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约会一分钱不花,自学巫术

已有账号请点击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还没有账号请点击
又想起来了?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帝制中国初期的儒术
关注此作者
阿尔法工场
Alpha Works汇集中国顶尖机构投资者“封建”将逝的预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公元前209年陈胜如此鼓动他的伙伴起来举行反秦暴动的时候,这位青年农民没有料到,他这句话竟成了五年后一个新起的帝国特色的预言。那个继秦而起的帝国,国号称“汉”。它与秦帝国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创业的领袖人物,从皇帝刘邦到将相大臣,大多数出身于底层的平民或小吏,所谓“布衣”。汉帝国的建立,也不同于秦帝国以一个诸侯国征服其他诸侯国,而是通过平民造反,自下而上推翻统治的政府,然后互相兼并,重建所谓大一统的权力中心。汉代儒者已附会这种政权更迭方式,相当于《周易》说的“汤、武革命”。问题在于,刘邦和他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一样,“革命”的目的,无非要“取而代之”,即推翻秦朝皇帝,自己“受命”(接受“天命”)做皇帝。既然如此,“汉承秦制”,同时也像秦始皇征服六国之后一样,立即面对一统帝国怎样实现“安宁”的难题,都是顺理成章的。所谓汉承秦制,意味着刘邦和他的布衣将相集团建立的权力机制,对秦朝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体制,“因循而不革”,但起初作了精简,所谓“随时宜”。一个引人注目的改变,就是分封同姓诸侯王。这是秦始皇一再拒绝的措置,而死谥汉高祖的刘邦,却以为将自己的子侄派到重要地区建国称王,便像人体有股肱,朝廷有危难,可以群起救助。不料刘家的那班无赖儿郎,做了诸侯国王,多半就成割据势力,甚至想造反做皇帝,反而表明当初秦始皇赞同李斯反对封皇子为诸侯王的意见时说得不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所以立自己的儿子做诸侯王,也等于“树兵”。给布衣将相定礼仪人们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还在清末,著名学者章炳麟(太炎)便已考证,秦统一前很久,便推行反智论的文化政策,禁毁私人图书就是表征,而秦始皇晚年在咸阳坑杀反对他的诸生四百六十余人,主要是术士,因为古称术士为儒,所以也称“坑儒”。事实上秦朝设置的博士即皇帝的顾问官,涵泳各派学者,其中包括孔子以后的儒家,例如在秦二世即位后仍为博士的叔孙通。或许受到秦朝反智论的熏陶,出身布衣的汉高祖刘邦,“革命”尚未成功,便憎恶儒生,留下一串行为艺术式的故事。最出名的一则,就是“溺儒冠”,见了儒生,就摘下其人帽子往里撒尿。他在楚汉战争中渐居上风,也使“良禽择木而栖”的各派文士投奔汉营。善于投机的秦博士叔孙通,即在换了将近十个主人之后,向汉王投降。据《史记》,叔孙通带了“儒生弟子百余人”跑到汉营,一见刘邦对他的儒服表示厌恶,再见就换上楚国平民常穿的短衣,赢得新主喜欢。他又专向汉王推荐“故群盗壮士”,使刘邦更赏识,于是官拜博士,成为汉开国初的首位文化顾问。但他最大的成就,要属替大汉帝国“起朝仪”。原来,汉高祖五年(202 B.C.)一贯坚持“斗智不斗力”的刘邦,利用韩信指挥的大军攻杀西楚霸王项羽,转身又乘韩信不备而夺其军权,于是成为秦楚之际群雄逐鹿的最后赢家,迫不及待地在军中登极称大汉皇帝。史称汉高祖的这位沛县布衣,没有想到同为无赖出身的昔日兄弟,那样不懂规矩。“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祖患之。”最使新任皇帝怵然的,或许还是他的主要谋臣张良,评论群臣争功的一句话:“此谋反耳。”就是说皇帝起自布衣,却对追随造反的群臣封赏不公,当然会相聚再度谋反。这使皇帝吓得不轻,赶紧当众将平生最憎恨的一名同乡封侯,总算压服口声。不过朝廷的秩序混乱如故。早在揣摩君心的叔孙通,以为机不可失,向皇帝进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针对皇帝憎恶儒家之礼繁琐的心态,他保证决不复古,“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于是皇帝指示“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难为了叔孙通。他用一年多时间,东赴鲁国物色礼乐专家,遭鲁两生奚落也不顾,西返长安又以儒生弟子不断实习。最后汇聚诸侯群臣作首场朝仪表演,效果甚佳,“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不待说皇帝龙心大悦:“吾乃今日知皇帝之贵也!”又不待说叔孙通的儒生弟子都加官蒙赏,歌颂说“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这是秦亡后儒家在汉朝宫廷政治中首次崭露头角。近百年后,司马迁回顾汉高祖七年(200 B.C.)这段制礼作乐史,叹曰:“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结语引用《老子》学说,是否表明司马迁认为叔孙通在汉武帝时代被称作“汉家儒宗”,大有儒表道里的嫌疑呢?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汉高祖死,汉惠帝立,接着相国萧何死(193 B.C.),他的政敌曹参继位,却意外地体现了“萧规曹随”。当然表现形式乃曹参位居相国,却标榜恪守《老子》的“无为”学说,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越多搅动则小鱼越烂。因而上上策是相信人事必定合乎天道,应该听其自然。比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最好的办法就是消除民众因饥寒而难治以致轻死的根源。中世纪中国列朝的政论,每说楷模为“萧规曹随”,毛病就出在以“曹随”掩饰维持腐朽政治的现状,而不闻“萧规”即政体创始的由来,就是历代的萧何们,替本此后设计的政军财文体制,合理与否可不论,合理与否可不问,只要属于开创,便墨守其规,“遵而勿失”。自汉至清的历史表明,如萧何那样的当国行政首脑,在王安石以后几成绝响。而自命萧规曹随的权相,如两宋的蔡京、秦桧,以至明清的申时行、和珅之类,有谁不是仰承专制君主的鼻息混日子呢?对于百年来海内舆论不断掀起的宰相崇拜,也许随着未来必有的档案揭秘,可能终有真相大白的日子吧?不学有术而“为汉儒宗”叔孙通迎合汉高祖的权欲,先晋升太常,主管帝国的宗教文化事务,继拜太子太傅,即储君的首席教师。看来他干得不错,相传汉高祖晚年要废太子,首先以死相争而使汉惠帝保全储君地位的,便是叔孙通。不过徒儿成为皇帝,似乎没给老师带来光荣。他又回任太常,显然那是萧何、曹参,以及周勃、陈平等丞相能允许文人学者主管的唯一政府部门。汉初比秦朝更重武轻文,按照军功配置政府大臣位次,成为习惯。但正如辩士陆贾批评刘邦的反智论时所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要使帝国得到治理,需要各种专业人员。于是后称太常的奉常,一个在秦朝设置以主管宗庙礼仪的部门,到汉初便成为文职专家最为集中的部门,宗教祭祀,音乐舞蹈,宫廷饮膳,天文历算,占星卜筮,医药卫生,土木建筑,采铜铸钱,乃至集市管理,水道疏通等等,无不包揽。当然它的首长也非资深文士不可。显然,曾任两朝博士的叔孙通,官拜奉常,必定设法增立作为属官的博士。他大约死于惠帝末(188 B.C.)。据《汉书》,汉初博士已经“员至数十人”。可以推知其中必有再任奉常并与惠帝保持密切关系的叔孙通的作用。不待说,他不会改变博士官“掌通古今”的顾问职能,更不会改变博士官由道墨儒法名阴阳各派学人并存的现状,否则就称不上“知当世之要务”。怎样使“天下无异意”?由汉高祖赞赏叔孙通制礼而使他尝到了做皇帝的尊贵滋味,已泄露这个帝国需要怎样的文化体制的“天机”,那就是这个体制必须保障“天子”以君主兼教主的权威,需要学习秦始皇的“君人南面之术”。秦始皇的思想很混杂,凡是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概括的秦汉间的流行思潮,在这位始皇帝的言行中都可找到踪影。惟有一统之后应用的“帝王之术”,他接受李斯的一句话,却终身力行。这句话见于司马迁的《秦始皇本纪》:“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所谓安宁,原是古人给冬天起的别号,形容严冬呈现的万物宁静氛围。这很合乎秦始皇自命水德而代天司杀的期望。李斯将他欲达目的的实践手段,所谓“申、韩之术”,即法家申不害、韩非所论统治术的精髓,归结成使“天下无异意”一语,也就是不许臣民有个人意志,一切想法都与皇帝保持一致,犹如寒冬出现的万物和谐不争的氛围一样。始皇帝于是不仅“急法”,而且烧书愚民、神道设教,想方设法禁绝“异意”的萌芽。他失败了,正如民间假托神谕所说,“始皇帝死而地分”。按照逻辑,汉初布衣将相造反起家,应该以史为鉴,或者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但汉高祖才登极,便为没有得到他曾仰慕的秦始皇那种“大丈夫”的半神待遇而苦恼。他曾通过吕后散布神话,说他是他妈与黑龙交配所生的龙种,又说他未发迹时避罪逃亡所至之处便有祥云护顶云云。怎奈他的从龙功臣不信,为权力分配起哄,如张良警告的想“谋反”。到底叔孙通有见识,懂得造神必先造圣,及时给无赖皇帝设计彰显“天子”的威仪。当然,新权威得以树立,还是由于在先皇帝已通过擒韩信、囚萧何,对那般布衣将相示威,暗示谁反对今上谁就没有好下场。不过那是东西方都将独裁君主奉为神之子的时代,刘邦出身卑微,竟在秦末群雄逐鹿得掎鹿角,而且在窝里斗中不断以弱胜强,令他的政敌盟友都以为他得天助。他是否得知秦亡由于变生肘腋,始皇帝幼子竟与赵高、李斯内外勾结,矫诏杀害太子和元帅而篡夺帝位,尚不清楚。但他死前要更换太子,目光盯住吕后,表明他已知帝国继统最大威胁来自家族内部,来自他的皇后吕雉的外戚集团。他死了,结果如他所料,政权落入吕后之手。但吕后继承他的先例,排斥异己,反而导致随刘邦造反,致身汉相的周勃、陈平等,乘吕后老死即发动军事政变,实现“安刘”。类似故事在中世纪中国多次重演。我曾这样描述:“从秦帝国建立到清帝国灭亡,朝代更迭虽多,政权分合虽频,共同的统治形式都是君主专制,因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共同的关注焦点,便是如何保证这个专制体制稳固与扩展的‘君人南面之术’,在西汉中叶后即司马迁首先揭示的‘以经术缘饰吏治’。”这里不拟重述我对西汉武帝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过程的历史考证,只拟略陈拙著《儒术独尊的转折过程》的五点结论:第一,所谓罢黜百家的范围,起初限于作为皇帝文学顾问的博士官;第二,涉及皇帝顾问的这项人事变动,针对的是汉初在统治文化领域内居主流地位的黄老学派,后者其实是“汉承秦制”的所谓刑名即法术的变相延续;第三,司马迁描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表明在著《史记》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生活的汉景帝、汉武帝交迭时代,政教领域内黄老和儒者两派互相贬斥已公开化;第四,汉武帝于建元元年(140 B.C.)登极年方十五岁,急于控制朝政的王太后之弟田蚡,首次借“隆推儒术,贬道家言”为题,打击太皇太后窦氏为首的老外戚集团,被窦氏反击而失败,表明儒术独尊无非是新老两个外戚集团争夺权力的体现;第五,建元六年(135 B.C.)窦太后死,汉武帝用田蚡做丞相,也是报复祖母窦太后的压制,“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并广招“文学儒者”,而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便上于窦太后死的次年元光元年五月。那性质只可说是对既定方针即博士官专用“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的必要性论证。因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沿用的传统写法,所谓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倒果为因,不合历史实相。董仲舒“以《春秋》决狱”董仲舒不是所谓儒术独尊的始作俑者,而他的学术由来也疑未能明。《史记》作者司马迁做过他的学生,却只在《儒林列传》中给他写一短传,仅说他是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其传公羊氏也”。百年后《汉书》给他立传,除全录“举贤良对策”,于他的生平和师承等没有提供更多资料,仅在同书刘向传内,提及他于汉元帝初被某些儒者说成“为世儒宗”。时隔千年,北宋出现署名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当时已有人疑为伪作;今本乃清四库馆臣由明初《永乐大典》辑出,也未能断定是否董著。有一点似无疑义,即董仲舒首开了“以《春秋》决狱”的先例。狱指重大的刑事案件,特别是所谓犯上作乱的罪案。汉初萧何依秦法制定汉律。到汉武帝时代罢黜黄老刑名学派,便意味着判决刑狱,也不能公然引用商鞅、韩非的法术理论,辩护定罪的道德与法的合理性。董仲舒率先从“儒术”的角度作出解困的诠释。他说“孔子之术”体现于《春秋》,而孔子晚年创作的这部编年史,文字形式虽讲“三世”,即孔子所见所闻所传闻的鲁国三个时代,内容却蕴含着无数“大义”,也就是处理天地人一切关系应该遵行的根本道理,但孔子以为不便说明,于是将那些大义私下口授给晚年的心腹弟子。这样的悄悄话称作“微言”,它起先在孔子再传弟子公羊高的家族内部代代相传。辗转口授至汉景帝时代的公羊寿,便与齐人弟子胡毋生著于竹帛,就是《公羊春秋》。董仲舒自称“传公羊氏”,深知传中“微言大义”如何体现法典意义并古为今用。例如《春秋》记“弑君”三十六起,有的非事实,像昭公十九年先记“许世子止弑其君买”,继记“葬许悼公”。既说“弑”,则肯定许君为臣所杀;又说“葬”,则明白否定许君死因并非吃了其子所进的药。《春秋》三传都注意到孔子的措辞矛盾。唯有董仲舒,坚称一个“弑”字,表明孔子作《春秋》的最高原则在于“诛心”,由此引申出只要追究臣子对君父有二心,哪怕没有明言,仅仅在聆听君主指示时嗫嚅不表态,也可原心定罪。这给汉武帝重要的酷吏张汤很大启示,重用董仲舒一派儒生,在汉律中增入“诛意”、“反唇”的可怕条例。继起的酷吏杜周,更露骨地宣称皇帝的旨意便是法律,“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这表明当时标榜“独尊儒术”,其实是自称“明于《春秋》”的董仲舒一派儒生,假借伸张孔子作《春秋》的“微言大义”,迎合君主一体化的取向,与权力运作相配合,也就是“通经致用”。所谓“通经致用”“通经致用”并非董仲舒的发明,至迟在战国,道儒墨法各学派,都借用纺织工艺称贯串织物的纵线为“经”的术语,将体现本派宗旨的言论著作唤作“经”,而将利用经说指导政教实践,比作城邑的通衢大道,称为“术”(術)。各派都标榜自己的经术具有普世价值,只要因时制宜,赢得寻求安宁术的君主付诸施行,便可实现“天下无异意”,也就是“通经致用”。所以,秦汉间统治术凡三变,由法术、黄老术到儒术,共同取向都在肯定与时俱变的君主统治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但论证的重心却由秦始皇的“急法”,“汉承秦制”的“无为”,而到汉武帝构建“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逻辑变异,都具有合理性。就是说,“通经致用”本来是秦汉间相继占领统治思想舞台中心位置的法道儒三家所唱的同一基调。可疑的是董仲舒。虽说司马迁称道董仲舒“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但迄今的经学史家,仍未证实董仲舒师承汉武帝时《公羊春秋》大师。董仲舒是否与胡毋生同习《春秋公羊传》?天知道。但汉武帝建元六年(135 B.C.)宣布“独尊儒术”, 董仲舒却拔得贤良对策的魁首,留下汉武帝此举与董仲舒天人三策相关度的不解之谜。同样,今本《春秋繁露》是否董仲舒遗著?《四库全书》编者已不敢肯定,二百年历朝主流学者,据此书对董仲舒的经学大赞或大批,同一荒谬。只有清末章炳麟太炎谓“董仲舒以阴阳定法令,垂则博士,教皇也”,于史有徵。史称董仲舒晚年解答酷吏首领张汤的司法疑难,“作《春秋》绝狱二百三十三事”,通过程树德辑佚,可见大概。最令人吃惊的是他穿凿历史,找出孔子作《春秋》恐吓乱臣贼子的“微言大义”,核心在于“诛心”,就是说对于汉武帝的独断,非但公开谏诤属于“犯上”,连内心有话不敢明说,只是嘴唇动一动,所谓“反唇”,也判死罪,称之为“诛意”。据董仲舒提供的“《春秋》决事比”,说是孔子作《春秋》,写到许国世子向病重的许君进药,没有亲尝,而后许君死了,于是大书“许世子止弑其君买”,列为《春秋》所记“弑君”三十六起的一例,定罪依据即“诛心”。单凭推论居心,便可以判处死罪,犹今人所谓“罪行不在大小,关键在于态度”。就是说将你抓进监牢,你辩称无罪,也就犯了态度罪。不信领袖永远正确,岂非表明你内心早有“犯上作乱”的潜意识么?难怪董仲舒死后身价日增,“为汉儒宗”。可惜董仲舒学孔子不到家。据《论语》,孔子不谈“性与天道”,“敬鬼神而远之”。但晚年作《春秋》,对于天变,大如日蚀,小如蝗灾,都逐一详记,似乎又表明他笃信天人交感,却不明说,真是“圣之时者”,于当代人事无所不通。董仲舒就有点傻,迷信孔圣句句是真理,总在穿凿经文的“微言大义”。比如《春秋》记日蚀三十六次,弑君也三十六起。两个数字重合,是偶然吗?但董仲舒猜测必为孔子的隐喻,示知天人感应原理,凡人事出现偏差,天文就出现反常现象,所谓灾异,表示“谴告”。由于孔子本人没有留下天人交感的说教,秦汉法儒共同尊崇的宗师荀况更明言天人相分,因而董仲舒只能乞灵于秦始皇提倡的阴阳五行学说。倘若相信《春秋繁露》真是董仲舒论著汇编,那就不能不同意清末章太炎斥其为“神人大巫”的酷评。我不信《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作品结集,却以为程树德《九朝律考》内辑录的董仲舒《春秋决事比》佚文,表明此人死后身价日涨,“为汉儒宗”,绝非偶然。因为他在汉代开启了“通经致用”的新传统。汉武帝和公孙弘自秦汉到明清的帝制中国,皇帝身兼君主和教主,权力可能被僭夺,却缺乏有效的制衡,因而总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所谓人治。汉武帝就是显例。他在位五十四年(141B.C.-87 B.C.),专权四十八年,这两项纪录,过了一千七百三十五年,才被满清的康熙皇帝打破。他由亲政到去世,专制权威受到的最大挑战,来自他本人嗜欲多变的品格。有人说他爱好儒学,那是混淆“学”与“术”的概念。他同意博士官变成五经家的专利,儒学也改称经学。可是在以后四十多年里,表明他对经学有兴趣的事件,只有两则,一是向“以古法义决疑狱”知名的经学家兒宽,“问《尚书》一篇”。一是他主持了一场辩论,《公羊春秋》《谷梁春秋》两家,谁对孔子《春秋》的微言大义解释更有精义。他真感兴趣的,是儒术即经术。这由他对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区别对待,可见一斑。由《史记》的太史公自序,详述上大夫壶遂的对话,可知《公羊春秋》已成汉武帝推尊“儒术”的首要经典,有“宪法”效力。依靠它致位公侯的一个名人,就是公孙弘。这个甾川国(今山东昌乐东)的牧猪贫民,四十多岁才学了点“《春秋》杂说”,却获得“曲学阿世”的名声。汉武帝元光五年(130 B.C.)年过七十再次“举贤良文学”,对策吁请皇帝重“术”,被武帝从最末名拔置第一名,拜为博士。他更表示生活节俭,事母尽孝,却宣扬“人主病不广大”,穷奢极欲才算君主,而且每逢朝廷会议,只提不同的可行性意见供皇帝选择。“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这越来越讨皇帝欢心,不顾大臣说他“多诈”,将他由御史大夫(副丞相)提升丞相,封平津侯。除了善于揣摩皇帝心思,公孙弘又很会利用皇帝信用来给依附他的儒者谋取权力。他建议“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并设计一套选拔、受教、考试和按成绩授予官职的方案,得武帝认可,“著为功令”。那时五经博士已成儒家禁脔,但职能仍为待诏金马门以备咨询的文化顾问。自从公孙弘新定法令,增设博士弟子员,作为候补文官,从授业、考试、分等乃至罢黜的权力都由五经博士控制,这就意味着博士的职能扩展到文官教育。公孙弘死于元狩二年(121 B.C.),那以后至汉武帝末,不过三十年,司马迁就记载:“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公孙弘是著名的伪君子,媚主固宠,不学有术,搞阴谋诡计陷害学问才干都胜过他的董仲舒、主父偃、汲黯等大臣,因而生前死后都很少有人说他好话。他迎合汉武帝好大喜功的心态,设计用“禄利之路”招诱全国优秀青年趋向“儒术”,乘机将五经博士由顾问官变成教育官,导致“儒术独尊”体制化,出现所谓明经术便“取青紫如俯拾芥耳”的悠远效应,或许是他没有料到的。但汉武帝一时冲动,宣布自己也不真信的由六经体现的孔子儒术,应该作为衡量意识形态是非的准绳,随即又不断以尚武、封禅和重用方士求长生等行为,自我否定。因而他是否如秦始皇独尊法术,汉文景二帝标榜黄老术一样,使所谓独尊儒术也重蹈人亡政息的覆辙,便很难说。他批准公孙弘的建议,把候补文官的教育权和选拔权交给五经博士,可能也没有预想到它对文官体制带来怎样的“更化”效应。但历史表明,这效应不限于两汉,一直到清末才被迫废止的科举取士体制,都以它为滥觞。恰在废科举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曾因拥护戊戌维新而被清廷交地方官管制的经学史家皮锡瑞,却为公孙弘辩护,说是在汉武帝时代,既不尊师,也不重儒家之道,“欲兴经学,非导以利禄不可”。这无疑认定欲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百年来此说犹如幽灵,时时闪现,岂不值得反思?孔子门徒和汉代皇商西汉帝国延续了二百十四年。它在汉武帝时代臻于极盛,也如登山,到达顶峰便是下坡的开端。作为帝国的第六个君主,汉武帝继承的政治遗产是丰厚的,国库里堆满了粮食和钱币,郡县和诸侯国大致平静,首都长安已成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假如这位皇帝,像他的祖父文帝和景帝一样,除非迫不得已,便维持现状,那他更有可能成为“太平天子”。真所谓形势比人强吧?内有天灾,外有“四夷”,黄河泛滥总使中原农业地区闹饥荒,北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总在牵动长安的神经。登极六年才摆脱祖母控制的汉武帝,年轻气盛,决定北征匈奴,南讨闽越,同时收拾西南夷。他在军事上节节胜利,将帝国疆界扩展到秦帝国的一倍以上,代价也是沉重的。非但耗尽国库资源,还激怒了底层民众,迫使他在临终前两年下诏承认穷兵黩武错了,“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这就是著名的“轮台罪己诏”。从秦始皇以后,到这时已历两朝八君一百三十二年,而作为皇帝下诏罪己,公开承认自己推行数十年的一项基本政策,效应是祸国殃民,这要算破题第一遭。其实,汉武帝不断为开疆拓土而发动战争,也如同时代而稍后的恺撒及其继承者以军事征服建立起巨大的罗马帝国一样,把中国相互隔绝并总在争斗的不同族群,统一到文明先进的中央政权的管理体系之中,历史作用并非只是负面的。这也正像汉武帝根据公孙弘的建议,作出由五经博士实施候补文官教育的决策,在将官僚制度变作意识形态控制工具的同时,对于帝国文官整体的道德文化素质的提升也有促进作用,至少那以后的郡县官员不再出现文盲,颇有自己守法又通过办学以教育促安宁的能吏。倒是汉武帝晚年的“罪己”诏所回避的三点,也就是导致帝国走下坡路的主要罪过,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起着恶劣影响,即皇帝率先聚敛财富、破坏法制和任人唯亲。除了连年征伐“四夷”、安置流民等所需的庞大经费,汉武帝个人建筑宫室、外出巡游和封禅求仙,奢华程度都胜过秦始皇。因而他亲政不过十多年,便将父祖积累的财富挥霍一空。元狩四年(119 B.C.),天灾人祸造成关东流民多达七十余万,乃至人吃人,各地不断出现暴动,严重威胁帝国稳定,政府却因国库空虚,无法赈济。这时汉武帝及其政府,急中生智,采取的对策,一是造皮币,二是造假钱,三是搞专卖。“是时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银锡。”禁苑即上林苑,是汉武帝圈占首都长安附近土地设置的私人猎场。少府即管理皇帝私有财产的机构,控制全国森林矿藏荒地和湖海水产资源提供的税收。汉武帝命其管家,将上林苑内的白鹿剥皮分割,强迫诸侯出资购买小块鹿皮,抵充他们按等级向皇帝贡献的年金,等于谚所谓“空手套白狼”。据汉史,一块长宽各一尺的白鹿皮币,价值制钱三十万。同样,汉初行铜钱。大致以铜七锡三比例合成的青铜合金,以每斤十六两计,可铸一枚当百的制钱六千文。而汉武帝的少府,在锡中掺入微量白金及纯银,铸半两钱,就当原行铜钱三千文,而重仅其十分之一的龟钱,也当铜钱三百文。如此通货膨胀,所赢实利,更多于皮币,却都归于皇帝的私人财库。少府吐出多少赈济灾民?史无记载。有一点无可置疑,即由皮币和劣币这两项榨出的民脂民膏,绝大部分化作皇帝及其后妃子女外戚的奢侈淫乱的生活资源。汉武帝还是储君的候选人,就敢许诺其姑母,若娶表妹,“当以金屋贮之”。出自《汉武故事》的这则传说,或非史实,却映现汉武帝肆无忌惮地榨取人民血汗以供皇家骄奢淫逸生活的财富由来。因而,汉武帝面临国库空虚,很快打商人的主意,也不奇怪。汉高祖和他的布衣将相,大都出身农村和小城底层的流氓,对似乎以投机取巧取富的商人,因妒致恨。这由汉高祖将商人列为四民之末,“重租税以困辱之”,可见一斑。但随着帝国一统,不同地区的物资交流不可遏制,而首都长安更是如向达《唐代长安和西域文化》描述的,那海内外万商云集,可追溯到汉代。迄今学界对于汉代重农抑商的国策,津津乐道,却罕有学者注意司马迁早对同时代的汉武帝这项政策的儒表法里的悖论,做过深刻揭露,明论见于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就我寡闻所及,在公元前一世纪世界史学名著中,没有一种可与《史记》争胜。尤其是《货殖列传》,对于中世纪世界商人在沟通中国与内外世界交往中的作用,所作历史描述和价值判断,其确切与超前的程度,迄今仍为中国的经济文化论者望尘莫及。就说孔子怎么生前到处碰壁,死后却声价暴涨,据司马迁说,那秘密就在孔子七十七名高足之中,出了大名端木赐而以字著称的卫国商人子贡。此人似乎早知孔子可以奇货可居,在孔子生前便吹捧他好比无法攀登的太阳、月亮。在孔子死后,又在老师墓前搭草房居留六年,超过孔子倡导的为君主生父服丧三年之倍。在韩非描述的孔子死后“儒分为八”的历史陈述中,找不出子贡学派的踪迹。但由司马迁的《仲尼弟子列传》《货殖列传》和战国间有关传记的描述,可知子贡不仅认可孔子的“学”,更认可孔子的“术”。我曾指出中世纪中国的儒家史,特色是“学随术变”,而以术导学,也就是标榜承袭师说,但在现实生活中与时俱变,为个人和宗派谋取名誉、权力和财富,那先驱应称子贡。据《论语》《史记》,子贡入孔门,位列言语科即外交学科的次席学长,排名宰予之后。但在孔子晚年,他的学问才具,越来越受孔子赏识,而且不仅供养老师,还给老师送终。司马迁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都不忘描述子贡是孔子生前的高足。而在《货殖列传》中,称道曾助越王勾践复仇的谋士范蠡,功成身退,隐名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这位陶朱公,便是子贡的前辈。区别是范蠡先从政后经商,子贡则先是商学两栖,继而通过抬高孔子以抬高自己,因而在孔子死后,游说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但他无论从政经商乃至治国,都归功于孔子教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这是历史事实,没有子贡在孔子生前死后,坚持宣传乃师为“天纵之圣”,那么孔子有没有可能如其师老子,其先辈左丘明一样,成为“五四”时代钱玄同、顾颉刚者流“疑古”的否定对象,便很难说。但历史表明,终究由于子贡因财得势,顽强地宣传孔子继周公而优入圣域,孔子也因而“得势而益彰”,终于成为效法子贡游说诸侯而暴得大名的孟轲,所颂扬的“圣之时者”。由子贡到孟轲,百余年间孔子由无名到有名,由“将圣”到成“圣”,即与伯夷、柳下惠并称古圣,然后到汉武帝“罢黜百家”,在文教领域内成为“独圣”。那奥秘直到清末,无论鼓吹孔子“改制”的康有为,还是宣称孔子作为史学家堪与西汉末刘歆比肩的章炳麟,仍属未发之覆,迄今还是没有论定的问题。六经效应的正负面想方设法促使“天下无异意”,可说是中世纪列朝的君主或僭主的共同追求。据说,汉武帝比秦始皇高明,他选择了定儒学为国教,用利禄引诱人民只读孔子儒家的经书,于是实现了思想统一。这说法不合历史实相。“儒学”早在孔子死后便出现分裂,战国的孟轲、荀况,谁是孔门正宗?叔孙通、董仲舒在汉代都称“儒宗”,都自命“知当世要务”,谁的一套可称“国教”?汉武帝是否“独尊儒术”,古往今来有争论,但他感兴趣的是儒术或称经术,而非儒学或称经学,他更把儒术或经术当作文饰自己措施的手段,好比给衣襟缝上花边,这岂非汉代学者已揭露的史实?不宁唯是。说到汉代经学,上世纪初叶的皮锡瑞、周予同,早由经典传授和诠释的角度,系统揭示它内部有今文学和古文学两大派,即使同一种经典,在同一学派内部的文本依据和意义理解也很不相同,并且争立博士。那当然意味着经学家的利益纷争,竞相挤占“禄利之路”的优先权。利益纷争也有调适。五经博士大多只守住一种经典及其师传的解说,在与时俱变的政治要求某个侧面表现“致用”的专长,形成经术实践的分工,如皮锡瑞描述的:“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不过“通经致用”,前提是经书的文本确定,而秦始皇制定的“挟书律”,到汉惠帝初才明令废除,三十年里图书受到巨大损失。号称孔子晚年编定的五经,除了《周易》,无不仅存断简残篇,在解禁后流传的文本,主要是用秦朝统一文字后的“今文”抄本。这些抄本由不同地区的经师传授,文字和解读有差异是不奇怪的,况且民间还不断发现周秦以前不同古文书写的篇章。汉武帝政府的策略,是今文经传内容大同小异的都立博士,如《诗》博士就并立三家,同一经典而“传”大异的,如《春秋》的今文传有公羊、谷梁二家,便由皇帝裁决《公羊春秋》更合“儒术”。因而汉武帝时代的官方经学,已形成“学随术变”的传统。再历二帝,到汉宣帝时代,一种经由不同的博士官解说,成为常态。当时五经博士有十二家,连同未立博士,而成皇家和权贵子弟必修的《论语》《孝经》,情形更混杂。这时结集的《礼记》,内有《经解》篇,也不得不在讴歌“六经”精华的同时,承认过度诠释,都有必至之弊:“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官天下呢,还是家天下?不过“学随术变”走向反面的危险,更在于比附现实而穿凿经义,导出否定现存社会政治秩序的推论。比如董仲舒背离孔子不讲“性与天道”的遗训,暗袭阴阳家的五行生克说,推论“天人感应”,用自然的或人为的灾异来预测人事吉凶。有回辽东的高祖庙失火,董仲舒推测天意,以为那是上天不满汉武帝的政教尚未“大公至公”。不料他的一名弟子奉诏对此文盲审,竟判作“下愚”,害得其师差点被杀头。他的再传弟子眭弘,在汉昭帝初得知泰山有大石自立、昌邑有枯木复生、上林苑有倒地的断柳再立,便上书说据董仲舒的《春秋》论,这都是“革命”的预兆,建议汉帝求贤,实行“禅让”,结果被大将军霍光斥为妖言惑众而处死。然后汉宣帝在摆脱霍光控制之后,也不再假冒为善,重用宦官外戚。有个“明经”出身的司隶校尉即首都治安长官盖宽饶,被宣帝岳父率权贵学沐猴与狗斗的行为激怒,上书皇帝指斥“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餘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接着竟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若四时之运,功成者去;不得其人,则不居其位”。这是明白声称,“今上”德行已经失去做皇帝的资格,应改恢复黄帝至尧舜的“官天下”传统,让贤给真能实行“圣道”的任务。不必说这又是连孔子也忌讳的“禅让”说。盖宽饶也下狱自杀。“党同门,妒道真”由《汉书》的五行志,可知最好以天文说人文的经学家,有两类,一是《春秋》学家,二是《周易》学家。《春秋》在汉代都附传而行。据说西汉二百十四年,这部经书有五种传,两种无书,相继通行的三传,分别是董仲舒解说的《公羊春秋》、刘向宣传的《谷梁春秋》,以及刘歆力倡的《左氏春秋》。汉宣帝为了给在“巫蛊”案中被废的祖父戾太子平反,用了十多年培训一批《谷梁春秋》学者,终于在死前一年召开石渠阁经学会议,自任总裁判,将《春秋》的谷梁传与公羊传并立学官,也使作为帝国法典的《春秋》的权威诠释,谷梁学胜过公羊学。二传都是今文经。不想时经元、成二代四十多年,都变得同样僵化。汉成帝末刘歆随父刘向整理宫廷藏书,从中发现古文写本的《左氏春秋》,他认定这是汉初张苍、贾谊和司马迁都钻研过的左丘明为孔子《春秋》所作的历史解说,胜过《公》《谷》二传,要求汉哀帝立于学官。初由藩王入继帝位的汉哀帝,不能作主,要求博士官讨论。岂知博士官拒绝与刘歆对话,宣称“左氏不传《春秋》”。愤怒的刘歆“移让太常博士”,公开指责他们“党同门,妒道真”。这惹恼了博士弟子员出身的元老重臣,迫使刘歆自请流放。由于哀帝死后,王莽僭夺政权,任用旧友刘歆为国师公,并在建立新朝后广立包括《左传》在内的古文经传于学官。于是当年刘歆争立《左传》,也被指作替王莽篡汉造舆论,而刘歆整理的《春秋左氏传》,也被指作“伪经”。尽管东汉以后的中世纪列朝,学者解释《春秋》都离不开《左传》提供的历史背景,但二者的相关度总纠葛不清。晚清嘉庆朝形成的常州今文学派,钟情于东汉晚期何休《公羊解诂》的“非常异议可怪之论”,重申《左传》乃刘歆伪造说。经过好奇的四川学者廖平,到不择手段“托古改制”的康有为,相继发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春秋董氏学》,以致习非成是。顾颉刚编辑的《古史辨》,就是显例。离奇的周公崇拜伴随汉武帝“独尊儒术”出现的独特人文现象,便是周公崇拜。据《论语》,孔子生前想在东方复兴周礼,期待“得君行道”,理想的政治楷模,即为周公。相传由孔子删订,而在汉初由曾任秦博士的伏胜传授的《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内据说出自周公的作品,有三分之一以上。另外也相传由孔子编定的《诗经》,歌颂周公的篇章同样不少。司马迁在汉武帝时代给周公及其子孙写的《鲁周公世家》,就据《诗》《书》的传说描绘过姓姬名旦的这位第一代周公的功业,说他是其兄周武王灭殷的主要辅佐,在武王死后担任年幼的周成王的保护人,曾背负成王以天子名义处理国政七年,中间讨平了他的三个弟弟伙同殷朝遗民发动的武装叛乱,然后还政成王,甘居臣位,却遭听信流言的成王误会他有篡位野心,被迫逃亡。幸好他在武王病重时请求祖先允于代死的誓辞《金滕》,被成王发现,迎他回朝,再立新功。他是鲁国诸侯的鼻祖,被孔子钦仰到梦魂萦绕的程度,以致孔子晚年竟将自己很久没有梦见周公,当作将死的朕兆。时至战国,除了自称儒家又互相对立的孟轲、荀况两派,仍然提及周公并称作先圣以外,道墨名法阴阳诸家,或不提周公,或只偶然说及。因此在汉武帝实行意识形态为我所用而表彰六经之后,周公的身价陡涨,便引人注目。如前所述,汉武帝对挂在孔子名下的经学不感兴趣,仅欣赏公孙弘、董仲舒们“以经术缘饰吏治”。他接受公孙弘为五经博士设弟子员的建议,没有料到此举意味着秩仅六百石的博士官,竟成培训未来的二千石乃至位列三公九卿的文官的温床。当然,汉武帝本人难辞其咎。十八世纪以来,经史考证学者在注意汉武帝阳儒阴法或者儒道互补的文治策略的同时,很少有人重视他是首倡周公乃至圣的作俑者。汉武帝尊周公与他备受立储问题困扰有直接联系。汉朝沿袭周秦旧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皇后无子固然是被废的理由,有子而失宠也存在被皇帝宠妾“夺嫡”的危险,即《公羊春秋》所概括的“子以母贵,母以子贵”。汉武帝与太子闹到兵戎相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子生母卫皇后年老色衰爱弛,才使皇帝宠臣江充敢于诬陷他们母子用巫术谋害皇帝。而汉武帝决定立幼子,又唯恐“母以子贵”,导致他的曾祖母吕后、祖母窦太后专制国柄的先例再现,于是迫使钩弋夫人自杀,却又立刻面临将年方七岁的幼子托付给谁保护的难题。这时汉武帝记起了孔子仰慕的周公。还在处死钩弋夫人之前,他就命内侍画了一幅“周公负成王”的图像,赐给紧跟他二十多年的侍卫长霍光,同时任命一名原匈奴王子和一名掌书记的文学侍从,组成顾命大臣班子,临终嘱咐霍光:“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在汉武帝的本意,霍光位卑又忠心,必能守护刘家天下。岂知霍光不是周公,一做大司马大将军,就接连清洗汉武帝晚年执法理财的重臣,成为以军权控制政权的僭主,又放纵妻儿女婿弄权聚财,使霍氏家族变成最大的暴发户。汉昭帝早逝无子,使这位大将军于公元前74年夏秋间两个月中连创废一帝又立一帝的纪录。他新立的汉宣帝,是自幼受巫蛊案株连而沦落民间的汉武帝曾孙,没有本家宗室外戚作后援,而霍光夫妇谋杀宣帝原配妻子,将自己女儿立为皇后,又创汉代外戚专权的先例。直到宣帝即位第七年(68 B.C.),霍光专政已近二十年,远超过《尚书》所说的周公代理天子的七年。在霍光家族权势最盛的时候,就有民人向宣帝上书,要防范霍氏“生变”。果然霍光死后,其子霍禹继任大司马,却不兼大将军,与他的母弟妹婿谋废宣帝,不料被宣帝各个击破,终于灭族。周公幽灵挥之不去显然吃了当代周公之苦,汉宣帝对儒术也生反感,说是“汉家自古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然而他的统治表明,所谓霸道加王道,无非“儒表法里”,还是汉武帝“用经术缘饰吏治”的帝王术。事实上,他的圣君楷模,正是汉武帝,包括车服仪仗都要学曾祖父。他企图抑制外戚,却重用宦官,以致宫廷的中书令权力膨胀,几乎压倒执政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到他的无能又多疑的继君汉元帝时期,宦官和外朝大臣的恶斗,反而又给外戚专权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汉宣帝在民间所受教育,主要是汉武帝时代作为郎官(禁卫军官)和低级官吏的文化教材的《论语》《孝经》,因而他规定皇子皇孙都要读这两种儒书。效应之一,便是《论语》所记孔子仰慕周公,而《孝经》所谓“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在汉元帝以后,又都成为文臣常引的经典。就是说,汉宣帝想遏阻霍光故事重演,而他选用的皇室和官员的必读教材,恰又盛称周公是敬天法祖的至圣。所以,不过两代,他的皇长孙汉成帝即位,尊其母王政君为皇太后,因示孝而顺母,任命舅父王凤为大将军,自己则沉湎酒色,更好微服外出冶游。于是霍光故事不仅重演,还因为太后兄弟众多,闹得大将军变成王氏兄弟的世袭专职。连同王政君欣赏的亲侄王莽,于成帝在位二十六年里,王氏家族共有五人任大将军,也就是连出了五个周公。这个过程,因汉成帝死(7 B.C.),他生前奉母命所立其侄为皇太子即汉哀帝即位,王莽奉姑母即已晋太皇太后的王政君命,避嫌辞位而中断。但因汉哀帝在位仅六年就病死,王政君再度临朝听政,立即召回王莽复任大将军。这回王莽索性自称当代周公,比照《尚书》所述周公辅成王而代理天子的程序,亦步亦趋。当然也有两点改进,一是伪造天帝降下的符命(刻在金石上的文字), 指示王莽应该代汉为新帝,二是发动臣民联名上书劝进,请求已封安汉公的大将军上升一步,由摄皇帝而做真皇帝,据说签名群众有数十百万之多。孔子创制的五经不是说天意即民意吗?传遍朝野的孔子得天启所作预言,不是说汉运将终、新朝当兴吗?安汉公岂能拘泥周公先例,不顺应天心民心,不使皇帝名义由假而真呢?这样,王莽就由“居摄”而“始建国”了。国名由汉改新,表征“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朝仅一世而亡,虽然不比二世而亡的秦帝国更短命,但因王莽背负着篡位者的恶名,即使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号称在马列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历史首出著作,也将它说成两汉王朝的过渡政权。不过王莽自称周公,做皇帝由假即真,比周公走得更远,历史影响不可小觑。因为王莽创建的新朝,政经文教体制大幅度变革,尽管王莽爱好“正名”,他的众多改革限于形式,似乎只重名而不责实。王莽借周公名义实现改朝换代,影响长达六百年。直到唐太宗改造国子学体制,为了杜绝太学生把周公当作合法改朝换代的圣王典范,将周公逐出国子监的圣堂。那以后孔子梦魂萦绕的周公,便由汉晋间“周孔之道”的主角,被取消支配意识形态的表征地位。接替他的,是作为唐宋间经学更新运动表征的“孔颜之道”,伴随王安石变法登场并迄今尚未退场的“孔孟之道”。当然,这都不属于本篇的考察范围。(东方早报)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阿尔法微信群介绍:对冲加速器|并购|地产|农业|天使VC|高尔夫|艺术品投资|
15人赞过此文
浏览器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1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阿尔法工场
Alpha Works汇集中国顶尖机构投资者阿尔法工场高尔夫俱乐部广聚资本圈高尔夫球爱好者,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别想花我一分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