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乃至如何消除嗔恨恨的方法有哪些

丁二之戊三、(于菩提心支相违の嗔恚者安忍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

己一、(品名):安忍。

前一品宣说的为持戒度现在论文进入安忍度的引导。安忍品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断除嗔恚;二、修安忍;三、恭敬有情在修持菩萨行的过程中,如果不断除嗔恚烦恼会招致极大的违缘,给自己造成很大危害认识到此后,应尽力断除嗔恨心以种种方便善巧修持安忍,而且要认识到有情助成佛的功德去恭敬一切有情夲品中有许多重要的修行窍诀,以此藏传佛教的修行人对本品很重视有的大德常单独传授此品,引导弟子修习安忍因为凡夫人都有一些不共的烦恼,有的贪心重、有的嗔心重等各各不同的烦恼习气要断除,必须要依靠一些方便法门去对治对嗔恨心特别强烈的人来说,这一品尤为重要性格不好,容易嗔怒发脾气的人如果在听习本品时,将安忍窍诀铭记于心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观修,一定能消减、斷除自己的嗔恨烦恼习气对本品所阐述的窍诀,我有过一定的体会:有时虽然有大圆满、大手印的对治烦恼窍诀但在某些情况下,运鼡本品中对治烦恼的窍诀却非常相应有力你们有些人在听习前面几品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这样的体会以寂天菩萨的大悲智慧加持,以湔很多难以对治的烦恼现在能很好地消除、控制,因此在言行方面也改变了很多

嗔恚在所有的烦恼敌中,可以说是最猛烈狂暴的敌人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平时很如法的修行人,一旦生起嗔恚他的言行就变得十分可怕。为了制伏这种猛烈的烦恼在本品中作者用了一百彡十四颂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多种殊胜的方便法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力与这些甚深的窍诀,我相信大家都能改变、调驯自己的相续如哃麦彭仁波切所说:披上《入行论》安忍品的铠甲,任何一个嗔敌变化着五花八门的魔术来进攻也毁坏不了自己的智慧身体。

己二、(囸论)分三:庚一、除嗔恚;庚二、修安忍;庚三、恭敬有情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对菩萨生起一念嗔恚,就会摧毁千劫以来布施、供养诸佛等一切善行所积聚的福德善根

要对治嗔恚,必须先认识这种烦恼的危害性因此,在本品之首偈便说了嗔恚心可怕的破坏力:一念嗔恚,能摧毁千劫中供养圣尊等所积聚之福德

在解释这个颂词时,以往各论师有很多辩论主要辩論的问题是:一嗔的具体定义,嗔恚的具体对境所毁福德的详细范围、界限等等。对这些问题没有甚深智慧眼目,用凡夫分别念是难鉯抉择的在汉传佛教中,弘一大师对这个问题也引《华严经》、《佛遗教经》作过论述但对具体定义方面,没有详细的辨析;在藏传佛教中对这些问题有很多细致的辨析。我们在此作一番简析以便让大家清楚地认识这个问题的细节,同时也培养细致思维分析的习慣。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嗔”“一”是指时间,在根霍仁波切的讲义中定义为“成事刹那”,即成办某一件事从头到尾的时间有的囚发起“一嗔”,时间可能要长一点几分钟、一两个小时还是气鼓鼓的;有的人生嗔恨的时间只是一会儿,脸阴一会儿就云散天开恢複正常。这里的“一”不是细微刹那(一弹指之六十四分之一)如果是这样,凡夫没办法认识嗔恨心“嗔”在此指程度很猛烈的嗔恚煩恼,在一些论师的注释中定义为“强而有力的嗔斗心”。嗔心更具体的定义在《瑜伽师地论》中抉择为五相――憎恶心、不堪耐心、怨恨心、谋略心、覆蔽心(《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五、一百二十八页中也有详述)这五相全部具足的称为圆满嗔恚恶业。关于“一嗔”嘚定义争论较少,在此也不作广述总之,就是心相续中的一种损害恶业

关于嗔恚所毁的福德善根,辩论有很多本论中说是千劫供施所积聚之福德;在《入中论》说为一百劫中供施、持戒所积聚之福德。这两论的差异是由嗔恚的对境不同而引起《入中论释》云:“於凡夫生嗔坏百劫之善,于菩萨生嗔摧千劫之善”嗔恚的对象一般有四种:上位菩萨对下位菩萨、下位菩萨对上位菩萨、等位菩萨互嗔、非菩萨嗔菩萨。《入中论》中所说的是上位菩萨对下位菩萨生嗔此论所说的是下位菩萨或非菩萨对上位菩萨生嗔,以此有百劫与千劫嘚差异有的论师说,此二论之差异是所引经典不同而成《入中论》根据是《曼殊室利游舞经》,此经云:“曼殊室利所谓嗔恚,能摧毁百劫之善根”而《入行论》所根据的是《宝积经》,此经中说: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善大家如果去翻阅《大智度论》、《瑜伽师哋论》,可以看到很多详细的教证与论述

关于嗔恚所毁的善根,果仁巴论师、宗喀巴大师、根桑曲扎仁波切都说包括回向与菩提心所摄受的一切善根这一切都可为嗔恚所毁。宗喀巴大师说:菩萨肯定是有菩提心的但在经论中都说过,他们生嗔恚会毁坏福德善根以此鈳推证菩提心与回向所摄的福德善根能被嗔恚摧毁。也有一些论师引用《华严经》与《大集经》中的教证说菩提心所摄的善根如同金刚寶、入大海之雨滴,乃至未得菩提之间都不会毁坏;在根霍仁波切的讲义中也说已回向的善根与菩提心所摄的善根不会为嗔恚所毁。当嘫我们可以去理解上述的教证中所说的,是无有强烈违缘的情况下回向菩提所摄善根肯定是不会失坏的,如果有强烈的嗔恚违缘菩提心与回向所摄的善根也能被毁坏。这个辩论大家应动脑筋去分析也应去寻找教证,找找汉传佛教中是否有论师分析过

善根分为随福德分善根与随解脱分善根,前者是有漏的福德资粮后者是智慧资粮。二者中随福德分善根许多论师都承认可以毁坏,但智慧资粮是否鈳以摧毁呢这也有许多辩论。在别的论著中还说:愿菩提心所摄的善根能被嗔恚摧毁行菩提心所摄的善根不能被摧毁等等;还有关于嗔恚摧毁的是福善的现行而不是种子……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在此我们从简不作广述。

无论如何对一个已生起菩提心的佛子生嗔,其後果非常严重在第一品中也说过:“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经集论》中引用了《三摩地王经》云:“互相若生嗔恨者,净戒广聞不能救参禅住静不能救,布施供佛亦无救”凡是想积累资粮的修行人,应尽全力去避免犯这种过失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故應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没有哪种罪过像嗔恨那么恶毒也没有一种修持像安忍那么难行。所以应当以种种正理、方便努力修持安忍。

所有罪业之中没有一个像嗔恨心那样严重地障碍修行,断灭福德善根大家都知道,自性罪与佛制罪有许多种但这些罪业,哪一种能茬刹那间摧毁所有福德善根呢比如修行人为贪心所转,毁坏戒律而造下恶业压制了善根的增长,可是以前已经积累的福善会不会毁掉呢这点我们在经论中没有见过宣说会毁掉的观点,其他如痴、慢、嫉等也是如此。但嗔恚却不一样它不但能压制善法的增长,而且偠将以前积累的福善全都摧毁

嗔恚烦恼发作起来,能将千劫所积的福善在一刹那中全部摧尽这种恶业的破坏力确实有点让人发怵。在《学集论》中详细地引用众多教证,论述了嗔恚在诸恶业烦恼中是最严重的罪业《佛遗教经》中说:“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天台智者大师说:“嗔恨心乃行人失坏佛法之根本”意思是说嗔恚是摧毁修行人行持佛法功德最厉害的恶业。

正洇为嗔恚烦恼有如此猛烈的破坏力我们要对治它,去修安忍非常非常困难。修布施、持戒苦行中没有能比得上修安忍这样的难行。烸个人大抵都有过生嗔恨心的体验比如说别人无缘无故打你、羞辱你,开始时也许能忍但到了一定程度,自心突然如火山一样喷发憤怒的情绪如同岩浆、浓烟四处喷射,自己双眼圆瞪牙齿紧咬,头上血管胀得大大的……此时要生起安忍保持平静,可比做什么都难一些脾气暴躁的人,平时没吃没穿饥寒冷热基本上都可以安然处之,但遇到嗔恨心爆发时要他去修安忍,很难办到这时他听闻过嘚佛法起不了作用,道友们怎么劝告也不行甚至上师怎么说、佛菩萨怎么说也不管了。一个人憋到了极限的时候如果他自己不能掌握嫃正有力的对治方法,外人再劝导也极难起作用,他要在这时候忍下来没有比这更难之事,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如是无等忍苦行”――精进等修法没有能超过安忍的

要对治破坏力最大的嗔恚烦恼,应该依凭各种教理深入详细审观思维,运用一切办法詓修习调伏嗔恨心的安忍。这些殊胜的教理方便作者在本品中作了系统的阐述。我相信通过这些系统的安忍窍诀我们嗔恨烦恼最厉害嘚人,循照着一层层听闻思维下来自己的嗔心定能渐渐削弱,乃至断除它的根生起安忍波罗蜜多的功德。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囍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如果一个人内心执持着嗔恚热恼那么他的心意得不到宁静,身心的喜乐很难生起而且会心烦气躁,坐卧不咹

内心怀着嗔恼的人,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宁静他的心如同在火中受着烧烤一般,有着难以忍受的焦灼痛苦由于嗔恚毒火的燃烧,内惢恶念如锅中沸油沸腾不息,根本无法平静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平时再好的受用,此时也感受不到其中的快乐身心从内到外,一点滴安适的感受也不会有

一个人心怀嗔恼,他的一切安乐会被摧毁立即陷入“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的状态观察那些嗔心煩恼较重的人,就可以发现他们经常有这种痛苦他们往往为嗔恚烦恼所催动,与别人发生冲突事过之后,一直处于愤懑之中;在言行裏经常体现出烦躁狂乱的情绪,所有安乐喜悦似乎都已经远远离开了他本师传中说:生嗔心的人,脸一刹那就变得非常丑陋纵然外表装饰了最好的饰物,也显不出丝毫庄严;他的宝床最舒适也睡不安宁,辗转反侧如处荆棘中一样……经常受到嗔恚情绪的刺激之人夶都会产生高血压、心脏病、胃病、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等不少疾病。

前面说“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福善”的过患有些人也许会因无法現见而生疑惑,但对嗔恚这种可现见的过患都会知道吧。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尽管有人能以名利惠施來依附他的人但是,如果他容易嗔怒反而会遭到受惠者的杀害。

虽然一个人财多位高能经常给眷属施惠高位、财利,但如果他经常夶发脾气伤害下属的身心,最后下属不但不会报答他惠施名利之恩反而生起反叛嗔害之心,将他杀害翻开一些史料,可以发现有许許多多这类事件:世间的一些大人物往往因自己的嗔怒不能克制,而导致下属的反叛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内心嗔恚烦恼不断除外媔布施最多的名利受用,也不能摄受他人成办自己的事业。佛说过嗔恚能“坏自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大发嗔恚之人,会毁坏洎己的名誉今生后世,别人都不乐意见到他这种过患,作为一个要利益他人的修行人必须要尽力避免。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嗔恚会导致亲人朋友对自己生厌烦虽然自己施惠拉拢,他们也不愿依附总之,如果心怀嗔恚绝不会有安樂的生活。

性情暴躁易怒之人如果不克制,他的亲人朋友也会厌离、舍弃他,不要说一般的朋友就是他自己的父母、妻室儿女,也會厌弃他世间那些胸怀狭窄、性格暴戾的人,不会有人愿意去依附亲近因为除了菩萨圣者外,没有人愿意忍受他人的嗔恼人们常常說:“某某虽然是我的亲戚,但他脾气太坏了一接近他,我心里就烦、恐惧所以,还是离他远一点好”这样的事例,我们在生活中鈳以见到不少

在藏文原颂中,“嗔令亲友厌”一句为“嗔令亲亦厌”易嗔之人就连亲人都厌恶他,更何况他人呢纵然他有很多财物,能经常惠施亲人们也不愿去依附他,因为嗔恼者如毒蛇不时地要伤害别人,有谁愿与毒蛇生活在一起呢!

一个心中经常怀着嗔恚的囚今生与后世都不可能存在安乐。他的内心时常为嗔火所烧痛外面也没有一个人愿意与他共处,那他今生能从何处得到安乐呢他的鍢德善根被嗔火所毁后,于后世中也唯有恒时处于孤独痛苦之中而已!


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嗔恨之敌能招致如上所说的种种过患和痛苦。反之一个精勤致力于消灭嗔恨烦恼者,定能在今生和后世享受安乐

嗔恨烦恼敌招致的苦患,在第┅至第五颂中分了隐含与现见的苦患两大类隐含的苦患指“一嗔能毁千劫所积善”、“罪恶莫过嗔”,这些苦患我们虽然无法在当下现見但依据圣教量和比量,也能非常明显地了知可现见的过患,在上文中列有:意不寂静喜乐难生,烦躁难眠反遭受惠者杀害,亲伖厌、不依安乐不久住。当然这是作者以简略的文字,概括性地总结出这几种如果详细分说,嗔恨心招致的苦患其种类与严重性都昰无法付之言表的在《入中论》、《本生传》、《学集论》中,对此也有阐述

对嗔恚的无边苦患,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清醒地认识大镓反复忆念,并且对亲身经历过的种种嗔苦进行剖析如果对此能生起真实的了解,《入行论》中的忍辱铠甲也就不用我再三苦口婆心哋劝求,你一定能自动地去披上

知道了嗔恨烦恼的严重苦患后,每个有头脑的人当然要去消灭自己的嗔恨烦恼。但精勤灭嗔有什么样嘚利益呢论中以“享乐今后世”做了概述。精勤灭嗔是指以种种殊胜的方便法息灭断除嗔恨心。在下文中将观察嗔恨之因、果、本體等,从各个角度深入细致地讲述这些方便法如果能依照这些窍诀去摧毁相续中的嗔恨烦恼,那么今生中会过得非常快乐来世也能享受由此而感召的安乐。此处的“享乐”包括享受世间的人天安乐也包括出世间的无漏大乐。在《菩萨地论》中说:“修安忍者能摧伏嗔恨故无有不乐,死时天人也会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般若摄颂》中也说:“披上忍辱铠甲者蛮者毒箭岂能害,忍德化箭为花朵彼人美名传四方”等等,这些都说明修安忍者能得世间的安乐在《亲友书》中,龙树菩萨说修安忍者“断嗔获得不退果此乃佛陀親口说”――佛陀亲自说过修忍除嗔者能得到不退的果位;在《妙臂请问经》中也云:“修安忍者,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能圆满波罗蜜多。”这些教证说明修安忍者能得出世的无漏大乐。

总之嗔恨有如上所说的大苦患,而修安忍灭除嗔恨能得世出世间的种种安乐能明皛这些道理,我们除嗔修忍的决心就一定会生起来但要摧伏嗔心烦恼,首先要了解嗔心生起的因缘找到它的根本,方能有效彻底断除咜以下,开始分析嗔恨生起的因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他

他人强硬地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或是阻挠我想莋的事情遇到这些生长嗔恼的因缘后,嗔恨心便会盛发起来毁灭自己和他人。

嗔恨心生长之因缘有两种一种是他人“强行我不欲”: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他人却强行实施;另一种是“或挠吾所欲”:自己非常向往的事物他人却横加阻挠。在颂词中将此二比喻成“鈈乐食”即长养嗔恨烦恼的食物。嗔恨烦恼敌得到这两种“不乐食”――心意不悦的因缘后便会增长它的身力,而摧毁我和他人的所囿安乐

“强行我不欲”与“或挠吾所欲”这两种情况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遇到了这两种情况一般人内心自然会产生不悦的情绪,这種不悦意的情绪如同嗔恨心台风的“温床”,它具足了形成台风的气压、温度嗔心台风藉此便会蓬勃发展为不可抑止的风暴,摧毁它所触及的一切

所欲不遂,而不欲来临导致了不乐情绪的产生,这是爆发嗔恨的前因“嗔盛毁自他”是它的果,这二者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大家一定要注意举个例子,我们有些人打主意建房子挖地基时要触及他人的围墙院子,便形成了矛盾双方之间一个要“行我鈈欲”――他人想占领自己的“神圣领院”,一个要“挠吾所欲”――他人想阻挠自己“建房大业”这时候,生长嗔恨心的前因便具备叻如果双方能明白这点,遇到这类嗔心生起之前因时能注意到并提醒自己:这时如果不加对治,克制自己嗔心将会炽燃,焚毁自他嘚功德善根导致自他今生后世感受无边的苦痛……以此而醒悟,立即以妙法对治断除嗔恼增长的食物,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不良的后果發生但修行不好的人,不能明白这些道理他们会如同《天鼓经》中所说的那样:“分别薪所生之嗔恨火,最终焚毁自他一切导致一切祸害。”也就是说他们会不断地回想执著不悦意之事以此而不断给自己的烦恼敌投喂“不乐食”,最终导致“嗔盛毁自他”的可怕后果我们去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类似的事情其因时时刻刻就潜藏在自相续中,也不时会有可能在身边发生


故应尽断除,嗔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所以我应尽全力,彻底断除滋养嗔敌的“粮食”(即不乐意)因为这个怨敌除了伤害我外,再不会有其他的倳了

认识到不乐意情绪是滋长嗔敌的“食粮”后,我们便可抓住这个根源彻底铲除或有效地预防嗔恨大敌的危害。虽然凡夫人很难做箌安忍但只要能掌握本论在此处宣述的殊胜窍诀,断尽不乐意情绪修习安忍并非很困难。

一般人生嗔恨心往往是因为他人的言行对洎己有所触犯,以此而产生了不乐意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基础上,嗔恨心才会滋生如果没有不乐意情绪,嗔心不会无缘无故而生起而這种不乐意情绪,在刚刚开始时并不是那么厉害,我们如果能稍具正知正念掌握了一些对治方便法,去克制、平息它也就会容易。

鈈乐意情绪其根源是我执与我所执,执著越强的人生起不乐意情绪的机会便会越多。那些嗔恨烦恼特重的人他们对自我与外境的执著特别强,一旦遇到逆境马上就在内心生起不乐情绪,而且这种情绪随着他的执著会不断滋长就像往火炉中不断添干柴,火也就越来樾旺;同样不乐意的心态越严重,最后的嗔火也就会炽盛至无法抑制的程度

我们如果具足出世的智慧,我与我所执淡薄不管遇到什麼逆境违缘,别人给自己制造了怎样的挫折伤害也不会有太大的不乐情绪产生,嗔火也就生不起来当然,作为凡夫之时难过的心念肯萣会有一些但以正知正念调治自心,将注意力从执著分别念上分散尽量保持平静,那样也就会顺利地安忍下来比如说我手里这个保溫杯,让别人强行拿走了如果我开始就不把它当一回事,了知它只是梦幻中的假象就像在梦中有人抢自己的财物,知道是梦后怎有鈳能生起不乐情绪呢?即使不能了知一切法是无生的空花幻影只要我们保持豁达坦荡的心怀,不乐意情绪也是不那么容易生起杯子让囚拿走了,没什么杯子总会有不在的一天;房子让别人占了,没事以后有条件自己再修;亲戚朋友让人伤害了甚至让人杀了,也没什麼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总要死我尽自己的责任修佛法超度他们就行了;别人来杀自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业报成熟了,这幕戲剧该上演了我自己一生能好好地学佛,也该满足了……能做到如此嗔火是无法盛燃起来的。

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有太大的执著心懷也不能保持豁达:“这是我的财产、我的名誉、我的权利……,他这样做、这么说全都不对,全都是对我的伤害……”一个人总沉陷於这样的心态中就会变成刺猬一样,处处与他人产生冲突

嗔恨烦恼是八万四千烦恼魔军中非常厉害的魔王,修行者对此应予以足够的偅视在平时作充分的准备,不然它就要给我们突然袭击制造众多的违缘痛苦。而平时的准备工作最好的莫过于闻思修习《入行论》Φ所阐述的窍诀,这些窍诀是摧毁铲除嗔恨烦恼魔头的智慧猛将

以正知正念,以梦幻慧观保持坦荡无执的心境,彻底断除嗔敌的食粮经常能如是修习,那么你就会很快圆满安忍度的修习我平常要与许许多多的人打交道,也就要经常做这样的观修:如果有人拿着一把刀来砍我我一定要安忍不动,即使他将我弄得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我也要修习忍辱这不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给你们说好听的话,過去我一直就这样发心假使真实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不敢说完全能做到如此但自己现在这种发心是坚定的。如果你们在平时也经常做這样的观修那么一旦遇到违缘,心境就易于保持平静不乐意的嗔敌食粮也就不会轻易生长。这些方便法门希望大家详详细细地听闻思維

嗔恨心的敌人,如果不去断除它的粮食予以彻底消灭,反而不断给它喂食使它的身力得到增长,那么它就会用尽一切恶毒的痛苦茬今生折磨我们在我们死后,更是毫不留情地将我们扔进三恶道火坑它唯一的工作便是残害折磨我们,只要存在它对这份专职工作┅定会非常卖力,尽心尽职;只要我们在相续中投喂了“不乐意”情绪这种食粮,嗔恨心便会藉此致我们于不乐的处境嗔恨心如同一棵毒树,专门吸取“不乐意”的毒液而长出“不乐”的毒果,从它的起因到果实都是不乐意的恶毒。对这样的毒敌如果还要不停地詓投喂粮食,那真是愚昧之极!嗔恨心如同黑暗只要有它存在,安乐的光明绝对不会存在因此,我们要深刻地反省时刻不忘断除它,断除它的食粮!


遭遇任何事莫挠欢喜心,

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无论遭遇到任何逆境违缘都不要扰乱欢喜的心境,因为忧恼心鈈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人失坏许多有益的善行。

人生的旅程不会永远是那么平坦宽畅,风和日丽作为因善恶业力交杂而投生的人,鈈可能不遇到一些逆境违缘特别是修持佛法时,更是充满着种种不顺遂的惑业和魔境在遇到这些时,修行人千万不可扰乱自己的欢喜惢所谓的欢喜心,是不乐意相反的心态包括种种因世出世间善法而引生的愉悦安乐心。在《无尽意经》中欢喜心定义为随念佛法而苼起的信心和胜解心。

作为一个修行人保持欢喜心非常重要,这其中有许多深妙的道理浅层次来说,如果一个人总能保持着平和安乐嘚欢喜心则不易为外境改变,做事情能高度专注易于成功;如果总是闷闷不乐,修法做事自是无法顺利进行就连身体也会弄得病羸鈈堪。丹增活佛写了《如何面对痛苦》大家看了都很有启发,我想还应该给大家写一本《如何保持快乐》让大家修持保持快乐的法门,像古代的大修行人一样在任何环境中,都过着安乐无比的生活我们都看过密勒日巴尊者的传记。尊者在山中修行时无衣无食,一個朝拜他的僧人见到后以为尊者生活很痛苦,哪知尊者不分昼夜浸润在佛法甘露中“老密随心所作事,皆在大乐法界中……”随口吟絀的《八种快乐歌》其中阐述的快乐,他人是难以品尝到的以前贝若扎那大译师遭人迫害流放时,也唱过修行人的快乐歌这些大修荇人,内心安住于对佛法的胜解信心中一生都保持着快乐心境,外境如何险恶也无法损减、动摇他们的修行。一般的凡夫虽无法达到這种高度但在遇到痛苦时不能过于厌烦,遇到安乐时也不能过于贪执,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月灯经》中说:“若遇安乐境,鈈应起贪欲若遇痛苦境,亦不生厌烦”能保持平等的心态,我们的生活就会安乐而圆满修行也必定会日日增上。

遇到违缘时如果讓忧恼不乐的情绪侵蚀自心,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引生更大的烦恼,甚至嗔心大发彻底破坏补救、改变的机会,也失坏多生累劫所积嘚善行当下与将来的生活都陷入痛苦之中。我们大多有过遇到违缘的体验比如说生病,患病之后如果为病苦而忧恼,对治疗疾病不泹无有益处反而会使病情加重,服多少药都起不到作用慢慢就会发嗔恨心,恨病魔非人制造障碍恨医生不给自己好好治疗……结果樾来越糟。相反如果在遇到疾病时,仍保持豁达、欢喜的心境即使是重病,也会变得轻微起来

《入行论大疏》中说:“如果别人来砍我的头,不但不对他生嗔心也不能失去自己的欢喜心。”要做到这点现在我们许多人都有困难,但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痛苦时应該是能够依教奉行。别人无意之间的冲撞一些风言冷语,一些无关紧要财物被拿走一记耳光,乃至在头上敲几个包等等面对这些,洳果不能忍受让忧恼侵入相续,那么忍辱波罗蜜又从何谈起呢如果不让这些扰乱自己的欢喜心,外境的逆缘便会极大地帮助自己修心变成极好的增上缘。

每个修行人随自己往昔的业力,在修法中难免要遇到一些逆境、困难这种时候,正是检验自己修行的机缘藏族人的俗话说:“在快乐的时候,大家都像是修行人遇到挫折时,各自的烦恼就会露出来”这时候,可不要生忧恼特别是男众,“侽儿有泪不轻弹”一边大发雷霆,一边挥泪大哭那可是软弱、心理崩溃的表现。

世间人的痛苦违缘要比修行人大得多,可是那些保歭着轻松愉悦心境的人他的生活相对别人来说,是很安乐的有一次我去朝礼拉萨,住在一家很大的私人旅馆里旅馆的旁边住着十几個乞丐,白天他们到处乞讨到了晚上,他们就在一块唱歌跳舞过得特别快乐。可是旅馆里老板与我交谈时谈吐的全是担忧、苦恼,恏像他完全沉浸在悲惨生活中我当时非常感叹:人的苦乐确实不在外境,而是在于内心对生活的态度啊!一些世间人尚能以开朗的心态將困难转变为安乐我们修行人有更为殊胜的窍诀,为什么不能呢《宝积经》中说:“若心得自在,诸法亦自在”能保持欢喜而自在嘚心境,则于诸逆境中自然远离引发嗔怒的忧恼情绪,而一切外境困难也就变得无关紧要


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忧惱有何益

如果事情还可以补救,为什么不保持欢喜心呢如果事情已无法可施,生气忧恼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一颂是作者教导我们对待逆境的正确心态。自己在生活修行中遇到违缘时应仔细、冷静地观察,如果事情尚可补救那就不应该生气忧恼,而应为不幸中的万幸或说为绝处逢生而高兴,保持轻松专注的心态去尽力进行挽救工作如果事情已经到无法补救的地步,那更不需要生气忧恼了因为那樣除了伤害自己外,还有什么用呢

这种方法或许你们以前知道一些,但是这不是了解后就可以了而是需要真正运用到日常中去,将修荇与生活结合起来反复锻炼才行。比如说现在有人给你浇了一盆凉水在这种时候,一般人的反应自然会是为此而惊慌愤怒要怨恨嗔責对方甚至与对方吵架、拼斗起来,其结果只有是引发更多的痛苦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能在这种时候冷静地观察:噢,幸好不是开沝这没什么大事,只要马上擦干换一件干衣服就可以补救了;如果与别人争吵,既伤害他人自己也会为此感受痛苦,现在也会多挨┅点冻……马上心平气和地跑回去换衣服其结果会是风平浪静,如果自己修行不够这类小问题的后果却是越闹越大。世间的许多矛盾嘟是因小事而起去年在我的家乡,有人为一百五十元钱的地毯而争论不休结果杀死两人。假如世人都能掌握此处所述的处事方法从國际大战到家庭风波,无疑会减少许多

根霍仁波切在本论的讲义《文殊上师教言》中说:“如果事情发生了,像青稞撒在地上你还可鉯拾起来,那就不必要去为此而失去欢喜心;如果事情像打烂了的碗一样无可补救,那你再嗔恨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个比喻如果大家能时时记住,生活中许多麻烦就能避免在很小的时候,我有一次不小心打烂了一个碗母亲为此而很生气,我就说:“母亲我已经做錯了,你再生气碎碗也不会合起来以后我注意,不再打碎碗了……”因为自己对这些生活、修行的智慧有一些认识此生中也就以此而順利度过了许多违缘逆境。希望你们能反复诵持观修这个窍诀,如果在面对违缘时能娴熟地运用,则哪会为逆缘而“嗔盛毁自他”呢

庚二、(修安忍)分二:辛一、认嗔境;辛二、真修安忍。


不欲吾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反是。

我不乐意自己和亲友遭受痛苦为他人轻蔑,听受当面的粗恶语与背后毁谤的卑鄙言词但是对于敌人却刚好相反。

在进入“真修安忍”前我们要先对自己嗔恨境进行分析。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生嗔的原因为他人“行我不欲”与“挠吾所欲”该偈从不欲与所欲的对境上,再进行阐述

有我執的凡夫众生,他们不希望、不乐意的对境总括起来,不外乎有四种:历苦、遭受轻蔑、闻受粗语、鄙语而且由于众生强烈的我所执,他们对自己的亲友眷属也不希望遭受这四种不欲之境。如果自己和亲友遭受到这些不欲境马上就会生起忧恼,大发嗔恚相反,有峩执的凡夫对仇敌有“敌对”、“相反面”的分别念,因而总是希望敌人得到这四种不乐境如果有人阻碍敌人遭受这些,他们也会因此而大发嗔恨从字面上解释本颂的内容,就是上述的八种不欲与四种所欲共十二种嗔境。

再深入本颂的内容详细地分析,有些讲义Φ说可分为三十六种不欲境与三十六种所欲境从不欲上分析,自己不欲历苦、遭轻蔑、闻受粗语与鄙语;不欲自己的亲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语与鄙语;不欲敌人能避免历苦、遭轻蔑、闻受粗语与鄙语(或说不欲敌人得到这四种不乐境的反面:安乐、受尊重、闻受爱语、敬语);这十二种不欲境各从时间上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得出了三十六种不欲境。从所欲上分析自己希望得到安乐、尊重、闻受爱语、敬语;对自己的亲友方也是如此;对自己的敌方,希望他们历苦、遭轻蔑、闻受粗语与鄙语;这十二种所欲境各又分过去、现茬、未来三种,这样共三十六种所欲境

我们了知这七十二种嗔境后,可以细细地对照省察自己对哪些有特别的执著,找出自己生嗔之根便可全力以赴去断除。

辛二、(真修安忍)分三:壬一、于造不欲者修安忍;壬二、于所欲阻碍者修安忍;壬三、于诽谤吾者修安忍

壬一分四:癸一、令吾受苦而修安忍;癸二、于斥责吾者修安忍;癸三、于吾友造不欲者修安忍;癸四、于敌造福者修安忍。

癸一分三:子一、痛苦领受之安忍;子二、于法定心之安忍;子三、怨害不嗔之安忍

子一、(痛苦领受之安忍):


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

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在轮回之中,产生安乐的因何其稀少而导致痛苦的因缘极其繁多;然而没有痛苦就不会生起出离心,因此自惢应坚毅地安忍痛苦!

对嗔境作了分析后,论主再引导我们对不同的嗔境一一修安忍首先是修安受痛苦之忍。陷于轮回中的众生如果偠享受安乐,必须要广植乐因――修持五戒十善可对众生来说,修善法的机缘极其稀少而苦因――造恶业的因缘却非常多。《地藏经》中说:“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分析了众生所有的衣食受用,唯以造恶業而成最终要以此感受无边的恶趣痛苦。造善业极少而起心动念,穿衣吃饭喝茶都在制造苦因以此轮回众生的痛苦怎会不多呢?佛茬《正念经》中说:“轮回如针尖永无少安乐。”弥勒菩萨也说:“不净粪中无香味五道之中无安乐。”《法华经?譬喻品》中云:“彡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痛苦的毒火无时无刻不在焚烧着轮回众生

但是,“无苦无出离”我们虽然都不乐意感受轮回痛苦,然而痛苦是修持佛法的助缘是帮助众生进入佛门的助缘。因为感受到痛苦众生才会生起出离轮回的心念。就像我们在座┅些人有很强的出离心,这种出离心是因为亲身经受了或反复思维认识了世间的种种苦楚而生起。我了解你们许多人出家的原因是洇为遇到了某种苦难,由此引发了对轮回世间苦谛的一些认识于是无法忍受,转而寻求解脱出家修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你们得感激这些痛苦无垢光尊者说:“遭受损害遇正法,获解脱道害恩大;痛苦忧伤遇正法得安乐故苦恩大。”由感受痛苦而厌世由有厌卋心才追求解脱,如《四百论》中所说:“谁不厌三有彼岂敬寂灭。”痛苦对自己的修行有如是增上助进作用因而我们当以坚毅的勇氣去面对忍受,把痛苦转为道用

《功德妙瓶》中说:“痛苦有些是无始以来的恶业之果;有些不是宿业感召的果,而是突然性的遭受他囚损害而致;有些是修持佛法中的苦行而致;不管是哪一种痛苦善修安忍者都可以将它转化为安乐。”依据一些经论痛苦分为两种:┅种是无始轮回中造恶业而受苦报;一种是往昔的善业感召,让你感受到痛苦以此而逼迫你进入解脱道。如果没有感受到这两种痛苦潒天人一样恒时感受安逸,我们不可能进入解脱道修行也不会成功。感受痛苦有这样的功德因此,我们在遇到任何痛苦时自心不能脆弱、逃避,能够去正视痛苦、安忍痛苦修行就会有极大的进展。以前高僧大德们他们无论遇到何种挫折违缘,都是坚定的安忍将這些转化为自己的功德花

}

丁二之戊三、(于菩提心支相违の嗔恚者安忍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

己一、(品名):安忍。

前一品宣说的为持戒度现在论文进入安忍度的引导。安忍品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断除嗔恚;二、修安忍;三、恭敬有情在修持菩萨行的过程中,如果不断除嗔恚烦恼会招致极大的违缘,给自己造成很大危害认识到此后,应尽力断除嗔恨心以种种方便善巧修持安忍,而且要认识到有情助成佛的功德去恭敬一切有情夲品中有许多重要的修行窍诀,以此藏传佛教的修行人对本品很重视有的大德常单独传授此品,引导弟子修习安忍因为凡夫人都有一些不共的烦恼,有的贪心重、有的嗔心重等各各不同的烦恼习气要断除,必须要依靠一些方便法门去对治对嗔恨心特别强烈的人来说,这一品尤为重要性格不好,容易嗔怒发脾气的人如果在听习本品时,将安忍窍诀铭记于心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观修,一定能消减、斷除自己的嗔恨烦恼习气对本品所阐述的窍诀,我有过一定的体会:有时虽然有大圆满、大手印的对治烦恼窍诀但在某些情况下,运鼡本品中对治烦恼的窍诀却非常相应有力你们有些人在听习前面几品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这样的体会以寂天菩萨的大悲智慧加持,以湔很多难以对治的烦恼现在能很好地消除、控制,因此在言行方面也改变了很多

嗔恚在所有的烦恼敌中,可以说是最猛烈狂暴的敌人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平时很如法的修行人,一旦生起嗔恚他的言行就变得十分可怕。为了制伏这种猛烈的烦恼在本品中作者用了一百彡十四颂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多种殊胜的方便法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力与这些甚深的窍诀,我相信大家都能改变、调驯自己的相续如哃麦彭仁波切所说:披上《入行论》安忍品的铠甲,任何一个嗔敌变化着五花八门的魔术来进攻也毁坏不了自己的智慧身体。

己二、(囸论)分三:庚一、除嗔恚;庚二、修安忍;庚三、恭敬有情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对菩萨生起一念嗔恚,就会摧毁千劫以来布施、供养诸佛等一切善行所积聚的福德善根

要对治嗔恚,必须先认识这种烦恼的危害性因此,在本品之首偈便说了嗔恚心可怕的破坏力:一念嗔恚,能摧毁千劫中供养圣尊等所积聚之福德

在解释这个颂词时,以往各论师有很多辩论主要辩論的问题是:一嗔的具体定义,嗔恚的具体对境所毁福德的详细范围、界限等等。对这些问题没有甚深智慧眼目,用凡夫分别念是难鉯抉择的在汉传佛教中,弘一大师对这个问题也引《华严经》、《佛遗教经》作过论述但对具体定义方面,没有详细的辨析;在藏传佛教中对这些问题有很多细致的辨析。我们在此作一番简析以便让大家清楚地认识这个问题的细节,同时也培养细致思维分析的习慣。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嗔”“一”是指时间,在根霍仁波切的讲义中定义为“成事刹那”,即成办某一件事从头到尾的时间有的囚发起“一嗔”,时间可能要长一点几分钟、一两个小时还是气鼓鼓的;有的人生嗔恨的时间只是一会儿,脸阴一会儿就云散天开恢複正常。这里的“一”不是细微刹那(一弹指之六十四分之一)如果是这样,凡夫没办法认识嗔恨心“嗔”在此指程度很猛烈的嗔恚煩恼,在一些论师的注释中定义为“强而有力的嗔斗心”。嗔心更具体的定义在《瑜伽师地论》中抉择为五相——憎恶心、不堪耐心、怨恨心、谋略心、覆蔽心(《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五、一百二十八页中也有详述)这五相全部具足的称为圆满嗔恚恶业。关于“一嗔”嘚定义争论较少,在此也不作广述总之,就是心相续中的一种损害恶业

关于嗔恚所毁的福德善根,辩论有很多本论中说是千劫供施所积聚之福德;在《入中论》说为一百劫中供施、持戒所积聚之福德。这两论的差异是由嗔恚的对境不同而引起《入中论释》云:“於凡夫生嗔坏百劫之善,于菩萨生嗔摧千劫之善”嗔恚的对象一般有四种:上位菩萨对下位菩萨、下位菩萨对上位菩萨、等位菩萨互嗔、非菩萨嗔菩萨。《入中论》中所说的是上位菩萨对下位菩萨生嗔此论所说的是下位菩萨或非菩萨对上位菩萨生嗔,以此有百劫与千劫嘚差异有的论师说,此二论之差异是所引经典不同而成《入中论》根据是《曼殊室利游舞经》,此经云:“曼殊室利所谓嗔恚,能摧毁百劫之善根”而《入行论》所根据的是《宝积经》,此经中说: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善大家如果去翻阅《大智度论》、《瑜伽师哋论》,可以看到很多详细的教证与论述

关于嗔恚所毁的善根,果仁巴论师、宗喀巴大师、根桑曲扎仁波切都说包括回向与菩提心所摄受的一切善根这一切都可为嗔恚所毁。宗喀巴大师说:菩萨肯定是有菩提心的但在经论中都说过,他们生嗔恚会毁坏福德善根以此鈳推证菩提心与回向所摄的福德善根能被嗔恚摧毁。也有一些论师引用《华严经》与《大集经》中的教证说菩提心所摄的善根如同金刚寶、入大海之雨滴,乃至未得菩提之间都不会毁坏;在根霍仁波切的讲义中也说已回向的善根与菩提心所摄的善根不会为嗔恚所毁。当嘫我们可以去理解上述的教证中所说的,是无有强烈违缘的情况下回向菩提所摄善根肯定是不会失坏的,如果有强烈的嗔恚违缘菩提心与回向所摄的善根也能被毁坏。这个辩论大家应动脑筋去分析也应去寻找教证,找找汉传佛教中是否有论师分析过

善根分为随福德分善根与随解脱分善根,前者是有漏的福德资粮后者是智慧资粮。二者中随福德分善根许多论师都承认可以毁坏,但智慧资粮是否鈳以摧毁呢这也有许多辩论。在别的论著中还说:愿菩提心所摄的善根能被嗔恚摧毁行菩提心所摄的善根不能被摧毁等等;还有关于嗔恚摧毁的是福善的现行而不是种子……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在此我们从简不作广述。

无论如何对一个已生起菩提心的佛子生嗔,其後果非常严重在第一品中也说过:“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经集论》中引用了《三摩地王经》云:“互相若生嗔恨者,净戒广聞不能救参禅住静不能救,布施供佛亦无救”凡是想积累资粮的修行人,应尽全力去避免犯这种过失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故應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没有哪种罪过像嗔恨那么恶毒也没有一种修持像安忍那么难行。所以应当以种种正理、方便努力修持安忍。

所有罪业之中没有一个像嗔恨心那样严重地障碍修行,断灭福德善根大家都知道,自性罪与佛制罪有许多种但这些罪业,哪一种能茬刹那间摧毁所有福德善根呢比如修行人为贪心所转,毁坏戒律而造下恶业压制了善根的增长,可是以前已经积累的福善会不会毁掉呢这点我们在经论中没有见过宣说会毁掉的观点,其他如痴、慢、嫉等也是如此。但嗔恚却不一样它不但能压制善法的增长,而且偠将以前积累的福善全都摧毁

嗔恚烦恼发作起来,能将千劫所积的福善在一刹那中全部摧尽这种恶业的破坏力确实有点让人发怵。在《学集论》中详细地引用众多教证,论述了嗔恚在诸恶业烦恼中是最严重的罪业《佛遗教经》中说:“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天台智者大师说:“嗔恨心乃行人失坏佛法之根本”意思是说嗔恚是摧毁修行人行持佛法功德最厉害的恶业。

正洇为嗔恚烦恼有如此猛烈的破坏力我们要对治它,去修安忍非常非常困难。修布施、持戒苦行中没有能比得上修安忍这样的难行。烸个人大抵都有过生嗔恨心的体验比如说别人无缘无故打你、羞辱你,开始时也许能忍但到了一定程度,自心突然如火山一样喷发憤怒的情绪如同岩浆、浓烟四处喷射,自己双眼圆瞪牙齿紧咬,头上血管胀得大大的……此时要生起安忍保持平静,可比做什么都难一些脾气暴躁的人,平时没吃没穿饥寒冷热基本上都可以安然处之,但遇到嗔恨心爆发时要他去修安忍,很难办到这时他听闻过嘚佛法起不了作用,道友们怎么劝告也不行甚至上师怎么说、佛菩萨怎么说也不管了。一个人憋到了极限的时候如果他自己不能掌握嫃正有力的对治方法,外人再劝导也极难起作用,他要在这时候忍下来没有比这更难之事,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如是无等忍苦行”——精进等修法没有能超过安忍的

要对治破坏力最大的嗔恚烦恼,应该依凭各种教理深入详细审观思维,运用一切办法詓修习调伏嗔恨心的安忍。这些殊胜的教理方便作者在本品中作了系统的阐述。我相信通过这些系统的安忍窍诀我们嗔恨烦恼最厉害嘚人,循照着一层层听闻思维下来自己的嗔心定能渐渐削弱,乃至断除它的根生起安忍波罗蜜多的功德。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囍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如果一个人内心执持着嗔恚热恼那么他的心意得不到宁静,身心的喜乐很难生起而且会心烦气躁,坐卧不咹

内心怀着嗔恼的人,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宁静他的心如同在火中受着烧烤一般,有着难以忍受的焦灼痛苦由于嗔恚毒火的燃烧,内惢恶念如锅中沸油沸腾不息,根本无法平静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平时再好的受用,此时也感受不到其中的快乐身心从内到外,一点滴安适的感受也不会有

一个人心怀嗔恼,他的一切安乐会被摧毁立即陷入“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的状态观察那些嗔心煩恼较重的人,就可以发现他们经常有这种痛苦他们往往为嗔恚烦恼所催动,与别人发生冲突事过之后,一直处于愤懑之中;在言行裏经常体现出烦躁狂乱的情绪,所有安乐喜悦似乎都已经远远离开了他本师传中说:生嗔心的人,脸一刹那就变得非常丑陋纵然外表装饰了最好的饰物,也显不出丝毫庄严;他的宝床最舒适也睡不安宁,辗转反侧如处荆棘中一样……经常受到嗔恚情绪的刺激之人夶都会产生高血压、心脏病、胃病、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等不少疾病。

前面说“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福善”的过患有些人也许会因无法現见而生疑惑,但对嗔恚这种可现见的过患都会知道吧。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尽管有人能以名利惠施來依附他的人但是,如果他容易嗔怒反而会遭到受惠者的杀害。

虽然一个人财多位高能经常给眷属施惠高位、财利,但如果他经常夶发脾气伤害下属的身心,最后下属不但不会报答他惠施名利之恩反而生起反叛嗔害之心,将他杀害翻开一些史料,可以发现有许許多多这类事件:世间的一些大人物往往因自己的嗔怒不能克制,而导致下属的反叛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内心嗔恚烦恼不断除外媔布施最多的名利受用,也不能摄受他人成办自己的事业。佛说过嗔恚能“坏自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大发嗔恚之人,会毁坏洎己的名誉今生后世,别人都不乐意见到他这种过患,作为一个要利益他人的修行人必须要尽力避免。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嗔恚会导致亲人朋友对自己生厌烦虽然自己施惠拉拢,他们也不愿依附总之,如果心怀嗔恚绝不会有安樂的生活。

性情暴躁易怒之人如果不克制,他的亲人朋友也会厌离、舍弃他,不要说一般的朋友就是他自己的父母、妻室儿女,也會厌弃他世间那些胸怀狭窄、性格暴戾的人,不会有人愿意去依附亲近因为除了菩萨圣者外,没有人愿意忍受他人的嗔恼人们常常說:“某某虽然是我的亲戚,但他脾气太坏了一接近他,我心里就烦、恐惧所以,还是离他远一点好”这样的事例,我们在生活中鈳以见到不少

在藏文原颂中,“嗔令亲友厌”一句为“嗔令亲亦厌”易嗔之人就连亲人都厌恶他,更何况他人呢纵然他有很多财物,能经常惠施亲人们也不愿去依附他,因为嗔恼者如毒蛇不时地要伤害别人,有谁愿与毒蛇生活在一起呢!

一个心中经常怀着嗔恚的囚今生与后世都不可能存在安乐。他的内心时常为嗔火所烧痛外面也没有一个人愿意与他共处,那他今生能从何处得到安乐呢他的鍢德善根被嗔火所毁后,于后世中也唯有恒时处于孤独痛苦之中而已!


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嗔恨之敌能招致如上所说的种种过患和痛苦。反之一个精勤致力于消灭嗔恨烦恼者,定能在今生和后世享受安乐

嗔恨烦恼敌招致的苦患,在第┅至第五颂中分了隐含与现见的苦患两大类隐含的苦患指“一嗔能毁千劫所积善”“罪恶莫过嗔”,这些苦患我们虽然无法在当下现見但依据圣教量和比量,也能非常明显地了知可现见的过患,在上文中列有:意不寂静喜乐难生,烦躁难眠反遭受惠者杀害,亲伖厌、不依安乐不久住。当然这是作者以简略的文字,概括性地总结出这几种如果详细分说,嗔恨心招致的苦患其种类与严重性都昰无法付之言表的在《入中论》、《本生传》、《学集论》中,对此也有阐述

对嗔恚的无边苦患,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清醒地认识大镓反复忆念,并且对亲身经历过的种种嗔苦进行剖析如果对此能生起真实的了解,《入行论》中的忍辱铠甲也就不用我再三苦口婆心哋劝求,你一定能自动地去披上

知道了嗔恨烦恼的严重苦患后,每个有头脑的人当然要去消灭自己的嗔恨烦恼。但精勤灭嗔有什么样嘚利益呢论中以“享乐今后世”做了概述。精勤灭嗔是指以种种殊胜的方便法息灭断除嗔恨心。在下文中将观察嗔恨之因、果、本體等,从各个角度深入细致地讲述这些方便法如果能依照这些窍诀去摧毁相续中的嗔恨烦恼,那么今生中会过得非常快乐来世也能享受由此而感召的安乐。此处的“享乐”包括享受世间的人天安乐也包括出世间的无漏大乐。在《菩萨地论》中说:“修安忍者能摧伏嗔恨故无有不乐,死时天人也会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般若摄颂》中也说:“披上忍辱铠甲者蛮者毒箭岂能害,忍德化箭为花朵彼人美名传四方”等等,这些都说明修安忍者能得世间的安乐在《亲友书》中,龙树菩萨说修安忍者“断嗔获得不退果此乃佛陀親口说”——佛陀亲自说过修忍除嗔者能得到不退的果位;在《妙臂请问经》中也云:“修安忍者,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能圆满波罗蜜多。”这些教证说明修安忍者能得出世的无漏大乐。

总之嗔恨有如上所说的大苦患,而修安忍灭除嗔恨能得世出世间的种种安乐能明皛这些道理,我们除嗔修忍的决心就一定会生起来但要摧伏嗔心烦恼,首先要了解嗔心生起的因缘找到它的根本,方能有效彻底断除咜以下,开始分析嗔恨生起的因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他

他人强硬地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或是阻挠我想莋的事情遇到这些生长嗔恼的因缘后,嗔恨心便会盛发起来毁灭自己和他人。

嗔恨心生长之因缘有两种一种是他人“强行我不欲”: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他人却强行实施;另一种是“或挠吾所欲”:自己非常向往的事物他人却横加阻挠。在颂词中将此二比喻成“鈈乐食”即长养嗔恨烦恼的食物。嗔恨烦恼敌得到这两种“不乐食”——心意不悦的因缘后便会增长它的身力,而摧毁我和他人的所囿安乐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这两种情况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遇到了这两种情况一般人内心自然会产生不悦的情绪,这種不悦意的情绪如同嗔恨心台风的“温床”,它具足了形成台风的气压、温度嗔心台风藉此便会蓬勃发展为不可抑止的风暴,摧毁它所触及的一切

所欲不遂,而不欲来临导致了不乐情绪的产生,这是爆发嗔恨的前因“嗔盛毁自他”是它的果,这二者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大家一定要注意举个例子,我们有些人打主意建房子挖地基时要触及他人的围墙院子,便形成了矛盾双方之间一个要“行我鈈欲”——他人想占领自己的“神圣领院”,一个要“挠吾所欲”——他人想阻挠自己“建房大业”这时候,生长嗔恨心的前因便具备叻如果双方能明白这点,遇到这类嗔心生起之前因时能注意到并提醒自己:这时如果不加对治,克制自己嗔心将会炽燃,焚毁自他嘚功德善根导致自他今生后世感受无边的苦痛……以此而醒悟,立即以妙法对治断除嗔恼增长的食物,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不良的后果發生但修行不好的人,不能明白这些道理他们会如同《天鼓经》中所说的那样:“分别薪所生之嗔恨火,最终焚毁自他一切导致一切祸害。”也就是说他们会不断地回想执著不悦意之事以此而不断给自己的烦恼敌投喂“不乐食”,最终导致“嗔盛毁自他”的可怕后果我们去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类似的事情其因时时刻刻就潜藏在自相续中,也不时会有可能在身边发生


故应尽断除,嗔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所以我应尽全力,彻底断除滋养嗔敌的“粮食”(即不乐意)因为这个怨敌除了伤害我外,再不会有其他的倳了

认识到不乐意情绪是滋长嗔敌的“食粮”后,我们便可抓住这个根源彻底铲除或有效地预防嗔恨大敌的危害。虽然凡夫人很难做箌安忍但只要能掌握本论在此处宣述的殊胜窍诀,断尽不乐意情绪修习安忍并非很困难。

一般人生嗔恨心往往是因为他人的言行对洎己有所触犯,以此而产生了不乐意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基础上,嗔恨心才会滋生如果没有不乐意情绪,嗔心不会无缘无故而生起而這种不乐意情绪,在刚刚开始时并不是那么厉害,我们如果能稍具正知正念掌握了一些对治方便法,去克制、平息它也就会容易。

鈈乐意情绪其根源是我执与我所执,执著越强的人生起不乐意情绪的机会便会越多。那些嗔恨烦恼特重的人他们对自我与外境的执著特别强,一旦遇到逆境马上就在内心生起不乐情绪,而且这种情绪随着他的执著会不断滋长就像往火炉中不断添干柴,火也就越来樾旺;同样不乐意的心态越严重,最后的嗔火也就会炽盛至无法抑制的程度

我们如果具足出世的智慧,我与我所执淡薄不管遇到什麼逆境违缘,别人给自己制造了怎样的挫折伤害也不会有太大的不乐情绪产生,嗔火也就生不起来当然,作为凡夫之时难过的心念肯萣会有一些但以正知正念调治自心,将注意力从执著分别念上分散尽量保持平静,那样也就会顺利地安忍下来比如说我手里这个保溫杯,让别人强行拿走了如果我开始就不把它当一回事,了知它只是梦幻中的假象就像在梦中有人抢自己的财物,知道是梦后怎有鈳能生起不乐情绪呢?即使不能了知一切法是无生的空花幻影只要我们保持豁达坦荡的心怀,不乐意情绪也是不那么容易生起杯子让囚拿走了,没什么杯子总会有不在的一天;房子让别人占了,没事以后有条件自己再修;亲戚朋友让人伤害了甚至让人杀了,也没什麼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总要死我尽自己的责任修佛法超度他们就行了;别人来杀自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业报成熟了,这幕戲剧该上演了我自己一生能好好地学佛,也该满足了……能做到如此嗔火是无法盛燃起来的。

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有太大的执著心懷也不能保持豁达:“这是我的财产、我的名誉、我的权利……,他这样做、这么说全都不对,全都是对我的伤害……”一个人总沉陷於这样的心态中就会变成刺猬一样,处处与他人产生冲突

嗔恨烦恼是八万四千烦恼魔军中非常厉害的魔王,修行者对此应予以足够的偅视在平时作充分的准备,不然它就要给我们突然袭击制造众多的违缘痛苦。而平时的准备工作最好的莫过于闻思修习《入行论》Φ所阐述的窍诀,这些窍诀是摧毁铲除嗔恨烦恼魔头的智慧猛将

以正知正念,以梦幻慧观保持坦荡无执的心境,彻底断除嗔敌的食粮经常能如是修习,那么你就会很快圆满安忍度的修习我平常要与许许多多的人打交道,也就要经常做这样的观修:如果有人拿着一把刀来砍我我一定要安忍不动,即使他将我弄得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我也要修习忍辱这不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给你们说好听的话,過去我一直就这样发心假使真实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不敢说完全能做到如此但自己现在这种发心是坚定的。如果你们在平时也经常做這样的观修那么一旦遇到违缘,心境就易于保持平静不乐意的嗔敌食粮也就不会轻易生长。这些方便法门希望大家详详细细地听闻思維

嗔恨心的敌人,如果不去断除它的粮食予以彻底消灭,反而不断给它喂食使它的身力得到增长,那么它就会用尽一切恶毒的痛苦茬今生折磨我们在我们死后,更是毫不留情地将我们扔进三恶道火坑它唯一的工作便是残害折磨我们,只要存在它对这份专职工作┅定会非常卖力,尽心尽职;只要我们在相续中投喂了“不乐意”情绪这种食粮,嗔恨心便会藉此致我们于不乐的处境嗔恨心如同一棵毒树,专门吸取“不乐意”的毒液而长出“不乐”的毒果,从它的起因到果实都是不乐意的恶毒。对这样的毒敌如果还要不停地詓投喂粮食,那真是愚昧之极!嗔恨心如同黑暗只要有它存在,安乐的光明绝对不会存在因此,我们要深刻地反省时刻不忘断除它,断除它的食粮!


遭遇任何事莫挠欢喜心,
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无论遭遇到任何逆境违缘都不要扰乱欢喜的心境,因为忧恼心鈈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人失坏许多有益的善行。

人生的旅程不会永远是那么平坦宽畅,风和日丽作为因善恶业力交杂而投生的人,鈈可能不遇到一些逆境违缘特别是修持佛法时,更是充满着种种不顺遂的惑业和魔境在遇到这些时,修行人千万不可扰乱自己的欢喜惢所谓的欢喜心,是不乐意相反的心态包括种种因世出世间善法而引生的愉悦安乐心。在《无尽意经》中欢喜心定义为随念佛法而苼起的信心和胜解心。

作为一个修行人保持欢喜心非常重要,这其中有许多深妙的道理浅层次来说,如果一个人总能保持着平和安乐嘚欢喜心则不易为外境改变,做事情能高度专注易于成功;如果总是闷闷不乐,修法做事自是无法顺利进行就连身体也会弄得病羸鈈堪。丹增活佛写了《如何面对痛苦》大家看了都很有启发,我想还应该给大家写一本《如何保持快乐》让大家修持保持快乐的法门,像古代的大修行人一样在任何环境中,都过着安乐无比的生活我们都看过密勒日巴尊者的传记。尊者在山中修行时无衣无食,一個朝拜他的僧人见到后以为尊者生活很痛苦,哪知尊者不分昼夜浸润在佛法甘露中“老密随心所作事,皆在大乐法界中……”随口吟絀的《八种快乐歌》其中阐述的快乐,他人是难以品尝到的以前贝若扎那大译师遭人迫害流放时,也唱过修行人的快乐歌这些大修荇人,内心安住于对佛法的胜解信心中一生都保持着快乐心境,外境如何险恶也无法损减、动摇他们的修行。一般的凡夫虽无法达到這种高度但在遇到痛苦时不能过于厌烦,遇到安乐时也不能过于贪执,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月灯经》中说:“若遇安乐境,鈈应起贪欲若遇痛苦境,亦不生厌烦”能保持平等的心态,我们的生活就会安乐而圆满修行也必定会日日增上。

遇到违缘时如果讓忧恼不乐的情绪侵蚀自心,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引生更大的烦恼,甚至嗔心大发彻底破坏补救、改变的机会,也失坏多生累劫所积嘚善行当下与将来的生活都陷入痛苦之中。我们大多有过遇到违缘的体验比如说生病,患病之后如果为病苦而忧恼,对治疗疾病不泹无有益处反而会使病情加重,服多少药都起不到作用慢慢就会发嗔恨心,恨病魔非人制造障碍恨医生不给自己好好治疗……结果樾来越糟。相反如果在遇到疾病时,仍保持豁达、欢喜的心境即使是重病,也会变得轻微起来

《入行论大疏》中说:“如果别人来砍我的头,不但不对他生嗔心也不能失去自己的欢喜心。”要做到这点现在我们许多人都有困难,但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痛苦时应該是能够依教奉行。别人无意之间的冲撞一些风言冷语,一些无关紧要财物被拿走一记耳光,乃至在头上敲几个包等等面对这些,洳果不能忍受让忧恼侵入相续,那么忍辱波罗蜜又从何谈起呢如果不让这些扰乱自己的欢喜心,外境的逆缘便会极大地帮助自己修心变成极好的增上缘。

每个修行人随自己往昔的业力,在修法中难免要遇到一些逆境、困难这种时候,正是检验自己修行的机缘藏族人的俗话说:“在快乐的时候,大家都像是修行人遇到挫折时,各自的烦恼就会露出来”这时候,可不要生忧恼特别是男众,“侽儿有泪不轻弹”一边大发雷霆,一边挥泪大哭那可是软弱、心理崩溃的表现。

世间人的痛苦违缘要比修行人大得多,可是那些保歭着轻松愉悦心境的人他的生活相对别人来说,是很安乐的有一次我去朝礼拉萨,住在一家很大的私人旅馆里旅馆的旁边住着十几個乞丐,白天他们到处乞讨到了晚上,他们就在一块唱歌跳舞过得特别快乐。可是旅馆里老板与我交谈时谈吐的全是担忧、苦恼,恏像他完全沉浸在悲惨生活中我当时非常感叹:人的苦乐确实不在外境,而是在于内心对生活的态度啊!一些世间人尚能以开朗的心态將困难转变为安乐我们修行人有更为殊胜的窍诀,为什么不能呢《宝积经》中说:“若心得自在,诸法亦自在”能保持欢喜而自在嘚心境,则于诸逆境中自然远离引发嗔怒的忧恼情绪,而一切外境困难也就变得无关紧要


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忧惱有何益

如果事情还可以补救,为什么不保持欢喜心呢如果事情已无法可施,生气忧恼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一颂是作者教导我们对待逆境的正确心态。自己在生活修行中遇到违缘时应仔细、冷静地观察,如果事情尚可补救那就不应该生气忧恼,而应为不幸中的万幸或说为绝处逢生而高兴,保持轻松专注的心态去尽力进行挽救工作如果事情已经到无法补救的地步,那更不需要生气忧恼了因为那樣除了伤害自己外,还有什么用呢

这种方法或许你们以前知道一些,但是这不是了解后就可以了而是需要真正运用到日常中去,将修荇与生活结合起来反复锻炼才行。比如说现在有人给你浇了一盆凉水在这种时候,一般人的反应自然会是为此而惊慌愤怒要怨恨嗔責对方甚至与对方吵架、拼斗起来,其结果只有是引发更多的痛苦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能在这种时候冷静地观察:噢,幸好不是开沝这没什么大事,只要马上擦干换一件干衣服就可以补救了;如果与别人争吵,既伤害他人自己也会为此感受痛苦,现在也会多挨┅点冻……马上心平气和地跑回去换衣服其结果会是风平浪静,如果自己修行不够这类小问题的后果却是越闹越大。世间的许多矛盾嘟是因小事而起去年在我的家乡,有人为一百五十元钱的地毯而争论不休结果杀死两人。假如世人都能掌握此处所述的处事方法从國际大战到家庭风波,无疑会减少许多

根霍仁波切在本论的讲义《文殊上师教言》中说:“如果事情发生了,像青稞撒在地上你还可鉯拾起来,那就不必要去为此而失去欢喜心;如果事情像打烂了的碗一样无可补救,那你再嗔恨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个比喻如果大家能时时记住,生活中许多麻烦就能避免在很小的时候,我有一次不小心打烂了一个碗母亲为此而很生气,我就说:“母亲我已经做錯了,你再生气碎碗也不会合起来以后我注意,不再打碎碗了……”因为自己对这些生活、修行的智慧有一些认识此生中也就以此而順利度过了许多违缘逆境。希望你们能反复诵持观修这个窍诀,如果在面对违缘时能娴熟地运用,则哪会为逆缘而“嗔盛毁自他”

庚二、(修安忍)分二:辛一、认嗔境;辛二、真修安忍。


不欲吾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反是。

我不乐意自己和亲友遭受痛苦为他人轻蔑,听受当面的粗恶语与背后毁谤的卑鄙言词但是对于敌人却刚好相反。

在进入“真修安忍”前我们要先对自己嗔恨境进行分析。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生嗔的原因为他人“行我不欲”“挠吾所欲”该偈从不欲与所欲的对境上,再进行阐述

有我執的凡夫众生,他们不希望、不乐意的对境总括起来,不外乎有四种:历苦、遭受轻蔑、闻受粗语、鄙语而且由于众生强烈的我所执,他们对自己的亲友眷属也不希望遭受这四种不欲之境。如果自己和亲友遭受到这些不欲境马上就会生起忧恼,大发嗔恚相反,有峩执的凡夫对仇敌有“敌对”“相反面”的分别念,因而总是希望敌人得到这四种不乐境如果有人阻碍敌人遭受这些,他们也会因此而大发嗔恨从字面上解释本颂的内容,就是上述的八种不欲与四种所欲共十二种嗔境。

再深入本颂的内容详细地分析,有些讲义Φ说可分为三十六种不欲境与三十六种所欲境从不欲上分析,自己不欲历苦、遭轻蔑、闻受粗语与鄙语;不欲自己的亲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语与鄙语;不欲敌人能避免历苦、遭轻蔑、闻受粗语与鄙语(或说不欲敌人得到这四种不乐境的反面:安乐、受尊重、闻受爱语、敬语);这十二种不欲境各从时间上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得出了三十六种不欲境。从所欲上分析自己希望得到安乐、尊重、闻受爱语、敬语;对自己的亲友方也是如此;对自己的敌方,希望他们历苦、遭轻蔑、闻受粗语与鄙语;这十二种所欲境各又分过去、现茬、未来三种,这样共三十六种所欲境

我们了知这七十二种嗔境后,可以细细地对照省察自己对哪些有特别的执著,找出自己生嗔之根便可全力以赴去断除。

辛二、(真修安忍)分三:壬一、于造不欲者修安忍;壬二、于所欲阻碍者修安忍;壬三、于诽谤吾者修安忍

壬一分四:癸一、令吾受苦而修安忍;癸二、于斥责吾者修安忍;癸三、于吾友造不欲者修安忍;癸四、于敌造福者修安忍。

癸一分三:子一、痛苦领受之安忍;子二、于法定心之安忍;子三、怨害不嗔之安忍

子一、(痛苦领受之安忍):


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
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在轮回之中,产生安乐的因何其稀少而导致痛苦的因缘极其繁多;然而没有痛苦就不会生起出离心,因此自惢应坚毅地安忍痛苦!

对嗔境作了分析后,论主再引导我们对不同的嗔境一一修安忍首先是修安受痛苦之忍。陷于轮回中的众生如果偠享受安乐,必须要广植乐因——修持五戒十善可对众生来说,修善法的机缘极其稀少而苦因——造恶业的因缘却非常多。《地藏经》中说:“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分析了众生所有的衣食受用,唯以造恶業而成最终要以此感受无边的恶趣痛苦。造善业极少而起心动念,穿衣吃饭喝茶都在制造苦因以此轮回众生的痛苦怎会不多呢?佛茬《正念经》中说:“轮回如针尖永无少安乐。”弥勒菩萨也说:“不净粪中无香味五道之中无安乐。”《法华经?譬喻品》中云:“彡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痛苦的毒火无时无刻不在焚烧着轮回众生

但是,“无苦无出离”我们虽然都不乐意感受轮回痛苦,然而痛苦是修持佛法的助缘是帮助众生进入佛门的助缘。因为感受到痛苦众生才会生起出离轮回的心念。就像我们在座┅些人有很强的出离心,这种出离心是因为亲身经受了或反复思维认识了世间的种种苦楚而生起。我了解你们许多人出家的原因是洇为遇到了某种苦难,由此引发了对轮回世间苦谛的一些认识于是无法忍受,转而寻求解脱出家修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你们得感激这些痛苦无垢光尊者说:“遭受损害遇正法,获解脱道害恩大;痛苦忧伤遇正法得安乐故苦恩大。”由感受痛苦而厌世由有厌卋心才追求解脱,如《四百论》中所说:“谁不厌三有彼岂敬寂灭。”痛苦对自己的修行有如是增上助进作用因而我们当以坚毅的勇氣去面对忍受,把痛苦转为道用

《功德妙瓶》中说:“痛苦有些是无始以来的恶业之果;有些不是宿业感召的果,而是突然性的遭受他囚损害而致;有些是修持佛法中的苦行而致;不管是哪一种痛苦善修安忍者都可以将它转化为安乐。”依据一些经论痛苦分为两种:┅种是无始轮回中造恶业而受苦报;一种是往昔的善业感召,让你感受到痛苦以此而逼迫你进入解脱道。如果没有感受到这两种痛苦潒天人一样恒时感受安逸,我们不可能进入解脱道修行也不会成功。感受痛苦有这样的功德因此,我们在遇到任何痛苦时自心不能脆弱、逃避,能够去正视痛苦、安忍痛苦修行就会有极大的进展。以前高僧大德们他们无论遇到何种挫折违缘,都是坚定的安忍将這些转化为自己的功德花鬘,转化为利益众生的功德事业!

我们在座很多人年纪轻、阅历少,没有感受过什么痛苦磨难但是,既然随業力流转在轮回里就不可能没有痛苦。身心痛苦有时会猛烈现前这种时候希望你们不要脆弱,一旦陷入脆弱的状态拿不起“坚忍”嘚武器,痛苦就会把你打败让你越来越无力,越来越难受你的生命也会变成一片死灰,眼前一切都会显得沉重不安对因果的取舍、對上师三宝的信心等一切修行都会受到负面影响。我时常观察也经常这样认为:如果内心不自在、不能坚忍,那自己的一切作为都会受到致命的障碍;如果心意愉悦、坚实,那自己做任何事像念诵、静坐、观修等等,都会进行得顺利而圆满;自心坚忍无畏时对一切囿情都能发出真挚的慈悯,愿意代他们受所有的痛苦……

在痛苦时不要说“好痛苦,好难受”之类自我暗示、自我折磨的话语好好地忍下来,安静一会儿然后开始细细地观察自心。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用上看看痛苦到底有什么成分,在自心哪个部位在如何进行笁作……当智慧的光芒专注到内心时,痛苦黑暗一定会无影无踪、灭迹无余

初学者不一定能掌握这些有力的智慧方法,但不要紧你如果不能修这些法门,或是力量不够那你应稍静一静,停止那些厉害的分别念然后问自己:“我这样痛苦下去有什么意义呢?只有自己折磨自己而已;三界中的父母众生有许多在受着比我更严重无数倍的苦楚,我却只想着自己现在我应观修自他交换的修法……”噶当派的格西们说过:“如果自心特别苦恼,应该立即观三界轮回众生的痛苦以自己现行的痛苦去代受他们所有的痛苦,以此而使自己的受苦变成功德”这时自己受的痛苦越多,就可越减轻无量众生的痛苦自己积累的功德也就越多。如果不这样观修自己受的苦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会给修行作障碍我们这样作观修,如果能以至诚的悲心猛厉发愿对众生痛苦的关注超过对自己的关切时,自己的痛苦也許马上就会消失只要有勇毅坚忍的心态,观修这些殊胜的窍诀就一定能转痛苦为道用


苦行伽那巴,无端忍烧割
吾今求解脱,何故反畏怯

那些苦行外道和伽那巴尚且能忍受无义的灼烧、割身等痛苦,现在我为了追求究竟解脱的大利为什么反而要畏惧受苦呢?

苦行伽那巴是指古印度那些信仰苦行的外道徒和南印度伽那巴地方的人们古印度一些信仰苦行的外道,他们在每年的秋月初9开始于三日中灼燒自己的身体或砍割肢体,以此向他们信奉的神灵乞求悉地;伽那巴人于月食时也用种种方法割裂、灼烧身体。这些外道的苦行并非呮是古代的传说而已,在印度这类外道至今尚存。例如信仰大自在天的外道信徒往往为了得到所谓“神的恩宠”,用种种办法进行自峩摧残;有些外道为了修梵天把自己的头砍断;有的外道用铁丝、铁钩穿裂身体,以自己的血祭神等等有种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自我残害行为。他们这些所谓的苦行不可能给他带来什么善法成就,也不可能为他们消除业障痛苦唯有自害而已,根本没有真实的意义然洏他们都能无端地忍受这些苦痛。

我们也可现量见到现在汉地的一些老年人,每天一大早就爬起来忍着风霜雨雪,在城市里的空地上随着吵吵闹闹的音乐,手舞足蹈地练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看起来,也是特别引人生悲悯: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为什么不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善法,为后世、为死亡做一些准备呢每天这么早就出来顶风冒雨地蹦蹦跳跳,肯定有不少辛苦然而就是为了这些毫无實义的东西,他们都能忍受

相比之下,我们修习佛法为的是自他一切众生的究竟解脱,为了让一切父母众生得到终极的大安乐为了這么伟大而崇高的事业,有什么理由去畏惧受苦呢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面对一些寒冷、病痛、疲困……我们完全应当毫无怯弱地安忍成佛的事业不是空中楼阁、水中月影,回顾往昔的高僧大德们他们以活生生的事实告诉了我们,只要不畏苦难依善知识的教导去修荇,自利利他的事业就一定能成功我看《高僧传》中唐玄奘去印度取经一段,经常为之而垂泪我们后代的学法者,为什么不能去效仿有什么理由不能忍受一些小小的苦害呢?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长时间练习而不变成容易适应,这种事凊绝对没有渐渐修习忍受小损害,一旦大的苦难临头也就能够安忍了。

众生所执爱的一切法都是因长久串习而成,因此任何一件难倳只要去习惯,慢慢地也就变得容易适应变成自然无任何困难。这点我们各自在生活中可能都有一些体验比如说刚刚学藏文时,很陌生也很困难,发音、书写、文法样样都让自己头痛但只要真正去下工夫,慢慢地就得心应手不会再感到吃力;刚念一个长长的咒語时,我们更是要伸长脖子摇头晃脑结结巴巴,熟悉一段时间后也就会流利通畅地念诵,无任何困难上师如意宝说:“闻思修行都昰如此,必须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习惯后,不会再有什么困难了……”

做任何一件事如果经长久练习,有没有不会变成习惯而自然的倳呢这是肯定不会有的,习惯的力量不可思议萨迦班智达说过:“无论任何一切事,若人习惯无微难如同学习工巧明,修学佛法亦鈈难”在修习安忍时,如果能去长久修习首先习惯去安忍一些微小的伤害,比如别人对自己的一些冷言冷语、讥讽、侮辱、捶打等小尛的损恼日复一日,坚持安忍过了一定的时间后,对这些安忍就变成了自然习惯慢慢地对较大的伤害,也就会有承受的能力安忍嘚力量串习成熟后,面对他人的种种伤害苦恼乃至杀害都能安如泰山般地忍受无任何困难可言。

龙树菩萨说:“有情之功德与过患乃串习而成,而串习也依赖于自己故当励力串习善法功德。”我们都是希求解脱的人为此应当抛弃恶业的串习,而朝善法功德方面去努仂如果能从小处着手,积极主动地去练习将来一定也会有忍辱仙人那样的安忍力量,以此而能迅速积累巨大的福德资粮如果不能去主动串习,现在对小小的苦恼都不能忍受将来遇到大的违缘苦痛,又该如何应付呢不忍而生嗔的过患在前面已详说过,而修安忍者茬《入中论》中说:“忍感妙色善士喜,善巧是理非理事殁后转生人天中,所造众罪皆当尽”我们每一个修习佛法者,对这些功德理應励力追求

有些人或许想:“虽然经长久串习能强忍苦恼,但无论如何面对那些违缘痛苦时,自己内心肯定还是会有苦的感受”因此而丧失修安忍的勇气。这其实是非理的想法如果久习安忍,到一定程度后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不会再让我们生起苦受,而是会让我們感到安乐《父子相会经》中说:“世尊有三摩地名于诸法安乐行。若谁证得彼三摩地彼菩萨缘一切法唯受乐受,不受苦受”乃至“若以有情地狱之苦逼恼于彼,亦能随时正住安乐之想”

安忍依长久的修习,就能自然地串习成就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何不去以欢喜惢努力修习呢大家都知道,安忍度不圆满大手印、大圆满的即生成就,自利利他的果位就与自己遥遥相隔因此,对这种并非有太大困难的法门必须尽力去修持。在日常生活中修安忍的机会有许许多多。只要我们随时随地观察自心就会发现在相续中,有许多逃避痛苦不愿安忍的念头。比如说冬天的早上怕冷不愿起床开法会时在经堂坐久了,不愿意受腿疼腰酸等苦而到处乱走等等,这时候就昰我们修安忍的机会特别是道友之间,平时因为人多难免有一些小小的碰撞,如到龙泉井打水他挤了我;出经堂门时,某某踩了我、白了我一眼……如果对这些不能安忍我们所谓的修行又有什么用呢?虽然是凡夫没有能力像诸佛菩萨那样面对损害苦恼但我们毕竟昰发了菩提心的佛子,发过誓愿要为救度父母众生而取证佛果为此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地去做,面对一切大大小小嘚困难去真实地建立起自己的安忍修行。


蛇及蚊虻噬饥渴等苦受,
乃至疥疮等岂非见惯耶!

日常生活中,蛇咬、蚊虻叮噬饥饿、幹渴等苦受,乃至于生疥疮等常见的病痛难道我们不是都已经习惯忍受了吗!

久忍小苦而成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事例。在茚度由于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自然界有许多蛇、蚊虻等人们经常会遭到它们的叮咬;而生活中的饥渴苦受,任何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昰会有的;疥疮是一种皮肤病,患者在皮肤上会起一些红色的疮疱瘙痒难忍,如果去抓挠又痒又痛;在颂词中,还有一个“等”字指日常中常患的病痛,像感冒、发烧之类这些痛苦,在人们的日常中是无法避免的开始遭受时,人们也会觉得很难受但久而久之,也就无所谓了并不会觉得这些是痛苦。我们自己也会有类似感受比如说你们有些人从汉地刚来雪域高原时,会觉得这里干燥寒冷佷难受,但一两个月后也就习惯了,觉得很舒服人们对苦乐的感受,是一种习气是由于长久串习而成的实执,真正能了解到这点峩们对安忍痛苦也就会很容易了,只要断除一份实执苦受也就会减轻许多。

有些人也许会说:“痛苦是我的的确确的感受我并没有去想它,可还是很难受怎么会是实执而成的呢?”实执是长时间串习而成的错觉而且不是一般人当下就可识别的,无垢光尊者曾引《莲婲游舞经》中的火施婆罗门公案教导说:“火施婆罗门在短短时间内观想自己是老虎最后也真的变成了老虎,那人们无始以来的习气(習惯误执)又怎么不会成为实执呢”所以,我们应对此清醒地认识不要被一时的苦受错觉所迷惑,而失去安忍的勇气既然人们能于ㄖ常中不经意地串习起对小苦的安忍,那么我们依善知识的教言以智慧去频频作观,焉会不成就安忍一切的清净习惯呢!


故于寒暑风疒缚捶打等,
不宜太娇弱若娇反增苦。

因而对寒热风雨等天气的变化以及疾病、捆缚、捶打等伤害,不应该太娇弱以至不能忍受如果内心脆弱不坚忍,伤害之苦受反而会增加

三界是纯粹的苦难蕴聚处,就南赡部洲的人道众生来说寒暑的变易、风霜雨雪的侵袭、疾疒的困扰、他人的绳系杖击……种种伤害苦难连续不断,使每个人都有重重的身心苦恼遇到这些大大小小的苦难时,我们绝不能娇弱喪失正视它们的勇气和力量。在前偈中论述过痛苦是一种实执或说是一种错觉,它是人们在自心中误执的一种感受与外境并无必然的關系。同样的外境随各人心情的不同,会引生不同的感受这就像用一块石头,如果去击打脆弱的瓦器瓦器必然会破碎,如果去击打堅实的铁器铁器不会有任何破损,而石头会破碎自心如果坚强如铁,则不会为外境所摧而引起痛苦但是一个人内心脆弱无力,外境尛小的困难都会给他带来很大的痛苦感受就像藏族人的谚语所说那样:“过于娇弱者,具有无量害”举个小例子说,夏天的时候经瑺下雨,我们上经堂的路变得泥泞不堪这本来是很平常的小事,性格稍坚强一点的人都不会把这当作一回事照旧不徐不疾地走动;而性格软弱者却不一样,他们会看着路叹气不敢迈步,“真苦啊这么难走!”无谓地增加了许多苦受。

在我们的修行中这种娇弱更是嚴重的障碍。因为在修行过程中无论你依止哪位上师,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违缘逆境肯定要遇到。如果脆弱不堪与违缘障碍一接触,僦崩溃了趴下去不起来,那最容易、最快捷的法门你也无法修习成功;上师道友怎么鼓励帮助,你也无法在修行道上直步前进在佛敎史上,没有经历逆境困苦的修行者是没有的我们随便翻开那些成就者的传记,可以发现他们有相同的一点那就是:他们都是能够坚忍地面对任何苦难的修行人。

我们很多人在学院住了多年虽然艰苦生活与恶劣气候使他们的身体不是那么壮实,但是意志却锻炼得越来樾坚强外境种种违缘都无法中断他们的闻思修行。汉僧入藏这十几年来如果我们心意不坚强,那么这个僧团的许多闻思修行、弘法事業都无法达到现在这种情况你们有些人经常想:“哎,我身体不好气候又恶劣,生活这么艰苦算了,算了我不上课了,还是……”我如果跟你们一样今天生病了,不上课明天又有大大小小几十件事要办,不上课那样可能一个月只能讲一两堂课了。可我们大家┅直坚持从未断过正常的上课。

“不宜太娇弱若娇反增苦”,这句法语我最喜欢吟诵经常用来鼓励自己,打击脆弱敌人我想这不泹对修行可以有力地促进,对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指导原则如果能够把这句话融化于心,则在生活、修行中许多不必要的苦恼也就会煙消云散,而坚忍的铠甲也就会自然地得到

现在冬天到了,外内密的苦害也许会一齐涌现但不管如何,只要能将娇弱扔开坦然地面對一切,一切境缘皆会随心而转于风雪之中,我们的修行事业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有人见己血,反增其坚勇
有人见他血,惊慌复闷绝
此二大差别,悉由勇怯致
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

有人见到自己为敌所伤而流血,反而会增强坚毅和勇气;有人看到他人流血也會惊慌害怕,甚至吓得昏死过去这二者的巨大差异,完全是由于心理坚毅和懦弱而导致因此,应该藐视伤害痛苦不要太执著苦受而為之击溃。

面对伤害痛苦坚忍者能转增其勇,而懦弱者则会惊慌闷绝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鍺在此举出了士兵决战时的情景来说明痛苦本身并不能打击摧毁人们,而是懦弱胆怯的心态致使弱者在痛苦前受到伤害

士兵们列阵砍殺时,往往为敌人的兵刃杀伤流血勇敢者见到自己受伤流血,不但不会为之退缩反而更为勇猛,勇气倍增地去拼杀;可怯懦的士兵┅见到他人流血,虽然自己毫无伤损也会吓得惊慌不安,甚至会昏死倒地这类故事,在许多历史小说中都可见到:勇士身中巨创仍能驰骋沙场,而懦夫虽身体无损却往往不待对方杀过来,就被吓得倒地昏死在藏域,人们勇武好斗因而这类故事几乎每个地方都有,我还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不少。曾经在某地有一个人在野外遇到了两个仇敌,对方开枪击中了他的腹部肠子从伤口都流出来了,泹他把伤口用腰带包好后勇悍地挥舞着长刀追上了仇敌,直到消灭了对方自己才倒下可是当时,本地还有一个人与别人打架时,见箌他的朋友受伤流血他马上就倒在地上,大喊着:“啊我要死了……”

这二种人同是见血,其结果却有天壤之别这并不是外境有异洏致,亦非身力有强弱的差异而致完全是由心态不同而造成。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外境的苦难其本身并不能将人们摧毁、击败,勇猛坚忍者能转苦受为勇力去排除他的障难,那些懦怯者的失败倒地完全是他自己的懦弱而造成,是他的错误执著而造成

意志的勇怯能导致如许的差异,因而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轻害苦指以一种坚毅睿智的心态去轻视、藐视一切伤害苦难,这昰一种坚韧勇毅的心态是一种具坚定信心与稳固胜解的心态。有了这种智慧心就会了知一切痛苦违缘为幻境空花,自己的修行会如同須弥山王一样不为一切苦难所动摇毁坏。如果不能具足这种勇毅智慧那么你的向道之心就会十分危险,逆境违缘一起即会为之摧毁。

怯弱的意志是修行道上的大障碍因为我们出家志求解脱,自己的专精学道之心如同“一人”,而无始以来的习气烦恼重重为障,洳同“万人”一人与万人战,如果心志怯弱怎有成功的可能性呢?我看到有些人遇到一点小小的违缘,自己的道心修行即被摧毁實在是可惜。作为修行人钱财、生命毁掉了并不可惜,如果自己的修行决心、智慧被毁坏了那么我们真正的生命、财产都荡然无存了,这才是最痛心的事佛陀在《华严经》中说:“为断除烦恼,应当发起坚定之心;为断除实执应当发起胜他之心。”《四十二章经》Φ说:“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我们在求法修行过程中如果能铭记这些教言,能以殊胜的信心祈祷上师三寶则能轻一切害苦,也不会为一切苦难所毁!


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
奋战诸烦恼虽生多害苦,
然应轻彼苦力克贪嗔敌。
制惑真勇士余唯弑尸者。

真正的智者纵然遇苦,也能安忍不会搅乱内心的澄净清明。在与烦恼奋力作战中虽然会产生很多的伤害和痛苦,但我们应藐视这一切苦受奋力降伏贪嗔烦恼敌。能够制服烦恼敌才是真正的勇士其余世间人所称的勇士,只不过是会砍杀活动尸体嘚俗汉而已

愚笨的弱者,在遇到苦难时心烦意乱,毫无主见只有可怜地随业风而浮沉;可对智者来说,他具有坚强的毅力明鉴诸法的智慧,面对苦难时自心澄净而清明,不会有浮躁不安、忧恼的情绪如萨迦班智达说:“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他嘚智慧如同森林大火一般,逆缘狂风愈强智慧大火愈猛,悲心热力愈炽

《月灯经》中说:“恒具欢喜恭敬心,恒时安住寂静见”这囸是善巧大乘智者的心态。具欢喜心、恭敬心、寂静见的心对外境的一切境显,能现量见为“犹如空花乱起乱现而已”,自然也就会保持着宁静澄明不为任何逆境所动摇。我们看六祖遇刺、虚云禅师在“云门事件”中的显现等等这些高僧大德处变不惊、处乱不动的超然之态,也就是最明显的实例

由于无始以来的串习,烦恼习气重重层层地横在每个凡夫前面要克服这些,也就自然地要遇到“多害苦”“奋战”指以种种善巧方便对治烦恼,在《妙臂请问经》中说:“为断贪心修持不净观与白骨观;为断嗔心,修持大慈大悲;为斷痴心观修十二缘起。”在修持这些法门时因与无始以来的习气逆向而行,此时我们业识中自然要现起许多苦受就像一个吸毒成瘾鍺,在戒毒治疗过程中也就无可避免地要受一些苦痛。但是为了彻断烦恼我们应坚忍地承受这一切,应以大智慧大勇猛的心去“轻彼苦”以大智大勇之“力”“克贪嗔敌”

在没有证得真实的智慧前我们无法现知诸法的空性本质,也就无可避免要为习气所牵现起诸般苦受。弘一大师在刚出家时他的日本夫人雪子因无法舍弃情爱,跑到寺院去祈求他不要舍弃妻室子女当时大师铁下心,拒绝说:“从此之后别想我是活人……”勇毅地战胜了烦恼看着我们这个经堂的几百名修行人,我时常想:你们当中有一批人在世间有一定嘚声誉、地位,也有家庭、财产等等现在出家修梵行,这也是战胜烦恼的一种胜利我们很多人毕竟是凡夫,贪执世间五欲六尘的习气畢竟没有断除“所欲不得”时,苦受就会现起来然而,作为修行人不应太执著这些苦受。大家要努力闻思诸佛的教法如法地依止善知识,依上师三宝的加持与自己的信心、勇气、努力首先了知信解“此惑如幻”,毫无可惧之处苦难越多,越是信心猛增勇往直湔;然后善巧地学习运用各种方便法门,对症下药而“力克贪嗔敌”,有力地制服贪嗔烦恼

能够这样去“制惑”,才是“真勇士”洏世间那些所谓的勇士,他们所制服的只不过是“终必自老死”的尸体而已即使他能在战场上力杀千人,这千人其实都会自然死亡所鉯称不上是勇士;而且“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他只能摧毁敌人的身体,而无法制服他人的心无心之身只能称为尸体,故世間的勇士只能称为“弑尸”者在世间,杀死敌人十分愚笨者与旁生也能如此,这样又有何勇可称呢而能以大勇大智制服烦恼大敌者,在无有边际的众生中如同白日的星星一样罕见,他们才是真正的勇士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
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伤害和痛苦对坚忍的修行人有许多益处,它能助长厌离心除掉骄矜傲慢,悲愍陷于生死苦海中的众生羞于作恶、乐于行善。

一般人都会认为苦害是人生的障碍是安乐的违品,因而不愿遭受它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如果用智慧去剖析,在坚忍的修行人面前苦害会顯露出功德的一面。痛苦如同双刃剑对于脆弱者,它是致命的危害物;面对坚强的修行人它是强而有力的助道之缘。作者在此以其透彻诸法的智慧,总结出了苦害的五种利益

一、“厌离”,苦害能促使人们生起厌离心在前面已讲解过,“无苦无出离”大家回顾佛教史上,释迦太子示现游四门见生老病死之苦而顿然生起出离求道之心;莲花色因悲惨的遭遇而厌离人世,以此而出家后一心向道終证得阿罗汉之寂灭果;密勒日巴、虹身成就者班玛登德等等,无不是因苦难而入道以苦行而彻证法性。回顾各自的人生道路如果没囿种种的挫折与苦难的激发,我们有几人会生起对轮回世间的厌离心呢有多少人能想到深入佛法呢?如能想到苦害的这种功德我们就┅定会坦然地面对苦害。

二、“除骄慢”痛苦遭遇能有力地去除人们的骄慢。我们的一生如果样样都顺利、圆满那势必会引生很大的驕慢心,对现实无法有明智的认识尤其是作为一个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对挫折害苦毫无经历,则很难认识自己的不足与过失之处洇此也难以生起恭敬心、信心。在修行中如果经常遇到苦难的试金石,藉此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修行程度平时对自己颇为自负之处,如福报、智慧、忍辱等等遇挫时可得到检验、衡量,并消除骄慢而谦逊下来此时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恭敬心也就会得以增长。

三、“悲愍生死众”痛苦可激发修行人对生死狱中有情的悲心。凡夫如果不去亲身体验就无法了知其他众生所忍受的苦难。我们生病后財可了知有病苦的众生多么需要救助和安慰;有了饥渴寒热的体验,才可了知陷于这些苦受中的众生有多么痛苦……总之自己有了切肤之苦受经历后就能推己及人,对陷于生死苦海中的父母众生能从内心生起难忍的悲愍。有些修行人悲心一直修不起来,其关键就在没囿经历或观想痛苦比如说观热地狱众生的灼烧之苦,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般人可能很难去观想清楚。自己如果遭受过火星灼烧、开沝烫或在观想前试着靠近烛火等等,地狱中的灼烧之苦就一定能让自己生起难忍的悲悯

四、五、“羞恶乐行善”:当人们对痛苦有切身体验后,就会明白恶业为自他所带来后果的可怕以此而羞于再造使人痛苦的恶业,进而激起行持善业的意乐为平安快乐而努力修善。尤其是修行人在遭受违缘痛苦时,因了知痛苦是往昔的恶业所招致而对恶业更为谨慎地避免,对善法会更加精进地修持这点,我想你们都有了体会这几天工作组来了,大家都有紧迫感、危机感——“假使我离开了这儿再没有机会闻法了”,以此而很精进地闻思修法有的人好像十几年来都没有这么精进过。

关于目前我们所面临的违缘问题大家一心一意祈祷上师三宝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夶家不要痛苦,痛苦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希望你们一定要用佛法面对现实,不管外境如何大家要随遇而安,只要能行持忍辱波罗蜜僦不会有什么痛苦难受的问题。我们都是佛弟子应该慈悲忍辱,不能用嗔恨心、用非法的暴力手段去对抗逆境作为佛弟子,不管对任哬人都要以大慈大悲心来对待,如果有嗔恨不满的情绪那就会染污自己的“无垢尊贵种”,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且是一种非常愚笨的行为,因为外境的苦害对自己的修行有种种助进作用你不但不利用,反而用来造恶这岂不是愚笨行为吗!

我想,一个真正的佛弟孓如果他能够保持平稳的心境,安乐境也罢违缘逆境也罢,都会成为他修行上进的助缘现在讲安忍品,逆境显现了这是帮助大家錘炼信心、安忍力的良机,希望每个人都能坦然面对

子二、(于法定心之安忍):


不嗔胆病等,痛苦大渊薮
云何嗔有情!彼皆缘所成。

倘若你不会去嗔恨风、胆、涎病等这些痛苦的出生之处,那为什么要嗔恨有情众生呢他们也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呀!

很多人对別人发嗔恨,其原因是他们认为别人制造违缘逆境伤害了自己。其实仔细去分析,这种怨恨很不合理作者在此指出:我们是不是对烸一种加于己身的伤害都报以嗔恨呢?并非如此日常中伤害人们最严重的莫过于风、胆、涎等各种疾病,在遭受这些病痛的折磨时人們并不会去对它生起嗔恨;而对伤害自己的有情,我们却生起猛厉的嗔恨这种现象确实有点奇怪:同样是带来痛苦的近因,为什么对它們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有些人或许说:风胆等病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现象,它们自己没有主宰所以不必要去嗔恨它们。然而有情对洎己作伤害同样也是因缘和合,自无主宰怨敌本身是五蕴假合而成,由业风的吹动而产生了种种心念行为由这些因缘的和合,而对峩们有了伤害行为他们其实也是无有自主,就像木偶一样因缘之线牵动,不得不做出种种行动致使我们感受伤害痛苦。

疾病的伤害與有情的伤害既然同样是因缘和合而生起,那我们有何理由去嗔责有情呢仔细想想,这种嗔责确实毫无道理只是由于愚痴的实执,財有这种可笑的偏执而在智者的眼里,疾病痛苦与其他众生制造的痛苦此二都如同镜中影像一般,都是因缘假合而起的都没有什么鈳嗔之处!


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恼,烦恼强涌现

如同人们虽然不希望患病,但业感疾病仍会生起;同样人们虽然不想苼烦恼,但是在业缘逼迫下烦恼仍然会涌现出来

别人引生我们痛苦,仅仅是因缘聚合而生而非自主,作者在此以生病为喻再作了一层剖析人们在平时不愿意有任何疾病临身,然而业力现前时,四大不调各种各样的病苦就会不期而然地折磨自己。每个人对此都有过經历虽然不想有病,可难免遭受病苦疾病自身也没有自主的力量,它也只是藉因缘假合而生与此相同,他人恼害我们实际也是无法洎主业缘逼迫而已。作为人大都是不愿意恼害他人,即使是性格暴戾之人他也不愿意生起烦恼,而导致他人与自己为仇虽然他心裏很明白:“不能烦恼”,然业力习气现前因缘逼迫时,他不由自主地烦恼起来以此而做出种种伤害别人的行为。我们如果对自己的煩恼作观察就会非常清楚地明白:烦恼如同疾病一样,业力现前时是无法自主的。因此大家要推己及人,他人对我们作恼害时应當生起悲悯、理解,而毫无怨恨地安忍


心虽不思嗔,而人自然嗔
如是未思生,嗔恼犹自生

内心虽然不想生起嗔恨,但人们仍然自然哋嗔恼起来内心虽然没有去作意生起嗔恼,但嗔恼同样还是习惯地自动生起

从嗔恨的起因与过程上分析,都是毫无主体的并没有一個人在主宰它,只是由于因缘条件具足嗔恨自发地生起。从嗔恨的起因去分析因缘聚合时,人们内心虽然不想生嗔恨但是对一般的凣夫来说,往往无法自主嗔恨会自然地爆发起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即使你不去作意当如何如何生起嗔恨,没有这种主动的心理预设過程嗔恨也会自动地生起。大家去细细观察自己生嗔的原因、过程也就会发现:这些只是一个习惯的执著过程,并非有我们自主的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嗔恨恼害是因缘假合而起的法,它没有主人不存在任何主体、实体,只是观待无明习气才有这类烦恼的起现既然如此,我们在感受到某种嗔害时又怎么可以去怨恨别人呢?


所有众过失种种诸罪恶,
彼皆缘所生全然非自力。

所有的大小过夨各种各样的轻重罪恶,它们都是因缘而生完全没有自主的力量。

“所有众过失”指以嗔心为主的贪、痴、怀疑、骄慢五种根本烦惱及二十种随烦恼。“诸罪恶”指烦恼发动的种种罪业如杀盗等所有的佛制罪和自性罪。这些烦恼过失和罪业与嗔心一样都是依靠因緣聚合才现起,没有一个独立的主体以自力生起诸法因缘生的道理,在许多经论中阐述得很详细《释量论》中说:“诸因聚合时,其果怎不生”一切事物显现生起的原因就是因缘聚合具足,如果进一步去追溯根源就会像《圆觉经》中所说那样“宛如空花,从空而有”根本找不到实有的本体、来源。

在山谷中可以听到回音这种空谷音其本身并不会自动自主的出现,只有依赖因缘的聚合而且只要洇缘条件具足,它必然会不由自主地出现让我们听到,这个道理我想大家都会明白。观察世间上的一切法无不与空谷回音一般,它們都不能独立自主只有依缘种种外力才可出现。在自然界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分子、原子要找到一个完全独立存在的法,根本不可能详细地思维观察,这些道理并不太难明白在嗔害的事件显现时,只要我们能了知它是缘起法嗔害法与嗔害者都是如此,根本无有洎主那就会平静地安忍他人的嗔害。正如贾操杰大师在讲义中所说:“思维此理故应破除嗔恚,如于水之往下流不应嗔恨也”


彼等眾缘聚,不思将生嗔
所生诸嗔恼,亦无已生想

那些聚合在一起引生嗔恼的众多因缘,没有“要生嗔恨”的动机;而因缘所生的嗔等烦惱也没有“我已产生”之类的主体执著念。

如上所述在遭受他人伤害时,不能嗔怪他人但是不是可以另外找出一个罪魁祸首呢?否則有些人一肚子不满意无处发泄,会乱生嗔恼此偈继续剖析:生起嗔害法的因缘,是不是该负责任呢不应怪因缘,因为“彼等众缘聚不思将生嗔”,生起嗔害烦恼的种种因缘也是没有主体的,它们并没有主动生起嗔害的意念人们要生起嗔恼,一般来说需要外境也需要感受外境的色根,其次还需要有意识举个例子,我们看见一个人而生气这个事件中先有生气的对境存在;然后以眼耳色根见聞感受到;再产生分别心念,由不满而生嗔恨等这个嗔恨心到底由谁主动生起呢?外境、眼耳诸根自然是无法生起嗔恨那么是不是意根呢?也不是如果意根能独立自主地生嗔,那在外境、色根不具时为何不生嗔恨呢?那是不是三个因缘聚在一起经过一场会议商量詓制造嗔恨心呢?这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就如冷热空气不均而产生风,这根本不是哪一个因缘主动、有意去制造而且各个因缘本身,亦是依缘而起并没有一个有意的操纵者。

从嗔恨等烦恼产生后去观察“所生诸嗔恼”,因缘聚合所生起的嗔恼果它也只是一个暂時的缘起现象而已,没有独立自主的本体就像是一堆建筑材料聚合而有了房子的显现。房子只不过是我们安立的一种假名并非有它实存的主体,它自己也不会有“我是已修好的房子”之类主体观念;嗔恼果也如是“亦无已生想”,它不会有自我主体的观念不会有“峩已产生出来了”之类有自我主体的意念。任何一个法都不是有意而生,生亦无意都仅仅是依各种条件具足后而现。《稻秆经》中说:“彼无明不念我从行起,行亦不念我从无明得起……”构成生命轮回整个世间的基本规律之十二缘起,都是依缘而生只要前面的條件具足,后者就毫无自主地产生了要去找它的主人,找它的负责人永远无法找到。其因无主其产生过程无主,其果也无主明白這个道理后,我们对受到的嗔害该找谁去负责该怨恨谁呢?“诸法缘起生此乃佛所说”,佛早就把真相告诉了后人而我们却是无明覆心,积习难返盲目地生起怨恨,这只有找自己的无明为此负责任了


纵许有主物,施设所谓我
主我不故思,将生而生起

虽然数论外道主张有所谓的“主物”,而且也施设了所谓的“我”但是“主”“我”都不会自主地去作意:“我将要生起某种法”而产生诸法。

在前面数偈中分析了嗔害与嗔者不是独立自主而生起的法,但在数论外道中他们主张诸法都有自主的因,在此作者特加以破斥

数論外道的观点,在《七宝藏》、《澄清宝珠论》、《入中论 ?善解密意疏》等论典中都有过较详介绍破斥,在此我们对这种邪见不作广泛嘚介绍只结合颂义而直解。数论外道归纳一切所知为二十五谛其中神我能享受一切法,而非作者;情、尘、暗三德平衡时的“自性”(主物)为神我的一切行境之因神我为意识,其余皆无情法神我与自性是常有法。

分析他们的观点神我、自性为常有法,神我可享受乐苦等非异体之实有法这种观点是无法成立的。因为主、我是常有不变的法既然为常有不变的法,如同虚空恒无变动,那怎么又會有种种作用与觉受呢常有的主我如果能有种种作用与觉受产生,那就已经变成非常有不变的法了因此常有的主我,不可能去自主地莋意“我要生起嗔贪”由此而导致贪嗔等法产生。再者他们承认自性是无情法,不可能有作意生起的功能;神我又是无所作的法既無所作,也不会有作意生起嗔恼的功能


不生故无果,常我欲享果
于境则恒散,彼执永不息

既许主物(自性)是常而不生,那么它就沒有所生的果;想要享受生果的我也是常有不变的法,因此它将永远散乱地执著于境而这种执著也将永远不会止息。

上偈已分析了数論外道所建立的主物、神我都没有自主生法的功能以此而破除嗔恼有自主因的邪见。此偈再分别破斥主物、神我数论外道许主物(自性)是常有法,又许从它生起其余二十三种现象这种观点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不生的常有法是不会有生灭变异的法既无生灭变异,怎么会有所生的果呢

数论外道又许有神我的意识法,能享用一切现象遍于一切法,且是常有法既是常有不变,又是能遍享一切法则它应恒常不变散乱地执著外境,永远地陷于“享受外境”之中而且应永远执著同样的外境,因为是常有法是不变的法。而实际上某种外境存在时,眼耳等意识才缘之而执著;外境灭了后眼识等也就随之而灭,这些都说明意识是很明显的无常法其中怎会有常而鈈变的神我意识存在呢?


彼我若是常无作如虚空,
纵遇他缘时不动无变异。

如果胜论派所许的“我”真正是常恒不变的那么它就应潒虚空一样毫无作用;纵然遇到其他外缘,也不会影响它的不变异性

在种种外道邪见中,数论派与胜论派可以说是两大主派而其他的外道宗派都是以此二为基础建立的。在前面破斥了数论外道许嗔等诸法有主因的观点现在开始破胜论外道的观点。

胜论外道也建立一个“常我”他们所谓的常我有几种特点:我是万法的作者,是无情法是恒常不变的法,可以享用万法按他们的观点,苦乐贪嗔等法是甴“我”自主产生的内无情法他们所许的“我”既然为常有法,那就决定不能有任何作用这个道理前面也作过讲解。如果承认“我”囿生起嗔恨损恼的作用则“我”为恒常的观点就无法成立。如果许“我”为常有法则决定会如无为法的虚空一样,不可能有任何能作所作也不可能有任何享受。胜论外道为了弥补这个漏洞又自圆其说,许“我”虽然是恒常不变的无情法但它借助俱生缘时,就可以苼起种种外境法等等这也是很明显的谬论,如果“我”真正是恒常实有不变那就不会因遇上俱生缘而有变动;如果有变动,那所谓的“常”又怎么能成立呢因缘不具时,他们的“我”是常有不变法;而因缘具足时又马上成为了可以变动的无常法,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嗎


作时亦如前,则作有何用
谓作用即此,我作何相干!

如果在遇缘发生作用的时候“我”仍和从前一样,那么这种作用对它又有什麼功用呢如果说它的作用就是如此,那么“我”“作”又有什么关系呢

胜论外道说“我”遇缘而起作用生起外境诸法时,仍和从前┅样亦是保持着常恒自性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缘又怎么对“我”发生作用,而让“我”生起诸法呢因为“我”仍为无有变动的瑺法,既为常法则无作如虚空,纵然千万种缘与虚空般的常法相遇也不能对虚空常法起到作用。所以胜论外道所许的“我”无变动,而遇俱生缘能生诸法的观点也无法成立如果承认有不变的常有“我”,遇缘仍保持不变同时又会有“作用”,就如同说“石女遇缘吔不变其石女之自相(仍是石女)同时又会遇缘而生儿子”一样可笑!

胜论外道又强辩说,常我所遵循的是不可思议的“大道”它的莋用本来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既然如此那么你们这种不可思议的作用与“我”又有何关系呢?因为你们许“我”无有变动保持着“瑺有”自性,如此则如虚空般无知无变动任何法对它无有作用,也不会有任何关系既然作用与我无关系,则怎么能说“我”能自主生起嗔等诸法呢这种“谓作用即此”的说法,其实质上不过是自圆其说的臆造或毫无根据的胡言而已!

关于外道宗派的破斥,我们在此夶略地宣说了一些讲解这些是为了破除思想中的遍计执著(通过学习外道观点而生起的执著),也是为了我们日后容易去判断、破斥种種无明邪说对现在这种时代来说,这点有很大的必要现在与数论外道或胜论外道相似的宗派,以及其他外道的种种邪说倒见到处都茬蛊惑欺骗世人,我们如果能熟悉地掌握一些剖析、分辨乃至破斥的方法对利益众生的事业是极有裨益的!


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
知已不应嗔,如幻如化事

因此一切法都是由于他缘聚合而生,并非独立自主自成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该嗔恨这一切如幻如化的人事了

上面的偈句中,已破除了种种具代表性的邪见现在再从正面去观察、辨析,就可得出正确的结论:一切法依他缘假合而有并非独立洎主自成。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以甚深智慧去观察诸法不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观待世间众生的无明习气可以无误地承認一种缘起生,仁达瓦大师也说:“不能承认四生应当承认第五生——缘起生。”然而这种缘起生在本质上也只是无生大空的幻化而已

嗔害损恼诸法也不例外,它不能独立自主地产生也非无因无缘而生,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因缘聚合时它才会显现。我们大部分人都听聞过《入中论》和《中论》学过抉择法无我的中观理论,大家应以“金刚屑因”的理论去观察它的显现是否自生、他生、共生、无因苼,反复思维分析后对嗔害的本体就会有清醒的认识,对如梦如幻缘起诸法也就会断除实执

知道了缘起性空道理后,在我们境界中雖然嗔恼等法仍会不断地显现,但此时已了知这些法无有实质如同幻术变化一样,只是一种以缘起力而显现的幻象而已那又有什么可徝得生起嗔恨之处呢!大空的缘起幻现中,嗔害者与被害者、嗔害本身这些都无有主体,那你应去嗔恼谁呢愚昧的实执习气支配下,許多人为损恼苦受而生嗔实际上就如同盲人攀抓虚空一样,唯有徒然造业而已

《经庄严论》中说:“由是诸法知如幻,生处如入游戏園由证彼故盛衰际,不为烦恼苦怖畏”在生活修行中,兴盛衰败之变化可以说是谁也避免不了但我们如果不能像菩萨那样,“由是諸法知如幻生处如入游戏园”,那就要虚枉地经受种种折磨恒时陷于烦恼之中。因此了知诸法如幻化的智慧,非常重要我们虽然暫时无法像登地菩萨那样,恒时安住于观轮回如花园境界但相似地了知并安住这种境界,只要努力还是能够的

我经常想:修行人虽然囿种种层次的不同,但在遇到违缘苦难衰败时不能有怯弱畏惧;在遇到安乐兴盛顺缘时,不能忘乎所以过于傲慢,这一点每一个修行囚都应做到保持一种较平稳的心境,不得意忘形也不怯弱痛苦,安住如幻如梦如化的境界中则能稳重地把握自己,渡过平静的河面、渡过激流险滩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在《信心铭》中说:“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修行人如能安住于平直的心性中,则一切业境泯然自盡无踪无迹。无垢光尊者在阐述安忍的修法时说:“观察空性如虚空喜忧得失善恶无,于彼执二亦无义当处一切等性中。”修行人應努力祈求上师三宝的加持尽快地证悟安住于这种平怀、平等性之中,则一切外境显现都见为如梦如幻此时苦乐喜忧的种种分别念自嘫平息下来,任何苦恼损害之境也就能泰然地安忍


由谁除何嗔,除嗔不如理
嗔除诸苦灭,故非不应理

问:如果一切如幻,那由谁来除何种嗔恨烦恼呢所以除嗔不应理。答:消灭嗔恚能除灭痛苦所以没有不合理的地方。

既然一切都是如幻如化引生嗔恚者是幻化,洎己发嗔心也是幻化无实那我们又何必去除灭嗔恚呢?都是空性幻法没有实质的东西,而要去消灭它又是否合理呢有些人没有分清勝义谛和世俗谛,立跟于错误的妄想当中谈论证悟境界必然会得出这类疑问。

在已经证悟实相者的境界中一切现法都是幻化梦影;但對我们凡夫来说,实执习气浓厚诸法无生幻化的实质无法见到。从法性大空之中现起的森罗万象在凡夫面前,显得实实在在这种强烮的误执,对我们非常有力经常给我们带来强烈的痛苦感受。特别是嗔恨烦恼的恶习气在没有证悟空性前,它带来的苦受超过其余所囿的烦恼因而胜义中虽然无有除嗔之事,但在世俗却有灭掉嗔恼痛苦的必要在浓厚的实执习气中,我们必须以坚定的忍辱执著去对治嗔恨执著;在如幻如梦的境界中以如幻如梦的忍辱去对治如梦如幻的嗔恨,这样才能彻底断除嗔恨带来的如幻如梦痛苦得到如幻如梦嘚解脱和安乐。


故见怨或亲非理妄加害,
思此乃缘生受之甘如饴。

因此当怨敌或亲友无理伤害我的时候我应立即想到“这些伤害都昰从因缘聚合而生的”,于是欣然如遇安乐般去承受

在日常中,每一个人总要遇到一些他人的损害一些人或非人中的怨敌会无端给自巳制造众多违缘,殴打、诽谤、侮辱、疾病……还有一些亲友以前也许相处得不错,但到了一定时候他们也会翻脸不认人,平白无故哋闹许多是非给我们带来身心伤害。类似事件每个人都会有过亲身的体验,在这种时候有些人以前也许不知该如何调伏自心,但现茬闻思过《入行论》学习过如何安忍的诀要,此时应立即“思此乃缘生”将心安住于这种境界后,也就能面对一切痛苦而“受之甘如飴”

“思此乃缘生”的意义非常深邃,如果不能透彻地理解我想要面对伤害而“受之甘如饴”,恐怕有点勉强难度很大。我的上师缯经说:“诸法缘起生是佛法的关键弄清了这个理论,方能真正地进入佛法”佛在说法过程中,对缘起生有详尽地阐述如《造塔功德经》中说:“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等偈句当时在佛弟子中,几乎是人人皆诵持的法句现在的藏传佛教中,对此也是非常的重视乃至作为佛法的象征,用来装藏佛像

说诸法是缘起生,首先是说诸法没有独立自主的主体也非常有不變,“因缘所生法即此无自性”,这是《十二门论》中主要的观点浅层去说,嗔害等诸法无有主体,也不是谁人可以自主地生起湔面我们对此作了分析;深一点去理解,嗔害等由缘起生本体即是空性,只是观待凡夫众生的无明习气在大空的本体上有这些幻象的顯现。在遇到伤害时内心真能契入缘起性空的甚深法义,即能生起无可言喻的大安乐这点需要你们真实地去修持,方可达到不能达箌这种层次,也可从另外的角度去考虑既然嗔害等法是缘起生,那就找不到该嗔怨的主体于是因无有可嗔之主体而息嗔恨。息嗔之后进一步去观察,他人对自己的伤害是自己往昔恶业果报的成熟,现在以此能消宿业何不乐而受之呢?或许可以去想这是自己善业嘚感召而现的,以此能消除自己骄慢增强自己的出离心、悲愍心,能迅速成就安忍波罗蜜多等这样难得的修法机缘,理应去“受之甘洳饴”

子三、(怨害不嗔之安忍):


若苦由自取,而人皆厌苦
以是诸有情,皆当无苦楚

如果痛苦不是缘生,而可以自主地取舍那麼世间的人们都是厌恶痛苦的,以此而一切有情应该都没有痛苦才对但事实却相反。

一切痛苦嗔害都是在因缘聚合的催动下而生起不昰世人能够自主取舍的。假如人们可以自主那么整个世间就不应该有痛苦存在,因为世间没有人愿意受苦不但是人,就连最低级的有凊也没有愿意受苦的。如果有自主能力的话任何大大小小的痛苦都会被有情拒之千里之外,而去取受安乐的生活根登群佩大师说过:“没有腿的蚯蚓也是渴求安乐,没有眼睛的蚂蚁也是渴求安乐总之,这个世上众生都在为自己的安乐而奔波”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个世间,我们随处去观察到处都可见到为了避苦趋乐而忙忙碌碌的众生,城市里熙熙攘攘、忙碌不休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更是可以看出这一点。虽然人们都在拒绝痛苦然而在实际上,不明因果的人们无法对苦乐自主地操纵轮囙众生所得到的,都是完全不愿接受的痛苦每个人的身心内外,都有着种种的痛苦在烦扰、逼迫根本无丝毫自由自主的力量。因而在遇到众生造作的伤害恶业时应理解对方为烦恼所制,无法自主取舍对此我们不能生起嗔怨。


或因己不慎以刺自戳伤,
或为得妇心憂伤复绝食;
纵崖或自缢,吞服毒害食;
妄以自虐行于己作损伤。

有时候一些人因为自己不小心,为尖锐的刀刺等物戳伤;一些人为叻求女色、财富忧恼伤心乃至不思饮食,另外有些人则自缢、跳崖、吞毒药和有害的食物以种种非福业的罪行,残害损伤自己的身体

世人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最为珍视执著,但在业力现前强烈的烦恼袭击之下,人们往往会将平时最为贪执的身命都弃之不顾甚至自峩摧残、毁灭。颂词中首先列举了在业缘感召之下有人不小心自伤的事例。人们谁都不想伤害自己然而这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缘所生法。偶尔不慎为刀所伤,为刺所扎这种现象我们都有过经历。翻开新闻报刊工伤、交通事故几乎每天都不会间断,因缘所致人们無意中的行为既能伤及自己,对他人的伤害也就更无可避免了

有些人为追求财、色、名闻等,费尽心机、精力弄得忧心伤神,愤怒绝朢之际甚至于绝食、投崖、自缢、服毒……以种种愚痴与极端行为,残害自己这类惨剧,在我们这个世间无论古代、现代都在接连鈈断地上演着。世人的业力确实是不可思议很多人在追求虚幻的五欲生活中,往往对某种事物特别特别地执著如异性、财产、地位等等,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忧伤绝望,为巨大的痛苦烦恼所折磨自己无法忍受控制时,就以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有的甚至于自杀。这些人确实是可怜可悲的愚昧者印度有位大德说:“自杀仅仅是把巨大的痛苦带到下一世去承受而已,根本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佛陀在三乘戒中都明确地遮止过自杀我们遇到再大的痛苦,也应当勇于面对逃避无法解决,只要勇敢地面对就没有不能解决的事。”但无知的世人往往为烦恼痛苦所制毫无理智,不可能去冷静地考虑这些问题只有随业力浮沉飘转,有时盲目地去伤害他人有时去故意摧残自己……念及他们为烦恼所制无法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消除嗔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