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佛禅定指要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原觉法师群里开示:如何进入禅定境界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原觉法师群里开示:如何进入禅定境界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4:56:2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原觉法师群里开示:如何进入禅定境界
官方公共微信看印顺法师如何乱解“禅定” - 实修驿站
您当前的位置:&>&&>&
写作缘起:
多年以前,印顺法师的诸多妄批佛教的邪说,就深深的震惊了我。那时我就在实修驿站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链接在此文后面),批驳了他的一些大邪说。这几天在网上看到了佛教界一些有影响力的法师、教授们以讨论会的形式公开质疑印顺法师,心中很高兴,但是也看到了有一些法师居士,仍然在护着印顺法师。对参加讨论会的法师教授们横加指责。甚至用&不三不四&这种词来形容他们。实在是痛心。
今天再写一篇文章,让大家看看印顺法师是如何乱解&禅定&的。
我是真的不明白,印顺法师这样一个学佛几十年的人,对&禅定&的了解竟然如此可笑。还做开示讲给别人听。
希望佛教界的那些执迷不悟的人早日看清印顺法师的真相!
& &实修驿站 & 清风
以下文章摘自印顺法师《学佛三要》一文
(蓝色为我的评语)
禅定,佛法中有,印度的瑜伽,中国的道教,都有或深或浅的修验。不过,自禅宗兴盛以后,以悟入为主,少有甚深禅定的修验了。本人并没有经验,但由于亲见亲闻的事也不少,故略有所知。
---评:向大家声明了,他没有禅定经验 !
禅定主宰根身的力量及过程,正与医学上,施用麻醉药的情形相同。
---评:印顺法师即没有禅定经验,却又妄言禅定竟与施麻醉药情形相同。 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麻醉药时:人是完全昏迷的,并且有呼吸脉膊的,
禅定时:人是很清楚明白自己在定境中,并且呼吸脉膊都可能停止。
施用手术的,以麻醉剂,使患者的身心,部分停止活动。先是忆想不起,大脑的记忆失去了。其次,苦乐的感觉也失去,那正是动手开刀的时候。在动手术过程中,有呼吸,也有脉搏。等到手术成功,麻醉力消失,苦痛的感觉来了,忆念也来了。假使在手术过程中,忽然呼吸停顿,脉搏停止,那就手术失败,生命也就完了。这个过程,与禅者入定,恰好相合。
---评:印顺法师又在乱讲,
一:禅定时,大脑的记忆并不会失去,除非是无想定这种特殊定境。
二:禅定中的人常会有乐境发生的,怎么讲苦乐的感受会失去呢?
三:打麻醉药呼吸脉搏停止会死,但是禅定时可不会死。
若修至初禅,眼不见,耳不闻,但意识还相当活动,还有思想忆念。
---评:佛教的基本知识不是说&初禅念止&吗,怎么说&意识还相当活动&呢? 如果意识还相当活动,那就没有进入初禅。
修到二禅,「无寻无伺」,忆想就没有了(这是定境的无分别)。修到四禅,没有苦痛,也没有快乐的感觉;那时,「身行」的呼吸停止了。修到空无边处,身体的温度也低落而冷了。
---评:入定时,身体怎么会冷呢?从来都是听说入定时身体是暖的,印顺法师竟然说会冷。
可是,那时的定心,还是存在的。等到要从定起,心一动,温度增加,呼吸也来了,苦乐的感觉,思想的活动,一切回复如故。那些修定纯熟,到了「超作意位」,一念间就入了定,比麻醉剂优胜而迅速得多。麻醉剂,只是以物理来影响生理;一旦分量过重过轻,或引起生理上的突然变化,依于肺脏的呼吸,依于心脏的脉搏停止,就会死亡。可是修禅定的,是以心理来影响生理,呼吸虽停顿了,脉搏或温度都没有了,却并不会死。
---评:再强调一遍,入定时,人的身体绝对还有温度,而不是没有。
或有人怀疑:呼吸,脉搏停止,人都冷了,那有不死之理?其实不足为奇。据科学的实验,把人突放到极冷的地方,全身冻殭了,与死人一样。可是取回放在暖处,慢慢的使他温暖起来,仍可回复生机。可见呼吸,脉搏的停止,不一定是死的,只要内部没有破坏。依佛法说,只要「识不离身」,仍是活着的。
---评:印顺法师还是认为入定身体会冷,竟然用&把人冰冻起来&做比喻!
相关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通灵佛教网&||||||
--(315)[] newsfy2
禅定与智慧 其他禅定法门
禅定与 5 其他禅定法门心定和尚只要是学佛的人,不论在家、出家,禅定都是必修的。只是在修禅定的环境上,出家的身份比在家的身份更方便,更容易修成功。理论上虽然有人说「慧解脱阿罗汉」不一定要修定也可以开悟,但是慧解脱阿罗汉在开悟后势必还是要继续修禅定。日常生活中,从过去到现在的贪欲、怨恨、嫉妒、不满的心态必需完全去除以后才能够入定。进入了根本定,已经可以降伏内心这些心态了,这样才能称为「俱解脱阿罗汉」。所以「慧解脱阿罗汉」是以为主,「俱解脱阿罗汉」则非修禅定不可。当然到了慧解脱阿罗汉的阶段是很容易入定的,因为他知道世间一切是无常、无我,都是假相的,所以没有任何贪恋。事实上修禅定的根本条件即是要对世间不贪恋、不染着、不执着,才容易成功。尤其是现代佛教受了净土宗、禅宗、与密宗的影响很大,大家更要有这种观念。其实密宗是很重视修定的,像宗喀吧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后面几乎全部都是在讲「止观」(禅定与智慧)这个法门,跟净土宗偏重在「持名」不同。我们是比较鼓励修禅定的,如果禅宗与净土宗都能够依照这几位祖师法门来修的话,可能佛教不是目前这个样子。当然净土宗可能是为了普遍性才提倡持名,但是在禅定的落实方面就比较差一点了。我们如果要真正的把佛法应用在生活上,除非以往在定力上已经有相当的功夫,在佛法义理上也有一定的胜解(完成了闻所成慧的初步阶段),知道怎样思惟缘起性空的概念,肯定世间是无常、无我的,这样遇到境界现起时才能马上知道眼前这段因缘是无常的,心裏才能放下执着。例如拍桌子,这时手是主因、桌子是缘,碰在一起产生的声音是果。所以「因+缘&果」的原则是必然的,凡事需靠因、缘才能成立的,这原则肯定是虚假不实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常常这样修止观,当然就不一定要天天住在禅堂了。否则势必是要在禅堂的环境中从早到晚接受训练。佛陀所教的禅定方法主要是「五停心观」,但是中国佛教很重视念佛、参,所以我们今天要详细的讲解各种念佛的层次,以及参的方法。5-1障碍禅定的心念在外头的环境裏,五欲--色、声、香、味、触,或者财、色、名、食、睡--这些都是很容易让我们心动、生起烦恼的境界。在禅堂就比较能远离这些境界,所以在环境上就殊胜多了。修禅定所说的「去五盖」--贪欲、瞋恨、昏沉、掉举、恶作、疑,这和色、声、香、味、触的「离五欲」是相同的。1.贪欲与瞋恨贪欲心与瞋恨心是分不开的。瞋恨心就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或是自己拥有的被人家抢去、或是被人破坏掉,心裏才生起瞋恨。贪欲心越强,瞋恨心也跟着越强。只要能够离五欲,瞋恨心就没有了。离五欲的最好办法就是养成知足的习惯,知足的人内心很满足,没有贪欲,所以不会生起瞋恨。因此修道者在生活环境裏头必须要知足。身体虽与大家共住,和社会上虽有来往,但内心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世俗事,例如:股票、政治等这些对修道没有帮助的要远离。身不能离开团体,但心要远离。在禅堂这种环境裏,每个人都是一心一意要把禅定修好,没有什么争执、瞋恨,比较容易感恩、知足,这种修道环境比起外面要来得殊胜。2.嫉妒与傲慢在外面人事问题多、意见多,这是很平常的。人情上最常见的烦恼就是嫉妒跟傲慢。这两个烦恼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作用相反。傲慢心就是觉得我比别人好,所以看到别人比我们好、比较受欢迎时,心裏就不高兴,就会嫉妒,在佛法裏简单的说就是「不耐他荣」。傲慢和嫉妒是一起的,在佛门的修道过程中也是很普遍的,所以我们要自我检讨。佛法为什么常讲随喜功德?最主要是要对治嫉妒。烦恼生起的第一步骤是嫉妒,第二步骤是处罚他、破坏他。嫉妒心越强,烦恼就往上发展得越快,到最后就会杀人了。嫉妒心是随时会展现的,所以要离五盖,才能去除嫉妒心。3.掉举恶作与昏沉、疑我们平时只要遇到喜欢的人、事、物,内心就会非常冲动、激动。修禅定的过程中,这种合心意的可爱境界一旦在心裏现起,就会一直想个不停。想得很深、很久而无法回到所缘境上,使禅定修不下去,在佛法裏就称它为「掉举」。一样东西如果没有因缘,没有外境的推动,或是风的吹动,自然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同样的,我们的生理、心理如果用适当的方式来控制它,则一切动荡终归于寂静。心念从想个不停的掉举状态修到什么都不想的禅定状态,必需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训练。我们如果心裏头犹豫不决,怀疑:「修这法门对不对?好不好?如不如法?」这也是很障碍修禅定的,犹豫可以用信心来对治的。你要肯定禅定是所有法门中又快、又行、又最有办法的。「恶作」和「掉举」是连在一起的。跟掉举相反的心念状态称为「昏沉」。一般初学者盘起腿来很容易就打瞌睡,这种叫「睡觉」,不叫做「昏沉」,一上坐就打瞌睡是还没有上路的。心已经能注意所缘境,也能扣住所缘境,才可说是上路了。但是上路以后所缘境一直变成「无」,还不能够清晰、明显,或是心没有力量,对所缘境提不起力,这才称为「昏沉」。「无」就是所缘境没有办法清晰、固定,这是修禅定很大的障碍。为什么所缘境不能清晰?这是心裏被无明覆盖,被粗、细烦恼所影响,因此内心的所缘境不能清晰、明白。若不处理,努力让所缘境清晰,将会一直昏沉下去,甚至无法入根本定。4.散乱心的坏处修禅定有很多功德,对在家人来说是对治散乱心和贪欲心。在家人为了照顾家庭而追求金钱、名利,这是必然的,但是贪求过份就会产生很大的痛苦,所以要修禅定来对治这种贪求无厌的心理。知足的人内心才会真正的安住,常常感到很快乐、很自在。对在家人来说,散乱心是很痛苦的。心散乱时,有些事情就不敢做、不敢说、不敢讲。累积到相当程度以后,情感太强,加上定力不足,就会去做、去讲,事后很懊恼、苦恼,后悔莫及。对心散乱的人来说,这种苦恼常常发生,使他很痛苦。做事业时,心也安不下来。成天忙得一蹋糊涂,却不知道每一件事的轻、重、缓、急。因为没有办法下定论,决定那一个先做,所以到最后一事无成。因此在家人修禅定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去除散乱心。对于学生还在读书的阶段,时间不是那么的充裕,要多利用早、晚的时间来修禅定。除此以外,禅堂是离五欲、去五盖最好的环境。5.对治方式--五停心观每一种烦恼都有相应的对治方式,让我们能够修得入定。一般最常用的五种对治烦恼的方法称为「五停心观」。对于散乱心较重的,佛陀教我们以「数息观」来对治。除此以外,像贪欲心重的,五欲、情欲心重的,就用「不净观」来对治。像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是指四种正念的意思。但这裏的「观身不净」是观察自己的身体内、外都不清净、很污秽,而五停心观所说的不净观是要观察尸体的腐烂过程─流血水、腐烂、虫咬,而产生一种害怕、厌恶的心裏。这是对治男女情欲最有力量的方式。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经有弟子修不净观以后很厌恶自己的身体,于是就自杀或叫人把他杀掉。所以后来产生两种学派,一种修数息观,一种修不净观。从观「腐烂的身体」改成观「骨头的雪白」,等到的形状慢慢稳定以后再它放光。这种方法也有克制情欲的功能。不过在对治烦恼方面,还是以五停心观的不净观用来对治男女情欲的力量最强,所以不净观也是我们可以运用的。愚癡的众生就用「缘起观」来对治。傲慢心重的,就用「界分别观」来对治,观想身体是分别由骨头、肌肉、血液、体温、呼吸等地水火风所组成。业障多的众生就用「念佛观」来对治。一般说来,念佛可以消业障,持咒可以治病。不过有时候念观世音菩萨也是一样可以治病,一样可以消业障。当你数吸气、或是数呼气数得很顺畅以后,不妨以念佛来配合数息。你可以在吸气时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直到吸完气为止;呼气时也一样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也可以念几声再吸气,跟着这个气息念佛,也很容易达到念佛三昧。5-2持名念佛佛教分成空宗和有宗。像般若思想主要是在分析世间万物的本质,说它是空性的、不真实的、无自性的,所以称为空宗。而唯识学的思想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外境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所显现的,再由自己执着这些景像是真实存在的,确实是有的,所以称为有宗。这两个宗派一个是分析事物的本质,另一个是分析事物的现象,所以相辅相成,并不冲突。1.何谓带业往生有一些同参听到空宗说每一件事都是「无自性,无自性」(都是因缘和合的,不是自己本来就存在的),就开始怀疑:「那么谁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对这个问题要稍为说明一下。净土宗这个宗派之所以能三根普被,最主要是因为它针对下品的众生,教导他们持名念佛,目的是要达到一心不乱,甚至能进入念佛三昧。因此它的念佛方式只是称佛名号,外加身体的礼佛。持名是属于口业和意业,礼佛是属于身业,这身口意三业都是属于有为法(不是开悟了,证悟了空性这种无为法),都是凭着念佛的力量而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念佛是在製造身、口、意的清净善业。往生时清净业虽然去了,一些杂染的业仍然跟着一起去;并不是清净业去了,杂染业就不去。所以下品根性都是属于带业往生。中等根性的呢?是用修禅定的方式来念佛(参见下文)。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事先看清楚一尊阿弥陀佛的佛像(正报),然后在心裏仿真想像这尊佛像的慈容,一直观想到整个全身,观想成就时佛像会现身在眼前,这时才算达到了念佛三昧的定力,这种方法称为「观像念佛」。另一种是没有实际的景像可以看,只是依照〈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在心中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报--极乐世界的景像,称为「观想念佛」。我们修禅定的果报就是升天,因为它能对治散乱心。只要修到稍为有一点定力以后,再加上持戒、做好事,就可能升到欲界天。如果进入到根本定(初禅至四禅),那就会离五欲、去五盖,没有男、女情欲了。看你是进入初禅还是二禅、三禅、四禅的根本定,来决定未来是生到色界天的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还是四禅天。因为观想观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身体、语言、念头都寂静不动,所以这种业叫做不动业。以这不动业的成就,再加上一心发愿往生西方,那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过这只是定力的成就,并没有修到智慧这部分。因此到了极乐世界,花开见佛以后再来修八正道、修三十七道品,也就是修智慧门。〈阿弥陀经〉裏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就是修这些法门。等到花开见佛,悟到「无生法忍」,也就是空宗所说的「无自性」、「空性」,那个时候才算是解脱。所以中等根性是以修定为主,特别是观想念佛,依照〈观无量寿经〉来做十六种观想。其他当然还得加上「发菩提心,慈心不杀、三皈五戒&」等等这些众善奉行。上等根性则是后面要讲的实相念佛。初学的人还是要从持名念佛作起,等到有一点定力以后,再改变念佛的方法。2.一句佛号的力量我们讲一句话会有一股力量。一句话活活把人气死的也有,一句话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也有。像密宗有一个黄财神,这黄财神都有一只老鼠。在显教裏的这一只老鼠是鼓励人家要向上、要精进、要努力的,不像密宗黄财神是给人求的、拜的,意义不同。有一个年青人自从父亲死后,好吃懒做,把父亲留下的遗产花的一乾二净,只好伸手向叔父要钱。叔父慈悲侄儿,所以也就帮忙他。一次、两次他还可以忍受。次数多了叔父不是不给,而是觉得这样好吃懒做不是办法。所以有一次就打算教训侄儿,当他伸手要钱时,叔父就说:「一个人假如有所作为,那怕是一只死老鼠都可以发财的。」外面刚好有一个落魄的年轻人听到裏面有人教训年轻人这句话,他心裏想:「有道理」。刚好庭院有了一只死老鼠,他就把它捡回去,洗一洗,毛拔掉,切成小片。煮熟了就装起来,去卖给比较有钱的人家喂猫吃,得到几文钱就去买一些冰糖,来泡一些糖水。糖水又卖了几文钱,就买几只小鸡,小鸡养一养变成母鸡。母鸡生蛋孵小鸡,小鸡愈来愈多,卖了不少钱。他再回去买羊,同样的又是成群的羊。再去买牛,母牛既能生小牛,又能产牛奶来赚钱。他很勤劳,又继续经营杂货店,结果因为勤劳、信用好,所以生意也很好。乾脆开起银楼,买卖金银器,赚了很多钱。他想到今天能够成就这个事业,就是因为某个人的一句话而来的:「假如有所作为,那怕是一只死老鼠都可以发财的。」为了感恩,他就用黄金打造一只老鼠,肚子裏面装了一些珍珠、玛瑙、珠宝,再拿去献给当时讲这句话的人,表示一句话能使他的事业有这么高的成就。这个人看到他「汝子可教也!」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做太太。所以老鼠在显教裏头是要人家精进、勤劳,跟密宗黄财神那一只老鼠给人家求的方法不同。这个故事就是说一句话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也会有一股力量。每天念佛也好,拜佛也好,诵「阿弥陀经」也好,这股力量会让我们脑海的潜意识裏头逐渐充满了净土。我们投胎转世时,就是依照脑海裏头最强的那一股力量做标準,去六道投胎转世。所以一辈子念佛、拜佛,这些力量强大,死了自然可以往生净土。5-3 观想念佛一般在家人比较喜欢念佛,念佛也要达到念佛三昧才算有成就。净土宗祖师原本是以修禅定的方式来念佛,像初祖慧远大师就是提倡观想念佛,在心裏念佛、忆佛、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而不是晚期的持名念佛。净土三经之一的《观无量寿经》更是全部都在讲观想、观照,不是讲持名,所以身为出家人更是非修定不可。1.修习的条件观想念佛必须对五欲、五盖去除完毕,才能专心一意的修。所以日常生活中必须注意:.密护于根门--时时保护六根,不让它过度贪恋、追逐外面的环境。.饮食知节量--吃饭时知道自己的食量,不起贪欲、不起瞋恨。.勤修寤瑜伽--睡觉时作「光明」想。.依正知而住--修禅定以后慢慢会具有这样的能力。也就是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保持高度的警觉性,能够观察自己的心裏有什么贪欲、瞋恨的心念?当外境要现起时,你马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内心这些贪、瞋的念头,然后从心裏控制它,不让这些烦恼现起。这种「警觉」到内心已离开所缘境的心理功能就是「正知」。依佛法的名相来讲,这种警觉、判断的功能称为「作意」。心能够住在所缘境,才能称为「正念」。心裏起的任何心念、说过的任何话、做过的任何事都会成为记忆力。记忆力就是行为的痕迹。每个人的第八意识都有这种记忆的功能和作意的功能,能够判断那些事该看不该看、该讲不该讲、该做不该做、该听不该听?所以对于是、非、善、恶、正、邪、难、易,当下就能清楚明白,并且控制自己的心念。我们听过佛法以后要「如理思惟」(依照佛法的义理来思考),遇到境界时,当下要看清楚那是什么人,什么事,好或不好?要马上回光反照自己的内心。当外境的吸引力很强时,一般没有禅定的人心很散乱,内心就会跟着境界走。修禅定目的就是要帮助我们慢慢养成敏锐的反应,警觉自己该不该看、该不该听、该不该吃、该不该做、可不可以去?在生活裏头有这样的警觉性,修禅定就能达到第五住(调顺)的阶段。在禅宗来说是「明心」的阶段,也就是对自己的起心动念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所以日常生活中能够把握得住,不让贪欲、瞋恨随意发展。否则可爱、好奇的境界一现起,内心就会投注下去,忘了身在何处?2.观想的对象观想念佛的是想像出来的。修「观想念佛」要先选定一个固定的物件作为所缘境。你可以根据平常看过的佛相,认为哪一尊是你见过最喜欢的,先把它仔细观看、审视非常清楚之后,再闭起眼睛,在内心仿真想像出这个佛相的样子,这个就是我们的所缘境。所缘境因为是心裏想像出来的,是从心裏现出那个影子,所以名词上也叫做影像。这种影像有些是具体的,像不净观的影像是肉体的,念佛的影像是佛像,数息观的影像是鼻子、丹田、气息,及观像念佛的所缘境,这些都有具体的影像。 在选择所缘境时,你要认定是释迦佛还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你要肯定究竟是那一尊?不能在修定的过程中换来换去,一下子观弥陀、一下子观释迦佛、一下子观观音菩萨。这是不可以的。不能谈交情,不能谈跟谁有缘。观站立的就是站相,观在座位上的就是坐相。你要从一开始就决定好。其次,你观想的佛像原本是雕塑的、纸画的,但是当你想像到脑海裏头时,要当成是真的,是会讲话的、会放光的、会为你灌顶的。当你观想成就时,佛像自然会为你开示佛法、会为你放光、灌顶的,所以要把他当成是真的。修禅定时,因果要一致。你的因是观什么佛像,果就会现出什么佛像。从开始到成就,一定是观同一尊。3.观想的步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禅定入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