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转移待定是什么意思思

产业转移(Industrial Transfer)
一、什么是产业转移 ?
  产业转移较早就引起学界的关注,但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认同的是认为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这个概念只是从地域或空间角度来表述,并没有从概念的本质上加以阐述。
  本文认为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同时认为产业转移是广义上的,包括产业的生产环节以及产业的研发设计、服务、销售等环节发生的转移,也就是说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层次、不同方式、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生产、销售、服务、研发等发生的转移。
(一)产业转移的类型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产业转移按照其特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的内在机理的差别,区域产业转移划分为市场扩展型与成本节约型;根据转移的客体差别,产业转移可以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根据转移的空间流动方式,区域产业转移可以划分为垂直转移与水平转移;按照产业转移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和城乡产业转移两种类型。
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的内在机理的差别
为占领外部市场进行的空间移动
由于外部竞争和内部调整压力围绕成本节约目的而进行的战略性迁移
转移的客体差别
以转移为主
以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
以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
以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
转移的空间流动方式
在同质区域之间的转移
在存在梯度的异质区域之间转移
转移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
空间转移突破国界
空间转移没有突破国界
产业由城市中心向周边地区转移
(二)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
  1.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
  卢根鑫认为产业贸易与促进了技术构成相似性与价值构成相异性的重合产业的成长,而重合产业的存在是导致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谭介辉从产业梯度角度说明推动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产业的级差,产业级差的实质是技术的差距,产业转移就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主要纽带。陈建军从经济发展水平与由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地理位置以及人员交流形成的区域间产业、经济网络角度,认为发展上的差距和文化上的相近是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相对活跃的主要原因。汪斌从国际区域间产业结构的互动机制(包括、、、技术与信息的跨国传递、和)对东亚区域内产业转移进行分析,并认为世界的的调整是战后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力。徐向红等以美国中小企业为考察对象,由于美国中小企业生产管理成本不断上升、竞争激烈、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与转移出去的大公司有较强的依赖性、经济转型升级时期等因素影响导致有大量外迁的动力。李国平、杨开忠分析了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数据与数据,结合企业调查,认为外商进行产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受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影响,要素成本在不同区域之间的相对变化是决定外来企业在华空间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认为投资国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转移以及中国国内的地区间产业与地域政策的变化也是其产业和空间转移的重要因素。
&& 2.国内产业转移的动因研究
  王先庆认为由不同经济——地理空间存在的“成长差”与不同区域产业主体之间的相关“利益差”共同构成“产业差”是产业转移的基础,正是由于“利益差” 的存在,各类产业总是向着能获取最大利益的区域转移 。邹篮等指出由于东西部区域差距所造成的势差,给区域间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由于在、房租、、原材料价格、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产业主动或被迫向低成本地区流动以控制成本上升。陈刚等人认为在撤退产业转移中,发达区域的衰退性产业是主体,而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消长转换则是衰退性产业空间移动的内在根源和基本动机。郦瞻、谭福河、沈肖媛认为引起浙江省三大产业转移的因素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追求经营资源的边际效益最大化、企业成长的需要。陈建军认为地区之间发生产业转移最基本的条件是两地区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经济联系的主要纽带是产品和要素的流动。魏后凯从产业转移的微观主体企业角度,认为企业是否决定迁移不仅取决于来自现有区位的推力和来自目标市场区位的拉力的大小,还取决于一些促使企业在现有区位的阻力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涉及到企业迁移所造成的和的损失,维持现有劳动就业关系,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以及管理者旅行成本增加等。李小建等从区域基础、国家政策、等因素,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逐步降低,存在梯度差异,而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将导致一些传统产业向其它欠发达地区转移。
(三)、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
  对产业转移的效应,绝大部分学者主要从国际产业转移或区际产业转移方面对国家或区域层面的转入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与转出地(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影响展开分析,但是对产业转移的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进行系统研究比较少。
&& 1.国际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
  卢根鑫认为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到底利大于弊尚难定论。就其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而言,表现在五个方面:要素转移效应、结构成长效应、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提高社会平均资本的有机构成、加速的提高。潘未名认为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由囿于民族经济和母国利益的“多国国内战略”向服务于全球范围内公司利润最大化的“无国境战略”的转变,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对母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不利影响,从而对母国的“”起到了推动作用。罗建华等比较系统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国际产业转移在区域分布不平衡是导致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对中国形成起着推动作用,加快了东部进程,带动国内和制度变革,形成了更加活跃的竞争局面,改善市场行为,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
&& 2.国内产业转移的效应研究
  王先庆认为产业转移的效应主要是整合升级效应,不仅会使转移方自身的结构优化和内部空间联系有机化,而且会优化被转移方的产业结构,从而强化转移方与被转移方之间的外部联系,并指出产业转移是一种“双赢” 而非“单赢”。陈刚、陈红儿认为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要素注入效应、、关联带动效应、优势升级效应、结构优化效应、竞争引致效应和观念更新效应。但余慧倩提出承接地要审慎对待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使产业承接地处于格局中处在和的低端,不能天然地推动技术进步,并会产生拉大转出国与承接地之间技术差距的威胁;同时各地区为争夺产业转移会产生内耗,限制了技术的开发等消极影响。魏后凯从竞争力的视角,指出产业转移对转出区一般会降低转移产业的竞争力,减少就业机会;对转入区通常会提高转移产业的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和产业配套能力,形成。
(四)产业转移的模式研究
  1.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研究
  贝毅、曲连刚就知识日益成为跨国公司的,认为大多数跨国公司把看作是公司重要的,在进行和时,总是把与知识相关的核心技术部分留在本国,而把硬件和非核心技术转移到世界其它地方进行生产,形成了“大脑——手脚”的梯度转移模式。谭介辉认为顺梯度型产业转移模式,由于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固有级差的存在,落入“替代——落后——再替代——再落后”或“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 的陷阱之中,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落后状态。对后发国家要真正想实现“”,就必须突破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的局限,利用“后发优势”,打破产业转移中作为发达国家相对落后技术被动接受者的状态,立足于本国实际,采取适当的方式发展以“逆梯度” 型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主动获取高新技术,促使国内产业的发展。张洪增认为移植型模式既有后发优势,又存在后发劣势。该模式也存在四大缺陷,即产业成长基本依赖于国际产业转移、外部政策力量功过各半、缺乏生产要素的全面发展、具有产业同构性。
&& 2.国内产业转移的模式研究
  陈建军根据浙江和西部省区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市场特点,认为浙江和西部地区产业分工的主要模式应该是水平分工模式而不应是垂直分工模式,通过产业转移,合理地进行产业分工与协作,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马海霞分别从区域传递的空间指向特征、地域变化特征出发,提出了区域传递的梯度推进模式与中心辐射模式两种主要的区域传递空间模式,前者强调传递的梯度指向,后者则强调传递的空间邻近性,认为将“点——轴”模式溶于其内的中心辐射模式与梯度推进模式相结合,通过小范围多中心辐射实现大范围梯度推进的空间模式,是我国当前区域传递空间模式的选择方向。毛蕴诗、汪建成通过对广东49家大型重点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企业集团的扩展路径,认为不同的扩展维度,其拓展的路径选择不同,资金运作维度以、内部积累为主;空问维度以国内为主、积极开拓;组建方式维度以创建、合资控股、参股为主;业务活动维度以和相关多元化为主。
二、什么是国际产业转移?
&&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特点
1. 国际产业调整转移日益向高新科技化、服务化方向发展&
&&& 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重心。同时,发达国家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业等为生产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和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酒店业、交通业和通讯业等传统服务业,成为各自服务业发展的主流。
2. 国际产业间分工、国际产业内分工日益向国际产品内分工延伸,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日益体现为国际产品内工序环节的调整和转移
&&& 根据工序分工理论,可将价值链增值环节划分为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国际产品工序调整和转移表现为:在全球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由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转移;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在生产环节中由下游生产环节(终端的加工组装)向上游生产环节(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转移。
3. 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日益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两大主要方向,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已然发起向发达国家的逆向产业转移&
&&& 《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FDI流入为9160亿美元,其中流向发达国家为5420亿美元,占总量的59%,而且90%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流入FDI为1650亿美元,占总量的18%,其中65%属于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钢铁和石化等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已然发起向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西亚地区流入340亿美元,占总量的3.7%,主要集中在石油行业;非洲为310亿美元,占总量的3%,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为1040亿美元,占总量的11.4%,其中制造业占流入FDI的40%,服务业占35%,农业和采掘业占25%。
4. 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不断推动原有产业的整合升级和国际转移&
&&& 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全球化加速了国际间的技术转移与扩散,促使各国的相对技术优势发生变化,强化了国际产业的集聚效应,并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的高度和虚拟化程度,新的产业不断出现,并促使原有产业在结构升级中整合、转移。
5. 跨国证券投资和并购日益成为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主要方式,服务业外包发展迅猛&
&&& 证券投资和跨国并购方式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目前已分别占全球资本流动的75%和跨国直接投资的60%。服务业外包发展迅猛,联合国贸发会《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服务外包最多的是美国,约占全球项目外包市场的2/3,欧、日约占1/3。承接最多的是亚洲,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印度、墨西哥、东欧分别成为亚洲、北美和欧洲的服务业外包承接中心。
6. 发达国家进行调整和转移的产业领域重点分明&
&&& 发达国家均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需要,在不同产业领域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
三、中国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匹配:
(一) 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一、二产业发展升级需求不匹配
&&&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虽然处于稳步上升态势,但整体上还与其他新兴工业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与一、二产业发展升级需求不匹配。同时,从服务业内部增加值构成来看,农林牧渔服务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呈逐年上升趋势;地质勘查和水利服务业、交通运输和仓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呈下降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尤为滞后。
(二)我国产业发展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不匹配&
&&& 从我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比较来看,依据2005年数据:一是2005年国内可贸易品中(即国内产业结构),初级产品约占13.7%,工业制成品约占42.4%,而出口的初级产品在全部出口产品中只占6.4%,工业制成品占了93.6%,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严重倾向于工业制成品,且与国内产业结构不对称;二是在工业制成品内部,我国出口结构严重偏向于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两类,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我国出口产品的比重达到46.2%,杂项制品达到25.5%,而这两类行业在我国国内可贸易品中所占的比重仅分别为16.9%和3.2%。由此可见,我国国内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呈现“两张皮”现象,说明内外经济关联度不紧密。
(三)外资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外贸战略难以匹配&
&&& 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近些年在制造业和GDP中的比重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是,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来看,外资企业占较大比重。这样,国有或内资企业不能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微观发展主体中居主导地位,如何促使外资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走向与中国对该产业的战略规划相匹配必将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难点。同时,外资(尤其是外商独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中也占主体地位。这样,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外贸易中,虽然外资日益以加工贸易方式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该产业中高增值环节转移到国内甚少,国内工序仍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低技术环节,这也难以同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出口产品质量,走向贸易强国的发展战略相匹配。
(四)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政策待遇不匹配
&&&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将吸引外资作为主要的政绩指标之一,由此对外资的超国民优惠政策此起彼伏,大大增加了内资企业的竞争成本,挤占了内资企业在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以2005年分行业外资工业在我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来看,外资工业的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比重已逾30%,超过平均比重的行业有16个行业,尤其是在6个比重超过50%的行业中,除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外,其他均属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上述行业中,外资比重如此之大除其自身优势之外,超国民待遇“居功甚伟”。
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研究&
  内容提要 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对于西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西部地区无论是吸收外资还是国内东部发达地区的投资都不尽人意,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外资企业和东部企业向外转移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在于西部大多数地区也还不具备接受外资和东部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因此西部地区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促进国内外产业向西部转移。
  关键词:产业梯度转移 西部开发 东扩西进
(一)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意义及现状
  一国经济区域中不可避免会存在高梯度地区和低梯度地区。由于生产要素禀赋、产业基础与产业分工的差异,地区间在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水平上存在﹁定的阶梯状差距.产业与技术存在着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与转移的趋势。产业的适时转移不仅是高梯度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促进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一些传统产业转移到落后地区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落后地区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并以此为契机积累经济起飞的条件。就我国而言,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处于经济发展的低梯度地区,自身能力差,需借助国内外产业转移来实现经济起飞。因为发达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有助于提升西部产业层次,使西部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而且,发达地区企业的投资所带来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理念,通过培养当地管理人才和这种先进管理经验产生的外部性,将大大提高当地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力。
  但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吸收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情况并不理想。具体来说:
  首先,吸收外资较少,而且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中绝大部分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吸引的外资比较少,而且增长缓慢。截至2002年底,外商在华累计实际投资中,86.05%的资金投在东部沿海地区,仅有13.95%投向中西部,其中中部占8.86,西部仅占5.09%。
  其次,吸引国内发达地区投资也不多。在我国沿海地区经历了20多年快速发展后的今天,我们尚未观察到当地产业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一般认为富有廉价劳动力的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的迹象。尽管2000年初起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到西部投资办厂,然而几年来的现实表明,这些政策的绩效甚微,预期的大规模产业区域转移并没有发生(罗浩,2003)。另据陈建军(2002)的调查推算,浙江省企业今后5年内对省外投资(包括对海外投资)的规模在100亿-500亿元之间,这个数目仅相当于该省2000年GDP的0.4%—2%,规模不大,那么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就更少了。综上所述,尽管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但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向中西部地区成规模转移的趋向。
(二)原因分析
  从以上所述,我们已了解到西部地区目前吸收产业转移(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仍不尽人意。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由于外资和东部企业自身还没有转移的压力和动力;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也不具有较大的吸收产业转移的引力。
&&& 1.外资企业向西部地区进行投资和转移的动力不足
  1).外商投资一般首先考虑具有良好区位优势的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头20年,外商投资高度集中于广东、福建两省。近年来,外资开始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转移,特别是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增长速度非常迅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外商投资的区域发生了变化,但仍然集中于沿海地区,只是在沿海地区内部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即由南部沿海向中北部沿海地区倾斜,中西部地区受益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各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投资与生活环境,强大的市场辐射能力以及较好的科技和产业条件,而这些正是西部地区目前所缺少的。
2).沿海地区各地的政府不愿意外资从本地转移出去。
企业迁移,尤其是跨省区迁移成本高。鉴于东部各省市内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如江苏的苏南和苏北、广东的珠三角和粤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因此,沿海各省市尽可能创造引资的良好环境,鼓励外资向省内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梯度转移;无论沿海还是内地,政府都将吸引外资作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和政绩表现,因而也尽力阻止外资从本地转移出去。
3).企业迁移,尤其是跨省区的迁移手续很难操作,一般要撤销原企业,再到异地设立新企业,转移成本较高。而且外资在东部沿海地区已形成集群,转移代价大。
因为集群的发展存在路径依赖,产业集群区域在初始投资地的人缘地缘关系、沉没成本、已经建立的协作网络等等,集群内长期形成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促使企业在集群内落地生根,除非整个产业链转移,企业才会考虑迁移到其它地区。
&&&& 2.产业集群导致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区域粘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优势产业,而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
(Porter,1998)。产业集群是东部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但东部产业集群的产生的极化效应使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新的后天优势,不利于东部产业的西移(刘艳,2004)。因为产业集群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深化专业分工、降低交易费用等,能够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强化集群所在区域的竞争优势。东部区域性的产业集群形成并成熟后会产生强大的极化效应,再转向其他地区的成本就大大提高了。也就是说,产业集群形成后,显著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优势地位。而且,相关产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潜力仍很可观。可以说,正是产业集群极化效应带来的后天优势,使得东部地区丧失了资本西进和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导致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域粘性,对西部开发产生不利影响。具体来讲:
1).我国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和劳动力的区际流动导致东部的产业区域粘性。
我们知道,对于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而言,劳动力成本即工资是决定其投资区位和产业转移的一个关键因素。而除了少数大城市之外,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正是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企业规模也多为中小型企业,因此劳动力成本会是影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但是,尽管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出现向中西部地区成规模转移的趋向,有学者将这种产业转移滞缓的现象称为产业的区域粘性(罗浩,2003)。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东部产业集群放大了就业需求,创造的大量集中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廉价劳动力(包括中西部地区和东部的不发达地区)的涌入,减缓了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2).产业集群的强竞争性使企业就地升级。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使东部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不断创新、产品档次不断提高、结构不断升级。事实上,当把企业集群所产生的聚集资本附加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上时,这时的传统产业已经变为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因为这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产业在某一地区聚集后,专业化分工水平和协作能力的增强大大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知识含量,逐渐演变为具有一定技术、隐含经验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报酬递增优势明显。正如波特(1998)所言,现代竞争取决于竞争力,而非取决于投入或单个企业的规模。生产力取决于公司如何竞争,而非它们在何领域竞争。如果公司运用熟练的方法和技术,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那么,鞋业、农业或半导体产业都能产生较高的生产力。所有产业都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所有产业都能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
&&& 3.西部大多数地区还不具备承接外资和东部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1).西部不具有吸引投资的区位优势。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活设施不完备,交通运输成本高,信息流通也不方便。西部许多地方自然环境恶劣,交通落后、位置偏远、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远离世界经济中心。除了成渝地区以及关中地区外,由于戈壁、沙漠、高山、峡谷的分割,西部绝大多数城市和乡村聚落在空间上都很分散。而外资和东部许多企业,都是出口导向型,而且是以欧美日等大西洋沿岸地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为中心,因此不适合向深居欧亚大陆腹地的西部地区转移。此外,西部市场经济观念落后,一些城市政府实际行为与招商引资宗旨相悖,重招商引资轻管理,员工对国外和东部先进的管理接受能力和意识差,竞争意识不强,开放度低,外资企业和东部企业对当地的办事机制不适应,手续繁琐。这些都构成了外资西进和东扩西进的重要阻力。
2).缺乏人力资本。
西部地区虽然劳动力数量多,但文盲率高,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相当落后,劳动力素质普遍比沿海地区低,缺少能被迅速训练成熟练工人、技术工人的廉价劳动力。随着本地经济的发展,人才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供给不足。
3).缺少产业集群,配套能力不高。
现在国内外投资不再向单纯的低成本方向转移,而是向产业群方向转移。总体来看,西部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产业集群,配套能力不强。据商务部课题组(2004)的问卷调查表明,本地配套率小于25%的占45.8%。许多外资企业和东部企业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当地的产品或原料达不到外商企业和东部企业的要求。
  此外,西部发展受环境约束。众所周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宜引进和发展一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而国外和东部有相当部分成熟产业具有高能耗、污染重的特点,这类产业就不宜向西部地区转移。
&& (三)、西部地区吸引产业梯度转移的具体对策
  1.制定西部投资鼓励法,促进外资和国内民间投资向西部地区转移
  企业是产业梯度转移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跨地区的协作、兼并、技术转移与生产环节的分工是产业转移的多种实现形式。只有企业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行动起来,把握产业转移中的巨大商机并及时行动,西部地区吸引产业转移才能取得实效。而这就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民间的投资的积极性,调动外资和国内民间财力为西部开发服务。但由于现行经济体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民间资金的利用率并不高,投资活动也仅仅限于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目前民间投资不活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对私人投资缺乏法律保障,民间投资者对政策的信心不足。要使投资者对在西部进行长期投资有信心,有必要制定《西部投资鼓励法》,用立法的形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鼓励外商和民间企业家到西部投资兴办企业。对西部开发投资的鼓励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1)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开发实行投资补贴。(2)对商业银行对西部地区的贷款予以贴息。(3)设立鼓励创造城镇就业的“就业补贴”。就业补贴也是国外为缩小地区失业差异而采用的一种区域性政策工具,通常是根据企业在不发达地区创造的就业机会给予企业一定数额的补贴,以降低企业的工资成本,鼓励企业多雇佣地方工人。
&&& 2.重点扶持西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构筑产业集群
  由于国际投资不再向单纯的低成本方向转移,而是向产业群方向转移,看重产业的生产加工配套能力。西部开发可以借鉴东部地区以及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策略。波特(1998)就指出,落后国家或地区要想超越单凭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参与竞争的阶段,发展功能完善的集群是必不可少的。当然,由于东西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所处的市场环境等不同,西部产业集群产业和产品、集群的形成机制等会具有自身的特色,会不同于东部。
  具体来说,首先发展集群的区域定位应集中于西部经济基础好或有发展潜力的地区,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的支持力度以培养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增长极。另外,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顺应市场,强调特色,尽量避免与东部发达的产业集群进行正面冲突。而且集群发展初期应包括对竞争优势和专业化的追求,而不是仅仅模仿其他地区成功了的集群。这就要求建立在独一无二的特色产业上。与其和已有的竞争区位展开正面竞争,还不如拓展特殊性区位和特色产业更为有效。而且,在国内外投资的产业选择方面,由于受国家政策和投资回报率的影响,外资和东部企业会首先投向西部那些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如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特色农业生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旅游和生物医药等。
&&& 3.加强教育,积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
  首先,西部地区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教育,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人力资本可分为一般人力资本和特殊人力资本。对于人力资本相对贫乏的西部而言,除了主要由基础教育形成的一般人力资本需要加强外,其特殊人力资本中尤其迫切需要的是培养技术工人和企业家。大批的技术工人即将是处于起飞阶段的西部地区所急需的,也是西部形成比较优势和吸引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一个方向。因此,西部应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另外,在西部地区降低创业门槛,辅之以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给新兴企业家提供是适宜的生长土壤,有助于改善西部人力资源结构,这也是一种人力资源开发环境的培育。
  其次,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可以临时性引进智力。人才的流动,可以解决人相处时间过长而导致的低信息交换和成果少的问题。西部应给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主要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人才。而且,临时性引进智力(借用、阶段性聘用、兼职、有偿服务等)比永久性调人人才容易操作也更有效。
&&&4.对内对外提前开放西部地区的服务业市场
  服务产品是一种非实物劳动成果,其生产、交换、消费具有时空同一性。由于服务业的市场是分割的,各地区的服务产品不可流动,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和东部企业要想占领西部市场就必须到西部地区投资,而不可能向制造业那样,在东部地区生产,在中西部地区销售。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这种服务需求会越来越大。此外,金融、保险、物流、零售、房地产、社会服务业等本身既是服务性行业,它们存在和成熟的程度同时也是投资与商务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性行业的发展可以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增加经济活动总量,活跃市场并可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对外资和东部企业产生吸引力。
&&& 5.加大与邻国经济的相互开放度,促进西部地区对外经贸的发展
  我国西南与西北地区有较长的边境线,分别与南亚、中亚和俄罗斯接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邻国的贸易及投资关系将得到较快发展。据一些国外机构的预测,21世纪的前10年,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首推中华经济圈,其次是南亚地区,其中印度将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以及孟加拉国将维持4%—5%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会带动南亚各国需求的扩大,从而促进其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扩大与这些国家的贸易与投资关系。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等国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经贸关系的互补性很强。西部邻国经济发展对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和增强西部地区对外资和东部企业的吸引力,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交所网站底部
&&&&&(&工作日9:00-12:00,13:30-17:30&)
话:(010)
真:(010)
&&&&&驻沪办:(021)
京公网安备
版权所有2004北京产权交易所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边际产业转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