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父亲法师的父亲

唐玄奘的身世
唐玄奘的身世(转)
玄奘(公元602--664年),玄奘出生在河南洛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现为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原名陈袆,玄奘5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1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10岁的陈袆被僧人哥哥带入白马寺(白马寺:中国最早的寺院)。
公元612年,在一次全国性考试来选择27名剃度的僧人中,陈袆从数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年27名僧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法号——玄奘。当时13岁的陈袆还是一个不许进入考场的小沙弥,他的剃度显然是一个意外。
在佛教中,最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奘获得三藏法师的称号那一年,年仅24岁。
公元626年冬,玄奘向当时政府申请出国留学,唐太宗并没有理会一次次的请求。公元627年秋,27岁的玄奘混入逃难的灾民中偷渡出关,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数的道路。
玄奘法师在瓜州讲经时,一位名叫石磐陀的胡人来请法师为他受戒,自愿当玄奘的向导。有学者认为这个石磐陀就是现在《西游记》当中孙悟空的化身,石磐陀是玄奘收第一个弟子,而且身份是向导。这一点和孙悟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且自从玄奘为石磐陀剃度以后,石磐陀这个胡人就成了一个胡僧,胡僧与孙悟空的俗称猢狲在发音上非常接近,会不会是在流传过程当中,发生了这样的音变呢?但是这个胡人没有像孙悟空一样坚持到底,在一次未遂的谋杀后胡人石磐陀一去不复返。
从这一刻开始,玄奘只剩下了孤身一人,而他的前方却是茫茫戈壁。当玄奘躲避追捕寻找水源时,他迷路了,在沙漠中迷路显然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不幸的是,最后一个水囊也被打翻。茫茫戈壁中,玄奘四天五夜滴水未尽,奄奄一息。于是这位虔诚的佛教徒躺在沙漠中默念观音。对于玄奘而言,观音只是他保持生命的精神支柱,真正帮助他走出困境的是匹枣红色的瘦马,显然,这是一匹具有丰富旅行经验的老马,它把玄奘带到了一口泉水旁边。
走出戈壁,玄奘来到今天的哈密境内高昌国,高昌王鞠文泰与玄奘结拜,此时他的身份不再是一个偷渡出境的和沿,而是高昌王的御弟。高昌王与玄奘的结拜,他希望用盛情把眼前这位博学的僧人留在自己的身边,玄奘的西行路途再一次受阻。玄奘以绝食抗争,以表他西行的决心。到了第4天,玄奘已经非常虚弱了,鞠文泰只好同意放玄奘走,而且提供了难以想象的丰厚物资。
玄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取经团队,总数达到了30人,实际上这个团队只是一个临时组合,随后的一场大雪崩和高原反应夺去了大多数人的生命,只有两个弟子和玄奘侥幸存活。
公元630年夏,玄奘穿越了中原无数小国,终于踏上印度国土。印度那烂陀寺是玄奘真正的目的地。此后,他开始了在这个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长达十多年的学习。在戒日王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的辩论大会上,玄奘的声名达到了顶风,自这次大会后,玄奘在印度声名远播,无人能及。
公元641年,玄奘辞别戒日王准备回国,玄奘决定沿着丝绸之路北线,经过高昌国回长安,按照他与鞠文泰的约定,玄奘要国高昌国停留三年,但在东归徒中得知,高昌王鞠文泰已经不在人世...
玄奘在给唐太宗的书信中言辞非常谦恭,请求唐太宗的原谅和帮助。七个月后唐太宗的回信才到,但言辞热情,请玄奘回国。
公元645年唐太宗在洛阳行宫初次接见了玄奘,初次见面,唐太宗对玄奘深有好感。
一年后,一本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送到唐太宗面前,书中记录了玄奘亲生经历的110个国家和传闻中28国情况。
对于当年的玄奘,他念念不忘的是从印度带回来的600多部经书还没有译。有研究者统计,玄奘从公元645年5月到公元663年10月,17年6个月期间翻译佛经1335卷,平均每年75卷,每月约6卷多,也就是每5天翻译一卷。
公元649年,在唐太宗去世的前三天,玄奘完成了《心经》的翻译。玄奘法师翻译的大部分经书都不为平常百姓所知,但《心经》是个例外,整部经只有260字,没有佛教知识的人都知道一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公元659年,玄奘法师迁到远离长安城的寺院——玉华寺翻译《大般若经》,这部经书翻译几乎耗尽玄奘所有精力,公元664年正月初九傍晚,玄奘在跨越屋后水渠时,不慎跌倒,小腿处稍许破皮,但从那天开始,玄奘再也没有起来。
二月初五夜半,玄奘法师圆寂。
公元664年,中国农历的4月14日,唐朝僧人玄奘的葬礼在都城长安举行。送葬的队伍从城南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出发,中途经过都城最主要的街道,
超过百万人的送葬人群站在街边,目送着身裹草席的高僧遗体最后一次从这里经过。
为一个和尚举办这种规格的葬礼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玄奘的一生是一部罕见的传奇。
从27岁那年开始,他踏上西行的道路。穿过茫茫沙漠,越过巍巍雪山,西域的国王与他称兄道弟,佛教的高僧与他惺惺相惜,印度的帝王对他顶礼膜拜。
长达两年的徒步旅行,12000公里的行程,穿越108个国家,在1300年前,玄奘用脚步丈量了丝绸之路。
19年后,他载誉归来,重回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此后的生命中,他日夜无休,翻译佛经。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玄奘不仅仅是一位佛教徒,还是伟大的翻译家、大探险家、大外交家,地理学家。因为他在古印度弘扬佛法声名远播,加之有繁荣昌盛的唐王朝做背景,于是人们尊称其为唐僧了。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转载语:本人只对第一段玄奘师父生平处,参考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就玄奘出生时间和出生地点做了些须改动。因为没有和原作者沟通,还请原作者原谅。
已投稿到:玄奘出家是被逼无奈 玄奘传教为何失败?
玄奘出家是被逼无奈 玄奘传教为何失败?
  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在各地参访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于是为了&一睹明法了义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决心西行求法,虽未得批准,仍偷渡出境,冒险寻求真理。
  出家是被逼无奈?
  玄奘大师是佛学奇才,那么他是如何出家的呢?《西游记》中记载,玄奘是如来座下金蝉长老转世,踏上西天之路是注定的。然而专家告诉记者,真实的玄奘出家其实另有原因。杨维中教授说,关于玄奘出家的原因,现存文献语焉不详。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都将玄奘出家的动机解释为对佛法的崇信。相比之下,道宣在《续高僧传&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中的记载则颇为微妙,其中讲到&少罹穷酷&四个字,似乎暗示玄奘少年时期生活颇显困顿,其兄由此才携其住于佛寺。也就是说,玄奘出家有两种原因:一是少年困苦,二是从小就信仰佛学。
  那么,玄奘少年时期生活困顿是否有依据呢?杨教授说,玄奘的家境开始还是不错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其父陈惠曾是县官,母亲是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玄奘法师是第四子,母亲在玄奘很小时就去世了,《古今译经图纪》说玄奘&鸠车之龄落彩&,也就是五岁丧母的意思。而玄奘的父亲在玄奘八岁前就辞官归故了。母亲去世,父亲年迈多病(上文说过玄奘是父母晚年得子),造成了玄奘幼年困顿的局面。
  那信仰之说依据何在?在玄奘年少的时候,父亲教他的都是儒家、道家典义。也就是说,玄奘出家之前似乎还没有接触到佛教,那信仰之说是怎么来的呢?不过杨教授说,隋唐是佛教鼎盛时期,因此推断,佛学不用教习,也会耳濡目染。因此信仰之说也应该可行。
  玄奘传教为何失败?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27岁的唐玄奘约了几位僧人,共同申请出国西游。因前一年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杀了哥哥建成及弟弟元吉。国内外情势都不太安定。西以玉门关为界,禁止关内人与关外人交往。所以,玄奘的申请未被批准。几位好友已决定不去,但玄奘仍不甘心,单独一人上表申请,仍然又被驳了回来。接连两次驳回申请,非但没挫伤他的意志,反而西游的愿望更加强烈了,决计不顾一切后果,偷渡出关。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长安一带闹饥荒,朝廷准许饥民自由外出觅食。唐玄奘看准这个时机,毫不犹豫地混入灾民之中,闯出关去。
  出关之后,一路上黄沙漠漠,空旷苍凉,上无飞乌,下无走兽,更无水草。玄奘只能望着尸骨马粪的遗迹前进。在经过八百里大沙漠时,玄奘曾4日5夜滴水未进,几次临近死亡。后来奇迹般的遇水得救,才到了一个信仰佛教的高昌国。高昌王十分敬重玄奘,听到他为取真经沿途历遭磨难时,禁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就请玄奘住下来,接受他的供养,做他的国师。并说,他将命令全国之人都为玄奘的弟子,并要求他讲经授法,不要冒死到印度去了。玄奘致谢之后,拒绝了高昌王的请求。进入印度之后,玄奘边参学,边广礼圣迹,辗转数十国,直到贞观7年,才到达当时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当时全印度最大的寺院。是在世时,由500商人共同出资十几亿金钱买下的一座著名的园林,供奉给佛作为说法的场所。佛寂灭后,又有东、南、西、北、中五印度国王,共同出资兴建此寺。规模甚是宏大壮丽。此寺自四、五世纪以来,就是印度的佛学研究中心,大师辈出、声誉甚隆。
  那烂陀寺对住进的僧人要求极为严格,当时在常住的万余僧人之中,精通50部经纶的,可享受&三藏法师&之草称。按寺中规定,可有10名&三藏法师&编制。然而,在玄奘到来之前。那烂陀寺只有9人。还缺1人。玄奘以精深的学问和儒雅的风度,被增补为其中之一。每天可享受上等食馔20盘,又有槟榔、豆寇、龙脑、香乳、酥蜜等供给。还可以吃到&大人米&,这是大如风豆的粳米,其饭、香溢百步,十分名贵,唯有印度才有,产量极少,专供国王及最有水平的高僧享用,故称&大人米&。有4名&净人&,一名婆罗门,30名从人,服侍。出门可以坐象车。
  如此优厚的生活条件,玄奖&晨夕无阻&刻苦钻研5年,然后用4年游遍印度所有的佛教圣迹,再次回到那烂陀寺来,他已不是学僧,戒赞大师指派他向寺僧开讲经论。当时印度的思想界非常活致,各教派之间相互论战,相互攻击,斗争十分激烈。在曲女城举行的一次全印度大法会上,在五印度18个国王,大小乘僧侣3000多人,以及十万僧俗大众的注目下,玄奘入座为论主,并宣讲大乘教义。按印度贯例,若有人攻破其一个论点,&当截舌而谢之&。结果,经过18天的辩论,始终无一人能驳倒玄奘。玄奘的佛学功底此时实际上已超过他的老师戒贤大师,成为全印度的最高峰。他西行求法的目标已经达到,他感到中土僧俗都在召唤他,应该赶快回国了。他谢绝戒日王及五印大德法师们的一再挽留,于贞观19年(会元6朽年)满载着名震五印的声誉,携带着大批经卷,回到了长安。
  玄奘回国以后所从事的一切佛教活动始终得到唐王朝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唐太宗对玄奘学问才华和气质风度都很赏识,并认为他很有政治潜能,因此,曾两次劝说玄奘还俗从政,而玄奘都一一婉言拒绝。他对唐太宗说:&我往返十七年,行程五万里,亲历一百自十国,西行求法云就是为了弘法传教。今后心愿,乃在翻译佛经。&玄奘最初西行求法的目的,是排除万难,寻求释迦佛之本意,统一中国佛教各种异说,从而更好在中土大地上弘扬佛法。然而,他创立的法相唯识宗,不仅在流传的范围上仅限于长安和河洛一带,而且在传流的时间上,也只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彻底灭迹了。法相唯识宗是直接继承印度瑜伽派的理论、并且是完全严守其经典教义的一个宗派。这个宗派坚持把众人分成五个等级,把一部分众生视为天生低贱,排除在成佛的可能性之外。这与当时在中土流行的&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的说法不相符合。尽管有帝王的直接支特,又由名声显赫的唐玄奘创立,并且也确实曾盛极一时,但是,这新的幼苗还是很快就枯萎了。
  六祖惠能根本无意和玄奘作对,然而,他却是玄奘的另一个对立的极端,虽是无文化的&粗人&,却顺应了中土大地上的民心,创立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法门。惠能在问对说法时,常常使用俗语村言,妙语如珠,很受民众的欢迎。这就使庄严肃穆神圣不可侵犯的佛经奥义,变为轻松谈谐,通俗易懂的一种道理。在教义上,不仅&人人皆有佛性&,而且,就是罪行累不,杀人如麻的强盗,只要&放下屠刀&,也便可&立地成佛&。可以说,在宗教传播的策略上,惠能是把原则性、灵活性、宽容性熔为一炉,向苦难深重的黎民百性随缘显露慈悲之心。这样惠能就把佛国的大门大大敝开,只要想进,人人可达目的。所以,禅宗的优势就大大压倒唐玄奘的法相宗,直到完全统一佛教各派。
  历史上的大多数变革都需要&唤起民众&,都需要得到下层百姓的理解和支特,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高深文化修养的唐玄奘创立佛教门派的失败,以及&大老粗&惠能创立禅宗的兴盛,就具有深远的历史原因和普遍社会意义了。
日一二三四五六
  付笛生任静皈依佛门  日中国明星羽...
  沈梦辰内衣照  沈梦辰比基尼  沈梦辰最露的照...
关之琳被塞高尔夫球关之琳高尔夫球  关之琳被塞高尔...
韩雪大钻戒吸睛  韩雪鸽子蛋  2011年在杭州拍摄电...
    车晓妈妈著名演员王丽云去世了是真的吗?下面...
  柳岩不照雅照片原图  图片中,柳岩薄纱遮胸,大...史上真实的西游玄奘:偷渡出国_历史频道_新浪网
史上真实的西游玄奘:偷渡出国
  为什么出家?
  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出生有着传奇的经历: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奸人所害,唐僧出生后也差点遭灭口,幸得母亲偷偷把他放入木盆顺江漂走,才算暂时保留性命。小唐僧在漂过金山寺时被法明和尚所救,取乳名叫江流,成人后取法号叫玄奘,从此与佛祖结下不解之缘。
  真实的玄奘出生经历至今还是个谜,他生于何时、何地,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玄奘于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出家前姓陈名t,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
  那么,玄奘出生时是否有什么异常迹象呢?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曾有这样一段故事:大师初生时,他的母亲梦见一位白衣法师向她辞行,法师说:“为了求法,所以要西行。”这位白衣法师就是玄奘。虽然这只是一段传说,但玄奘法师小时候的表现不同常人确有其事。
  另有一种说法是,玄奘大师是父母晚年所生,当时他的父亲大约在五十岁左右。晚年得子,让父母对他格外疼惜。玄奘幼年时聪颖早慧,过目不忘,日记千诵。
  玄奘大师是佛学奇才,那么他是如何出家的呢?《西游记》中记载,玄奘是如来座下金蝉长老转世,踏上西天之路是命中注定的。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都将玄奘出家的动机解释为对佛法的崇信。相比之下,道宣在《续高僧传?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中的记载则颇为微妙,其中提到“少罹穷酷”四个字,似乎暗示玄奘是因为少年时期生活困顿才出家的。
  按照《续高僧传》的记载,玄奘的家境开始还是不错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其父陈惠曾是县官,母亲是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玄奘法师是第四子。玄奘的母亲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八岁前他的父亲又因年迈多病而辞官归故,这造成了玄奘幼年困顿的局面。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跟随他去学习佛教经典。十三岁时玄奘也出家了。成年后玄奘便云游各地,参访名僧。先后向慧休、道深等高僧学习贯通众多佛教经书,造诣日深。
  那么,是谁促使玄奘西行取经?他西去取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小说中是这么说的:观音菩萨在唐僧举办水陆法会时,问他是否会谈大乘法。唐僧正苦于在国内学不到大乘,就很虚心地向菩萨请教,菩萨趁机指点他到西天取大乘经普度众生。于是玄奘主动向唐太宗请缨,踏上了漫漫西行道路。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在中国历史上,早在玄奘之前就有很多人西行取经,这些事迹让玄奘心生向往。其中东晋僧人法显的成功及其所撰《佛国记》,更直接激发了玄奘求取佛教经典的决心。另外一个促使玄奘西行的重要原因是,玄奘在学佛过程中发现,当时佛教界对同一经典的诠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歧义不能相互统一、协调,对于佛教的发展是明显的隐患。
  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纳兰陀寺权威佛学家戒贤的弟子,能记诵大小乘经典十万颂。玄奘听到这个消息如获至宝,亲自登门向这位印度高僧请教。玄奘听他说戒贤深谙百家佛学经典,并且正在纳兰陀寺讲学,于是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西行的真正障碍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西行途中的最大障碍来自妖魔鬼怪。在小说中,唐僧是由唐太宗亲自任命去西天取经的。临行前,唐太宗亲自将通关文牒交给唐僧,还与他结拜为兄弟,对他非常支持。然而,真实的玄奘在西行伊始,最主要的障碍却来自朝廷。
  初唐时期,国家初定,边界不稳,国人不允许出境。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几次三番申请“过所”(即通行证,小说中的通关文牒),以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此事并没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头,他决心寻找机会西行。根据当时规定,私度边关比私度内地关隘惩罚更重,所以他的这个决定非常危险。贞观三年(629年),长安遭遇大灾,政府允许百姓自寻出路,玄奘借机混入灾民中偷渡出关。那年,玄奘刚好二十七岁。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真实的玄奘具有坚定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完全和小说中胆小怕事的唐僧不同。
  玄奘的西方行历程虽没有九九八十一难,却也危机重重,多次险些被抓,但他最终都能顺利过关。
  玄奘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地界时,住了一个多月,为当地僧众祭坛说法,很受欢迎。凉州是甘肃河西走廊的一个大都会,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当时为防备颉利可汗的突厥军队侵扰,凉州都督李大亮接到朝廷圣旨:封锁边关,禁止人员西行。当玄奘打算继续西行时,凉州守关官兵不敢自作主张开关放行,只好先行呈报李大亮定夺。李大亮知道玄奘的名声,让部下转达他的命令:不许西行取经,立即回京。
  玄奘顿时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也许天无绝人之路,凉州有一位叫慧威的和尚帮了他。慧威是河西一带的佛门领袖,很有权威。慧威得知李大亮的限令后,决定帮助玄奘。他派了慧琳、道整两个弟子护送玄奘偷偷出关。白天官兵防守甚严,无法出关,于是他们夜半更深时找个无人处顺着绳索偷偷出城。
  玄奘在慧琳、道整两个和尚的护送下,一路上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几日后到达瓜州(今安西)。瓜州刺史独孤达敬重佛法,听说玄奘法师来到,热情款待。此时凉州都督李大亮追访玄奘的公文很快也跟来了。他们对玄奘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一个叫李昌的官员私下将公文拿给玄奘看,并问道:“法师是不是此人?”玄奘迟疑着不敢作答。李昌又说:“请法师说实话,如果你就是玄奘,我为你想办法。”玄奘只得如实相告。知道实情的李昌为玄奘的行动和精神所感动,当着玄奘的面撕掉文书,让他尽快动身。离开瓜州后,他为了避开官府的盘查,不敢公然行官道,却又必须依傍官道,以免遭迷路,但随时有遇到官兵的危险。
  在瓜州以前,玄奘虽然也遇到了困难,但基本上还算是一路顺利。从瓜州开始,直到伊吾(今新疆哈密)之间的九百里旅途,才是玄奘西行求经最为艰难的一段。
  瓜州最大的自然特点是沙漠和大风。玄奘告别李昌后,景况就很不妙了。首先,他来时所骑的马死了,从凉州来的两个僧人也相继离他而去,再加上前路艰难,没有人愿意冒险给他带路,玄奘心里一片忧虑。就在这时,有个胡人石磐陀愿意与他同行。可是这胡人并非忠实的路伴,进入沙漠后,因为畏惧,中途丢下玄奘,回去了。无奈,玄奘只好一个人硬着头皮偷偷穿越五个烽燧,进入了八百里大沙漠――莫贺延碛大沙漠。在穿越中,他差点儿被守护的士兵射中。进入沙漠后,虽然没有官兵的威胁,但来自大自然的危险更恐怖。沙漠中独特的海市蜃楼现象,犹如鬼魅魔影,时时缠绕着玄奘,而遮天的大漠风沙不时从他身边裹挟而过。此时,唯一的水囊又不幸失手掉在地上,水洒得一滴不剩。玄奘想到了退却,并且真的退却了。他往回走了十多里,但最终又折回头,向西而去。五天后,在没有水又迷了路的情况下,玄奘奇迹般地走出了沙漠,到达西域第一站――伊吾,又过数日,到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
  在高昌国内,玄奘再次遇到阻挠。
  高昌国王麴文泰听说玄奘到来,遣使迎候,并与玄奘结拜为兄弟。他希望用盛情把眼前这位博学的僧人留在自己的身边。玄奘的西行路途再一次受阻,他以绝食抗争,以表他西行的决心。到了第四天,玄奘已经非常虚弱了,鞠文泰只好同意放他走,而且提供了难以想象的丰厚物资。临行前,麴文泰要求玄奘从印度返国路过高昌国时,留住三年。还要求讲经一个月后才能走,玄奘一一答应。
  离开高昌时,玄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取经团队,总数达到了三十人。这个团队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随后的一场大雪崩和高原反应夺去了大多数人的生命,只有两个弟子和玄奘侥幸存活。
  631年,玄奘穿越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后,终于踏上印度国土,看到了那烂陀寺。
  此后,他在这个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里,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学习。这期间,在戒日王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的辩论大会上,玄奘的声名大噪,自此,玄奘在印度声名远播,无人能及。
  641年,玄奘辞别戒日王准备回国,他决定沿着丝绸之路北线,经过高昌国回长安。按照他与鞠文泰的约定,玄奘原本要在高昌国停留三年,但在东归途中得知,高昌王鞠文泰已经不在人世,此约定未能实现。两年后,玄奘回到中土,受到官方和民间热情的欢迎。
  徒弟和白龙马
  神话小说中,玄奘不仅在路上收服了四大弟子: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还带了观音的三宝:锦蝠袈裟、九环锡杖、三个金箍,以及御赐的金钵等。神仙开道,白龙御行,这是何等的威风,然而现实中的唐僧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非但不幸运,简直是不幸。
  玄奘一路西行得到很多人帮助,但不是徒弟,如果说一定要找一个徒弟的话,胡人石磐陀勉强算一个,只有他是主动请玄奘为他受戒的。
  由前文可知,现实中的唐僧起初只有一人,步行五万里才到达西域。当地一个叫慧威的和尚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昼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东),两名僧人就回去了。玄奘在瓜州买到一匹马,但苦于无人相引。此时胡人石磐陀来请玄奘为他受戒,并自愿当玄奘的向导。有学者认为这个石磐陀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化身。石磐陀是玄奘收第一个弟子,而且身份是向导,这一点和孙悟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且自从玄奘为石磐陀剃度以后,石磐陀这个胡人就成了一个胡僧,胡僧与孙悟空的俗称猢狲在发音上非常接近,可能是在流传过程当中发生了音变,也不是不可能。但是这个胡人没有像孙悟空一样坚持到底,走到中途就一去不复返了。
  从这一刻开始,玄奘只剩下了孤身一人,而他的前方是茫茫沙漠。在沙漠中,玄奘迷路了,这本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没想到祸不单行,他的最后一个水囊也被打翻。在经过四天五夜滴水未尽的折磨后,玄奘奄奄一息,这位虔诚的佛教徒躺在沙漠中默念观音。对于玄奘而言,观音只是他保持生命的精神支柱,真正帮助他走出困境的是匹枣红色的瘦马。显然,这是一匹具有丰富旅行经验的老马,它把玄奘带到了一口泉水旁边。与英俊的白龙相比,这匹马连原型都算不上了。
  玄奘在西天拜见到了谁?
  在《西游记》中,唐僧要到达的目的地是西方天竺的大雷音寺,拜见的是如来佛祖。而现实中,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没有雷音寺,更没有如来。真实的如来即释迦牟尼,诞生于前六世纪,并于八十岁涅,而玄奘西行已经是六世纪的事情,中间已相隔千年,玄奘到那里当然见不到如来了。
  玄奘要去的是当时令众佛教徒无限神往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在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以东的巴腊贡村),它是当时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在此大小乘并举,以大乘为主。玄奘到达这里时受到的迎接盛况和小说有得一比,那烂陀寺的僧众闻玄奘已抵金刚座,特派四位长老前往迎接,更有二百余僧与千余檀越捧幢盖花香前来迎引,在众人的赞叹围绕下将玄奘迎入那烂陀寺。
  玄奘到那烂陀寺时,正是德高望重的戒贤大师住持此寺。这时,戒贤已百余岁,据说是留寿等候玄奘的,可见他对玄奘异常器重。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以后,又四处游学,游历数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请教。随后又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戒贤汇报学习情况,受到戒贤的赞赏。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印度戒日朝的国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佛学辩论大会,请玄奘为论主,参加者有五印十八个国王、三千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两千人。当时玄奘讲论,大家可以随便提问题,但无一人能难倒他。此次辩论让他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历时七十五天的大法会。会后,玄奘决定启程归国。
  玄奘回国的消息传开以后,戒日王千方百计地挽留他,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就为他造一百座寺院。可是,这些优厚待遇并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
  回国盛况
  小说中对唐僧归唐的经过简单带过,直接由如来座下的金刚驾着祥云护送回国。只提到师徒四人回到大唐后,受到盛况空前的迎接。
  现实中,玄奘归国的路途确实是平坦无阻的,而且有人护送,但不是神仙,而是由几个国家的国王以接力形式护送回国。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迎接的阵仗也是空前的,“道俗奔迎,倾都罢市”,无论僧俗都来迎接,以至于整个首都的市场都停了。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
  《西游记》的结局,说唐僧师徒将经书送回大唐后,又由金刚带回西天,如来给几个人分别授了职位。真实的情况是,玄奘回国后,唐太宗曾让他还俗辅政,但被大师婉言拒绝,他的心思都在翻译带回的经书上。
  玄奘回国后的大部分时间放在翻译工作上,他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还创造性地发明了新译。以前的翻译方式叫旧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这些人因不精通汉语,或者过于强调意译、直译,往往让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他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
  玄奘回国后还写了一部重要的著作,就是《大唐西域记》,此书记录了西亚、南亚广大区域内的国家、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及当时的状况,玄奘此书中有些资料,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因此,这不仅让国人开阔了视野,也对印度考古界提供了大量史料。现在几乎所有涉及古代印度问题的书都会引用这本书中的内容。
  麟德元年(664年),一代佛学大师圆寂。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圆寂后,大师遗骨送往何处了,至今是个谜。
  本文摘自《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刘博,杨柳著,花城出版社,2011.2
(责编:xsy)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每个领导心中都有个阅兵梦。一朝权在手,便把兵来阅。其实,山寨阅兵式的参与者多数也并...
彭晓辉认为,假设人只能学一门学科,那唯一要学的就是性学。身为国内唯一的人类性学研究...
中国不忘历史,主动回击日本右翼势力挑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等玄奘法师问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