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想着这次反弹高度有多高,这才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事uc头条

我的图书馆
今年一季度,我们的GDP是差不多17万亿,按照这个数字披露6.7%的增长率,实际上相当于新增的GDP是一万亿左右不到,差一点。但是同期,货币增量,货币发行总量增加了多少呢?我不知道大家会怎么猜?有人说两万亿,是六万亿。几乎是6比1的概念,可想而知这么多的钱出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实体行业里面,其实挣一分钱真的不太容易,可能这个价格受到压力,竞争越来越大。然后甚至人工成本也在提高。但另外一方面,这个外面的钱又很多,所以有些人等于说是我重新另外开辟了新的主业,就是搞金融了,过去做实业的企业,现在都想玩儿一玩儿金融。
货币增量是GDP的六倍,它推动企业的金融化转型,是企业在造血,还是让企业成了吸血鬼?现在火热的中企海外并购,真能买来好东西么?它最终由钞票定,还是由市场定?年初的三轮股灾之后,主管部门是否应放弃对股值的期待?那些姜你军,蒜你狠背后,没有期货保护的市场化,农民随行就市有错么?10年投资300万亿,这些GDP如今看都建成了什么?......这些问题,朱镕基之子,我国金融专家朱云来都在深度思考。前不久,在济南举行的2016绿公司年会——绿盟空间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专题圆桌会议上,朱云来分享了他对于民企金融发展、股市、农业、海外并购等多个热点问题的见解。以下为朱云来先生演讲全文:(有删节)货币增量是GDP的六倍,它会对实业产生什么影响?朱:如果要讲这个企业的金融化,我觉得也许我们可以看有两层意思,一个对一个民营企业,我假定以实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在过去的系统发展也许中国的经济也许经过比较相对高速的发展,那么他的机会应该说总体也不错,发展很快,实业做好,主业做好,金融就不显得那么重要。随着金融的发展逐步的深化,也出现了系统性的一些问题,竞争的环境越来越严厉,从企业发展生存的这个角度,从这个竞争,加强竞争力的角度,那么金融显然变成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怎么做好企业的这个金融方面的管理?这是一个重要的事情。过去中国经济的框架结果比较简单,在未来的竞争中会越来越大。企业最通常的财务或者融资,以至于到一定程度的投资,这些还是需要有很多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体系来进行。那么第二层意思,这个投资,我觉得现在可能这么热闹也许跟后面那一层很大,就是说过去这一段时间相当一段时间的经济一直迅速的货币扩张,迅速的信用扩张,迅速的发展。直到最新的一个数字出来,就是4月15日刚刚出来的这个2016年第一季度,我们的GDP是差不多17万亿,按照这个数字披露6.7%的增长率,实际上相当于新增的GDP是一万亿左右不到,差一点。但是同期,货币增量,货币发行总量增加了多少呢?我不知道大家会怎么猜?有人说两万亿,是六万亿。几乎是6比1的概念,可想而知这么多的钱出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许在这样一个大的宏观背景下,那么可能有很多做实业的企业就会看到这种问题,在实体行业里面,其实挣一分钱真的不太容易,可能这个价格受到压力,竞争越来越大。然后甚至人工成本也在提高。但另外一方面,这个外面的钱又很多,所以有些人等于说是我重新另外开辟了新的主业,就是搞金融了,过去做实业的企业,现在都想玩儿一玩儿金融。我觉得这个事情可能也是很现实的事情,另外有些人看到一些早动的人似乎有早期成功的经验,所以免不得要动心试一试。我个人认为就是说这个可能金融主要是两个方面,可能后面一个方面是更严重,但是其实我觉得从长远的来讲,其实还是应该前面一个方向更是我们这个所谓企业金融化的核心。短期也不能不考虑,毕竟你是生活在一个县市的经济之中,现实的市场,如果有机会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就是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理解和把握。有时候我也在想,这好像是一个悖论,为什么实体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但是投资越来越火爆,我想待会我们的其他几位嘉宾都是是管钱的,他们可能讲的比我更真切。……(省略部分为嘉宾谈话)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王航提问:几年以前,我们曾经研究在如何发展,提出了干部年轻化、业务互联网化和国际化,最后提出业务金融化,那个时候心里很嘀咕,到底这个金融化怎么说?大概在四年前,觉得金融化这个词好像在我们实业界有点妖魔化,我们是造血者,变成了吸血鬼。朱云来:我们的钱,多了40万亿(这样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企业进入金融业,还是新开辟一种金融服务?朱:企业适合不适合金融化,看你到底能做什么,你的条件是什么,你可以做什么,你相对的竞争力是如何?实际上真正一个国家的实力,真正的成长是实业。金融是因为有实业,是因为为实业服务,才能赚钱,所以其实我一直就想不明白,为什么说金融挣的钱比实业多。看美国经济上,历史上没有说投行,投行不错,但是肯定超不过微软,超不过苹果。我们有点倒过来了,我们面临一个非常纠结的现实,让我搞实业,这个实业现在就赚这么一点利润,举步维艰,要不然也不会天天说下行压力。那下行压力是现实存在,同时为什么又变成钱这么多,前面讲了一万亿,六万亿,简直有点吓人。我今天讲纯粹从咱们在市场,从企业自己的角度去看,没有办法,政策环境就是这样。实业,地产,如果像过去还能那么做,就不用改,甚至不用想着去改,要改一定也是面临了十几的压力。要轻资产化,想各种办法实际上让这其他的经济主体一起来参与,你想到一个更加更好一点的方法来发展。就是说这个其实是我们作为一个企业在这样一个政策环境下,经济环境条件下你只能这么做。但是我刚才说,就是因为有两层,这一层跟你主业相关,甚至把你过去,原来做地产,只管盖房子,物业其实可以不用管,完了之后其他的跟买房融资相关的也可以不管。但是现在是说竞争比较激烈了,生意比较难做了,然后围绕我的主业,本质上应该是企业的相对长项,毕竟这事最熟,围绕主业扩展相关的。其实这是两层,从长远的观点其实企业应该聚焦自己的核心的这个主业优势,核心你最能干,包括你可能对某个地域的熟悉,像行业的熟悉程度。然后金融我们只是说你需要,刚才王总我们前面聊天聊到,你是聚集这个专业产业的生产要素,必要的要素聚齐了,你把钱挣到了,行了,做金融了,说需要多少,我帮你筹,当然用最高的效率,最低的可能成本,给你提供最好的服务,他本来是这么一个良性的环境。但是现在钱是不断往外冒,像自来水的龙头一样。怎么办?一方面我们以主业调整,以这个主业围绕,也是我说的,本来实业和金融的基本关系,那还是需要作为一个企业对金融有更好的深刻一点的理解,当然其实也应该借助金融企业,不是因为我过去因为做金融企业的。但是因为它这个其实是各有一长,各有各的经验范围,本来是很好的互补。但是现在回到你刚才王总说,我就不适合吗?钱都冒出这么多,再说了现在管的人不见得比你更熟多少。刚才说了,转眼三四年的功夫,一下多冒好几十万亿。算一下数,也是相当大的。要企业来看这个钱不动,也难。至少要把这两件事分清楚,围绕主业做的东西,问题不是太大。但是不能轻敌。既然外界冒出这么多钱,大家都要想,好像我们一个行业以市场为基础的企业的生存,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既然现在做的主业不断的受到挤压,这边又冒出这么多钱,似乎有机会,我干什么不上?我想可能就是这么一个很现实的。至少得想明白了,你现在要做的事跟你过去不一样了。这是一个新的了,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逻辑。不一定就没有机会,但是其实恐怕如果以我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现在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是过剩的太严重。我们还谈这个代售的房屋,代售住宅的面积是七亿平米,忘了提醒一下,哪止七亿,在建的40几亿,是它好几十倍。我看媒体里报道两到三年消化,那您再加上5倍怎么办?那得多少年,那还用建吗?这个都已经觉得有点表示要考虑这个问题了。这个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那么我们前面也看见了股市,那个时候看着你的邻居长的一个月两个月翻了三倍,能不动心吗?但是最后如果这个宏观的问题把握不住,那可能就是进了金融服务业,围绕着你的主业金融化,还是进入一个新的金融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是你能驾驭的了吗?还是这个问题,不一定是你行,也不一定大的行,你就不行,其实我们大有大的问题,也都挺难受的,所以这个可能就是我想主要是把这个问题的这个框架和这个角度至少可以作为一个企业思考判断你的一个参考。并购不是由钞票定而是由市场定
朱:我想讲一点咱们看到的外部的这个企业的这种并购,这种趋势。其实我觉得从基本面的角度来讲,特别是以产业为主的,以产业考虑为主的这种并购,应该是,我认为长远应该是一个咱们不能说趋势,应该是我们企业家永远关注的一个要点之一。就是你跟世界对标,然后你看你还有没有机会,如果我们做的某些企业,我当时在中信的时候,一直在关注德国的机器制造业也有很多的中小企业,跟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的这个特点也比较相仿,那么这个其实可能有潜在的机会。我认为个人倾向性也是倾向实业为主,不能反过来批判资本运作一定不好。但是确实我是觉得也许我们整个环境里的感觉还是资本运作的太多,实质性的不够。刚才讲了中企在美国退市。我觉得这事在美国不是撑不下去了,怎么还有人敢买你,就是因为回来一套,又翻了好几倍,这是咱们国人看不明白吗?还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到那不值钱,到这值钱,这是什么逻辑?如果正常良性的市场恐怕应该主体还是以实业,以产业为主,因为毕竟市场是很复杂的东西,有时候产生金融所谓机会,各种价格的错位,那么它有一个资本运作,也能做的很漂亮,也能赚钱,不能说这个就错,也许正因为他们的存在,保证了你这个流动性,保证了这个价格发现,保证了一个市场的基本的均衡,这个事情应该是辩证的来看,所以我认为这个,就是说跨境的这些东西,还是要考虑。但是反过来说,中国现在真的有这么强大了吗?如果拿出一副架势,把全世界拿过来,印了很多的钞票把全世界买来,这个也不现实。钞票最终的汇率是由大家双方各自,就是你中国自己和外国看你,他认为你值多少钱,他愿意跟你换多少,是由这个市场来决定的。如果真得那么强大了,什么东西我们都可以做了,我们可以用最高效果,最先进的技术,或者最适用的技术,不一定最先进,那就不用担心,那一定升值。反过来我们天天下行压力巨大,更大,那么我想就不会有那么好的风光去大规模的收购。当然了市场上总是要随时的关注,总是要看的,那还是对的。主管部门应放弃对股值的期待提问:请教一下朱先生,去年夏天到今年受年初有三轮的股灾了,您觉得有哪些问题需要反思?朱:我就觉得可能中国股市最基本的问题,首先还是得政府得放弃对这个股指的期待,指数的期待,指数是市场形成的东西,不能天天你去调,要把这个作为业绩指标,这是不对的。那么它对我们这些金融,对企业这个指数很重要,自然的让它去变化,它跌了,我们就会调整,实际上你这个生产也是这样,现在猪肉价格又涨了,白菜价格又涨了,是因为政府在后面,前面跌了,它不允许人家跌,人家生产过剩了,过剩了之后,就不生产了。我看了一下第一季度,猪肉价格大涨的背后,猪肉生产第一个季度实际上是下降了4%。这不是很清楚吗?其实就是因为我不生产了,因为原来给我的价钱太低了。最近新闻里面有一个玛卡,跌的一塌糊涂。但是因为去年涨的一塌糊涂。就是这个市场,我们要去建立的应该是说,需要过去更系统透明的价格机制,让大家看到,让大家迅速的调整,不然就是一窝蜂的进来,其实中国农业的风险很大。白菜现在又狂涨的,我相信白菜恐怕靠近城市比较近,生活成本,菜农的生活成本跟城市各方面的问题连在一起,所以最近就是只能选择不种。现在被迫进入市场化的格局,但是还用计划经济调整价格,调整指数。拿一万亿就想救一个30万亿的市场,那么30万亿,60万亿贴10%就是多少万亿,想用基金作为平准基金,这都是不对的思维。进行系统的资本市场的交易制度的建设。包括监管,因为没有足够的这个准入的监管,没有足够的这个披露的透明,没有一个及时的更新信息的机制,这样就不可能是一个良性的市场。没有期货保护的市场化,农民只能随行就市朱:农业的问题是中国很大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农业产品原来最早是实际上也相当于计划经济,公社把生产指标订了,所有的交的公粮,国家给收了。其实它有一种自然平衡,那么这个,当然它的效果相对比较差,相对农业比较工业这么复杂,也许过去还能过得去。随着这些年越来越更多的变成市场化了,也不去管他了。我认为实际上不能说囤积商去故意炒作。其实这个就是一个自然产生的业务,人家看到这样一个机会,他自己判断,用自己的钱买,自己买的,他判断这个涨还是不涨。中国缺少的市场期货的机制。期货市场最早发展起来就是农产品。而且大家说了各种很悬乎的理论,对冲,我估计大部分不知道对冲什么意思。其实换一个说法,就听明白了,就是一个价格锁定机制。我在种玛卡的时候,说好了,一年收成的时候是多少价钱,那边人家买期货已经买走了,锁定了,对我这个生产商来讲,我只要看那个价格跟我现在估计出来这一年要花的成本,能不能覆盖成本,能不能有我满意的利润,就够了,我就锁定了。锁定了价格,将来不管出了什么事情,后面的事情跟我没有关系了。这样他又形成了一个期货,有这样一个机制之后,再来一堆期货交易人,这些是有资本,找机会来寻求更高的回报。那就没有他刚才说的化肥的问题了。他是一个挺好的模式,实际上它需要经销商,或者新希望,你做了一个过桥金融的概念,他能生产,但是资本不够,你可以提供资本,让他完成生产,他赚钱,你也赚钱,这是很好很自然的一个市场经济的一个调节系统。现在缺少良性的期货市场,那么中国的期货市场实际上也很厉害,但是我真的没有时间仔细研究,不明白为什么起不到这个作用,他也没有意识到,因为中国都是非常小的农户。我到美国去看,大家都知道福特汽车,他是在底特律那边,实际上不知道福特汽车后人,还在福特汽车旁边的农场种粮食,最早福特家族把地买了,中间一小块开了福特汽车厂,周边的地是亲戚在种着。那边的农民不一样,他一个人种几百英亩,他的产品直接在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下单。其实中国很难做这个事,因为中国农户体量太小,人数太多。以前国家的政策是叫国家的保护价格,敞开收购。这个机制相当于宏观的期货市场。锁定的价格有多少我都要,当时为什么做到这一点,原理是什么,中国幅员比较大,典型的现象季风气候,常常是有些地方受灾。但是它正好就是南涝北旱,北边丰收,南边欠收,这样国家敞开收购之后,其实自己就平衡了,有一个自然的平衡机制。现在说全都是市场化,全都推出去,国家不管了,您随行救市,那农民只好随行救市,我买期货有没有这样的期货可以买,我没有价格的保护机制。这个是将来最大的问题。再加上不管的印钱,潜在的就是一个通胀,通胀之后粮食价格又不允许它涨,不让它涨。农民的收入就是从农业价格来的,把这个价格压住了,等于农民的收入受影响了,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办法。其实将来价格控制,没有别的办法,就是不生产。这里面有一些,没有这种避险机制,农业生产可能是很大的风险。最后变成一半的农民,本来一半的农民种了全国人民吃的饭,进来只是种自己的。因为城里那一半就不管了,因为太贵了,不能让我赔本替你生产。过去300万亿的投资,产出了什么东西?朱:我觉得,今天的货币政策实际上一直朝着让市场起更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的方向走,既然是这样,就不要再去救,东救西救实际上扰乱了这个市场调节的机制。您印了很多钱,再发巨大的工程包,建出来本已经过剩的东西,再持续两三年,即便保住了,保住有什么用。大家没有问那些GDP到哪去了?从03年到现在我们大概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三百万亿,固定资产形成也是两百万亿,两百万亿的资产,产出了多少东西?去算一下这个数,这个恐怕已经是相当系统性的投资过剩。那么投资过剩,应该让它休养生息,要消化这些过剩,减少投资。其实我们并不见得需要那么多GDP,如果不是高质量的GDP是建了过剩的,将来变成新的过剩的GDP,为什么要这样的GDP呢?我算了一下全中国人民的食,衣食住行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如果有一些在困难时期,危机时期的思维,衣食住行。因为衣原来有,可以暂时不买。住原来已经有住,也可以暂时不改善。行也是类似,那只有吃。食是不能停的。但是其实我们整个全中国,从这个角度分析,全中国人民一年吃,按照现行的价格水平花多少钱?其实才六万亿。那六万亿才是60万亿GDP的10%。就是一年全吃不干活也够了。那么当然我们可以有系统性的调整、喘息,学习新的东西,培训,至少这个成本不是那么可怕。过多生产过剩反而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民企金融化,到底要不要保持清醒?提问朱云来:提给朱总一个问题,您刚才提到说现在民营企业金融化的一个最重要的背景是货币量的增多,您认为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吗,还有刚才曹总刚才说房地产企业金融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毋庸置疑,您赞成他这种观点吗?朱:国家统计局年鉴每年都有清晰的数据,而且现在有了进一步的改进,现在有了季度性的GDP的报道越来越多,今年第一个已经出来了,你们可以去看,大家可以自己分析。我觉得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从历史的数据到现在可以看到,它的钱跟GDP相对的比例,钱是越来越多。因为今天我来的这个是企业论坛,我们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企业面对这个现象它需要生存的环境,一方面主业受压,一方面有这样的现状,那么它必须调整。这是一个真正以市场为基础的民营企业的生长,它是靠市场来,靠自己来调整。因此它面临的这个。这个不是我们大家各自的选择,这就是一个客观存在。至于说是不是一定成,是不是好,不一定成,因为像当年炒股市一样,谁不想赚大钱,谁不想让它停在五千,走到六千,结果现在还在三千,现在成不成都不是神仙,都不知道,我只是提醒大家,不要一脑袋热的只看了一个方面。说到底要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掂量一下,如果成,肯定没有问题,如果不成,对你会有多大的影响。要从这个角度客观的看。宏观政策还是更多要来改革,不仅仅是通过货币扩充,全是放钱。用钱解决现在存在的一些过剩的问题,需要调整的问题,这个是比较困难的。不过,既然给了钱救了你,我们为什么不改呢?不置之死地怎么后生呢?
馆藏&31641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您的头条速递已经到达UC从兴趣,发现乐趣广州优视网络 (C) 2017
版权所有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0号增值电信服务经营许可证:粤B2-粤ICP备号别总想着这次反弹有多高,这才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事!_雪球_传送门
别总想着这次反弹有多高,这才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事!
经历过2015年的股市,相信很多投资人都会迅速成熟起来,牛市除了赚钱外,对个人的成长没有什么帮助,倒是在熊市才是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时期,就像人生其他方面一样,顺风顺水、前呼后拥、鲜花掌声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成长,直到某一天人生再一次跌入低谷,步入逆境,才会进入人生的更高一个层次。股市在经历去年上半年的轰轰烈烈的牛市和下半年惨绝人寰的屠杀市之后,对于很多人来说,股市就是浮云,来无影去无踪。对于我个人来说,2015也是感触颇多的一年,值得总结的太多。其中最大的感触就是:从自我认知开始,做大概率的事情,做确定性的事情。得益于军工股在股灾1.0中的强力反弹,我的收益率全年得以保存在两位数(在2015晒收益表单上,面对众多三位数、四位数的收益,某就自愧不如了),和2014基本持平。2015年11月看错军改行情,整个十一月在军工股的仓位很重,导致十一月反弹中基本么有收益,股灾2.0和3.0中仓位已经很小,对这两轮的风控还是很满意的。下面聊聊我这几年对股市的一些理解,就作为2015年度总结的心得吧。感悟一: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721”中可以胜出的那一成。每个人进入股市之前都知道股市著名的“721”定律,也就是七成的股民最后是要以亏损收场,只有一成可以胜出,其中两成可以盈亏平衡。可是每一轮牛熊循环下来,事实会告诉我们为什么定律是“定律”,是我们都逃不开的股市魔咒。其实,其他行业何不是如此?比如看看你身边的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同学中,一个班级中最终可以功成名就的又有几个?是不是也符合“721”这个比例呢?就我的观察甚至还不到这个比例。但是普通行业和股市中,“721”定律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是因为,普通行业中“人心的弱点”可以隐藏,而股市中人性的弱点无所遁形。在股市中,贪婪、恐惧、幻想会如影随形,时时刻刻影响着股市的思维方式,而且结果会以账户的盈亏直接体现。人的本性容易自以为是,高看自己。曾经有过很多调查,开车的人,大部分都会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很好,编程的人都会为自己的编程很厉害,从普通岗位步入领导岗位的前几年都会认为自己处世能力很强,这样的事情身边随处可见,就像炒股的人都认为自己可以从股市不断赚钱,可以成为胜出的一成,可是结果却告诉我很多时候,我们都高估自己了。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是十分,自己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介于8~12分还是必要的,超过12分,容易高估自己,低于8分不利于自信心的培养。在股市中的表现就是,既要有在股市长期打磨的决心,有战胜股市战胜自己的决心和信心,又不能自大清高过分高估自己。这也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既要有坚强的自信心,又要夹着尾巴做人的道理。自我认知的“度”的把握是“721”定律的基础,对这个“度”的理解也是股市各种操作流派的心理基础。比如短线操作、超短或者打板的玩法,是这两年非常流行的,很多新手学习这个玩法也是乐此不疲,那是因为操作好了,你的收益率可以十分惊人,看看周围做得好的朋友公布的绩效就知道了,一年四位数的收益率不是没有人不敢说的。可是,一个新手要去学这门手艺,那可就不容易了,至于难到什么程度,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身边没有玩的转的。我本人在炒股的前几年也曾经痴迷于此,后来练的走火入魔,痛定思痛之后决定放弃了,发现我的理解力和悟性干不了这个活,虽然现在看到媒体报道这样的成功案例任然会羡慕嫉妒恨,但是几秒钟之后,也就平静了。要揽那个瓷器活,先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金刚钻。自我认知是艰难的,人的本性是拒绝承认错误的,人需要自尊,可是股市里自尊和赚钱通常是两码事,这也是我常说的“尊重市场,敬畏市场”的原因。早几年我在频繁交易受伤之后,就反省自己,做大概率的事情,做确定性的事情才是我的出路,于是才有了后来对“专注”的重新理解,对“风险控制”的反复思考,对“大概率和确定性”的不断琢磨。这个世界上,聪明人人太多,可是在股市里,你在你的行业里的名誉、地位、鲜花掌声、高学历、各种光环等等引以为傲的资本都不复存在,市场目前人人平等。在股市,真正的聪明人会去做不聪明的人也可以做成的事情,不聪明的人却老去想做那些聪明人都做不来的事情,这就是区别。我们只有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改变了我们对股市的根本看法,才能冷静下来去思考“721”定律的含义,才能回到现实世界,才能逐步成熟慢慢成长。也唯有如此,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带着股市赚来的财富,金盆洗手,彻底离开这个博弈场,在你没有彻底离开之前,一切拥有的都是纸面的东西。如果这一轮牛熊的较量中,你没有能够保住大部分胜利果实,甚至倒亏了本金,说明还不在“721”中“1”的行列,需要修炼的还很多。华尔街有句老话: “你如果能在股市熬十年,你应能不断赚到钱;你如果熬二十年,你的经验将极有借鉴的价值;如果熬了三十年,那么你定然是极其富有的人。”十年,在A股是两个牛熊轮回,我们在“721”的排名中,座次如何,只有自己知道,与朋友们共勉。感悟二:做大概率的事情、做确定性的事情。什么是大概率和小概率的事情?顾名思义,大部分人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大概率,反之亦然。大部分的人在二十多岁会结婚,是大概率事情,大部分人这辈子会普普通通平平淡淡是大概率事件,坐飞机几乎不可能掉下来是大概率事件,普通人炒股大部分会亏钱,这也是大概率事件。只有做大概率的事情才能有确定性可言,股市是概率的游戏。对股市有点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股价走势是具有较大随机性的,即便是纯粹的技术派分析人士也承认股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机性。技术派分析鼻祖查尔斯·H·道也认为日间杂波受人为因素影响最大、毫无意义。并且假如存在可预测的方法,由于所有人做出一致的预测,那么预测本身也会影响股价的波动而导致预测失败。博览古今中外的公开资料,也没有人或方法能完全预测股市走势。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股价波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测的。股市是一个在“复杂多变量”影响下的人类行为综合体,在股市没有什么是百分百的,一切都是在“概率”和“可能性”上进行优化,提高自己的胜率。不论是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分析还是资金管理、心态控制,都是在评估某一次出手的获胜概率,就像战场上将军对一场战争、一次战役的谋划和部署,没有百分百的事情,都是综合评估各方面情况,得出一套最有利于自己取胜的作战方案。股市的确定性基于概率,来源与股市最基本的原理,那就是:股价的最终决定因素就是企业,企业的发展决定股价的动态。这一最朴素的道理,在市场炒作的迷雾下,已经让太多的人迷失方向。可是追求大概率,做确定性事情的信心要在“大彻大悟”和“自知之明”的反省之后才能做到,必须“专注、耐心和反省”才可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记得有一位朋友说过:我身边有许多高水准的专业人士,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佼佼者。然而,他们却在金融市场里屡屡败北。究其因,其实就是败在一个“炒”字上。他们具有高学历和极高的专业素质,却未能抓住“股票的背后是企业”这一核心,他们败给了价格波动、败给了人性。国外知名车企的高级财务职员,投资了一个自己不了解的电力公司;一位医学博士却买了汽车企业的股票……很多这样的例子,正应了这么一句话:“人性会降低智商”。离开了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圈,去押宝“莫须有”和“可能吧”就是赌。人的能力和知识结构有限,人的精力也有限,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时间长了再逐步扩大自己的能力圈,拓展研究范围,这才是成长的捷径,慢就是快,这样看似很慢,其实放到漫长的投资生涯中来看,这样稳扎稳打,厚积薄发,才是笑到最后的明智做法。没有耐心,就谈不上情绪控制和心态控制。心态控制是股市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没有好的心态,在股市就会处处被动挨打,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结果一定是四处碰壁,鼻青脸肿。什么是心态?心态就是这几天面对着金融股资源股的不断走高你却没有持有,会不会着急,会不会想着要卖掉手里的股票去追快牛?亦或是,平时打开行情软件,面对着一个个涨停板,一个个“火箭发射”的时候,自己股票却半死半活地卧着,心里会不会着急上火?想追一把试试?再或者,当你花了很多天研究了一直股票,公司和行业的基本面都研究的不错,结果和朋友聊股票却挡不住别人几句话就否定了自己的一切努力?斯波朗迪在《专业投机原理》里面说的那样,情绪的纪律才是通向成功的第一道关卡。只有在自知和知彼的基础上,设定情绪的纪律,严格执行,时刻提醒牢记自己的弱点,才能让心态不断成熟,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久一点。心态的背后是人性的弱点。人性包括很多东西,与投资相关的投资者必须具备的品质是耐心、定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必须克服的人性有贪婪、恐惧。在投资活动中,耐心是极其宝贵的品质,多年来,模仿巴菲特投资策略的人很多,但是成功者很少,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乏 巴菲特的耐心和坚持。为什么人们缺乏耐心呢?这其实是与人的本性有关的,人是一个群居的动物,喜欢随大众,当狂热的大众在贪婪的驱动下,被眼前的牛市所迷惑,他就会失去耐心,哪怕是在股票高估的情况下也敢杀进去,就像当年48元的中石油,至今很多人仍然牢牢套在山顶上。感悟三:赚不到钱,是因为我们的水平不够。不要找借口“721”定律决定了我们多数人在股市是以失败告终的,只有少数人能够穿越迷雾,修成正果。大部分人在股市亏了钱,会找借口,怪市场波动大,怪管理层呵护不利,怪媒体推荐股票不力,诸如此类总会把自己的亏钱归咎于外界因素,就是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就比如在其他行业,领导不升你的职,肯定不光是领导不偏爱你,一定有我们自己的原因,或者是水平不够,或者是悟性不够,要想进步还得从自我认识开始,股市也是这样。这几年,在网上记录自己的投资思路,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也逐步了解到,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的水平不够,对股市的悟性不够,对市场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刻,这才是导致我们亏钱、留不住利润、赚不到大钱的原因。就拿股市的研究和操作来说,我们通常不是对行业认识不深,不是对公司理解不透彻,而是我们的研究和思考还不全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套完整的股市认知体系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大势研判、行业认知、企业分析、资金管理、情绪控制——交易系统的“五架马车”。这五个方面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行,非得把五个要素都打磨成熟,才可能在股市取得好的成绩。范K.撒普博士在《通向财务自由之路》一书中认为交易有三个组成元素:心理状态(情绪控制)、资金管理和系统开发(交易方法)。心理状态是最重要的(大概占60%),其次是资金管理/头寸确定(大概占30%),而系统开发是最不重要的(只占约10%)。“五架马车”中的五个要素和范K.撒普博士的三个要素是相近的,情绪控制和资金管理是共同的部分,系统开发对应“大势判段”、“行业认知”和“企业分析”。下面我们开看看多数人是如何在交易体系的“五架马车”上犯错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五个要素中,可以粗略分为三个水平等级:等级一,聚焦在行业研究和企业研究上,忽略大势研判等;等级二,结合大势看行业,看个股,忽略资金管理和情绪控制;等级三,做好资金管控和心态控制,再去研判大势、个股和企业;多数人是处于第一个等级上,每天很努力去研究热点行业,研究好公司,读研报,参加策略会,参加调研,但是容易忽略大势的走向,很多人在熊市很明显的情况下,依然逆势去找“飙股”,去找“逆势抗跌股”,殊不知大势向下,所有股票都会跌,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也就是说,熊市中,所有股票都下跌是大概率事件,你花再多时间在“选行业,选个股”上都是事倍功半。这个误区不仅存在个人投资者中,刚入行没几年的专业研究员也容易犯这个错,不管大方向如何,总是一味看多,在买方目前尽数爱股之优势,什么价值低估,什么市场错杀,什么十年十倍,虽然买方有时候会礼貌性地给出一些耐心。很多研究员在熊市也会亏钱比较厉害,多数时候也是在这个问题上吃了亏,一方面,自己研究的股票,自己熟悉,什么内情都知道,对自己的股票挚爱,逢低补仓。可是大势奔溃,泥沙俱下,挚爱导致止损不坚决,下手剁仓不坚决,造成深度套牢。第二个级别的人,对“看大盘,炒个股”有着深刻的理解,理解大盘不好,泥沙俱下的道理。通常的做法是大盘不好,知道收手,懂得休息,大盘好了,全力进攻,对“不逆势而动”有着深刻理解。这个级别的投资者通常能够活的很滋润,但是容易在风控和心态上犯错。这个级别的人,认为自己懂股市了,会了,可是通常淹死的都是“觉得自己会游泳的”,在资金管理和心态上犯错就足以击垮多年的积累。比如这一轮股市中,很多老手就是在杠杆和过度贪婪上翻了船,认为自己股市水平不错了,可以加杠杆了,就去融资、三五倍杠杆配资。贪婪之心驱使下,赚了一百万,就想去三倍杠杆赚五百万,赚了一千万,就想五倍杠杆赚一个亿,这样的想法就是噩梦的开始。情绪失控导致心态失衡,进而加大杠杆去“搏一把”,直到遇到重大挫折,才会反应炒股这一行为什么有“情绪控制、资金管理”这样的百年行规。第三个等级的人,走过了第一、第二等级,行业、个股、大势的理解都不是问题了,开始在资金管理和心态建设上下功夫,回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阶段。开始在“自我认知”上重新去审视自我,发现股市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最核心的技术在于“资金管控”。对应到那句老话:“你如果能在股市熬十年,你应能不断赚到钱;你如果熬二十年,你的经验将极有借鉴的价值;如果熬了三十年,那么你定然是极其富有的人。”到了这个阶段的投资人,我相信一定是熬过了十年这个门槛了(少数悟性极高的人不在此列)。回到五架马车,问问自己,“大势研判、行业认知、企业分析、资金管理、情绪控制”我们做到了什么层次?对于大势的短中长期走向你有自己的研判标准吗?对某个行业你足够了解吗?或者对市场行业风格转换的规律有信心吗?对个股的研究有自己的经过检验的一套吗?对资金管理、风险控制有自己的机制吗?对自我的认知够深刻吗?能控制自己的心魔吗?如果对这几个问题,我们还不能在两分钟内做明确的回答,那么,股市之路,对于我们来说,还很遥远,需要做的功课还很多,经常亏钱,被市场修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如此,我们还能将亏钱、挨修理归于外界吗?最后,让我们以张爱玲的《非走不可的弯路》共勉:是啊,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练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了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上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了,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他,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他,他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练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投资何尝不是呢~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雪球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3月5日 19:44
雪球 最新头条文章
雪球 热门头条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血压停药后多久反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