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和尚老子,这称呼怎么来的,与老子出函谷关的故事有关吗?

1419人阅读
想法(60)
函谷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所以从地理位置而言,传说中的几种老子离开函谷关的去处,大都因为神化老子的目的,所以有不实之嫌。
老子西出函谷关的说法肯定有误,因为函谷关是当时的西秦设置的战略要地,所以老子应该是进入西秦。至于进入西秦后,老子又去了哪里,这个比较难说。有人说去了新疆或西域,这个不可考;还有人说去了今天的印度,去教化佛祖释迦牟尼(《后汉书》以及西晋王浮在《老子化胡经》如是说),这个应该不太可信,估计很有可能是佛道相争时杜撰的;最可信的说法就是老子留在了西秦直至逝去,这个是《庄子》中的说法,说老子死的时候,一个叫秦失的人去吊丧,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也是类似的说法,说老子最后在临洮东山去世。
关于老子的姓,一种是直接说老子原名李耳(司马迁之说),但据考究春秋时没有李姓,所以有些人说可能是唐朝李世民因为是半个胡人,故认老子为祖,硬说老子姓李,这个有一定可信度。还有一说是老子就姓老,现在没有人姓“老”,但先秦时期为啥就不能姓“老”?我比较相信后者。
反正老子在于今天来看,有太多被神化的东西,主要是被道教神化。但从老子最后去处和老子姓氏的考究来看,老子其实就是个普通的人,因为在周朝当图书馆管理员,因此可以解除到很多先秦就保留的书籍,所以有非常不普通的见识,所以可以写下《道德经》。至于老子看过那些书籍才能写下《道德经》,我想经过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焚书以及独尊儒的活动之后,已经不可考了。
所以,最后,我们在读《道德经》的时候,最好还是以一本人生的哲学书来读,而不是一本玄而又玄的神书来读。
参考知识库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142516次
积分:2535
积分:2535
排名:第11184名
原创:97篇
转载:10篇
评论:41条
(5)(1)(1)(4)(1)(2)(3)(1)(1)(6)(1)(2)(1)(3)(1)(3)(1)(2)(1)(1)(2)(1)(3)(1)(1)(3)(1)(1)(1)(3)(4)(1)(3)(7)(8)(9)(5)(1)(8)(5)(1)(2)(2)(3)本月排行TOP10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到底去了哪里?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是《史记&老子列传》中的一段文字,是正史中关于老子这个伟大而又神秘的人物寥寥不多的记叙里最为有名的一段。较之于其他关于老子身世的记叙,如在母腹中八十载而生、幼而白发能言之类的离奇故事,这段文字显得那样平时可信。
同是这一段文字,它解开了一个谜&&上下五千言的《道德经》是因何而写成的;同是这一段文字,它又留下了一个谜&&老子出关,莫知所终。
就像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那&玄之又玄&的归宿也成为了他身世之谜的最重要部分。
2008年是很不平静的一年,而这一年的暑期我却选择了远在塞外的河西走廊那宁静的山川。
去了祁连山下的草原,去了大汉王朝与匈奴一再争夺的燕支山,去了只取一瓢饮的三千弱水,还去了林木苍翠、烟笼雾绕的合黎山支脉&&东大山。
这些置身塞外的风景,虽积淀了那么多的历史,金戈铁马、烽火狼烟,可是它们千年以来却一直以一种置身尘世之外的安静留存着那些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其中很多就与老子有关。
张掖是河西走廊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甘州是它在某些历史时期的名字。祁连冰雪与弱水清流滋养了物阜民丰的绿洲&&&金张掖&,同时也孕育了风景秀美的&塞上江南&&&古甘州。甘州之美,最美的是&甘州八景&,而在这八景之中,&东山烟雾&与&流沙仙踪&都与老子有密切的关系。
《列仙传》在写到老子时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知有异人来,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老子也知其奇,为著《道德经》五千言,老子至流沙之西,服具盛食,莫知其所终。&
这段文字恰好将《史记》中老子出关他的去向进行了续写,可毕竟它是出自《列仙传》这部带有浓重虚幻色彩的书,所以很多人都怀疑它的真实性。
但是,无论是神话还是传说,他们都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
《甘州府志》有记载:&老子骑青牛入流沙,不知所终&。作为曾经的官方典籍,它在很大程度上对那些历史传说进行了应证。
后来查阅了很多典籍,老子&骑青牛入流沙&因很多记载和引用而成为了文人的共识。直到当代诗人顾城,他也在一首名为《秋悟》的古体诗中写到:无春自无秋,有求必有愁。常乐推老聃,大漠走青牛。
然而,这里的流沙究竟又指什么呢?
《西游记》第十四回讲的是唐僧师徒三人过流沙河的故事,作为唐僧三徒弟沙僧皈依佛门前的居住地,作者吴承恩在写及这里时用了一偈诗: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淀底沉。
根据诗文对流沙河特征的描述,这里的&八百流沙&指的就是&三千弱水&,两者互文见义。
弱水在当地又称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流河,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因其流经古城甘州,&流沙仙踪&也就成为了&甘州八景&之一,而&流沙仙踪&讲的就是老子的故事。
当我站在暮色苍茫的弱水边时,那笼在水面上的薄薄水雾仿佛依然带着老子留下的仙风道气。
三千弱水,大部分都流经茫茫大漠和戈壁,可老子为何选择来到这里?
原来弱水流经之处有一座高大连绵的山脉叫合黎山,《尚书&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时&导弱水至合黎&,当地也有传说:因为大禹导弱水到合黎山,让原本这里的茫茫沙海变成了一片绿洲,而合黎山的一支脉东大山至今也是层峦叠翠、林木葱茏、溪流飞溅、鹿呦鸟鸣,是河西走廊有名的自然保护区。
东大山每逢雨后清晨总是烟笼雾绕,加之山间葱茏的松柏,极目远观,蔚为壮美,因此&东山烟雾&也成为了&甘州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墨客在游览东大山之后,都留有美丽的诗篇,其中明代诗人郭绅这样描述东山胜景:边境名山势插天,二三幽洞几千年。半山滴翠深秋雨,一壑苍摇薄暮烟。室有金容仙迹古,门无玉钥藓苔鲜。鸟声花影皆佳致,留与诗人味百篇。
东大山如梦如幻、仙姿万千的奇异景色,相传曾引得许多人来此寻仙问道,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老子了。
《新修甘州县志&古迹》中在记述东大山时写到:&(东大山)每日初上,掩映烟雾,望若蓬瀛。相传老子曾在山巅结庐修炼&。
东大山顶至今留有相传老子当年的&谈经宫&,俗称&老君洞&。洞口幽深,但洞内开阔,别有天地。洞壁上还留有被神化了的老子&&太上老君的塑像。
东大山历来都是有名的佛道胜地,东大山中有一名寺叫东山寺,曾为晋代著名学者郭瑀及其弟子郭荷隐居讲学之地。明清时,东山寺南北两寺共有大小庙宇数十座,其中北寺就有涧水缠绕灵武殿和傍山而筑的真武阁,阁内端坐着太上老君的塑像。
清代诗人任万年在游历东山寺时,曾题诗《东山古寺》:多年古寺创山隈,松柏葱茏傍雪开。挂壁晴霞遮梵刹,漫天晓露湿苍苔。流泉滚滚穿花径,野树离离护石台。老子谈经洞在顶,四时唯见瑞云来。
古人的题诗与志书的记载相互印证,为老子留在东大山的传说增加了可信度。
相传老子眷恋于这里远离尘嚣、仙气缭绕的风景,便隐居于此,不再出山,后来在山中化作巨石,永伫于山峰之巅。
当然,这只是传说的说法,但它同时也在告诉世人一个事实:弱水之滨的合黎东山,成为了老子在尘世最后的归宿&&
【字体: 】【】【】【】
没有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 函谷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