湖光山色
&&湖光山色
&&六天的行程很快就结束了,紧凑的重走史迪威公路印象深刻,主要是;
&&&&1、六天时间虽然很紧张但是也刚刚好跑了游记中这几个地方。
&&&&2、各地关卡因为有公路专家开路非常顺利。
&&&&3、地形较平,自然资源好,但是社会经济落后,物产绿色环保。
&&&&4、交通落后据交通局介绍,公路基本上标准较低,桥梁大部分小桥且为木面桥,专门有换桥面的施工队50--60人。
&&&&5、生活费用低,此次我们人均费用大约1500元左右。
本篇游记共含4678个文字,117张图片。帮助了名游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京公网安备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八莫,华侨称它为“新街”,为缅北军事要地。位于伊洛瓦底江上游东岸及其支流太平江汇口附近,地当水陆要冲。距中国边境很近,在中缅公路通车以前,一直是中缅两国陆路交通和贸易的重镇。向东可到我国云南的腾冲,南通我国的畹町,自古为滇缅间的大道。也是伊洛瓦底江向北航运的终点。水路南通曼德勒,北抵密支那、孟拱、边迈公路北经密支那可达片马和孙布拉蚌。
日开通了章凤至八莫的公路,全长97公里。翻越过杂树林山和竹林坡,便进入宽阔平坦的坝子,其植物景观主要是柚木林和椰林。八莫城区约有3万人口,居民主要是掸族、缅族、华侨和印侨。八莫市区街道整洁有序,沥青路面房屋多为铁皮木板楼和钢筋水泥的别墅式洋楼,尤以码头旁的唐人街风光最为迷人。克钦邦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克钦邦是东北部的()自治邦,首府在。 东部与中国自治州和接壤,北部与中国相邻,使用克钦语。克钦邦为领土,在属于中国地方政权的领土,宋代属于的领土,包含地区、地区、胡康地区,这些地方在和1941年时代被占领并入。1947年缅甸各邦向英国争取独立,同年翁山将军依据彬龙协议同意将克钦邦、掸邦等地,划为自治区。克钦族八成人信仰基督教,与中国是同一民族,他们虽跨国界而居,但彼此有着密切的血缘和历史渊源关系。他们彼此来往密切,通婚互市。 从跨居中缅两国的景颇族的族源、迁徙、称谓、语言、习俗、宗教信仰、服饰等各方面来看,他们是同—民族,仅只分别居住于不同的国家。克钦邦自古就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通道,20世纪40年代修筑的进一步沟通了中、缅、印三国,克钦邦故有“缅甸的北大门”之称。
克钦邦历史沿革
克钦邦为领土,在属于中国地方政权的领土,宋
代属于的领土,包含地区、地区、胡康地区,这些地方在晚清和民国时代被英国占领并入英属缅甸。
1947年缅甸各邦向英国争取独立,同年翁山将军依据彬龙协议同意将克钦邦、掸邦等地,划为自治区。
1948年缅甸独立后,根据1947年的“彬龙会议”决议,缅甸政府正式将密支那和八莫两个县划出,建立了克钦邦,邦首府在密支那。每年1月10日为邦庆日。
1962年出现克钦独立军和克钦独立组织,除了主要城镇和铁路沿线外,克钦独立军可说实际控制了克钦邦,对外贸易主要是走私玉和毒品到中国。
1994年与缅甸政府签订和平协定,允许克钦独立组织可以控制克钦邦,但仍有少数克钦邦独立军和克钦独立组织的成员仍不满意,因此目前克钦邦的政局仍不稳定。[1]
克钦邦民族宗教
克钦邦人口以为主体民族,约36万,邦内还杂居有、傈僳、
汉族、、腊西、央宛、玛鲁、格堵、格兰、摩些等少数民族,还有、、的侨民。克钦族主要信仰是佛教和基督教。
中国少数民族和是同一民族。男人喜穿黑色对襟上衣,下穿围布或短裤并配刀于身上。妇女一般穿黑色短衫和花围裙。
克钦邦自然地理
八莫独特的佛寺座钟
克钦邦面积8.9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3%,由18个镇区和699个村组组成。38.66%是平原,61.34%是山区。全邦人口约160万人。克钦邦突出于中、印之间。南北长约470公里,东西宽约300公里。
全邦地势北高南低,有四条南北走向的山脉,自东而西分别是高黎贡山、江心坡、枯门岭、那加山。四条山脉之间奔流着三条大河,即恩梅开江、迈立开江、塔奈河,它们都属于伊江水系。北部山区有许多河谷平原,最大的是,面积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自密支那以下,盆地渐渐拓宽,呈现出一马平川的景象。
大部分为山地,东、北两侧尤高。有枯门岭等多条山脉南北纵贯,伊洛瓦底江和亲敦江上源都在境内。雨量丰沛。居民大部分从事农业。种植稻、蔬菜、棉花、烟草和甘蔗等。多森林,产柚木,并多竹林。矿产有宝石和次宝石多种,西部有琥珀料玉石矿等。有碾米、制糖、木材加工等工业。
缅甸最高峰开加博峰与最大湖英多机湖都在其境内,德奈卡河流域的户拱平原和迈立开江流域的葡萄平原是重要的平原,是供给克钦人生活重要的地区
密支那以北为高山深谷地,有孟崩山、仙糯山、高黎贡山,海拔多在米之间,北部最高峰达5887米。邦内有迈立开江和恩梅开江两大江河,谷深坡陡,多为热带雨林覆盖。山地人烟稀少,除密支那往北至葡萄有公路外,交通比较闭塞。密支那以南地区多为高山森林。克钦邦有户拱、孟拱、、密支那和八莫等谷地,地势低平,多水稻田和沼泽地。连接缅北和缅中、缅印的重要交通线均由这些谷地通过。克钦邦气候垂直分布明显。谷地炎热,山上较凉。北部山区12月至翌年3月大雪封山,海拔3000米以上山地有些阴坡则终年积雪。5—10月为雨季。密支那以北和户拱谷地年降雨量达3000毫米以上,密支那以南为毫米。
克钦邦重要城市
克钦邦密支那
是克钦邦的首府,缅北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克钦邦最大城市。地当缅北铁路的终点,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附近的伊洛瓦底江宽约500米,有渡口可渡车辆。周围多山,城西和城北有飞机场,公路四通八达,南可至八莫,北通孙布拉蚌,西有雷多公路抵印度的雷多,全市人口20万余人。距仰光919英里,距487英里。密支那坐落在伊洛瓦底江边,伊洛瓦底江两条支脉东支恩梅开江和西支迈立开江的汇流处(称作 Myit-son )的下游。
密支那是缅甸位置最北的河港和铁路线终点。由克钦族,掸族和缅族组成。在密支那附近出产的香米称作 khat cho ,被认为是缅甸最好的香米。密支那是翡翠的重要产地。密支那亦因其水果而出名,包括菠萝,西瓜,荔枝和牛奶果(star apple)。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国民党入缅远征军部队和北战区司令部的(简称麦支队)对本多政材中将的日军三十三军一部分进行了长久的围困和激烈的战斗, 最终,密支那被将军领导的盟军攻克(被称为密支那大捷)。 密支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不仅因为它连接缅甸其他地方的铁路和水路,还因为它在计划修建的利多公路(也译作雷多公路或列多公路,后改名为)路线上。该城市仅通过特殊允许才对外国人开放。是史迪威公路上的贸易中心,仰光-密支那铁路终点。公路通中国西藏地区。
克钦邦八莫
为缅北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克钦邦的一大重镇。位于伊洛瓦底江和太平江汇流的右岸,地当水陆交通要冲,距中国99公里。八莫水路南通曼德勒,北抵密支那、孟拱、加迈;公路可达中国的片马与缅甸最北端的孙布拉蚌。八莫附近的伊洛瓦底江宽800米左右,全年可通航。全市人口约7万人。
克钦邦葡萄镇
为一盆地,是缅北最北端的一个镇。南北长约56公里,东西宽10至15公里。除至密支那有简易公路外,有驮运路和小路向东、向北至我境怒江洲的、和西藏的等地,及向西北至印度阿萨姆地区。人口近5万人。
克钦邦孟拱
为一谷地,是缅北一交通枢纽,长约65公里,宽5至18公里。孟拱距密支那铁路长约60公里,有通往加迈和拉班的公路。孟拱一带地区是缅甸玉石的主要产区。人口有8.35万余人。
孟养谷地,长约140公里,宽6—12公里,密支那至曼德勒的铁路由此通过。孟养东北地形平坦,多为稻田和甘蔗地,西南多为丘陵地,周围全为柚木林所覆盖。人口6.3万余人。
克钦邦交通运输
克钦邦由于山脉横亘,峰峦错杂,峡谷河谷多不胜数,所以陆路交通异常不便,运输主要是依靠骡、马驮运。
克钦邦航空
有密支那机场、八莫机场、葡萄机场。密支那机场是缅北军民两用的重要机场,有沥青路面跑道,有通讯导航及夜航设备。八莫和葡萄两地也有飞机场,从仰光来的飞机,在一般情况下每星期有两班。
克钦邦公路
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长187公里,至掸邦北部的木姐为325公里,至南坎295公里。密支那至仰光的公路全长为1476公里。密支那至印度雷多的公路全长458公里,是缅甸通往印度的重要国际公路,系1945年1月建成,即缅印公路和中印公路中的一段,其中从密支那至加迈一段近200公里,全年可通车,其余路段干季可勉强通行吉普车。
克钦邦铁路
只有一条铁路曼密铁路(曼德勒到密支那的铁路),由曼德勒通至邦首府所在地密支那,全长542公里,行车20小时。密支那距仰光的铁路全长1784公里,从密支那往北至葡萄的公路356公里
克钦邦内河航运
主要通航河道为伊洛瓦底江,从密支那至八莫,全长169公里,河宽400至800米,洪水期可通航小轮船。八莫至曼德勒,长510公里,河宽800至1500米,全年可通航400吨以下的轮船。
克钦邦旅游观光
克钦邦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钢桥是中国上海援建的工程,是缅甸的第三大桥。过桥后便进入克钦邦首府——密支那市区。她是缅北的铁路终点站和公路、水路、航空枢纽。她安详地坐落在伊江西岸的江堤下,缅人称其为密支那,原来密支那是缅语,意为“大江边”。
跑马堤是早年沿江而筑的一段约莫两公里长的江堤,当年喜爱遛马的英国绅士将其当作跑马道而已。这里是观赏伊江风光的“”,既可窥林中江上红日升,又可睹伊江一泻千里之壮观,还可以赏长堤下的街区美景。从跑马堤拾级而下,是弯莫渡口,江边泊着十多艘机动船,有客轮也有货轮,北可通敏宋等地,南可达八莫、曼德勒和仰光等地,并可直通印度洋。
克钦邦卧佛寺
密支那光复战役,中美联军共击毙日军3400人,俘虏70多人;在那场血战中,一个名叫坂口睦的士兵逃离虎口,成为为数不多的日军幸存者。晚年他捐款新建了这座为日本侵略军超度亡魂的卧佛寺。大殿中的卧佛长30.5米,高4.75米,宽7.56米,是仅次于仰光的全缅第二大睡佛。寺门东侧竖着日立的“招魂之碑”,碑文大意是为二战期间在拉孟(腊勐)、腾越()、密支那等地被打死的日军招魂。
克钦邦目瑙祭坛
1958年密支那修建了永久性的目瑙祭坛,嗣后每年都在这里举行全邦性的目瑙会。目瑙埸建在江边,埸地宽阔,设有西门和北门。两门颇有民族特色,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门枋是一对象牙抬着一扇铓,两侧是四根交叉的雌雄目瑙柱,门卫是两位手持长刀和梭镖的克钦先民武士。目瑙祭坛与的大同小异,德宏的是四根直立的雌雄柱,中间是两把雌雄刀;密支那的是十根交叉的雌雄柱,中间有一根横杆固定其交叉部位。其共同点是基座均为犀鸟,雌柱上绘的蕨叶藤和雄柱上的三角图案相似,中间两根雌雄柱顶端各绘着月亮和太阳,南侧建有祭鬼岗楼。目瑙柱北边矗立着一座庞大的目瑙房,这是一所典型的克钦族现代建筑,不仅气派豪华,而且极富民族特色。尤其是阳台上的7根粗实巨大的中柱,绘满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图案,它象征着克钦族由7个支系组成,在牛头文化精神的引领下,克钦族将获得新生。
克钦邦飞鹰楼
飞鹰楼矗立在密支那东北郊的山岗上。登上这座密支那坝最高塔楼的顶层平台,凉风劲吹,暑气顿消;凭栏远眺,密支那城乡风光一览无余。1877年基督教传入克钦邦,1977年为纪念基督教传入100周年,在这里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目瑙会。1978年教会筹资新建飞鹰楼,至1993 年才落成。飞鹰楼山下是缅甸第二大基督教培训基地——弄朗基督教大学,现有教师20多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学生500多人。基督教虽是外来宗教,但今天的克钦人已离不开基督教。
克钦邦三江口
敏宋北距密支那43公里,又叫“”,是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的汇合处。敏宋是伊江的神来之笔,是克钦邦的精典景点。站在硕大的白体金塔前的草亭内,江风习习,俯瞰壮丽的三江口,顿觉胸襟开阔,思绪万千。东边那条叫恩梅开江,西边这条就是迈立开江,之间礁峭,江水奔涌,在巨大的鱼嘴石处交汇,合二为一,浩荡南行,气势如虹。恩梅开江发源于西藏境内,藏语叫“美尔东曲”;南下入云南怒江州贡山县境后称;进入克钦邦后更名为恩梅开江。迈立开江源自中缅边境的南麓,其东边是江心坡,西边是枯门岭。这两条江的性格一阴一阳,一刚一柔,阴阳结合后,便成了缅甸的“天惠之河”和“母亲河”。恩梅开江如同一条充满野性的克钦汉子,受不了高黎贡山和江心坡的挟持,于是一路咆哮狂奔。克钦话称恩梅开江为“恩梅卡”,意为“不可跨涉的河”。迈立开江则像一位花枝招展、温柔多情的少女,体态婀娜,步履轻盈地从雪山圣地款款而来。“迈立”是一种红艳的山花,“迈立卡”即为“花之江”。由于缓,机动船可驶入“花女”美丽的胴体纵深处。沿途可见江岸边停泊着几台正在车水淘金的大船。两岸有不少简易工棚,皮肤油黑的土著人在烈日下采用古老的土办法在淘金。江岸高处的林子里躺着一条不宽的沥青车路,七八家餐馆一溜儿而建,主打菜都是伊江特产——烤江鱼。半肘长的江鱼用竹签串着烤熟,皮脆肉嫩,又香又甜,特别鲜美。
克钦邦经济产业
克钦邦工业较落后,现仅有一些碾米厂、锯木厂、制糖厂和卷烟厂等。六十年代中期,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已收归国有。克钦邦内的南木底和沙莫两个国营蔗糖厂平均年产糖600至700吨。有几座小发电厂,总发电量304万度,全邦已有15个镇区和15个村组使用电力照明。在密支那、八莫等城市,商业开始发展。
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农业以稻米为主,有70%的可耕地,其他作物为高粱、玉米、甘蔗、油菜等。除农业外,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靠克钦邦生产的翡翠和柚木。翡翠分布于汉巴、龙钦等地,柚木则分布于八莫、密支那。但由于柚木盗采相当严重,使克钦邦政府蒙受相当大的损失。
克钦邦同中国关系
同中国的关系极为密切,克钦邦境内的克钦族、僳僳族与中国云南省怒江州、保山地区、境内的景颇族、僳僳族是跨国境线而居的同一民族,他们语言相通,习俗相同,
交往频繁,通婚、互市,亲如一家。伊洛瓦底江,发源于我国西藏昌都的,南入缅甸,由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在密支那以北42公里处汇合而成,横贯缅甸南北。伊洛瓦底江于八莫收纳大盈江,于伊洛瓦收纳瑞丽江。
副总理生前所作《赠缅甸友人》的诗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关系。
早在唐宋以前,中国人民就与克钦族人民和居住在克钦邦内的其他民族有交往。古代南方陆地“”即“”就是从现今的腾冲、梁河、一带进入八莫等地,再从缅北克钦邦通往印度的。到了元、明、清三代,在经济上与我国的关系更为密切,八莫和老光屯(八莫以南14余公里处)两地是中缅边民从古至今贸易的中心。密支那以东的的昔董有两条通道直通中国边境,一条从腾冲经、猴桥和昔董到密支那,从中国边境到密支那,全程约250公里;另一条经南甸、盈江和茅草地等地至缅甸的八莫,全程约225公里。这两条通道从古到今均为中缅两国的重要商道。另外,从盈江可至缅甸的当帛、甘道延、曼千、洗帕河等地;从陇川有路可通八莫和密支那;从怒江州的贡山、福贡、等地有驮运路及小道可通缅甸北部边境的葡萄、孙布拉蚌、劳康、密支那等地。
克钦邦最近局势
缅甸有七个省和七个邦,七省的居民主要是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
七邦是指克钦邦、掸邦、钦邦、克伦邦、克耶邦、孟邦和若开邦,多为各少数民族聚居地。自缅甸独立后,政府军与各邦追求更大自治权的民族地方武装不时发生冲突。夹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克钦邦面积大约8.9万平方公里,在缅甸全国居第二,首府密支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二战中,中国远征军和盟军与日军在此进行激烈的战斗。该邦资源丰富,《纽约时报》把它称为“玉石与黄金之邦”。
克钦邦克钦独立军
组建于日,当时,缅军中的一支以“早丹”等三兄弟为首的少数民族军来到克钦地区,宣布成立了“克钦独立军”和独立的“克钦政府组织”、“克钦政党”,并实际控制了克钦邦。克钦独立军与政府军于1994年达成停火协议,缅政府承认其为“克钦邦第二特区”,其辖区为位于缅甸克钦邦东北部,与中国云南及印度的阿萨姆邦接壤,下设12个县。
克钦邦克钦新民主军
除了克钦独立军掌握的“第二特区”,克钦邦还有克钦新民主军控制的“第一特区”。克钦新民主军是1989年10月由缅甸共产党101军脱离缅共另立门户的武装组织。现控制区约6000平方公里。
克钦邦工艺品
缅甸内部各武装派别山头林立给中国的边境安全带来巨大挑战。与腾冲隔界相望的是缅甸的甘拜迪市。该地区名义上由缅甸军政府控制,但缅甸的另外两支武装———克钦独立军和边防军也在附近盘踞。边防军又是由缅甸政府军改编的三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组成,其中就包括克钦邦第一特区的克钦新民主军。尽管边防军在表面上归顺政府军,但该武装的首领并不愿意为打击独立军而损耗自身实力,因此三方一直以来都处于紧张的僵持状态。
中国在缅甸的商业利益也受到挑战。《纽约时报》称,北京政府对缅甸爆发的这场战争没有做出正式的声明,但是分析人士说,中国官员希望看到战争得到解决,“由于这场军事冲突,在该地区做生意的中国公司受到很大影响,中国显然希望缅甸政府和当地的克钦族政权能够达成和解,把地区发展做为优先任务。” 而当地克钦族人则抗议这项工程。不过,有熟悉情况的学者说,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自由掸邦网9日刊出的评论说,在缅共时期,中国曾直接或通过缅共人民军给克钦独立军以支援。2011年,克钦与缅甸政府关系恶化以来,克钦独立军不是与中国沟通,而是拿中国在其境内的投资来要挟中国,克钦独立军不能看透西方反华势力的用意,和西方反华势力一唱一和,反对中国承建的密松大坝。本来克钦在地理上有和中国搞好关系的优势的,中国在其境内投资电站,石油管道通过其境内等等,如果克钦独立军能处理好这些事情,既能提高自己的收入,也能和中国搞好关系,但由于克钦独立军处理不当,把优势弄成了劣势。[2]
克钦邦2015局势
继2011年缅北冲突后,虽然缅甸政府与克伦民族联盟签署停火协议。双方将设立联络办公室,允许穿行对方控制的地区。然而,缅甸政府同克伦族武装之间仍缺少互信,停火协议只是一个原则性的协议,具体实施方法并没有细化,双方冲突仍然不时发生。日下午2时许,三枚炮弹落到中国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边防检查站正后方的山上,那边属于缅甸克钦邦。2015年初以来,包括克钦独立军在内的缅甸多股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在缅北多处与缅甸政府军发生零星小规模武装冲突,日,此轮武装冲突的导火索是克钦独立军在克钦邦抓了缅政府的一位交通局局长和3名警务人员,局长当天被释放,但3名警员直到16日晚还被扣押着。日战争爆发时,缅军第22轻步师超过1000名官兵同时投入战斗。在傲巴雷村,政府军主动发起攻击,其中两个营分别从不同方向使用了榴弹炮轰击,总轰击次数达60轮以上。因冲突持续不断,已使民众逃往中国云南省。
.商都网[引用日期]
.腾讯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缅甸帕敢位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