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日本进攻东北,张学良还有蒋介石和张学良结拜为什么不打全不撤退??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只是为了逼蒋抗日吗?(全文)
张学良这些人真的会天真到以为只要把蒋扣押起来,用枪指着蒋介石的脑袋,蒋介天就会答应他的条件吗?不可能的。张学良扣押蒋实际上就已经做好了和蒋彻底翻脸的准备了。
(原标题:杨奎松说张学良:西安事变不只是逼蒋抗日)
张学良与蒋介石。发生于日的“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爆发,历史的天平开始朝共产党倾斜。“西安事变”促成了这次转折,至今,它仍是国民党人心中无法抹平的伤痛。随着相关档案的陆续公开,中国大陆学界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也有了很多新的进展。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大陆近代史学者杨奎松教授接受了本报特约记者采访。他14年前写作的《西安事变新探》被国内外学界认为是该领域的扛鼎之作。张学良想联合苏联时代周报:苏联在西安事变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发动之前苏联介入了吗?杨奎松:没有。苏联对张学良不信任,因为1927年在北京抄苏联大使馆,杀李大钊,是张学良的父亲干的。1929年在东北抄苏联领事馆,收中东铁路,是张学良干的。而且,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苏联重视的是谁能够领导中国抗日,这只能是蒋介石,靠张学良的部队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他们坚持共产党要跟蒋介石去谈判。时代周报:张学良想加入共产党未获批准,主要也是苏联的一个决定。杨奎松:那当然了。时代周报:张学良为什么发起西安事变?除了不想内战,想抗日外,有没有其他原因?杨奎松:主要是跟中共中央的关系问题。在他发动事变前的1936年11月,中共接受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的宁夏战役刚刚失利,损失很大,处在非常危险的状态。当时红军三个方面军已会合在甘肃北部,但国民党中央军也围追堵截过来,把红军逼到很小的一块地方,已无法继续生存了,中共中央只好决定重新再来一次长征,突破包围圈后想办法进山西、河南、陕西,经过一年左右再转回来。张学良跟中共中央已经密谋合作了很长时间,想要通过中共联合苏联。如果中共走了,张学良的这个计划也就彻底泡汤了。时代周报:张学良要联合苏联的目的是什么呢?杨奎松:当然是要抗日,东北军拖家带口,离乡背井,跑到西北来能呆多久,整个东北人都想回东北啊。但靠蒋介石能打回东北吗?这一点张学良非常明白,蒋介石自己也讲得很明白,东北问题不是靠中国自己能解决的。张学良当时要回东北唯一可以指望的,只有苏联。因此,发动西安事变不是张学良单纯地想要逼蒋抗日的问题,最直接刺激他的原因是红军要走,他必须要把中共中央和红军留下来。因为张学良抗日必须要联苏,而联苏他除了找中共,别无他途。如果红军走了,回不来,或者蒋介石把共产党消灭了,他也就没有联苏的希望了。另外,张学良这些人真的会天真到以为只要把蒋扣押起来,用枪指着蒋介石的脑袋,蒋介天就会答应他的条件吗?不可能的。张学良扣押蒋实际上就已经做好了和蒋彻底翻脸的准备了。他事变当天在给中共中央的第一封电报里第一句话讲的就是:“蒋介石反革命面目已毕现。”以后他在给毛泽东去电要求知道苏联政府的态度时,问的也是苏联对他的“一二一二革命”(“一二一二革命”即“西安事变”。—编者注)有何意见。由此可知,张学良发动事变时其实就表明了准备站到中共和苏联一边,参加“革命”了。这已经超出打回东北老家去的目标了。当时中共中央只好决定重新再来一次长征,突破包围圈后想办法进山西、河南、陕西,经过一年左右再转回来。张学良跟中共中央已经密谋合作了很长时间,想要通过中共联合苏联。如果中共走了,张学良的这个计划也就彻底泡汤了。中共对和平解决没争议时代周报:张、杨发动西安事变之前,确实没有通知中共吗?说中共中央没有参与策划,这方面资料充分吗?杨奎松:当然没参与,资料很充分。从当年留下来的电报资料看,张学良事先是试图通知中共的,但是他不敢通过电报通知中共,他曾经在事变前几天打电报给中共中央,急召中共中央负责和他联络的代表叶剑英马上到西安来。中共中央只看到12月7日张让叶剑英赶快过去,说是有重要事情相商,但并不知道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所以就没有让叶剑英马上去,而是让他等了几天,等因病准备去苏联的王稼祥一起动身。结果,12日就事变发动了,叶剑英动身时已经晚了。时代周报:西安事变发生后,在是否和平解决上,中共中央内部最初是有争议的,是不是?杨奎松:我一直讲,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和平解决是中共从一开始就主张的,它并不希望因为西安事变造成全国内战。在这一点上中共中央内部没有什么争议。有争议的是,用什么方法来实现和平解决?因为中共领导人有人想趁机把蒋除掉,张闻天等人对此有保留。时代周报:问题是,把蒋除掉后,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吗?杨奎松:对,这恰恰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当初中共中央领导人都认为,蒋介石是不可能同意和红军达成妥协的。既然把蒋捉起来,当然就要把他除掉,至少也要搞个公审什么的,把蒋从南京政府中排除掉。当时有人就认为,这样南京军队就会群龙无首,全国反蒋派一响应,事情就和平解决了。实际上无论是中共中央,还是张学良、杨虎城,他们当时对蒋介石在国内民众心目中的威信和蒋作为中国中央政府最高权力形象的作用的估计,都大大脱离了实际。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西安事变会引起全国各界那样强烈的反感。蒋介石的承诺没全部兑现时代周报:后来决定放蒋,那个时候有没有担心蒋可能不会遵守诺言?杨奎松:当然有担心。这就是为什么在12月25日决定放蒋的时候,中共中央专门有一个电报,要求无论如何要蒋留个字据。时代周报:张学良确实是没有通过中共,就在蒋没立字据的情况下,把蒋放走了?杨奎松:当然。蒋就这样走了,中共和杨虎城等其实都比较紧张,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接二连三地出来公布所谓蒋的六项承诺,《毛选》里专门有一篇文章就讲蒋介石承诺这个问题。但蒋是非常要面子的一个人,何况他又是全国的最高领袖,无论他的性格还是他当时的地位和身份,他都不会公开签字承认自己在被扣押期间承诺了什么样的条件。何况蒋介石根本就没有和中共及张、杨进行过什么谈判,都是两宋(此处指宋子文、宋美龄。—编者注)出的面,他也无须承认自己在枪口下答应了什么,即使答应了,如此胁迫情况下的承诺也可以推翻的。时代周报:但是,放出来之后,蒋也遵守了承诺。杨奎松:以蒋介石的性格,以及当时他身边人的影响看,蒋本来也会按照承诺的办法去做的。你可以说蒋很笨,但这恰恰就是蒋介石为人处事有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或者叫弱点。当然,蒋并不是所有条件都严格遵守了。像改组政府就没做。有些东西他当时那种情况下其实是做不成的,他也不能做。而且你把这个条件一公布,他就更受牵制了,有的事情即使能做反而也不能做了。这个道理很简单。当时中共中央只好决定重新再来一次长征,突破包围圈后想办法进山西、河南、陕西,经过一年左右再转回来。张学良跟中共中央已经密谋合作了很长时间,想要通过中共联合苏联。如果中共走了,张学良的这个计划也就彻底泡汤了。撤出东北并非没放一枪时代周报:前一段时间流传一种说法,好像是从李敖开始,认为张学良放弃东北不抵抗,是蒋介石下的令。但现在史学界已经把这个案子给翻过来了。杨奎松:张学良自己就否定了。指挥当然是他自己指挥的。蒋介石当时没有什么专门的密令。但是问题不在这。问题在于,当时的情况下,无论是张学良还是蒋介石,在这个事件之前,都讲过类似的话:不能够抵抗,不能够挑动跟日本之间的冲突。因为你挑动的话,关东军马上就能够占领东北。他们对冲突的结果都很清楚,所以内心都知道即使日本挑衅也一定不能打,要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张和蒋在这点上是共同的,各种各样的文件电报在这之前就有。时代周报:这是不是意味着,当日军真的对东北进行占领时,也不抵抗?杨奎松:这就要具体分析了。张学良后来讲过,当时的问题是他没有想到日军会借着一个沈阳的局部冲突趁机大规模地占领整个东北,他开始认为是个局部的事件。东北这样的局部性事件多了。包括前面发生的好几起事件,像过去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等,都是局部性的。时代周报:但是等到东北军撤出东北,是不是基本上也没有放一枪?杨奎松:也不能那么说。后来马占山部在黑龙江不就抵抗过吗?但第一,东北军的作战能力肯定不行,第二因为张学良也害怕硬拼会把整个东北军全部牺牲掉。张学良毕竟还是一介军阀,在当时中国的情形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没有部队你就一钱不值了,如果还有较多的本钱,万一日本在当时“国联”的干预下撤回到南满铁路附近去呢,他不就又可以回东北去了吗?第三,因为他早就归顺了国民党政府,东北丢了也不是他东北人自己的事,是整个中国的事,因此他也一直寄希望想让国民党政府帮助他,国民党政府当时也一直在向“国联”控告,“国联”也一直在压日本撤军。这也是他不愿意东北军自己去打的一个原因。蒋介石一直暗中抵抗时代周报;那么在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对日的思路是什么?可以说他不抵抗吗?杨奎松:也不是,蒋介石其实一直在暗中准备抵抗。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问题是无论是“九一八事变”之前,还是之后,中国其实都没有能够真正统一起来,南京中央政府一直在和各种分裂、分立势力打内战。“九一八”前后光是分裂的中央政府和分立的国家就有好几个。蒋介石今天打这个,明天打那个,因此他的准备工作很困难。另外,当时中日两国各方面条件相差很远,经济和实力都无法和日本对抗,蒋在1932年指挥过上海抗战,1933年指挥过长城抗战,知道仅仅是军事上两军的对抗,中方都只能取守势,而且无法守得住。这也是为何他一直希望通过外交的方式,包括想要采取联合苏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原因所在。时代周报:蒋介石当时的思路是,先把共产党解决了,再抗日?
杨奎松:蒋的“攘外必先安内”,安内是前提,但安内不只是对共产党,包括对国内各种地方割据势力。像今天大家所熟知的西南几省军阀,国民党中央军就是通过追剿中央红军趁机解决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能够退守西南,坚持八年,这就是蒋当年谋略的一个成功之处。今天看蒋介石年的一些文献,他确实在当时就已经把西南几省当做中国对日作战的战略后方来经营了。西南几省拿下来之后,他就已经在1935年和1936年国民党中央全会和五大上发表了很强硬的关于“最后关头”的讲话,对日政策最后的底线就是华北不能丢。日本如果在华北发动进攻,他一定打。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责任编辑:姚文广_NN1682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九一八不抵抗之谜-搜狐新闻
-------------&
“九一八”当夜不抵抗命令是谁下的?
  [编者按]仅仅4个月,随着东北军不战自溃,日军顺利占领了东北三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是日本强大,也不是日军能战,就是冼星海的一首歌里唱的“只怕不抵抗”。如果抵抗,如果东北军民同仇敌忾,九一八就可能是埋葬侵略者的的开始,那抗战的号角就在东北吹响了。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耻的不是战败,而是不抵抗…[]
 因为“九一八”当夜的不抵抗,张学良被骂为“不抵抗将军”,但多年以来一直流传着是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下令不抵抗,张是代人受过的说法。
 但直到今天,始终无法找到任何一份蒋在“九一八”事变当时命令张不抵抗的电报或手谕。当夜是谁下令不抵抗,张学良是在为蒋介石背黑锅?[]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张学良为蒋介石背黑锅
  ?蒋介石于日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
  “我全国同胞当此赤匪、军阀、叛徒与帝国主义者联合进攻、生死存亡间不容发之秋,自应以卧薪尝胆之精神,作安内攘外之奋斗;以忍辱负重之毅力,雪党国百年之奇耻。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故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
  ?9月12日日本人动手前,蒋介石面谕张学良
  日本人要在东北动手了。蒋介石考虑到张学良年轻气盛又争强好胜,担心事到临头,为报杀父之仇而“逞一时之愤”,特地于9月12日,把正在北平协和医院养病的张学良召到石家庄,向张学良郑重面谕:“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凡遇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
  ?每当日侵略军前进,张即电请示,蒋都复电令张不准抵抗
  自“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每当日侵略军前进,张即电请示,蒋都复电令张不准抵抗,继续后撤。直到张学良被舆论扣上“不抵抗将军”的帽子,迫于舆论和民愤的压迫,不得不下野出洋考察为止,共收到蒋及军事委员会这样不准抵抗的电令、函件共十余份之多。
□历史考证:蒋介石向张学良下过不抵抗命令吗?
  蒋介石、张学良之间并非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张学良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他与蒋的意见不同时,对蒋的命令可以不听;事变前中国一方对日军挑衅采取“力避冲突”方针,对此蒋张二人具有共识;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和荣臻等人的电文均证明,是张学良对东北军下了不抵抗命令;张学良晚年一再说过,下不抵抗命令的,是他自己,而不是中央政府…[]
 事件发生第二日晨,正在北京的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即赶到协和医院,采访正在那里养病的中国三军副总司令、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大公报记者谒张谈话”的专访于9月20日见报。该专访初步揭示了九一八事变真相及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拱手让出沈阳的耻辱。[]
□疑点重重:“九一八”之夜张学良在哪里?
  观剧中途,张闻侍卫副官长谭海来报事变,即起身返回医院。张学良接通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电话,了解详情,并着左右终宵与南京当局电话联系,请示如何应变。据当时财政部冀察晋绥特派员荆有容目睹,张还曾亲自与南京通话。
  南京军事委员会复电称:“日军此举,不过是寻常挑畔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绝对不准抵抗。”张学良迫于军令,不战而退,自然千夫所指,从此背上“不抵抗将军”恶名。其实,张学良对日立场十分坚决。事变前夕,张在接获紧急情报后即据以致电蒋介石,并慨然请缨:为国为家,愿意身临前敌,虽战死疆场,亦无所悔。
  当年“少帅”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是风流倜傥的公子哥儿,口碑本来就不太好,又一枪没放就丢了东北三省,自然就成为众矢之的。上海《时事新报》同年11月20日发表的马君武的两首诗《哀沈阳》:“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更坐实了张学良作为“不抵抗将军”的恶名。您想,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山河,刹那间沦于敌手,而主政东三省的张学良却在北平与佳人跳舞取乐…[]
□ 张学良自述: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
   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政府中央。他是在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谈这一问题的。[]
  张学良对于责任二字素来有所畏怯,所以早年依靠父亲张作霖,青年依靠半师半友的郭松龄,中年钦仰蒋介石,晚年则对赵四小姐和宋美龄深深情意(温柔乡是英雄冢,唉),依赖二字,是张将军在自立之中不自觉寻找的一重保护吧。而西安事变,却一反其一贯性格,先是起兵捉蒋,为天下所不能为,而后负荆请罪,担起几乎无人能扛的十字架,沧海横流,正是英雄本色,张雨帅的儿子忽然显示了猛虎之子的本来面目。
  至于那一纸不抵抗的命令,某以为存在与否并不重要。从当时的形势看,无论蒋怎样命令,张学良是前线第一长官,关键是他自己的态度,要知道当时关东军得到的指示也是和他们的行动相反的。
●《哀沈阳》二首
 赵四风流朱五狂,
 翩翩蝴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
 那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
 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
 更抱佳人舞几回。[]
胡蝶:我根本不认识张学良!
 马君武的诗一见报,次日明星影片公司连续两天在《申报》上以胡蝶的名义发表声明辟谣说根本没有此事。
 因为当时胡蝶确实是在北京出外景,公司怕引起众怒。著名的导演、编剧、演员张石川、洪深、郑小秋等人也纷纷刊登启事为胡蝶澄清事实。以胡蝶名义发表的声明里甚至说“蝶亦国民一分子也,虽尚未能以颈血溅仇人,岂能于国难当前之时,与负守土之责者,相与跳舞耶”!
 胡蝶晚年写的回忆录中说自己根本不认识张学良。[]
●九一八抗战第一枪内幕
 1936年日本人编印出版的《满洲事变的真相》一书,透露了日本关东军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的情况,书中说,日军“遭到了顽强抵抗,双方有伤亡”。
“九一八”之夜,东北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自卫反击的? []
日本鬼子太残忍了!不打不行!
 “日本鬼子太残忍了!不打不行!”王铁汉下令,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半夜3点多。
 李明德说,“王铁汉跟马占山说日本进攻北大营时我们兵力将近8000人,敌方仅有不到700人。可我们竟然要放弃!正是这一放弃,日本人进了中国,14年间杀了我们那么多同胞!”说着说着突然哭了起来,连说,“惨不惨?惨不惨!”“马占山也跟着哭了,想起父亲遭受日本鬼子的折磨,我也哭了!”[]
王将军讲起“九一八”痛哭流涕
 “九一八”之夜,柳条湖发生强烈爆炸后,北大营士兵紧急集合。突然有人说旅长来电话了,叫队伍不要动,把枪交回库里,士兵继续回营里睡觉。日本人如果真打进来长官自然会出面交涉。
 日本兵很快冲进兵营内,许多官兵刚进入梦乡,仓促中连衣服都没有来得及穿。日本兵开始都是用刺刀扎,东北军士兵赤手空拳,被扎死的很多。钻到床下的士兵都被机关枪扫射而死。[]新华通讯社主办
您的位置: && 正文
【兰州故事】张学良飞离兰州后,在平凉秘密筹划了西安事变
来源: 兰州晨报
原标题:张学良飞离兰州后, 在平凉秘密筹划了西安事变
  讲述人:袁志学 著名党史专家
  甘肃举院旧址,孙中山铜像曾在附近铸造
  清末兰州机器制造局车间
  深夜,兰州街头,忽然一阵杂乱的脚步,紧接着兰州城内枪声四起。这是日夜晚的一幕,这就是响应西安事变的“兰州事变”。
  伴随着枪声的响起,国民政府甘肃省政府一批要员被扣,兰州城内国民党中央军的驻扎军营,也被在兰州的东北军于学忠部所占领,这是张学良秘密策划的统一行动。
  张学良(1901年——2001年),字汉卿,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日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推动形成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西安事变前,张学良亲自驾驶飞机飞到兰州,和东北军将领51军军长于学忠进行了秘密商议。随后,张学良和于学忠一起从兰州飞往平凉,东北军高层王以哲、于学忠、高福源、唐君尧及西北军杨虎城等人,秘密商议对蒋介石实施兵谏的策略。
  那么,张学良和东北军是如何到兰州的呢?他们又在兰州干了些啥事呢?今天,就请著名党史专家袁志学揭秘当年往事。
  天水马跑泉,货郎的一个消息,吓住东北军
  说起这段往事,首先要说东北军是如何来甘肃的。九一八事变后,在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下,东北军撤退到关内,驻扎在河北等地。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攻势,向华北等地发动进攻。当时,东北军于学忠部驻扎在河北,于学忠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对于日本人的挑衅,于学忠态度强硬。在1935年6月的《何梅协定》中,日本人的第一条就是要求撤换河北省政府主席。6月6日,于学忠就被免去了河北省主席的职务。他的51军也随即被调往西北,参加围堵红军的作战。
  1935年7月初,于学忠各部先到了西安,9月向天水移防。于学忠也被任命为川陕甘边“剿匪”总指挥。于学忠的任务是择险筑碉,堵击红军主力,确保天水,堵截长征的红军队伍。
  谁知,就在于学忠部队将要抵达天水城外时,东北军却不敢进天水了。这是为何?
  原来,在天水城东的马跑泉,东北军114师的前哨部队打探到了一个消息,说天水东关已经发现了红军,而在天水公路两边都是红军的便衣队。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立即惊呆了东北军。114师师长陈冠群当即下令,停止前进,向51军军部请示解决办法,派出部队向天水搜索。
  其实,这时天水城外并没有红军。红军距离天水还远着呢!不过曾经兵强马壮的东北军,愣是被这个传言吓住了。等东北军查清消息时,已经过了小半天。等进入天水后,才确定这个假消息。
  事后分析,天水东关的确没有红军便衣队,沿途的山上,也没有红军便衣队。不过,那个传递消息的货郎,则有可能是红军便衣侦察员。虚惊一场的东北军进了天水,但处境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而114师师长陈冠群的处境就更惨了。到天水后,东北军总部追究陈冠群贻误军机的责任,他被免去了114师师长。
  日,蒋介石在西安成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张学良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指挥所有在西北的东北军及原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部队。
  东北军同时向兰州和庆阳方向展开。11月,于学忠就任甘肃省政府主席一职,原主席朱绍良改任甘肃绥靖公署主任。大批东北军进驻兰州周边。51军军部及卫队营驻兰州,一一三师李振唐部驻兰州郊区,一一八师周光烈部驻临洮,分派周毓英团驻岷县,与鲁大昌师联防,一一四师牟中珩师仍驻陇西,向兰州方面延伸驻守。而东北军的骑兵军指挥所也移到了西峰镇。
  这样,东北军就在甘肃摆开一幅围攻陕甘宁边区的架势。
  兰州中山铜像,原来是这么来的
  1935年秋,当红一方面军和陕甘红军及红二十五军会师后,实力大为增强。1935年9月到10月,东北军前后三次参与围攻红军,都被红军击败,一个步兵师和骑兵师被歼灭。这下,东北军内部才真正意识到了红军的厉害。
  在兰州的于学忠还干了一件至今让兰州人都能看到的事。啥事呢?铸造孙中山铜像。以前,兰州中山林公园曾有一座孙中山先生的站立铜像,给许多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今这座铜像虽然搬到了五泉山的中山纪念堂,可人们并不知道它究竟如何铸造的。
  说起中山铜像的铸造,中间也颇费周折,对于它的铸造时间,也有着种种说法。有人说,这是1926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时铸造的;也有人说是1928年铸造的;还有人说,这个铜像实际上是在1937年铸造的。那么它究竟是何时铸造的呢?
  孙中山铜像的铸造要从1925年说起。这一年,国民军入甘,在共产党人宣侠父等人的帮助下,重建了国民党甘肃省党部。1928年开始筹划铸造孙中山铜像。可惜,由于战乱灾荒,物价飞涨,铸造铜像的事情一再延误。
  1934年,蒋介石来甘视察。听闻此事后,愿意捐款6000元,同时指示划拨其他结余款。这才开始筹划在兰州铸造事宜。计划不如变化,于学忠就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后,将在天津结识的陶祖椿任命为甘肃省政府参议和甘肃制造局局长。
  东北军比较注重军工生产,曾经的东北军沈阳兵工厂也是大名鼎鼎。在兰州他们将清朝末年左宗棠购买的老设备进行了检修,准备制造机枪迫击炮。同时,试验制造大炮,能够铸造铜像,自然也就能铸造大炮。
  孙中山铜像就是东北军在这个背景下进行铸造的。1936年下半年,造像专家严德辉等人,专程来兰铸造铜像,他们先塑造泥胎,然后根据泥胎做出了范本,最后实施整体浇铸,一举成功。陶祖椿曾说,利用铸造铜像积累的经验,逐步试制重型武器。1936年冬天,孙中山铜像已经大体完工了,共用去了上好红铜1400斤。不过,这时距离于学忠调离甘肃已经不远了。
  张学良来兰,写《怎样来开发西北》,大赞兰州瓜果好
  其实,在东北军进驻甘肃之前,张学良就到过兰州。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说一个“权威”的传言。这些年有不少权威杂志和书刊都公然写着 “当年,日本人在皇姑屯把张作霖炸成重伤并致死时,张学良远在兰州,几十万东北军群龙无首,日本人虎视眈眈,局势万分危急。”这是党史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的《九一八》一书中的说法。这个以讹传讹的说法,由来已久,且影响颇大。张学良怎么可能在那时到兰州呢!
  原来这是日本广播学会(NHK)弄出的岔子。1990年,他们采访张学良时,张说,他当时在“兰州”。显然,日本人听岔了,这里似乎是指河北滦州。谁知这个说法,却越传越广。实际上,张当时也不在滦州,而是在北京举行他的生日聚会。第二天,才赶到滦州。
  那么,张学良究竟有没有来过兰州呢?最新的研究表明,张学良不仅到过兰州,而且多次来过,还写过赞美兰州的文章。他究竟是何时来兰州的呢?
  第一次是在1934年10月,这时东北军还没有到甘肃。他是跟随蒋介石巡视的。这次,他们没有走寻常路线。他们先在武汉会面,10月17日上午,张学良陪同蒋氏夫妇乘福特号专机从西安飞兰州。
  在兰州,甘肃省的各路军政要员,为蒋介石一行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欢迎仪式。而蒋介石、张学良他们也逐步了解了甘肃。第二天,蒋介石就有经营西北的想法,并且计划把西北建设为抗击日寇的基地。尽管,在兰州停留的时间很短,但兰州给他们的印象却非常深刻。
  张学良写了《怎样来开发西北》一文,而且还在兰州发表。文章中他对兰州大为赞赏,要以牺牲精神开发西北。提出“认为目前的牺牲太大,便不肯着手来做,便是狭义的自私。”“我们就都应抱定牺牲自己的决心来努力开发西北。”后来,张学良也多次发表讲话,提到西北。纠正一些人对西北的错误看法。
  兰州的瓜果令张学良惊奇,他说:“兰州也出产顶好的瓜,在上海卖到四五元钱一个,在那里只卖二角。”
  东北军进入甘肃后,张学良就多次来兰视察东北军防务。他还亲自驾驶飞机到兰州为邓发办理去苏联的护照。
  1936年11月下旬,张学良乘飞机先抵兰州,与于学忠晤面后,随即就和于学忠一同从兰州飞往平凉,秘密商议西安兵谏。后来,西安事变的同一天兰州的东北军发动兰州事变。
  这次,是张学良最后一次到兰州。
  文/图 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王文元
  (资料图片由记者翻拍)
( 编辑:王小华)
】【】【】
分享到:5.36K
新华网甘肃频道Copyright (C) 2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学良和蒋介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